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名詞解釋全_第1頁
世界近代史名詞解釋全_第2頁
世界近代史名詞解釋全_第3頁
世界近代史名詞解釋全_第4頁
世界近代史名詞解釋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世界近代史名詞解釋>(全)價格革命16至17世紀西歐社會上出現的金銀貶值、物價上漲的現象。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等國從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銀,使歐洲貴金屬的儲量急劇增長,從而引起歐洲各國通貨膨脹。至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國的物價平均上漲二至二點五倍。價格革命打亂了傳統的經濟關系。其結果是從事商業的人大發橫財,新興資產階級的經濟力量愈益增長,而靠傳統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勞動者的生活日益下降,價格革命加速了西歐各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進程和封建制的解體。商業革命16世紀歐洲商業的突然擴大和新的世界市場興起的現象被稱為商業革命。新航路的發現,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的活動場所,歐洲人的經商范圍由地中海一帶擴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都有了商業往來。各地對歐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擴大,使貿易額和商品種類都大為增加。工業的發展、商業活動的迅速擴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對歐洲封建社會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興起,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商業革命是產業發展所引起的,而商業革命開發了廣大市場,又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奧斯曼帝國也稱奧托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軍事封建帝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1299年突厥首領奧斯曼宣布獨立建國。1453年攻陷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國在此建都,改名伊斯坦布爾。經過不斷擴張,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帝國內部實施封建剝削和民族壓迫政策,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尖銳,各地各族人民不斷進行反抗。17世紀中葉國勢轉衰,19世紀巴爾干半島各國先后獨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參加同盟國方面作戰失敗,隨后喪失了大片土地,僅保有土耳其本部。1919年國內爆發基馬爾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1922年蘇丹穆罕默德六世被廢,帝國告終。殖民制度一般是指西方列強國家壓迫、奴役和剝削“落后”的亞、非、拉國家,并把它們變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制度。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西歐諸國往往是通過海盜式劫掠、欺詐性貿易等各種方式進行早期殖民活動。在資本主義穩定發展,特別是進入壟斷時期,則使用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侵略手段,使被侵略的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政治和經濟上的獨立而依附于外國的保護。各殖民國家相互遵守共同的協定,但有時也會因為利益關系發生武裝沖突,即殖民戰爭。殖民制度是帝國主義國家瘋狂掠奪殖民地的產物。地理大發現西方史學家對15至18世紀歐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動的通稱。15世紀后,西歐商品貨幣經濟迅速發展,引起了封建貴族、大商人和新興資產階級對貴金屬的渴求。《馬可波羅行記》對東方富庶的夸張描繪,進一步煽動著歐洲人的尋金熱情。15世紀中葉以后,阿拉伯人與奧斯曼土耳其人壟斷了東西方傳統通道,也促使西歐尋找通向東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針用于航海及地圓學說的盛行使遠洋航行成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兩國組織遠洋航行。1492年,哥倫布航抵“美洲”,開辟了歐美航線;1498年達?伽馬開辟自西歐繞過非洲南端直達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麥哲倫與其同伴首次環球航行。新航路的開辟和美洲的發現,擴大了世界市場,開始了西方國家殖民掠奪的狂潮。歐洲的商業中心逐漸由地中海地區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關系的增長,預示了世界史上一個新時代的來臨。文藝復興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初在歐洲發生的思想文化運動。這個運動始于意大利,后擴大到英、法、德、西等歐洲國家。一些新生的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在“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號召下,把矛頭直接指向教會神權統治,他們以人文主義為旗幟,主張尊重自然和人權,強調發展個性,反對禁欲主義;提倡科學文化,反對迷信愚昧;表現樂觀主義,反對悲觀主義。因而人文主義成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思潮,也是新文化的基本內容,它逐漸形成為資產階級思想體系。表面看來,文藝復興是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運動,但是,它并不是對于古典文化“亦步亦趨”的簡單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創新,它沖破了黑暗的中世紀的重重禁錮,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在人文主義思想指引下,文學藝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以實驗為基礎的近代自然科學、唯物主義哲學、新的政治學、史學和教育學相繼出現,產生了一大批多才多藝的代表人物,使文藝復興時代成為碩果累累、人才輩出、燦若群星的時代。但丁(1265—1321意大利人文主義的先驅、詩人。其不朽名作《神曲》,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文學創作中的代表作。它運用寓言的體裁,采用夢幻的形式,通過在地獄、煉獄和天堂三界游歷過程中所遇到的各類人物的描寫,抨擊教會的貪婪腐化和封建統治的黑暗殘暴,歌頌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發出了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從神學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的吶喊。作品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達到了極高的水平。《神曲》是用意大利托斯坎那方言寫成,使他成為歐洲第一個用民族語言寫作的作家,成為意大利民族語言的奠基人。恩格斯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大人物就是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第一位詩人。空想社會主義也稱烏托邦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產生以前出現的一種向往理想社會而帶有空想性質的社會主義學說。最早見于16世紀英國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一書。盛行于19世紀初,以法國圣西門、傅立葉和英國歐文為代表。他們尖銳地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罪惡,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腐朽,提出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一些主張和設想,如消滅雇傭勞動、消滅城鄉對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對立,實行計劃的生產,婦女解放等。這些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之一。但它以唯心史觀為基礎,不懂得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看不到無產階級的歷史作用,反對政治斗爭和暴力革命,幻想通過宣傳教育來感化資產階級,爭取有產者的同情與幫助,并通過示范試驗,和平地過渡到理想社會。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與發展,空想社會主義逐步失去了其進步意義。人文主義文藝復興運動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資產階級的思想體系。人文主義一詞來源于拉丁文,又譯為“人道主義”或“人本主義”。其思想核心是個人主義。它是資產階級用來反對封建束縛,謀求自身政治經濟地位的思想武器。其基本特征是:以人為本,強調個人“才能”和自我奮斗;重視現世生活,反對宗教禁欲主義,反對經院哲學;否認對教皇和教會的絕對服從;反對封建特權和等級制;提倡理性,重視科學實驗;表現樂觀主義精神,反對悲觀主義;欣賞資產階級的文學藝術。人文主義對于人們擺脫神權的束縛,爭取自由平等乃至推翻封建統治,都具有巨大進步作用《天體運行論》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的偉大著作。書中指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圍繞著太陽旋轉的行星,地球本身也在以地軸為中心自轉,又和其他行星圍繞太陽公轉。天體運行論中所提出的太陽中心說是對教會選定的地心說和神學世界觀的沉重打擊。恩格斯予以高度評價,指出“從此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科學的發展從此便大踏步地前進”。新教反對舊天主教的新教派。是歐洲宗教改革中脫離天主教繪的各教派,主要包括馬丁路德建立的路德教派和加爾文建立的加爾文教派。路德教派在16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傳入北歐各國,挪威、丹麥、瑞典分別在1536年、1537年、1541年改奉路德教。其他歐洲國家也有一部分信徒。加爾文教在西歐傳播甚廣,瑞士、尼德蘭、英、法及德國南部均有大量加爾文教徒。加爾文教后來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進行革命的宗教旗幟波倫亞協定法王法蘭西斯一世與教皇利奧十世于1516年8月8日在波倫亞簽訂的宗教條約。規定:法國的大主教、主教等高級神職人員由國王任命,法國教會的大部分收入歸國王所有。法王也向教皇作了一些讓步,如條約中未提宗教會議的權利,教皇且可獲得部分法國教會收入。法蘭西斯一世通過這一協定加強了王權專制,進一步控制了法國的教會,使之成為國王專制機構的組成部分。1682年此項條約被廢止。神圣羅馬帝國歐洲的封建帝國(962—1806)。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是為神圣羅馬帝國之始。最大疆域,除德意志本土外,還曾包括意大利北部、中部、捷克、瑞士、奧地利等。11—12世紀,皇帝與羅馬教皇圍繞主教繼任權而激烈爭斗,互不相讓。13世紀起,德意志境內形成許多獨立的領地。皇帝僅統轄直屬領地,對那些割據一方的封建王公失去了控制。1356年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正式確認皇帝須經七大選帝侯選舉產生。皇權衰微,因此帝國實際上已成為徒具虛名的空殼。意大利、瑞士先后獨立。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戰爭后,帝國進一步分崩離析。18O6年8月,拿破侖一世強迫皇帝弗蘭茨二世退位,帝國最終滅亡。沃姆斯敕令1521年4月,神圣羅馬皇帝查理五世在沃姆斯城帝國議會上頒布的一項敕令,其主旨在于反對宗教改革運動的倡導者馬丁?路德及其教義。路德本人也應召與會,進行了兩個小時的辯論。皇帝的代表在會上宣讀教皇的關于開除路德教籍的敕令,并要求帝國議會宣布把路德置于法律保護之外,禁止傳播路德的說教。路德據理力爭,拒不悔罪。后避入薩克森選侯腓特烈的瓦特堡。馬丁?路德(1483—1546)16世紀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倡導者,基督教路德宗的創始人。生于礦業主家庭。早年就學于馬格德堡和愛森納赫大學,獲得神學博士學位,并任神學教授。1517年10月31日公布抨擊教皇出售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后又連續發表《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書》等論文。其主要信條是:人要想自己的靈魂得救,要依靠個人的虔誠的信仰,而不需要教會神職人員的干涉;信仰的唯一依據是《圣經》,而不是天主教會一手制定的神學,主張每個教徒都可以讀《圣經》。據此建立的所謂廉儉教會,符合市民和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同時也得到某些力圖奪取教會財產的封建諸侯王公的支持。路德領導的宗教改革,猛烈地沖擊著教會統治的根基。1521年5月,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路德更名換姓,躲到薩克森選侯隱藏起來,期間將《圣經》譯成德文,此舉為德國語言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九十五條論綱》德意志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于1517年1O月3O日起草的論證贖罪券功效的提綱。路德提出,教皇沒有免除人的罪惡的權力,免罪權在上帝,因此贖罪券可以免罪的說法是錯誤的。其意義在于,它第一次對天主教關于只有通過教會和教皇才能贖罪的說教予以公開的否定,因而被社會各階層廣為接受,從而引發了德國的宗教改革運動閔采爾(1490—1525)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的激進改革活動家,德國農民戰爭的組織者和杰出領導人,空想社會主義的先驅者之一。出身于小手工業者家庭。1506年入萊比錫大學攻讀神學,獲博士學位。1517年開始追隨路德,但后來他的不滿于路德的保守態度而與之分道揚鑣。1521年11月他寫了《布拉格通告》,主張塵世上應取消壓迫和剝削,實現人人平等。之后,他開始對教會的“圣禮”改革,進行反對羅馬教廷的宣傳。在他的鼓動下,德國于1524-1525年間爆發了規模宏大的農民戰爭。他的宗教理論直接抨擊了基督教的主要論點。他的政治綱領是通過暴力推翻封建主的統治,建立“沒有階級差別,沒有私有財產,沒有壓迫社會成員的國家政權的社會”的“千年天國”。他把人民擺脫剝削壓迫的革命作為首要任務,領導了薩克森和圖林根的農民起義。1525年5月,起義軍失敗,閔采爾被俘壯烈就義。農奴制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農民對封建主的人身依附關系為基礎而形成的剝削制度。共基本特點是:農民以奴役性條件從封建領主的莊園里取得份地,世代耕種,被束縛在土地上;農民對封建主和封建國家處于人身依附地位,成為農奴;封建主迫使農奴提供勞役、繳納實物或貨幣地租,并可以任意懲罰、出賣農奴,或沒收其財產;農奴要向封建領主提供徭役、繳納貢稅,毫無政治權利。中世紀時,農奴制在歐洲各國占主要地位。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由于農民暴動和大規模的起義,農奴制漸趨解體。15世紀時,西歐多數國家基本上廢除了農奴制;中歐和東歐許多國家,到19世紀中葉才廢除。永久會議德國農民戰爭期間在繆爾豪森城建立的革命政權。1525年3月由閔采爾領導建立,主張沒收教會財產,廢除封建特權,提出了所有貴族的土地一律歸農民所有的主張,并組織革命武裝,號召全德起義。因起義軍隊倉卒組成,各地革命力量分散,缺乏統一的指揮,5月被諸侯扼殺。十二條款德國農民戰爭期間士瓦本地區的起義軍于1525年3月制訂的斗爭綱領,共12條。主要內容為:取消什一稅,減輕服役負擔,廢除農奴制,承認以現存封建文契為依據的勞役的合法性,農民可以自由使用村社公有的河流、湖泊、土地、山林;取消遺產稅等。綱領帶有妥協性,沒有要求沒收地主的土地,主要反映富裕農民的利益。奧格斯堡和約德意志新教諸侯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締結的和約。德國農民戰爭后,德皇及擁護德皇的天主教陣營為一方,在宗教改革中獲得教會土地的所謂新教諸侯為另一方,之間矛盾錯綜復雜,幾度兵戎相見。1555年,經談判,德皇與諸侯在奧格斯堡簽訂條約。規定:諸侯有權決定其臣民的信仰,即所謂“教隨國定”的原則;1552年以前為新教諸侯奪去的天主教會的財產,不再退還;確立路德派新教的合法地位。此約的簽訂,暫時中止了新、舊教諸侯之間的戰爭,但進一步擴大了諸侯的權勢,也加重了德國的分裂局面。《基督教原理》瑞士宗教改革家加爾文于1536年出版的一部宗教理論研究著作。此書吸收了慈溫利和路德的觀點,并參以己見,提出了系統的新教神學理論。否認羅馬教皇的權威,反對天主教的繁文縟節,主張信仰得救,提倡廉儉教會,提出人的得救與否依賴于上帝預定旨意的“預定論”學說。此書是宗教改革時期影響最大的一部著作。日內瓦神權共和國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時期加爾文在日內瓦建立的政教合一的政府。教會設立四種職務:長老、牧師、教師、執事。長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負責監督每一個人的生活。牧師為神職人員,負責解釋圣經,施行圣禮。教師負責學校的領導工作,宣教事業和講授圣經。執事主管慈善機構,負責救濟和醫療工作。教會的權威機構是長老會,負責監督圣徒的宗教生活和審理宗教案件。政府的最高機構是大議會和小議會,由市民選舉產生。教會機構與政府機構雖有分工,但實際上二者已結合成一體,不僅人員交叉,而且職責也難以劃分。日內瓦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神權共和國《烏托邦》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托馬斯莫爾的杰作。書中描繪了理想的社會制度“烏托邦”。烏托邦實行生產資料公有,一切人都必須參加體力勞動,參加勞動的人都可以保證得到一切必需品。實行民主政治,所有的公職人員都由選舉產生,他們是人民的公仆,應當為人民利益工作。國家元首也由選舉產生,重大問題由全體居民討論決定。這種社會結構的優點可以使居民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質。莫爾同情勞動群眾,在書中批判了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在思想史上第一次設想了共產主義藍圖。但莫爾沒有指出實現這種理想的社會階級力量和現實的途徑。《烏托邦》一書對后人影響較大,“烏托邦”一詞也就成了空想的代名詞。英國國教會即英國國教。英國通過宗教改革而創立的新教會。它把天主教的拯救靈魂的教義與路德新教的信仰得救的教義結合起來。解除羅馬教廷對英國教會的控制,確立英國國王在教會的最高首腦地位,教會則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用英語作禮拜,教區以行政區劃確定。但主要教義與天主教沒有重大區別,主教職位和豪華的宗教儀式仍被保留三十九項信條英國國教會的教義。1563年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親自審定批準了議會提交的“三十九信條”,用拉丁文和英文公布,其中抽去了有關圣餐的第二十九條;1571年才將此條公布。信條略微接近加爾文教,如以《圣經》為信仰的唯一準則,否定贖罪券和圣像崇拜等。重新確立君主對宗教的絕對統治權,恢復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內容。仍保留著天主教的主教制和天主教的許多儀式。血腥的瑪麗英國女王瑪麗。英王亨利八世之女。1553年即位后,恢復天主教,因殘酷迫害宗教改革家,燒死新教徒達300多人,而獲此稱謂。1554年與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結婚,并卷入西班牙對法國的戰爭,戰敗后,使英國喪失了法國北部的加來港。瑪麗的宗教和外交政策遭到國內的強烈反對。特蘭托宗教會議1545—1565年間天主教在意大利的特蘭托舉行的宗教會議。歷時十八年之久,時斷時續。目的是反對宗教改革運動,維護天主教的地位。為打擊破壞新教活動而組成的耶穌會,在會上活動頻繁,發揮了重要作用。會議通過的主要決議有:重申天主教會的壟斷地位,宣布所有新教徒為異端;天主教會的教條和儀式是不可更改的天條,必須嚴格遵守;教皇是教會的最高權威,位于所有宗教會議之上;初次開列“禁書目錄”,禁止教徒閱讀;創辦神學院,加強對神甫嚴格正規的培訓等。耶穌會天主教的主要修會之一。1534年由西班牙貴族羅耀拉創建于巴黎,1540年獲羅馬教皇保羅三世批準。該會旨在重振羅馬教會,維護教皇的權威。會長由選舉產生,對各地耶穌會有絕對統治權,故有“黑衣教皇”之稱。會內有嚴格的紀律,會士必須絕對服從會長和教皇,立絕財、絕色、絕意三誓愿。深入社會各個領域,不擇手段、千方百計地為天主教服務。16世紀以后耶穌會的活動擴展到亞、非、美洲。耶穌會士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來中國活動,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抹下濃重的一筆。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葡、法、西等國曾先后取締耶穌會,后又得到恢復,并發展為天主教最大的修會。卡托?坎布累齊和約1494—1559年間,法國和西班牙、神圣羅馬帝國為爭奪在意大利的勢力范圍進行了65年的戰爭。法軍曾一度占有優勢,但最后在圣康坦和格拉沃利納戰敗。1559年法國在境內的卡托?坎布累齊分別與英國和西班牙簽訂兩個和約,總稱卡托?坎布累齊和約。法國依約放棄它自1552年起占領的意大利土地,但保留都靈等5個要塞以及凡爾登等3個主教管轄區。西班牙取代了法國在意大利的勢力。意大利戰爭1494—1559年法國與西班牙、神圣羅馬帝國爭奪意大利統治權的戰爭。法國政府為掠奪土地和財富,并鞏固在地中海的貿易地位,發動了侵略意大利的戰爭。西班牙和神圣羅馬帝國為得到富庶的意大利,對法國進行了武力干涉,因此意大利便成了主要戰場。1494年法王查理八世率軍侵入意大利,但又被西班牙打敗。1526年法國被迫簽訂和約,放棄對意大利的領土要求,但不久后毀約,雙方再戰,直到1559年法國與西班牙簽訂《卡托?坎布累齊和約》,法國放棄在意大利所占領的大部領土,西班牙如愿以償,意大利戰爭結束。戰爭使意大利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法國的專制王權被削弱,大貴族乘機作亂,又導致了30余年的胡格諾戰爭。胡格諾戰爭16世紀40年代,加爾文教開始在法國傳播,稱為胡格諾教。法國南部的大封建貴族信奉加爾文教,企圖利用宗教改革運動來達到奪取教會地產的目的。他們與北方有分裂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貴族有深刻利害沖突,最終演變成長期內戰,史稱胡格諾戰爭。戰爭自1562年起分為三個階段,時打時停,互有勝負。最終胡格諾派首領波旁?亨利成為法國國王,稱亨利四世,改奉天主教,取得了北方貴族資產階級的支持。1598年4月,亨利四世頒布《南特敕令》,標志著胡格諾戰爭的結束。胡格諾教在法國取得了合法地位。南特敕令1598年4月13日,法王亨利四世為徹底平息宗教紛爭,安定國內秩序,在南特城頒布的一項敕令。是胡格諾戰爭結束后天主教集團和胡格諾派締結的妥協性和約。規定天主教為法國國教,同時承認胡格諾派教徒享有信仰自由。允許他們在除巴黎以外的許多地方舉行禮拜儀式;胡格諾教徒享有擔任官職的權利,有權召集自己宗教會議和政治集會。敕令附有一項秘密條款,即允許胡格諾教徒保留約二百個設防城堡,時限8年。南特敕令是西歐第一個對異教寬容的條例。但南特敕令遭到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會的激烈反對。1685年被法王路易十四完全廢除。圈地運動貴族用暴力大規模剝奪農民土地的一種方式。以英國為典型,自15世紀末葉開始,歷300余年。15世紀末,由于英國毛織業迅速發展,引起羊毛價格上漲,致使養羊業成為十分有利可圖的行業。于是大貴族侵占大量公有地和農民的耕地,將土地用壕溝和柵欄圈圍起來,雇傭少量工人放牧羊群。大批農民失去土地無以為生,淪為流浪者。這一現象被托馬斯?莫爾比喻為“羊吃人”。16世紀中葉,英國宗教改革過程中,圈地運動又在教產還俗的土地上廣泛發展起來。農民破產導致政府稅收減少和兵源枯竭,亦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因此都鐸王朝頒布了一系列“血腥立法”,殘酷迫害流浪者。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國會通過一系列法令,使圈地運動合法化。圈地運動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土地關系變革,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貴族新貴族是15—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化的貴族。15世紀英國發生了農業革命,傳統貴族的生產方式已經不適應形勢的需要。一些有眼光的貴族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業、牧業,使用雇傭勞動,有的兼營工商業,有的把土地出租給農業資本家,坐收資本主義地租。這些貴族與資產階級的經濟上的利益日趨一致,他們與資產階級結成聯盟,共同反對封建主義。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憲政權,就代表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星室法庭15至17世紀英國最高司法機構。1487年英王亨利七世創設,因該法庭設立在威斯敏斯特王宮中一座屋頂飾有星形圖案的大廳中,故名。當時是專門懲治不效忠國王,甚至陰謀叛亂的貴族。成員由樞密院官員、主教和高級法官組成,直接受國王操縱。其職權范圍不斷擴大,刑罰手段非常殘酷。革命前它成為專制王權用來迫害清教徒的工具。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后,1641年7月5日,長期國會通過決議撤銷這一反動機構至尊法案1534年3月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國會通過的一項法案。為加強王權,使教會成為封建統治的支柱,亨利八世改革教會。1533年,他公開和羅馬教皇決裂,下令禁止向教廷繳納歲貢。1534年促使國會通過“至尊法案”。內容是:宣布國王為英國教會的唯一的最高首腦,對一切宗教事務具有最高的權力,可以任命教會的各種教職,將宗教法庭改為國王法庭,由國王來審判教徒,鎮壓“異端”,改革教會,不承認羅馬教廷的最高權力。改革后的教會稱為英國國教。國教成為都鐸王朝實行專制統治的工具。1559年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重申這一法案。重商主義15至18世紀西歐國家的一種經濟政策和早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種經濟學說。亞當?斯密稱之為“商業的或重商的體系”,故名。中心內容是:貨幣擁有量是國家貧富的標志,發展對外貿易以獲取金銀是積累國家財富的重要途徑,國家采取鼓勵制成品出口、頒布航海法令、大力發展航海業和軍需工業、獎勵造船、給予貿易公司以壟斷特權等方法直接干預經濟。早期重商主義持貨幣差額論,主張禁止硬幣輸出,增加金銀輸入;晚期重商主義持貿易差額論,主張發展制造業,擴大外貿出超,以獲得大量貨幣輸入。重商主義是資本原始積累時期代表商業資本利益的意識形態,錯誤地認為利潤來自流通過程,但其對商業保護主義政策在當時曾促進了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隨著工業革命的產生和發展,重商主義逐漸廢棄。凱特起義16世紀英國東部農民反抗圈地運動的起義。領導者為小貴族羅伯特?凱特。1549年6月,起義爆發于諾福克郡,并波及鄰近各郡。起義軍制訂了《二十九條綱領》,要求停止圈地,允許農民使用公地,減輕租稅,取消什一稅,廢除農奴制殘余等。7月,起義者攻占諾福克郡首府,城里的破產手工業者、喪失土地的流浪者大批參加起義,起義隊伍發展到2萬人之多。統治者最初企圖通過談判瓦解起義隊伍,未果。后派雇傭軍實行武裝鎮壓。8月起義失敗,凱特及數百起義者被殺。這次起義使諾福克一帶保存了許多自耕農,其后裔后來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國會軍的主力。血腥立法15世紀末至16世紀英國都鐸王朝頒布的迫害失地流浪者的法令。由于圈地盛行,大批無地農民流離失所,淪為流浪者,從而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并影響國家的稅源和兵源。為此,都鐸王朝從亨利八世開始頒布了一系列迫害破產農民和禁止流浪的法令。這些法令以各種手段懲治流浪者,有鞭笞、烙印、割耳、賣為奴隸乃至處死。法國、尼德蘭等國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也曾頒布過類似的法令。馬克思形象地稱這些法令為“懲治流浪者的血腥法律”。血腥立法的頒布,引起英國農民的不斷反抗。立窩尼亞戰爭1558—1583年俄國為爭奪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和出海口對立窩尼亞進行的戰爭。16世紀初,俄羅斯統一國家形成。伊凡四世在位時加緊向四周擴張。立窩尼亞在波羅的海沿岸,戰略地位重要。伊凡四世為奪取出海口,稱霸歐洲,于1558年俄軍攻入立窩尼亞。1560年俄軍占領立窩尼亞大片領土。俄國的入侵引起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的瑞典、波蘭、立陶宛等國出兵干涉,爭奪立窩尼亞的戰爭遂演變為國際戰爭。1563年后,俄軍連遭失敗。1579年夏,波蘭與莫斯科公國進行決戰,占領其大片領土,瑞士在北方發動攻勢。1582年俄國被迫與波蘭締結十年停戰協定,次年又與瑞典簽訂停戰條約。持續25年的立窩尼亞戰爭終告結束。立窩尼亞被波蘭和瑞典瓜分,俄國喪失了波羅的海沿岸部分領土。波洛特尼科夫起義(1606—1607)俄國農民反對沙皇封建專制制度的起義。16世紀末17世紀初,俄國封建壓迫嚴重,加之連年饑饉,民不聊生,階級矛盾尖銳,全俄各地發生農民起義。1606年夏,農奴出身的波洛特尼科夫領導發動了烏克蘭北部的農民大起義,號召人們“殺死貴族和所有的商人”。同時提出要一個“好皇帝”的口號。起義軍聲勢浩大,許多市民及哥薩克紛紛響應,多次挫敗沙皇軍隊,席卷了70多座城市,直逼莫斯科,震撼了封建統治中心。11月27日,起義軍中小貴族帕科夫率眾倒戈,致使起義失利,退往卡盧加。1607年5月初,義軍攻占圖拉城,沙皇糾集大軍包圍該城。英勇抵抗四個月后,因沙皇軍隊筑壩用洪水灌城,起義隊伍彈盡糧絕,10月遭到失敗。波洛特尼科夫被俘犧牲。起義沉重地打擊了俄國的農奴制度和專制沙皇的反動統治。羅曼諾夫王朝俄羅斯封建王朝(1613—1917)。1613年1月,全俄召開縉紳會議,羅曼諾夫家族米哈爾羅曼諾夫(1596—1645)當選為沙皇,是為羅曼諾夫王朝之始。王朝對內建立絕對君主統治,加強農奴制以作為沙皇專制制度的基礎。維護封建貴族、地主利益,剝削壓迫廣大農奴和勞動人民,殘酷鎮壓拉辛起義、普加喬夫起義等多次農民起義和人民民主運動。對外積極推行殖民擴張政策,侵吞歐、亞各國大片土地,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19世紀后,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使農奴制開始解體。1861年被迫廢除農奴制。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形成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1917年二月革命時王朝被推翻。收復失地運動亦稱雷康吉斯達,西班牙文“再征服”的意思。公元8至15世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驅逐阿拉伯人,收復失地的斗爭。8世紀阿拉伯人占領西班牙之后,在西班牙北部海岸地區和山區逐漸形成阿斯都里亞王國、雷翁王國、卡斯提王國、阿拉岡王國等基督教小國家。他們不斷地向阿拉伯人進行斗爭,收復被占領的土地。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成為斗爭的主力軍,領導權掌握在國王和貴族手中。1212年,卡斯提等國聯軍在多羅薩重創占領軍。到13世紀中葉,半島大部分地區光復。1249—1251年葡萄牙實現了領土的統一。1479年卡斯提和阿拉岡合并,建立西班牙王國。1492年西班牙攻占阿拉伯人在半島上的最后一個據點格拉納達,結束了長達七個世紀的收復失地運動。神圣羅馬帝國歐洲的封建帝國(962—1806)。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是為神圣羅馬帝國之始。最大疆域,除德意志本土外,還曾包括意大利北部、中部、捷克、瑞士、奧地利等。11—12世紀,皇帝與羅馬教皇圍繞主教繼任權而激烈爭斗,互不相讓。13世紀起,德意志境內形成許多獨立的領地。皇帝僅統轄直屬領地,對那些割據一方的封建王公失去了控制。1356年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正式確認皇帝須經七大選帝侯選舉產生。皇權衰微,因此帝國實際上已成為徒具虛名的空殼。意大利、瑞士先后獨立。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戰爭后,帝國進一步分崩離析。18O6年8月,拿破侖一世強迫皇帝弗蘭茨二世退位,帝國最終滅亡。勒盼多之役1570—1573年威尼斯與土耳其戰爭期間的一次海戰。1571年8月土耳其占領了隸屬于威尼斯的塞浦路斯島。西班牙與屬地尼德蘭組成聯合艦隊,于1571年10月在扼希臘科林斯灣咽喉的勒盼多向土耳其艦隊發起攻擊。結果,土耳其被打敗,參戰的艦只所剩無幾,被殺被俘官兵4萬人。土耳其的軍事優勢雖被削弱,但根據1573年3月簽訂的和約,仍然得到了塞浦路斯島。再浸禮派宗教改革運動中的一個激進派別。11世紀初出現于瑞士、德國、荷蘭等地。他們遵循慈溫利的主張,認為嬰兒不應受到罪的懲罰。因此嬰兒洗禮是瀆神的形式,唯成年受洗方為有效。他們有些人還主張財產公有,積極參加農民戰爭。該派長期受到正統派的鎮壓。玫瑰戰爭英法百年戰爭的失敗加深了英國貴族之間的矛盾和分裂。繼而于1455年引發了爭奪英國王位的三十年混戰。經濟比較落后的北方貴族支持蘭開斯特家族,經濟比較發達的南方貴族支持約克家族。因蘭開斯特家族以紅玫瑰為族徽,約克家族以白玫瑰為族徽,故歷史上稱這次戰爭為紅白玫瑰戰爭,或簡稱為玫瑰戰爭,也被稱為“薔薇戰爭”。1485年,蘭開斯特家族的遠親、都鐸家族的亨利在雙方的支持下取得王位,稱亨利七世,他把紅白玫瑰兩個家族結合起來,結束了內戰。從此,英國進入都鐸王朝專制統治時期。經過玫瑰戰爭,英國的大貴族在相互廝殺中幾乎消失殆盡,這對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英國國教英國16世紀發生宗教改革,國王亨利八世切斷了英國教會與羅馬教皇的關系,宣布自己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封閉了700多所天主教寺院,沒收寺院的土地。經過改革后的英國教會稱安利甘教會,愿意為英格蘭的,被稱作英吉利國教會,其教義、組織及儀式與原來的天主教教會沒有大的區別,仍保留了主教制和各級教會的土地財產。與天主教最大的區別在于它的最高領導權從羅馬教皇的手中轉到英國國王的手中。在伊麗莎白統治時期,英國的國教教義又發生了一些變化,有些地方接近于大陸上的新教,但是仍舊保存了天主教的不少痕跡。清教又叫新教。16世紀下半葉,在經濟上日益壯大的英國資產階級和從事資本主義經營的新貴族,不甘心忍受封建君主專制的剝削和壓迫,反對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國教,要求清除國教中的天主教殘余。這些“不從國教者”所開展的活動,被稱為清教。加爾文所提倡的“預定論”、“信仰得救”與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相符,因而成為新教的理論基礎。新教主張宗教信仰自由獨立,提倡個人獨立判斷,反對輕信盲從;宣傳建立“千年之國”,推翻人世間的暴君;強調節儉清潔,以勤奮獲取財富,要求清除一切偶像崇拜的儀式。清教是一種鼓勵人們不畏強暴、勇于反抗的宗教,為英國提供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武器。“根枝請愿書”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人民群眾要求廢除主教制的運動。英國國教中的主教制是封建專制制度的強有力的支柱。1640年,英國許多群眾簽名,要求把主教、主持牧師以及教士大會等“連根帶枝”一齊廢除。國會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形成了關于廢除主教職務、主張教權與王權脫離而從屬于國會的“根枝法案”。經過激烈大討論,該法案雖然在下院獲得通過,但卻被上院拒絕,直到1646年1月主教制才被廢除。《大抗議書》大抗議書是英國國會與專制主義斗爭的最重要的文件,形成于1641年。其主要內容有:揭露了查理一世在無議會統治時期的暴政,提出一些重大的政策要求:實現工商業活動的自由,高級政府官員和大臣只能“從國會有根據相信”的人們中間任命,進行議會改革,要求建立對議會負責的政府。該抗議書共204條,經過激烈的討論,議會終于以微弱的多數通過。但是當大抗議書提交給國王時,卻遭到了國王的拒絕。大抗議書成為資產階級與新貴族上層分子長老派的政治綱領。馬斯頓戰役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國會軍與王黨軍隊之間的一次重大戰役。1643年,議會和蘇格蘭簽訂了一份“神圣的同盟和公約”,根據這個條約,1644年,蘇格蘭軍隊與托馬斯費爾法克斯所領導的北部軍隊以及曼徹斯特和克倫威爾領導的東部聯盟所組成的聯軍,在英格蘭北部的馬斯頓草原與王黨軍隊展開大會戰,克倫威爾率領的軍隊英勇善戰,從而扭轉了戰局,擊潰王黨軍隊。國會軍由此轉敗為勝。獨立派獨立派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清教徒的一個資產階級派別。主張教區獨立,輕視圣禮。它代表了中等貴族和中等資產階級的利益,以克倫威爾為主,主要由高級軍官組成。在內戰初期,獨立派積極參加戰斗,為戰爭勝利立下了功勞。在長老派掌權時,獨立派和平等派聯合行動,采取堅決措施反對長老派的倒行逆施,并取得斗爭的勝利,掌握了國家的最高領導權。并在平等派的推動下,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斷頭臺,取得了內戰的勝利。1649年,在克倫威爾的領導下,建立了英吉利共和國,把資產階級革命推向了高峰。但此后獨立派遠征愛爾蘭和蘇格蘭,鎮壓平等派、掘土派的起義,建立克倫威爾的護國政治。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后獨立派日趨衰落,不復存在。棒民運動645年前后在英國西部和西南部爆發的農民運動。因他們手執棍棒,揭竿而起,得名。基本群眾是貧苦農民,也有市民參加。他們自稱既不支持議會,也不支持國王,而是走中間道路。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自由與財產”,實行聯防互保。是人民群眾反封建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客觀上有助于新模范軍打敗王軍,但因對國會政策持有不同政見,最終為國會軍所鎮壓。納斯比戰役納斯比戰役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議會軍隊同封建王黨軍隊之間的一次決戰。1645年,議會改組了軍隊,建立了以克倫威爾為首的“新模范軍”,戰斗力大增。新軍向王軍發起攻擊,大本營牛津。查理一世為了擺脫困境,突圍東去,新軍追擊到納斯比。6月14日,議會軍和王黨軍在納斯比展開決戰。議會軍投入了1萬4千軍隊,而王黨軍只有7500人。王黨軍隊在魯伯特親王的率領下,突入到議會軍愛爾頓的陣地。但由于克倫威爾采取了側面攻擊的戰術,經過三小時持續戰斗,打死、打傷和俘虜王軍5000多人。納斯比戰役粉碎了王軍的主力,基本上結束了第一次內戰,是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平等派平等派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小資產階級民主派,代表了城鄉富裕農民、手工業者和平民的利益。英國第一次內戰結束后,長老派掌握議會大權,推行損害勞動人民利益的政策,引起了小資產階級不滿。于是,在李爾本等領導下,平等派在士兵、平民、手工業者中開展工作。李爾本主張在政治上限制議會權利,保證人民享有主權;在社會經濟上取消什一稅、消費稅,取消壟斷專利公司,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1647年,平等派士兵提出了“人民公約”。在平等派的推動下,克倫威爾建立共和國,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展到頂峰。1649年,平等派為把革命推向深入,發動了反對克倫威爾的起義,遭到殘酷鎮壓,平等派運動最后失敗。立憲君主制亦稱有限君主制。指以君主(國王、皇帝)為國家元首,但其權力受到憲法和議會不同程度限制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是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妥協的產物。其形式又可分為議會制和二元制兩種。前者,君主不直接支配國家政權,由內閣掌握行政權,對議會負責,如現在的英國、荷蘭和比利時等。后者,君主任命對他負責的內閣,直接掌握行政權,立法權歸議會行使,但君主有否決權,如1871至1918年的德國“人身保護法”人身保護法起源于13世紀的英國,其內容主要是要求將一個人拘留交送法庭時,在一定時期內必須說明拘留的理由。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期間,查理二世樞密會議經常以叛亂性的言論為由將人拘留,既不交保釋放,也不將之交付法庭正式審判,引起了一些議會議員的強烈反對。于是,1679年議會選舉時,一些議員又提出了“人身保護法”。規定:如果沒有法院發出的傳票,任何人都不能被逮捕;被逮捕的人在受審之前的拘留期間不得超過一定的時日,必須及時交付法院審訊。這一法律對于保護人身權利具有重大的意義。輝格派1679—1681年間在英國議會中形成的政治派別。當時圍繞國王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公爵是否有繼承權的問題,議會內產生了尖銳的矛盾。有些議員認為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無權繼承王位,因此提出了“排斥法案”,主張把詹姆斯排斥在繼承權外。他們被政敵稱之為“輝格派”。“輝格”源于愛爾蘭語,意為盜馬賊。輝格派后與其他資產階級政黨合并,成為英國自由黨的前身。托利派1679—1681年間在英國議會中形成的政治派別。當時圍繞國王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公爵是否有繼承權的問題,產生了尖銳的矛盾。一些議員提出了“排斥法案”,主張將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排斥在繼承權外。而另一些議員則反對“排斥法案”,主張詹姆斯有王位繼承權,他們被政敵輝格派貶稱為“托利黨”。“托利”起源于愛爾蘭語,意為不法之徒。托利黨在日后發展成為英國的保守黨南特敕令1598年4月13日,法王亨利四世為徹底平息宗教紛爭,安定國內秩序,在南特城頒布的一項敕令。是胡格諾戰爭結束后天主教集團和胡格諾派締結的妥協性和約。規定天主教為法國國教,同時承認胡格諾派教徒享有信仰自由。允許他們在除巴黎以外的許多地方舉行禮拜儀式;胡格諾教徒享有擔任官職的權利,有權召集自己宗教會議和政治集會。敕令附有一項秘密條款,即允許胡格諾教徒保留約二百個設防城堡,時限8年。南特敕令是西歐第一個對異教寬容的條例。但南特敕令遭到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會的激烈反對。1685年被法王路易十四完全廢除。奧格斯堡同盟戰爭法國與奧格斯堡同盟之間于1688—1697年進行的戰爭。法王路易十四晚年,利用日益雄厚的財力,不斷擴充軍隊,為爭霸歐洲窮兵黷武,不斷的向東部萊茵河地區進行擴張,并入侵了普法爾茨和萊茵河左岸地區。奧地利、英國、荷蘭、西班牙、瑞典等國為阻止法國的擴張,于1686年締結了奧格斯堡聯盟。1688年,與法國交戰。1697年,簽訂和約,迫使法國放棄了不少占領的領土,并承認荷蘭奧蘭治威廉為英國國王。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世紀末,西班牙王位繼承權的歸屬問題成為歐洲各國關注的焦點。西班牙君主查理二世多病且無子嗣可承王位,與西班牙有姻親關系的歐洲各國對西班牙巨大的遺產都具有強烈的占有欲。路易十四利用各種手段使其孫子菲力浦繼承了西班牙的王位,引起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反對,英國、荷蘭、德意志等聯合起來,于1701年對法宣戰。在意大利、德意志、尼德蘭和西班牙四個戰場上展開了激戰,聯軍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1712年在烏特勒支召開了和會,第二年交戰雙方締結了烏特勒支和約。英國在這場戰爭中是最大的受益者,它既獲得了法國的一些殖民地,也從西班牙手中獲取了夢寐以求的地中海的出海口。法國則喪失了霸主地位,國內也出現了嚴重的危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是法國衰落的起點。七年戰爭七年戰爭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前發生的最后的一次全歐沖突,也是18世紀英國和法國爭奪殖民地和海上霸權規模最大的一次較量。戰爭的一方是英國、葡萄牙、漢諾威、普魯士和某些德意志邦國;另一方是法國、俄國、瑞典、薩克森、奧地利和大多數德意志邦國。1756年,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不宣而戰入侵薩克森,普魯士與奧地利爭奪德意志霸權的七年戰爭正式爆發,這場戰爭遂演變成英、法兩大同盟集團爭奪殖民地的國際戰爭。弗里德里希二世利用反普魯士各國政治、軍事的弱點和錯誤,取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1759年,戰爭進入第二階段,英國在海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1763年,雙方簽訂了《巴黎和約》和《胡貝爾茨堡和約》。普魯士成為歐洲大國中的強國,法國在戰爭中大傷元氣,失去了殖民地和海上優勢,英國則從戰爭中獲得了巨大的好處,奪得海上霸權和更多的殖民地。英法之間長達近百年爭奪海上霸權的斗爭以法國的失敗告終。三十年戰爭(1618—1648)歐洲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國際戰爭。主戰場在德意志。一方為德意志新教諸侯和丹麥、瑞典、法國,受到荷、英、俄等國支持。另一方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受教皇和波蘭支持。實際上雙方都是出于擴大權力和領土的需要。1618年5月發生在捷克的“擲出窗外事件”是戰爭開端,戰爭分為捷克、丹麥、瑞典、法國等不同階段持續進行。1848年雙方締結《威斯特發里亞和約》,戰爭以天主教諸侯國一方的失敗而告結束。戰爭使德意志遭受空前浩劫,人民飽受災難,進一步加深了國家的分裂農奴制第二版”早在十字軍東征時期德意志的農奴制就開始瓦解,農奴逐漸擺脫農奴身份而變為自由農民。然而到了16世紀,由于三十年戰爭對德國經濟的摧殘和農民戰爭的被鎮壓,而西歐資本主義發展又需要大量的農產品,德意志地主為了取得充足的勞動力,又采取了農奴制生產方式生產糧食,使德意志農民又下降到農奴的地位,農奴制得以恢復,這種情況被恩格斯稱為是“農奴制第二版”,尤其在北德意志和東北德意志。農奴主采取了殘酷的剝削壓迫形式,農奴被剝奪了大部分自由開明專制18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興起和各種反抗斗爭,迫使德國、東歐和南歐的一些封建的邦國的專制君主不得不改變原有的統治方式。在某些方面迎合了資產階級的要求,采取某些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開明”措施,同時為了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也采用了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方法。如限制強迫加入行會、削弱農奴制,宗教上實行寬容政策、改進司法制度以及表面上接受一些啟蒙思想等。容克指德意志易北河以東地區和普魯士的貴族地主階級。他們擁有雄厚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多年來夢想借助武力實現國家的統一。他們有自己的莊園,從事封建的大地產生產,采取封建的勞役和地租作為剝削方式,自給自足。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一部分容克認識到,只有把莊園建立在資本主義經營的基礎上,才能逃避破產。于是這些容克把封建的農業逐步地轉變為資本主義農業,他們開始資產階級化了。他們在政治上要求統一,對普魯士政體的依賴性極強,從而成為德意志統一中的一大重要的力量。北方戰爭(1700—1721)波羅的海位于歐洲北部,素有“北歐地中海”之稱。彼得一世上臺后,為了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從外交、軍事方面進行了準備。1700年8月,俄國正式向瑞典宣戰,北方戰爭爆發。戰爭初期階段,因俄國經濟、軍事的落后,俄軍慘遭失敗。1701年--1703年,俄軍向波羅的海東岸大舉進攻,先后占領了一些城市。1709年,瑞典軍隊包圍了波爾塔瓦,雙方展開激戰,瑞軍遭到沉重打擊,威震全歐的強國瑞典從此一蹶不振,俄國卻因國內的改革和軍事上的勝利從貧弱中一崛而起。1710年,土耳其向俄國宣戰,俄國開辟了第二戰場。1714年,俄國在芬蘭的漢果烏得擊敗了瑞典大型艦隊。此后,俄國又通過一系列的戰役重創瑞典。1721年,俄瑞雙方簽訂了尼斯塔德和約,確保俄國可以自由出入波羅的海,從而使俄國從一個內陸國家擴張為一個瀕臨海洋的歐洲強國。普加喬夫起義普加喬夫是俄國農民戰爭的領袖。出生在哥薩克家庭,17歲的時候開始服兵役,參加了許多戰役。1768年,俄土戰爭爆發,普加喬夫參加了戰爭。1771年夏天逃亡。普加喬夫冒充彼得三世,組織了起義者,于1773年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反對沙皇的起義,宣稱要解放農奴。起義者攻打奧倫堡,波及了烏拉爾河與伏爾加河流域廣大地區,在全國造成了很大的震動。葉卡特琳娜二世急忙派重兵進行圍剿。由于普加喬夫的軍隊缺乏軍事訓練,武器少,火力差,各自分散作戰,很快就被沙皇的軍隊打敗。普加喬夫被富裕的哥薩克出賣,經過嚴刑拷打和審問,于1775年被處死。幕藩體制17世紀德川家康建立了由幕府和藩國共同統治的封建制度,稱“幕藩體制”。在幕藩體制下,將軍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幕府是國家的最高的政權機關。幕府統治全國各地的藩國。各藩的統治者是大名,效忠于幕府,幕府對他們實行交替參覲制度。大名仍擁有很大的獨立性,他們在自己的領地上擁有行政、司法、軍事和稅收等權利。全國實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各領主的土地均按份地由農民耕種,農民須交地租,履行各種封建義務。幕府對農民實行登記制度,在政治思想上進行嚴格控制。帕尼帕特戰爭印度莫臥兒帝國巴布爾和阿克巴統治時期進行的統一國家的戰爭。1526年,巴布爾率領兩萬軍隊與德里素丹10萬大軍激戰于帕尼帕特,這是印度歷史上的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結束了德里素丹王朝的統治,開始了莫臥兒帝國統治的歷史。1556年,年幼的阿克巴繼位,阿富汗的蘇爾族王朝舊臣希穆率軍與阿克巴的軍隊再次在帕尼帕特進行決戰,阿富汗軍隊失敗,為阿克巴統一印度奠定了基礎。1761年,莫臥兒帝國四分五裂時,入侵的阿富汗軍隊打敗了占領德里的馬拉特軍隊,使印度失去了唯一可以抵抗西方殖民者的力量,被稱為是第三次帕尼帕特戰爭。馬拉特戰爭莫臥兒帝國奧朗則布在位期間與馬拉特人進行的戰爭。馬拉特人是居住在德干高原西部的一個民族,17世紀中期被莫臥兒帝國和比賈普爾所瓜分。1656年在其領袖西瓦吉的領導下發動起義,爭取民族獨立。西瓦吉從農民中招收軍隊,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輕騎兵。西瓦吉軍隊具有高度的紀律性和戰斗力,1664年和1670年,屢敗莫臥兒軍隊。1674年西瓦吉宣布自己為馬拉特國王。奧朗則布在1681—1707年進行的德干戰爭中,其中最后20年都是在同馬拉特人作戰。馬拉特人長時期有組織的頑強抵抗,耗費了奧朗則布大量的時間、金錢和人馬。奧朗則布去世時都沒有能夠占領馬拉特邦。米勒特制奧斯曼帝國時期體現宗教寬容的政策。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入君士坦丁堡后,針對境內各民族共處的實際而創設了米勒特制,蘇里曼一世進一步發展了這一制度。其內容是:非穆斯林宗教團體或氏族(即“米勒特”)在不損害帝國的利益并承擔規定的稅捐義務基礎上,可以允許保持本民族語言文字、擁有專門宗教文化和教育機構,享受內部自治權。這是從阿拉伯人那里繼承下來的并賦予了新內容的宗教自治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多宗教社會的穩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尼德蘭革命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1566—1609年)。16世紀的尼德蘭是世界上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但宗主國西班牙在經濟上橫征暴斂,政治上奴役專制,嚴重地阻礙了尼德蘭資本主義的發展。隨著人文主義思潮的廣泛傳播,卡爾文教會不斷興起,階級結構的變化,激起了尼德蘭民族意識的覺醒。1566年8月11日,弗蘭德爾爆發了由手工業者、平民和農民參加的破壞圣像運動的起義,揭開了尼德蘭革命的序幕。1572年北方諸省舉行大起義。8月,威廉(奧倫治的)被推為北方各省執政。南方的布魯塞爾也爆發起義,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蘭的統治機構。1576年11月,南北各省代表締結《根特協定》,恢復了尼德蘭的統一。以荷蘭為首的北方各省和南方的部分城市于1579年1月23日結成烏特勒支同盟,奠定了北方共和國的政治基礎。1581年7月26日,奧蘭治親王宣布廢除正式脫離西班牙而獨立,成立聯省共和國,簡稱荷蘭。1609年,西班牙被迫與荷蘭簽訂《十二年停戰協定》,事實上承認了荷蘭的獨立奴隸貿易歐美殖民主義者劫掠販賣非洲黑人的罪惡貿易。最早出現于15世紀中葉。1501年,第一船非洲黑人奴隸從西非運至加勒比海西班牙殖民地圣多明各島的奴隸種植園。從此,橫跨大西洋的奴隸貿易興盛,葡、西、荷、意、英、法、普等西方國家相繼卷入。到17世紀中葉,奴隸貿易的范圍集中在大西洋東西兩岸,一般稱為大西洋奴隸貿易。販奴船先從歐洲滿載槍支、布匹、甜酒和糖等廉價物品,航行到非洲,換取奴隸,然后把非洲黑奴運往美洲,以高價賣給種植園主或礦山主,換取當地的煙草、甘蔗和棉花等原料,運回歐洲,史稱“三角貿易”。奴隸販子從中可以獲得數百倍的利潤。19世紀下半期奴隸貿易才逐漸衰落。奴隸貿易嚴重摧殘了非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西方國家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最野蠻的殖民活動。《航海條例》英國在與荷蘭爭奪海上霸權的過程中頒布的條例,其目的是為了發展本國的航海事業和海外貿易,增強自己在爭霸中的力量。1651年,英國頒布了多項《航海條例》,其主要內容有:任何的商品都不得輸往英國殖民地,除非用英國的船只載運。所謂英國的船是指在英國或其殖民地建造的,為英國及其殖民地所擁有的船,或者至少有四分之三的船員是英國人或英國殖民地的人。為了迫使荷蘭接受《航海條例》,英國發動了一系列對荷蘭的戰爭。荷蘭由于海上貿易受到排擠,軍事實力不敵英國,最終在這些戰爭中以失敗而告終。腓力普王之戰1675—1676年北美洲印第安人反抗英國殖民者侵略的戰爭。由于領導者為望潘諾格部落酋長美塔科姆,被英國人稱為腓力普王(?—1676),故名。英國殖民者強迫印第安部落交出武器,并強占土地,激起印第安人的反抗。1675年6月,腓力普王聯合納拉甘西特、奈普蒙克斯等印第安人部落一萬多人,發動抗擊英國殖民者的正義戰爭。印第安人力量曾擴展到康涅狄格和羅得島,消滅了許多殖民村落。后英軍得到增援,全力鎮壓。1676年8月,腓力普王遇難,抗英戰爭失敗。英屬北美殖民地是在鎮壓印第安人反抗,侵占印第安人土地,并野蠻屠殺大批印第安人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白人契約奴指17—18世紀在英屬北美殖民地被奴役的一種白人勞工。其來源主要有四方面:殖民地上因欠債而無力償還者;想到北美來而缺少路費的英國貧民,往往賣身為奴,以償還路費;被拐騙的窮人、乞丐、兒童;英國的罪犯。白人契約奴按照契約規定為主人服勞役,通常期限為5—7年,服役期滿方可與契約主脫離依附關系,獲得自由巫覡事件古代稱女巫為巫,男巫為覡?(),合稱巫覡。巫覡是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職業的人。該事件指17世紀末,新英格蘭的宗教集團“公理會”利用巫覡制造迫害異派教徒的事件。東印度公司16—19世紀葡萄牙、英國、荷蘭、丹麥、法國等國政府特許對東南亞從事殖民事業的組織。這些組織在印度、馬來群島及遠東各地享有貿易獨占權,并擁有艦隊,對殖民地區進行瘋狂掠奪,從事奴隸販賣和私掠活動。英國東印度公司是17—19世紀中葉英國政府特許設立的對東方主要是印度和中國經營壟斷貿易、進行殖民活動的組織。1600年獲得皇家特許狀。最初在馬來群島一帶進行香料貿易,后轉向印度建立根據地,擁有軍隊和艦隊。18世紀中葉起,通過戰爭排擠法、荷勢力,建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地位。英國政府曾依靠該公司對緬甸、阿富汗及其他亞洲國家進行掠奪戰爭。產業革命后,為適應新興的工商業資本的要求,先后取消該公司對印度(1813年)和中國(1833年)的貿易壟斷權。185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撤銷。大陸會議英屬北美殖地人民的代表會議和權力機構。為了在反英斗爭中協調行動,1774年9月5日在費城召開了由12個殖民代表參加的第一屆大陸會議。會上通過了《關于殖民地權利和怨恨陳情書》,制定了《權利法案》,強調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反對英國的高壓政策,號召抵制英貸,同英國斷絕貿易關系等。會議并未提出獨立主張,只是向英王遞交了請愿書。列克星頓戰役后,5月10日召開了13個殖民地代表參加的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了武裝對抗英國的宣言,建立大陸軍,任命華盛頓為總司令。大陸會議從此成為國家政權機構。1776年7月4日通過《獨立宣言》。1777年通過《邦聯條例》,1781年3月生效,大陸會議為邦聯國會取代。蘇福克決議案1774年9月9日,馬薩諸塞的蘇福克縣通過了由約瑟夫?沃倫起草的決議,保爾?里維爾把它火速送到費城。大陸會議對它進行了討論并于9月17日加以通過。該決議宣稱:(1)高壓法令違背憲法,不予服從;(2)號召馬薩諸塞人民建立一個政府,負責征稅,在高壓法令取消以前,扣下稅款不繳英國王室任命的所謂政府;(3)勸導人民武裝起來,建立民兵組織;(4)建立并嚴格執行反英的經濟措施。列克星頓槍聲英屬北美殖民地反對英國殖民統治、揭開獨立戰爭序幕的戰斗。1775年4月18日,北美英軍司令蓋治率英軍前往波士頓西北的列克星頓和康科德搜查通訊委員會的秘密軍火庫,并企圖逮捕通訊委員會領導成員。銀匠瑞維爾等人探得這一情報并通知了當地的通訊委員會,作好埋伏。19日,英軍在列克星頓和康科德遭到民兵襲擊,死傷近300人。該役打響了獨立戰爭的第一槍,并顯示了游擊戰的威力。大陸軍隊1775年5月1O日,在費城的獨立宮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會議通過了杰斐遜和迪金森起草的《關于拿起武器的原因和必要的公告》。6月14日,會議決定把匯集在波士頓附近的約2萬人左右各路民兵,整編為大陸軍,下令招募兵員和向國外購買軍火,還決定從賓夕法尼亞、馬里蘭、弗吉尼亞派出1。個連隊的兵員趕赴波士頓。任命喬治?華盛頓參加一個軍事委員會負責起草軍隊管理規則和條例。1O月15日,喬治?華盛頓全票當選大陸軍總司令。華盛頓統率大陸軍,有力地抗擊英軍,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常識》美國民主主義思想家潘恩所著,1776年1月在費城公開發表。書中闡釋了天賦人權思想,嚴厲抨擊了英王的專制暴虐,批判了保守派謀求與英國妥協的立場,堅定地號召北美人民拿起武器,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該書提高了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識,產生了極大的宣傳效應,為北美獨立做了輿論準備。獨立宣言英屬北美殖民地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宣布美國獨立的綱領性文件。由杰斐遜等五人起草,杰斐遜執筆,1776年7月4日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該文件闡釋了資產階級的自然權利和人民主權的思想,列舉了英王壓迫北美人民的暴行,從而深刻揭示了北美獨立的正當性和必要性。宣布北美殖民地是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家,解除與英國的一切從屬關系。宣言反映了北美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推動了反英獨立斗爭,對法國大革命和拉美獨立運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7月4日被定為美國的獨立日。美法同盟條約亦稱美法條約。1778年2月6日在巴黎簽訂。該條約的核心內容是美、法兩國聯合反對英國,美國爭取法國援助,參加對英戰爭。條約規定:法國應保護美國的自由、獨立和主權,美國應保障法國在北美領地的不可侵犯;法國可占有西印度群島的英國領地,美國可取得英國在北美的領地和百慕大群島;兩國均不得與英國單獨媾和。法國與當年6月正式參加對英的戰爭,支持了美國人民的正義事業。但法、美沒有遵守“不得與英國單獨媾和規定”。法國于1783年單獨與英國媾和。約克鎮戰役美國獨立戰爭中的重要戰役。1781年上半年,連續受挫的英軍被迫向海岸地區轉移。8月,英軍司令康華里率軍抵達弗吉尼亞的約克鎮。華盛頓集中優勢兵力直奔弗吉尼亞,法軍艦隊則截斷英軍海上去路。9月下旬,美法聯軍1.8萬人包圍約克鎮地區,并發起總攻。10月19日康華里率部7000余人投降,至此英軍主力被擊潰,戰事基本結束巴黎和約確認美國獨立戰爭取得勝利的和約。1783年9月3日在巴黎的凡爾賽簽訂。規定:英國承認美國是一個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家,放棄對它的任何要求,保證撤出全部軍隊。美方允諾赦免保王派,發還其財產。同時還明確了美國的疆域,確定其邊境線為被劫加拿大與大湖區,南至佛羅里達北界,東到大西洋沿岸,西至密西西比河。否決權源于拉丁文丫£10,意為“我禁止”。后來此意引伸為否定某個已經作出的決定或某個已經通過的或已經得到多數支持的法案的權力。在古代,古羅馬共和國保民官對元老院、執政官或其他高級長官(除狄克推多外)的決定,都有權予以否決。在資本主義國家中,是推翻已通過的法案或使其延緩生效的權力。前者稱“絕對否決權”,后者稱“延緩否決權”或“擱延否決權”。這類否決權,通常為資本主義國家元首或議會的上院所享有。再有,聯合國憲章規定,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行動以“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法、英、美、蘇(俄))一致”原則為基礎,即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都擁有否決除程序事項以外的任何一項議案通過的權力。謝斯起義美國馬薩諸塞州西部的農民起義(1786—1787)。獨立戰爭結束后軍隊大量復員,市場對糧食的需求大減,糧價猛跌,農民收入銳減,負債累累,社會矛盾激化。1786年8月,在參加過獨立戰爭的老兵丹尼爾謝斯領導下,農民起義爆發。起義者提出減輕賦稅、廢除債務和平分土地等要求,轉戰于康科德、波士頓和旺斯德等地,占領城市,取消債務,得到了部分城市市民的支持。1787年2月被政府軍隊鎮壓。起義沖擊了統治階級和邦聯體制,對聯邦憲法的制定起了推動作用。聯邦憲法美利堅合眾國最高法律。1787年9月由制憲會議制定,次年6月生效。憲法規定實行聯邦制,加大了中央的權力。立法權屬國會參、眾兩院,參議員由每州議會選出兩名,任期6年,眾議員由選民選舉產生,每州眾議員人數與該州人口成正比,任期2年。行政權歸總統,總統為行政首腦和軍隊總司令,對國會立法享有否決權,由間接選舉產生,任期4年。司法權屬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任命,但需參議院同意,為終身職。憲法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統治的形式和三權分立原則,一直沿用至今,只制定了若干修正案予以補充完善。商品經濟“自然經濟”的對稱。通常指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活動都必須借助于商品貨幣關系來進行的經濟形式。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迄今有三種不同性質與類型的商品經濟:簡單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其特點是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者為基礎,以榨取剩余價值為目的,是為賣而買,不僅勞動產品成為商品,勞動力也成了商品。它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生活中占統治地位。第三等級通常指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前有納稅義務的人構成的等級。與那些不納稅、享有封建特權的人構成的第一等級(僧侶)和第二等級(貴族)相對立。具體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小商販、城市貧民和資產階級等,占法國全國人口的95%以上。均屬被統治階級,負擔國家的各種賦稅和封建義務,沒有任何權利。1302年出席國王腓力四世召開的第一次三級會議,但出席的代表是富有者,即后來的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在第三等級中經濟上最富有,政治上最成熟,居于領導地位。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夕資產階級領導的第三等級已成為反封建的主力軍。什一稅歐洲基督教會向居民征收的宗教捐稅。此稅源于公元6世紀,教會以《圣經》中有農牧產品的十分之一“屬于上帝”的說法,開始征收什一稅。公元779年,查理大帝規定,繳納什一稅是每個法蘭克王國居民的義務。1O世紀中葉,西歐各國相繼仿行,成為教會榨取民脂民膏的主要手段。而且通常分作大什一稅(糧食)、小什一稅(蔬菜、水果)、血什一稅(牲畜)等。什一稅是中世紀歐洲農民的一項沉重負擔。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和德國農民戰爭期間,廢除什一稅是農民的強烈要求之一。但均未能廢除。直到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后,西歐多數國家才陸續廢除。英國一直征收到1936年。俄羅斯正教會則從國家財政收入中提取十分之一的實物或稅款作為什一稅。三級會議法國中世紀的等級代表會議。由國王召集,參加者有僧侶(第一等級)、貴族(第二等級)和市民、資產階級等(第三等級)三個等級的代表,分別開會。通常是在國家財政遇到重大困難時,國王為了增稅和籌集資金而召集。第一次三級會議的召開,是在1302年,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同教皇卜尼法八世發生沖突,為爭取三個等級對他的支持而召集。后法國國王不定期召集三級會議。但1614年開始,由于封建專制統治的強化,三級會議中斷達175年之久。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夕,國王路易十六為解決財政危機,在新任財政總監內克敦促下被迫宣布于1789年5月召開三級會議,并同意給予第三等級以相等于兩個特權等級代表的名額。5月5日,三級會議在凡爾賽宮開幕。第三等級代表要求取消等級區分,提出了三個等級不再分別開會而是一起開會等建議,但遭到拒絕,之后,6月17日,根據西哀耶斯的倡議,第三等級單獨組成國民議會。7月9日,國民議會又改組為制憲議會。國王秘密調集軍隊準備鎮壓第三等級。巴黎人民于7月14日爆發武裝起義。法國大革命由此開始。網球場宣誓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夕,第三等級代表在三級會議會場附近網球場舉行的宣誓。1789年5月,法王路易十六被迫召開中斷了175年之久的三級會議,以尋求擺脫經濟危機。第三等級的代表卻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路易十六仍舊按照慣例,安排三個等級的代表分別開會,開幕時內克所作的關于財政問題的講話絲毫未涉及改革問題,引起第三等級反對。他們與王權及特權等級的代表發生沖突。第三等級代表于6月10日宣布單獨進行代表資格審查。6月17日又自行組成國民議會,推舉巴伊為主席。路易十六以整修會場為借口,封閉三級會議會場,6月20日第三等級代表根據穆尼埃的建議,在巴伊的帶領下,在附近的網球場繼續開會,并宣誓不制訂出一部王國憲法,議會決不解散,史稱“網球場宣誓”。國民自衛軍法國人民武裝組軹。創建于1789年法國大革命初期,間斷存在到1871年8月。最初是巴黎的民兵組織,參加1789年7月14日起義后,正式定名國民自衛軍。以團、營、連編制。中、下級軍官由選舉產生,總司令則由政府任命。1791年7月,鎮壓馬爾斯廣場群眾的請愿活動。在保守分子逐步被清洗后,積極參加巴黎的歷次起義和鎮壓旺代叛亂。在拿破侖時期,國民自衛軍是正規軍的輔助力量,參加帝國戰爭。波旁王朝復辟后,于1827年被解散。七月王朝時重建,曾參加1848年二月革命。但后被臨時政府利用,鎮壓巴黎工人的六月起義。1852年實行改組,軍官不再經過選舉,一律由皇帝任命。1870—1871年,參加過普法戰爭和巴黎保衛戰。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后,取代正規軍,成為巴黎公社的唯一武裝力量,為捍衛巴黎公社作出了貢獻。巴黎公社失敗后,于1871年8月,被梯也爾政府強行解散八月法令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初期制憲議會頒布的廢除封建權利和義務的法令。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武裝起義勝利后,革命在全國迅速展開。制憲議會于8月4-11日召開討論廢除封建特權的會議,通過了著名的八月法令。法令宣布“將封建制度全部予以廢除”。規定無償廢除人身義務、狩獵、鴿舍特權、領主法庭、教會什一稅、特權等級免稅權、買賣官職制度等,還規定任何公民,不論出身如何均可出任教會或國家的文武官職。對源于土地的封建義務,法令規定要以贖買的方式予以廢除。八月法令在根本原則上廢除了封建制度,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它是革命者運用法律手段進行社會改造的第一步,具有重大意義。《人權宣言》全名為《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綱領性文件。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之前,1789年7月9日,第三等級的代表把國民議會改為制憲議會,8月26日通過《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后來被簡稱為《人權宣言》。宣言開宗明義指出,“人在權利上是生來并永遠平等的”。《宣言》宣布了資產階級的政治主張: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是天賦不可剝奪的人權;言論、信仰、著述和出版自由;人民主權、代議制和三權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行法定主義和無罪推定;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人權宣言》是在法國啟蒙思想、美國《獨立宣言》指導和影響之下產生的,它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成為法國資產階級推翻封建統治的革命口號。《人權宣言》在當時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情緒,成為反封建專制制度的旗幟,也推動了歐洲人民的反封建斗爭。十月事件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后,1789年制憲議會通過了“八月法令”和《人權宣言》。然而國王路易十六拒不批準這些文件。時值國內經濟狀況惡化,物價飛漲,饑荒嚴重。巴黎出現許多民眾公社,愛國派的報紙也很活躍。面對此形勢,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暗中調集軍隊,企圖鎮壓群眾。宮廷貴族大宴衛隊,拉攏軍官擁護王室。巴黎人民被激怒。10月5日,巴黎發生大規模群眾游行示威,由婦女帶頭向凡爾賽出發。到凡爾賽后擁入制憲議會,并派一個代表團去見國王要求他批準《人權宣言》和保障巴黎糧食供應。路易十六被迫答應,并同意攜帶家屬離開凡爾賽到巴黎去,制憲議會也隨之遷往巴黎。十月事件挫敗了王室鎮壓革命的陰謀,大大加強了巴黎作為革命中心的地位。巴黎群眾向凡爾賽進軍再次挽救了制憲會議,挽救了革命。雅各賓俱樂部法國大革命時期最有影響的政治組織。初稱布列塔尼俱樂部,1789年三級會議期間布列塔尼的代表常在一起集會討論議事,故名。同年10月,該俱樂部隨國王和制憲議會從凡爾賽遷至巴黎,改名“憲法之友社”,因常在圣奧諾雷街雅各賓修道院開會議事,故更名雅各賓俱樂部。參加者有自由派貴族、大工商業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民主派的代表。在大革命進程中,該政治組織經歷了幾次分化和改組。1791年6—7月,在國王出逃和馬爾斯廣場槍殺事件影響下,君主立憲派退出另組斐揚俱樂部;1792年8月10日革命影響下,吉倫特派和山岳派的斗爭加劇,10月10日,布里索和其他吉倫特派分子被開除或相繼退出。此后,以羅伯斯比爾為代表的山岳派領導該俱樂部,成為雅各賓專政重要支柱,對革命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1794年熱月政變后,雅各賓俱樂部被封閉。督政府時期雖曾以先賢祠和跑馬廳等俱樂部的名義出現,但其政治影響日趨消失,17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