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產與環境第三章習習題_第1頁
植物生產與環境第三章習習題_第2頁
植物生產與環境第三章習習題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3植物生產與環境第三章習題一、名詞解釋:土壤:土壤肥力:土壤有機質:土壤通氣性:土壤結構性:土壤孔度:土壤耕性:土壤緩沖性:土壤保肥性:指示植物:10.土壤孔性:11、土壤酸堿性:12、土壤孔隙性:13、土體結構:14、土壤供肥性:15、團粒結構:二、填空題:1、綠色植物生長發育的五個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2、自然界土壤由礦物質____【土壤固相】、土壤水分____和____【液相】三相物質組成。3、土壤礦物質可占固相部分的____%以上,它好似土壤的____。4、土壤質地可分為___、____和黏土三類。5、土壤生物包括____、____和____。6、根據微生物對養分的需求不同,可分為___、____和兼氣性微生物。7、____是表示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8、我國土壤的PH值大多數在____的范圍內。小麥適宜的PH范圍是___________。9、酸性土壤通常通過使用___肥料,堿性土壤通常通過使用____、____、____等進行性酸堿中和,改良土壤。10在農業生產上是靠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來確定宜耕期的。11構成土壤膠體的微粒由________和________組成。12土粒團聚成棱角比較明顯,_________與_________較差,大小與團粒結構相似的土團。13構成土壤膠體的微粒有____和___組成。14土壤膠體按其微粒組成和來源分為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其中有機—無機復合膠體是土壤的主要存在形式。15我國土壤資源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16我國耕地面積約____億。17東北地區的主要土壤類型是___和____。18土壤吸收的作用大致分為:____、____、____、____和____。19土壤緩沖性的大小取決于____、____和____。20生物吸收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對養分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是在生物體中的作用。21在水利、農業改良的基礎上,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化學改良劑,也能起到改堿效果。22“黑土一把油汪汪”是_________土壤的真實寫照。23對土壤質地的鑒別,在田間則用______、______、______的辦法加以區分。24土壤緩沖性的大小取決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土壤一旦受污染,就很難治理,因此應采取________________的防治方針。26不同類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供肥特性,對肥料養分的要求和反應各異,“不施肥稻像草,多施肥立即倒”形容___________;“餓的飽的”形容__________。27土壤耕性主要影響因素是____和____。28自然土壤剖面依次分為____、____、____和____。29土壤水并不是純水,而是含有____與____是植物需水的主要來源。30土壤空氣與大氣之間常通過____和____形式不斷地進行氣體交換。31農業生產上常通過深耕結合________、等措施來調節土壤的通氣狀況。32土體內空隙垂直分布為________。33依據土壤結構體____、____及其____可分為七種土壤類型。34粒徑為____的團聚體是農業生產上最理想的結構,俗稱“____、____。”35土壤孔隙通常有三種類型,分別是____、____、____。36進入土壤中的生物殘體發生兩個方面轉化,即____和____。37土壤空氣與大氣之間常通過____和____形式不斷的進行氣體交換。38干地耕作土壤刨面一般分為____、____、____和____四層。39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有____、____。鹽堿土壤的指示植物有____、____、____、____。40土壤緩沖性大小取決于____、____、____。41土壤膠體有____和____存在狀態。42土壤膠體按其微粒組成和來源分為____、____、____其中____是土壤膠體的主要存在形式。43土壤、吸收的五種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44我國土壤分為____個土綱,____個亞綱,____個土類,____個亞類。45在水利和農業上施用____、____、____等化學改良劑。46離子交換吸收有兩種形式:即____和____。47綠色植物生長發育的五個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48在水利,農業改良基礎上,施用____、____、____等化學改良劑也能起到改堿效果。三、選擇題:1、下列屬于原生礦物的是()A、高嶺石B、蒙脫石C、云母D、伊利石2、一般的講,土壤細菌和()均適宜中性和微堿性環境中。A、真菌B、藻類C、放線菌D、病毒3、下列屬于冷性土的土壤是()。A、黏土B、壤土C、沙土D、沙壤土4、_____是堅定土壤類型,識別土壤形成過程的基礎。()A.原生礦物質B.土壤礦物質C.次生黏土礦物質D.土壤質地5、下列礦物質中,原于原生礦物質地有________。()A.長石B.云母C.蒙脫石D.橄欖石6、下列屬于土壤動物的是________。()。A.蚯蚓B.線蟲C.螞蟻D.蝸牛7、土壤微生物的類群包括________。()A.細菌B.放線菌C.真菌D.藻類8、“天晴一把刀,落雨一團糟”的土壤是()A、壤土B、黏土C、沙土D、沙壤土9、土壤有機質的主體是()A、秸稈B、動物殘體C、腐殖質D、糖類10、我國土壤PH值大多數在()范圍內。A、—B、—C、—D、—11、下列適宜種植在壤土上的作物是()A、花生B、薯類C、芝麻D、小麥12、“發小苗不發老苗”的土壤質地是()。A、沙土B、壤土C、黏土D、都不對13、作物種子正常的發芽所需的氧氣含量在()。A、5%B、10%以上C、15%以上D、20%以上14、團粒結構近于球形,其直徑在()mm之間,()mm是最理想的。A、—1—2B、—102—3C、—82—3D、—10—15、我國山地面積占國土面積()%A、70%B、66% C、68%D、65%16、對土粒結構的土壤,人們俗稱其為()。A、雞糞土B、蒜瓣土C、螞蟻蛋D、臥土17、“發小苗不發老苗”的土壤質是()。A、沙土B、壤土C、黏土D、都不對18、用細土墊圈氨臭味減小是利用土壤的()吸收方式。A、物理B、化學C、生物D、離子交換19、生產上常使用的菌肥養地培肥土壤是利用()原理。A、物理吸收B、化學吸收C、生物吸收D、離子交換20、物理性沙粒和物理黏粒的界限為()。A、B、C、D、21、土體內孔隙垂直分布的特點是________。()A.上實B.下虛C.上實下虛D.上虛下實22、土壤結構性影響________的狀況。()A.水肥氣熱B.肥氣C.水分D.保水保肥23、在農業生產上確定宜耕期的方法為()。A.眼看手摸B.眼看手摸,試耕C.宜耕期的長短D.耕作質量好壞24、_______和______是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徒兒肥力的重要因素,是植物賴以生存的條件。()A.光照和水分B.肥料和水分C.光照和肥料D.水分和空氣25、團粒結構又稱()。A、立土B、臥土C、蒜瓣土D、螞蟻蛋26、手測法測定土壤質地時,可搓成直徑約3mm的土條,但是彎成直徑2——3cm圓環時斷裂的是()A、砂粘土B、沙土C、重壤土D、中壤土27、干旱區土壤的主要特點是()。A、缺水B、干旱C、疏松D、有機質含量高28、下列屬于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的是()A、堿蓬、鹽蒿B、羊毛草、映山紅C、映山紅、石榴D、檉柳、石榴29、毛管孔隙與非毛管孔隙度之比以()為宜。A、1:1B、2:1C、3:1D、4:130、土壤孔隙有()。A、毛管孔隙B、通氣孔隙C、非活性孔隙D、死性孔隙31、土壤結構性直接影響()。A、水B、肥C、氣、日、熱32、我國山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A56%B50%C66%D55%33、我國國土面積億,耕地為()。A、億B、億C、億D、億34、土壤有機質的主體是()。A、秸稈B、動物殘體C、腐殖質D、糖類35、黃土高原總面積為()。A、53萬B、萬C、150萬D、12336、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總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A、%B、74%C、64%D、50%四、簡答題:簡述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方法簡述土壤微生物的作用簡述高產肥沃土壤的培肥措施簡述土壤保肥性與供肥性一般采用的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