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防洪減災現狀、問題及加強策略,防洪工程論文_第1頁
大灣區防洪減災現狀、問題及加強策略,防洪工程論文_第2頁
大灣區防洪減災現狀、問題及加強策略,防洪工程論文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灣區防洪減災現在狀況、問題及加強策略,防洪工程論文摘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五大國家戰略之一。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人口和經濟將進一步集聚,勢必要求更可靠的防洪減災保安能力,但當前該區域防洪安全保障能力與大灣區建設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在總結粵港澳大灣區防洪安全保障現在狀況的基礎上,分析了防洪安全保障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以問題和目的為導向,提出了補防洪工程短板構筑安全可靠的防洪減災網、強化監管調度全面提升防洪保安能力的初步思路,為研究解決大灣區防洪安全保障問題提供參考。本文關鍵詞語:粵港澳大灣區;防洪安全;防洪減災網;保障策略;Abstract:DevelopmentofGreaterBayAreaofGuangdong,HongKongandMacaoisoneofthefivenationalstrategiesinChina.AlongwithgrowthofGreaterBayArea,populationincreaseandeconomicboostwilleventuallyexertcertainimpactontheareas.Thus,floodpreventionandmitigationcapabilitiesneedtobemorereliableandcompetitive.However,thereisstillagapbetweenthefactsandneedsthroughcomparison.Mainchallengesareanalyzed,basedonsummaryofpresentsituationoffloodcontrolintheregion.Bytargetingonproblems,itisproposedtobuildasafeandreliablefloodcontrolanddisasterreductionnetwork,inordertackletheweaklinkofstructuralmeasures;strengthensupervisionanddispatch,inordertoenhancetheoverallcapabilityofflooddefense.ThestudymaymakecontributiontotheGreaterBayAreaforitssecuritybyenhancementoffloodcontrolcapability.Keyword:GreaterBayAreaofGuangdong,HongKongandMacao;Floodcontrolsafety;floodcontrolanddisasterreductionnetwork;safetystrategy;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fo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市及香港十分行政區、澳門十分行政區,總面積5.6萬km[2],2021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是我們國家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2022年2月,、頒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面簡稱(綱要〕〕明確了大灣區建設的五大戰略定位,即建設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并對強化水資源安全保障、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等作出了明確要求。研究粵港澳大灣區防洪安全保障策略,構建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防洪安全保障體系,對保障大灣區戰略定位和發展目的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一、粵港澳大灣區大概情況粵港澳大灣區地處珠江流域下游及粵東粵西沿海局部,其核心區域為珠江三角洲網河區。地勢北高南低,西部、北部和東部為丘陵山地環繞,中部、南部以沖積平原為主,呈相對閉合的三面環山、一面臨海,三江匯流、八口出海的獨特地形地貌。大灣區內水系復雜,河網密布交織,河涌數量達1.2萬多條,總長度為3萬km,河網密度約為0.72km/km[2]。社會經濟大部分沿河兩岸聚集,農田有效灌溉面積748.4萬畝〔1畝=1/15hm[2]〕。大灣區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為21.4~22.4℃,年均降水量1200~2000mm,是受熱帶氣旋侵襲最為頻繁的地區之一,幾乎每年都會遭到風暴潮襲擊。汛期洪水主要來源于西江、北江和東江中上游,西江和北江洪水在fo山市三水區思賢滘遭遇,易構成流域性大洪水。二、防洪減災現在狀況和問題中國成立以來,經過70年大規模水利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防洪減災體系初步建成,現在狀況防洪安全基本得到保障。但大灣區地處珠江流域下游,濱江臨海,河網密布交織,徑流潮流互相作用,加上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短歷時強降雨、臺風暴潮等極端天氣的增加,以及人類活動引起的洪水歸槽等影響,導致大灣區防洪安全問題愈加復雜。1.原規劃防洪工程體系尚未完成建設(珠江流域防洪規劃〕確定的江海堤防尚有22%不達標,潖江蓄滯洪區建設滯后,控制西江洪水的大藤峽水利樞紐還未建成。2.按原規劃已達標加固的堤防還存在未達標問題2020年以前審批施行的堤防工程是根據其本身防御洪水標準進行設計、建設的,根據(防洪標準〕〔GB502012020〕和(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862020〕復核,可能存在堤防還不達標的問題。如景豐聯圍承當5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任務,現在狀況按2級堤防完成達標加固,但保衛對象肇慶市規劃的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洪水,防洪標準應按防洪規劃中堤防所承當的防洪任務確定,堤防的等級應根據確定的保衛對象的防洪標準確定,堤防等級為1級;再如2008年黑格比、2021年天鴿、2021年山竹等臺風引起珠江河口大部分潮位站的潮位出現歷史極值,根據分析同頻率的設計潮位升高了0.10~0.52m,加之部分海堤沉降較大〔如江新聯圍〕,導致已達標的海堤出現堤頂高程缺乏情況。3.城鄉排澇能力明顯缺乏一方面,城鎮化發展〔2021年珠三角九市城鎮化率達85.9%〕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使不透水面積增大,導致下墊面改變,加之城市熱島效應引起的短歷時強降雨頻發〔如2021年5月7日廣州市、2022年4月11日深圳市發生特大暴雨〕,使得城市雨洪產生的峰值增大。另一方面,城市排澇設施建設滯后于城鎮化發展,淤積和空間侵占導致調蓄澇水的容積較小,河口地區受海平面上升影響自排能力下降。在這兩方面的共同影響下,城市內澇問題愈加突出,如廣州市易受澇范圍比20世紀80年代增大了16倍。原流域規劃確定的、應對超標準洪水布置洪水出路的規劃臨時分滯洪區空間已被部分侵占,思賢滘、天河南華等重要節點尚無措施調節洪水分流,流域與區域防洪排澇精細化調度系統等信息化工程也存在明顯短板。因而,在應對洪水歸槽引起的流域洪水量級加大、氣候變化引起的臺風暴潮加強、城鎮化引起的排澇加重等方面,現有防洪〔潮〕排澇工程與非工程體系不能適應大灣區建設需要。三、補防洪工程短板,構筑安全可靠的防洪減災網按水系分布與地理條件,粵港澳大灣區地處西江防洪保衛區、珠江下游三角洲防洪保衛區和珠江三角洲濱海防潮保衛區以及中小河流防洪保衛區,根據堤庫結合、以泄為主、泄蓄兼施的防洪方針,維護三江匯流、八口出海泄洪格局,維持伶仃洋、黃茅海河口灣灘槽格局穩定,建立西江、北江中下游堤庫結合防洪工程體系、東江中下游堤庫結合防洪工程體系與獨立的中小河流防洪工程,保障防洪〔潮〕與排澇安全。1.防洪〔潮〕工程西江防洪保衛區牽涉肇慶市,西北江三角洲防洪保衛區牽涉廣州、fo山、肇慶、江門、珠海和中山等市,防洪任務由堤防、西江干流的龍灘水電站和大藤峽水利樞紐以及北江干流的飛來峽水利樞紐構成的堤庫結合的防洪工程體系承當。東江三角洲防洪保衛區牽涉惠州、東莞等城市,防洪任務由堤防與東江干流楓樹壩及支流新豐江、白盆珠水庫構成的堤庫結合的防洪工程體系承當。珠江三角洲濱海防潮保衛區牽涉廣州、深圳、珠海、中山、東莞和江門等6市的沿海地區,其防洪〔潮〕任務主要由濱海防潮堤承當,輔以清、退、攔、導、疏等河道〔河口〕整治措施。大灣區中小河流防洪保衛區,除肇慶賀江、廣州流溪河、惠州大沙河、江門潭江等防洪保衛區依靠堤庫結合防洪工程外,其他主要依靠堤防保衛。2.治澇工程通過截洪溝、排澇泵站、水閘、調蓄河涌〔湖〕與市政排水系統等截蓄排滲綜合措施保障區域排澇安全。3.工程設計需要注意問題對于江堤,應根據(防洪標準〕和(堤防工程設計規范〕,根據防洪保衛對象的防洪標準確定堤防等級,據此對現有堤防的基礎處理、堤身、穿堤建筑物等進行全面復核;對于海堤,應考慮近十多年來發生的臺風暴潮復核設計潮位、堤身沉降情況,復核現有海堤能否全面符合達標,在這里基礎上考慮將來20年海平面抬升影響,對不達標的海堤進行達標加固。對于排澇工程建設,應考慮城鎮化發展和產業布局,復核城區城鄉排水標準和排澇標準,根據2022年短歷時強降雨頻發情況復核設計暴雨,考慮將來城鎮化發展引起的雨島效應、下墊面變化合理確定排水峰值與總量,并考慮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合理確定雨洪遭遇、雨潮遭遇,據此復核排水管渠、調蓄容積、排澇閘、排澇泵站的規模和布局。四、強化監管調度,全面提升防洪保安能力在補短板的同時,還需要強化流域和區域監管,提高信息化能力,加大科技與基礎工作,提高監測、預警預報、調度水平,提升大灣區防洪保安能力。在強化流域和區域監管方面,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加大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推進力度,對規劃蓄滯洪區、防御超標準洪水的臨時分滯洪區域進行管控,以保障行蓄洪空間,加強河口管理,維護八口出海泄洪格局及伶仃洋、黃茅海河口灣灘槽穩定,以保證尾閭泄洪通暢。對水庫、水閘、堤防、泵站等防洪工程監管,以保證工程規范安全運行。在風險管控方面,積極推進防洪〔潮〕治澇風險圖與風險區劃編制及施行監管;加強洪澇災禍風險科普宣傳,提高市民自救能力,推行洪水風險管理,積極推行洪水保險,減輕受洪災居民和企業的損失。在監測預警預報和調度方面,加密水雨情站點、當代化改造,以擴大監測站網覆蓋面和提升監測能力;通過開展氣象、水文、海洋跨部門、跨區域合作,加大預報技術融合、大數據分析、完善預測預報模型體系,加強預測預警預報能力建設;完善防洪〔潮〕治澇預案與調度方案體系,流域層面加強流域干支流水庫群與蓄滯洪區統一調度管理,區域層面加強中小河流水庫、水閘調度,以及易澇區的應急排澇設施預置、水閘泵站精細化調度。在科技和信息化方面,對氣候變化引起的強降雨、強臺風極端天氣事件增加和海平面抬升開展持續研究,對城鎮化引起的雨島效應、產匯流條件改變進行定期分析研究,對洪水歸槽、河道及河口演變進行定期評估,開展產學研結合、多學科融合,研究流域洪水預報、河口及沿海風暴潮預報、城市內澇預報以及流域與區域調度研究等工作,通過智能監測、大數據、云平臺、人工智能等當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全面提升防洪減災的當代化水平。五、結束語防洪安全關系大灣區數千萬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國家戰略施行至關重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