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之表達技巧課件_第1頁
詩歌鑒賞之表達技巧課件_第2頁
詩歌鑒賞之表達技巧課件_第3頁
詩歌鑒賞之表達技巧課件_第4頁
詩歌鑒賞之表達技巧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采取的表現手法。既可以可以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藝術構思上的巧妙之處。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或藝術構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越到的作用。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21~22題。(7分)北來人二首(宋)劉克莊試說東都①事,添人白發多。寢園殘石馬,廢殿泣銅駝。

胡運占難久,邊情聽易訛。凄涼舊京女,妝髻尚宣和②。十口同離仳,今成獨雁飛。饑鋤荒寺菜,貧著陷蕃衣。甲第歌鐘沸,沙場探騎稀。老身閩地死,不見翠鑾歸。【注】①東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號。21.賞析第一首中的畫線句。(3分)22.這兩首詩在敘事上有何特色?試作簡要分析。(4分)【參考答案】21.運用對仗(對偶)、擬人的手法,借陵園、宮殿的荒涼殘破之景,抒亡國之痛,情景交融。22.①以對比加強敘事的抒情效果。用權貴歌舞宴飲,不問軍情與百姓心系故國作對比,表達憂國憂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國前后境沉的對比,表現百姓流離之苦。②以“北來人”的口吻敘事,表達情感顯得更真實、自然。③敘事中流露出個人的情感。如“今成獨雁飛”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涼與孤獨。專題知識梳理一、表達方式(一)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表明愛憎態度的抒情方式。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2.間接抒情(1)借景抒情。即詩人把自身所要反發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標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朝雨”烘托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憂傷之情;“楊柳”象征離別,折柳相贈表示留戀之意,增加了濃厚的離別之情。杜甫《絕句》: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全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李華《春行即興》: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花自落”“鳥空啼”強調了春山一路山花爛漫,鳥語婉轉的佳境卻無人來賞,以樂景寫哀情,以喧鬧寫寂靜,寫出了詩人時代的感慨。(2)情景交融如《琵琶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如李頎《望秦川》:秦川朝望迥,日出正東峰。遠近山河凈,逶迤城闕重。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客有歸歟嘆,凄其霜露濃。此詩為李頎晚年辭官歸隱故鄉之前寫的。詩有前六句通過寫景著意渲染氣氛,結尾兩句則點明全詩主旨,表明作者辭官歸隱的決心。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11分)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劉長卿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注:重送:詩人之前已寫過一首同題的五言律詩。劉、裴間一起被召回長安又同遭貶謫。(1)本詩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5分)(2)“青山萬里一孤舟”一句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參考答案:(1)詩歌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日暮江邊凄清傷感的送別畫面。(1分)日落時分,江邊送客,被貶的友人已乘舟遠去,詩人獨立江邊,只聞猿猴悲啼,唯見江水茫茫。(1分)表現出詩人送別友人時悲戚又無奈的思想感情。(3分)(2)以景結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詩人以景結情,描繪了在連綿萬里的青山間一只小船獨自遠去的情景。(3分)既寫盡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遠去的只有萬里青山,又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關切與不舍。閱讀下面的詩,按要求作答。(8分)登裴秀才迪小臺【唐】王維端居不出戶,滿目望云山。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閑。遙知遠林際,不見此檐間。好客多乘月,應門莫上關。(選自《全唐詩》)(1)“滿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認為這兩個字用哪個更好?請說明理由。(2分)(2)請結合詩句說明頷聯采用了哪些表現手法。(3分)(3)你如何理解詩中的“閑”字?(3分)【參考答案】(1)“望”字更好,承上啟下,照應標題中的“登”,同時引起下文所見之景。(答“空”字說明理由也可給分)(2)借景抒情,借幽靜之景抒發閑適之情,動靜結合,前句動靜、后句靜景,構成一幅動靜結合的畫面。襯托,落日、鳥和人相互映襯,表達現實之情。(3)“閑”既是環境的的“寧靜”之境,又是一種“閑適”之情,“人外”應是“世外”之意,“閑”勾勒出“小臺”的“寧靜”景物特征,有表達了詩人遠離世間的喧囂的“閑適”之情。

(3)托物言志

即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特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使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詩中的三、四句借蟬聲遠傳的獨特感受,道出了蘊涵的真理:立身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頌和高度自信。(4)借古諷今(喻今、傷今)這是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借評論古代的人和事來影射諷刺(評論)現實。古代封建社會中許多有識之士,在都博古通今,對現實有較多深刻的體察,而他們大多數又仕途坎坷,懷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時,心中郁積不滿,但又不可明說,特別是揭露時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說,于是他們往往從歷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尋求載體,以便委婉曲折地表達自己的心曲。如劉禹錫《臺城》:

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全詩以臺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野草叢生的凄涼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作了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托了吊古傷今的無限感慨。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11分)感遇(其二)陳子昂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

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陳子昂:唐代詩人,有政治抱負卻屢遭排擠。②蘭、若,指蘭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③芊蔚,草木茂盛。④朱蕤,紅色的花。

蕤(ruí):花草下垂的樣子。1.本詩頷聯中哪兩個字用的妙?請結合詩歌相關內容簡要賞析。(5分)

2.本詩主要運用什么手法?抒發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空”、“冒”。(1分)“空”突出了蘭若壓倒群芳的風姿,實際上是詩人比喻自己出眾的才華。(2分)“冒”意思是覆蓋,不但畫出了蘭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紛披繁盛的情態。(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活版》)

2.這首詩主要運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的手法,(2分)詩人表面上以“幽獨空林色”著力贊美蘭若壓倒群芳的風姿,實則是借此比喻(象征)自己出眾的才華。(2分)通過“白日晚”“秋風生”“盡搖落”等語句借寫蘭若芳華盡失最終枯萎凋謝的變化,象征自己的年華流逝、理想破滅,透露出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2分)(答出上述任一手法并結合材料準確分析即可,答“比喻”、“比興”酌情給分。)

(二)描寫手法主要有渲染與烘托、襯托與對比、虛與實、動與靜、正與側、點與面、明與暗、聲與色、細節描寫、白描與工筆等。1.渲染與烘托都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渲染是指國畫中,在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加濃形象的手法。詩歌中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如趙師秀《約客》: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詩中以“家家雨”“處處蛙”渲染一種氣氛,襯托夜的深和夜的靜。又如白居易《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詩的前三句渲染,最后一句的發問(我想飲酒取暖,你能陪我喝一杯嗎)也就水到渠成,得到突出。烘托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詩歌創作中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也就是說不說本意,只說與此相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對同一事物,可以從正面渲染,也可以從側面烘托。例如蘇軾《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全詩以“春江鴨戲”為中心景物,其他景物為陪襯,從各個角度眾星捧月似的烘托了面畫的主體,構成了一幅完整的“春江鴨戲圖”。渲染和烘托的區別:很多時候渲染和烘托合說,并不意味著兩可以等同,而只是說明這兩種表現手法往往緊密結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過景物(意境)來烘托人物情感。一般來說,渲染的是氣氛,烘托的是情感。2.襯托與對比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表現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就是利用事物間相似的條件來突出主體,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詩人沒有直說天姥山怎樣高,而是以高峻著稱的五岳、天臺不襯托天姥山,從而把天姥山寫得聳立天外,直插云霄,壯麗非凡。反襯就是主體與襯體相反,襯體從反面作背景,襯托主體。例如杜甫《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其中最后一句就用反襯,詩的前三句著力刻畫一個“靜”字,此句寫動、寫聲,似乎打破了靜謐之境,但以動寫靜,愈見其靜,以聲襯靜,愈見其靜。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即此意。

對比,就是把兩個不同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進行對照,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用對比的方法,提示了矛盾,對比鮮明,反差強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如李白《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詩人給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一幅是越王大敗吳國凱旋,戰士個個脫下戰袍,換上了“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功,宮女們個個打扮得花兒一般,在宮殿里恣情歡樂;另一幅則是“只今惟有鷓鴣飛”——現在只有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昔日的勝利、熱鬧早已煙消云散。詩篇將昔日的繁華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抒發了盛衰無常之感。對比手法的運用突出了主題,發人深思。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1)-(2)題。(11分)水亭偶成朱瞻基臨流亭館凈無塵,落澗流泉處處聞。半濕半干花上露,飛來飛去嶺頭云。翠迷洞口松千個,白占林梢鶴一群。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風月與平分。(1)全詩的“詩眼”是什么?結合全詩作具體分析。(6分)(2)請賞析頷聯“半濕半干花上露,飛來飛去嶺頭云”(5分)參考答案:(1)“清幽”。(2分)首聯寫亭館臨近水流,干凈無塵,用泉水流入深澗之聲清晰可聞來反襯環境的寧靜;頷聯以露濕花草、白云繚繞寫山中景色的清新、淡雅和素凈;頸聯寫群居的白鶴、茂密的松林和神秘的洞穴,古樸而幽靜;尾聯直接點出此地清幽,人跡罕至。(2分)整首詩從不同角度描寫了水亭周圍環境的清幽秀麗,表達了詩人對自然風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2分)(2)上句俯視露濕芳草,鮮花爭艷;下句仰觀山峰聳峙,白云繚繞。(1分)高低兼具、動靜結合,描繪出一幅清新空靈的山水畫面,極富立體感和層次感。(2分)表達出詩人欣賞美景時的閑適心境。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2)題。(11分)攤破浣溪沙李清照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風度精神如彥輔,大鮮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結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夢,卻無情。注:這是一首詠桂花的詞。彥輔,晉代名士,以清高被人推崇。(1)本詞上片是從哪些方面描摹和贊美桂花的?請結合詞句簡要分析。(6分)(2)本詞下片“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結苦粗生”中,“梅”與“丁香”有何作用?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情感態度?請結合詞句簡要分析。(5分)參考答案(1)上片是從“形”和“神”兩個方面(或由表及里)來描摹和贊美桂花的。(2分)前兩句側重從“形”的方面描摹桂花,以黃金喻桂花,以桂樹喻桂樹葉,體現了桂花的色澤和質地之美。(2分)后兩句則從“神”的方面贊美桂花,詞人把桂花比作晉代名士彥輔,從而表現出桂花貴而不俗、清雅超凡的風度氣質。(2分)(2)下片的“梅”和“丁香”是用來反襯桂花的。(1分)詞人明貶梅花俗、丁香粗,實為暗中贊譽桂花的雅與清,(2分)表現了詞人對粗俗的鄙棄,對清雅脫俗的向往和追求。(2分)3.虛實結合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

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包括以下三類:(1)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借助這類虛無境界來反襯現實,叫以虛象顯實境。(2)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已不在眼前。(3)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簡單說,“虛”的方法,其實也就是作者想象聯想的方式。一是遙想,二是夢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則為實。“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情趣。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反差,從而突出中心的;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中心的。如陳陶的《隴西行》: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詩中的前三句寫戰場的慘烈場面,第四句虛寫親人的思念,這一虛一實形成鮮明對比。又如李賀《將發》:

東床卷席罷,護落將行去。秋白遙遙空,月滿門前路。前兩句寫收拾停當,即將登程,這是實寫。那么前路如何,詩人心中又想什么,這層意思沒說,詩人只是寫了眼前的景:秋色空曠遼遠,彌天漫地;月光如水,灑滿路途,似乎沒有盡頭。這就是虛筆。4.動靜結合

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獨出心裁,“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如杜甫《漫城一首》: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后兩句,一動一靜,以動破靜,愈見其靜,突出了夜晚江上和平靜謐的情景,是動靜結合的名句。此類技巧在我國山水詩中尤其被廣泛使用,如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以靜景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杜甫《旅夜抒懷》“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5.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加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側面描寫的方式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如《陌上桑》中的: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寫,后八句是側面描寫。6.白描與工筆白描,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畫法中的速寫。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來事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詩歌創作中,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準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索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又如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蒼山、風雪、白屋、柴門、犬吠、歸人,層次分明,有遠有近,有聲有色,作者運用白描手法,形成了“風雪夜歸人”的畫境。工筆,也是一種給畫的筆法,后指精雕細刻、濃墨重彩的描繪。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其中,“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抓住典型細節,工筆細繪,精妙傳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離的氛圍。

酬李穆見寄劉長卿孤舟相訪至天涯,萬轉云山路更賒。

欲掃柴門迎遠客,青苔黃葉滿貧家。賓至杜甫幽棲地僻經過少,老病人扶再拜難。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8.兩詩都是寫待客之作,兩詩中詩人和客人的關系如何?請根據詩意簡要分析。(5分)

9.兩首詩在表達技巧上各有怎樣不同的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參考答案8.劉詩寫打掃柴門迎接遠方的來客,既有對訪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來訪的欣喜,還體現了好客之情。(2分)杜詩雖始終恭敬待客,但詩中明顯表現出年邁多病、不勝應酬之苦,也傳達出主人公自謙、自傷之情。(3分)9.①杜詩詳細描述,從強調“幽棲”少客,迎“賓”為“難”到表明“豈有”文名,漫勞垂訪,到如果不嫌簡慢,還望重來看花,一一敘出。(1分)而劉詩在客將至而未至時終篇,并未詳寫待客過程,末句以景作結,情感含蓄深遠。(1分)

②杜詩全部寫實;(1分)而劉詩虛實結合,(1分)一二兩句站在訪客(遠客)的角度寫,想象訪客旅途的艱辛,(1分),三四兩句從主人(作者)的角度寫,暗含對遠客的體貼以及對客人來訪的感激。(1分)三、文藝表現方法主要包括賦、比、興、抑揚變化和象征、聯想等1.比興手法。比,比喻;興,先言他物以引出要寫之物。比喻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比興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情感更濃郁。如果通篇貫穿著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征。如《氓》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本段以比興開頭,寫“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先以蔥蘢茂盛的桑樹寫照自己的青春,繼而又以誘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愛情,把戀愛中的少女比作貪食快樂的小鳥,諄諄告誡之,不能沉溺于愛情,否則結局悲慘,悔之晚矣。2.鋪陳。即《詩經》中的表現手法中的“賦”。“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厭其煩地、多角度地進行鋪敘陳述。如《孔雀東南飛》中有“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從中可以知道劉蘭芝的經歷、教養和才干,結合全文更能明確焦母的蠻橫無理,自然引起我們對蘭芝的同情和理解。3.象征。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征體和本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的特點,可以借助讀者的想象和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如虞世南《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詩中賦予“蟬”特定的象征意義,借助它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在強調立身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憑借,自能聲名遠播。又如李白《白云歌送劉十六歸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處處長隨君。長隨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隨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蘿衣,白云堪臥君早歸。

白云,古人常用來象征隱士,詩中李白用來象征劉十六的自由不羈、超凡脫俗、潔白無瑕的品格,獨具匠心。4.聯想和想象(1)聯想:人們在觀察的基礎上,由當前的某一事物回憶或想到另一有關事物的思維活動。如《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由烏衣巷想到舊時王謝家再想到變幻無常的社會人生,這就是聯想。(2)想象:是人腦對記憶中的表象進行改造并創造新形象的思維過程。聯想,想到即可(對比聯想、相似聯想、因果聯想等);想象,是有目的、創造性思維活動,重在創新。聯想實在,想象虛幻。“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我寄愁心予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等都是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結合的神來之筆。李白《夢游于姥吟留別》即是想象杰作。5.抑揚關系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抑后揚和先揚后抑之分。如李商隱《賈生》:

宣室求賢方逐臣,賈生才調更無論。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花生問鬼神。詩中的前兩句寫漢文帝求賢意愿之切,但后兩句一轉,由褒而貶,露出作者嘲諷漢文帝不尋求治國安民之道的本質。這是欲抑先揚的典型之作。如王昌齡《閨怒》: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胥覓封侯。開頭寫少婦“不知愁”,后面卻說她“悔”,這是采用先揚后抑的寫法,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傷感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4-15題。(注意本題的考題類型)醉翁操【1】蘇軾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2】。醉翁嘯詠,聲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時而童巔【3】,水有時而回川。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此意在人間,試聽徽外三兩弦【4】。注釋:【1】據本詞序,歐陽修喜愛瑯琊幽谷的山川奇麗、泉鳴空澗,常把酒臨聽,欣然忘歸。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閑記譜,請蘇軾填詞。【2】蕢:草筐。《論語·憲問》:“子擊磬于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3】童巔:山頂光禿,山無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繩。此處代指琴。14.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響空山”與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寫出了山的空寂。B.“荷蕢”兩句以《論語》中荷蕢者對孔子擊磬的評價,贊賞醉翁懂得鳴泉之妙。C.“醉翁去后”兩句描寫醉翁離開瑯琊后,作者空對流泉,以吟誦表達思念之情。D.詞作最后三句是說醉翁雖已離世,聲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卻仍然得以留存人間。E.詞的開篇幾句運用了以聲襯靜的手法,用玉聲和清亮圓潤的泉聲襯托山谷的幽靜。參考答案:CE15.歐陽修《醉翁亭記》描寫了瑯琊山的四時景色,表現了作者以山水自適、與民同樂的情懷。與之相比,蘇軾這首《醉翁操》所描寫的景色和表現的情懷有何不同?(6分)參考答案:蘇軾的《醉翁操》上闋主要是通過描寫流泉的自然聲響帶來的美妙效果來贊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對歐陽修追求絕妙意境做法得以流傳的欣慰。如首句“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寫瑯琊幽谷,山水奇麗,泉鳴空澗,聲若環佩,詞人創造了一個美好意境。(2分)“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從聲響所產生的巨大感人效果來寫流泉聲響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們因為受此美妙樂曲所陶醉,遲遲未能入眠。下片寫鳴泉雖不復存,醉翁也已化為飛仙,但鳴泉之美妙樂曲,醉翁所追求之絕妙意境,卻仍然留人間。(2分)《醉翁亭記》則是通過描寫瑯琊山的四時景色抒發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2分)四、篇章結構技巧篇章結構主要指首句標目、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1.首句標目。即開宗明義,直接點題。運用這種方法開頭,就為全篇指明了“航標”。如白居易《長恨歌》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開頭兩句統領全詩,點明長恨之所在。又如許渾《咸陽城西樓晚眺》: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首句“一上高城萬里愁”就具有首句標目的作用。2.開門見山。詩歌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如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開頭一句以問引起祠堂何處?錦官城外,數里之遙,遠遠望去,只見翠柏成林,一片蔥蔥郁郁,氣象不凡,那就是武侯祠的所在了。這第一聯,開門見山,灑灑落落,一問一答,自開自合。3.曲筆入題。開頭不立馬觸到本題,先來一個發端。這種技巧運用得好,會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懸念,吸引讀者。如謝朓《玉階怨》: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長夜縫羅衣,思君此何極。作者先景語后情語,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4.鋪墊。為主要人物出場、主要事件發生或主要情感抒發創造條件而著重描述渲染、進行陪襯襯托的一種表現手法。通過鋪墊,可以渲染氣氛,形成“山雨欲來”的情勢,促使讀者產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增加作品的吸引力。如杜牧《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霜葉紅于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為這句作鋪墊的。5.伏筆。在文章的故事發生前對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做好某種暗示性的鋪排,當事件發展到一定階段,再予以“回應”的寫作技巧。好的伏筆能起到暗示、點題、溝通文章內部聯系、逆轉人物關系等作用,使文章通順、合情合理,往往能讓人產生會心一笑,心靈共鳴功意外感悟等閱讀驚喜,同時能使文章出色生輝,具有獨特魅力。如杜牧《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詩歌開頭寫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為下文聽商女唱《后庭花》埋下的伏筆。6.畫龍點眼或卒章顯志即在詩歌關鍵處加上一兩句精辟的話,點明主旨,使全篇的用意都顯露出來的寫法。如文天祥《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后一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勢如撞鐘,磅礴而高亢,把詩人心系國家、胸懷民族、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推至最高潮,感召著無數后來的仁人志士為正義的事業而英勇獻身,在全詩中起到畫龍點眼的作用。

卒章顯志是詩人往往在詩歌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點明主旨。點眼之筆用在詩詞的結尾,故稱“卒章顯志”。如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表達實現理想的豁達。7.觸景生情(先景后情)“觸景”就是看到一種景物,受到景物的沖擊;“生情”就是產生感情。開始時沒有什么要傾訴,沒有什么情感要抒發,突然在一種外界景物的刺激下,產生許多聯想,涌起一種感情,這便是觸景生情。如王禹偁《村行》: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詩中首先細致地描寫了秋天的景色,然后再借眼前村莊里的小橋和原野上的樹,以觸景生情(先景后情)的寫作手法,表達了作者對農村的喜愛和對家鄉的懷念。這種寫作方法,是先描寫眼前的景物,接著抒發自己因這些景物而產生的思想感情。這樣能令全文結構更有條理,而且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8.以景結情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聲勝有聲”,顯得意猶未盡。如王昌齡《從軍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詩人以景結情,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之后,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更加深了詩人的思想感情,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又如王勃《山中》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最后兩句寫山上望見的實景,用秋風蕭瑟、黃葉飄飛來襯托前兩句的悲苦之情,這種以景結情的手法余味無窮,耐人尋味。

卜算子慢柳永

江楓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楚客登臨,正是暮秋天氣。引疏砧、斷續殘陽里。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脈脈人千里。念兩處風情,萬重煙水。雨歇天高,望斷翠峰十二。侭無言、誰會憑高意。縱寫得、離腸萬種,奈歸云誰寄。

1.上闋“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幾句,在整首詞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5分)

2.這首詞表達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參考答案

1、

①承上啟下(1分)。“晚景”總括了上文的所見所聞,“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由上闋的寫景過渡為下闋的抒情(2分)②“傷懷念遠”,直接表達作者對遠方之人的思念之情。(2分)(共5分,意思對即可。)2、

①漂泊異鄉的傷感。“楚客登臨”點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無限傷感。

②對遠人的思念。“傷懷念遠”“脈脈人千里”直接抒發了對遠人的思念。

③無法傳遞消息的無奈。縱然將離腸萬種盡情表達出來,但無人傳遞書信,也是枉然。(每點2分,共6分,意思對即可。

思遠人·紅葉黃花秋意晚

晏幾道

宋代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飛云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閱讀下面的元曲,回答問題。(8分)水仙子?舟中

孫周卿孤舟夜泊洞庭邊,燈火青熒對客船。朔風吹老梅花片,推開篷雪滿天。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一笑瑯然。(1)分析“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使用的兩種修辭手法。(4分)【參考答案】

運用了擬人和排比的手法,表現出詩人高昂的詩興,展現出湖上風雪翻飛的景象。描繪出一幅壯觀的江天風雪行吟圖。(2)結合作品,簡要分析作者的情感變化。(4分)【參考答案】

小令開篇兩句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入夜洞庭湖畔,燈火青熒,襯托出了作者內心的冷寂孤獨。“朔風吹老梅花片”,詩人在封閉的船艙中聽到朔風的勁烈,于是“推開篷”細看究竟,卻得到了“雪滿天”的全新發現,驚喜頓生,詩興大發。“一笑瑯然”,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掃而光,心情無比暢快豪爽。五、修辭手法夸張、擬人、對比、比喻、借代、對偶、設問、反問、雙關、排比、用典等。1.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本體、喻體和比喻詞。構成比喻的關鍵:甲和乙必須是本不同的事物,甲乙炎間必須的有相似點。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幾種。比喻的作用: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使描繪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動。2.比擬:根據想象把物當人,把抽象的的概念當作人或物,或把人當物,把此物當彼物來描寫,這種修辭手法叫比擬。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比擬主要有擬人和擬物兩種。比擬的作用: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對該事物的強烈感情,從而引起共鳴。(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3.借代:不直接說出人或事物,而借用與其密切相關的事物的名稱來代替,這種修辭手法叫借代。有特征代、材料代、標志代、人名代、綽號代、專名代、具體代、部分代等。借代的作用: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聯想,使表達達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4.夸張: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的方法叫夸張。夸張分擴大夸、縮小夸、超前夸等夸張的作用: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征,鮮明地表現出作者對事物的感情態度,增強語言的生動性。(提示本質,給人以啟示;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5.對偶:用數字相等地、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組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近或相對的意思的修辭手法叫對偶。主要有正對、反對、串對等幾種。對偶的作用:形式整齊,結構對稱,可以收到一種均衡的美感效果;詞句凝練概括,能夠把相關事物間的關系表現得集中鮮明;使對立事物間的對比強烈,褒貶分明;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讀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傳誦。(有音樂美,表意凝練,抒情酣暢)6.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以加重語氣的一種修辭手法。也叫激問、反詰、詰問。反問主要有: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等幾種。反問的作用:可以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章氣勢和說服力,為文章奠定一種激昂的感情基調。7.設問: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回答。設問的作用:能引人注意,啟發思考;有助于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