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錦州歷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15篇(含答案與翻譯)(截至2021年)_第1頁
遼寧錦州歷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15篇(含答案與翻譯)(截至2021年)_第2頁
遼寧錦州歷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15篇(含答案與翻譯)(截至2021年)_第3頁
遼寧錦州歷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15篇(含答案與翻譯)(截至2021年)_第4頁
遼寧錦州歷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15篇(含答案與翻譯)(截至2021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遼寧錦州歷年中考語文試題(文言文閱讀)

(截至2021年)

(甲】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

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

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嵯、量少之阻,當秦、隴之襟喉②,而趙、魏之走集?,蓋四

方之必爭之地也。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予故嘗曰:“洛陽之盛衰,天下

治亂④之候?也。”

方唐貞觀、開元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于東都者,號千有余邸。及其亂離,繼以五

季⑥之酷。其池塘竹樹,兵車蹂蹴?,廢而為丘墟;高亭大榭,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與唐

共滅而俱亡,無余處矣。予故嘗曰:“園囿⑧之興廢,洛陽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亂,候于洛陽之盛褒而知;洛陽之盛衰,候于園囿之興廢而得。則《名園記》

之作,予豈徒然哉!

嗚呼!公卿大夫方進于朝,放乎一已之私,自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

唐之末路是已!

(宋?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后》)

[注]①淆(xido):山名。電(midn):古隘道名。②襟喉:喻要害之地。③走集:出

入必經(jīng)的要地。④治亂:即太平和動亂。后文的“治忽”同“治亂”。⑤候:征兆。⑥五季:

指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⑦蹂蹴:蹂蹣。⑧囿(ydu):飼養(yǎng)動物的園

地。

(1)解釋文中加粗詞的意思。

①人恒過②衡于慮

③予故嘗曰④化而為灰燼

(2)選出下列句中加粗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

A.國恒亡/去國懷鄉(xiāng)

B.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皆以美于徐公

C.欲退享此/欲報之于陛下也

D.蓋四方之必爭之地也/何陋之有

(3)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①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

(4)乙文第二段“園囿之興廢”的事例印證了甲文中

(5)談談乙文給你的啟示。

【參考答案】

(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實詞虛詞的理解。解答此題,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

然后結(jié)合平時積累,根據(jù)句意理解詞意。

①譯句:人常常犯錯。過:犯錯誤。

②譯句:思慮堵塞。衡:同“橫”,梗塞,不順。

③譯句:我因此曾說。嘗:曾經(jīng)。

④譯句:化成灰燼。為:成為。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實詞虛詞的理解。解答此題,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

然后結(jié)合平時積累,根據(jù)句意理解詞意,最后將兩個詞語的意思進行對比作答。

A.國恒亡,譯句:國家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國:國家。去國懷鄉(xiāng),譯句:離開國都,

思念家鄉(xiāng)。國:國都。

B.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譯句: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于:介詞,在?

皆以美于徐公,譯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于:介詞,比。

C.欲退享此,譯句:想以后退隱了再享受這種園林之樂。欲:想。欲報之于陛下也,譯

句: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欲:想。

D.蓋四方之必爭之地也,譯句:是四方諸侯一定會爭搶的地方。之:助詞,的。何陋之

有,譯句:有什么簡陋的嫩。之:賓語前置句的標志,不譯。

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翻譯句子的能力。翻譯的要求是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

調(diào)、換、補、移。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

①重點詞:動心忍性,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堅忍起來。曾:增加。句意:

這樣來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堅忍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②重點詞:已,罷了。受兵,遭遇戰(zhàn)事。句意:天下如果經(jīng)常太平無事也就罷了,一旦

有戰(zhàn)事,那么洛陽總是首先遭遇戰(zhàn)事。

(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園囿之興廢,洛陽盛衰之候也”譯為:

館第園林的繁盛或毀滅,就是洛陽興旺或衰敗的征兆啊。與甲文“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意思相近。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本文論證從洛陽的盛衰可以看出國家的治

亂,洛陽園林的興廢可以看出洛陽的盛衰。用一句話來說,洛陽園林是國家治亂興衰的晴雨

表,對朝廷的腐敗提出了強烈的忠告,表現(xiàn)了作者對衰微的國勢的清醒認識和深刻憂慮。聯(lián)

系我們的生活,乙文啟示我們要有憂患意識,不要貪圖享樂。

答案:

(1)①犯錯誤;②同“橫”,梗塞,不順;③曾經(jīng);④成為。

(2)Co

(3)①這樣來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堅忍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②天下如果經(jīng)常太平無事也就罷了,一旦有戰(zhàn)事,那么洛陽總是首先遭遇戰(zhàn)事。

(4)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5)乙文啟示我們要有憂患意識,不要貪圖享樂。只有心懷一定的危機感和憂慮感才

能使我們在當今社會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尋求立足之地。

【點評】“之”的意義與用法:

1.用作代詞,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馬說》)

2.用作助詞

(1)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志。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2)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3)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例:予獨愛蓮之出

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四)音節(jié)助詞。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3.用作動詞

可譯為“去、往、至。例: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參考譯文】

【甲】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高從販魚賣鹽中被

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

從奴隸集市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內(nèi)

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jīng)受饑餓之苦,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擾亂其人

業(yè)已開始的行動,這樣來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堅忍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

力。

人常常犯錯,然后才能改正;內(nèi)心憂困,思慮堵塞,然后才能奮起;心緒顯露在臉色上,

表達在聲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在內(nèi)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

王的賢士,在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這樣,就

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乙】洛陽地處全國的中部,擁有蠟山、海池的險阻,算是秦川、隴地的咽喉,又是趙、

魏爭著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諸侯一定會爭搶的地方。天下如果經(jīng)常太平無事也就罷了,一旦

有戰(zhàn)事,那么洛陽總是首先遭遇戰(zhàn)事。為此我曾說過:“洛陽的興盛和衰敗,是天下太平或

者動亂的征兆啊。”

正當唐太宗貞觀、唐玄宗開元盛世時,公卿貴族、皇親國戚在東都洛陽營建公館府第的,

號稱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動亂而流離失所,接著是五代的慘痛破壞,那些池塘、竹林、

樹木,被兵車踐踏,變成一片廢墟。高高的亭閣、寬大的樓臺,被戰(zhàn)火焚燒,化成灰燼,跟

唐朝一起灰飛煙滅,沒有留下一處。我因此曾說:“館第園林的繁盛或毀滅,就是洛陽興旺

或衰敗的征兆啊。”

況且天下的太平或動亂,從洛陽的興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陽的興衰,又可以從館第園

林的興廢看到征兆,那么《洛陽名園記》這作品,我難道是徒勞無益、白費筆墨的嗎?

唉!公卿大夫們現(xiàn)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縱一己的私欲,為所欲為,卻忘掉了國家的

太平或動亂的大事,想以后退隱了再享受這種園林之樂,能辦得到嗎?唐朝最后覆滅的情形

就是前車之鑒啊!

(2021遼寧錦州)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乙】越石父①賢,在縹細②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修③贖之,載歸。弗謝③,入

閨④,久之。越石父請絕.晏子懵然⑥,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于厄⑦,何子求絕

之速也?”越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訓⑧于不知己而信⑨于知己者。方吾在縹細中,彼

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⑩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縹繼之中。”晏子于是

延入為上客。

(選自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

【注釋】①越石父:齊人。②縹繼(16ixi。:拘系犯人的繩索,指囚禁。③修:指一

車三馬或四馬中兩旁的馬匹。④謝:告辭(這是文中晏子的表現(xiàn))。⑤閨:內(nèi)室。⑥懵(ju6)

然:驚異的樣子。⑦厄:困苦,災難。⑧訕速(qti):通“屈”,委屈?⑨信:通“伸”,

伸展。⑩感寤:有所感而覺悟。

10.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

①躬耕于南陽:②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③吾聞君子訕于不知己:④彼不知我也:

11.選出下列句中加粗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C

A.由是感激/是知己

B.解左修贖之/前人之述備矣

C.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兵甲已足

D.何子求絕之速也/絕喊多生怪柏

12.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①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②晏子于是延入為上客。

13.【甲】文中諸葛亮“遂許先帝以驅(qū)馳”,【乙】文中越石父“請絕”,請根據(jù)兩文

內(nèi)容分別說說原因。

14.從【乙】文中晏子的身上,你獲得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啟示?(答出兩點即可)

【參考答案】

10.(1).親自(2).奔走效勞(3).聽說(4).了解

11、C

12.①(先帝)接連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

②晏子于是邀請他進門待為貴賓。

13.【甲】文中因為劉備三顧茅廬,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乙】文中因為晏子對越石

父“知而無禮”。

14.愛惜人才;遇到問題,善于溝通、解決;知錯就改

【參考譯文】

【乙】越石父是個賢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開乘車左邊的

馬,把他贖出來,用車拉回家。晏子沒有向越石父告辭,就走進內(nèi)室,過了好久沒出來,越

石父就請求與晏子絕交。晏子大吃一驚,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說:“我即使說不上善良寬厚,

也總算幫助您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您為什么這么快就要求絕交呢?”越石父說:“不是這樣

的,我聽說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會得到伸張。

當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經(jīng)受到感動而醒悟,把我贖買出來,這就是了

解我;了解我卻不能以禮相待,還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請他進屋待為貴賓。

(2020遼寧錦州)

[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

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掾疑質(zhì)理,俯身

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

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皴裂而不知1。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遞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

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崎繡,戴朱纓寶飾之帽櫻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烽然若神人;

余則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

若此。

(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乙】仆?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于書屏下,有指“之”字、“無”字示仆者,仆雖

「不能言,心已默識。后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則知仆宿昔②之緣,已在

文字中矣。或五六歲,便學為詩。九歲諳識?聲韻?.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jié)讀書.二十

已來,晝課⑥賦,夜課書,回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瘡,手肘成臟⑦.既壯而

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發(fā)早衰白;督然⑥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者,動以萬數(shù)。蓋以苦學力文

所致,自悲矣。(選自白居易《與元九書》)

【注】①仆:對自己的謙稱。②宿昔:以前。③諳識:熟識。④聲韻:賦詩的聲韻格律。

⑤課:按照規(guī)定的內(nèi)容和分量學習。⑥遑(hudng):閑暇,空閑。⑦股(zhi):老繭。⑧

督(mdo)然:眼睛昏花的樣子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

①掾疑質(zhì)理援

②曖白玉之環(huán)腰

③業(yè)五六歲及

④間又課詩間

(2)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以是人多以書假余/皆以美于徐公

B.每假借于藏書之家/咨臣以當世之事

C.乳母抱弄干書屏下/欲有求干我也

D未老而齒發(fā)早衰白/望之蔚然畫深秀者,瑯哪也

(3)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①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②仆雖口不能言,心已默識。

(4)①甲文中為什么要寫同舍生的豪華生活?

②乙文中“口舌成瘡,手肘成脹”這一細節(jié)描寫,有什么作用?

(5)甲、乙兩文都寫了作者的求學經(jīng)歷,體現(xiàn)了他們哪種共同品質(zhì)?并談談你從中獲

得的啟示。

【參考答案】

(1)本題主要考查點是文言實詞的理解。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

意然后再解釋詞語,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平時要注意積累并

識記一些常見的實詞。

①句意: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

②句意:腰間系著白玉制成的環(huán)。腰:腰佩③句意:等到五六歲。及:等到

④句意:偶爾也學習做詩。間:偶爾

(2)本題主要考查點是一詞多義。為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

后再解釋詞語。A.句意: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書借給我/都認為我比許公漂亮。.以:

因,因為/認為,以為。

B.句意: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向我咨詢當今的時事。之:皆為結(jié)構(gòu)助詞,譯為“的”。

C.句意:乳母抱著我在書屏下邊玩/是想要有求于我。于:介詞,在/介詞,向。

D.句意:還未及年老卻已經(jīng)牙齒脫落頭發(fā)變白/遠遠看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是瑯

那山。而:表轉(zhuǎn)折,可是/表并列。

故選:Bo

(3)本題主要考查點是對句子翻譯。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

是“增、刪、調(diào)、換”,具體到某一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

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

①重點詞有:以:因為足樂:足以快樂口體之奉:吃的穿的若:比得上句意:因為內(nèi)心

有足以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別人。②重點詞有:雖:雖然口:口頭上已:

已經(jīng)識:記住句意:我雖然嘴上說不出來,(但是)心里已經(jīng)默默地記住了。

(4)本題考查寫作手法及作用。①本題應結(jié)合“我”“編袍敝衣”的境況和“以中有

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的想法,從對比手法的作用來分析作答。②本題應結(jié)合前

后文作者:對自己苦學的記敘和作者“蓋以苦學力文所致”的總結(jié)來分析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

(5)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注意本題有兩問,兩文作者的共同品質(zhì)可從“蓋余

之勤且艱若此”和“蓋以苦學力文所致”兩句中總結(jié)出來。第二問圍繞二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談

出自己的體會即可。

答案:

(1)①引②腰佩③等到④偶爾

(2)B

(3)①因為內(nèi)心有足以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別人。②我雖然嘴上說不出

來,(但是)心里已經(jīng)默默地記住了。

(4)①甲文寫同曹生的“豪華生活”,與“我”的“縊袍敝衣”形成鮮明對比,突出

“我”從讀書中獲得巨大快樂(或突出“我”求學的艱辛)。②乙文“口舌成瘡,手肘成

臟”這一細節(jié)描寫細膩生動地刻面出作者讀書的勤奮刻苦程度。

(5)體現(xiàn)了他們勤奮刻苦這一共同的優(yōu)秀品質(zhì)。啟示:歷來取得成功者,大都是用自

己刻苦努力換來的,我們青少年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黃金時期,應當像他們一樣,勤奮刻苦

的學習文化知識,為將來走向社會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譯文】

【乙】我出生六七個月的時候,乳母抱著我在書屏下邊玩,有人指著無字之字教給我。

我雖然嘴上說不出來,但是心里已經(jīng)默默地記住了。后來有人拿這兩個字問我,即使試驗十

次百次,我都能準確地指出來。那么我是生來就與文字有緣了。到五六歲,就學習做詩,九

歲通曉聲韻,十五六歲開始知道考中進士的榮耀,就刻苦讀書、二十歲以來,白天學習做賦,

夜里刻苦讀書,間或也學習做詩,沒有空閑時間睡眠休息。甚至于嘴和舌頭都生瘡,手和肘

都磨成繭。眸子里面總是一晃一晃的,好象飛著掛著珠,動不動就以萬計。這大概是刻苦學

習奮力做詩造成的,自己感到很悲哀。

(2019遼寧錦州)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

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

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乙】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

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①謗矣,乃不敢言。”召

公曰:“是那②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③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④.

(《國語?召公諫厲王止謗》節(jié)選)

【注釋】①弭(mi):消除。②郛:阻塞。③壅(yong):堵塞。④彘(zhi):晉地

名,在今山西省霍縣。

1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2分)

⑴時時面回進()⑵期年之后()

⑶厲王申()⑷國人諺王()

【答案】(1)偶爾(2)滿一年(3)暴虐(殘暴)(4)指責

12.選出下列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2分)

A.能謗譏干市朝受任于敗軍之際

B.門庭若巾愿為由鞍馬

C.乃不敢言若無興德之音

D.于愚國人莫敢出言問今號何世

【答案】A

13.翻譯文中的畫線句子。(4分)

⑴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⑵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答案】(1)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來朝見齊國。

(2)國都的人沒有感說話的,在路上碰見只用眼神示意。

14.【甲】文中鄒忌以家比國,勸諫齊威王;【乙】文中召公用“—,”(請

用原文語句作答)形象地說明廣開言路的重要性。(2分)

【答案】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15.【乙】文中周厲王的做法,帶給你什么啟示?(2分)

【答案】參考示例:我們要正確認識自己的問題,并能虛心地接受別人的意見或建

議。

【參考譯文】

【乙】周厲王暴虐,百姓紛紛指責他。召穆公對厲王說:“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

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到衛(wèi)國的巫師,讓衛(wèi)巫去監(jiān)視批評國王的人,按照衛(wèi)巫的報告,就殺

掉批評國王的人。于是人們都不敢隨便說話,路上相見,以目示意,不敢交談。

周厲王頗為得意,對召穆公說:“我能消除指責的言論,他們再也不敢吭聲了!”召公

回答說:“你這樣做是堵住人們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道因堵塞而造成

決口,就會傷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將如此。

周厲王不聽,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fā)表言論指斥他。過了三年,人們終于把這個暴

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2018遼寧錦州)

【甲】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

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

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②盛也,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③,為天

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節(jié)選自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注釋】①《書》:指《尚書》。②其:指后唐莊宗李存勖。③數(shù)十伶入困之,而身死

國滅:李存勖滅梁以后,驕傲自滿,寵信樂工、宦官,李嗣源謀反,李存勖中流矢而死,李

嗣源繼皇帝位。

1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2分)

⑴行胡亂其所為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填

⑶滿招季_____________________

(4)謙得萩

12.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2分)

A.故天將降大任于愚入也/斯先陋室

B.所以動心忍性/此先漢加以興隆也

C.為天下笑/故不為茍得也

D.豈婚伶人也哉/予如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13.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

(1)人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2)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14.圍繞'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話題,【甲】文提出了“”

的觀點,而【乙】文中斷,”也印證了【甲】

文中的這個觀點。(2分)

15.【乙】文中哪句話闡明了要防微杜漸的道理?(2分)

【參考答案】

IL(D違反、阻撓⑵過失,這里是錯誤的意思(3)損失(損害)(4)益處

12.1)(解析】A.是:這/判斷動詞。B所以:用……的方法/……的原因。C為:被/

做,干。D.獨:均為“唯獨”的意思。

13.(1)國內(nèi)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上,國外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

家往往會滅亡。(2)全天下的英雄好漢,沒有誰能夠跟他競爭。

1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15.(夫)禍患常積于忽微(或者“夫病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國于所福”)

【參考譯文】

【乙】《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

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杰,都

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

譏笑。可見禍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積累而成的,聰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愛的人或事困

擾,難道只有寵愛伶人才會這樣嗎?

(2017遼寧錦州)

【甲】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舉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

石害于水中,競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把,尋十余里,無跡。

-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日:”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Mi),豈能為暴漲攜

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

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

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轉(zhuǎn)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

繆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乙】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學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

不謂善。括母問奢其嵌,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

破趙軍者必括也。”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

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zhàn),秦軍殺趙括。括軍敗,數(shù)

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場之。

11.解釋加點的字詞。(2分)

(1)山門圮于河

⑵然則天下之事

⑶學與其父奢言兵事

⑷秦悉如之

1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頂是()(2分)

A.二石獸并沉焉/黃發(fā)垂髻,并怡然自樂

B.尋十余里/未果,尋病終

C.卷不謂善/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D.而維其糧道/哀轉(zhuǎn)久維

13.翻譯丈中畫線句子。(4分)

(1)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2)使趙不將括即己,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14.對于河中右獸,【甲】文中寺僧“求之下流”,講學家認為應“求之地中”,作者

通過他們的錯誤,告訴讀者什么道理?請你用原文中的語句回答。【乙】文中趙括最終兵敗

身死,葬送了趙國軍隊,請你用一個相關的成語概括他失敗的根本原因。(2分)

15.請根據(jù)【甲】【乙】兩文中講學家和趙奢所說的話,分別概括他們是怎樣的人。(2

分)

【參考答案】

11.(1)倒塌(2)(既然)這樣,那么⑶曾經(jīng)(4)坑殺,活埋

12.A【解析】A項的“并”都是“一起”的意思。B項第一個“尋”是一尋找”:的意

思、:第二個“尋”是“不久”的意思。C項第一個“然”是“然而”的意思,第二個“然”

是“這樣”的意思。D項第一個“絕”是“斷鮑”的意思,第二個“絕”是“消失”的意思。

13.(1)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漲的河水帶走呢?

(2)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將軍,打敗趙國軍隊的人一定是

趙括。

14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紙上談兵。

15.講學家:一知半解、好為人師、自高自大、自以為是。趙奢:行事謹慎,以國家利

益為重,有預見性。

【參考譯文】

【乙】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論戰(zhàn)談略,自以為天下人沒有能比得上他的。有一次與他

父親談戰(zhàn)陣布設之道,趙奢也難不倒他,但是也并不因此就認為他懂兵法。趙括的母親詢問

其中原因,趙奢說:“戰(zhàn)爭,是關系將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兒竟說得如此輕松容易。將

來趙國不用括兒為將則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趙國慘敗的,一定是他了。”

趙括一取得了廉頗的職權(quán),就立刻全盤更改法令,調(diào)動官吏。秦國大將白起得到情報,

運用奇兵巧計,假裝戰(zhàn)敗退走,卻由背后偷襲趙軍的輜重及補給路線,把趙國的軍隊截斷為

兩部分,趙軍軍心浮動。經(jīng)過四十幾天后,趙軍饑餓難忍,趙括就出動精兵親自與秦軍硬拼,

秦軍射死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幾十萬大軍投降了秦軍,秦軍把他們?nèi)炕盥窳恕?/p>

(2016遼寧錦州)

【甲】桃花源記(節(jié)選)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

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髻,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

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乙】小國寡民(選自《道德經(jīng)》)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

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

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2.解釋加點的字詞。(4分)

(1)贛繆開朗(2)阡陌妄泄

(3)使民重死而不遠件(4)雖有干兵

13.翻譯文中劃線句子。(4分)

(1)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4.[甲】【乙】兩文的作者從相似的角度分別對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展開了想象,

請根據(jù)【甲】【乙】原文完成下表。(4分)

【甲】①_____________設酒殺雞作食屋舍儼然黃發(fā)垂髻,并怡然自樂

【乙】美其服②________③______④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2.(4分)(D開闊的樣子⑵互相通達(3)遷徙(4)鎧甲

13.(4分)(1)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fā)源地,便出現(xiàn)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

洞里仿佛有點光亮。(或根據(jù)語文版《教師用書》)(2)相鄰國家互相看得見,雞鳴狗叫

的聲音相互聽得見,(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來。(意思對即可)

14.(4分)①男女衣著,悉如外人②甘其食③安其居④樂其俗

【參考譯文】

【乙】一個國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并不使用;使

老百姓重視自己的生命,也不會背井離鄉(xiāng),遷徙遠方。即使有船和車子,也沒有地方要乘坐

它,即使有鎧甲和兵器,也沒有地方要陳放它。讓百姓回到結(jié)繩記事的時代。國富民強到了

鼎盛時代。使百姓吃得香甜,穿的漂亮,住的舒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

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2015遼寧錦州)

【甲】小石潭記(節(jié)選)

柳宗兀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幾小潭,水尤清

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垠,為嶼,為崎,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

去。

【乙】觀第五泄?記(節(jié)選)

袁宏遠

從山門右折,得石徑。數(shù)步,聞疾雷聲,心悸。山僧日:“此瀑聲也。”疾趨,度石罅②,瀑

見。瀑行青壁間,撼山掉⑤谷,噴雪直下,怒石橫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態(tài)愈偉,山行之

極觀也。游人坐欹⑥巖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絲,虛空皆緯,至飛雨瀉崖,而猶不忍去。暮歸,

各賦詩.所目既奇,思亦變幻。

【注釋】①第五泄:第五級瀑布。在今浙江諸暨境內(nèi),此處有五大瀑布,當?shù)厝朔Q瀑布為

“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旅游勝地。②罅(xid):縫隙,裂隙。③掉:搖動。④

怒石橫激:突兀的巖石橫攔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轉(zhuǎn)折。⑥欹(qi):斜靠。

12.解釋選文中加點的詞語。(4分)

(1)日光下藏:()(2)其岸勢尤尹差互:()

(3)疾道:()(4)山行之極觀也:()

13.翻譯選文中劃線的句子。(4分)

(1)凌神寒骨,悄愴幽邃。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數(shù)步,聞疾雷聲,心悸。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請從【甲】【乙】兩段文字中各找出一個表現(xiàn)水的特點的字。(2分)

(1)《小石潭記》: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觀第五泄記》: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兩篇選文,讓我們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氣勢,其中分別寄托了作者怎

樣的思想感情?請?zhí)钊胂卤怼#?分)

選文表達的感情

《小石潭記》

《觀第五泄記》

【參考答案】

12.(4分)⑴澈:同“徹”,穿過,透。(2)犬牙:像犬牙(像狗的牙齒)。

(3)趨:快走。(4)觀:景象(景觀)。【每小題1分】

13.(4分)⑴(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1分),寂靜極了,幽深極了。(1分)。(翻譯

成使動用法亦可。)

(2)走了幾步,聽到很響的雷聲(1分),心里很害怕(1分)。【每句2分】

14.(2分)⑴清⑵偉(奇〉【每小題1分】

15.(2分)

選文表達的感情

《小石潭記》表達了作者被貶滴后孤獨、寂寞、凄涼之情。

《觀第五泄記》表達了作者的喜愛、贊嘆之情。

【每題1分,意近即可。】

【參考譯文】

【乙】從廟門往右拐,有一個石頭鋪的小路。走幾步聽到很響的打雷聲,心里感到害怕。

山上的和尚說:“這是瀑布的聲音。”

快步走去,邁過一塊石頭縫隙,就看見了瀑布。石頭青綠,陡峭如刀削,達不到寸膚(長

度單位)的寬度,三面石頭就像外城一樣聳立。瀑布在青壁間落下,震撼著山谷,就像直著

向下噴出雪花一樣,突兀的巖山橫攔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邊水浪突然卷起來

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氣勢更加雄壯,是游人看到的最壯觀的景色了。

游人們有的人坐,有的人靠著巖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臉接住迸起的水沫,開始就像一絲

涼線,空空的都像編織物的橫線,到了飛雨瀉崖,還留戀不想回去。

傍晚回來,游人們各自寫詩贊嘆。所看到的景色已經(jīng)非常綺麗,回想起來更加變幻。

(2013遼寧錦州)

[甲]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信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

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薪,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

其間者,太守醉也。

己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

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jié)選自《醉翁亭記》)

【乙】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

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②,列坐其次。雖

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③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

之娛,信④可樂也。

(節(jié)選自《蘭亭集序》)

【注釋1?修禊(xi)事:為了做禊事。禊事,一種祭禮,到水邊洗濯,嬉游,并舉行祈福消

災的儀式。②流觴: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從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面前,誰就

取來飲酒。曲水:引水環(huán)曲狀成為水渠。③品類:指萬物。④信:實在。

12.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4分)

⑴泉香而酒冽:⑵樹林陰野:

⑶少長感集:⑷茂林修竹:

13.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2)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14.【乙】文中與【甲】文畫線句子描寫的情景相似的是哪一句?(2分)

15.【甲】【乙】兩文均體現(xiàn)了“樂",兩文之''樂"有什么不同?(2分)

【參考答案】

12.(1)水(酒)清(2)遮蔽⑶全,都(4)長,高(每小題1分)

13.(1)蒼老的容顏,花白的頭發(fā),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的,是太守喝醉了。(2)這一天,

天空晴朗,空氣清新,春風和煦,舒心暢快。(每句2分,大意正確即得分)

14.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2分)

15.【甲】的“樂”是與民同樂。(1分〉【乙】的“樂”是與友賞景飲酒賦詩之樂(或

與友同游之樂)。(1分)(大意正確可得分)

【參考譯文】

【乙】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

禊禮這件事。諸多賢士能人都匯聚到這里,年長、年少者都聚集在這里?蘭亭這個地方有高

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樹林和竹叢;乂有清澈激蕩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輝映環(huán)繞,我們把

水引來作為漂傳酒杯的環(huán)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但喝著酒

作著詩,也足夠來暢快表達幽深內(nèi)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習習,抬頭縱觀廣闊的天空,俯看觀察大地上繁多的萬物,用

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2012遼寧錦州)

【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壞,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城,為嶼,為峨,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

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似與游者相樂。

【乙】出成都南門,左為萬里橋。西折纖秀長曲,所見如連環(huán)、如玦①、如帶、如規(guī)、如

鉤;色如鑒、如瑯訐②、如綠沉瓜,窈然深碧、'漂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

后浣花有專名,則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為青羊?qū)m,溪時遠時近,竹柏蒼然,隔岸陰森,盡溪,平望如養(yǎng)汽水木清華,神

膚洞達.自宮以西,流匯而橋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縣,或所云“江從灌口來”是

也。

(選自《浣花溪記》)

[注]①玦(ju。:環(huán)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瑯耳(Idnggan):像珠子的美石。③潦回:水流

回旋。④委:聚集。⑤算(ji):芥菜。⑥舁(yii)夫:轎夫。

12.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4分)

⑴水尤清冽冽:_________________

⑵但然不動倍:_________________

(3)酉折纖秀長曲西:_________________

⑷屋溪,平坦如養(yǎng)盡:_________________

13.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為青羊?qū)m,溪時遠時近,竹柏蒼然。

14.甲、乙兩文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相同點?在表現(xiàn)手法上有什么不同點?(2分)

15.乙文第一段“少用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誰?請你寫出他的連續(xù)的兩句詩。

(2分)

【參考答案】

12.(1)寒冷(2)愣住(3)向西(4)走到……盡頭(每詞1分,共4分)

13.(1)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或:太陽光直射水底,(魚的)影子散

布在潭底的石頭上。)(2分)

(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qū)m,溪水有時遠有時近,竹子和柏樹蒼翠碧綠。(2分)

14.相同點: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方法。(1分)不同點:甲文寫景動靜結(jié)合;乙文以

靜景為主。(1分)

15.杜甫。(1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等。(1分)

【參考譯文】

出成都城南門,左邊是萬里橋。溪水到此轉(zhuǎn)向西流,涓涓細流,宛轉(zhuǎn)曲折。看上去像

連環(huán)、像玉玦、像衣帶、像圓規(guī)、像彎鉤;水色如明鏡、如美玉、如綠色的瓜,那此幽深碧

綠,縈繞城邊的流水,都是浣花溪的支流。然而,只是在杜甫定居草堂之后,才有了浣花溪

的美名,這自然是因為杜甫把浣花居建在溪畔的緣故。

步行三四里,就到了青羊?qū)m。一路上,溪流忽遠忽近。青竹翠柏郁郁蔥蔥,隔岸望去

濃蔭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盡頭,遠遠望去像一片養(yǎng)菜。水光樹色,清幽而絢麗,使人表里

澄徹,神清氣爽。從青羊?qū)m以西,眾流匯集,上面建有三座橋,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轎

夫說上游通向灌縣,有人說“錦江從灌口流來”,指的就是這條浣花溪。

(2010遼寧錦州)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乙】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

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

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11.解釋下列句中的劃線詞語.(4分)

⑴躬耕于南陽躬:

(2)先帝不以臣里鄙卑鄙:

(3)由是先主遂逅亮詣:

⑷此人可就見就:

12.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受任于敗軍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