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盟史簡介
中國民主同盟,一個在血雨腥風中誕生、在千磨萬擊中成長、在改革春風中發展的參政黨。她的誕生、成長和發展,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讓我們認真回味那段如歌的歲月,仔細品讀那段難忘的歷史,努力做好當前和今后的各項工作,為多黨合作事業貢獻出新的智慧和力量。
——題記中國民主同盟簡史
一、在血雨腥風中誕生
1.統一建國同志會的建立以1936年“西安事變”為契機,中國形成了以國共合作為主要形式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民黨政府在民主浪潮的壓力下,成立了一個咨詢性質的機構——國民參政會。各黨派可以派參政員到參政會來討論國是,但決定權在國民黨。
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
當時,在中國大陸地區,除了國共兩黨之外,還有一些其它黨派,如第三黨、中國青年黨、國家社會黨、中華職教社、救國聯合會和鄉村建設協會等。各黨派參政員覺得在參政會空談國是沒有多大用處,加之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后,在全國人民奮起抗戰之際,國民黨卻蓄意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這種形勢下,各黨派紛紛要求國民黨結束一黨專政,實行民主憲政,并產生了聯合起來共同應對時局的迫切要求。
1937年11月23日,各黨派的一些參政員自發聯合組成了“統一建國同志會”,有19位會員,大家公推黃炎培擔任主席。這19位會員中,大部分是國民黨的參政員,只有1/3是各黨派的參政員
“統一建國同志會”是民盟最早的前期組織,還不具有政黨的性質。黃炎培(1878—1965),號楚南,字任之,筆名抱一。江蘇川沙縣人。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主義教育家,是中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創始人和理論家。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
2.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的建立
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后,國共兩黨關系非常緊張,“統一建國同志會”看到出現這種不利抗日救國的局面,想出面調停,卻無能為力。為了提高和擴大國共之外的第三政治力量的影響力,各黨派的參政員就秘密籌劃成立了一個沒有國民黨人員參與的更大的組織,定名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顧名思義,就是將各個黨派作為會員,實行團體會員制。
1941年3月19日下午,“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會議在重慶上清寺特園秘密舉行,與會代表共13人。大家推舉黃炎培為主席,左舜生為書記,章伯鈞為組織部長,羅隆基為宣傳部長。開始時“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由五個黨派組成,后來全國各界救國會也加入進來,這樣“中國民主政團同盟”遂有“三黨三派”聯盟之稱。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大會成員“三黨三派”:中國青年黨、國家社會黨(后稱民主社會黨)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后稱農工民主黨)中華職業教育社、鄉村建設協會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大會暨第一次中央執行委員會議在重慶秘密召開,
通過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政綱》、《敬告政府與國人》和《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簡章》,選舉了:
中央執行委員13人:黃炎培(中華職業教育社)張瀾(無黨派)左舜生(中國青年黨)張君勱(國家社會黨)梁漱溟(鄉村建設協會)章伯鈞(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羅隆基(國家社會黨)李璜(中國青年黨)江問漁(中華職業教育社)楊賡陶(中國青年黨)丘哲(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林可璣(中國青年黨)中央常務委員5人:黃炎培、左舜生、張君勱、梁漱溟、章伯鈞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黃炎培總書記:左舜生組織部長:章伯鈞宣傳部長:羅隆基
對于建立“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的目的,民盟中央原主席張瀾先生是這樣說的:“組成一個大的力量,居于國共兩黨之間,調和監督,以期全國終能達到民主的團結。張瀾先生(1872~1955),字表方,漢族,四川南充人(今西充縣蓮池鄉人)。1941年參加發起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年改為中國民主同盟),1941年10月繼黃炎培之后擔任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民盟第一屆中央委員會主席至1955年2月9日逝世,享年83歲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后,隨即開始公開活動。1941年5月,在中共和救國會海外組織的支持下,梁漱溟前往香港籌辦《光明報》,9月正式出版,10月10日,《光明報》發表“啟事”,宣告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已在重慶成立,公布了“十大政治綱領”和“宣言”。10月16日,向國內外宣告同盟“以言論以理性去活動,爭取大眾的同情擁護”,“培養起來中國政治上的民主勢力”,“奠定國內的永久和平”。11月17日,向國民參政會二屆二次大會提交了《實現三民主義加強抗戰力量,樹立建國基礎案》,以中間黨派身份公開活躍在國統區的政治舞臺上。梁漱溟先生(1893—1988)
原名煥鼎,字壽銘、蕭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祖籍廣西桂林,出生于北京。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著名學者,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后一位儒家”之稱。
3.中國民主同盟的建立因為團體會員制在組織上顯得比較松散,特別是親近國民黨的青年黨人數比較多,常常出現壟斷盟務的傾向,起不到政黨同盟應有的作用。為了改變這種不良狀態,各黨派的領導商議決定改組民主政團同盟,把團體會員制改成個人會員制。
1944年9月19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重慶開會,會上決定把“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正式改名為“中國民主同盟”,大家在會上推舉張瀾擔任主席。這不是簡單的名稱改變,而是政黨成員結構上的大變動,更像一個政黨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全國代表會議在重慶上清寺“特園”召開。會議決定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改為“中國民主同盟”,取消民盟的團體會員制,盟員一律以個人名義加入。會議選舉張瀾為主席張瀾、張君勱、章伯鈞、左舜生、潘光旦、羅隆基、李璜、沈鈞儒、張申府、梁漱溟、陳啟天、張東蓀、鮮特生、楊叔明、黃艮庸、曾昭掄、朱蘊山、周鯨文、曾琦、丘哲、張云川、周新民、韓兆鶚、林可璣、郭則沉、劉東巖、黃炎培、冷、張志和、余家菊、鄭振文、吳晗、潘大逵等33人為中央委員
13人為中央常委:張瀾、沈鈞儒、黃炎培、章伯鈞、左舜生、李璜、羅隆基、梁漱溟、張申府、曾琦、張君勱、張東蓀、潘光旦
主席:張瀾秘書長:左舜生組織委員會主任:章伯鈞宣傳委員會主任:羅隆基國內關系委員會主任:梁漱溟國際關系委員會主任:張君勱
民盟總部所在地:重慶國府路300號
民盟的政治主張既不同于國民黨也不同于共產黨,政治上主張多黨制,建立各黨派參加的聯合政府。在民盟成立大會上擬定的《中國民主同盟綱領(草案)》就體現了上述觀點。《“草案”》共46條,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教育、社會等6個方面,把建立聯合政府、建設民主國家作為民盟的奮斗目標。
二、為爭取民主而斗爭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在望之時,中國各個政治力量都在談論著一個共同的話題:中國何處去?國、共兩黨都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國民黨第六次代表大會,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就是討論這個問題。作為第三方面的代表,民盟也必須拿出自己的政治主張。中共“七大”拿出來的政治主張是:立即廢止國民黨一黨制,“成立由國民黨、共產黨、民主同盟和無黨派分子的代表人物聯合組成的臨時中央政府”。
而國民黨“六大”還是堅持了反共反民主的既定方針:全面發動內戰,消滅共產黨,繼續實行一黨專制。民盟作為當時影響很大的民主黨派,也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張,那就是:堅決反對內戰,反對獨裁,要求和平建國,建立各黨派參加的聯合政府。
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改善國共兩黨關系,1945年7月1日,民盟參政員黃炎培、章伯釣、左舜生與國民黨的三個參政員組團赴延安訪問。這個代表團與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中共領導同志舉行了正式會談,形成《會談紀要》,其主要內容有兩大方面:(1)停止國民黨包辦國民大會;(2)從速召開由國民黨、共產黨、民盟及三方共同推薦的無黨派代表人士組成的政治會議,討論結束一黨專政,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召開國民大會,釋放政治犯等重大問題。著名的“窯洞對”
1945年7月4日,黃炎培向毛澤東提出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政權興衰“周期率”。毛澤東答曰:“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在解放戰爭中,民盟與中共親密合作,在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內戰獨裁方面,作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重慶談判期間,中共與民盟配合默契。9月10日,張瀾致函蔣介石和毛澤東,希望國共兩黨全盤、徹底解決國家問題,提出“政治必須徹底民主”、軍隊“采用全盤統籌”;9月11日,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在“桂園”與張治中、黃炎培、沈鈞儒等就團結問題交換意見。
9月14日和25日,國共雙方談判代表兩次向民盟領導人通報談判情況,征求民盟意見。9月15日,毛澤東赴“特園”看望張瀾,就國共談判、民盟和中共配合等問題交換了意見。
民盟第一次代表大會
1945年10月1日至12日,民盟在重慶上清寺“特園”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與會代表48人。大會的中心議題是討論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會上代表們認真學習討論了毛澤東《論聯合政府》報告,通過了三個重要文件:《政治報告》、《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和《中國民主同盟綱領》。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民盟作為第三方面代表出席政治協商會議。國民黨、共產黨、民盟、青年黨和無黨派人士在本次會議中所占的名額分別為8位、7位、9位、5位和9位。會議最后達成和平建國的五項協議,即《關于政府組織問題的協議》、《和平建國綱領》、《關于國民大會的問題的協議》、《關于憲法草案的協議》、《關于軍事問題的決議》等。
會后不久,國民黨單方面撕毀“五項協議”,按著國民黨“六大”既定方針發動了全面內戰:一方面發動內戰妄圖一舉消滅中共;另一方面派出大批軍警、特務,對國統區的民主勢力進行殘酷鎮壓。民盟首當其沖地成了被鎮壓的對象,1946年重慶“校場口事件”和云南“李、聞慘案”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這種情況下,民盟的領導人被迫來到香港開展活動。
1947年10月1日,國民黨政府新聞局長招待記者,宣布民盟是“中共之附庸”,“民盟分子破壞總動員,參加叛亂,反對政府”。10月7日,槍殺民盟中常委杜斌丞,中共和民盟提出嚴重抗議。10月23日,國民黨大批特務包圍和監視南京民盟總部。10月28日,國民黨中央社發表《政府宣布民盟非法》的聲明,聲稱“民主同盟勾結共匪,參加叛亂”,“企圖顛覆政府”,要求各地“嚴加取締,以遏亂萌”。
11月6日,張瀾主席迫不得已簽署《中國民主同盟總部解散公告》,通知盟員“自即日起一律停止政治活動,本盟總部同仁即日起總辭職,總部亦即日解散”。7日,張瀾以個人名義發表聲明,呼吁全體盟員“繼續為國家之和平民主統一團結而努力”,號召全體盟員轉入地下繼續進行斗爭。過不了兩個月,民盟又在香港重新恢復。拋棄中間路線,與中共攜手
1948年1月在香港舉行民盟一屆三中全會是民盟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會議宣布結束“中間路線”,徹底放棄對國民黨的幻想;制定與中國共產黨密切合作,聯合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為徹底摧毀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實現新中國而奮斗的政治路線。一屆三中全會是民盟的歷史轉折,它標志著民盟公開與中國共產黨攜手合作。
1948年1月5日至19日,中國民主同盟第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香港召開。會議分析了二中全會以來國際國內政治形勢的重大變化,經過認真的討論,通過了《三中全會緊急聲明》、《三中全會政治報告》、《三中全會宣言》、《今后組織工作計劃》等決議案,決定恢復民盟總部,制定了和中國共產黨密切合作,聯合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為徹底摧毀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實現新中國而奮斗的政治路線。民盟三中全會對民盟總部的領導機構作了調整和充實,由沈鈞儒、章伯鈞以民主同盟中常委名義領導全盟工作。響應中共“五一”口號,接受中共領導
1948年4月30日,中國共產黨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的口號,共23條口號,其中的第5條號召是關于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的號召,內容是:“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6月24日,民盟為響應中共“五一口號”,發表《致全國各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各報館暨全國同胞書》。這一舉動,不但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場,同時對其它黨派的影響也很重要。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3月5日,民盟總部臨時工作委員會在北平正式成立,推選沈鈞儒、章伯鈞主持總部盟務,同時宣告香港總部結束??偛颗R時工作委員會致函毛澤東主席,堅決表示:愿以至誠接受貴黨領導在新民主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并愿與貴黨密切配合,盡其應盡職責。
6月16日,民盟中央機關報《光明日報》在北平出版,章伯鈞任社長,胡愈之任總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分別為《光明日報》創刊題詞。
6月15日至19日,新政協籌備會首次會議在北平召開。民盟代表張瀾(由他人代表)、沈鈞儒、章伯鈞、張東蓀、周新民、羅隆基(由他人代表)、楚圖南等7人參加。9月17日,召開籌備會第二次會議,通過《共同綱領》、《組織法》等文件,決定將新政協會議改稱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9月21日,政協第一次會議在北平舉行,出席代表662人,民盟有16名正式代表,2名候補代表。張瀾在開幕式上講話并表示了民盟的決心,在毛主席的領導下,“擁護將來的新政府”,“建設我們的新國家”,“創造世界人類的新社會”。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民盟領導人參加了開國大典,并致電祝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表示舊中國已經結束,新中國已經誕生,封建買辦法西斯的政權已經完全消滅,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已經建立起來,中國人民已經做了新中國的主人?!?/p>
三、建國初期的重大貢獻
1.為實現《共同綱領》而奮斗
1949年11月15日至12月20日,中國民主同盟一屆四中全會(擴大)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討論通過了《政治報告》、《地方盟務總結》、修改后的《中國民主同盟盟章》等重要決議和文件,增選了47位中央委員,32位候補中央委員。修改后的《盟章》,在《總綱》中對民盟的性質作了如下新的闡明:“中國民主同盟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個以知識分子,特別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為中心的政治聯盟”。會議決定“本盟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之密切配合工作,以期在革命建國的偉大事業中盡其最大的努力”。從此,民盟成為新中國的參政黨之一。
⑴參與人民民主國家政權建設
擔任政府和部門領導的民盟成員: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有民盟成員11位(其中部分跨黨派);4位副總理中有民盟常委、民建主委黃炎培;15位政務委員中有民盟成員章伯鈞、馬敘倫、羅隆基;沈鈞儒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章伯鈞為交通部部長,黃炎培為輕工部長,馬敘倫為教育部長,史良為司法部長,胡愈之為出版總署署長,彭澤民為政治法律委員會副主任,馬敘倫為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楚圖南為掃盲工作委員會主任;28位政協常委中有張瀾、沈鈞儒、章伯鈞、黃炎培、馬敘倫,稍后又增加了羅隆基、施復亮、史良、吳鴻賓(其中部分跨黨派)。
⑵積極參加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民盟成員中有不少人是地主、富農、資本家的家庭出身,或者親友是地主、富農,土改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場真正的考驗。
1950年11月4日,民盟同各黨派聯名發表《各民主黨派聯合宣言》,莊嚴宣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在抗美援朝的過程中,不少盟員帶頭或鼓勵子女參軍,并積極出錢出力。
(3)待解放區民盟組織和盟員的英勇斗爭新中國建立后,當時中南、西南一些省份還沒有解放。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在這些地區的民盟組織積極參加了策應解放軍南下,迎接解放,策反等斗爭。其中影響較大的如秘密盟員劉文輝、潘文華率領川康國民黨軍政人員起義;秘密盟員龍云、盧漢策反云南軍政人員起義;民盟廣東江會分部策反國民黨“堅忍”部隊(保安暫編第二縱隊1800余人)起義,以及關押在重慶、成都的盟員在獄中的英勇斗爭等。
2.改造思想,整頓組織⑴改造思想解放初期,為了貫徹落實全國政協關于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任務,1951年11月11日民盟中央召開全國組織宣傳工作會議。這次會議把民盟的性質作了新的規定,認為民盟“是以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為主要成分的階級聯盟性質的新民主主義政黨”。解放初期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總的來講是必要的,方式上也是和風細雨的。
⑵整頓組織
1950年7月5日,民盟接受了中共中央《有關各民主黨派組織活動的決議》,決定“不在人民解放軍包括公安部隊在內的部隊中及其軍事機關、學校及軍事企業中”發展盟員和進行組織活動。同時還“自動決定在情報機關、革命大學、舊人員訓練班、使、領館等,亦不進行組織活動”。有了這些限制,盟員發展就變得十分有限。因此,民盟中央決定在文教界中下層知識分子中放手發展了一批新盟員。
(3)《光明日報》和《盟訊》創刊
《光明日報》和《盟訊》創刊是民盟一項重要工作,它對擴大民盟影響、團結教育盟員和民盟聯系的廣大知識分子群眾起了重大作用。《光明日報》創刊于1949年6月16日。它的前身是《光明報》。這是新中國第一張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民主黨派機關報,深受廣大群眾特別是文教工作者和喜愛。1953年改為各民主黨派共同主辦。《盟訊》創刊于1950年7月25日,是民盟內部發行的月刊,后改為《爭鳴》,公開發行。
3.團結教育引導知識分子走社會主義道路
⑴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根據中共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民盟的實際情況,民盟把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調整為:“以參加國家文化教育建設作為盟的中心工作”。民盟在參加國家文教建設工作中,以高等教育為重點,協助中共做了三件事:一是教師隊伍的思想改造;二是高等院校的院系調整;三是教學改革,使文教工作更有效地為國家建設的總路線服務。
⑵為實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做貢獻
1953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召開人民代表大會的決定,并成立了以毛澤東為首的憲法起草委員會。民盟的領導人張瀾、沈鈞儒、馬敘倫、黃炎培等參加了憲法的起草工作。
1954年9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共1226人,其中民盟占126人,占代表總數的10%以上。
民盟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為了適應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的新形勢,
1956年2月9日至20日,中國民主同盟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通過了修改盟章的決議。修改后的盟章,明確規定民盟的性質為"中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中的一個民主黨派"。使民盟的性質由“新民主主義政黨”轉變為“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制定相應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在21日舉行的二屆一中全會上,沈鈞儒正式當選為民盟中央主席,章伯鈞、羅隆基、馬敘倫、史良、高崇民為副主席,胡愈之為秘書長。
沈鈞儒(1875—1963),字秉甫,號衡山。原籍浙江嘉興,1875年1月2日生于蘇州,1963年6月11日卒于北京。清光緒時進士。中國法學家,政治活動家,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和中國政治法律學會副會長等職。曾出席在柏林召開的國際民主法律工作者協會第五屆代表大會,當選為國際民主法律工作者協會副主席。
四、遭受兩次嚴重損失
1.在反右擴大化和整風運動中遭受嚴重打擊
1956年,中共為了統一了思想,及時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多黨合作的方針,會后開始進行整風運動,而且邀請民盟和各黨派幫助中共整風。民盟為此成立了四個工作組幫助中共整風。不久,中共領導人對當時階級斗爭形勢的錯誤估計,導致反右斗爭擴大化。在這場反右擴大化中,民主黨派成了被打擊的“重點對象”。在打擊的“重點對象“中,民盟又是首當其沖。
民盟受反右擴大化的影響最大,章伯鈞、羅隆基、溥熙修、儲安平、彭文應、陳仁炳等優秀盟員,都在這場斗爭中遭受嚴重的打擊和迫害,其中最大的冤案要數“章羅同盟”。在反右擴大化的同時,民盟中央也組建了中央整風領導小組和中央整風辦公室,錯誤地對“章羅同盟”進行揭發、批判。
民盟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1958年11月12日至12月4日,民盟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議題是討論如何適應形勢的需要,推進民盟組織和個人的改造,沈鈞儒仍然當選為主席。楊明軒、馬敘倫、史良、高崇民、胡愈之、鄧初民、陳望道、吳晗、楚圖南為副主席。從此以后一直到“文革”開始,民盟的中心工作就是以“服務和改造”為中心,即所謂“以政治思想為統帥,以工作崗位為基礎,以勞動實踐為基礎”,“做好工作,安心改造”。在這種情況下,廣大盟員普遍不敢講真話、害怕負責任,干勁不足,情緒低落。
1960年以后我國遇到三年自然災害。為了共同度過難關,中共又鼓勵民主黨派幫助中共做好知識分子工作。為此,民盟中央立即召開三屆二中全會(擴大)會議,周恩來總理、李富春副總理、李維漢統戰部長都在會上作了報告。他們的報告盡管還講改造,但也談了多黨合作的方針,在方式方法上也溫和了許多。盡管如此,也沒有在根本上扭轉局勢,1963年到1965年,民盟大體上都受“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右,而且“改造”的調子是越唱越高,直到“文革”開始。
2.“文革”浩竊中遭受嚴重災難在1966年開始的“文革”浩劫中,民盟又是最先受到打擊。因為江青、張春橋首先策劃批判民盟中央副主席吳晗創作的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以此作為揭開“文革”的序幕,一手制造了“文革”中最大的冤案。他們惡意地將明代嘉靖皇帝罷了海瑞的官與1959年毛澤東罷了彭德懷的官聯系起來,很快就把吳晗同志迫害致死,他的女兒也自殺身亡。接著是民盟機關被查封,中央和地方許多民盟組織的干部及盟員被批斗和打擊,不少被迫害致死,造成了令人痛心疾首的后果。
五、撥亂反正,民盟恢復活動重新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
1,對知識分子中的冤假錯案進行平反昭雪
1977年10月民盟中央成立臨時領導小組開展此項工作。
1978年4月,中共中央決定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5月23日,章伯均、羅隆基的冤案平反。1979年為已故民盟中央副主席高崇民、吳晗,中常委劉清揚等人平反昭雪。由于一時“左”的余毒還沒有肅清,在平反工作中困難甚多,阻力很大。這種局面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才開始有了根本的轉變。
2,民盟工作的根本轉變民盟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1978年12月,中共召開十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移。為了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更好地開展民盟的工作,中國民盟于1979年10月舉行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既象征民盟完全恢復工作,又標志著民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大會選舉了新的領導機構。史良當選民盟中央為主席。胡愈之、鄧初民、楚圖南、蘇步青、華羅庚、彭迪先、薩空了、李文宜、費孝通為副主席,高天為秘書長。史良(1900--1985)江蘇常州人,女,1931年后,任上海律師公會執行委員,上海婦女救國會常委。1936年被國民黨所逮捕,為歷史上著名“七君子”之一(七君子:被國民黨當局逮捕的愛國會領導人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樸,章乃器,王造時,史良和沙千里——四人是民盟)。第四屆民盟主席。
這次大會使民盟的工作明確地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為指導,各項工作出現了明顯的轉機,日趨主動、活躍,開始出現新的局面。首先是在落實統一戰線政策和知識分子政策方面,解放了思想,加快了步伐。由于民盟在反右擴大化和“文革”中受災難最重,因此,在撥亂反正落實政策方面的工作任務相對來講也就比較重。其次是重新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隨著落實政策方面的工作扎實進行,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工作重新煥發了活力。
1983年,民盟新創辦的綜合性刊物《群言》正式出版。
六、實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工作重心轉移,民盟工作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民盟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了新時期的總任務。在新的形勢下,1983年12月14日至25日,民盟中央在北京舉行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史良為民盟中央主席,胡愈之、楚圖南、蘇步青、華羅庚、彭迪先、薩空了、李文宜、費孝通、聞家駟、錢偉長、高天、葉篤義、談家楨、陶大鏞為副主席,葉篤義為秘書長。這次大會的主要任務是貫徹中共十二大精神,調動盟員和所聯系的知識分子獻身于“四化”建設事業中去。
“五大”后,民盟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和增強。無論在政協,還是在人大和政府都發揮著重大作用。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后的許多重大國事上,積極獻計獻策。比如對物價、教育、知識分子、反腐敗、不正之風、農業、婦女和有關三峽工程是否上馬、開辟和溝通中西部與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實現共同繁榮局面、提高全民族素質、促進祖國統一等重大問題重大上,敢于直言,敢于監督,敢于提出不同意見和見解,在多黨合作中是中共名副其實的諍友。
在史良之后,胡愈之、楚圖南先后擔任民盟中央主席。在1987年1月召開的民盟五屆四中全會上,費孝通當選主席。費老連任六屆、七屆主席。胡愈之
楚圖南
中國民主同盟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1988年10月8日至16日,中國民主同盟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于在北京召開。10月17日,民盟第六屆中央委員會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選舉楚圖南為名譽主席;費孝通為主席;錢偉長、高天、葉篤義、談家楨、陶大鏞、千家駒、關夢覺、羅涵先、馬大猷、馮之浚、丁石孫、康振黃、孔令仁、謝頌凱為副主席;丁石孫等73人為常務委員。選舉吳修平為秘書長。民盟中央參議委員會同日舉行會議,選舉蘇步青為主任。費孝通(1910~2005年)
漢族,江蘇吳江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連任六屆、七屆民盟中央主席
中國民主同盟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92年12月22日至28日,中國民主同盟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大會選出由225名中央委員和39名候補中央委員組成的第七屆中央委員會。推舉楚圖南為民盟中央名譽主席,推舉產生新一屆參議委員共164人。會議選舉費孝通為七屆中央委員會主席,錢偉長、高天、談家楨、陶大鏞、羅涵先、馬大猷、馮之浚、丁石孫、康振黃、孔令仁、謝頌凱、吳修平、張毓茂為副主席,俞澤猷當選為秘書長。
中國民主同盟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1997年10月17日至22日
,中國民主同盟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于在北京隆重舉行。10月23日,
會議推舉費孝通、錢偉長、談家楨、蘇步青為名譽主席,聞家駟、葉篤義、陶大鏞、馬大猷、康振黃為名譽副主席;馮素陶、鄔滄萍、張楚琨、陳敏之、蕭乾為顧問。選舉丁石孫為民盟中央主席,羅涵先、馮之浚、孔令仁、謝頌凱、吳修平、張毓茂、厲以寧、江景波、袁行霈、盧強、俞澤猷、吳正德、張寶文為副主席。任命張寶文兼秘書長。八屆四中全會增選王維城、張梅穎為副主席。男,漢族,1927年9月生,江蘇鎮江人。大學文化。195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0年參加工作。數學家。2005年12月9日民盟中央九屆四中全會接受丁石孫辭去民盟中央主席職務的請求,推舉他為民盟中央名譽主席
1997年10月民盟召開八大,丁石孫當選主席。丁石孫連任八屆、九屆主席。。
丁石孫六、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開創新世紀民盟工作新局面
中國民主同盟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2002年12月13日至18日,中國民主同盟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共有806名盟員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選出由265人組成的中央委員會,選舉丁石孫、馮之浚等60人為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選舉丁石孫為民盟中央主席,馮之浚、張毓茂、袁行霈、盧強、俞澤猷、吳正德、張寶文、王維城、張梅穎、張圣坤、李重庵、鄭蘭蓀、張平為副主席。男,漢族,1940年4月生,江蘇無錫人,民盟成員,1963年8月參加工作,南京大學物理學系金屬物理專業畢業,大學學歷,教授,博士生導師?,F任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
2005年12月民盟九屆四中全會選舉蔣樹聲為民盟中央主席。
蔣樹聲七、全面加強自身建設,切實履行參政的職能
中國民主同盟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
2007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中國民主同盟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共有810名盟員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選出由265人組成的中央委員會,選舉丁仲禮等67人為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選舉蔣樹聲為民盟中央主席,張梅穎、張寶文、吳正德、張圣坤、李重庵、鄭蘭蓀、張平、索麗生、丁仲禮、陳曉光、徐輝
、溫思美、歐陽明高為副主席,任命高拴平為秘書長。屆中增補鄭惠強為副主席。
1.繼承傳統,堅定信念,不斷加強思想理論建設思想建設是自身建設的核心,也是履行參政黨職能的重要保證。民盟“十大”以來,全盟認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入開展政治交接主題學習教育活動及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活動,引導廣大盟員認真學習盟史、盟章,繼承和發揚民盟優良傳統,進行參政黨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廣大盟員思想上更加清醒,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信念更加堅定。
2.認真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
(1)民盟“十大”以來,全盟積極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務,發揮優勢,突出特色,不斷拓展參政議政工作領域,提高參政議政質量和成效。一是積極參與國家重大問題的協商;二是將政協會議作為履行參政議政職能的重要平臺,就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和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組織盟員委員深入調查研究,在各級政協會議上積極建言獻策,反映社情民意;三是繼續做好傳統優勢領域的參政議政工作;四是積極關注民生;五是積極建言新農村建設;六是加強與政府部門的工作,不斷提高參政議政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七是通過舉辦論壇、研討會來拓展參政議政工作;八是通過加強專委會來加強參政議政工作。
(2)全盟各級組織根據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的性質和特點,積極探索,將民主監督與參政議政、社會服務等工作緊密結合,通過建議信、人大議案、政協提案、信息報送等各種方式拓展民主監督的深度和廣度。
(3)舉辦“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校長聯誼活動”,加強兩岸四地之間的聯系,促進交流與合作。
3.鞏固優勢,不斷開拓,做好社會服務工作民盟“十大”以來,盟的各級組織更加重視社會服務工作,把社會服務工作作為參政黨深入實際,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式,努力做實事、做好事。從盟中央到省市各級組織都積極拓展工作思路,發揮優勢,采取多種形式,社會服務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取得了新成績。2010年,民盟中央社會服務部榮獲國務院授予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
4.繼續實施“人才強盟”戰略,全面加強組織建設
2007年12月以來,全盟各級組織認真貫徹民盟“十大”精神,繼續實施“人才強盟”戰略,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推進組織發展、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全盟干部隊伍建設和人才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人才結構、質量、數量基本上滿足了政治安排、實職推薦和參政議政的需要,為民盟更好地履行參政黨職能提供了人才保障。江西民盟簡史
一、江西民盟組織的建立和地下活動
1.民盟江西臨時支部的建立
1946年春夏之交,江西知識界一些進步人士何世琨、曾伯雄、何序東、陳言、向法宜、王秋心、劉九峰等人在南昌發起創辦《自由》半月刊,宣傳和平、民主的思想,反映江西知識界進步人士的強烈愿望。與此同時,何世琨受中國民主同盟總部組織委員章伯鈞的委托,在江西發展民盟組織。
1946年7月,國民黨反動派制造駭人聽聞的李公樸、聞一多血案,消息傳來,群情激憤。何世琨約集南昌知識界人士李柱、王秋心等人在南昌市包家老屋后院經堂內聚議,商議后決定:“把民盟的旗幟舉起來”。
1947年秋,李柱潛往上海,與中國民主同盟總部取得聯系,當時總部得知江西盟的組織活動情況,立即決定建立民盟江西省臨時支部,并設置臨時支部工作委員會作為江西省民盟的領導機構,指定曾伯雄、何序東、王秋心、李柱、陳言、包煊敏、唐敬齋等7人為委員。李柱奉命返回南昌召開臨時支部工作委員會,會上公推曾伯雄擔任主任委員。從此,江西盟組織在江西臨時支部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到1947年底,江西全省盟員已有30人。
民盟江西臨時支部的誕生,標志著江西民主愛國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地下活動、武裝斗爭、策反工作
1948年2月,民盟江西省支部臨時工作委員會推派李柱前往香港民盟臨時總部匯報工作。李柱帶回民盟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共華南分局連貫同志的指示,全省盟員受到極大鼓舞,使盟的組織及各項工作得以迅速發展。從1948年2月到7月,先后在都昌、吉安、永豐、景德鎮、高安、九江、宜春建立盟的組織。與此同時,盟的組織工作內容主要是加強農村活動,發動農民進行反三征(征兵、征糧、征稅)斗爭,宣傳共產黨“耕者有其田”的主張。當時盟省支部派李柱到九江、修水一帶深入農村,進行卓有成效的工作。
1948年7月,李柱再次奉派赴香港向民盟總部匯報情況,民盟總部正好制訂《盟員下鄉工作案》,指示江西盟組織分派盟員下到農村去進行宣傳、組織工作,發動農民。8月,盟員陳言又赴香港向盟總部匯報工作。12月,民盟江西臨時支部第四次派陳言、包煊敏赴香港,向盟總部請示工作。
1949年初,陳言、包煊敏從香港回到南昌,支部工作委員會當即召開擴大會議,商討落實總部指示方略。
會后,受命前赴各地的盟員都按照部署,加緊進行組織武裝斗爭和策反工作。各地盟組織緊密依靠當地群眾,工作進展迅速。至1949年5月初,九江、修水、宜春、吉水、新干、豐城等地相繼成立地下武裝組織,并開展武裝斗爭。各地武裝組織番號不一致,如豐城、修水盟組織所建立的武裝稱為“民主自衛軍”;宜春盟組織所建立的武裝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湘、鄂、贛邊區第一縱隊”,九江黃老門的武裝稱為“農民自衛隊”等等。
3.迎接解放
1949年2月,漆裕元由宜春潛來南昌,主持民盟江西省臨時支部工作委員會的工作。此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已作好渡江作戰的準備。為了做好迎接解放的準備,全省盟組織在加強武裝斗爭和策反工作的同時,加強宣傳工作。各地組織秘密印發《新民主主義工商政策》、《城市工作須知》、《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約法八章》等文件。南昌市的民盟組織編輯出版《解放快報》,同時翻印毛澤東的重要著作《論聯合政府》、《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新民主主義論》、《將革命進行到底》等文章,組織盟員學習,并在社會上廣泛宣傳,揭露國民黨的反動謠言,解除群眾的疑慮,安定人心,迎接解放。
4月21日,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揮戈南下,直逼南昌。江西民盟臨時支部工作委員會發動盟員,打破國民黨特務妄圖轉移中正大學、中正醫學院、國民黨省政府檔案、圖書的企圖,組織學校、機關職工自救應變,保護公共財物,保護檔案資料。
對于南昌各大工廠及設施,如南昌飛機廠、電信局、鐵路局、廣播電臺、水電廠、中正橋、江西《民國日報》印刷廠,以及九江的興中紗廠、水電廠,永修的山下渡大橋等,盟員協同中共地下組織及所在單位職工,重點保護這些部門的物資財產,使這些重要建設順利轉到人民政府手中。
1949年5月23日,南昌解放。南昌市民盟組織發動群眾夾道歡迎人民解放軍進城,并出版《民主報》,宣傳人民解放軍的勝利和中共的方針、政策,很受群眾歡迎。一系列工作的深入開展,不僅為江西的民主進程和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而且使江西盟組織得到發展,盟組織的活動能力進一步加強。從1946年秋建立江西盟組織活動據點到1949年7月,三年左右的時間里,約20個地縣有盟的組織,全省盟員共計千人左右。
二、解放初期江西民盟的活動
1.民盟江西省支部成立和整理組織
1949年6月底,許德瑗、李柱代表江西省臨時支部赴北京,向民盟總部請示工作,總部決定:改組民盟江西臨時支部工作委員會為民盟江西省支部臨時工作委員會,指定許德瑗、王秋心、李柱、陳言、劉九峰、向法宜、曾伯雄、漆裕元、包煊敏、唐敬齋、姚博、何序東、邱倜等13人為委員,許德瑗為主任委員。9月20日,民盟江西省支部臨時工作委員會成立于南昌(以下簡稱省支部)。
1949年11月,民盟總部頒發《盟員登記暫時辦法》,開始進行整理組織工作。省支部發出《關于整理組織的特別通知》,明確規定:“各地組織未經整理之前,不準許以組織名義對外活動,暫不吸收新盟員”。省支部及各市縣盟組織認真學習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及中共中央有關文件精神,結合實際,有條不紊地開展整理組織工作。
整理組織首先是各地盟員重新登記。盟員填寫登記表,報經所在縣、市組織初審合格后,再由省支部審查委員會復審,核定盟藉。到1950年5月,登記工作基本結束,全省參加登記盟員941人。
民盟江西省第一次代表大會
1950年6月10至16日,民盟江西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南昌召開。會議代表45人,實到42人。會上,邵式平省長作了講話,中共省委統戰部劉瑞森部長作《如何認識工人階級的領導》報告,許德瑗作《四年來盟務工作總結》報告。大會選出民盟江西省支部第一屆委員會,許德瑗擔任主任委員,委員有許德瑗、李柱、陳言、向法宜、劉九峰、王秋心、曾伯雄、程崇圮、萬泉生等9
人,候補委員漆裕元、包煊敏等2人。
許德瑗
大會要求全體盟員擁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并為其實現而奮斗。大會號召,全體盟員學習有關土地改革法令,積極參加土改運動。大會還對組織發展作出規定:重點團結大中城市的高級知識分子。大會強調,全體盟員堅決接受共產黨的領導,積極參加我國新民主主義建設。這次大會統一了全省盟員對自身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地位、任務和作用的認識,加強了自身的組織建設,為民盟在江西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恢復國民經濟時期發揮作用創造了條件。
2.參加三大政治運動和思想改造學習
1950年至1952年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三大運動以及知識分子思想改造、“三反”、“五反”運動,江西民盟積極投身其中,為推動運動的順利開展做了許多工作,并在實踐中經受了鍛煉和考驗。
3.參與國家政權與文教、科技建設解放初期,江西民盟組織及廣大盟員積極為全面恢復國民經濟出力,參加國家政權建設。許德瑗被任命為江西省教育廳廳長,劉之綱任省衛生廳廳長,漆裕元任省政府參事室副主任,向法宜、陳言任省政府監察委員。更多的盟員擔任各基層單位教育、文化、科技等事業的重要工作,他們把本職工作同革命事業緊密聯系起來,在工作中盡心盡責、默默奉獻。
1952年夏天開始的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是國家為改變舊中國不合理的高教體系格局,建立符合國家經濟建設需要的新的高教體系而進行的一項重大舉措,省支部和各級盟組織與教育部門密切配合,促使盟員發揮骨干帶頭作用。僅南昌大學有盟員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50多人,在院系調整中有三分之二調往外省。
4.發展組織、健全領導
1951年初,江西省盟組織的工作重心由整理組織,轉向健全領導、加強組織生活和思想教育。省支部遵照民盟中央一屆六中全會精神,結合本省具體情況,在南昌、九江、景德鎮、贛州4個市首先開始發展盟員,1952年1月又在吉安、上饒兩市發展盟員,到1952年3月,6個市共發展新盟員297人。
在發展盟員的同時,省支部加強市、縣盟組織領導機構建設,從1950年底到1952年1月,先后建立九江、景德鎮、吉安三個市分部臨時工作委員會,設置贛州、上饒兩個市分部籌備委員會,在進賢、高安、永豐、新余設置直屬區分部,在都昌、永修、豐城、安福、宜豐等縣設置直屬小組。
為加強盟員思想教育,交流盟務經驗,省支部編印了《江西盟訊》,首期于1951年3月出刊。
民盟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會
1952年10月27日至31日,民盟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南昌召開。中共省委統戰部劉瑞森部長到會作了《目前形勢和民主黨派的性質、任務》的報告,民盟中央委員彭文應專程到南昌并作了講話,李柱代表省支部第一屆委員會作了《兩年來工作總結報告》。大會號召全省盟組織及盟員繼續參加抗美援朝運動,參加思想改造運動。大會對進一步發展組織作出部署,強調進一步在重點地區發展盟員,切實執行盟中央有關發展組織的指示,貫徹以發展中上層知識分子為主的方針。大會還選舉產生了民盟江西省支部第二屆委員會,委員12人:許德瑗、向法宜、李柱、劉九峰、谷霽光、陳言、王秋心、朱士琪(女)、萬泉生、劉之綱、章士美、漆裕元,許德瑗為主任委員。
這次會議之后,在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鼓舞下,盟員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不少盟員提出業務進修和科研規劃,出現不少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從1952年到1955年,盟員當選為省、市、縣勞模,單位勞模和優秀工作者的有175人次。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公布和實施,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建立,省、市政治協商工作的展開,江西不少盟員當選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或省、市、縣政協委員,有的還被推舉擔任各級政協副主席。盟員被任命為省、市、縣政府職能部門正、副負責人的也越來越多。
這一時期,盟的組織有了發展,1952年12月到1953年7月,南昌、九江、景德鎮、贛州、吉安、上饒等6個市吸收盟員186名,1953年8月以后,根據盟中央七中全會精神,江西民盟的組織發展方針作了些調整,這段時間以鞏固為主,著重基層組織的整頓,教育盟員,提高盟組織的工作質量。鞏固組織其間,省支部以較長的時間集中力量貫徹七中全會所確定的“盟以接受黨的領導為指導思想”的精神,全面提高盟員接受黨的領導的認識,建立了基層盟組織向所在單位黨組織請示匯報制度,明確規定盟的組織生活要密切配合單位的中心工作。對各市分部加強領導,充實機構人員,南昌、九江、景德鎮、吉安、贛州、上饒6個分部相繼召開第一次盟員大會,選舉產生各分部委員會。
民盟江西省第三次代表大會
1956年7月23日至27日,民盟江西省第三次代表大會在南昌召開,與會代表70人。會上,李柱代表省支部委員會作題為《積極工作,加強團結,努力學習,聯系群眾,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而奮斗》的工作報告。大會選舉產生了民盟江西省第三屆委員會。自本屆開始,遵照民盟中央第二次代表大會的規定,省、市領導機構不再稱省支部、市分部,一律改稱省委員會、市委員會。省委會從本屆開始設置常務委員會和副主任委員、秘書長等職位。本屆委員會委員27人,常務委員11人,主任委員許德瑗,副主任委員劉九峰、谷霽光、漆裕元,秘書長李柱。
大會號召全省盟組織和盟員認真貫徹民盟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精神,即“一切為了社會主義,就是我們的總方針、總任務”。大會根據總方針、總任務,對江西省盟的工作提出三點意見:一、加強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二、大力加強群眾工作和團結工作;三,適當發展組織,進一步鞏固組織。在黨的長期共存方針鼓舞下,盟的工作較為活躍、主動。1957年1月31日,民盟省委會在南昌中山堂舉行“向科學進軍”展覽會,展出分為科學研究、教學、文藝創作三大部分,包括盟員建國以來的學術論著、藝術創作等,展出期間還舉行學術報告會。邵式平省長及中共省委宣傳部莫循部長參觀展覽,《江西日報》對此作了專題報道。
三、在曲折中經受考驗
1.在整風運動中遭受挫折
1957年開始的整風運動使江西民盟遭到沉重的傷害,各項工作受到嚴重挫折,但廣大盟員依然堅決相信共產黨,相信社會主義道路,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中以自己出色的工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出力。
民盟江西省第四次代表大會
1959年7月6日至12日,民盟江西省第四次代表大會在南昌召開,出席代表71人。這次代表大會是在“左”的錯誤思想指導下召開的,會議以總結反右斗爭和整風運動的經驗為主要內容,李柱作了工作報告,包煊敏宣讀《民盟江西省委員會社會主義改造規劃草案》。這次大會還肯定盟內整風、反右派斗爭的“成果”,給盟的工作、盟的團結、盟的影響造成重大損害。第四屆省委員會委員由27人組成,常委9人,主任委員谷霽光,副主任委員李柱、陳言、包煊敏。
谷霽光
2.貫徹服務與改造相結合的方針
1960年以后,盟省委響應黨的號召,推動盟員認真學習毛主席著作,并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國際主義的思想教育,鼓勵盟員敞開思想,自由辯論。盟員在寬松的氣氛中解除了顧慮,暢所欲言,交流思想,接受教育。之后,盟組織逐漸出現一個政治較為寬松和諧,工作上緊張活潑,組織上團結融洽的大好局面。加之周恩來總理在全國人大二屆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宣布要給知識分子“脫帽”(脫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之帽)、“加冕”(加勞動人民知識分子之冕),全省盟員無不對此感到歡欣鼓舞。
民盟江西省第五次代表大會
1963年2月6日至20日,民盟江西省第五次代表大會在南昌市召開,出席代表111人。這次代表大會的背景是,1962年9月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毛澤東主席提出“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的口號,“左”傾錯誤思潮再次泛濫,使得會議效果不大。會議由李柱作《高舉毛澤東思想紅旗,積極服務,加強改造,向又紅又專的目標奮勇前進》的工作報告。會議選出盟省委第五屆委員會委員33人,常務委員11人,主任委員谷霽光,副主任委員李柱、陳言、包煊敏,李柱兼任秘書長。
3.經受文化大革命的沖擊和考驗
1966年5月16日,中國進入了長達十年的“文革”時期,全國各民主黨派均受到嚴重沖擊。紅衛兵查封民盟省委會及南昌市委會,抄走印章,摘下牌子,沒收檔案,占領辦公房。盟組織被迫停止活動。
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對盟組織和盟員是一場嚴重的浩劫,也是一場嚴峻的考驗。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江西廣大盟員仍堅定不移地相信黨和人民,表現出難能可貴的忍辱負重、不屈不撓的崇高品德。對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推行的極左路線,進行不同程度的抵制。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盡自己的努力,為社會主義的文教、科技事業作出默默的奉獻,充分表現出知識分子盟員對人民事業的赤誠之心,這也是黨對知識分子團結、教育、改造、培養政策深入人心的結果。
四、恢復活動,實現工作重點轉移
1.調查研究,摸清情況,開展新領域工作
1978年9月,在中共江西省委的領導和關懷下,民盟江西省委員會臨時領導小組成立,谷霽光、李柱、陳言、萬尚蔭為領導小組成員。隨后,南昌、九江、景德鎮、贛州、吉安、上饒等6個市委會相繼恢復活動。當時中共在指導思想上仍未徹底擺脫“左”的束縛,江西民盟的工作呈現出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
從恢復活動到1980年6月召開了民盟江西省第六次代表大會為止,盟省委對南昌、九江、景德鎮、贛州、吉安、上饒6個市和省屬高等院校、省級機關的組織,直屬高安、宜春等12個基層組織進行了摸底調查,掌握了情況。統計出1978年10月全省共有盟員793人,比文化大革命前減少64人。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全省各級盟組織以較多的力量放在調整組織和開展基層工作方面。從1979年下半年起,省屬大專院校的基層組織,南昌等6個城市的基層組織,都已根據變化了的情況,進行調整。多數基層組織開始過組織生活。直屬高安、進賢、萍鄉、宜春、永修、新余、清江、安福、都昌、樂平、玉山等地的基層組織,也恢復了組織活動。隨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盟員的認識逐漸提高,盟的工作逐步走上、正常軌道。
江西民盟恢復活動以來,在協助黨組織為盟員及所聯系的知識分子平反方面,做了許多工作。盟組織進行調查研究,向有關方面反應情況,提供意見,平反冤假錯案。盟員中冤假錯案基本上得到平反昭雪,盟員中被劃為右派分子的,絕大多數得到改正。
民盟江西省第六次代表大會
1980年6月13日至17日,民盟江西省第六次代表大會在南昌市召開,出席代表114人。李柱代表第五屆委員會作《同心同德,鼓足干勁,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的工作報告。報告認真回顧了民盟全省第五次代表大會以來17年的工作情況和經驗教訓,特別指出,文化大革命中江西盟組織受到嚴重的摧殘和破壞,盟員受到不同程度的折磨和迫害,但這絲毫沒有動搖廣大盟員對中國共產黨的信心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報告對盟的現階段工作提出建議:堅決把江西民盟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為實現四個現代化服務上來。
大會選出民盟江西省第六屆委員會,委員43人,常委15人,主任委員谷霽光、副主任委員李柱、郭慶芬、陳言、萬尚蔭、劉九峰。
在中共“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方針指引下,江西盟的工作形勢喜人,江西盟員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他們在教育、科研、文藝等各條戰線上取得可喜成績。為了交流經驗,表彰先進,推動盟員為四化服務,江西各地盟組織自1981年起先后舉行盟員為四化服務經驗交流會。江西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江西農業大學、江西工學院、江西教育學院、江西中醫學院等大專院校均在組織生活中交流服務四化的經驗。民盟省委會于1982年2月舉行全省盟員為四化服務經驗交流會,會上有50人發言,各自介紹教學、科研、文化藝術、醫療衛生、農林建設,陶瓷美術、盟務工作、社會服務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這是江西盟組織向四個現代化進軍的一次大檢閱,對推動盟員進一步為四化建設服務起了積極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自1980年到1983年,盟員被評為全國、省、市、縣(,區)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優秀教師、特級教師、三八紅旗手、積極分子等光榮稱號的有429人次。盟員的編譯和著述38種,發明、創造、創作7種,榮獲各種獎勵46人次,晉升技術職稱104人。此外,盟省委還遵照中央的部署,把協助落實知識分子政策作為工作重點。通過一段時間的調研,摸清了盟員和知識分子所存在的需要落實政策的緊迫問題,予以協助解決。使盟內外13位同志的錯案平反了,又幫助5位錯劃右派分子的同志得到改正。平反后的遺留問題,如安排、使用,生活條件等方面也一一給予解決或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善。
2.參加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隨著統一戰線的發展,和各級政協工作的開展,各級民盟組織和廣大盟員參與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的內容愈益豐富。江西盟員當選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政協委員和政府領導職務的,日益增多。1980年,谷霽光主委擔任江西省政協副主席,次年他又擔任江西大學校長。1981年,萬尚蔭擔任江西省水利廳副廳長,金立強同年擔任江西省教育廳副廳長。1982年盟員許杰夫當選為九江市副市長。1983年谷霽光、郭慶菜當選為江西省政協副主席,同年谷霽光、萬尚蔭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李柱擔任江西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江大杰、李柱、楊芳華、金立強、郭季炳、潘文偉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對黨和政府工作的某些偏差、失誤提出善意的批評,是民主監督的一個重要方面。如對于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江西盟員多次表示不同看法,希望教育部門端正教育思想,把中學生從“千萬人爭擠獨木橋”的升學重壓下解救出來,讓學生能夠全面、健康地成長。這些意見被教育主管部門采納。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和實行民主監督,已成為江西盟組織的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一些地方盟組織還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鼓勵盟員認真思索,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看法,做到幫忙而不添亂,負責而不隨心所欲。
3.積極發展組織從1980年下半年起,江西盟組織采取積極措施,發展新盟員。在南昌、九江、景德鎮、贛州、吉安、上饒等6個市及省直大、專院校,文化、科研部門吸收盟員。另外在萍鄉、宜春、鷹潭3個市重點培養發展對象,部分縣支部(小組)也予以擴大。到1984年5月止,吸收新盟員818人,此時全省盟員總數為1582人,為1978年恢復活動時期的2倍多。
對新發展的盟員,盟組織加強對他們的思想教育,建立定期學習制度,引導他們鉆研政治理論、時事政策,學習中共中央和國家重要文件,組織基層骨干認真學習《鄧小平文選》及有關輔導參改資料,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指導盟員。對骨干盟員,還進行盟史的傳統教育,讓新盟員了解盟的歷史,了解盟的優良傳統,了解盟與中共長期合作的關系,收到很好的效果。
民盟江西省第七次代表大會
1984年6月2日至8日,民盟江西省第七次代表大會在南昌召開,到會代表178人。中共省委常委白永春、中共省委統戰部長楊永峰到會祝賀。李柱作《貫徹“五大”精神,開創我省盟的工作新局面》工作報告。第七屆委員會委員55人,常務委員會委員17人,主任委員谷霽光,副主任委員郭慶棻、李柱、雷世懋、姚公騫、陳癸尊,秘書長雷世懋。1987年11月,李柱被補選為主委。李柱
五、改革東風開啟民盟工作新局面
1.積極投身四化建設民盟江西省第七次代表大會之后,全省各級民盟組織和廣大盟員在教育、文化、藝術、科技等領域做了大量具體工作。
⑴尊師重教與精神文明建設。
⑵面向社會辦學。
⑶科技服務和支援老區。
⑷舉辦各種形式的講學活動。
與此同時,江西盟員為社會服務的積極性不斷高漲,盟員獲先進工作者或其他先進稱號的共400人,占全省盟員總數的20%。
2.努力做好自身建設一是加強思想建設:首先,開展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活動;其次,成立學習委員會;再次,對新盟員進行盟的歷史、性質、任務教育。二是加強組織建設:截至1986年12月,全省共有盟員2122人,其中文化、科技界人士占88.6%。與此同時,盟省委加強了領導班子建設。盟省委設置了文教科技委員會,婦女工作委員會,社會服務部,聯絡工作組。南昌、九江、景德鎮、贛州、吉安、上饒6個市委會召開了盟員大會或盟員代表大會,改選領導機構。萍鄉、鷹潭、宜春3個市籌備委員會召,開盟員大會,選出了市委會。撫州、新余兩個市支部,改為市一級領導機構,分別召開盟員大會,選出市委會。民盟江西省第八次代表大會
1988年3月15日,民盟江西省第八次代表大會在南昌召開,與會代表222人。中共江西省委副書記許勤、民盟中央副主席馮之浚等領導出席會議。李柱作題為《發揮民盟組織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的工作報告。這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民盟江西省第八屆委員會委員61名,候補委員9名;常委17名;戴執中當選為主委,陳癸尊、雷世懋、姚公騫當選為副主委;雷世懋兼秘書長。戴執中
3.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至1991年底,全省盟員擔任各級政協委員的有491人,擔任各級人大代表的有90人。他們積極參加視察和考察活動,深入調查研究,反映群眾呼聲,撰寫提案、議案,其中不少提案被政府有關部門采納。在1992年江西省政協評選的49件優秀提案中,盟員委員參提的有17件。1990年,省政協評出158位政協委員為全省政協系統先進工作者,其中有15位盟員受到表彰。還有一批盟員被聘為特約監察員、檢察員、審計員、教育督導員等,為推進江西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振興江西,積極獻計出力。
4.開展科技扶貧活動
1988到1992年期間,各市委會和部分基層盟組織以多種形式開展科技扶貧工作。宜春、上饒、景德鎮、贛州、新余等市盟委會都建立扶貧點。各地在工作中注意把農、科、教結合起來,致力于提高農民素質。通過舉辦科技講座、建立示范點、引進良種、推廣栽培技術,幫助農民群眾掌握現代農業科技。江西中醫學院、上高縣、安??h的盟支部多次組織醫療隊下鄉義診,為扶貧做實事。截止1992年,江西各級盟組織開辦的咨詢服務機構達18個。從1989到1992年4年間,共完成咨詢項目547項,另外組織753人次完成支老扶貧項目275項。民盟江西省第九次代表大會
1992年6月5日至8日,民盟江西省第九次代表大會在南昌召開。會議代表182人,代表江西全省盟員3041人。中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舒圣佑,民盟中央組織部長張紀域到會祝賀。會上,雷世懋作《充分發揮參政黨作用,為興贛富民作出新貢獻》的工作報告。大會號召全省盟員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全面貫徹“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團結奮斗,積極進取,努力開創全省盟務工作新局面。
大會選舉產生民盟江西省第九屆委員會,有委員59名,候補委員6名,顧問17名。新一屆省委會第一次全委會議選舉產生民盟江西省第九屆委員會常務委員17名,谷霽光任名譽主委,陳癸尊任主委,姚公騫、燕方萬、杜伊力(女)、王魚門、倪國熙、吳洪明副主委,岳樹棠任秘書長。陳癸尊
1992年到1996年的5年間,盟省委負責同志參加中共江西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省委統戰部召開的民主協商會、雙月座談會、情況通報合計80余次,組織調研、考察活動10余次。在這些會議和活動中,盟省委會負責同志認真履行職責,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1996年盟省委主委陳癸尊就江西省“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制訂,提出18條修改意見,其中14條被中共江西省委采納或部分采納,為江西省的重大決策發揮了積極作用。
1992年到1996年,江西省一大批盟員走上了參政議政重要崗位:擔任江西省人大副主任1人;擔任江西省政協副主席1人;擔任全國人大代表3人;擔任全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分期公司違約合同范例
- 心臟病相關知識
- 會計審計合同范例
- 酒店開業前培訓
- 人工井樁合同范例
- 路邊烤腸創業策劃
- 金融詐騙相關知識
- 信息技術教學工作計劃模板
- (高清版)DB4501∕T 0018-2023 生活垃圾轉運站運行監管規范
- 2025年液壓件液力件項目發展計劃
- 6.1 感知數字媒體技術-【中職專用】高一信息技術同步課堂(高教版2021·基礎模塊下冊)
- MOOC 信號與系統-西安郵電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中班音樂活動《大母雞》課件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普通高校學生轉學申請(備案)表
- 第1課 古代亞非(教學課件)-【中職專用】《世界歷史》同步課堂(同課異構)(高教版2023?基礎模塊)
- 二人合伙投資生意合同
- 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登記表
- 勞保用品基礎培訓
- 拒絕早戀主題班會 課件(34張)2023-2024學年主題班會
- 第二單元《認識多位數》(單元測試)-2023-2024學年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
- 山西旅游路線設計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