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z
容備注思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課程教案講課題目: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目的要求:了解新主義革命道路的歷史開展過程及道路理論的主要容。重點難點: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工農武裝割據的主要容。方法步驟:以理論講授為主,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注意雙向互動,啟發學員進展思考。。器材保障:多媒體設備。時間地點:2009年9月12日教學主樓104教室。教學容與時間安排:〔共50分鐘〕國家政權問題是革命的根本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戰爭解決問題。新主義革命的直接目的,就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摧毀舊的國家機器,建立人民專政的國家政權。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實踐證明,這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唯一正確的道路。一、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和開辟(20分鐘)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將工作重心放在城市,主要精力放在組織工人、教育工人,領導工人運動,組織工人進展罷工、爭取合法權益上。1927年介石、汪精衛相繼在和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使國共合作推動的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歸于失敗。全國陷入腥風血雨和白色恐懼之中。被屠殺的共產黨員有26000人,共青團員和革命群眾多達31萬人。黨員人數也由大規模高潮時的近6萬人猛降至1萬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黨的創始人之一大釗同志也被反動軍閥作霖殺害。但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上爬起來,揩干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們又繼續戰斗了〞。他們高舉革命的旗幟,開場了探索革命開展新道路的歷程。大革命失敗的血的教訓,使中國共產黨人開場懂得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1927年"八—〞起義打響了武裝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1927年在漢口召開的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方針。會后一年多的時間里,黨在全國各地領導發動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起義、東江農民起義、瓊崖起義、平江起義、起義等100屢次武裝起義,這些武裝起義開創了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立人民軍隊的新時期,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但是這些起義大局部遭到失敗。有的起義雖然取得初戰的勝利,但很快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反攻而站不住腳。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客觀上講,這一時期革命處于低潮,敵我力量比照懸殊。從主觀上講,黨對武裝斗爭的領導還處于初步階段,對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還知之甚少。同時,由于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歷主要是1871年法國巴黎公社武裝起義和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也受中國20世紀早期革命斗爭經歷的影響如1911年辛亥革命和1926年5月至1927年3月北伐戰爭的影響,這些武裝起義大多是以進攻和占領中心城市為目標。在大革命失敗后很長一段時間,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一些領導人堅持"城市中心論〞,先后出現了三次"左〞傾錯誤:第一次是1927年"八七會議〞之后,1927年11月-1928年4月以瞿秋白為首的黨中央號召舉行全國圍的武裝暴動,以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在這一年的10月10日和10月23日,連續發布"中國共產黨為辛亥革命紀念告民眾書"、"中國共產黨反對軍閥戰爭宣言",號召工農貧民兵士"團結在工農暴動的旗幟之下〞,"推翻、、、的一切反動的政府,暴動建立平民代表會議的政府。〞當時提出的武裝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方針是正確的;而在具體操作時,則仿照十月革命模式,演變為以城市為中心實行總暴動的"左〞的方針。在這次號召之下的起義和起義,后來均告失敗。第二次是1930年6月—9月間,以立三為代表,又一次大規模推行以城市為中心的總暴動方針。這次暴動的背景是:在黨的"六大〞之后,經過1929年和1930年的艱辛斗爭,革命力量得到恢復和開展,其中,特別是農村根據地的建立,已蔚為可觀。而當時國際帝國主義又面臨世界性經濟危機,國爆發了介石、閻錫山、玉祥各派軍閥勢力之間的中原大戰。于是,正在主持黨中央實際工作的立三,于當年6月11日,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由他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首先勝利"的決議。根據這項決議制訂了以為中心的全國中心城市武裝起義和集中全國的紅軍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險方案,要求各部隊"會師〞、"飲馬長江〞,甚至夢想"在中國革命掀起全世界的大革命,作最后的決戰〞。結果,這一決議只推行了三個月,便遭慘敗。第三次是從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在由王明主持的六屆四中全會上,把立三的"左〞傾冒險主義說成不是"左〞傾,而是右傾,認為直接革命形勢不是已經過去而是繼續存在。為此,要"集中火力反對右傾〞,他們排斥對紅軍的正確領導,中紅軍由博古,周恩來和德〔德國人〕"三人團〞領導。急于要求打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如命令打,未果〕,揚言要"把分散的區打成一片〞,"聯系成整個區〞,似乎全國革命勝利已近在眼前。他們甚至稱當時的區與國民黨政權已是"大國對大國〞、"大軍對大軍〞,結果造成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革命根據地和紅軍損失90%以上,黨在白區的力量完全喪失,被迫舉行長征。如后來所批評的這些人是,由冒險主義到保守主義,又從保守主義到逃跑主義。實踐證明以城市為中心的道路在中國行不通,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尋找新的革命道路,去取得革命的勝利,是其中的出色代表。對"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開辟和探索過程,依據行動和思想的軌跡,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一〕從注意城市工作轉向熱心于農民運動如前面所說,從黨的成立,到大革命時期,黨和革命的中心是在城市。對此,原本并沒有不同看法,所以,不管是擔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兼中國勞動組合書記局部部主任時,還是國共合作后先在后去的工作中,他主要忙于城市宣傳和工人運動的工作。1925年春,回鄉養病期間,發生了"五卅〞慘案,農民振奮地聲援罷工、罷課、罷市"三罷〞斗爭,表現得非常勇敢。這件事再與早年的農村調查相聯系,使受了很大啟發,深刻地看到了農民的力量,感到"農民運動非常富有戰斗性〞,于是"發動了一個把農村組織起來的運動〞,開辦農民夜校、組織農民協會,開展農民黨員,創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基層組織——中共韶山支部,"開場注重研究農民問題〞。在1925年12月1日發表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第一次提醒了農民階級是中國革命隊伍中的一支偉大力量,是無產階級最廣闊和最忠實的同盟軍,充實和開展了中國共產黨"四大〞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同盟軍的決議案。1926年1月,在國民黨二大上,參與修訂了"農民運動決議案",并進入了國民黨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1926年5月,接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他不但帶著學生到先進地區參觀、學習調查研究,而且親自給學員講授"中國公民問題"等課程。在為"農民運動叢刊"所作的序言"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一文中,第一次提出:"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中心問題〞的著名論斷,強調"農民不起來參加并擁護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農民運動不迅速地做起來,農民問題不會解決;農民問題不在現在的革命運動中得到相當的解決,農民不會擁護這個革命〞,并號召黨同志"立刻下了決心,去做那組織農民的浩大工作〞。由此可見,已經把農民問題同整個中國革命和照中國現代化聯系在一起,為后來開創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奠定了深厚的根底,標志著本人從思想到感情開場了從注意城市工作向熱心于農民運動的轉變。1926年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主持農民運動之時,北伐戰爭勝利推進,農民運動也如火如荼地進入高潮。但是,對這場農運高潮非議頗多,不但土豪劣紳和國民黨右派大罵它是"痞子運動〞、"惰民運動〞"糟得很〞,而且,同年12月13日至18日獨秀主持召開中共中央特別會議,指責它"過火〞,是"左稚病〞,并運用手中的權力進展限制和阻撓。于是,中國上出現了一股反對農民運動的逆流。面對如此嚴重的形勢,以大無畏的精神,冒著巨大的風險,在會議上就不同意獨秀的意見,主馬上解決土地問題來進一步推動農村工作。1927年1月4日到2月5日間,考察了、湘鄉、、澧陵、5縣。2月16日即致信中共中央,用考察事實駁斥了外界對農民的污蔑和漫罵,指出土地問題必須要馬上予以解決。3月發表了"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熱情歌頌農村大革命的豐功偉績,并總結其豐富經歷,有力地駁斥對農民運動的種種污蔑。他異常鋒利地指出,在這場農民運動高潮面前,"一切帝國主義、軍閥、貪官污吏、土豪劣紳,都將被他們葬人墳墓。一切革命的黨派,革命的同志,都將在他們面前受他們的檢驗而決定棄取。〞的這篇文章,獲得瞿秋白同志的高度贊揚,4月在為長江書店出版的該文單行本而寫的序言中,瞿秋白稱贊三萬萬九千萬農民說話辦事,是"農民運動的王〞。共產國際機關刊物"共產國際"也先后于5月27日、6月12日用俄文和英文刊發了該文。獲得了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委員布哈林的高度稱贊。因此,1927年初,標志著無論是行動上還是思想感情上,完成了從城市中心論到全心全意投入農民運動的轉變,構成他在后來開創"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堅實思想根底和偉大起點。〔二〕從"上山〞主到創立農村根據地在黨比擬早地認識到了武裝斗爭的重要性。根據茅盾先生回憶,還在1924年建立黃埔軍校前,就萌發了爭取軍閥武裝和獨立掌握槍桿子的念頭,表現于1923年8月間,他建議中共地方兼區執行委員會六次會議,密令警備團的金佛莊,要注意作反對軍閥戰爭的宣傳,并要設法保存實力。1925年3月間,介石發動了篡奪軍權的"艦事件〞,毛又力主還擊,認為對介石,如果"我們示弱,他就得寸進尺;我們強硬,他就縮回去〞。1926年3月30日,在國民黨農民部農民運動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提出議案,強調要把農民運動同革命戰爭、奪取政權結合起來。時至1927年春夏之交,由于國民黨右派活動更加猖狂,加之獨秀右傾投降路線的嚴重制約,大革命失敗的局面已難以根本扭轉,形勢異常嚴峻。對此,獨秀束手無策,共產國際雖有"緊急指示〞,但既未抓住根本,也無法貫徹執行。思想比擬清醒。他根據形勢,從戰略高度出發,屢次提出"上山〞主:第一次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馬日事變〞后,一些在農村工作的同志跑到漢口,向他們提出"靠山的上山,濱湖的上船〞的主,拿起武器,堅決與敵人斗爭,武裝包圍革命。可以說,這是將黨的工作重心從城市轉向農村的萌芽。第二次是1927年6月上旬,在擔任省委書記時,針對汪精衛政權收繳工農武裝的情況,在提出工農武裝出路問題的三種意見中,很明顯傾向于"上山之路〞。第三次是1927年7月4在黨的"八·七〞緊急會議上,激憤地批判獨秀右傾投降主義"不做軍事運動〞等錯誤:"從前我們罵專做軍事運動,我們則恰恰相反,不做軍事運動專做民眾運動。、唐都是拿著槍稈子起的,我們獨不管。……這次失敗〔指的是"馬日事變〞〕,可說完全由于書生主觀的錯誤,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強調黨今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此后,又屢次強調這一論斷。8月9日,在臨時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他針對有人主組織一個師的軍隊,隨起義的軍隊往時,說:"民眾組織比還要擴大,所缺的是武裝,現已適值暴動時期,更需要武裝……要在形成一師的武裝,占據五六縣,形成一政治根底,開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縱然失敗,也不應去而應上山。〞8月18日,在省委會議上,又一次指出,"的秋收暴動的開展,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但"要發動,單靠農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有一個軍事的幫助。〞"暴動的開展是奪取政權,要奪取政權,沒有兵力的擁衛或去奪取,這是自欺的話,我們黨從前的錯誤,就是忽略了軍事,現在應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軍事運動,實行在槍桿上奪取政權,建立政權。〞"槍桿子里邊出政權〞的著名論斷,成為此后中國老一代革命家的堅決信念。從八一起義到秋收起義,中國共產黨進入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階段,逐步實現著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偉大歷史轉折,也進入到建立農村根據地,開創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開展道路的新階段。"八·七〞會議后,受命去組織和領導秋收起義,在這個過程中,他從思想上更清晰地有了突破,主要表現在:一定要組織—支黨直接領導的正式軍隊,把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這一政治目的緊緊聯系在一起;在敵我力量比照十分懸殊的情況下,一定要找一個"落腳點〞。所以,在實際行動中,先是成立了起義的最高指導機關——黨的前敵委員會,并以前委書記身份統領各項工作。而當湘贛邊界起義受挫后,他當機立斷:撤離城市向敵人力量薄弱的湘贛邊界山區農村轉移。9月29日,起義軍到達永新三灣,進展了著名的三灣改變,從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成為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10月上旬抵達寧岡茨坪。標志著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的開場。隨后,采取了一系列實際步驟,創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一是恢復黨的組織。從1927年11月到1928年3月先后恢復重建了中共茶陵、遂川、永新、寧岡、蓮花等縣委。1928年5月在寧岡茅萍召開了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創立了以為書記的中共邊界特委。二是建立革命政權。1927年11月,湘贛邊界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成立。后又在各縣工農兵政府建立的根底上又成立了以為主席的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三是擴大革命武裝。上井岡山不久,就派人與當地的農民武裝袁文才、王佐部隊取得聯系,并對他們進展團結改造,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1928年4月,朱德帶著"八·一〞起義的余部來到井岡山,朱、毛會師之后,合為1萬余人,建立了紅四軍。1928年12月間,德懷帶著平江起義的700余人也上了井岡山。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和紅四軍的建立,標志著中國革命已經在實際上開場走上"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開展道路。〔三〕從建立根據地的實踐到"工農武裝割據〞觀念的提出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展過程中,有過兩次不錯的局面,也有過兩次失敗。前者為提供了珍貴的經歷,而后者卻向提出了嚴重的挑戰。一次好局面出現在1928年2月,用的話描述:無論是重建黨的組織,還是地方武裝和打擊豪紳,"成績都還好〞;另一次好局面出現在同年7月,用的話描述:"割據地區一天一天擴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眾政權一天一天推廣,紅軍和赤衛隊一天一天擴大〞。但是,由于受城市中心論和"左〞傾盲動主義的影響,從上邊派來的人,在錯誤的時間向錯誤的方向發動進攻,分別在1928年的3月和8月出現了兩次失敗,造成重大損失。于是,產生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廣泛地散播著,并久久回蕩著。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深深感到問題的嚴重性:從中央到共產國際,都還沒有認可農村根據地和工農武裝割據的總政策,而已經到達根據地的同志仍有不少人特別是一局部領導干部對它將信將疑,甚至行動上的脫離和違背。顯然,這對革命是極為不利的。面對形勢的挑戰,認為:"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不答復中國革命根據地和中國紅軍能否存在和開展的問題,我們就不能前進一步。〞為此,必須從理論上進展答復。于是,他先后發表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將紅色政權即"工農武裝割據〞的觀念和政策升華為一個理論。〔四〕"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根本形成1929年初,為了粉碎國民黨新軍閥對井岡山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前委決定采取"圍救〞的策略:除德懷率少數兵力留守井岡山外,主力由朱德、率領離開井岡山,然后尋機向敵人前方迂回,以便逼敵后撤,從而到達保衛井岡山根據地的目的。但是,由于敵人力量過于強大,在包圍井岡山的同時又動用很大力量對朱、毛率領的主力進展追擊,以致"圍救〞之策無法實施,而且造成紅軍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里接連打敗仗,不得不在奔波于贛粵邊界之后又進閩西,再折回。井岡山根據地喪失了。與此同時,紅軍部的分歧和爭論日趨劇烈,"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再度泛起,也被迫辭職轉移到閩方工作。認為,離開井岡山后,不但積累了豐富的經歷,而且使我們走向了更廣闊的舞臺:贛南有良好的活動空間、群眾根底和較好的經濟條件;閩西則有良好的地勢和利用敵人部矛盾的更多機遇。因此,應當也完全可以創立起一個更大的根據地:面對部的狀況,認為必須使黨的思想和理論工作進入更高層次,所以從1929年底,"復職〞之后的先后寫了"關于糾正黨錯誤思想"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對黨的建立、軍隊建立和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等方面容,都進展了新的闡述,大力推動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贛南和閩西兩塊根據地的擴大和穩固,既為后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根底,又為認識根據地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提供了深刻的依據。認為,"工農武裝割據〞總觀念提出之后,之所以仍然有一批領導出現錯誤,一個關鍵點就在于對黨的工作重心到底應當放在哪里,還沒有弄明白。為此,他進展了反復思考,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集中地闡述了這個問題。一方面,他明確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開展,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開展的必然結果;并且無疑地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朱德式、方志敏式的……政策,無疑地是正確的〞。另一方面,他又指出:"希望用比擬輕便的流動游擊方式去擴大政治影響,等到全國各地爭取群眾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個地步了,然后再來一個全國武裝起義,那時把紅軍的力量加上去,就成為全國圍的大革命。他們這種全國圍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爭取群眾后建立政權的理論,是于中國革命的實情不適合的。〞真正確立了工作重心后,徹底拋棄了城市中心論,確立了農村中心論的理論基點。正是在這個根底上,信心十足地指出:"必須這樣,才能樹立全國革命群眾的信仰……必須這樣,才能給反動統治階級以甚大的困難,動搖其根底而促進部的分解。也必須這樣,才能真正地創造紅軍,成為將來大革命的主要工具。總而言之,必須這樣,才能促進革命的高潮。〞一句話,在農村建立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乃是中國革命惟一正確的道路。必須指出,后來,還緊緊圍繞"三位一體〞的容,從國情和形勢特點兩大視角論述了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必要性。中國的根本國情加上政治形式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容,以武裝斗爭為強力支柱,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依托,并將三者嚴密結合在一起的道路。由此,也就決定了只有以三位一體為根本容的這條道路,才是真正的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五〕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理論的成熟1936年以后是道路理論到達成熟和開展的階段。在1936年至1939年先后撰寫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戰爭和戰略問題"、"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共產黨人〉發刊詞"等著作,標志道路理論的完整確立并到達成熟。首先,明確指出和論證了中國武裝奪取政權的獨特道路。指出,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部遭受封建主義壓迫,沒有制度;外部遭受帝國主義壓迫,沒有民族獨立。中國共產黨的任務,根本不是經過長期合法斗爭以進入起義和戰爭,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農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其次,進一步指明了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殘酷性。指出,中國革命的敵人是異常強大的,而且長期占據著中國的中心城市。因此,中國革命將是一個長期的、曲折的、艱辛的斗爭過程。其三,系統地闡述了農村根據地建立的理論。指出,要把根據地建立成為軍事上的、政治上的、經濟上的、文化上的先進的綜合堡壘,使之適應長期革命戰爭的需要,成為中國革命勝利的起點和穩固的基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周恩來對道路理論的形成曾經作出比擬大的奉獻。1929年3月,周恩來為中共中央起草了給賀龍和湘鄂西前委的信,信中強調在農村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深入土地革命和建立農村維埃的重要性。周恩來說:"目前所應注意者,還不是什么占領大城市,而是在鄉村發動群眾、深入土地革命。〞同年9月,周恩來在委托毅起草由他審定的"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指出了一個對中國革命道路理論形成有重大意義的論斷:"先有農村紅軍,后有城市政權,這是中國革命的特征,這是中國經濟根底的產物。如有人疑心紅軍的存在,他就是不懂得中國革命的實際,就是一種取消觀念。〞在"關于黨的"六大〞的研究"一文中,周恩來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予以高度贊揚。周恩來說:"明確提出要創造紅色區域,實行武裝割據,認為這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鄉村為中心〞,"在歷史上無論中外都找不到農村包圍城市的經歷〞。周恩來認為關于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理論"是史無前例的〞。〔六〕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目標的實現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要求黨在農村建立穩固的根據地。根據地的穩固和開展,離不開廣闊農民的有力支持;而要獲得農民的支持,就必須廢除農村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滿足農民對土地的要求。因而,創立革命根據地和開展土地革命就成為實現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重要實踐活動。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重視農村根據地的建立,由于實行了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土地政策,使根據地不斷開展。到1930年上半年,全國已建立了中央根據地、湘鄂贛根據地、鄂豫皖根據地等十幾處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在10多個省的300多個縣的廣區,全軍紅軍共開展到13個軍計62000多人,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向前開展。抗日戰爭爆發以后,針對"速勝論〞和"亡國論〞,撰寫了一系列理論著作,著名的"論持久戰"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就是在這個時候寫成的。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說明了開展敵后游擊戰和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重要意義。中國共產黨以主要的力量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這實際上是在抗日民族戰爭的條件下,堅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同時,這一時期,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進而使人民抗日力量開展壯大。到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黨領導的根據地開展到19個,面積220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以上,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根底。解放戰爭時期,解放戰爭初期,中央提出了"向北開展,向南防御〞的方針。當介石與我爭奪東北,在東北調集了50萬軍隊時,中央審時度勢,預計不可能獨占東北,控制東北大城市,又及時作出了"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的方針,即把工作重點放到距國民黨占領的大城市較遠的中小城市和廣闊農村,在那里發動群眾,建立穩固的根據地。解放戰爭打響以后,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變化,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根據中央"先占中小城市和廣闊鄉村,后取大城市〞的作戰方針,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解放縣城100多座,相繼建立了中原、鄂豫皖、豫皖、豫西等解放區,象一把尖刀插進了國民黨的心臟。解放軍解放了除、等少數城市以外的半島。經過遼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消滅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有生力量。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提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全會指出,這是一個偉大的轉變,標志中國革命經過20多年艱辛奮斗,終于取得重大勝利。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我黨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在農村積聚和開展武裝力量。經過20多年的斗爭,國民黨主力已經被消滅,敵我力量發生了根本變化。在七屆二中全會上說:"從1927年到現在,我們的工作重點是在鄉村,在鄉村聚集力量,用鄉村包圍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這樣一種工作方式的時期現在已經完結。從現在起,開場了由城市到鄉村并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移到了城市。〞中央規定,人民解放軍今后將是先占城市,后占鄉村。全會以后,中共中央由轉道至。到1949年底,人民解放軍奪取的城市已約占全國城市的98%。至此,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得到了完滿實現。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30分鐘)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馬克思主義暴力革命原理在中國特殊歷史條件下的運用和開展,它科學地論證了中國為什么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以及為什么走這條道路能夠奪取革命的勝利,其理論閃耀著中國革命必須走自己道路的思想。〔一〕中國紅色政權能夠長期存在和開展的原因和條件(10分鐘)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開辟了一條革命新道路,但在理論上沒有被全黨所認識和承受。為了答復革命的道路和前途問題,1928年10月和11月,先后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等文章,深刻分析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總結了井岡山和各地的斗爭經歷,從理論上系統分析和論證了中國紅色政權發生、開展的原因和條件。認為:"一國之,在四周白色政權的包圍中,有一小塊或假設干小塊紅色政權的區域長期地存在,這是世界各國從來沒有的事。這種奇事的發生,有其獨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開展,亦必有相當的條件。〞第一,中國經濟政治開展不平衡及帝國主義的分裂剝削政策,是紅色政權得以建立和開展的最根本原因和客觀條件。所謂中國政治經濟開展不平衡,是指中國不是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而是地方性農業經濟占主要地位的半封建國家,微弱的資本主義經濟和嚴重的半封建經濟同時存在,近代式的假設干工商業都市和停滯不前的廣闊農村同時存在,假設干鐵路、航路、汽車路和普遍的獨輪車路、只能用腳走的路以及用腳還不好走的路同時存在。這種特殊的國情為無產階級在廣闊經濟落后的農村建立紅色政權提供了政治和經濟條件:其一,舊中國是由許多帝國主義國家間接統治的半殖民地國家,帝國主義對中取劃分勢力圍和分裂剝削統治政策,在中國各自扶持一派或幾個派別的反動勢力作為自己利用的工具。這種情況,一方面加劇了中國革命的艱巨性、復雜性,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反革命營壘部的不統一,從而造成了革命人民利用矛盾以開展革命勢力的可能性。其二,中國社會經濟的根本形態不是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地方性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嚴重存在。因此,農村有廣闊的人力物力資源,城市不能完全控制農村,農村卻可以不依賴城市而相對獨立存在,這就為人民軍隊和農村根據地的存在、開展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物質的根底和條件。其三,由于經濟上的不統一,又造成政治上的不統一。封建軍閥割據成為長期現象,從而出現了一些遙遠地區或者省與省、縣與縣接壤的薄弱地帶,革命得以在這些地區首先立足。國各派反動勢力為了各自的利益,分別依附于一個或者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又加劇了反動統治部的不統一,形成長期的分裂與戰爭。其結果是,一方面削弱了反革命的統治力量,另一方面又給革命力量的開展以可乘之機。其四,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特別是廣闊的農村地區,為革命力量提供了極大的盤旋余地,"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即使在局部遇到嚴重的困難和挫折,革命力量仍能在其他地區或其他方面得以恢復和開展。第二,國民革命的廣泛政治影響和良好的群眾根底,是紅色政權存在和開展的客觀原因之一。在、、、等地方受到大革命的影響,有過黨的組織,甚至發生過工農運動高潮,有著良好的群眾組織根底,是革命根據地生根開展的土壤。第三,全國革命形勢繼續向前開展,是農村革命根據地能夠存在和開展的又一客觀條件。國民革命失敗后,引起中國革命的社會根本矛盾—個也沒有解決,而且隨著帝國主義和國務派軍閥之間的矛盾以及它們與人民群眾之間矛盾的進——步激化,必將促進中國革命形勢的進一步開展。第四,有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是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開展的必要的主觀條件。人民軍隊是紅色政權的支柱和實現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道路的關鍵。如果沒有相當力量的正規革命軍隊,單靠地方性赤衛隊的力量,只能對付小股地方武裝的敵人,而不能對付強大的正規的反革命軍隊,因而便不能形成紅色政權武裝割據的局面。第五,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及其各級黨組織的堅強有力,是中國紅色政權能夠存在開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證。〔二〕"工農武裝割據〞是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必由之路(10分鐘)1928年5月,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寧岡茅坪召開,、朱德等60多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主持。分析了中國革命形勢,總結了邊界斗爭的經歷教訓,初步答復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同年10月,在茅坪召開了中共湘贛邊界第二次代表大會。參加會議的代表有100多人,仍由主持。會議總結了一年來井岡山斗爭的經歷,討論了土地問題、經濟問題和紅色政權能夠在白色政權的包圍中存在和開展的原因,會議決定重新組織中共前委,由任書記。大會通過了為湘贛邊界第二次代表大會起草的決議"政治問題和邊界黨的任務"。撰寫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即是該決議中的一局部。11月25日,中共紅軍第四軍前委書記給中共中央寫了報告,這就是"井岡山的斗爭"。"井岡山的斗爭"總結了1927年下半年和1928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其它地區武裝斗爭的經歷。在以上兩篇著作中,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所謂"工農武裝割據〞就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以土地革命為根本容,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斗爭形式,以革命根據地紅色政權建立為依托和戰略陣地。首先,土地革命是"工農武裝割據〞的根本容。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只有開展土地革命,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最廣泛地發動和組織農民群眾參加武裝斗爭,穩固和擴大革命根據地。其次,武裝斗爭是"工農武裝割據〞的主要斗爭形式。由于中國革命的特點之一就是武裝的革命對抗武裝的反革命,因而沒有武裝斗爭,便沒有強大的紅軍,就不能形成工農武裝割據的態勢,也就不能有效地開展土地革命,不能開辟、穩固和開展農村革命根據地。再次,農村革命根據地是"工農武裝割據〞的戰略陣地。它是支持武裝斗爭的人力物力的主要來源和開展土地革命的重要依托。有了穩固的農村革命根據地,武裝斗爭才能有可靠的保證,土地革命才有堅實的根底。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成為關于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道路理論的重要組成局部。〔三〕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道路的必要性(10分鐘)在1936年底至1939年底發表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新階段"、"戰爭和戰略問題"、"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共產黨人)發刊詞"等文章中,系統地論證了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一,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國的根本國情所決定的。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是戰爭解決問題,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原則是普遍地對的。但是,中國的國情特點和資本主義各國有所不同,這就使得中國共產黨的任務區別于資本主義各國的無產階級政黨的任務。中國不是一個獨立的、的國家,而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受到帝國主義壓迫;在部沒有制度,受到封建制度壓迫。因此,在全局上和長時期不具備合法斗爭的條件,不可能像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政黨那樣,利用議會制度和組織工人進展罷工實現革命。中國人民要想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必然會遭到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鎮壓,所以必須拿起武器,以武裝的革命對抗武裝的反革命,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去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過期食品銷毀協議書
- 保安和女工合同協議書
- 買賣合同轉欠款協議書
- 2人合作配件協議書
- 駕駛服務采購協議書
- 項目防疫責任協議書
- 酒店簽訂優惠協議書
- 雇傭車輛合同協議書
- 贈送房屋出售協議書
- 討賬傭金提成協議書
- 2025-2030年芳綸纖維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紡織機械操作知識掌握策略試題及答案
- 煙臺科目一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廣東佛山市三水海江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初中英語人教新目標 (Go for it) 版七年級下冊Unit 7 Its raining!Section A教學設計
- 民法典物權編詳細解讀課件
- 列車緊制不緩解故障處理湖南鐵道賀婷課件
- 2025年地理會考簡答題思路模板
- 2025年矯形器裝配工競賽考試題(附答案)
- 2025年行政執法證資格考試必刷經典題庫及答案(共150題)
- 2025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基層診療與管理指南解讀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