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堂表親屬稱謂的歷時興替_第1頁
漢語堂表親屬稱謂的歷時興替_第2頁
漢語堂表親屬稱謂的歷時興替_第3頁
漢語堂表親屬稱謂的歷時興替_第4頁
漢語堂表親屬稱謂的歷時興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漢語堂表親屬稱謂的歷時興替提要本文根據歷史資料梳理漢語親屬稱謂中堂表稱謂的進展蛻變,并在此根基上議論堂表親屬稱謂進展變化的文化內涵。文章指出.漢語同堂稱謂在歷史上體驗了從冠“從”稱謂到冠“同堂”稱謂,再到冠“堂”稱謂及冠“叔伯”稱謂的歷時興替,而中表稱謂那么體驗了從冠“外”稱謂到冠“中衷”稱謂,再到冠“表”稱謂的進展變化,它們的歷時興替與中國家族體制和社會布局的進展關系緊密。

關鍵詞同堂稱謂中表稱謂歷時興替文化內涵

一、同堂稱謂的歷時興替

上古和中古時期,多用冠“從”稱謂指稱堂系親屬,而冠“堂”稱謂那么是中古以后在漢語親屬稱謂系統中產生并固定下來且一向沿用到今天的。

1.1冠“從”稱謂

從,《康熙字典》368頁:“又《集韻》、《類篇》似用切,音頌,同宗也”。《辭源》1081頁:“集韻似用切,去,用韻。同一宗族次于至親者叫從……又次者,叫再從、三從。”標音“zong”。《稱謂錄?卷三?父之兄通稱》“諸父、從父”條:“從,從也,言與父類從也”(梁章鉅、鄭珍,1996:33)。《康熙字典》和《辭源》所記讀音略有差異,可能是語音變化所致,但從一些官話方言的實際讀音來看,應讀同“縱”,如山東單縣。

《爾雅》中已展現了大批冠“從”稱謂,例如:“父之從父昆弟為從祖父”、“母之從父昆弟為從舅”、“母之姊妹為從母”、“兄之子、弟之子相謂為從父昆弟”等,其他一些典籍中也可以看到,如《儀禮?喪服?大功章》“從父昆弟”注:世父、叔父之子也;《左傳?莊八年》有“連稱有從妹在公宮”(梁章鉅、鄭珍,1996)。魏晉南北朝時期,冠“從”稱謂更加普遍。

冠“從”稱謂可以分為直接型和曲折型兩種,直接型指用“從”直接加直系稱謂稱述親屬,曲折型指用“從”跟“父、母、祖”等長輩稱謂,再加直系稱謂。輾轉表達。

直接型冠“從”稱謂在典籍中使用分外多。例如:

(1)權謂朱異從父驃騎將軍據。(《三國志?吳志》)

(2)琨妻即諶從母。(《晉書?盧諶傳》)

(3)從子仁景,神龍初。宮至司農卿。(《舊唐書?列偉第八》)

(4)余從昆讓山,比柳枝居為近。(唐?李商隱《柳枝五首序》)

其他還有“從舅、從姑、從叔、從兄、從嫂、從弟、從妹、從甥”等,不勝枚舉。直接型冠“從”稱謂中.“從父、從母、從子、從女”不屬于同堂稱謂.所以不能用“堂”直接替換,而其他的稱謂都可以。“從父”指伯父和叔父.“伯父”歷代有“猶父、伯父、伯伯、伯、公”等稱謂,“叔父”有“仲父、叔父、季父、叔、阿叔、大人”等稱謂(梁章鉅、鄭珍,1996:33~35)。“從母”指伯母和叔母,伯母歷代有“世母、伯母”等稱謂,叔母有“叔母、季母、嬸”等稱謂(梁章鉅、鄭珍,1996:34~36)。“從子”、“從女”在上古及唐代的一些文獻里稱作“猶子”、“猶女”,例如《禮記》:“兄弟之子,猶子也。”(梁章鉅、鄭珍,1996:57)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張峴妻,是顏蕘舍人猶女。”(梁章鉅、鄭珍,1996:59)后世“從子”、“從女”分別由侄子、侄女代替了。

直接型冠“從”稱謂“從”前又可以加“群、諸、再”等限定詞。例如:

(5)一門叔父。那么有阿大、中郎;群從兄弟,那么

有封、胡、遏、未。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世說新語?賢媛第十九》)

(6)桓南郡小兒時,與諸從兄弟各養鵝共斗。(《世說新語?忿弱第三十一》)

(7)國夫人重節,宗磐女孫,再從兄之女。(《全史?列傳第一》)

冠“從”稱謂的曲折形式多為定中布局。“從+上輩稱謂(祖、父等)”限定后面的同輩、后裔稱謂(兄弟、姊妹、子女等)。例如:

(9)禮,從祖兄弟刺居異財,恩義已輕,服屬疏末。(《后漢書?黨錮列傳》)

(10)元姑二年,封光從父昆弟曾孫陽為博陸侯,千戶。(《漢書?霍光金日璋傳》)

(11)從母子王昱為拾遺。(《新唐書?列傳第一》)

冠“從”稱謂的曲折形式間或也有“從+同輩稱謂+后裔稱謂”的用例。例如:

(12)大司馬博陸侯禹與母宣成侯夫人顯及從昆弟子冠陽侯云、樂平侯山諸姊妹婿謀為大逆,欲詿誤百姓。(《漢書?霍光金日琿傳》)

曲折型冠“從”稱謂中,“從”不能用“堂”直接替換。

從文獻資料來看,冠“從”稱謂一般只用在陳述中,而未見面稱的用例。

冠“從”稱謂在書面語中一向沿用到近代。例如:

(13)論寧遠解圍功,封魏忠賢從子良卿肅寧伯。(《明史?本紀其次十二?熹索》)

(14)耿有從子去病,狂放不羈。(《聊齋志異?青風》)

冠“從”稱謂在現代漢語方言中也并未完全消亡,如山東單縣稱同曾祖而不同祖的兄弟為“從堂兄弟”,“從”音“縱”。

1.2“同堂”和“堂”

堂,本義為殿。古時稱殿或堂,多指正房而言。由于堂多為尊長居住,所以有時用堂指稱尊長。如“萱堂”指稱母親,“高堂”指稱父母。古代家庭多為幾代同堂,同祖不同父的兄弟稱同堂當由此而來。可見,冠“堂”稱謂中的“堂”是由“堂”的本義引申出來的。

“堂”用于親屬稱謂,魏晉時已經展現,但開頭不能單獨使用,務必用“同堂”,表示稱呼者雙方之間的關系,指稱同祖不同父的兄弟。例如:

(15)成困奏曰:“死喪之戚,兄弟孔懷。同堂亡隕,方在信宿。”(《晉書?傅成傳》)

(16)明帝是武帝同堂,思遇如此.尚滅害都盡。舅復焉可信。(《南史?劉暄傳》)

“同堂”后面也可以跟上直系稱謂。表相互關系的“兄弟”較多見,也有其他直系稱謂如“弟”、“姊”等。例如:

(17)二公孫同堂兄弟耳。(《北吏?公孫表傳》)

(18)尚書同堂姊為江夏王妃,檀硅同堂姑為南譙工妃。(《南史?檀?傳》)

唐代“堂”才單獨使用。錢大聽日:“《通典》載宋庾蔚之說,今又謂從父昆弟為同堂,蓋六朝人尤稱同堂。至唐時乃省去同字。《舊唐書》載中宗即位,以堂兄千里為成紀郡王。又,張獻誠請老,薦其堂弟獻恭自代是也。”(梁章鉅、鄭珍,1996:55)需要指出的是,“省去同字”開頭單獨使用“堂”并不說明“同堂”不再使用,恰恰相反,“同堂”在唐代依舊廣泛使用,尤其是在史書等著作中。

唐代“堂”在口語中根本上替代了“從”,“堂”的使用,也比“同堂”更加自由,指稱對象范圍擴大,既可以說堂兄弟、堂兄、堂弟,也可以跟叔、姑、侄等父系親屬,還可以指稱母系、妻系親屬如舅、姨。例如:

(19)司徒堂兄文憲公,前后相德宗。(唐?趙《罔話錄?卷二商部上》)

(20)堂姨舅以疏降索舅、從母一等。(《新唐書?韋?傳》)

1.3冠“叔伯”稱謂蒲松齡《聊齋俚曲集》里堂兄稱“叔伯哥”。堂兄弟稱“叔伯兄弟”。“叔伯+直系稱謂”稱述同堂親屬可能是晚近才展現的。例如:

(21)誰知寶姐姐的親哥哥是那個樣子,他這叔伯兄弟形容舉止另是一個樣了……(《紅樓夢》第四丸回)

(22)他那叔伯侄來.一五一十的說了一遍。(《聊齋志異?翻魘殃》)

另外,唐代還有用冠“伯仲”稱謂來稱述堂兄弟的。例如:

(23)伯忡昆弟,以史筆繼業,家藏書最多者。(唐?趙《因話錄?卷三商部上》)

1.4冠“房”稱謂

“房”舊稱家族分支,同支宗族的人稱為“房族”,家族近支宗親稱為“房親”,所以同堂稱謂有時也用冠“房”稱謂指稱。例如:

(24)張大夫士澄房兄士寧,居成平縣,豪有力。(宋?王鞏《聞見近錄》)

(25)恁兩姨弟兄,是親兩姨那是房親兩姨?(《原本老乞大》)

(26)(保正道)我有一個房分兄弟,行三,人都叫他潘三爺。(《儒捧外史》第十七回)

二、中表稱謂的歷時興替

2.1冠“外”稱謂

先秦及秦漢時期多用“外”指稱表親。實際上,外親所指范圍很廣,《儀札?喪服》:“傳曰:何以小功也?以名加也。外親之服皆緦也。”賈公彥疏:“注云外親,異姓者,從母與姊妹子,舅與外祖父母,皆異姓,故總言外親也。”(吉常宏。2022:951)例如今天一些方言仍在使用的“外公、外爺、外婆”等都屬于“外親”的范疇。

上古常用外兄弟、外兄、外弟指稱后世的表兄弟,如《儀禮-喪服?緦麻三月章》“姑之子”注曰“外兄弟也”,疏曰“姑是內人,以出外而生,故日外兄弟”。《后漢書?來歙傳》:“君叔雖單車遠使,而陛下之外兄也”,注曰“光武之姑子,故日外兄”(梁章鉅、鄭珍,1996:43)。當時“外兄弟”專指“姑之子”,魏晉隋唐時期不僅指稱姑之子,還可以指舅之子。例如:

(27)宋炳母師氏,外弟師覺授。(《宋書?隱逸傳》)

(28)績三歲而孤,為外祖韋孝寬所鞠養。嘗與諸外兄博奕。(《隋書?列傳第三》)

冠“外”稱謂也可以放在其他直系稱謂前指稱其他中表親屬。例如:

(29)故右文殿修撰贈太師李公,會稽公之甥也,干公為外伯父。(宋?李綱《故秘書省秘書郎黃公墓志銘》)

(30)又女弱獨行,豈當有伴耶?是吾外妹,幸為便安之。(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五)

唐代,“外兄弟”可以用來指稱“姨之子”。宋葉廷《海錄碎事?圣賢人事上》:“唐人兩姨之子相謂為外昆弟。”(梁章钷、鄭珍1996:44~45)后代又有所變化,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兩姨之子為外兄弟,然所見書籍,但言姨兄、姨弟也。”(梁章鉅、鄭珍1996:45)

冠“外”稱謂指稱中表親屬在書面語中一向沿用到近代。例如:

(31)托晚霞為外妹,求攜去,冀一見之。(《聊齋志異?晚霞))

(32)母外出,托妾于外兄.不圖狼子野心,畜我不卒。(《聊齋志異?阿霞》)

“外”在上古時期還可以和“內”連用,后跟直系親屬稱謂,稱述的親屬關系和“中表”一致。例如:

(33)軼、敞廈殊家屬徒日南比景縣,宗親外內昆弟皆免官還田里。(《后漢書?皇后紀》)

另外,上古時期,外兄弟、外兄、外弟、外妹等還有一種特殊的用法,即用來指稱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例如:

(34)聲伯以其外弟為大夫,又嫁其外妹于施孝叔。(《左傳?成公十一年》)

這種用法現代漢語方言中還有留存,如甘肅鎮原。

2.2“中表”和“表”

表。《說文》認為本義為外加上衣,后引申為外面。姻親皆外戚,所以凡外姻皆稱表。

“中表”一詞盛行于漢魏南北朝時期,后世也多有使用,典籍中多有記載。《稱謂錄?卷三?母之兄弟之子》“中表”條案:“中表,猶言內外也。姑之子為外兄弟,舅之子為內兄弟,故有中表之稱。”(梁章鉅、鄭珍,1996:43)可見,“中表”重在雙方的關系,以自己為中心,表述與舅、姑子女的親屬關系,嚴格地說,實際上是與舅、姑之子的親屬關系,由于文獻中“中表”指稱的大多只是男性親屬。例如:

(35)君罹其罪,閉門靜居,九族中表,莫見其面。(漢?蔡邕《貞節先生陳留范史云碑》)

(36)中袁愍其孤貧。(《三國志?管寧傳》)

(37)父遺冰于鄭,鄭性方謹,以中表為嫌,卻之。(《聊齋志異?寄生》)

隋朝時“中表”使用廣泛。《稱謂錄?卷三?母之兄弟之子》“中表”條載“《隋書?經籍志》有盧懷《中表實錄》二十卷,《高諒表親譜》四十卷,可想見當時中表之盛矣”(梁章鉅、鄭珍,1996:43)。

中古時期,“中表”與“外”共用,但兩者分工有所不同,“中表”重在強調雙方的關系,很少直接用在直系稱謂前,屬泛指,而“外”那么仍沿襲以前用法,放在直系稱謂前,特指某一中表關系。到了近代,文獻中也有在“中表”后加直系稱謂的方式。例如:

(38)予中表兄李善勝與數年輩煉朱砂為丹。(宋?沈括《夢溪筆談?雜志一》)

(39)巫翠姐與巴庚、錢可仰都是中表姊妹。(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五十回)

魏晉及其后,間或有以“中外”、“里表”代替“中表”的,《稱謂錄?卷八》“中外丈人”條案:“中外猶言中表也”(梁章鉅、鄭珍,1996:116)。例如:

(40)走都督崔長仁,后之中外兄弟也.犯法當斬。(《隋書?列傳第一?后妃》)

(41)秘為大官,居不易第,服不改初。其奉祿悉與里表親屬。(《新唐書?列傳第六十八))

單獨使用的“表”展現在魏晉時期,如王羲之《和方貼》“表妹委篤示致向”,(梁章鉅、鄭珍,1996:45)但使用還不廣泛。唐以降,單用的“表”逐步多起來。例如:

(42)松,丞相奇章公表甥。(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

(43)(許宣)自幼父母雙亡,卻在表叔李將仕家生藥鋪做主管。(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八)

(44)杭州胡某.程九峰中丞之表侄也。(清?袁枚《子不語》卷:四)

“表”在漢語親屬稱謂中的地位逐步固定下來,至今在民族共同語中照舊使用。

唐代還可以用“重表”指稱高曾以來之中表親,如“重表伯叔、重表侄、重表兄弟”等。用“從表”來稱呼比中表遠了一層的表親,如唐?李衛公《與某侍郎貼》自稱“從表兄”。這種用法宋代也往往使用,如朱子《祭劉共父文》自稱“從表弟”。《宋史?文同傳》云:“蘇軾,同之從表弟。”(梁章鉅、鄭珍1996:116~117)為了與“重表”和“從表”相別,嫡表親那么用“親表”稱呼。例如:

(45)嗣復,翱之親表,由是頗以求為慊。(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46)進士鄭犟說,家在高郵,有親表盧氏,莊近水。(唐?趙《因話錄?卷六羽部》)

“中表”、“表”也可以指稱姨表。例如:

(47)狄仁杰為相,候問盧氏堂姨。仁杰曰:“表弟有何愿?”盧曰:“老姨止有一子,不欲使事女主。”(唐?張鷙《朝野僉械》)

但總體來看,“中表”、“表”所指主要還是姑(舅)表,姨表多用其他形式表示。《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有“穆姜之姨子也”,杜注:穆姜姨母之子,與穆姜為姨兄弟(梁章鉅、鄭珍,1996:45)。《儀禮?喪服?緦麻三月章》“從母昆弟”即“母之姊妹之子”(梁章鉅、鄭珍,1996:44)。例如:

(48)時江柘姨弟徐藝為曲江令。(《南史?范云傳》)

(49)這個姓李,是小人兩姨兄弟。(《原本老乞大》)

姑(舅)表為“中表”,與之相對,姨表可以稱為“外表”。用“外表”指稱姨表這種稱謂在現代漢語方言中可以見到,如內蒙古赤峰和山東諸城。

2.3冠“姑舅”稱謂

元明清時期間有用冠“姑舅”稱謂指稱姑表兄弟的例子:

(50)你是姑舅弟兄,誰是舅舅上孩兒?誰是姑姑上弦兒?(《原本老乞大》)

(51)這睛雯進來時.也不記得家鄉父母,只知有個姑舅哥哥……(《紅樓夢》第七七回)

“舅兄、舅弟”一般用來指稱妻兄和妻弟,但文獻中也間或指稱表兄弟者,如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葬子厚于萬年之墓者,舅弟盧遵”,清趙翼有《壽劉可行舅兄八十》詩。

2.4冠“內”稱謂

冠“內”稱謂在古代主要指稱兩種親屬:一是稱述妻方的親屬,如內兄、內弟、內侄等;二是稱述妻子,如內、內子、內人等,對比常見,茲不贅述。

上古“內+直系稱謂”也間或表示表親,如《儀禮?喪服?緦麻三月章》“舅之子”,鄭注:“內兄弟也。”賈疏:“內兄弟者,對姑之子云舅之子,本在內不出,故得內名也。”(梁章鉅、鄭珍,1996:43)這種中表稱謂形式在歷代文獻中都不多見。

三、堂表稱謂進展的文化內涵

3.1親屬稱謂體系中男性的核心地位

中、外、內、表都表方位,用方位詞稱述親屬,反映了漢族親屬稱謂系統是以一個中心而出的關系網絡,即以宗族為“中”,姻親為“外”、為“表”。以姑表、姨表在稱謂上的區別為例。由于中國社會長期以來以男性為核心.親屬稱謂系統也以男系為核心。表親有“姑(舅)表”、“姨表”之分。

在男權社會里,男子是社會的核心,親屬關系是以男子為中心開展的,姑表是向心型的親屬關系。它們直接與親屬關系的核心(父親或舅父)發生聯系;而姨表是離心型的親屬關系,各有自己的核心,即姑父或姨父,它們之間的親屬關系是通過姑表的核心間接維系的。按照這種關系,人們不難得出姑表比姨表更親的結論。例如:

(52)咱們是姑舅姊妹,寶姐姐是兩姨姊妹,論親戚他比你疏。(《紅樓夢》第:十回)

山東單縣方言有一個俗語:“姨娘親,姨娘親。去了姨娘斷了根。”姨娘去世之后,姨表親之間的聯系也就根本中斷了。(張世方,1997)

姑表和姨表之間的這種區別在現代漢語方言中多有反映。

即使在姑舅表親的稱謂上,有些方言也加以區分,如山西一些方言中舅舅家的孩子稱為“上姑舅”,姑姑家的孩子稱為“下姑舅”,前者比后者地位要高一些,由于在諸如娶妻生子等一些重要場合,安置座位的依次是“上姑舅”在先,“下姑舅”在后(孫玉卿,2022)。這實際上也是親屬稱謂系統以男性為核心的反映。

3.2與中國古代家族制度的進展緊密相關

親屬稱謂繁雜詳密的民族,其宗法體制必定特別成熟完備,家族在社會生活中所占的地位相當重要,所起的作用也很大。(曹志耘,1994:147)

原始社會末期的父家長制家族體系開頭了中國先民以父系血緣為紐帶的社會關系網絡。上古時期的家族制度更加提防宗族利益。同宗關系在社會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徐揚杰(1992:87~88)指出:“西周春秋的宗法式家族組織,同樣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結合而成的。西周春秋的婚姻形態,既反映了當時家族內部和家族之間的血緣關系,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