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課標高一必修2《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學設計_第1頁
人教新課標高一必修2《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學設計_第2頁
人教新課標高一必修2《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學設計_第3頁
人教新課標高一必修2《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學設計_第4頁
人教新課標高一必修2《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學設計江蘇秦葆教學目標

1、揣摩本篇悼詞的語言,體會平實的語言飽含的深情。說明:

這篇課文是高中語文教材的名篇,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馬克思兩大發現的劃時代意義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內容學生們理解較為困難,所以,學生們可以在認真預習的基礎上試著找出課文中的重點語句,結合書下注釋,聯系上下文,找出它們的內在聯系,體會它們在文章結構方面的作用及表達效果。對文中的哲學、經濟學理論的概念可以查閱書籍(如《辭?!?,有關政治經濟學、哲學的書籍)來理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規律,剩余價值規律的發現的偉大意義、對其內容可以只作簡單了解不必過分深入。課文中復雜的句式較多,在本節課中不做重點要求,只要學生們通過本篇的學習,揣摩出悼詞語言的特點,這樣的語言雖平實卻飽含深情,就可以了。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通過對課文語言的品味,了解馬克思的卓越貢獻并感受馬克思的偉大精神。

2、難點:體會馬克思作為偉人的人格魅力。說明:

任何文章都是包含作者一定的情感,教學過程是帶領學生解讀文本、理解認識作者思想情感的過程,更是學生自主探究、提高各種語文學力的過程。所以,要給學生思考活動的時空、讓他們在對具體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達各自見解,不斷提升能力。作者恩格斯和馬克思之間的友誼我們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就能體會出來。文中的每個字,每個詞每個句子都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在閱讀中需要細心體會的。通過語言的品味,來感受馬克思的偉大精神,進一步體會他作為偉人的人格魅力。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預習導入營造氛圍1、同學們,現在大家對于日韓的偶像明星比較感興趣,我想我們更應當崇拜、追尋偉人的足跡,這才是最燦爛、最輝煌、最具劃時代意義的偉大“星座”?。‖F在就讓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來學習《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這篇文章,了解馬克思的偉大貢獻,同時體會本文高超的結構藝術和語言藝術吧!2關于馬克思的事跡,課文里有一些介紹,除此之外,你還能說出多少?1、以此導入課題,創設一種充滿崇敬的氛圍,學生會更進入角色。2、學生之前做過預習,查閱了馬克思的生平事跡。教師可以在學生回答之后進行提煉補充。詳見附錄。這篇課文的預習十分重要,學生經過預習,查閱了一些有關馬克思的生平資料,會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增加文本之外的東西,帶著這種創設好的情境氛圍進入課文,學生們對于課文的生疏感會降低很多。明確文體這是一篇悼詞。什么是悼詞呢?

悼詞,一種文體,對死者表示哀悼的話。(屬于議論文范疇。)其結構一般為:

開頭:介紹死者生前職務、身份,逝世的原因、時間、地點及其享年。

中間:追述死者的經歷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貢獻、影響,并簡要作出評價。

結尾:對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對參加悼念儀式的人提出要求。悼詞屬于議論文范疇,也是高中學生在課堂上第一次接觸,盡管他們中有些個體經歷過親人的生離死別,對于悼詞這種特殊文體并不陌生,但要靜下心來,學習它的文體知識,及寫法也可能是第一次,這也是日常的應用文體之一,所以有必要對這一文體作些簡介。研習一二自然段1、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詞語:“下午兩點三刻”,“最”、“還”、“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同時依次撤換第一、二兩自然段中的下列詞語: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換成“的心臟停止跳動”,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個“對于”換成“和”,“不可估量”換成“巨大”,“空白”換成“嚴重情況”。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改后文段,并要求學生對照課文,仔細思考,逐一說明刪去的詞語為什么不能刪去?用來替代的詞語為什么不能替代?2指導朗讀第一部分:要求體會文章用詞的精確,深沉的哀悼情調。語速:低沉、緩慢。先由學生各自朗讀,然后指名朗讀,酌情指導。

1、“下午兩點三刻”:寫明具體時刻,表明馬克思的逝世對于恩格斯來講,對于整個世界來講是多么的非同尋常,在這一時刻恩格斯沒有在馬克思身旁,終生的摯友就這樣靜靜地走了,恩格斯抱憾終生。這一時刻更是令世人萬分悲痛和無法忘記的。

“最”:在這里是程度副詞,突出了馬克思在哲學界的無與倫比的地位。

“還”:流露出在馬克思臨終時未能陪伴在他身邊的無限惋惜和遺憾的感情。

“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破折號表示補充說明)表達了作者對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時也表明了馬克思遺容的安詳。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臟停止跳動”,而用“停止思想”,這不單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諱飾”的手法,而是為了突出馬克思的偉大,因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失去了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領袖。第二自然段用兩個“對于”,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突出了馬克思的杰出貢獻;同時,表明了從兩個方面領起下文的內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無法估計和衡量),因為后者程度最高,強調了馬克思逝世的損失之大。不用“嚴重情況”,而用“空白”,因為前者內容寬泛,而后者則說明了馬克思在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中的地位是沒有人可以取代的,這是對馬克思最確切的評價。2學生朗讀,教師指導教師的提問要有一定的思維量,不能讓學生僅僅停留在文字層面,而是要讓他們在閱讀、圈劃、比較中,去感受文字運用的文體差異,激起他們思維的火花。從這些字詞的不同表達效果分析中,以及輔導他們的朗讀中,學生們自然而然感受到這篇悼詞的情感力量。深入文本探究三-----六自然段師生探究第三~六自然段,教師可用下列問題引導。(注意:以下設計的所有問題都要教師視教學進程而定,不是每個問題都要扔給學生。)1“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用自己的語言表述:為什么要用達爾文的發現作比較?2馬克思“還發現了”“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這里的“還”起了什么作用?發現這個“特殊的運動規律”的重大意義是什么?

3為什么還要概述其他領域的發現?4馬克思為什么能有這么多發現?你可以做到嗎?小結:三個段落,圍繞馬克思的科學理論作者高度精確地概括了這個方面的豐功偉績1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人民先解決吃飯問題,才能談到其它?!叭祟悮v史發展的規律”,不僅是指物質決定精神,而且包括“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這個順序在過去卻是“做得相反”的。這個發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所以

要用達爾文的發現作比較。2“還”在這兒表明圍繞馬克思的豐功偉績這個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進了一步:由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進而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規律”,剩余價值。剩余價值規律的發現讓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經濟學家(他們看不清資本主義的剝削實質)和社會主義批評家們(他們詛咒資本主義,空想社會主義)一下子“豁然開朗”了。這一鮮明的對比,說明了馬克思這一發現有著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3“他研究的每一個領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膚淺”的,都有“獨到的發現”,表明馬克思作為一位科學家研究的領域的廣度和深度,與馬克思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相呼應。

4馬克思的發現是他近30年嘔心瀝血,忍受著一般人難以想象的貧困、疾病、喪子、亡妻、嫉恨、誹謗的折磨以及大量艱苦的研究才獲得的成果。正如馬克思自己說的“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边@樣的人實在是偉大的。。這一步驟的教學側重于學生從文字中感受到情感,以及對于文本內容的進一步思索,有一定難度。教師可以注意提問的技巧及時機,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作必要的調整及點撥。深入探究揭示主旨

探究第八自然段。讓學生自己閱讀,然后提出自己的疑問,以小組為單位,拋出問題,全班思考,爭取能夠經過討論后自己解決疑問,有難度的教師可以點撥引導,最后評出最有質量的問題和最佳答題小組。

預設可能會有如下問題:1怎樣理解“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答:無論性質怎樣的政府,也無論什么資產者派別,都毫不例外地瘋狂地嫉恨他,惡毒地誣蔑他。馬克思對此“毫不在意”,當作蛛絲“輕輕抹去”,表明馬克思對敵人的極端蔑視的大無畏的人格精神和他追求自己理想的執著。

2馬克思逝世,“整個歐洲和美洲……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這與各國政府和資產者對他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照,這說明了什么?

答:這個“對照”說明馬克思是無產階級不可替代的導師,同時也說明他所創立的馬克思主義是真理,能給各國資產者以致命的打擊,是資產者不可抗拒的敵人。3馬克思有如此大的貢獻,他的為人是否專橫跋扈?答:不是,他沒有“私敵”。私敵是指以我為中心,以“我”的利害區分敵友,這是剝削階級個人主義的一種表現。馬克思沒有這樣的敵人,說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全力以赴地與形形色色的敵對分子作斗爭,因而他有“許多敵人”。這些敵人都是無產階級的敵人。這個評價含蓄深刻,高度贊頌了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的偉大的人格魅力。以自主提問的形式開展教學,這一段的探究思考同樣具有挑戰性,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立刻被調動起來,這樣的模式對學生及教師的要求都比較高,在這樣形式的逐步引導下,一方面學生的探索熱情進一步高漲,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這些問題同時激發他們對于人生存在意義的思考,這樣的思考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布置作業

1、

閱讀馬克思《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思考》一文2假設自己來到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當代中國中學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時代高度,聯系中國現實,談談自己對馬克思的思考。

完成作業。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及增加閱讀量是現今語文教學當務之急,而根據課文內容介紹相關的文章是一項有效手段。同時,把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充分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們通過這種形式開拓視野、增加累積。思路點撥還可以進行比較教學: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體會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提高學生分析、理解、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這里選了一篇雨果在巴爾扎克葬禮上的講話──《巴爾扎克葬詞》來進行比較閱讀。

兩篇文章均為葬詞,在內容上有很多相近之處,均對逝者的歷史貢獻與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評價與贊揚,表現了作者對逝者的哀悼與敬仰之情;在表達方式上也極為相近,都在記敘的基礎上,把記敘、議論、抒情融為一體,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別是作者的不同,兩篇文章的語言風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思想家、科學家,在對馬克思極盡溢美與痛悼之時,在語言上用詞準確嚴謹,在行文中注意了語言的過渡、銜接、關照、呼應,體現了議論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而雨果作為一位作家、藝術大師,他的悼詞的語言樸實而不單調,準確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學色彩,文采斐然,處處體現了語言大師的獨特的語言風格。

在作比較閱讀時,應注意體會兩篇文章語言的異同之處。選取兩篇文章中的幾個片斷來作一下比較閱讀練習。

練習:

閱讀甲、乙兩文的語段,回答以下問題。

甲文,《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第二、八、九段。

乙文,《巴爾扎克葬詞》

(1)各位先生,面對著這樣一種損失,不管我們怎樣悲痛,就忍受一下這樣的重大打擊吧。打擊再傷心,再嚴重,也先接受下來再說吧。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里,一個偉人的逝世,不時地使那些疑慮重重受懷疑論折磨的人對宗教產生動搖。這也許是一樁好事,這也許是必要的。上天在讓人民面對崇高的奧秘,并對死亡加以思考的時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偉大的平等,也是偉大的自由。

(2)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為這是最高的教訓。當一個崇高的英靈莊嚴地走進另一世界的時候,當一個人張開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飛翔在群眾的上空,忽而展開另外的看不見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鄉的時候,我們的心中只能充滿嚴肅和誠摯。

(3)不,那不是未知之鄉!我在另一個沉痛的場合已經說過,現在我也永不厭煩地還要再說──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這不是虛無,而是永恒!我說的難道不是真話嗎,聽我說話的諸位先生?這樣的墳墓,就是不朽的明證!面對某些鼎鼎大名的與世長辭的人物,人們更清晰地感到這個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他經歷人世是為了受苦和凈化,大家稱他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靈魂!

1.面對逝者,人們感到悲痛,甲文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表達人們對馬克思的悼念與敬仰,乙文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表達對巴爾扎克的尊敬與悼念。甲文用的是________句式,其語言特點是____________;乙文運用了__________的修辭手法,其語言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千百萬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②乙文選段(2)的第二句。③雙重否定。④準確嚴密。⑤比喻。⑥誠摯富于文采。練習舉隅試著給一百年后的自己寫一篇悼詞。

附錄1

馬克思生平:

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魯士(德國)。他25歲時遷居法國巴黎。在大學里研究法學、歷史和哲學。大學畢業后,就開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動。他與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實踐中共同戰斗,在革命理論上共同創造。直到1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