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全國公開課_第1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全國公開課_第2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全國公開課_第3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全國公開課_第4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全國公開課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欄目內容在學生用書中以活頁形式分冊裝訂!)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60分)1.遠古時期,傳說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反映了這一時期()A.人們以采集經濟為主 B.社會經濟處于漁獵階段C.原始農業的出現 D.個體小農經濟的產生解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神農氏“教民農作”反映原始農業的出現。答案:C2.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宋朝時出現的利用水力推動的灌溉工具是()A.翻車 B.筒車C.高轉筒車 D.風力水車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教材基礎知識的記憶能力。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項是曹魏時期。B項是唐朝時期創制的,D項是明清時期出現的。答案:C3.中央電視臺有一則廣告語:“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麗。”反映了四川人民在災后重建家園、發展經濟的美好愿望。廣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修建于()A.西周時期 B.戰國時期C.兩漢時期 D.隋唐時期解析:都江堰是在公元前3世紀由秦國蜀郡守李冰父子率領民眾完成的大型水利工程。答案:B4.數千年來,中國傳統中非常重視以家庭副業、樹藝木果、飼養六畜為內容的庭院經濟。如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告誡子孫說,“稼穡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園場之所產,雞豚之善塒,圈之所生。……能守業者,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可見,“庭院經濟”()A.有助于緩解古代農民的貧困 B.適應了農產品市場化的需要C.立足于多種經營和自給自足 D.是農民發家致富的重要途徑解析:本題考查了古代中國農業的特點。從材料“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說明“庭院經濟”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庭院經濟”多種經營,既有農業也有手工業。故本題應排除B項,選擇C項。“庭院經濟”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技術落后。故排除A、D兩項。答案:C5.《中國經濟史》在評述古代中國農業生產技術發展時說:“耕用牛犁,使用鐵器,是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是劃時代的進步。”這一“革命性突破”發生在()A.西周 B.春秋戰國C.唐代 D.宋代解析:材料“耕用牛犁,使用鐵器”反映的是鐵犁牛耕技術,根據所學,這一技術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答案:B6.(2023·山東滕州一中段測)晉代博玄提出:“不務多其頃畝,但務修其功力。”后魏農學家賈思勰進一步提出“凡人家營田,須量己力”。反映了我國古代農業的經營思想是()A.趨利避害 B.精耕細作C.量力而行 D.揚長避短解析:“不務多其頃畝,但務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凡人家營田,須量己力”意思類似。因此可以看出我國古代農業的經營思想是精耕細作,反對粗放型農業生產。故選B項。A、C、D三項均與材料意思相差很遠。答案:B7.(2023·遼寧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期中)“從它一產生,就與土地兼并、貧富分化并臻而至社會一再遭受破壞,連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發展需要國家的適度干預,需要廣大勞動人民的斗爭。”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土地國有制 B.“重農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 D.鹽鐵專賣政策解析:由“從它一產生,就與土地兼并、貧富分化并臻而至社會一再遭受破壞,連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而且土地兼并也表現出貧富分化,故本題答案選C項。答案:C8.(2023·河南頂級名校聯考)《盛澤》詩云:“吳越分歧處,青林遠接樹。水鄉成一片,羅綺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機杼徹黃昏。”這反映出當時農村()A.商品農業已相當發達 B.婦女成為小農經濟的支柱C.小農家庭生產呈現多樣化 D.耕織結合是主要經營方式解析:材料信息“人家勤耕作,機杼徹黃昏”反映了人們忙于耕地、紡織的情景,說明當地耕織結合的景象,故答案選D項。材料無法體現商品農業的發展,也不能說明婦女成為生產支柱,耕織結合的特點沒變,農村沒有呈現生產的多樣化,故A、B、C三項錯誤。答案:D9.《三輔黃圖·未央宮》:“織室,在未央宮,又有東西織室,織作文繡郊廟之服。”《漢書·百官公卿表》:“少府屬官有東織、西織令丞,河平元年省東織,更名西織為織室。”這兩段文獻資料中涉及的都是()A.民營手工業 B.官營手工業C.家庭手工業 D.私營手工業解析:東西織室是西漢時在首都長安設立的服務于皇室的工場,只為帝王、貴族服務,屬于官營手工業,故選B項。A、C、D三項與題意不符,均排除。答案:B10.周朝實行“工商食官”的政策,但其后來被打破。打破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和私營手工業的部分行業超越官營手工業,分別是在()A.春秋戰國時期、明朝 B.漢朝、唐朝C.明朝、清朝 D.春秋戰國時期、宋朝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食官”即“食于官”,就是工商業者由官府供養,體現了當時工商業主要為統治者服務。隨著歷史的發展,私商取代官商成為商人的主體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私營手工業超越官營手工業是在明朝中后期,可知A項正確。B、C、D三項說法錯誤,可以排除。答案:A11.唐代元稹在《估客樂》中寫道:“估客無住著,有利身則行。出門求伙伴,入戶辭父兄。……求珠駕滄海,采玉上荊衡。北買黨項馬,西擒吐蕃鸚。炎洲布火浣,蜀地錦織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費,不計遠近程。經游天下遍,卻到長安城。”這反映出()①古代商人的生活具有不穩定性②唐代的商旅往來頻繁③古代商人為了轉販求利而奔波④唐朝政府對商業活動進行嚴格的管理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題目提供的材料只是反映了商人的奔波生活,并沒有體現唐政府的商業政策。將含④的選項排除,即可得出正確的答案。答案:A12.《清明上河圖》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會生活與習俗風情。有人說,該畫折射出了“時代的風采”。“時代的風采”是指()A.手工工場的興起 B.城市商業經濟繁榮C.地域性的商人集團的形成 D.貨幣經濟占據主要地位解析:北宋時期商業經濟進一步發展,東京的商業經濟尤為繁榮,《清明上河圖》就反映了這一狀況。答案:B13.有人形容中國古代商業就像一個戴著枷鎖、腳鐐并被捆綁起來的舞者,她的每一個舞步都帶著沉重的牽累,她的每一個旋轉都受著束縛的疼痛。這主要是因為()A.古代中國交通不發達B.古代中國農業和手工業生產落后C.古代中國不對外開放D.統治者長期推行重農抑商政策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中國封建社會長期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強調發展農耕,限制商業發展,從而嚴重束縛了商業發展。答案:D14.清政府規定:“一戶所領之織機不得逾百張,以抑兼并,過則有罰。”這反映的實質是()A.資本主義萌芽危及封建王朝的統治B.紡織業內部出現了不正常的兼并現象C.清政府嚴格限制手工工場的生產規模D.封建制度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解析:材料中的規定,其目的在于限制手工工場的規模,這嚴重影響了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答案:D15.明隆慶初年,“撫臣涂澤民、用鑒前轍,為因勢利導之舉,請開市舶,易私販而為公販,議止通東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國,亦禁不得以硝黃銅鐵違禁之物夾帶出海,奉旨允行,幾三十載,幸大盜不作,而海宇宴如。”這說明當時()A.官府廢止明初以來的“海禁”B.官府有條件地開放“海禁”C.巡撫掌握對外貿易決策權D.官方朝貢貿易體系已瓦解解析:本題考查“海禁”政策。通過解讀題中“因勢利導”“請開市舶、易私販而為公販”“奉旨允行”等信息可知,明政府對“海禁”政策有所放松;又依據“議止通東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國,亦禁不得以硝黃銅鐵違禁之物夾帶出海”等信息可知,政府是“有條件地開放”,故A項中“廢止”與題意及史實不符;B項符合題意,正確;國家對外貿易的決策權在中央不在巡撫,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D項內容,明初的鄭和下西洋表明朝貢貿易仍然存在,故D項錯誤。答案:B二、非選擇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周時期)凡執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官。凡執技以上市者,不貳市,不移官。——《禮記·王制》材料二春秋時期,隨著鐵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內部量變,農業經濟的發達,各國的手工生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大凡禮器、兵器、車器之屬的生產,國家設有工正、工師、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種手工業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則由所謂“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間手工業者自產自銷。——白壽彝《中國通史》材料三鎮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須壯有力者,夜作曉罷,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須數十人,間日而作。鎮民少,轍募旁邑民為傭。其就募者類赤身亡賴,或故髡鉗而匿名逃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傭值二銖而贏。……千百為群,雖坊主人亦畏之。——《嘉興府志》卷十五(1)材料一體現了當時手工業生產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春秋時期手工業的特點。(8分)(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經濟領域出現的什么現象?簡述其出現的原因。(10分)解析:本題圍繞中國古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情況,考查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運用所學知識對這些有效信息進行解讀的能力。第(1)問“主要目的”可直接分析材料得出,即手工業生產基本被官府控制,故其目的當然也是為王室和奴隸主貴族服務。第(2)問從材料二“進一步的發展”“官吏管理”“官府控制”“民間手工業者自產自銷”等關鍵信息,可以總結出當時手工業生產的特點。第(3)問從材料三中油坊的生產規模以及“傭”“傭值”等信息,可以解讀出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原因”要從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社會分工的擴大、自由勞動力的大量出現等方面思考。答案:(1)為王室和奴隸主貴族服務。(2分)(2)特點:發展較快;官營手工業和民間手工業相結合;以官營手工業為主;有專門的官員管理。(8分)(3)現象:以雇傭關系為本質特征的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原因:農業商品化和民營手工業的發展;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大量自由勞動力的出現。(10分)17.社會生活的變遷是歷史發展的一面鏡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長安城實行嚴格的“坊”“市”隔離制度。政府規定,“其市當以午時擊鼓二百下而眾大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下散。”市內除了唐人外,還有許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麗人,還有黑人。回鶻衣裝、胡旋舞、高麗樂等深受唐人喜愛,廣為流行。——《唐前期長安城的商業》材料二“其余坊巷市井,買賣關撲,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后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有趁賣早市者,復起開張。無論四時皆然。”——(宋)耐得翁《都城紀勝》“夢里曾作南柯守,少時元是東陵侯。今朝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宋)陸游《雜賦》材料三閩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邊海之民皆以船為家,以海為田,以販番為命。……自一旦禁之,則利源阻塞,生計蕭條;情困計窮,勢必嘯聚。——《明神宗實錄》(1)根據材料一歸納唐朝前期長安的城市特點。(8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宋代“市”的發展表現。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種發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對商業的政策有何調整?(6分)(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邊海之民”生活變化的政策。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政策在當時產生的影響。(6分)解析:第(1)問,依據材料一來歸納即可。第(2)問的第一小問表現依據材料二第一段中“其余坊巷市井,買賣關撲,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后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有趁賣早市者,復起開張。無論四時皆然”的信息可以看出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材料二第二段中“今朝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的信息可以看出草市具備比較完備的飲食服務設施。第二小問依據宋代市的發展演變可得出宋代政府對商業活動的限制有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