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民精神-教學研究_第1頁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民精神-教學研究_第2頁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民精神-教學研究_第3頁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民精神-教學研究_第4頁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民精神-教學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民族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沉最本質的記憶,是中華民族從神話傳說的久遠年代一路披荊斬棘,幾度輝煌幾度曲折走到現(xiàn)代的文化創(chuàng)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要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廣大教師對此應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積極在教學中貫徹落實《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小學階段是學生人格發(fā)展和文化積累的重要階段,語文學科又是這個階段對學生影響較大的學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加強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在該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語文課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形象性,小學語文課文中蘊含著很多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豐富素材,教師要利用好這些豐富的教育素材,進行民族精神教育,讓小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民族精神,讓民族精神教育伴隨著學生讀、寫、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而深入到語文教學中去,同時也讓小學生自覺地樹立民族意識,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增強對祖國悠久文化的認同感,樹立健全的人格。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決定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小學生的好奇心和對事物的接受能力都比較強,可塑性也更強,注重對小學生進行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充分把握學生的這一特點,利用課堂教學中每一個可利用的環(huán)節(jié),適時對他們進行民族精神教育。這時候的學生就如同剛栽種下去的小樹苗,作為教師應時刻為他們引領正確的方向。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通過一個個英雄人物的故事感受到強烈的愛國之情,通過一幅幅描寫名勝古跡的畫卷感受到祖國山水之壯麗,通過名人的成長故事體會到自己將來應該做一個怎樣的人。這些進行民族精神培養(yǎng)的形式是小學生樂于接受的,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徑一是通過字詞教學培養(yǎng)民族精神。對于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而言,在日常的識字、寫字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在教學中應讓學生認識到,漢字有悠久的歷史,從甲骨文一直演變到現(xiàn)在的方塊字,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變遷,記錄下了中華民族綿延數(shù)千年的燦爛文化,漢字獨特的造字方法和字形結構也是世界上其他文字所無法比擬的。讓學生了解到這些信息,可以提升他們學好語文的信心,也會增強他們學習漢字的興趣和積極性。在識字教學中開展書法比賽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在字詞教學中,碰到某些有特殊意義的字詞時,應該適時引導,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他們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比如教授“祖國”“母親”這兩個詞時,教師應創(chuàng)設環(huán)境,使學生在腦海中將這兩個詞語聯(lián)系起來理解。可以通過講述一些小故事,特別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英雄人物的故事,或者觀看愛國主義題材的影片,使學生認識到祖國就像我們的母親一樣可親可敬。此外,教師一方面可以適當選擇一些名家的書畫作品供學生欣賞,體會漢字的美感。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審美鑒賞能力,通過書畫欣賞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感受漢字之美,進而加深學生對祖國文字的熱愛。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通過習字課鼓勵學生習字,并且組織一些書法競賽,一來能夠把書法藝術代代相傳,二來可以在練習中讓學生體會到書法的精妙之處。二是通過閱讀教學培養(yǎng)民族精神。課程改革之后,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閱讀的比重增加了,學生接觸到的閱讀材料也多了起來。在低年級階段,學生的理解力還有限,可以讓小學生多背誦積累一些朗朗上口的古詩詞。古詩詞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遺產,形式精煉,內涵深遠,小學生在記憶過程中能體會到漢語的韻律美,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蘊含在詩詞中的民族精神養(yǎng)料——愛國主義精神、勤儉樸素的美德、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等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比如,二年級第二學期語文教材中選錄的北朝民歌《敕勒歌》描寫了草原壯美的景象,誦讀這樣的詩句,學生不僅可以感受到詩歌用詞的精妙,而且能領略祖國河山的壯美,增強民族自豪感。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要繼續(xù)在字詞教學中加強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通過字詞句篇的深入分析,讓學生體會其中蘊含的種種深意。比如教學《林海》這樣一篇描寫大興安嶺景色的課文,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文章中生動雋永的語言和令人遐想的畫面意境,在欣賞、誦讀、品味中感知美、理解美、體驗美,從而誘發(fā)審美情趣,激發(fā)豐富想象力,形成健康的審美心理。在美的體驗中,學生可以感悟到祖國河山的壯美,激發(fā)強烈的愛國之情與民族自豪感。還可以鼓勵學生把所見所感寫出來,一方面把自己的感受過濾深化,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增加了寫作題材的選擇面,使他們有真正想寫的東西。又如,《詹天佑》一文開篇點明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他始終心系祖國,才接受了在外國專家看來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他的言行、思想無不滲透著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他要為祖國爭光,讓中國人不再受外國人的欺壓,揚眉吐氣;他身先士卒、一絲不茍、持之以恒,這些不都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好素材嗎?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詹天佑:他從美國耶魯大學畢業(yè)后放棄優(yōu)厚條件回國,主持修筑了天津到塘沽的鐵路等。逐步讓學生把對詹天佑的敬仰之情升華到對祖國至高無上的情感,這樣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又一次提升,達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自學能力提高了不少,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多接觸一些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比如一些古典名著的簡化本,像《孫子兵法》《西游記》《水滸傳》等,這些作品有的體現(xiàn)了先人的聰明才智,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有的包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總之,閱讀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也可以使他們明理。教師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在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民族精神的熏陶,可以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比教師一味進行“灌輸式”的教學更有效。三是通過開展與小學語文教學相關的課外活動培養(yǎng)民族精神。參觀訪問、興趣小組活動、探究活動之類的課外活動,都可以與語文教學相結合。比如,在二年級第一學期有篇課文《黃山奇石》,第二學期有篇課文《西湖名堤》,分別介紹的是黃山、西湖的白堤與蘇堤,這些都是祖國壯麗河山中的美景。雖然課文將這些美妙的自然風光描寫得很形象,可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能夠適當?shù)匕才艑W生自己動手,找找相關的文字和圖片資料,了解一下西湖還有哪些風景名勝,了解黃山還有什么古老的傳說,借此進行深化拓展,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比如,學生可以從相關資料中了解到這樣的知識:“黃山松最早發(fā)現(xiàn)在臺灣,拉丁文學名叫作臺灣松,是中國特有的物種。由于植物無法遷移,而福建泉州的戴云山和臺灣的阿里山都有黃山松,且都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這說明戴云山與臺灣有著緊密的動植物血緣聯(lián)系,也從地質史上證明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學校具備條件,還可以組織研學旅行,帶領學生身臨其境,在這些美景中體會自然造物的神奇,感受祖國河山的壯麗,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愛國之情。四是通過開展與小學語文教學相關的主題教育活動培養(yǎng)民族精神。學校或班級可在平時開展一些主題教育活動,比如充分利用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等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五一”勞動節(jié)、“五四”青年節(jié)、“六一”兒童節(jié)、“八一”建軍節(jié)、國慶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中國共產黨成立紀念日等,與這些節(jié)日和紀念日相關的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都會涉及,它們是開展民族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受限于教學時間和空間,語文課堂上也許不能夠深入地開展民族精神教育,那么可以通過組織主題班會、隊會;請老干部、老戰(zhàn)士和各行業(yè)的英雄模范作報告、講故事;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題材影視片;誦讀體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美德和革命傳統(tǒng)的文學作品;教唱以愛國主義為主旋律的歌曲;定期舉行學生歌詠比賽和文藝演出等活動,拓展和延伸小學語文課堂上的民族精神教育,使民族精神教育的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五是挖掘網(wǎng)絡中的教育資源,使之成為小學語文教學培養(yǎng)民族精神的有益補充。在21世紀,網(wǎng)絡媒體具有巨大影響力和傳播力。我們打開網(wǎng)絡電視,或是進入手機、電腦中的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各種各樣的信息和資訊就會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信息量之大、信息傳播速度之快是以往所難以想象的。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借助網(wǎng)絡平臺,正確有效地挖掘和利用網(wǎng)絡中的教育資源,進一步促進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民族精神培養(yǎng)。綜上所述,培育民族精神要從小抓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宏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與小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征有關,也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有關。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原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民族精神教育一定會開展得有聲有色,民族精神之花將會常開不敗!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yè)務水平;熱愛教育事業(yè),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精心組織教學,積極參加教育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這是《綱要》對教師素質的要求。21世紀,根據(jù)教師角色特征和職業(yè)特點以及教師的勞動特點,對教師的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21世紀,教師應具備哪些素養(yǎng)呢?一、師德修養(yǎng)德為師之本,高尚的師德是教師敬業(yè)樂教的動力,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保證。師德高尚,教師才能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神圣形象。因此,教師必須嚴于律己,為人師表,用高度的責任心和工作熱情,去真誠地熱愛教育事業(yè),熱愛學生,在工作中傾注全部精力,真正做到干一行、專一行、精一行。1、熱愛教育事業(yè)。我國教師所從事的是人民的教育事業(yè),它是為國家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陣地。他關系到國家的振興、民族素質的提高。教育事業(yè)是一個偉大的事業(yè)。教育事業(yè)是造就人、培養(yǎng)人的事業(yè),它使人擺脫愚昧,走向文明,教人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學會學習。這是一個崇高的事業(yè)。每一個投身于這一事業(yè)的人,都應該感到無尚光榮,都應該為之傾注畢生精力,都應象孔子那樣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象陶行知那樣“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對教育事業(yè)要有較高的責任感,提倡終身從教的樂業(yè)精神,嚴謹執(zhí)教的敬業(yè)精神,不甘落后的進取精神,不計得失的奉獻精神。要正確認識教育事業(yè)對祖國人類未來的巨大作用。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yè)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強大動力和精神支柱。2、熱愛學生。熱愛學生是教師搞好教學工作的前提。愛生不僅是一種教育手段,更是教師高尚道德品質的表現(xiàn)。教師熱愛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師愛能使學生愉快的心理體驗和幸福感,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師愛也是學生人格健康發(fā)展的條件。師愛會影響到學生對世間情態(tài)、人情冷暖的感受與體驗,他們會把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遷移到對他人的信任、尊敬和熱愛上。相反,厭惡學生,使學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遭到教師的漫罵、諷刺和打擊,就會使他們過早地體驗人生的殘酷,人情的淡薄,就會滋長學生冷漠甚至畸形的心態(tài),產生不健康的心理。而且?guī)煇圻€可以換來學生的愛,小學生往往因為喜歡教師而對教師所教的課程感興趣,并努力學好它。所以師愛可以產生“愛屋及烏”的效果。因此,教師應以高尚的教育倫理,寬闊的胸懷,去熱愛學生,去塑造學生的人生。熱愛學生應將對學生的愛與嚴格要求結合起來,還要將愛與尊重、信任學生相結合,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全面關心學生的學習及身心健康發(fā)展,才能成為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培養(yǎng)出健康成長,和諧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3、為人師表。孔子曾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是學生直觀的、活生生的榜樣。高尚的品格情操會給人以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小學生,他們善于模仿,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的思想品德、治學態(tài)度、行為習慣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因此,教師必須嚴于律己,言行一致,舉止文明,為人師表,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各項要求。教師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言行舉止和氣質性格,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師還應具有寬廣坦蕩的胸懷,良好的品格,嚴謹?shù)淖黠L,只有這樣才能正人、正己。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高度自覺,進行嚴格的自我監(jiān)控,保持情緒積極、穩(wěn)定,以自己積極的情緒營造良好的教學心理氛圍,不能把自己的消極情緒帶給學生。二、知識修養(yǎng)今天,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知識激增”的時代,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新知識不斷涌現(xiàn),教育改革日益深入,課程、教材也在不斷地更新,這些都促使教師要勤于學習,孜孜以求,廣泛涉獵,兼收并蓄,嚴謹治學,精益求精,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素質,這是一個教師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1、要具有較高的政治思想覺悟和比較系統(tǒng)的馬列主義素養(yǎng)。“學高為人師,身正為人范”。教師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傳播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以及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等等,教師首先要具有較高的政治思想覺悟、系統(tǒng)的馬列主義理論修養(yǎng)。馬列主義理論修養(yǎng)不僅關系到教師自身的工作方向,更關系到培養(yǎng)出來的人具有什么樣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識,形成怎樣的世界觀的問題。為此,教師必須講政治、講正氣、講奉獻;必須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堅持堅定的政治方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時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會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去發(fā)現(xiàn)問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去教育人、塑造人,從而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質。這樣,才能明確自身發(fā)展的目標,找準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坐標,為發(fā)展祖國的教育事業(yè)而奮斗。2、要有精深的專業(yè)知識。教師為了完成好所承擔的教學任務,必須精通該學科領域的專業(yè)知識。所謂精,就是要對所教專業(yè)的知識深鉆吃透,準確把握,具有扎扎實實的基本功;所謂深,就是要比學生高出幾籌,深入幾分,做到教一知十或教一知百;教師只有對所教學科在知識體系上融會貫通,才能在教學中重點突出,脈絡清楚、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因此,教師應通過不斷地學習,掌握該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學科體系,了解該學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發(fā)展動向,盡量使自己具有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堅實的知識基礎和扎實的教學基本功,真正成為歷史文化的傳播者,學生求知的促進者。3、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和教育科學知識。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應建立在廣博的文化知識修養(yǎng)的基礎上。因為科學知識的日益融合和滲透要求教師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教師只精通本專業(yè),知識面狹窄,難以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要,也影響教師自身在學生中的威望。現(xiàn)代科學文化知識浩如煙海,教師只憑原來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首先必須有“長流水”、“新鮮水”,所以,教師必須具有廣闊的知識視野、淵博的學識,方可居高臨下,游刃有余。為此,作為一名教師,除了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外,還要廣泛涉獵其他領域的重要知識,做到文理滲透、中外滲透、古今滲透。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取得最佳教育教學效果。三、能力素養(yǎng)一個教師的政治思想道德素養(yǎng)和科學文化素養(yǎng)都要通過能力素養(yǎng)來發(fā)展和實現(xiàn),特別是教育教學能力的高低,決定著教師的政治思想素養(yǎng)和科學文化素養(yǎng)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否得到有效的發(fā)揮,所以,能力素養(yǎng)是衡量教師素質的關鍵。1、了解學生的能力。教師只有了解學生,才能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取得預期的效果。為此,教師必須善于捕捉學生真實的思想,及時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和心理特點,根據(jù)學生的語言、表情、姿態(tài)、行為等方面的表露出來的情態(tài),準確的判斷學生的思想活動,作出迅速而正確的處理。2、教育教學能力。教育能力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運用教育理論、德育理論、心理學知識等,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教育的能力;教學能力則是指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以及在教學論的指導下進行學科教學的能力。教育能力與教學能力總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共同發(fā)揮作用的,它是教師道德、知識、智慧得以充分發(fā)揮的憑借,是一個教師應具備的能力中的主要能力。在教育工作方面教師要善于協(xié)調各種教育因素,形成統(tǒng)一的教育力量。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就要積極參加崗位練兵活動,苦練過硬的基本功,樹立終身教育觀念,積極參加繼續(xù)教育活動;還要勇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成為熟練的把握所教學科的教學行家里手,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3、語言表達能力。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師的能力結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為語言,特別是口頭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遞教育信息的重要工具。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除了語音準確、語匯豐富、表達連貫、語音機敏等一般特點之外,還必須體現(xiàn)教育教學工作的特殊要求。具體而言,對教師語言表達的要求有:①準確、簡練、具有科學性,要求教師做到發(fā)音規(guī)范,用語適當,表達確切、通俗易懂;②清晰、流暢、具有邏輯性,要求教師講話條理清楚、脈絡分明,推理嚴密;③教師要借助語調、語速、姿態(tài)、表情、手勢等非語言手段傳遞信息,配合語言,增強教育效果。4、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主要指教師能夠應用教育科學理論和實驗方法,研究、探索及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出現(xiàn)的理論與實際問題的能力。一個教師只會傳授知識,只能算做教書匠,而教書匠是不能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的。現(xiàn)代教育需要教師具有教育科研的意識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作專家型教師。教師應該在完成教育任務的前提下,積極參加教改和教研活動,悉心研究、認真探討諸如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等方面的各種問題,研究和總結教育經(jīng)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并將研究探索的成果應用于自己的實踐,以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四、心理素養(yǎng)過去,評價教師的優(yōu)劣,往往更多著眼于政治素質、業(yè)務素質、工作態(tài)度,至多再考察一下身體素質,卻很少注意心理素質,這是很不全面的。在教學工作中,常常由此而造成一些嚴重影響教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