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安徽省滁州市明光職業高級中學高一語文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1頁
2021-2022學年安徽省滁州市明光職業高級中學高一語文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2頁
2021-2022學年安徽省滁州市明光職業高級中學高一語文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3頁
2021-2022學年安徽省滁州市明光職業高級中學高一語文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4頁
2021-2022學年安徽省滁州市明光職業高級中學高一語文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2022學年安徽省滁州市明光職業高級中學高一語文模擬試題含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守住你的瓦爾登湖楊虎1949年,梭羅和他的湖首次來到了中國。譯者徐遲在序言中這樣說道:“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并沒有安靜下來,我說,你也許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后你再打開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為它太濃縮,難讀,艱深,甚至會覺得它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那時正值天翻地覆,安靜的梭羅不知能走進多少人的內心?中國內地的讀者再次看到大洋彼岸這個“怪人”的身影已是33年后的1982年了。但這一次,席卷古老大陸的文學熱潮即將洶涌起馬爾克斯的魔方、喬伊斯的囈語,而狂熱的讀者們則興奮地從小說中檢索著改革、承包等字眼,為物質時代正義凜然地登場暗暗興奮不已。又一次,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被時代的喧囂所淹沒。其實,這本書本來就是為人類中那些安靜的內心寫的,小眾化正該是它的命運。這本誕生在湖邊的書,或許是大自然最美的精靈之一湖泊為尋找蕓蕓眾生中和她質地一樣的心湖而假手梭羅發出的信號。共鳴,從來只發生在知己之間。水是大地的靈者,是人生的天籟表達。如果河流象征著人生奔突沖撞的青年時代,海洋則像是童年和老年的重疊,而湖泊這大地上晶亮的眼睛,則是人生靜穆平和信念堅定的中年。我不知道梭羅是怎么下決心要為人類寫這一本寧靜的中年之書的。或許,是瓦爾登湖翻卷的浪花突然擊中了他的靈魂;或許,這一需求潛伏已久,也許更早以前,他在某個喧鬧的時刻突然聽到了自己內心的低語,就像葉芝在倫敦的街頭忽然熱淚盈眶:“我就要動身走了,去茵納斯弗利島;我就要動身走了,因為我聽到,那水聲日日夜夜輕拍著湖濱;不管我站在車行道,還是人行道,我都在心靈深處聽見這聲音。”這樣的向往,也許也曾多次在你我的內心翻涌,只是,我們不愿像梭羅那樣去正視一個真實的自己,不敢像他那樣舍棄世俗的一切去尋找和守住自己的瓦爾登湖。人類中那些柔軟與敏感的心靈總是代替凡夫俗子去感受天籟,并九死不悔地承擔由此落在自己命運中的狂喜與極苦。梵高如是,高更如是,梭羅也如是。但這一次,是人類與大自然最美麗的邂逅。1844年一個落葉紛飛的秋日,27歲的亨利·戴維·梭羅只影單身,僅帶著一柄斧頭和二十五美元二十一美分,住進了杳無人跡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在此之前,他已給愛默生當了兩年助手。再往前,他親眼目睹了戀人的他嫁和相依為命的哥哥的死亡。再往前,1837年,他畢業于著名的哈佛大學。大自然是靈魂永恒的港灣。猶如母親和情人,瓦爾登湖澄凈的色彩讓梭羅翻涌的內心一下子抵達了安靜并狂熱起來。安靜的是他的情緒,狂熱的是他的思緒,是他長久以來尋找的對話與表達。從1844年秋到1847年,短短一千多個日夜,瓦爾登湖拍岸的水聲從梭羅心上流過,再一次流出就成了芬芳的墨香。但這本書絕不是隱逸者說。事實上,它隱含的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就是對自我的尊重與發現,對生命的真實與神圣的尋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可能是一塊小小的瓦爾登湖。只是,碌碌紅塵里的你我總是在對碌碌紅塵的房子、職務與收入等的追趕與算計中忽略了自己的內心。靜靜跟著梭羅的腳印走下去,你蟄居的生命就會豁然舒伸,你內心的瓦爾登湖就會為你打開美麗的四季。發現并守住你的瓦爾登湖吧,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梭羅。要知道,人間每走一個人,天上就會落一顆星。(選自《文苑·經典美文》,有刪改)4.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段中的序言,向讀者介紹了梭羅的《瓦爾登湖》的閱讀方式,并委婉含蓄地對《瓦爾登湖》進行了客觀公正的評價,采用徐遲的話在修辭上屬于引用。B.“共鳴,從來只發生在知己之間”,這句話的內涵既指梭羅和安靜的瓦爾登湖產生了共鳴,也指心靈安靜平和的讀者會和梭羅的《瓦爾登湖》這本書產生共鳴。C.文章將梵·高、保羅·高更和梭羅這些偉大的藝術家、文學家并舉,是為了證明擁有柔軟和敏感心靈的人們比普通人更能感受大自然觸動心靈帶來的狂喜與極苦。D.之所以說梭羅和瓦爾登湖的相遇“是人類與大自然最美麗的邂逅”,是因為瓦爾登湖使梭羅的心靈抵達了寧靜,而思緒卻狂熱起來,進而催生了一部偉大的書籍。5.聯系上下文,分析作者為什么要在第三段中提及“又一次”。6.請簡要探究尾段畫橫線句子的含意與作用。參考答案:4.A

5.“又一次”指《瓦爾登湖》在中國被時代的喧囂淹沒不止一次,第一次在新舊交替的1949年,第二次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2年。表達了作者對中國讀者錯失《瓦爾登湖》的遺憾之情。

6.①瓦爾登湖是心靈寧靜的象征。作者呼喚我們“發現并守住你的瓦爾登湖吧”,意思是呼喚人們不要在喧囂的物質社會中迷失自我,而要讓心靈回歸寧靜并堅守寧靜。②“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梭羅”,意思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像梭羅一樣,擺脫碌碌紅塵、紛擾世事、功名利祿的羈絆,都能像梭羅一樣尊重自我,發現自我,追求生命的真實與神圣。③這句話起到了點明文章主題、呼應標題的作用。【4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A“并委婉含蓄地對《瓦爾登湖》進行了客觀公正的評價”分析不當。譯者徐遲的話只是說明心靈的安靜對正確理解《瓦爾登湖》的重要性,并指出如果沒有一顆安靜的心,就會誤讀這本書,就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內涵,并沒有涉及對這本書的客觀公正的評價。【5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本題需要回答“又一次,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被時代的喧囂所淹沒”的原因,答案應該在前兩段,原文是:(1)1949年,梭羅和他的湖首次來到了中國。安靜的梭羅不知能走進多少人的內心?(2)中國內地的讀者再次看到大洋彼岸這個“怪人”的身影已是33年后的1982年了。但這一次……,由此可知,作者用“又一次”表達了作者對中國讀者錯失《瓦爾登湖》的遺憾之情。

【6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句子的含義和作用,劃線句子在文章的結尾部分,應該和表現主旨有關系。“發現并守住你的瓦爾登湖吧,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梭羅。”理解這句話,只需要解釋清楚兩個為什么,一是為什么要“發現并守住你的瓦爾登湖”,二是為什么“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梭羅”。需要到文中找到“瓦爾登湖”和“梭羅”的象征含義,原文有:這本書本來就是為人類中那些安靜的內心寫的;我們不愿像梭羅那樣去正視一個真實的自己,不敢像他那樣舍棄世俗的一切去尋找和守住自己的瓦爾登湖;它隱含的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就是對自我的尊重與發現,對生命的真實與神圣的尋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可能是一塊小小的瓦爾登湖。圍繞這幾個方面來回答即可。作用主要圍繞表現主旨來回答即可。2.(9分,每小題3分)邊塞與邊塞詩

①邊塞詩的興盛在唐代,那時候,邊塞的概念是具體的——基本上是隴右。隴右自古為羌戎之地、華夏邊陲,是歷史上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舞臺,歷經漢唐王朝的大力開發和“絲綢之路”的暢通,這里便成了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乃至西方文明交流、融合最活躍的地區。廣義的隴右,東起陜西甘肅的界山隴山,西達沙州(今甘肅敦煌);狹義的隴右則具體為甘肅黃河以東、青海青海湖以東至隴山。在古代,軍事家們有一個共識:欲保關中,先固隴右;欲保隴右,先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隴右,一直是歷代中原王朝軍事防御的核心區域,在唐初,突厥軍隊曾經逼近大唐帝國的首都長安城,甚至差點迫使大唐帝國遷都。此時的突厥汗國,已控制了東至遼河上游、西至里海沿岸、南至大漠以北、北至貝加爾湖的廣大地區。中原內地自然早成了他們覬覦的對象。因而那時邊塞逐步收縮于隴右的狹義概念上。邊塞的戰事,使眾多的詩人們豪情滿懷或者悲苦結腸,尤其是河西走廊,在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留下了不朽的邊塞詩篇章。

②追溯歷史,西漢與匈奴南北對峙,互相抗衡,漢朝為防御匈奴南犯,不惜傾盡國力,修筑了扼守邊防的長城,當時稱為邊塞,簡稱塞,或稱障塞。沿邊塞修筑的障、城、亭、燧,是駐軍防戍的軍事建筑。一段時期,這樣的地區成為典型的邊塞。隨著時間的推移,唐朝的國力逐漸殷實。突厥的騷擾逐漸平息,就在高昌設立了駐守西域的最高統治機構——安西都護府,管轄天山直至碎葉河以南地區。在那個鼎盛的時期,邊塞又指向了敦煌郡的陽關和玉門關以西的地方,不少的優秀詩作已經涉及到了新疆的廣大地區。《漢書》、《后漢書》、《魏書》、《北史》、《隋書》直到《明史》都為邊塞立傳。唐代邊戰頻繁的地區,主要在三邊——西北、朔方、東北。一部《全唐詩》中,邊塞詩約2000首,而其中1500首與西北邊塞有關。③到唐代,由于中國歷史舞臺上活躍著唐、吐蕃、突厥以及后起的回鶻、南詔等幾大政權,他們相互角逐、相互兼并,相互擴充各自的勢力范圍,這就促使唐朝政府大力在邊地修筑城堡,以增強邊地的防御能力。因為邊防的戰事,一座座城堡拔地而起,這是軍事防衛的需要。另一方面。地方的行政核心區逐漸發展為城市,城市的經濟文化輻射力又影響和促進了整個邊防線上的生產發展和商貿往來。這些,在邊塞詩的歌吟中;是不可回避的。然而,隨著戰爭的發生.城堡遭遇了強大的破壞力,民不聊生,生靈涂炭。格調高挑的邊塞詩也開始黯然神傷。④邊塞畢竟是邊塞,其地理上的偏遠,文化上的邊緣,物質上的單調,環境上的嚴酷,也是錘煉邊塞詩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沒有邊塞的艱苦和遙遠,就沒有邊塞詩的磅礴氣勢和苦難鋒刃。在邊塞詩中旅行,邊塞的風,邊塞的沙塵,邊塞的壯麗與遼闊,邊塞的風俗與美味,會磨礪我們的風骨,會滋生我們的豪情。放這的人生,盡在邊塞詩中。

(節選自《中國國家地理》2009年第2期)6.根據第③段,下列選項不屬于邊塞詩內容涉及范圍的一項是(

)A.為了增強邊地的防御能力,唐朝政府大力在邊地修筑城堡,一座座城堡拔地而起。B.格調高挑的邊塞詩開始黯然神傷。C.戰爭的發生,使城堡遭遇了強大的破壞力,民不聊生,生靈涂炭。D.地方的行政核心區逐漸發展為城市,城市的經濟文化輻射力又影響和促進了整個邊防線上的生產發展和商貿往來。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邊塞即隴右。廣義的隴右,東起陜西甘肅的界山隴山,西達沙州;狹義的隴右則是

甘肅黃河以東、青海青海湖以東至隴山。

B.邊塞就是指西漢與匈奴南北對峙時期,漢朝為防御匈奴南犯而修筑的扼守邊防的長

城和沿之修筑的障、城、亭、燧等駐軍防戍的軍事建筑。

C.唐初,突厥汗國覬覦中原內地,因而那時的邊塞是指東起陜西甘肅的界山隴山,西

達沙州一帶地區。

D.邊塞是羌戎之地,華夏邊陲,是歷史上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舞臺;是農耕文明與

游牧文明乃至西方文明交流、融合最活躍的地區。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原文中引用古代軍事家們的共識,意在強調只要排斥、打擊甚至消滅西域的各少數

民族就可以保全關中地區。

B.一部《全唐詩》中,邊塞詩約2000首,而其中1500首與西北邊塞有關,這說明唐

代邊戰主要發生在包括西北在內的三邊地區。C.邊塞詩形成的原因之一是邊塞特有的地理、文化、物質、環境特點。文化上的邊緣,物質上的單調,環境上的嚴酷,造就了邊塞詩、錘煉了邊塞詩。D.邊塞詩記錄著邊塞,表現著邊塞。閱讀邊塞詩,可以讓我們的風骨、豪情得到磨礪、滋生,邊塞詩包含了人生的放達。

參考答案:6.B(B項是邊塞詩格調發生的變化,并沒有直接進入邊塞詩中。ABC項根據文章第③段的信息可知為正確選項。)

7.D(A項概念范圍擴大,在原文①段中有“邊塞的概念是具體的——基本上是隴右”的信息。B項時間范圍縮小,在原文②段中有“當時被稱為邊塞”的信息。C項強加因果,綜合原文①段中信息,唐初“邊塞逐步收縮于隴右的狹義概念上”最重要的原因是“此時的突厥汗國,已控制了東至遼河上游、西至里海沿岸、南至大漠以北、北至貝加爾湖的廣大地區”,而不僅僅是因為“突厥汗國覬覦中原內地”。)

8.(A項“只要……就……”的判斷過于絕對。)

略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刺客列傳》與《游俠列傳》寫的都是俠肝義膽、急人所難、為知己者死的俠義之士。他們最為可貴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奮斗,不為名利而改變志節,不為權貴而放棄操守,在他們的心目中,“義”才是至高無上的。他們本著“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為人準則,堅守自己的獨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也無怨無悔。《刺客列傳》中以荊軻為代表的義士,思想境界雖有高下、闊狹之分,但他們視道義高于生命、“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的優秀品質令司馬遷大加贊揚。豫讓寧可讓自己承受涂廁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認為最正當的方式,不惜犧牲生命為智伯報仇;聶政為完成嚴仲子所托,最后竟“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荊軻為捍衛自己的尊嚴幫助燕太子丹刺殺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歸路。司馬遷在《游俠列傳》中這樣表現朱家的俠義:“終不伐其能,歆其德,諸所嘗施,唯恐見之。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家無余財,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他“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為樂精神已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為了體現郭解的俠義,司馬遷則不厭其煩地列舉了數例。郭解姐姐的兒子被殺害的事例,說明了郭解明善惡、辨是非的正直;鄰里從傲視他到“肉袒謝罪”的改變,說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達……《史記》中的俠義之士是有著真正作為“人”的意義上的獨立意志與高尚人格的。《刺客列傳》中的義士,所作所為均是為報答知遇之恩。“士為知己者死”是他們最高的道德標準與行為準則。專諸與公子光、豫讓與智伯、聶政與嚴仲子、荊軻與燕太子丹……他們不是仆與主、臣與君的隸屬或等級關系,也不是雇傭或利益交換關系,他們是平等的。專諸、豫讓、聶政、荊軻等的壯舉不是為了獲利,也不是為了謀權,完全是因為他們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賞識、一份重托,就因為這份厚重的情誼,他們愿意赴湯蹈火,他們明知走上的是一條不歸路,卻無怨無悔,視死如歸。《游俠列傳》中的游俠,就是在社會底層的平民中敢于堅持自我、敢于對抗強權、敢于對抗卑鄙與丑惡的俠士與義士,他們因為不代表統治者,所以沒有名分,故而被稱作“游俠”。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意志不受名分與職責所限,當然也就沒有了統治者意志的羈絆;他們的行為不因權勢而改變,因為他們既不弄權也不接受權勢的約束;他們的操守不因利益的誘惑而改變,因為他們“急人之難,甚己之私”。俠義之士的人格是獨立的、高尚的,但在那樣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卻因此而注定成為悲劇。《刺客列傳》中的刺客,為報知遇之恩,便心甘情愿地去冒險。專諸受公子光所托去刺殺吳王僚。專諸的行刺行動是他高尚人格的悲壯表現。豫讓、聶政、荊軻的刺殺行動無一不是如此,他們的人生選擇又是驚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們有著相同的人格基礎——悲劇人格。《游俠列傳》中的游俠,他們沒有顯赫的權勢,甚至所為有悖統治者的規矩,但卻比為官者更坦蕩磊落、重情重義。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是與傳統的禮法、虛偽的道德相對抗的表現;“義不茍合當世”,是絕不為了官爵俸祿而改變個人的品格、操行的堅守。而這樣的游俠,其所作所為卻偏偏是違犯當時的法律法規的。可見,游俠們高尚的人格、獨立的意志與統治者的專制統治相違背,這也注定了他們的人生悲劇,其人格注定是悲劇人格。郭解為御史大夫公孫弘所害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選自《<史記>俠義之士的獨立意志與悲劇人格》,有刪改)1.下列關于《史記》中對“俠義之士”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俠義之士具有俠肝義膽、急人所難、能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們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奮斗,堅持操守,不改志節。B.在義士眼里,道義和生命都一樣珍貴,“士為知己者死”是他們最高的道德標準。他們為報答知遇之恩視死如歸。C.俠義之士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死的為人準則。他們有著真正作為“人”的意義上的獨立意志與高尚人格。D.游俠們高尚的人格、獨立的意志與統治者的專制統治相違背,這注定了他們的人生悲劇,其人格注定是悲劇人格。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俠士、義士的人格是獨立的,也是高尚的,有著相同的人格基礎,但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卻注定了他們的人生悲劇。B.從朱家的急人所難而不矜其功的處世方式,足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位“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為樂的俠士典型。C.《游俠列傳》中的游俠,沒有權勢,但他們坦蕩磊落、重情重義,不為名利而改變志節,不受權勢約束,如專諸、豫讓等。D.荊軻為捍衛自己的尊嚴幫助燕太子丹刺殺秦王,他明知走上的是條不歸路,卻無怨無悔,在死亡面前大義凜然。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俠義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專諸、豫讓、聶政、荊軻、朱家等人對當時社會的道德風尚,以及現代人的思想覺悟都有很大的影響。B.游俠沒有顯赫的社會地位,沒有名分,但他們卻堅持自我、敢于對抗現實中的卑鄙與丑惡,他們不代表統治者,代表的是社會底層的平民。C.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義不茍合當世”的所作所為與當時的統治階級的法律法規是相違背的,這是他們不受統治階級歡迎的原因。D.“濟窮救急”是游俠之“義”,“報答知遇之恩”是刺客之“義”。他們對道義的尊崇得到了司馬遷的極力贊揚。參考答案:1.B

2.C

3.A【1題詳解】本題考查的是對文中概念或詞語的理解能力。考核概念的題目的命題點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內涵、外延,注意的錯誤主要是范圍不當、偷換概念、無中生有、強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問等類型。命題的方式經常是對文中相關概念的要點進行組合,或對文中的句子進行轉換,或是改變文中句子之間的關系。選項B,“道義和生命都一樣珍貴”一句理解有誤。原文第二段說“思想境界雖有高下、闊狹之分,但他們視道義高于生命”。一定理解作者的觀點,緊扣原文,辨明句意。故答案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題干問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這是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篩選和概括。首先應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辨析。選項C,錯在于:“專諸、豫讓”是《刺客列傳》中的刺客,而不是《游俠列傳》中的游俠。注意兩部書“狹義之士”的區別,不能混淆。結合原文第2、4段內容可知。故答案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內容及概括和歸納文章觀點的能力。題干問的是“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這是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篩選和概括。首先應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辨析。選項A,“俠義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一句說法錯誤,文中第二段有“思想境界雖有高下、闊狹之分”。一定讀清內容,明辨句意。故答案選A。【點睛】這類題目重點集中在對文中的觀點的正誤進行考核,錯誤類型注意有無中生有,張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換概念、混淆范圍、強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變句子含義從而出現選項的觀點和文中的觀點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觀點和作者的觀點混淆,對文中的觀點概括錯誤等方式。總之,考生要根據對原文內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內容和選項,認真細心的去比對分析,這樣就能很好的作答這類試題。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7題。(19分)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荊軻怒,叱太子曰:“今日往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⑤,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嘉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誠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愿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4.下列詞語解釋不正確的是(

)A.太子遲之

遲:認為……晚了

B.請辭決矣

請:請求C.今日往不反者

反:反復

D.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遺:給5.下列句子中特殊句式現象與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A.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B.見燕使者咸陽宮C.嘉為先言于秦王

D.使畢使于前6.下列句中的“之”與例句意義與用法都相同的是(

)例:慕大王之威A.千金之資幣物

B.太子遲之

C.皆白衣冠送之

D.頃之未發7.翻譯下列句子(10)(1)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2)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參考答案:4.C5.A6.A7.(1)現在只提著一把匕首深入不可預測的強暴的秦國,我所以停留,是在等待我一個朋友同他一起去。現在太子嫌動身晚了,我就辭別了。(2)用木匣封好,燕王在朝廷行跪拜之禮,派遣使者來稟告大王,一切聽從大王的吩咐5.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題。危稹,字逢吉,撫州臨川人,淳熙十四年舉進士。時洪邁得稹文,為之賞激。調南康軍教授。轉運使楊萬里按部,驟見嘆獎,偕游廬山,相與酬倡。調廣東帳司,未上,服父喪,免,調臨安府教授。倪思薦之,且語人曰:“吾得此一士,可以報國矣。”丁母憂,免,干辦京西安撫司公事。入為武學諭,改太學錄。明年,遷武學博士,又遷諸王宮教授。稹謂以教名官,而實未嘗教,請改創宗子學,立課試法如兩學,從之。嘉定九年,新學成,改充博士,其教養之規,稹所論建。遷秘書郎、著作佐郎,兼吳益王府教授。升著作郎兼屯田郎官。稹始進對,請敘復軍功之賞以立大信,抆拭功臣之罪以厲忠節,置局以立武事,遣使以省邊防,厚賞以精間諜。次論和、戰、守利害,而請專意于守。柴中行去國,稹賦詩送之,迕宰相,出知潮州。尋以通金華徐僑書論罷,提舉千秋鴻禧觀。久之,知漳州。漳俗視不葬親為常,往往棲寄僧剎,稹命營高燥地為義冢三,約期責之葬,其無主名、若有主名而力弗給者,官為葬之,凡二千三百有奇,刻石以識。郡有臨漳臺據溪山最勝處作龍江書院其上既成橫經自講人用歆動邑令有賄聞者劾去之籍其財以還民。郡有經、總制無名錢歲五千緡,厲民為甚,前守趙汝讜奏蠲五之二,稹疏于朝,悉罷之。會常平使有言,稹不欲辯,即自請以歸。久之,提舉崇禧觀,與鄉里耆艾七人為真率會。卒,年七十四。稹性至孝,父疾,愿損己算益親年,疾尋愈。真德秀登從班,舉稹自代,沒,又為銘其墓。所著有《巽齋集》,諸經有講義、集解,諸魏、晉、唐詩文皆有編,輯先賢奏議曰《玉府》、曰《藥山》。(選自《宋史·危稹傳》)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郡有臨漳臺據溪山/最勝處作龍江書院/其上既成/橫經自講人/用歆動/邑令有賄/聞者劾/去之籍/其財以還民。B.郡有臨漳臺/據溪山雖勝處作龍江書院/其上既成/橫經自講/人用歆動/邑令有賄/聞者劾/去之/籍其財以還民。C.郡有臨漳臺/據溪山最勝處/作龍江書院其上/既成/橫經自講/人用歆動/邑令有賄聞者/劾去之/籍其財以還民。D.郡有臨漳臺據溪山/最勝處作/龍江書院其上/既成/橫經自講人/用歆動邑令/有賄聞者劾/去之籍/其財以還民。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教授,職官名,宋、元以后府、州、縣學的學官,掌管學校的考核、測驗等職務。B.酬倡,亦作“唱酬”“唱和”,是指朋友之間用詩詞、散文等文學作品來相互酬答唱和。C.自請以歸,朝廷官員上書皇帝請求辭官回到家鄉,與“乞骸骨”詞義相近。D.耆艾,六十曰耆,五十曰艾,耆艾之年泛指老年人。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危稹文采高妙,受到高官贊嘆。危稹有很高的文學才華,洪邁看到他的文章時十分贊賞,楊萬里也對他夸贊不已,倪思認為危稹這樣的儒學之士將來一定能夠報效國家。B.危稹重視教育,創建學校規矩。嘉定九年時,由危稹提議的學校建成,危稹改職充任博士,這個學校的教育、修養等有關規定都是危稹通過奏議論對要求建立起來的。C.危稹注重軍事,派遣使者到邊疆省察,用豐厚的賞賜提高間諜的水平,同時也討論了和、攻、守問題。D.危稹關注民生,請求減免賦稅。漳州每年有經制錢、總制錢及其他無名錢五千緡,為此勒索民眾特別歷害,危稹向朝廷上疏請求免除,但常平使對這個請求有不同意見。6.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倪思薦之,且語人曰:“吾得此一士,可以報國矣。”丁母憂,免。(2)柴中行去國,稹賦詩送之,忤宰相,出知潮州。參考答案:3.C

4.B

5.A

6.(1)倪思推薦他,又對別人說:“我得到這樣的一個儒學之士,可以報效國家了。”(危稹)因服母喪而免職。(2)柴中行離開,危稹賦詩送他,違背了宰相的意愿,被貶出朝廷,擔任潮州知州。【3題詳解】此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解答此類題,考生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文言閱讀的語感和斷句技巧,而且還應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文言斷句有很多的標志,比如:四字短語、排偶句式、頂真修辭等等。還可以利用名詞代詞在句中擔當的成分來斷。本句,根據名詞代詞“郡”“臨漳臺”“溪山”“最勝處(最優美的名勝之地)”“龍江書院”“經”“自(自己)”“人”“邑”“賄聞者”“財”“民”,虛詞“其”“既”“以”,回答問題注重把握四個選項中不同的停頓點的正誤,然后按照排除法得出答案。比如A、B兩項中,不同的停頓點有“郡有臨漳臺掘溪山/最勝處作龍江書院”“郡有臨漳臺/據溪山最勝處作龍江書院/其上既成”和“橫經自講人/用散動/邑令有賄/聞者劾/去之籍/其財以還民”“橫經自講/人用散動/邑令有賄/聞者劾/去之/籍其財以還民”等。前一部分中,從“溪山”作“最勝處”的定語的角度分析,“處”后要停頓;從“其上”的前面省略介詞“于”判斷,“其上”是“龍江書院”的倒置狀語,可以判斷“其上”后要停頓;“既成”的意思是完工,可以判斷単獨成句。第二部分,從主語“自”分析,謂語“講”后要停頓;從動詞謂語“有”分析,“者”后要停頓;從動詞“劾”判斷,其賓語“之”后停頓等。再結合本句意思:漳州境內有臨漳臺,位處溪山最優美的名勝之地,在這上面修建龍江書院。建成之后,據經典自己講習,人們為之心動、羨慕。城邑縣里有令,如有人被告發受賄,就彈劾罷免他,(然后)沒收他的財產用來還給民眾。句子可以斷開為:郡有臨漳臺/據溪山最勝處/作龍江書院其上/既成/橫經自講/人用歆動/邑令有賄聞者/劾去之/籍其財以還民。故選C。【4題詳解】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題中B項,“是指朋友之間用詩詞、散文等文學作品來相互酬答唱和”說法錯誤,酬唱,只用詩詞,沒有散文。故選B。【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類題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尋找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本題要求選出“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A項,“倪思認為危稹這樣的儒學之士將來一定能夠報效國家”說法錯誤,倪思的意思是他能夠得到危稹這樣的人,傳記就可以報效國家了。故選A。【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的必考內容,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如(1)中的“薦”,推薦;“且”,又;“語”,動詞,對……說;“報”,報效;“丁”,遭到;“憂”,父母的喪事;“丁母憂”,省略了主語“危稹”,翻譯時補齊;“丁母憂,免”,危稹因服母喪而免職。(2)中“去”,離開;“之”,代詞,他,代指柴中行;“出”,被動,被貶出;“忤”,違背;“知”,動詞,擔任……知州。【點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危稹,字逢吉,撫州臨川人。淳熙十四年中舉為進士。當時洪邁得到危稹的文章,為之贊賞激動不已。調至南康軍擔任教授。轉運使楊萬里到南康軍巡視,與他相見聚會,對他夸獎、嘆服不已,同他一起游覽廬山,互相酬唱應對。調至廣南東路擔任賬司,沒有到任,因為父親去世免去職務,調至臨安府擔任教授。倪思推薦他,又對別人說:“我得到這樣的一個儒學之士,可以報效國家了。”危稹因服母喪而免職,不久,干辦京西安撫司公事。入朝為武學諭,改任太學錄。第二年,遷升為武學博士,又遷升為諸王宮教授。危稹雖是以教職為官名,實際上并沒有教授,請求改設創立宗子學,設置課試法如太學和武學兩學一樣,朝廷聽從了他的建議。嘉定九年,新學建成,危稹改職充任博士,這個學校的教育、修養等有關規定,都是危稹通過奏議論對要求建立起來的。遷升秘書郎兼任屯田郎官。危稹初上殿奏對,請求按次序恢復軍功賞賜以樹立崇高威信,洗抵功臣的罪責激勵忠誠節義,設置武局以提倡習練武事,遣派使者以省察邊防,給予厚賞使間諜精干。其次,討論講和、攻戰、堅守的利益與害處,為此請求專心一意堅守。柴中行離開,危稹賦詩送他,違背了宰相的意愿,被貶出朝廷,擔任潮州知州。不久,因與金華徐僑通信的文字而被議論,罷黜職務,提舉千秋鴻禧觀。很久以后,擔任漳州知州。漳州的習俗以不葬親屬為常事,往往停留寄存僧廟古剎,危稹令人在高臺、干燥之地開挖、填封三個義冢,規定期限,安葬死者,其中沒有屬主的無名死者,或有屬主而親屬沒有財力安葬者,官府代為安葬,一共有二千三百多,并刻石為碑,以便識別。漳州境內有臨漳臺,位處溪山最優美的名勝之地,在這上面修建龍江書院。建成之后,據經典自己講習,人們為之心動、羨慕。城邑縣里有令,如有人被告發受賄,就彈劾罷免他,(然后)沒收他的財產用來還給民眾。漳州每年有經制錢、總制錢及其他無名錢五千緡,為此勒索民眾特別厲害,前任漳州知州趙汝讜奏請減免五分之二,危稹又向朝廷上疏,全部罷免。恰巧遇常平使有不同意見,危稹不想同他爭辯,于是自己請求離職回家。很久以后,提舉崇禧觀,與鄉里七十歲的幾個老人為真率會。死時,七十四歲。危稹生性特別孝順,父親生病,希望減損自己的壽命來增益父親的生年,病情不久就痊愈了。真德秀榮登從班,推舉危稹以代替自己。危稹死后,又為他撰寫墓志銘。他寫的著作有《巽齋集》,對于各種經書有講義、集解,編輯了各種有關魏、晉、唐各朝時期的詩詞、文章,輯錄了先前各朝圣賢的奏議稱《玉府》《藥山》。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題。鄭當時者,字莊,陳人也。其先鄭軍嘗為項籍將,籍死,已而屬漢。鄭莊以任俠自喜,脫張羽于厄,聲聞梁楚之間。孝景時,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驛馬長安諸郊,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莊好黃老之言,其慕長者,如恐不見。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莊稍遷為魯中尉、濟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為右內史。以武安侯、魏其時議,貶秩為詹事,遷為大農令。莊為太史,誡門下:“客至,無貴賤,無留門者。”執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莊廉,又不治其產業,仰奉賜以給諸公。然其饋遺人,不過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間,說未嘗不言天下之長者。其推轂③士及官屬丞史,誠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為賢于己。未嘗名吏,與官屬言,若恐傷之。聞人之善言,進之上,唯恐后。山東士諸公以此翕然稱鄭莊。鄭莊使視決河,自請治行五日。上曰:“吾聞‘鄭莊行,千里不赍糧’,請治行者何也?”然鄭莊在朝,常趨和承意,不敢甚引當否。及晚節,漢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費多,財用益匱。莊任人賓客為大農僦人④,多逋負⑤。司馬安為淮陽太守,發其事,莊以此陷罪,贖為庶人。頃之,守長史。上以為老,以莊為汝南太守。數歲,以官卒。鄭莊始列為九卿,廉,內行修潔。中廢,家貧,賓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無余貲財。太史公曰:夫以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鄭亦云,悲夫!(選自《史記·汲、鄭列傳》)【注】①洗沐:沐浴,此指官吏休假。漢制,官吏每五日例得休假。②算:竹器。③推轂:推舉。④僦人:這里指承攬運輸的人。⑤逋負:拖欠款項。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常置驛馬長安請郊,存諸故人

存:問候B.貶秩為詹事

秩:官階C.執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

下:下等D.鄭莊行,千里不赍糧

赍:攜帶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A.其先鄭君嘗為項籍將

為大王為此計者B.聞人之善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客至,無貴賤,無留門者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D.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6.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鄭莊清廉節儉的一組是(3分)①存諸故人,請酬賓客

②又不治其產業,仰奉賜以給諸公③然其饋遺人,不過算器食

④候上之間說,未嘗不言天下之長者⑤鄭莊行,千里不赍糧

⑥卒后家無余貲財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7.下列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鄭莊在任用官吏的問題上,與司馬安意見不合,后來司馬安乘隙誣陷,使他一度丟了官職。B.鄭當時以行俠仗義為自豪,解救了張羽,名聲傳揚在梁楚一帶。他喜歡結交朋友,常常夜以繼日邀請拜謝賓客。C.鄭當時喜歡黃帝、老子的言論,仰慕年高有德的人;他年輕,官位卑微,但交游的朋友都是與他祖父同輩的人。D.鄭當時曾位列九卿,中途罷官回家,家境貧寒,門庭冷落。晚年,擔任汝南郡太守且在任上去世。8.翻譯下列句子。(10分)(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3分)(2)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3分)(3)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4分)參考答案:附:譯文:鄭當時,字莊,是陳縣人。他的祖先鄭君曾做項籍手下的將領;項籍死后,不久就歸屬了漢朝。高祖下令所有項籍的舊部提到項籍時都要直呼其名,唯獨鄭君不服從詔令。高祖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項籍名諱的人都授官為大夫,而趕走了鄭君。鄭君死于孝文帝時。鄭莊自己把仗義行俠當作樂事,從危難中解救了張羽,聲名傳遍梁、楚之間。孝景帝時,他做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經常把驛馬安放在長安四周的郊區,問候朋友,邀請拜謝賓朋,夜以繼日,通宵達旦,還總是擔心不夠周到。鄭莊喜愛道家學說,仰慕年長(的心情)就好像惟恐見不到人家一樣。他年紀輕,官職卑微,但交游的相知友人都是祖父一輩的天下知名的人士。武帝即位后,鄭莊由魯國中尉、濟南郡太守、江都國相,一步步地升到九卿中的右內史。由于評議武安侯田扮和魏其侯竇嬰的紛爭,他被貶為詹事,又調任大農令。鄭莊做太史時,告誡屬下官吏說:“有來訪的客人,不論尊貴或低賤,一律不得讓人滯留門口等候。”他施行主人待客的禮節,以自己的高貴身份謙恭待人。鄭莊廉潔,又不置辦家產,僅依靠官俸和賞賜所得供給各位年長的賓朋,而所饋送人的禮物,只不過是用竹器盛的食物。每逢上朝,等到皇上空閑的時候,他沒有不稱道天下的年高望重的人。他推舉士人和屬下的丞、史諸官吏,委實津津樂道,饒有興味,言語中時常稱舉他們比自己賢能。他從不對吏員直呼其名,與屬下談話時,(謙和得)好像生怕傷害了對方。聽到別人有高見,便馬上報告皇上,唯恐延遲。觳山以東廣大地區的士人和知名長者因此都眾口一詞稱贊他的美德。鄭莊外出視察黃河決口,他請求給五天時間準備行裝。皇上說:“我聽說‘鄭莊遠行,千里不帶糧’,為什么還要請求準備行裝?”鄭莊在朝中常常附和順從皇上之意,不敢太明言是非。到他晚年,漢朝征討匈奴,招撫各地少數民族,天下耗費財物很多,國家財力物力更加匱乏。鄭莊保舉的人及其賓客替大農令承辦運輸,多有延遲虧欠。司馬安任淮陽郡太守,檢舉揭發此事,鄭莊因此落下罪責,贖罪后削職為平民。不久,代理長史之職。皇上認為他年事已高,讓他去做汝南郡太守。幾年后,死在任上。鄭莊當初位列九卿,為政清廉,平日居家品行也純正。這兩人中途都曾被罷官,家境清貧,賓客逐漸零落散去。等到做郡守,死后家中沒有剩余的財物。鄭莊的兄弟子孫因他的緣故,官至二千石者有六、七人之多。太史公說:憑著鄭莊當時為人那樣賢德,有權勢時賓客十倍,無權勢時情形就全然相反,(他們尚且如此)更何況一般人呢!下邽縣翟公曾說過,起初他做廷尉,家中賓客盈門;待到一丟官,門外便冷清得可以張羅捕雀。他復官后,賓客們又想前往拜見,翟公就在大門上寫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鄭莊也是如此,可悲啊!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共4題)7.北京市消費者協會昨日發布了“在知道吸煙會引發多種疾病的前提下,是否還會吸煙”的調查數據。請把下面的圖表寫成一段話。要求:表述準確,語言連貫,不超過75個字。參考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李白那藐視權貴的不羈與灑脫“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那蹈死不顧的英勇與豪邁。試題分析:這是一道圖文轉換類圖示題,圖表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關于“是否吸煙”的調查,一部分是對吸煙危害的展示。從圖表中可以看出,吸煙的危害有肺癌、肺氣腫、心臟病、口腔癌等多種疾病,而對是否吸煙的回答中,有59%的人選擇了“否”,41%的人選擇了“是”。考生只需把這些信息表述清楚即可。【考點定位】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能力層級為表達運用E。【技巧點撥】本題屬于圖文轉換中的圖示題,是課標卷的常考題型,指向明確,難度適中。此類題目解答時首先應審清題干,勾畫出要點;然后解讀圖示,確定起點順序,理清圖表中有哪些內容,可分為幾部分,然后逐一用文字表述出來,表達時要注意準確連貫,內容全面完整,思路清晰。8.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2分)(

)A.假日旅游所到之處山清水秀,風光迷人,華屋山丘,美景非常。

B.許多網絡小說之想以離奇的情節吸引讀者,不管架構是否合理,邏輯是否通順,三觀是否正常,讓人不堪卒讀。C.有的為提前開始復習備考拼命搶時間,趕進度,這種寅吃卯糧的做法不可取。D.現代化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不學會技術,長期當外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能擔當好現代的領導重任的。參考答案:D【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成語的運用。華屋山丘:壯麗的建筑化為土堆,比喻迅速衰亡。屬于望文生義;不堪卒讀: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讀下去,易與“不忍卒讀”混淆。語境不合;“寅吃卯糧”乃因入不敷出而為,本句所言是“急于事功”,欲速則不達。不和語境;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盡心下》:“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昭昭:明白;明智。昏昏:糊涂;愚昧。今多以此語說自己不懂,卻要讓別人懂得;也用以說外行人胡亂指揮內行人。【考點定位】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能力層級為表達運用E【技巧點撥】對于成語題,第一要辨析詞義,包括詞語的語義側重點、詞語的詞義輕重、詞義范圍的大小等。例如題中A華屋山丘:壯麗的建筑化為土堆,比喻迅速衰亡。屬于望文生義;不堪卒讀: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讀下去,易與“不忍卒讀”混淆。語境不合;“寅吃卯糧”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