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教版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家單元測試 第1單元第2課_第1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家單元測試 第1單元第2課_第2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家單元測試 第1單元第2課_第3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家單元測試 第1單元第2課_第4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家單元測試 第1單元第2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課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學習目標:1.掌握唐太宗起兵反隋、發動玄武門之變、征服東突厥和西突厥等史實。2.理解唐太宗在吸取隋亡教訓、善于用人、善于納諫、愛惜百姓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對貞觀之治出現的作用。3.掌握貞觀之治出現的重要原因,認識唐太宗治國之策對封建王朝產生的影響。1.重點:“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歷史原因、開明開放的民族政策和對外政策。2.難點:唐太宗的治國之道及對當時中國和世界的影響。教材整理1玄武門之變1.建功立業(1)勸說李淵在太原起兵,推翻隋朝。(2)為李淵稱帝和鏟平割據勢力、統一全國,立下汗馬功勞。2.奪取皇位(1)設立“文學館”,收羅四方名士。(2)收買太子府的心腹人員,得知太子謀害自己的計劃。(3)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得太子位。[課中思考]閱讀教材P9[學思之窗],思考:你怎樣看嫡長子繼承制和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提示】嫡長子繼承制不利于選舉賢能的人統治國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內部爭奪帝位的殘酷斗爭,玄武門之變就體現了這種殘酷性,但這場斗爭并未影響唐朝的穩固基業,反而將唐朝推向更為輝煌的發展階段。教材整理2“貞觀之治”的出現1.原因(1)吸取隋亡教訓。(2)選官不拘一格,任用魏征為諫議大夫,宰相;用人揚長避短,提拔房玄齡和eq\b\lc\\rc\(\a\vs4\al\co1(杜如晦))為左右仆射,掌握尚書省實權。(3)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不奪農時,推行均田制,輕徭薄賦,反復強調“存百姓”的思想。(4)以民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體現了仁義為本、刑罰為末的原則。(5)主張文德治國,崇儒尊孔,完善科舉制,提高進士科地位,推動封建文化向高峰發展。2.表現: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恢復和發展,出現“貞觀之治”的局面。[課中思考]閱讀教材P9[學思之窗],思考:想一想,這些名言對一個封建帝王會產生什么作用?【提示】前者有利于封建帝王明確要更為有效地治理國家,必須選拔最為適當的官員去完成各項施政措施,皇帝事必躬親未必能夠高效、全面地完成各項治理國家的事務。作為一國之君,最應具備的是把握統治策略,制定大政方針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領。后者則提示封建帝王,必須多方聽取不同意見和建議,才能做出正確的抉擇,而偏聽則往往造成判斷的失誤,滋生帝王的驕縱思想。教材整理3促進民族團結和發展1.背景(1)唐朝初年,突厥等少數民族經常騷擾邊境,唐高祖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2)隨著唐朝全國統治的穩定與發展,唐太宗開始著手經營中國邊疆。2.措施(1)武力討伐,隨后采取“戰而后和”的策略,對不同的民族地區采取不同的統治措施。(2)設置機構①在東突厥設羈縻府州,以突厥首領為都督、刺史,這些官職可以世襲。②在西突厥設安西都護府,管轄西域地區。(3)冊封后嗣:630年,西北各族首領請尊唐太宗為“天河汗”,他們的后嗣由唐朝冊封。(4)和親通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和親,促進了民族融合。3.結果:唐太宗的民族團結政策使少數民族首領對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為唐臣”。教材整理4開放的對外政策1.表現(1)鼓勵對外交往①設鴻臚寺作為接待各國使者的官方機構。②鼓勵外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居住、做官,與中國人通婚。③對墮婆登、拂菻遣使來唐使者,唐太宗都復信答禮,回贈物品。(2)寬容的宗教政策①唐太宗提出“示存異方之教”的政策。②親自召見去天竺取佛經的高僧玄奘。③時常召見朝鮮、日本僧人。(3)重視傳播唐朝文化:朝鮮、日本僧人來唐游學,朝鮮、日本深受漢文化影響。2.作用(1)開放的對外政策,大大增強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對外來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針,為中國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2)唐文化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強大的輻射作用,促進了亞洲各國文明的進步,尤其是朝鮮半島的新羅,大量吸收漢文化。教材整理5晚年的反省1.晚年治國策略的失當:少于納諫,大修宮殿。2.反省與自我評價:撰寫《帝范》,反省過失,評價自己“功大過小”。[課中思考]閱讀教材P12[資料回放],思考:從這段話中你怎樣看晚年的唐太宗?【提示】表現了唐太宗晚年具有非常強的反省意識。為了能將“國基”與帝業穩固下去,他對繼承者提出了終其一生而總結出的為君之道,特別是作為封建帝王應該擁有的品德和修養以及對國家、百姓的責任。由此也可以說明唐太宗的確是我國古代歷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知識網絡史論要旨1.唐太宗是偉大的地主階級政治家、軍事家,他推動了封建經濟和政治的完善與發展,中國封建社會達到空前繁盛階段。2.他善于用人、重視納諫;以民為本、發展生產;慎用刑法,法務寬簡;發展科舉;和睦百族,稱“天可汗”;外交開放、四方來朝。在位期間出現“貞觀之治”的局面。3.唐太宗時期在中國歷史上處于承前啟后階段,封建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經過初創階段以后都需要得到進一步發展完善,唐太宗推動了封建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與完善,推動了封建盛世局面的到來。探究點客觀評價唐太宗史料解讀史料一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秦始皇平六國,隋煬帝富有四海,既驕且逸,一朝而敗,吾亦何得自驕也?言念于此,不覺惕警震懼!——唐太宗語(《貞觀之治》)關鍵詞:“存百姓”,體現了唐太宗“民本”思想。史料二(太宗)跡其性,本強悍勇,不顧親,而能畏義而好賢,屈已以從諫,刻厲矯揉,力于為善,此所以致貞觀之治也。——范祖禹《唐鑒》關鍵詞“好賢”、“從諫”說明唐太宗善于用人。【史料應用】(1)根據史料一,概括唐太宗的“為君之道”。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他在經濟上采取了怎樣的“富民”措施。【提示】“為君之道”:以民為本,以史為鑒。“富民”措施:輕徭薄賦,勸課農桑。(2)史料二對唐太宗的評價你認為是否有道理?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看法。【提示】有道理。唐太宗虛心納諫和用賢之風,是“貞觀之治”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史論拓展】評價唐太宗(1)唐太宗統治期間,吸取隋亡教訓,知人善任,虛懷納諫,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對少數民族實行懷柔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對外兼容并蓄。這一系列政策促使唐王朝政治清明、生產發展、文化繁榮,也為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唐太宗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評精神,更使他成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2023·江蘇高考)唐太宗論“明君”執政之“君道”,為此后歷代帝王所推崇。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貞觀元年,太宗令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修定法律,并說“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輕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豈如廣任賢良,高居深視,法令嚴肅,誰敢為非?”貞觀二年,太宗問魏征:“何謂為明君?”魏征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太宗以為然,并說“主欲知過,必藉忠臣”,“冀憑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貞觀期間,太宗屢屢對“一士之諤諤(直言)”表示“此言是也,當為卿改之”,并賜絹帛。貞觀六年,太宗對侍臣說:“‘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1)據材料,就“明君”執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內涵。(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太宗“君道”產生的客觀因素。(3)以帝王政治為視角,綜合評價唐太宗的“君道”。【規范解答】考查角度唐太宗的“君道”思想材料解讀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對“明君”執政之“君道”的論述解答思路第(1)問根據材料信息“廣任賢良,高居深視,法令嚴肅”“兼聽”“冀憑直言”等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內涵。第(2)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傳統儒家的民本思想等角度作答。第(3)問限定從“帝王政治”的角度評價唐太宗的“君道”,可結合唐太宗統治的目的、對唐朝及后世統治者的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答案】(1)內涵:嚴肅法令,遵守法律;減少獨斷,廣任賢良;兼聽納諫,激勵直言。(2)因素:隋朝無道而亡(農民戰爭的威力),傳統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亂初定,經濟凋敝。(3)評價: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開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現,成為古代統治者的“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為了維護李唐王朝的統治,其實施有賴于帝王的個人品質,唐太宗晚年背離了自己的這一“君道”。1.(2023·杭州高二檢測)四位同學圍繞發動“玄武門之變”這件事,就如何評價唐太宗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其中最為客觀的是()A.李世民殺兄奪位,殘忍至極,功績再大,也不值得肯定B.盡管李世民遭到李建成、李元吉的暗算,他也應該無條件避讓C.根據古代中國的分封制原則,李世民根本不應該繼承帝位D.盡管李世民登基名不正言不順,但這無法改變他作為中國古代杰出政治家的歷史地位【解析】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評價應從其所處時代、基于其所具備的歷史條件出發,側重于看其對歷史發展所發揮的作用。從史實看,“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繼位,開創了“貞觀之治”,故應對其持肯定態度,故選D項。【答案】D2.“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靜,百姓何得不安樂乎?”反映了唐太宗()A.民貴君輕的思想 B.農業為本的思想C.君治為本的思想 D.強調“存百姓”思想【解析】解答本題在于把握住核心信息“本根不搖”“百姓何得不安樂乎”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項“民貴君輕”無從體現;B、C兩項屬于無關項,排除;材料的核心,即體現一定的民本思想,D項符合史實和題意,正確。【答案】D3.唐太宗自評:“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無代無之。朕踐以來,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嘗黜責一人。”這段話體現唐太宗的統治思想是()A.“存百姓” B.知人善任C.濟世安民 D.輕刑薄賦【解析】材料意思是國君多厭惡正直之士,或明或暗地誅殺無辜,沒有哪一代不是這樣;我即位以來,正直之士并肩立于朝廷,不曾貶退、責罰一人。故B項正確。【答案】B4.唐太宗晚年曾自我評價:“濟育蒼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損少。”唐太宗的主要功績有()①重用人才,善于納諫②文德治國,完善科舉③不奪農時,輕徭薄賦④崇尚佛教,敕封活佛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本題宜用排除法,崇尚佛教,敕封活佛不是唐太宗的功績,排除含④的選項,本題選A項。【答案】A5.(2023·廣州高二調研)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人們通常認為太宗之治(626~649)是唐代“理想制度”的形成時期,是一個以良好和井井有條的施政著稱的經濟期。8世紀后期和9世紀的作者在懷舊時當然把它說成是黃金時代。但事實上太宗在執政時并沒有制定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沒有大變化。政府的基本結構、行政細節以及政府干預的限度這一十分重要的問題早在隋代已被建立和解決,只是在唐高祖時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并體現在624年頒布的一些法典化的法律中。——費正清、崔瑞德《劍橋中國史·隋唐史》材料二唐朝開國之君雖為高祖,然其事業,實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高祖傳位于太宗,遂開出公元627至649的23年間的“貞觀之治”。歷史上記載他的治績,至于行千里者不赍(帶著之意)糧,斷死刑歲僅39人,這固然是粉飾之談,然其時天下有豐樂之實,則必不誣的了。隋、唐時的制度,如官制、選舉、賦稅、兵、刑等,亦都能將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呂思勉《中國通史》(1)材料一、二,兩位學者是如何評價唐太宗在“制度”上的作為的。(2)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太宗在政治、經濟及律法等方面的建樹。簡要評述明君、盛世與制度的關系。【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但事實上太宗在執政時并沒有制定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沒有大變化。政府的基本結構、行政細節以及政府干預的限度這一十分重要的問題早在隋代已被建立和解決,只是在唐高祖時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可知該學者認為唐代“理想制度”在唐太宗之前已經確立,唐太宗只不過是簡單繼承,沒有新的作為;根據材料二“隋、唐時的制度,如官制、選舉、賦稅、兵、刑等,亦都能將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可知后者認為唐太宗能繼承和有效整理前代各項制度,并加以實施。第(2)問的第一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在政治、經濟和律法方面的貢獻為實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舉制度,推行均田制,制定《唐律》;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者之間的關系為明君是盛世出現的重要原因,明君需在繼承和完善前代制度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但明君需要制度的制約,盛世更需要有制度的保證。【答案】(1)評價:前者認為唐代“理想制度”在唐太宗之前已經確立,唐太宗只不過是簡單繼承,沒有新的作為;后者認為唐太宗能繼承和有效整理前代各項制度,并加以實施,由此開創出“貞觀之治”的繁盛局面。(2)建樹:實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舉制度;推行均田制;制定《唐律》。(答出三點即可)關系:明君是盛世出現的重要原因;明君需在繼承和完善前代制度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但明君需要制度的制約;盛世更需要有制度的保證。(答出三點即可)學業分層測評(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建議用時:40分鐘)[學業達標]1.太宗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俸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吳兢《貞觀政要·論君道》)材料反映唐太宗的言論與哪一思想比較接近()A.以民為本思想 B.休養生息思想C.嚴刑峻法思想 D.和忍求安思想【解析】關鍵信息:必須先存百姓、猶割股以啖腹。題干材料反映唐太宗認識到百姓對統治的重要性,與以民為本思想最為接近,故A項正確;B項是道家思想,C項是法家思想,D項是墨家思想,都與題干材料言論不一致,故B、C、D三項錯誤。【答案】A2.貞觀元年,唐太宗說:“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這說明唐太宗()①尊重法律的獨立性②認可皇權有限③主張法權高于皇權④重視法制建設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皇權至上,權力高度集中,法律實際上是皇帝意志的一種體現,故③錯誤,排除含有③的選項即可,C項符合題意。【答案】C3.唐太宗把各地都督、刺史及其他重要官吏的名字寫在屏風上,“得其在官善惡之跡,皆注于名下,以備黜陟”。其目的是()A.壓抑士族,廣辟才路B.加強考察,賞功罰罪C.精簡機構,提高效能D.惟才是舉,用人所長【解析】根據材料“得其在官善惡之跡,皆注于名下,以備黜陟”可知將名字和事跡寫在屏風上就是為了在官員職位升降和賞罰時,有一個參考,故B項正確。【答案】B4.《中國通史》記載:唐(太宗)平東突厥后,設置羈縻府州,將突厥降眾安置內地,讓他們保持原有的生產和生活習慣,仍以其酋長擔任都督等職……吐谷渾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為可汗。后來又把弘化公主嫁給諾曷缽可汗。據此可見唐太宗()A.意在解決北方少數民族的騷擾B.未建立有效管轄民族地區的地方制度C.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是武力與懷柔相分離D.為統一多民族的建立作出重要貢獻【解析】材料體現了唐太宗對少數民族采取“戰而后和”的政策及“和親政策”,由此可知唐太宗這些做法是為了同各民族和睦相處,因此本題選A項。B、C兩項說法錯誤,D項為客觀上的影響。【答案】A5.唐太宗在《帝范》中寫道:“若崇美以廣德,則業泰身安;若肆情以從非,則業傾身喪。且成遲敗速者國基也,失易得難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A.基本上對自己的統治持否定態度B.注重反省和總結經驗教訓C.美化自己并掩飾統治期間的過錯D.對最高統治地位已無興趣【解析】從“若崇美以廣德,則業泰身安,若肆情以從非,則業傾身喪”這一信息看,唐太宗是在反省及總結經驗教訓。【答案】B6.(2023·杭州二中高二期中)貞觀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變化,魏征發現他“漸惡其言”。貞觀十六年,唐太宗下詔說,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制,結果造成太子的嚴重浪費現象。導致唐太宗變化的根本原因是()A.智力衰退又不愿虛心納諫B.權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約C.驕傲自大,不思進取D.國力強盛且無外部威脅【解析】本題要結合唐太宗晚年的社會背景去思考,首先排除本身表述有錯誤的A、D兩項,而C項符合他晚期“求治之心銳減而驕逸之心漸萌”的史實,但這只是表面原因,從唐太宗說“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制”的話來看體現了皇權至上的專制實質,故B項正確。【答案】B[能力提升]7.唐太宗是一位富有遠見的政治家,尤其重視人才的選用,這是他治國成功的重要條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為政之要,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