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的召喚》導學案_第1頁
《廢墟的召喚》導學案_第2頁
《廢墟的召喚》導學案_第3頁
《廢墟的召喚》導學案_第4頁
《廢墟的召喚》導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廢墟的召喚》導學案第1頁共8頁

《廢墟的召喚》導學案

1.了解有關歷史,理解廢墟對現實的指向。

2.品味賞析語言:筆法簡約含蓄,文字凝重幽美。

3.能說出和理解對廢墟的情感態度和“年輕人〞的矛盾心理。

4.能說出題目“廢墟的召喚〞的“召喚〞的確鑿含義,領悟文章的主旨。

1、品味賞析語言:筆法簡約含蓄,文字凝重幽美。

2、理解擬人手法和景物描寫的作用。

繼續學習作批注的閱讀方法。在閱讀時把對原文內容或表達方面的理解、體會、評判、質疑、勘誤、引申開去的看法,由此及彼的聯想和對原文疑難、關鍵之處的解釋、闡發寫在原文書頁的相關位置。

第一課時

一、知識鏈接

1、永遠的傷口,屈辱的歷史(背景)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為了銷毀罪證,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軍奉命在園內放火。大火連燒三天,煙云掩蓋整個北京城。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這樣被化為灰燼。就是這樣一座享有“人間天堂〞美稱的萬園之園卻于1860年化為一片灰燼。在十九世紀的這場大火中,圓明園所有的輝煌所有的驕傲來不及哀鳴一下,就被吞噬了。他的身體被分成零碎的一點一點,運到了外國的博物館。

1

第2頁共8頁

2、走進作家的心靈世界

宗璞,當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主要作品有《紅豆》、《弦上的夢》、《三生石》、《宗璞小說散文選》、《小香結》,系列長篇《野葫蘆引》第一部《南渡記》、《東藏記》。其中《東藏記》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三生石》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弦上的夢》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童話《總鰭魚的故事》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她出生于書香門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養的,她的父親是現代哲學家馮友蘭。她的文風素以典雅著稱于文壇,自言:“我自己在寫作時遵循兩個字,一曰‘誠’,二曰‘雅’。〞《廢墟的召喚》是寫于1979年的散文力作,充分表達了她的真摯情感和語言美感。她憑吊這片廢墟的時候有著自己的特有的感受和沉重的思考。1979年時值黨的改革開放的號角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響,時代正召喚著改革和振興。

3、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1979年,當時十年動亂終止不久。“文革〞如一場夢魘,醒來之后仍舊無法抹去記憶中的傷痛,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末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曾那樣地震憾過中國乃至世界,無數熱血青年卷進了這場本身就交織著正確與錯誤,嚴肅與荒誕,美好與丑惡的運動中這場浩劫湮沒了無數年輕人知識報國的夢想,青年人想盡責任卻盡不了。大家剛剛從文革中經歷過來,思想的禁錮和藝術的枷鎖依舊捆綁著人們,社會政治環境,時而寬松時而緊張,讓我們覺得隨時都會倒退到文革的時代。反映出“年輕人既有責任意識又存疑慮情緒的矛盾心理。

4、讀準字音,認準字形

遠瀛()觀甲胄()充塞()碣()石囁嚅()迤邐()、窸窣()..........雕鏤()中止()悵然()驚訝()熱忱().....

5、詞語識記

囁嚅:形容想說話又吞吞吐吐不敢說出來的樣子。

迤邐:曲折連綿。

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

奇恥大辱:極大的恥辱。

2

第3頁共8頁

醒悟:在認識上由模糊而明白,由錯誤而正確。

大方昂揚:形容情緒、語調沖動昂揚并充滿正氣。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因而說話有氣勢。

瞬息萬變:形容極短的時間內變化快而多。

憑吊:對著遺跡追念舊事。

1、題目“廢墟的召喚〞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了怎樣一個廢墟?

2、是什么季節來到圓明園憑吊的?面對廢墟,是怎樣的心情?

3、“廢墟〞召喚的是什么?(請用原文語句回復)

4、我和年輕人有哪些對話?我們的對話是真實發生的還是想象的?理解這些對話年輕人的矛盾心理。

5、結合的寫作背景,談談對“但是怎樣盡每一個我的責任?怎樣使環境更好地讓每一個我盡責任?〞這句話的體會?

6、“那‘怎樣’不就是內容嗎?〞一句中的“怎樣〞指的是什么?

3

第4頁共8頁

其次課時

1、在文章后半部分,為什么寫了一個富有責任感而又滿腹疑慮年輕人,并兩次寫了這個年輕人“介于冷和苦之間〞的笑?

2、文章前面說“它該讓出地方,好建設新的一切〞,后文卻說“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廢墟呢?最好是這瀛觀一帶,或只是這座斷橋,也可以的〞,這樣行文前后是否矛盾?為什么?

一切景語皆情語寫出怎樣的景,就傳遞出怎樣的情。比較幾處景物描寫的異同,談談你自己的感受。

1、“順著近年失修的柏油路,左側是干皺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堅硬,這里那里,點綴著斷石殘碑。右側在夏天是一帶荷塘,現在只剩下冬日的殘冷。……〞

2、“在莽蒼蒼的原野上,這一組建筑遺跡宛如一列正在覆沒的船只,而那叢生的荒草,便是海藻,雜陳的亂石,便是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3、“空中一陣鴉噪,抬頭只見寒鴉萬點,馱著夕陽,擦過枯樹林,轉瞬便消失在已呈粉紅色的西天。〞

4、“那不濃不淡處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蘿,這鋪天的霞錦,需要多少個藤蘿花瓣啊。〞

1、“石波不興,雕兵永駐,這蒙受了奇恥大辱的廢墟,只管閑靜地、若無其事地停泊著。〞

4

第5頁共8頁

2、“風又從廢墟上吹過,仍舊發出‘留——留——’的聲音。我突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喚!召喚人們留下來,改造這凝固的歷史。〞

3、楚國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辭的光彩,不是永遠充塞于天地之間么?

4、“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廢墟呢?……為什么呢?為了憑吊這一段凝固的歷史,為了記住廢墟的召喚。〞

辯論:除了圓明園外,世上還有哪些廢墟?你覺得世上的廢墟有沒有必要都修復起來?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憑吊?那其衡量的標準又該如何呢?

一、填空題

1.宗璞,當代__(性別)作家。原名___,作品有小說____、_____等,其中作品____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_____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童話___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2.框外____的西山,這時卻全呈黛青色,___,一派____的模樣,似與這黃昏全不相干。

3.__如酒,__如夢。那不濃不淡處使想起春日的___,這鋪天的___需要多少個藤蘿___啊。

二、選擇題

4.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A.輪廓(kuò)海藻(zhǎo)廢墟(x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