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歷史城市遺產旅游研究比較分析_第1頁
國內外歷史城市遺產旅游研究比較分析_第2頁
國內外歷史城市遺產旅游研究比較分析_第3頁
國內外歷史城市遺產旅游研究比較分析_第4頁
國內外歷史城市遺產旅游研究比較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內外歷史城市遺產旅游研究比較分析

1000-8462(2009)12-2096-061970、1980年代,旅游業作為一門新興產業,在推動西方發達國家城市中心區復興中顯示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城市旅游及其研究由此得到了世界范圍內旅游和城市研究者們的關注[1],城市遺產旅游作為城市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90年代以來逐漸成為我國學者關注的焦點[2]。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簡稱“名城”)、日本的古都、英國的歷史古城、世界文化遺產中的遺產城市等都是具有悠久歷史、深厚文化底蘊與豐富歷史文化遺產的歷史城市。歷史城市因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與優良的旅游傳統,與旅游業有著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在文化旅游的浪潮中,具有悠久歷史與深厚文化底蘊的歷史城市深受游客的青睞與推崇,成為重要的文化遺產旅游地,在旅游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歷史城市在旅游發展實踐中暴露出的諸多問題,也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近年來相關研究文獻呈現逐年增多的態勢,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檢索與篩選,共獲得有價值的文獻124篇,從研究領域內容、研究學科理論與方法等方面對國內外歷史城市遺產旅游研究現狀進行了比較分析。以期為我國歷史城市遺產旅游研究提供借鑒和指明方向。1研究文獻總體分析通過對ScienceDirect外文數據庫與中國知網(CNKI)等國內外權威學術核心期刊的檢索與篩選(國外文獻檢索詞為historiccitytourism,oldcitytourism,heritagetourism;國內部分以歷史文化名城旅游、古城旅游為檢索詞),共獲得外文期刊文獻45篇,中文期刊文獻79篇,檢索到的研究文獻不完全囊括現已發表的所有文獻,但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該研究領域發展的學術態勢。研究文獻數量逐年增多,國外自1980年代出現相關研究,增長較為均衡,國內相關研究始于1990年代,且在2000年以后出現快速增長的態勢,反映出國內研究起步落后于國外,但發展迅速,表明我國歷史城市遺產旅游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研究具體內容逐步拓展,總體可將國內外有關歷史城市遺產旅游的相關研究內容概括為五大領域。比較發現,國外各個領域研究總體均衡,國內雖在各個領域均有涉及,但對各領域的關注極不平衡,歷史城市遺產保護規劃與旅游影響研究是國內外共同關注的重點領域,合計分別占總文獻的64.9%和54.2%;旅游供需研究是當前國外研究的熱點,占到國外文獻的35.6%;國內遺產旅游供需研究基本平衡,分別占17.7%與15.2%;遺產旅游管理研究是國內外差距較為明顯的領域,國外占11.1%,國內僅占1.3%。2研究領域進展比較分析2.1歷史城市遺產旅游供給研究國外主要集中在歷史城市遺產旅游的吸引力及旅館、餐飲、購物等服務設施空間布局等方面。城市旅游吸引力研究一直是關注的焦點,研究范疇已從1980年代的整個城市擴展到1990年代的城市中博物館、歷史街區、旅游形象等具體吸引物的研究及影響因素分析。如AntonioPR和JanvanderBorg研究了歐洲4大歷史城市游客友好度,提出質量、可進入性、形象等軟因素是城市旅游產品吸引力的決定性要素[3];PeterniytSchofild認為曼徹斯特好萊塢“北部之旅”(theNorth'tour)遺產旅游產品,重構了曼徹斯特的城市形象,論證了視覺媒體對城市旅游產品開發的重要性[4];HeidiDahles分析了阿姆斯特丹旅游形象的重塑戰略,提出重建以當地文化為主題的旅游形象是其發展成為未來世界旅游中心之一的重要戰略[5];BobMckercher從供給角度對香港的文化吸引物進行了研究,發現影響吸引力的主要因素是產品本身、管理經驗和市場促銷,認為城市吸引物是城市旅游的重要依托[6]。Ashworth和Tunbrisge提出了“住宿服務設施”模型(AccommodationServiceModel),認為交通區位、土地價格、環境問題、可達性、歷史延續性與土地政策是影響城市旅館分布的關鍵因素,并依據這些因素進一步歸納出城市旅館分布的6大集中區域[7];Shoval與Cohen-Hattab運用多種理論模型,按耶路撒冷政權更替的時間順序,探討了150年里耶路撒冷旅游住宿業空間模式的轉化機制,研究表明政權轉換對耶路撒冷的城市旅店布局模式產生了深刻影響[8]。國內研究側重于名城旅游資源與環境評估及旅游形象設計與定位等。學者們采用定性描述與定量分析的方法對歷史城市遺產旅游資源的類型、特征、品位與價值等進行了研究;學者們通過構建數學模型,對名城旅游資源價值進行了實證性評估研究[9-12];龍麗民、肖星、萬緒才等通過建立旅游環境質量評價數學模型,分別對正定、天水、南京等名城旅游環境質量進行了實證性評價研究[13-15]。歷史文化旅游形象設計策略與定位分析是國內旅游形象研究的主要內容,如崔鳳軍從理念形象、視覺形象和行為形象三方面對平遙古城旅游形象進行了設計分析[16],陳玉英[17]、馬曉龍[18]分別對楚州、麗江、西安古城旅游形象進行了定位解讀與策略探討。2.2歷史城市遺產旅游需求研究國外研究重點在于旅游者需求、旅游市場方面,具體體現為游客動機、游客體驗模式、旅游市場需求分析等。JansenVerbekeM和RekomJV以鹿特丹為例,通過游客采訪調查,分析了博物館旅游者的游覽動機與行為模式,提出了旅游者動機的“疊加樹”(Additivetree)模型,研究發現旅游者游覽博物館的主要動機為“學習一些東西”和“豐富自己的生活”[19];Vukonic和Tkalac主張通過發展旅游業重建老城區,以提高當地居民生活條件,吸引更多旅游者,并以南斯拉夫伯雷奇市(Porec)為例,提出了既能保護老城區的歷史文化遺產、又能提高城市吸引力、發展旅游業的重建方案[20]。TimothyDJ論述了遺產體驗的4種模式,認為個性化遺產旅游具有廣闊的研究空間[21];ShovalN和NoamShoval以耶路撒冷為例,利用“co-plot”多元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城市旅游者對不同城市旅游吸引物的偏好[22];YongKunSuh分析了來自歐洲、北美和日本的國際旅游者對韓國漢城旅游的不同偏好,解釋了偏好和旅行花費的關系[23]。國內注重游客旅游客流空間結構、流動規律與預測、旅游市場空間結構及營銷策略等內容的研究。旅游客流研究,一方面借助空間分析方法,從總體上對旅游流空間結構、時空演變及其流動規律等進行定性描述和測量[24-25];另一方面根據游客流量的影響因素確立指標體系,并建立預測的數學模型,對客流流量進行預測[26-27],或運用活動空間及曲線分析方法,闡釋旅游者的空間行為特征、時間行為特征和個性行為特征[28];旅游市場研究方面,郭英之運用時空分布規律,從游客行為特征、滿意度及旅游需求特征等對平遙古城旅游客源市場結構進行了研究[29],李巧玲從游客時間特征、空間特征、旅游類型特征與人口學特征方面分析了武威客源市場結構[30];郭劍英對武威和敦煌客源市場結構進行了對比研究[31],此外郭英之與高應軍還分別依據徐州和天水區位特征、市場需求特征與市場競爭優劣勢等因素的差異性提出了不同的營銷策略[32-33]。2.3歷史城市遺產保護規劃研究歷史城市遺產保護歷來是國內外研究的焦點,且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在旅游化背景下,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文化遺產是世界各國城市建設的戰略性發展方向,國外尤其關注歷史城市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的協調以及保護規劃的經驗總結與決策分析。如AylinOrbasli通過相關因素分析,研究了歷史城鎮中文化、遺產、保護及旅游發展之間的關系,為城市歷史環境的長遠效應及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了管理理論依據[34];JanvanderBorg等認為當遺產城市旅游收益支出大于收入時,必須對旅游的發展進行干涉和管理[35];MckercherB和CrosHD探討了香港旅游發展與文化遺產管理之間存在的7種關系[36];RussoAP以威尼斯為例,對歷史城市旅游發展的“惡性循環(viciouscircle)”現象給予了研究,認為可持續旅游發展的有效政策應針對惡性循環中的關鍵點,如文化資源的質量及目的地的可達性而展開[37];MaitlandR通過對英國歷史城鎮劍橋25年(1978-2003)間旅游規劃與遺產保護規劃歷程的回顧,探討了旅游策略在劍橋旅游發展中的長期效應、戰略目標如何實現以及政策方針如何貫徹等議題[38]。國內在強調“保護第一、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對名城旅游開發與遺產保護的協調、旅游開發模式及開發策略進行了初步探討。名城旅游是名城保護的延續與發展,是充分利用名城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與利用是相輔相成的,保護的目的是利用,問題是如何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39-40];名城開發旅游,應強調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蘇勤認為名城保護,文化景觀是基礎、文化系統是核心、文化生態是關鍵[41]。實現保護與旅游發展關系協調的主流理念包括陶偉、趙美英引入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生態文化理念[42-43]、嚴國泰提出的實效保護思想等[39];趙美英對我國古城現有的獨立開發模式、合資合作開發模式、整體租賃開發模式優缺點做了分析,并將BOT投資方式引入到古城旅游開發中[44];魏峰群構建了名城旅游的空間發展模式[45];阮儀三和嚴國泰提出了名城遺存的四種旅游利用模式[46];阮儀三、吳承照、嚴國泰、黎潔、賈鴻雁、王紅、文紹瓊等從資源挖掘、市場開拓、形象塑造、產品體系等方面提出了較具代表性的名城旅游開發思路及實施策略。2.4歷史城市遺產旅游管理研究國外對政府、企業、社區等旅游管理的主體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WagerJ在柬埔寨吳哥古城的案例研究中,指出政府要通過建立專門機構來管理旅游資源,實現規范發展[47];Pearce對巴黎政府旅游管理決策與社區參與問題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社區參與對巴黎城市旅游發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48];Augustyn和Knowles通過對遺產旅游地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合作的成功因素分析,認為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合作是旅游發展的重要政策工具[49];ChangTC指出遺產旅游主要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方式推動城市經濟發展、塑造城市形象,并以蒙特利爾和新加坡為例,探求兩種方式的結合模式,認為當地影響力的拉力作用比更上層次的政府干預更為有效[50]。國內對歷史文化名城遺產旅游管理研究較為缺乏,范玉仙從管理體制、經營體制、保護與管理方針等方面討論了平遙古城保護與管理模式的選擇,認為國外國家公園體系和完全市場化模式在我國都行不通,可建立負責古城遺產管理與經營的平遙古城遺產管理局,對古城進行直接管理;實行營利性與非盈利相結合的經營機制,即對資源保護性項目,由遺產管理局實行統一非盈利性經營,對營利性項目引入競爭機制實行特許經營;保護與管理方針上實行“新舊分離”模式,加強居民管理,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51]。2.5歷史城市遺產旅游影響研究旅游影響研究是國內外歷史城市遺產旅游研究共同關注的熱點,國外主要從社會文化、居民態度與感知、經濟及生態環境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分析。BorisV與DraganT對旅游業發展對城市老城區重建的帶動作用作了分析,認為旅游業不僅能夠振興舊城區,還反過來促成舊城區文化遺產的保護[52],然而VanderBorgJ等通過對歐洲七大遺產城市旅游市場與政策的比較分析,發現旅游不僅威脅遺產城市的經濟活力,還危及遺產完整性和居民生活質量[35];HaleyA等運用因子回歸分析法,研究了巴斯古城的旅游社會影響,認為居民態度與旅游政策的關聯性應作為居民對旅游社會影響態度考量的重要方法[53];居民旅游影響的感知態度分析是社會文化影響研究的重要方法,SnaithT和HaleyA對英國約克古城和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態度進行了研究,發現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感知態度不具有同質性,不同人口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特征的常住人口對旅游開發態度有顯著差異[54];ParlettG等運用“投入—產出”(input—output)理論模型,對愛丁堡古城旅游發展的經濟影響進行了評估研究[55];ChangTC等通過對蒙特利爾和新加坡的案例研究,發現城市遺產旅游對城市經濟及城市空間(municipalspaces)均產生較大影響[56];MeethanK從消費層面探討了遺產旅游在紐約城市消費體系中的結構地位和經濟作用,認為要帶動城市旅游者的消費,需要妥善處理好遺產地和零售業、商業之間的關系[57];GlassonJ以牛津為例,剖析了歐洲遺產城市面臨的游客壓力現象,并對城市游客環境承載力進行了不同視角的多維度分析[58];PorananondP對日本京都和泰國清邁兩大古都的旅游發展影響進行了比較分析,研究表明京都旅游發展具有積極影響,可以界定為可持續旅游,而清邁則與此相反[59]。國內更關注名城旅游開發的社會文化影響研究,對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較少涉及。保繼剛、潘秋玲、張波、宗曉蓮等對麗江、大理、西安等的實證研究顯示旅游對名城旅游地生活習慣、傳統習俗、語言等社會文化影響具有正反兩面性[60-63];陶偉、保繼剛、汪德根、宗曉蓮等對古城旅游空間結構演化形態與特征、空間商品化的過程及形成機制等進行了研究[64-67];黃玉理、諶永生等對古城居民旅游影響感知與態度進行了個案分析與對比研究[68-69]。3研究學科理論及方法比較3.1研究學科理論比較國外諸如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地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管理學、城市規劃學、旅游學等學科得到了較充分的交叉融合,已形成綜合運用、融會貫通的合力研究局面,相關學科中生命周期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社會交換理論、態度改變理論、投入產出理論、旅游承載力理論、旅游容量理論等理論在結合具體案例中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理論探討與實證剖析;國內主要以旅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城市規劃學為研究學科主體,對心理學的態度理論、社會學的社會交換理論等理論的借鑒運用較多,管理學、經濟學等相關學科參與研究較為欠缺,急需加強利益相關者理論、投入產出理論等學科理論的理論運用與實證研究,尚處于理論引進與學科融合的探索起步階段(表1)。3.2研究方法比較研究方法上,國內外均呈現由定性研究逐漸向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趨勢,旅游地理研究常用的概念性、描述性、數理統計、模型構建等方法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應用,但仍存在較大差距,國外方法運用較為靈活,各個方法均得到了較充分的運用,更加注重描述性與數理統計方法的運用,分別占到33.3%、28.9%。國內研究仍以概念性、描述性研究方法為主,合計占到67%,模型構建與數理統計方法得到了一定的重視,分別占到15.2%、17.8%,今后需要進一步加強。4研究結論與啟示總體上,國外研究起步于1980年代,起步較早,理論研究與方法運用較為成熟,相對而言,國內起步落后于國外近10年,尚處于理論引進與方法借鑒的探索起步階段。由于國內外旅游地的差異性,研究主題內容各有側重,旅游影響研究與遺產保護規劃是國內外共同關注的主題,但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關系協調問題仍是國內外亟待加強的重要課題,相對而言,旅游供需研究方面,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