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習:文學作品專題訓練-寫作對象孔子_第1頁
高考語文復習:文學作品專題訓練-寫作對象孔子_第2頁
高考語文復習:文學作品專題訓練-寫作對象孔子_第3頁
高考語文復習:文學作品專題訓練-寫作對象孔子_第4頁
高考語文復習:文學作品專題訓練-寫作對象孔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學作品專題訓練----寫作對象“孔子”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孔子的自白顧隨孔子南游于楚的時候,有一天,楚國的葉公居然向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來。——你們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呢?為什么你們大家都甘心給他老先生趕著車,困苦顛連地跟著他東西南北地跑啊?這問題使子路有些惱了。倘使在他年輕的時節,他會當面給他一頓搶白吧,然而他現在確是老了,跟著先生周游了幾年,軟釘子,硬釘子——長沮、桀溺、丈人、晨門諸人的話——吃得也著實不少了。他的氣質也和平了許多,鋒芒也收斂了許多了,搶白葉公的話,已經來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子路想起這葉公就是相傳有著好龍的奇癖的葉公,他的居室的墻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著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龍。于是天龍們被他的至誠所感動,居然有一條肯從半空中落在葉公的家院里。但想不到的是,葉公嚇得面無人色,一頭扎在床底下,緊閉了眼,又把兩手夾住下死勁握住兩只耳朵,渾身戰栗著,淚和鼻涕流滿了他的面頰,又沾濕了他的胡子。龍于是傷心了,一個焦雷,震破了屋項,它乘著云又回到半空去了。這個焦雷,據說不是龍的怒吼,乃是龍的嘆息。這詢問“孔子是怎樣一個人物”的葉公,便是好龍而被龍嚇壞了的那個葉公。——他這樣好名而不務實的懦夫,也有打聽圣人的為人的資格嗎?子路這樣想。子路于是裝作沒有聽說,昂然地走出去。葉公的青臉幾乎變成鐵色,手腳似乎戰栗得骨肉都要散開了的樣子。他是憤怒呢?還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一個清秋的早晨,金黃色的太陽照著逆旅庭院中那棵銀杏樹的金黃色的葉子,而且那葉索索地抖著,仿佛太陽的光線在上面跳舞。在這樣的晨間,孔子早已起來盥漱了多時了,他正在楚國逆旅的屋子里傷感著呢:——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時候,不曾夢見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夢也沒有了呢!而且……而且……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資極好的徒弟嗎?回家去把他們好好地教育起來。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們,或是徒弟的徒弟們呢!孔子想到這里,他覺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為了讀《易經》寫《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視著對面的墻上,似乎看見一種東西——環繞著侍立的弟子們所不能看見的東西。子路驀然說起話來了:——先生!像葉公那樣的人物,也要向我打聽先生是如何的一個人呢。孔子把注視著遼遠處的眼光立刻收回來,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你同他說了些什么呢?——我同他說些什么呢?無論如何說,像那樣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偉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說哩!孔子有些憮然了。——由呀!你總是這樣的執拗,你便告訴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覺得他好龍而又被天龍嚇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厭惡他的為人嗎?他好假的龍,豈不比那用了籠子里裝著的鳥兒或手牽著的小狗兒的人們強得多嗎?你們有誰不是發現了人世的真實而覺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執拗了!你宿在石門的那一夜,那晨門說我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你也不曾同他辯駁;長沮桀溺在你問津的時候,也曾說過許多不滿意于我的話,你對于他們也不曾說過什么:那都是對的,因為他們——晨門、長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們,都是了解我的主義和行為的人們呀!便是前幾日,此處的接輿不是也在我的車前唱著“鳳兮,鳳兮!何德之衰……”的歌兒跑著過去了嗎?我當時雖然想著同他說話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變為我,猶之他不能使我變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來到楚國,很愿多有幾個人知道我的心跡。由啊!你為什么不答復葉公呢?他是一個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樣一個人的人呀!子路被先生抱怨,心里有些著慌了:——同他說些什么呢?先生!——你說:我們的先生是一用起功來忘掉了吃飯;歡喜起來忘掉了憂愁;而且不曉得什么叫作“老”哩!孔子說這句話的時節,眼睛又從子路身上挪開,仍然注視著對面的墻上,又看見那眾弟子們所不能看見的東西。但是子路聽了方才的話,卻分外地替先生傷悲。先生周游列國已經二十年了,到處受人家的欺侮與嘲笑。還用得什么功哩?歡喜從何而來呢?但是“老”的確來了——先生的兩鬢和胡須實在白得令人恐懼,便是顏面也干枯得有如樹皮了!但是先生還不知老,也許是先生不好照鏡子的原故吧?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視著對面的墻上,看那弟子們所不能看見的東西。(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鐘》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葉公向子路問孔子,“使子路有些惱了”,是因為葉公的問話包含了對孔子及其弟子的質疑。B.弟子們所不能看見的“東西”,是指孔子周游列國回到家鄉教育弟子的場景,以及后代門生實現孔子理想的景象。C.孔子對子路不回答葉公的問題“有些憮然”,可見這篇小說和《論語》中的子路形象完全一致,都常常因為魯莽急躁而受到老師批評。D.孔子認可子路不回答晨門、長沮、桀溺這些人,批評子路不回答葉公,體現了孔子對人性的深刻認識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2.關于文中葉公好龍的典故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專門交代葉公對龍的好奇,是為了表現葉公富有好奇心的形象特點。B.葉公見到天龍后判若兩人,動作、神態極為夸張,這是典型的漫畫式筆法。C.作者借用典故并加入想象,筆法靈活巧妙,嘲諷了好名而不務實的人。D.寫葉公好龍的故事讓小說情節發展更合情理,為下文孔子的自白做鋪墊。3.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篇小說詳盡展示子路和孔子對話前后的內心世界,有助于襯托孔子的執著有為。B.小說反復寫孔子“注視著對面的墻上”,突顯他希望后代門生繼續推行仁道思想于天下的強烈愿望。C.這篇小說主要通過孔子的“自白”,即孔子的心理描寫來塑造孔子形象,使讀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的人格魅力。D.小說用故事新編的形式,選取了《論語》有關記述進行大膽糅合創造,達到了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高度統一。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仲尼之將喪馮至仲尼自從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闌珊,情緒的蕭索,更甚于前年西狩獲麟、《春秋》絕筆的時候了。那時他滿心滿意地想,世態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寫到這里也盡夠了。天啊!你總還可以多給我幾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這未來的幾年以內,把我們先哲傳下來的一本《易經》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學思想都借著這部古書表現出來,留給我的弟子們——咳,他們真是可憐,像是船沒有舵,荒野濃霧中沒有指南車呀。哪知到了現在,轉瞬間就快要兩年了,《易經》,一點兒沒有著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兒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樹皮上的,錯錯亂亂地在他的房里堆積著,向來不曾有過一個人來過問。就是那張古琴,伴著他流浪他鄉,十四年總在身邊的,現在掛在壁上,不但著了許多灰塵,并且結上許多蜘蛛網了。他每每在黃昏時節,倚著窗子望落日,領略著自然間的音樂,正在忘機物我、融會一切之際,房子里便會發出來一種蒼茫的音調,使他回轉頭來,目光懶懶地落在那張琴上,他這般傷感地自語,不知說了多少次了:——當年從我困于陳蔡的故人們,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遠方,只剩下這張琴,寂寞無語的琴……二十年前,奔走齊魯之間,追慕著古代的風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實現在這亂世上最熱衷的時期。一天獨自一個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齊魯俱磅礴于茫茫大氣之內,自己不覺得胸懷高朗:——啊,當初登上東山,覺得魯小,現在立在泰山頂,天下并不大呀!現在呢,泰山依舊是那樣嵯峨,可是舊日的氣概一點也沒有了,耳邊只是纏繞著一個樵夫的哭聲,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蒼涼,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個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有如白衣的神顯現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內了。——樵夫啊,你是世間的至圣!當我們在泰山的幽徑里相遇時,你哭得是恁般地苦悶,巖石為之墮淚,鳥獸為之驚心。我這愚蠢的人啊,我那時不但不能領會,還要問你為什么哭。樵夫啊,你說,你自傷,所以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輪……萬物的無著無落,是這樣銳敏地感動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奧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他的頭腦眩昏,目光放出許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動起來,地在震動,遠方的河水在沸騰……他顫著……——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杖,被擲在一邊,頹然坐在階上了。兩手托著頤。——賜呀,你來了?來得怎么這么晚呢?他遠遠望見一個衣冠齊楚的人,漸漸辨別了知道是子貢以后,慈母見了遠方歸來的游子一般,兩目射出消逝了的舊日的光芒,迎上去,緊緊地握著子貢的手。——賜呀,你來得怎么這么晚呢!——先生……——賜呀,你看這座泰山呀。你說它有時要崩頹嗎?——先生……——寂寞呀……賜,你日日錙銖為利,你好久不到我這里來了……子貢本來是因為貨殖的事,由這里經過,順便看看先生,并且想問一問他近來對于政治上的意見。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說出這樣悲痛的話,是他從來沒有聽過的。——先生,可是病……——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個夢。咳,這樣的夢也不止一次了。你說,前面的泰山,有崩墮的那一天嗎?——先生,夢是無憑的;泰山是不會崩頹,如同哲人永不隕亡一樣……——賜呀……仲尼皺紋消瘦的頰上,綴了兩顆綠豆大的淚珠了。子貢慢慢地扶著先生又坐在臺階上,這時候太陽轉到南方,被幾片浮云遮護著。子貢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開了以后,一只雄雞高踞在樹巔,叫起來了。——賜呀,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著頭。一切都在白晝的夢里迷迷蒙蒙的。——先生,是一只雄雞。——啊,一只羽毛燦麗的雄雞呀!他抬起頭,對著那只雞望了許久。假如仲由還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來,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來供我的饈饌。可憐他金星隨著太陽一般,傍著我車塵勞碌于衛楚陳蔡的路上,一日不曾離開過我;同我一塊兒受著隱士們的嘲笑、路人們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終于很慘怛地死了!我抱著我的理想,流離顛沛,一十四年——衛呀,楚呀,陳呀,……沒有一個地方能夠用我一天,種種魔鬼的力恐嚇著我,諷刺著我,壓迫著我,四海之大,沒有一個地方容我的身軀,終于不能不懷著惆悵回到我這兒時的故鄉。故鄉真是荒涼呵,鄉音入在耳里,淚便落在襟前了。沒有一個人不說我是陌生人,沒有一個人對我不懷著一些異殊的意味。兒時的門巷變成一片瓦礫,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側父母的墳塋已經被人踏平。我哪里還有讀易奏瑟的心情呢。我為什么回到這個故鄉來呢?我早就應該……我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為什么不死在陳蔡人的手里?那時候的死,是怎樣地光榮!怎樣地可以自傲!那個時候,有顏回在我身邊,仲由在我身邊,百十個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誦聲中死去,韻調是怎樣地悠揚,怎樣地美麗呀!現在,不肯“先我死”的顏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個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時候。仲尼一氣說盡了多少天積蓄著的抑郁,兩目像著了瘋狂,兩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著,再也說不下去了。子貢想用旁的話路岔開,卻找不出適當的詞句。仲尼依然坐在門前。他怕走進房內,同怕陰森的墳墓一樣。遠遠近近,靜悄悄使人聽到萬籟中極細微的呼吸……正是傍午的時分。泰山的余脈,又蒙上一層薄薄的云靄了。(有刪減)4.下列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春光已逝,目睹沾滿灰塵,結上蛛網的古琴,以及未能完成的著述,孔子意味闌珊,情緒低落。B.文中畫橫線的兩處文字內容相同,語氣不同,傳遞的情感豐富,有對子貢晚來埋怨之意,更多是對其到來的期盼和欣喜。C.高踞樹巔的雄雞喚起了孔子對子路的回憶,他為其命運悲嘆,卻又為其殺害生靈的行為而痛心。D.“故鄉真是荒涼呵”,“沒有一個人不說我是陌生人,沒有一個人對我不懷著一些異殊的意味”,說明孔子雖身在故鄉,內心卻是孤獨的。5.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泰山樵夫這一形象的設置可以讓孔子此時的情感有了具體的抒發對象,兩者在很大程度上形象相似,情感相通。B.上文中“杖,被擲在一邊,頹然坐在階上了”和《百合花》中新媳婦為通訊員的遺體蓋上被子時“氣洶洶地嚷了半句,就扭過臉去”都運用了動作細節描寫,表現人物豐富的心理。C.子貢的形象與仲由的形象互為襯托,同時和孔子形成鮮明對比,襯托出孔子對理想的執著堅持。D.小說回憶與現實交織,如困于陳蔡、流離楚衛等回憶性片段,讓讀者更好地了解孔子的人生經歷,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6.結合文本和你對孔子的了解,分析小說中反復出現的“泰山”意象的深刻意蘊。7.《仲尼之將喪》是馮至“‘抒情詩’的歷史小說”代表作,孫犁稱贊《哦,香雪》“從頭到尾都是詩”,請結合這兩篇文本,簡要分析它們“詩”化的共同特點。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孔子:黑暗王國里的殘燭(節選)鮑鵬山癡人有多種,或因情深而癡,或因智淺而癡,孔子屬于前者。因情而癡的孔子常常沉湎在過去的懷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這時,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動情,很感人。孔子使一些無序的暴力變成了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與企望,他使天下英雄入于他的彀中,并帶著這些社會精英致力于建構新的理想。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刀光劍影的時代,一個流血漂櫓的時代,一個殺人盈城、殺人盈野的時代,但它不也是一個充滿理想、充滿激情、充滿公理仁德的時代嗎?誰開辟了這樣的時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義的是,當孔子和弟子們周游列國的時候,他往往自己駕車——他確實是在駕著這個時代的馬車。弟子們在車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連天,一臉凄迷與懷疑,只有他永遠目光炯炯,自信目標就在前方。有一次,在一條湯湯而流的小河邊他們又找不到渡口了。遠處的水田中有兩人在耕作,子路便上前去打問。其中的一個細高個子卻不回答子路的詢問,而是反問子路:“那個執韁繩的人是誰?”子路恭敬地回答:“是孔丘。”“是魯國的那個孔丘嗎?”——可見孔子的知名度頗高。子路答:“是。”這個細高個兒冷冷地就來了一句:“既然是魯國的那個孔丘,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里嘛。”沒奈何,子路只好轉過身去問另一位。這一位魁梧雄桀的大塊頭也反問子路:“你是誰?”子路仍然是恭敬地回答:“我是仲由。”“你是孔丘的門徒嗎?”“是。”現在又輪到大塊頭來教訓子路了:“天下混亂,舉世皆然。誰能改變這種局面?我看你身體強壯,是個好莊稼漢。與其跟隨孔子這樣的避人之士東奔西走,鼓唇搖舌,倒不如跟隨我們這些避世之士,躬耕壟畝的好!”所謂“避人”就是擇人,就是避開那些昏庸無道的諸侯,而去尋找志同道合的有為之君,一同來重整乾坤。孔子一心要的是救世,而不是個人富貴,所以他恓恓惶惶的馬車在縱橫阡陌間奔走揚塵,就是要避開身后的昏君而去尋找前面的明君。“避世”是在“避人”的基礎上再跨一步,徹底冷了心,閉了眼,認定天下不可能有什么諸侯還能與他一起改變這世界,從而徹底不抱希望,回到田園中去,回到自己的內心中去,告別都市、政治與熙熙攘攘的外部世界。子路被這兩人教訓得一愣一愣的,只好垂頭喪氣地回來向孔子匯報。孔子聽完,不盡的迷惘,誰說這兩位隱士說得不對呢?這不也是孔子自己內心中常有的感觸嗎?但他歷盡艱辛,學而不厭,“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難道就此卷而懷之嗎?他有教無類,誨人不倦,門徒三千,賢者七十二,就是為了培養一批隱士,或者懂文化的農夫嗎?于是他感慨萬千:“他們說天下無道,但不正因為天下混亂無道,才需要我們去承擔責任嗎?假如天下有道,還需要我們嗎?”《論語》中的這一段,很傳神,兩千多年了,那條湯湯小河邊發生的這場爭論就好像發生在昨天似的。我尤其為孔子感動。他恓惶而寂寞,迷惘而執拗。“志于道”的人越來越少了,不少人順應潮流,從而成了新貴,或成為新貴的紅人,其中甚至有他的門徒,比如那個善于察言觀色的弟子冉求;又有不少人冷了心,折斷寶劍為鋤犁,平戎策換得種樹書,如長沮、桀溺,其中也有他的弟子,如樊遲。望望眼前,路漫漫其修遠兮;看看身后,追隨者漸漸寥落。這位可敬可嘆的老人,想憑自己個人的德行與魅力來聚集一批年輕人,讓他們傳道義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顛,但年輕人不容易經受得了各種誘惑,“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吾未見剛者”“吾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未聞好學者”。這些話不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二賢者都包括在內了嗎?要讓這些弟子們“無欲則剛”“好德如好色”都不可能,更何況別人?孔子此時的處境,真是令人同情。但他更讓我們尊敬。這就是他的那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殉道精神。“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匹夫尚且不能奪志,更何況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氣,至大至剛,豈容玷污?天下一團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練就了貓頭鷹的眼睛,從適應黑暗而進于喜歡黑暗,為黑暗辯護,他們把這稱為提高了覺悟和認識,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據了一棵枝丫,又轉過頭來嘲笑別人不知變通。而孔子,這位衰弱的老人卻在那里一意孤行!敢于一意孤行的人必有大精神,大人格。一位楚地的狂生曾經警告過孔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但對孔子而言,絕不能因為政治危險,就置天下蒼生于不顧,聽任他們受暴政的煎熬,置自己的倫理責任于不顧!"政者,正也”——政治,就是對暴政的矯正!就是正義!所以,孔子莊嚴宣告:“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雖然他也說過“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之類的話;雖然他也稱贊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并慨嘆“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大有鄭板橋“由糊涂入聰明難,由聰明入糊涂尤難”的意味,但他對自己,卻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魚一樣,“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永遠是如射出的箭一樣,正道直行,永不回頭。8.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子路問津時,細高個子和大塊頭的態度截然相反,一個冷嘲熱諷,一個好言相勸。B.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將當時的時代比作一駕馬車,孔子就是馭手,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孔子對那個時代的巨大影響。C.《論語》中的隱士與孔子的政治追求并不相同,隱士倡導無力改變社會時就應回歸田園,孔子卻始終以濟世為己任。D.本文語言典雅厚重,綜合運用了借事抒情,夾敘夾議,直抒胸臆等多種表達方式,使文章兼具了歷史的厚重與散文的靈動。9.河邊問渡時的兩位隱士和楚地的狂生同樣都是在勸孔子,但是詳略處理上并不相同,作者為何這樣安排?請簡要分析。10.有人評價鮑鵬山的散文“不僅深深切入歷史,更深深切入人性;不僅充滿邏輯的力量,更充滿思想的力量”,請結合文本進行分析。答案1.C

“子路形象完全一致,都常常因為魯莽急躁而受到老師批評”錯。《論語》中的子路的確是“魯莽好勇”,常常受到孔子批評;但本文所描寫的子路形象,卻與《論語》中的子路有所不同,小說中子路陪同孔子出游多年,“氣質也和平了許多,鋒芒也收斂了許多了”,不再“好勇”了。孔子批評子路的不答,是認為答復葉公可以闡明孔子的為人與理想,是一次難得的宣傳儒家思想的機會,而不是因為他魯莽急躁。2.A

“是為了表現葉公富有好奇心的形象特點”錯,專門交代葉公對龍的好奇,為下文孔子主張對此類不了解儒家思想的人進行宣傳做了鋪墊。3.C“主要通過孔子的‘自白’,即孔子的心理描寫來塑造孔子形象”錯,本文所采用的孔子“自白”這一藝術手法,在文本中具體表現為兩種人物描寫技法,一是心理描寫和幻覺描寫,即孔子逆旅晨起后的心理活動;二是語言描寫,即孔子與子路的對話。4.C

“卻又為其殺害生靈的行為而痛心”理解錯誤。依據原文“可憐他金星隨著太陽一般,傍著我車塵勞碌于衛楚陳蔡的路上,一日不曾離開過我;同我一塊兒受著隱士們的嘲笑、路人們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終于很慘怛地死了”可知,孔子對仲由一直追隨自己、而自己卻沒有給仲由什么好處而感到痛心。

5.C

“互為襯托”分析錯誤。文章描寫了子貢形象和仲由形象,但作者寫這兩個人物并不是互為映襯的關系;且子路的形象與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