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學期末財政學課件期末復習資料試卷6第一節社會保障支出一、社會保障概述(一)社會保障的定義社會保障源于英文”socialsecurity”,意即”社會安全”.我國學者的解釋:社會保障是國家和社會通過立法實施的,以國民收入再分配為手段,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會行為及其機制、制度和事業。
第一節社會保障支出(二)社會保障產生的條件
1、經濟條件(1)工業化的產生;(2)家庭結構的變化;(3)勞動力再生產、生活的社會化;(4)收入差距的擴大;(5)社會財富的增加。2、社會條件(1)工人階級的覺醒和斗爭,使統治階級有了維護社會穩定的要求;(2)市場經濟失靈與缺陷的要求。3、思想、理論基礎第一節社會保障支出中國社會保障的思想淵源
1)孔子的大同社會論;2)孟子的社會互助論;
3)倉儲后備論;4)社會救濟論。西方的社會保障思想淵源
1)人道主義;2)空想社會主義思想;
3)生存權思想社會保障的理論基礎1)市場失靈理論;2)馬克思的“六大扣除”理論;3)庇古的“福利經濟學”等。關于孔子的社會大同論《禮記》為西漢戴圣所編,凡49篇,《禮記·禮運》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三)現代社會保障的主要類型全民福利型1)代表國家:英國、瑞典等。2)特征:(1)責任清晰(2)覆蓋廣泛(3)內容豐富(4)制度統一社會保險型1)代表國家:德國、中國等2)特征:(1)以社會保險為主;(2)權利和義務相對應;(3)費用由多方共擔;(4)實行自治管理。強制自保型
1)代表國家:新加坡、智利
2)特征:(1)強制儲蓄(2)功能廣泛(3)國家支持(4)運作靈活(四)社會保障體系
1、社會保險:是國家通過立法和強制手段,形成一定的社會保障基金,對因年老、疾病及其他風險所造成的永久、暫時、全部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和勞動所得的勞動者及其家庭,給予事前預防和事后補償。1)保障對象:勞動者及其家庭。2)保障項目;老年保險、疾病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等。3)保障目標:保障勞動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
2、社會救濟:是國家對無依無靠的孤老殘幼和收入不固定、生活有困難的一般社會困難戶,由民政部門進行錢物救濟或收容安置。分定期救濟和臨時救濟兩種形式。廣義的社會救濟還包括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時的賑災救濟。1)保障對象:一般社會困難戶。2)保障項目;定期救濟、臨時救濟和賑災救濟。3)保障目標:保障一般社會困難戶的最低生活。
3、社會福利:它是國家和社會為保障、維護和提高社會成員的生活質量,滿足其物質和精神的需要而采取的社會保障政策以及所提供的設施和相應的服務。1)保障對象:全體社會成員。2)保障項目;公共性福利(如文化教育、公共娛樂及交通設施、家庭津貼、住宅補貼等)、特殊人群福利(指政府對兒童、老人、殘疾人、婦女等提供的社會援助)。3)保障目標: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活質量。4、社會優撫:是國家和社會根據法律規定,對那些保護人民利益和保衛國家安全而犧牲、傷殘的人員及其家屬,提供生活和工作上的優待、撫恤、照顧的制度。其中,軍人保障是社會優撫的重要組成部分。5、補充保障:是指在政府為主體的社會保障項目以外,由社會各部門、單位、團體根據能力和需要實施,并且對法定項目起補充作用的社會保障項目的總稱。主要包括:補充保險、互助保障、商業保險等。(五)社會保障的功能與作用1、社會性功能,主要體現在:1)穩定社會秩序2)安定民眾生活主要通過最低生活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和福利生活保障來實現。3)促進公平分配4)推動精神文明主要體現在:培養集體精神、促進社會互助精神和發揚人道主義精神。2、經濟性功能,主要體現在:
1)平衡社會需求;
2)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勞動力的再生產和有效配置;
3)促進消費行為;
4)調節投融資。3、政治性功能,主要體現在:
1)鞏固國家政權;
2)維護現存政治制度和經濟體制;
3)促進社會穩定、和諧和社會發展。第一節社會保障支出二、我國的基本社會保障制度(一)養老保險我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1、覆蓋范圍:城鎮所有用人單位(不包括行政機關和國有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者。2、籌資辦法籌資辦法(1)有單位的由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用人單位按單位工資總額的20%繳納全部用于建立統籌基金;職工個人按個人月工資的8%繳納,全部計入個人賬戶(1997年確定的規模是個人工資總額的11%,其中3%由從單位繳費中劃入,2006年后取消)。個人賬戶的本金和利息歸個人所有。(2)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者按當地職工月平均工資的20%繳納,其中8%計入個人帳戶。第一節社會保障支出3、養老金待遇——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中人采取過渡辦法。新人:是指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養老保險制度(1997年)后參加工作的職工。老人:是指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養老保險制度前已離退休的人員。中人:是指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養老保險制度前參加工作、實施后退休的人員。新人養老金待遇:個人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的,退休后按月發給基本養老金?;攫B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退休時的基礎養老金月標準為省、自治區、直轄市或地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20%,個人賬戶養老金月標準為本人個人賬戶儲存額除以120.個人繳費年限累計不滿15年的,退休后不享受基礎養老金待遇,其個人賬戶儲存額一次性支付給本人。老人養老金待遇:仍按國家原來的規定發給養老金,同時執行養老金調整辦法。中人養老金待遇:個人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的在發給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基礎上,再確定發放過渡性養老金。第一節社會保障支出4、養老保險基金管理?;鸸芾砼c運行模式:實行統籌基金與個人賬戶相結合。其中統籌基金實行省級統籌,個人賬戶基金實行屬地化管理;統籌基金與個人賬戶基金都可以開展投資運營,但目前還缺乏完整的政策規范?;鹭攧展芾砟J剑航y籌基金實行現收現付,個人賬戶基金實行積累制或準備金制。我國農村現行養老保障制度中國農村現行養老保障制度于1992年建立。該制度規定,養老基金以個人繳費為主,集體經濟給予輔助,國家提供政策扶持。個人和集體繳費全部進入個人養老金賬戶,農民達到退休年齡(規定為60歲)后,可按照個人賬戶的積累額領取養老金。截至1997年底全國共有30個省、市、區的2097個縣開展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覆蓋農村人口達到7452萬。1998年后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開始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衰退。衰退的原因主要是農民和集體收入的下降;老年人口的增加以及農民預期消費的增加。建立新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思路一方面,1998年后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開始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衰退,證明了原有制度存有缺陷需要改進,而另一方面隨著農村家庭、集體和個人儲蓄養老功能的減弱以及農村老年人口的增加
,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問題又急待解決。為此,學術界提出了許多建議。主要有以下兩種改革思路:
1)實施與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銜接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2003年開始試點,主要有“東莞模式”和“蘇州模式”)
2)實施普惠制農村養老金制度。與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銜接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1、參保對象由原鄉鎮企業職工、農村干部、民辦教師、復員軍人等為主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為主體。
2、建立了“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地方財政補貼”三方分擔保險費的籌資機制。
3、養老基金采用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大賬戶小統籌的模式,改變了老農保的單一的個人賬戶的模式。
如“東莞模式”中規定,當年所繳的保險費為當年繳費基數的11%,其中將8%記入個人賬戶。“蘇州模式”規定國家、集體的補助補貼和參保個人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總額或由個人全額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90%左右記入個人名下,建立個人賬戶;10%左右建立統籌基金。
普惠制養老金制度我國農村實行普惠制養老金制度可以定義為:凡是65歲以上的農村戶籍人口,無論其就業歷史和收入狀況,均可獲得以國家財政為基礎的,按月領取的有保障的養老金。目前,國際上采用普惠制養老金制度的發展中國家主要集中于非洲、南美。這些國家采用普惠制養老金制度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這些國家經濟不發達,居民收入水平較低,采取繳費的社會保險制度將使大部分群體被排斥在受益范圍之外,通過采取普惠制養老金制度將使其覆蓋絕大多數國民,共享制度保障。另一方面,部分英國前殖民地國家采用普惠制養老金制度是受到《貝弗里奇報告》的影響。普惠制養老金制度對于降低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低收入國家貧困率發揮了良好作用.在實施普惠制養老金制度后,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哥斯達黎加的赤貧率分別降低了67.1%,95.5%,21.4%和69%,貧困率分別降低了30.8%,29.2%,24.3%和18.7%2006年中國65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9.08%,按照農村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1.24個百分點計算,農村老齡化程度為9.16%,2006年中國農村總人口為73742萬人,由此估算農村65周歲以上老年人為6756萬人。在全國農村實施普惠制養老金制度需要支付的養老金低標準支付為每年674億元人民幣,高標準支付為978億元,平均標準支付為826億元。(二)醫療保險
1、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制度1)覆蓋范圍:城鎮所有用人單位。2)籌資辦法: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用人單位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單位工資總額的6%左右)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統籌基金;另一部分即單位繳費的30%左右劃入職工個人賬戶,具體劃入比例由統籌地區根據個人賬戶的支付范圍和職工年齡等因素確定。職工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本人工資收入2%),全部計入個人賬戶。個人賬戶的本金和利息歸個人所有,但只能用于支付本人的醫療費。第一節社會保障支出3)醫療費用支付辦法和待遇標準:統籌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大額和住院醫療費用,個人賬戶主要支付小額和門診醫療費用。統籌基金支付時,確定起付標準和最高支付限額。起付標準原則上控制在當地職工年平均工資的10%左右,最高支付限額原則上控制在當地職工年平均工資的4倍左右。統籌基金起付標準以下的醫療費用由個人賬戶支付,不足部分由個人自付;起付標準以上、最高支付限額以下的醫療費用,主要從統籌基金中支付,但個人也要負擔一定的比例。超過最高支付限額以上的醫療費用,不再由統籌基金支付,而是通過大額醫療費用補助、公務員醫療補助、企業補充醫療保險、商業醫療保險等途徑解決。4)醫療保險基金管理基金管理模式:實行統籌基金與個人賬戶相結合。其中統籌基金原則上實行地(市)級統籌,個人賬戶基金實行屬地化管理。各統籌地區要建立獨立于企業事業單位的、政府主管的醫療保險經辦機構,負責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收繳、管理和支付;統籌基金不能出現赤字,要以收定支,量入為出,收支平衡?;鹭攧展芾砟J剑航y籌基金和個人賬戶基金均實行現收現付?;鸨仨毤{入財政專戶管理,做到??顚S?,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擠占和挪用。醫療服務管理的主要政策:(1)基本醫療保險實行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管理,職工可在定點醫療機構就醫、購藥,也可持處方到定點零售藥店購藥;(2)制定基本醫療保險的藥品目錄、診療項目和醫療服務設施標準及相應的管理辦法,不符合藥品目錄、診療項目和醫療服務設施標準范圍的醫療費用,不在基本醫療保險的支付之列;(3)實行醫、藥分開核算,分別管理;(4)加快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醫院的雙向轉診制度.5)特殊人員的醫療待遇離休人員、老紅軍、二等乙級以上革命傷殘軍人的醫療待遇不變;退休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個人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對退休人員個人賬戶的計入金額給予適當照顧;國家公務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執行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和待遇標準,在此基礎上享受公務員醫療補助。此外,要解決好下崗職工的醫療保險問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醫療保險費,由再就業服務中心按當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60%為基數代職工繳納,并享受相應的醫療保險待遇。2、“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2008年在79個城市試點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工作,今年將在79個城市正式實施,并將在2010年全面推開,2億多城鎮非從業居民將從中受益。參保范圍:指那些不屬于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的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少年兒童和其他的非從業的城鎮居民?;I資模式:以家庭繳費為主(繳費水平達到本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以上),政府給予適當補助(每年每人補助水平將不低于40元),對于確實無力繳費的家庭和個人,國家還將實施定向服務。保障水平:爭取達到制度規定內的醫療花費費用的50%以上。
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我國從2003年開始新農合的試點工作,2004年,全國僅有333個試點縣,2005年上升到678個,2006年猛增到1451個,參保農民4.1億,占全國農業人口(7.4億)的55.4%,2007年參保農民7.26億,占全國農業人口(7.37億)的98.51%.我國目前新農合制度的特點:1)農民繳費水平低(每人每年10元);2)政府補貼水平較高(每人每年40元);3)參保者在鄉鎮、村衛生院、室看病拿藥能獲得20%-30%的費用折扣;4)給付模式:60%以上縣選擇住院補償和家庭賬戶模式,15%的縣選擇住院和門診統籌模式,10%的縣選擇住院模式.2007年起,衛生行政部門對公立醫療機構施加全面的行政控制1、實施“收支兩條線管理”;2、實施醫療器械集中采購,統一配送;3、對基本藥物實行統購統銷。第一節社會保障支出(三)失業保險(P165-166)中國2006年失業率目標為4.5%,實際勞動力閑置率為15.77%,城鎮為8%-10%,農村高達34.7%(農村4.9億勞動力,約有1.7億閑置).(四)輔助社會保險項目:包括公傷保險和生育保險。(P167-168)(五)社會救濟(P168)我國目前的社會救濟項目主要包括:
1、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此制度于1993年6月在上海最先推行,到1999年9月,我國667個城市,1638個建制鎮全部建立了這一制度。截止2007年9月,全國城市低保人數為2237.7萬人,1047.2萬戶,低保標準為179元/人.月;人均月補助95元2、下崗職工生活補貼。由再就業服務中心發放,但目前我國也有相當一部分下崗職工得不到生活補貼。3、農村“五保戶”救濟。在農村除了“五保戶”得到一些微薄的救濟外,其貧困人口的大多數則成為很少得到社會救濟的死角。2008年,我國有557個國家級貧困縣,其中云南73個,貴州和陜西各50個,其鄉村總人口約1.9億人,貧困人口約占30%左右,此外,在未列入國家貧困縣的鄉村還存在著至少有3000多萬貧困階層,從而形成了一支龐大的貧困群體。這些農村貧困人口的年平均純收入不到500元。4、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我國全面建立農村低保制度,目前主要以因病殘、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以及生存條件惡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難的農村居民為保障對象。目前我國已在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2663個涉農縣(市、區、旗)全面實施。2007年納入農村低保的困難群眾達3000萬人左右,全國平均低保標準每人每年800多元,月人均補差30元。5、災民救濟。第一節社會保障支出(六)社會福利我國傳統福利制度是以職工福利為核心的國家負責、城鄉分割、板塊結構式的福利制度,其主要內容包括:職工福利、民政福利和其他福利。
1、職工福利:包括生活服務(職工食堂、浴室、理發室、衛生室、幼兒園、托兒所等)、文化福利(俱樂部、閱覽室、老年人活動中心、體育場所等)、職工住房(公房分配)、職工補助(探親、交通、取暖、困難補助等)。2、民政福利:包括社會福利事業(老人、兒童、精神病人福利院等)、社會福利企業(殘疾人福利工廠)、社區服務、收容遣送等。3、其他福利:包括教育福利、價格補貼、衛生福利(地方病、傳染病防治、兒童免疫)、住房福利等。國外社會福利主要分為:老年人福利、殘疾人福利、婦幼福利、青少年福利、住房福利、教育福利等。
第二節財政補貼一、財政補貼的性質和分類二、財政補貼經濟影響的機理及其實際經濟效應三、我國現行財政補貼存在的問題及完善的思路第二節財政補貼一、財政補貼的性質和分類(一)財政補貼的性質和含義(參考P171-172)(二)財政補貼的分類:包括物價補貼、企業虧損補貼、其他補貼(專項補貼,財政貼息,稅收支出)等。第二節財政補貼二、財政補貼經濟影響的機理及其實際經濟效應(一)財政補貼經濟影響的機理分析1、改變需求結構:價格影響需求—補貼改變價格2、改變供給結構:補貼改變價格—改變企業利潤—改變供給3、將外部效應內在化:基礎科研、環保、節水等補貼
第二節財政補貼
(二)財政補貼的積極效應1、有效地貫徹國家的經濟政策;2、以少量的財政資金帶動社會資金,擴充財政資金的經濟效應;3、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推動產業升級;4、消除“排擠效應”;5、對社會經濟發揮穩定效應。第二節財政補貼
三、我國現行財政補貼存在的問題及完善的思路(一)目前存在的問題1.補貼過多過濫,財政負擔加重;2.長期的補貼是企業產生依賴思想,影響經濟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人為加劇不公平競爭;3.不利于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4.某些補貼的不當,扭曲了價格體系,刺激了不合理消費,影響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加大了宏觀調控的難度。第二節財政補貼(二)建立新型財政補貼制度、提高財政補貼的支出效益
1.從制度創新入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