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劇劇評2300字》_第1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舞臺劇《牡丹亭》劇評摘要:《牡丹亭》是我國非常經典的小說,其作為我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也是各大導演爭相改編的重點劇目,從而使其屢次被搬上舞臺,而且每次的舞臺呈現都不盡相同,這些呈現承載了導演對該部小說的個人理解。本文將對塞勒斯執導的《牡丹亭》進行簡單評論,在評論的過程中,會嘗試著與其他中國版的舞臺劇相比較,希望可以為更多人提供一點借鑒。關鍵詞:《牡丹亭》;塞勒斯;劇評《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愛人的人鬼戀情。因為故事較為經典,因此,屢屢被搬上了舞臺,從而產生了不少經典舞臺劇,比如塞勒斯執導的三合一《牡丹亭》,就是對這部小說的精彩演繹,其于2004年在大陸上演,引發了廣大的反響。這部舞臺劇對小說的形象演繹,讓觀眾不免產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激蕩。筆者將對塞勒斯執導的三合一《牡丹亭》進行劇評,希望給讀者帶來一點新的啟示。一、舞臺語匯更加新鮮雖然《牡丹亭》是一部反復搬演古老經典劇目,但是欣賞的觀眾依然絡繹不絕,其分為歌劇、話劇、昆曲三種不同表演形式,但是基本上每種表演自身的獨特之處,就拿塞勒斯執導的三合一《牡丹亭》來說吧,該劇就非常精彩地演繹了張生和崔鶯鶯的青春熱血故事,將那種表現人性解放,追求愛情的思想抒發得淋漓盡致,向人們傳達了愛情的至死不渝,甚至可以超越生死,打破時空,跨越文化障礙。塞勒斯讓話劇女主角忽然躍入舞臺正中一個巨大的玻璃水箱內,掙扎一番后靜靜地等待著愛人的解救,在表演這一幕時,他加入了一些西方的元素,使得耐杜麗娘很像安徒生童話中的睡美人,從而讓西方觀眾更加熟悉。這是對《牡丹亭》的本土化改造,但是該劇的戲劇主題不會改變,這是對小說作者的尊重。為了增加一些刺激性元素,調動觀眾的感官,塞勒斯“用勞動號子的節奏和旋律凸現男女主人公的性狂歡和性呻吟,使人感受到赤裸裸的性刺激。”這不同于中國戲劇的溫情演繹,從這部劇中,我看到了西方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滲透,這在國際舞臺上可以產生更大的反響,因為純粹的中國文化可能讓外國觀眾不好理解。雖然有人說塞勒斯的這種做法是對我國《牡丹亭》的一種誤讀,但其至少把握了其中的思想內涵,是一種可以溝通的文化理解。總的來說,我認為塞氏版的演出改造得較為荒誕、怪誕,充滿了感官刺激,不夠唯美,但卻充實了《牡丹亭》的舞臺語匯,這是一種文化的輸出。二、演員的風韻與包裝富裕舞臺劇新的表現力目前,《牡丹亭》你被反復搬上舞臺,有很多著名的演員參演了,比如俞振飛、程硯秋、梅蘭芳、華文漪、梁谷音、岳美堤等,其在參演的過程中不斷創新,使得舞臺劇白哦先出新的活力。陳氏版演出是昆曲式,其中加入了很多的中國傳統元素,比如蘇繡、傳統園林風貌等,顯得非常唯美,白先勇執導的非常自然,服裝較為華麗,舞臺布置較為詩情畫意,引起了不小的沖動。塞氏版的《牡丹亭》選擇昆曲演員華文漪與歐洲現代舞者米奇爾、亞裔話劇演員勞倫、中國旅美歌劇演員黃鶯與許林強等演出,也給人帶來了不一樣的感覺,中國演員和西方演員的合力演繹,使得舞臺效果更加別致,使其像是穿著西方外衣的中國古典,通過演員的演繹以及對演員的包裝,從而為觀眾打造了一場別具一格的視覺盛宴。其通過對“夢中的幽會”,“夢后的追尋”,“靈魂的出離”,“地府的判決”、“人鬼的交堆".“死者的回生”、“戰亂中的奇遇”情節的改編,使得舞臺劇看起來更具現代感,音樂、舞美、布景等方面都呈現出一種現代氣息,從而讓現代觀眾更容易接受。三、舞臺演繹更加多變精彩《牡丹亭》由于其經典時期成了常演不衰的劇目,華粹深、蘇雪安、陸兼之、唐葆祥、胡忌等人都將其搬上過舞臺中,這些改編本或者精選主要場次,略加連綴,以精華而見全貌,或者在細節上進行精心修改,從而使得《牡丹亭》的原貌出現了變化,按照現代人可以理解的方式出現在現代觀眾的眼前,但是整個思想內核并沒有發生改變,從而使得觀眾更容易理解愛情的經典。塞勒斯將《牡丹亭》帶上國際舞臺后,引發了廣泛的反響,但其實很多西方人都是比較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少西方觀眾依然對昆曲式的《牡丹亭》表示了非常熱烈的歡迎,相比塞勒斯執導的《牡丹亭》,承載更多中國文化的《牡丹亭》可能更具中國韻味。但不得不說,西方的舞臺劇大多有歌有舞,觀眾可以閉著眼睛聽著,非常美,歌劇可以完全用聲音征服你。所以他們的歌劇有歌無舞,他們的芭蕾有舞無歌。睜開眼睛看,那情境雖然不太相同,但有詩意的境界,比如《驚夢》那一場,平常舞臺上安排兩個人親吻,弄不好會難看,這個劇目講兩情相悅表現得非常好,這還從來沒有過,同時也表現得很大膽,從而方便打動更多的國際人士。不管如何,《牡丹亭》都是非常經典的藝術,在演繹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來編導,但是其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這個主題不應改變,作者的核心思想也不應該變,在此基礎上進行改編或者本土化改造,可以讓人產生眼前一亮的感覺。雖然塞勒斯的執導風格讓很多中國觀眾不愿意接受,但在西方觀眾中產生了較大的反響,能將這種主題傳播出去,也是一種成功,畢竟對于藝術的理解,每個人都可能不同,能做到創新,本身非常難得,不因過分苛責。參考文獻蘇涵.《牡丹亭》與當代戲劇的舞臺生命[J].藝術評論,2005(3):38-41.汪妍.美國漢學界的《牡丹亭》研究[D].2014.馬慧.白牡丹、玉牡丹、洋牡丹——論《牡丹亭》三種跨文化改編兼及“跨文化戲劇”[J].新世紀劇壇,2017(01):6-14.朱棟霖.論青春版《牡丹亭》現象[J].文學評論,2006(6):96-101.汪世瑜.導演青春版《牡丹亭》的心得[J].文化藝術研究,2010(S1):173-193.白先勇.圓夢:白先勇與青春版《牡丹亭》[M].花城出版社,2006.黃天驥.論《牡丹亭》的創新精神[J].文藝研究(7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