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任海波培訓課程課件_第1頁
頸椎病任海波培訓課程課件_第2頁
頸椎病任海波培訓課程課件_第3頁
頸椎病任海波培訓課程課件_第4頁
頸椎病任海波培訓課程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概述解剖椎骨肌肉神經血管頸椎病診斷與治療鑒別診斷其他療法頸椎手法頸椎體格檢查目錄概述1概述頸椎病,常見、多發、危害大。頸椎病指由于頸椎間盤退變引起的頸椎骨關節,軟骨及其周圍韌帶、肌肉、筋膜等損傷及其繼發性改變如關節增生、椎間隙變窄等,刺激或壓迫了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及其周圍組織而引起的一系列復雜綜合癥。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頸椎病的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針刀療法是治療頸椎病的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康復和預防:是整個診治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亦應重視。概述頸椎病,常見、多發、危害大。2準確診斷是前提正確治療是關鍵積極預防是保障準確診斷是前提3針刀治療要領熟悉解剖---全面:大體、局部、精細(特別是相互間的位置關系)、體表、動態、立體了解功能---徹底:(如:項韌帶)詢問病史---仔細:檢查體征---細致:輔助檢查---明確:綜合分析---準確:針刀治療---到位:針刀治療要領熟悉解剖---全面:大體、局部、精細(特別是相4解剖骨性解剖------各頸椎骨的解剖特點(如:頸2)軟性解剖------各肌肉韌帶關節囊的位置和關系血管解剖------椎動脈神經解剖------神經根、神經干、神經叢解剖骨性解剖------各頸椎骨的解剖特點(如:頸2)5骨性解剖三四棘突短小深棘突易觸屈變直第五頸椎最前凸移位病變它最多第七頸椎最穩當應力集中損傷多頸椎疾病分硬軟軟松硬整效更高1、頸椎骨頸椎共有7個椎骨,是脊椎骨中體積最小,活動度最大的骨骼,其解剖生理結構也較為復雜。按其結構分為普通頸椎和特殊頸椎。頸一環椎不似椎無棘無體橫最長椎周不附椎枕固頭頸暈痛環齒錯頸二樞椎特點多棘突粗大不等叉椎板最寬不等稱橫突短小危險多骨性解剖三四棘突短小深1、頸椎骨頸一環椎不似椎6普通頸椎⑴椎體:椎體較小,呈橫橢圓形,其橫徑約比矢狀徑大1/2。椎體后緣比前緣略高,其上面橫徑上呈凹陷狀,在其兩側及稍后方有嵴狀隆起,稱為鉤突即椎體上面在失狀徑上的隆凸。鉤突在C3-C7呈矢狀位,在T1近似額狀位。椎體下面在橫徑上呈隆凸狀,在矢狀徑上呈凹陷。與下位椎骨體鉤突的對應部呈斜坡狀。這樣,相鄰椎骨的椎體鉤突隆起與椎體,凹陷部形成的斜坡相互咬合,構成椎體的側方關節-鉤椎關節,又稱椎體半關節。其前方有頸長肌,外側有橫突孔(內有椎動脈、椎靜脈及包繞其上的交感神經叢通過)后外側參與構成椎間孔前壁(有頸神經根及根動脈通過)。內側有椎間盤,其位置非常重要。普通頸椎⑴椎體:椎體較小,呈橫橢圓形,其橫徑約比矢狀徑大1/7第一頸椎叫寰椎,沒有椎體和棘突,由前后弓和側塊組成。前弓較短,其內面中部有關節面與第二頸椎的齒狀突構成寰齒關節;前面中部有前結節,是兩側頸長肌的附著處。后弓較長,其后方有一結節而無棘突;此后結節突向上、后方,是兩側頭小直肌的附著處。后弓上面兩側近側塊部各有一溝,稱椎動脈溝;椎動脈上行出橫突孔,繞過側塊,跨過此溝,再穿通環枕后膜,經枕骨大孔而進入顱腔。側塊上方有橢圓形凹陷的關節面,朝向內、前、上方,與枕骨髁構成寰枕關節;側塊下方有較平坦的關節面,朝向前、下、稍內方,與第二頸椎的上關節面構成寰樞關節。側塊的外方有橫突,能作為寰椎旋轉運動的支點,比其他頸椎的橫突既長且大。

第一頸椎叫寰椎,沒有椎體和棘突,由前后弓和側塊組成。前弓較短8頸椎病任海波培訓課程課件9頸椎病任海波培訓課程課件10椎弓根椎弓根既短又細,由一對椎弓根和一對椎板所組成。與椎體外緣呈45o方向連接,其上下緣各有一鉤狀凹陷,分別稱為上切跡和下切跡,相鄰椎體的上下切跡圍成椎間孔,有神經根和伴行血管通過。多數呈燕翅狀分叉,便于肌肉、韌帶附著。頸椎棘突末端兩個叉常發育不對稱,且棘突偏歪者占23.8%。棘突椎弓根椎弓根既短又細,由一對椎弓根和一對椎板所組成。與椎體外11隨病情加重發生自下而上的上神經原性癱瘓(1)交感神經興奮癥狀:頭痛或偏頭痛,頭暈,有時伴惡心、嘔吐;突然發作的劇烈眩暈,伴惡心嘔吐;如兩側間隙同時變窄,說明該關節囊和周圍軟組織攣縮;肱二頭肌與胸大肌肌力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上外側部起于C3~6橫突前結節,止于寰椎前結節,該肌收縮可使頸前屈。特點:富有彈性,可變形。1)斜角肌:分前、中、后斜角肌。上外側部起于C3~6橫突前結節,止于寰椎前結節,該肌收縮可使頸前屈。X-ray、CT、MRI等檢查與神經根型頸椎病相似。彎曲段(環椎部)、頸椎的椎孔疊加連接起來就形成了頸椎椎管。其前方有頸長肌,外側有橫突孔(內有椎動脈、椎靜脈及包繞其上的交感神經叢通過)斜角肌受C2-8神經支配。如齒狀突變長,說明樞椎仰旋移位。神經根型六、看C2~C6椎上、下角連線是否曲張,。二、臂叢brachialplexus

由第5-8頸神經前支和第1胸神經前支的大部分組成。CT或MRI可見椎間盤突出、椎管及神經根管狹窄及脊神經受壓情況。2)椎弓間連接:包括椎間關節及周圍的韌帶樞椎第二頸椎又叫樞椎。它和一般的頸椎相似,但椎體上方有齒狀的隆突稱為齒突,此齒突可視為寰椎的椎體。齒突根部的后方,有寰橫韌帶,但此韌帶較細小;齒突前面有一關節面與寰椎前弓構成寰齒關節。上關節面位于椎體和椎根連結處上方的粗大稍出的骨塊上,朝向上、后、稍外方,與寰椎的下關節面構成寰樞關節;第二頸脊神經位于該關節的后方,與下位頸脊神經和椎間關節的位置關系不同。樞椎的椎板較厚,其棘突較其下位者長而粗大,在X線相上看到上部頸椎有最大棘突者即為第二頸椎。樞椎的橫突較小,方向朝下,只具有一個明顯的后結節。隨病情加重發生自下而上的上神經原性癱瘓樞椎第二頸椎又叫樞椎。12發自椎體和椎弓根的側方,根部與鉤突緊密相連,向外前方伸展,其狀短而寬,體積較小。其末端分成兩個骨結節—前結節和后結節。橫突中央部有一圓形孔稱為橫突孔,有椎動脈和椎靜脈通過。緊貼橫突孔的后方有一自內向外下走行的斜行深溝,有脊神經由此溝穿出,故又稱脊神經溝。橫突及其后的關節突上有許多肌肉附著,由前向后順序有頸長肌、頭長肌、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肩胛提肌、頸夾肌、髂肋項肌、頸最長肌、頭長肌、頭半棘肌等。橫突發自椎體和椎弓根的側方,根部與鉤突緊密相連,向外前方伸展,其13關節突位于橫突之后,椎弓根和椎板的分界處。呈短柱狀,左右各一,并分為上關節突和下關節突,關節面呈卵圓形,表面平滑,與椎體縱軸呈45o角,鄰近椎體的上關節突與下關節突組成后關節,又稱椎間關節,此關節屬滑囊關節。關節突位于橫突之后,椎弓根和椎板的分界處。呈短柱狀,左右各一14頸椎病任海波培訓課程課件15乳突枕骨隆凸乳突枕骨隆凸16軟性組織(1)頸前肌:下內側部起于C5~T3椎體前面,止于C2~4椎體及C5~7橫突前結節;上外側部起于C3~6橫突前結節,止于寰椎前結節,該肌收縮可使頸前屈。(2)頭長肌:起于C3~6橫突前結節、斜向上內止于枕骨底,兩側收縮可使頭前屈。(2)頸外側肌:1)斜角肌:分前、中、后斜角肌。前斜角肌起自C3-6橫突前結節,斜向外下,止于第一肋骨上面的斜角肌結節。中斜角肌位于前斜角肌后方,起于C1橫突或C2-6橫突的后結節,向下止于第一肋骨上面。后斜角肌在中斜角肌后方,起于C5-7橫突后結節,向外下止于第二肋外側。斜角肌受C2-8神經支配。肋骨固定而收縮該肌可使頸前屈。2)胸鎖乳突肌:有兩個頭,胸骨頭呈腱性較窄,起于胸骨上緣;鎖骨頭呈肌性,較寬,起于鎖骨內1/3之上緣,纖維斜向后上止于乳突和枕骨上項線。兩側同時收縮使頭后仰,單側收縮令頭面轉向對側。受副神經及C2-4神經前支配。軟性組織(1)頸前肌:17頸后肌1)淺層肌①斜方肌:起于枕骨上項線、枕外隆凸,項韌帶及全部胸椎棘突;向外上止于鎖骨的肩峰端、肩胛岡、肩峰。當肩胛骨固定,該肌收縮可使頭頸后仰。②肩胛提肌:位于斜方肌深面。起于C1-4橫突后結節,向下止于肩胛骨內上角及肩胛骨脊柱緣的上部。肩胛骨固定時,該肌收縮可使頸后仰,單側收縮可使頸側屈。2)深層肌

第一層夾肌:頭夾肌和項夾肌最長肌:分為背最長肌、頸最長肌、頭最長肌。

第二層:橫突棘肌,包括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頸回旋肌、項回旋肌)

椎枕肌

第三層:橫突間肌棘突間肌頸后肌1)淺層肌18椎動脈椎動脈19椎動脈解剖特點四段:起始段(椎前部)、直行段(橫突部)、彎曲段(環椎部)、顱內段(顱內部)、六個彎曲:環椎部位于枕下三角內,此段走行復雜彎曲較多,故稱彎曲段。前3個位于環樞段,后3個位于環枕段。1小腦后下動脈瘤

2a

小腦前下動脈和小腦后下動脈共干(2b小腦前下動脈)

3

小腦上動脈

4

大腦后動脈P1段

5

大腦后動脈P2段

6

大腦后動脈P3段

7

大腦后動脈P4段

8

椎動脈

9

基底動脈

10

小腦后下動脈延髓前段

11小腦后下動脈延髓外側段

12

小腦后下動脈延髓后段

13小腦后下動脈扁桃體上段椎動脈解剖特點四段:起始段(椎前部)、1小腦后下動脈瘤

20椎動脈起于鎖骨下動脈。椎動脈和基底動脈分支如下。(1)脊髓前、后動脈發自椎動脈,分布于脊髓。(2)小腦下后動脈發自椎動脈,分布于小腦后下部及延髓背外側部。(3)小腦下前動脈發自基底動脈,分布于小腦下前部。(4)小腦上動脈發自基底動脈,分布于小腦上部。(5)腦橋動脈發自基底動脈,分布于腦橋。(6)迷路動脈發自基底動脈或小腦下前動脈,入內耳門,分布于內耳。(7)大腦后動脈繞大腦腳向背側,其皮質支主要分布于顳葉下面和枕葉內側面,以及兩葉上外側面的邊緣部。中央支亦起自根部,供應背側丘腦、內、外側膝狀體及下丘腦等。頸椎病任海波培訓課程課件21頸椎病任海波培訓課程課件22主要作用是限制椎骨間的活動范圍,控制其活動方向。①疼痛麻木主要發生于橈側手掌和拇、中、食指,以夜間發作為主,影響睡眠,常在反復甩手后緩解;起于C1-4橫突后結節,向下止于肩胛骨內上角及肩胛骨脊柱緣的上部。骨性解剖------各頸椎骨的解剖特點(如:頸2)六、樞椎棘突的中點正常在齒狀突的中線上,如樞椎棘突中點偏離齒狀突中線則說明樞椎有旋轉移位(1)交感神經興奮癥狀:頭痛或偏頭痛,頭暈,有時伴惡心、嘔吐;三、環樞關節間隙正常時兩側是基本對稱的,長、短、寬、窄都對稱。當肩胛骨固定,該肌收縮可使頭頸后仰。頸肩、肩胛、胸壁外側、上臂橈側、中指食指疼痛、麻木、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動作不靈光活,當頭部或上肢姿勢不當,或突然牽撞患肢即可發生劇烈的閃電樣銳疼。皮支分布到頸前部皮膚。(4)小腦上動脈發自基底動脈,分布于小腦上部。頸椎棘突末端兩個叉常發育不對稱,且棘突偏歪者占23.是由類粘蛋白組成的膠狀物,富含水分。二、如在齒狀突前下側,有白色鈣化帶,說明環椎向前側移位,或者樞椎向后側移位時間較長呈短柱狀,左右各一,并分為上關節突和下關節突,關節面呈卵圓形,表面平滑,與椎體縱軸呈45o角,鄰近椎體的上關節突與下關節突組成后關節,又稱椎間關節,此關節屬滑囊關節。X-ray:頸椎生理前突消失,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緣增生等退行性病變。表現為偏頭痛,頭暈或者胸悶,眩暈,肢體無力,意識障礙,猝倒,視力模糊,嘔吐,心悸等特征。頸肩、肩胛、胸壁外側、上臂橈側、中指食指疼痛、麻木、上外側部起于C3~6橫突前結節,止于寰椎前結節,該肌收縮可使頸前屈。神經頸椎的神經

一、頸叢

cervicalplexus

由第1-4頸神經前支組成。發出皮支和肌支。皮支分布到頸前部皮膚。

皮支有:枕小神經、耳大神經、頸橫神經、鎖骨上神經

肌支有:膈神經、頸神經降支和頸袢

主要作用是限制椎骨間的活動范圍,控制其活動方向。神經頸椎的神23臂叢神經二、臂叢brachialplexus

由第5-8頸神經前支和第1胸神經前支的大部分組成。可分為根、干、股、束四段,并發出許多分支,在腋窩臂叢形成三個束,即外側束、內側束和后束,分別位于腋動脈外、內和后側。

臂叢的分支:胸長神經、肩胛背神經、肩胛上神經、肩胛下神經、胸內外側神經、胸背神經、腋神經、肌皮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臂內側皮神經、前臂內側皮神經

(一)肌皮神經自外側束發出,支配著臂前群肌。

(二)正中神經由內側束和外側束各發出一根合成,支配著臂前群肌的大部分,手魚際肌及手掌面橈側三個半指的皮膚。

(三)尺神經由內側束發出、支配前臂前群肌的靠尺側的小部分肌肉、手小魚際肌和手肌中間群的大部分以及手掌面尺側一個半指和手背面尺側二個半指的皮膚。

(四)橈神經發自后束,支配臂及前臂后群肌、臂及前臂背側面皮膚和手背面橈側二個半指的皮膚。

(五)腋神經由后束發出,支配三角肌、小圓肌及三角肌區和臂外側面的皮膚。臂叢神經二、臂叢brachialplexus

由第524椎間盤是由髓核、纖維環、軟骨板組成,連接于上下兩個椎體之間的結構。頸部共有6個椎間盤。1)髓核:位于椎間盤中央;是由類粘蛋白組成的膠狀物,富含水分。特點:富有彈性,可變形。作用:可緩沖力大的沖擊和震蕩,保護大腦與脊髓。2)纖維環是環繞在髓核周圍的纖維軟骨組織,質地堅韌而富有彈性。分前深兩層。淺層纖維分別與前縱韌帶和后縱韌帶相連接。深層纖維則附著在軟骨板上,在中心與髓核相融合。椎間盤是由髓核、纖維環、軟骨板組成,連接于上下兩個椎體之間的253)軟骨板:構成椎間盤的上、下壁,與椎體的松質骨緊密相連。軟骨板與纖維環牢固的結合在一起,使髓核密封其間。軟骨板有通透性,椎體的水分和營養物質可通過軟骨板到髓核,髓核中的水分也可透過軟骨板進入椎體。椎間盤3)軟骨板:構成椎間盤的上、下壁,與椎體的松質骨緊密相連。椎26頸椎椎骨間的連接1)椎體間的連接①前縱韌帶:主要限制頸椎過度后伸②后縱韌帶:③椎體之間有椎間盤、后外側有鉤椎關節,關節外側有一冠狀韌帶。頸椎椎骨間的連接1)椎體間的連接272)椎弓間連接:包括椎間關節及周圍的韌帶①關節突關節:又稱椎間關節、后關節。

主要作用是限制椎骨間的活動范圍,控制其活動方向。②黃韌帶:主要作用是限制頸椎過度前屈,并維持頸椎對位。

③棘間韌帶:有限制頸椎過度前屈作用。

④項韌帶:2)椎弓間連接:包括椎間關節及周圍的韌帶①關節突關節:又稱椎28(3)頸椎與顱骨的鏈接依靠寰枕關節及其周圍肌肉、韌帶。寰枕關節前縱韌帶延續部分寰枕后膜(3)頸椎與顱骨的鏈接依靠寰枕關節及其周圍肌肉、韌帶。寰枕關29椎管與椎間孔頸椎的椎孔疊加連接起來就形成了頸椎椎管。前壁:頸椎椎體后面、頸椎間盤后緣和后縱韌帶兩側壁:是椎弓根、椎間孔后壁:椎板、黃韌帶、關節突關節頸椎椎管內有頸段脊髓及其被膜,在椎管與脊髓被膜之間有脂肪組織和靜脈叢。頸椎椎間孔前壁:鉤椎關節和下位椎骨的鉤突組成后壁:椎間關節的內側部上壁:上位頸椎的下切跡下壁:下位頸椎的上切跡呈骨性管道,為神經根傳出椎管的部位,也是血管和淋巴管的通道椎管與椎間孔頸椎的椎孔疊加連接起來就形成了頸椎椎管。30頸脊髓位于頸椎管內,外觀為扁圓柱形,是脊髓的上端,上與延髓相延續,下與胸髓上端相連接。脊髓共分31節段,每節段有一對神經根,頸脊髓有8個節段。頸4-胸1節段體積較大,形成頸膨大,與形成支配上肢的神經有關。該節段粗大,而所在的頸椎管卻不相應地有所增大,反而相對上段有些狹窄所以容易受到阻壓,這也是引起脊髓型頸椎病的一種原因。頸髓的功能與脊髓各段一樣,主要有五種功能。(1)感覺傳導功能(2)運動傳導功能(3)軀體的營養作用(4)可以支配內臟的活動(5)發射功能頸脊髓位于頸椎管內,外觀為扁圓柱形,是脊髓的上端,上與延髓相31頸椎病分型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混合型頸椎病分型頸型32頸型是頸椎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患者的臨床特征,有頸部僵硬不適,頸后部、上肩部肩胛部、肩胛骨內側緣、肩部、上臂胸前區疼痛,多是持續性酸痛或鈍痛,可有陣發行疼痛加重,查體有頸部僵直,活動受限,伴有椎旁壓痛。頸型是頸椎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33神經根型頸椎病開始多為頸肩痛,短期內加重,并向上肢放射。放射范圍根據受壓神經根不同而表現在相應皮節。皮膚可有麻木、過敏等感覺異常。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動作不靈光活,當頭部或上肢姿勢不當,或突然牽撞患肢即可發生劇烈的閃電樣銳疼。檢查可見患側頸部肌痙攣,故頭喜偏向患側,且肩部上聳。病程長者上肢肌可有萎縮。在橫突,斜方肌,肱二頭肌長、短頭腱,肩袖及三角肌等處有壓痛。患肢上舉、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上肢牽拉實驗陽性:術者一手扶患側頸部,一手握患腕,向相反方向牽拉。此時因臂叢神經被牽張,刺激已受壓之神經根而出現放射痛。壓頭實驗陽性。X-ray:頸椎生理前突消失,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緣增生等退行性病變。CT或MRI可見椎間盤突出、椎管及神經根管狹窄及脊神經受壓情況。神經根型頸椎病開始多為頸肩痛,短期內加重,并向上肢放射。放射34頸神經根病變定位診斷C3C4頸肩部疼痛、偶有膈肌部分癱瘓C5頸肩、肩峰、三角肌、上臂外側疼痛、麻脹感覺減退、三角肌肌力↓肱二頭肌、肱橈肌腱反射↓C6頸肩、上臂外側、橈側、拇指、食指疼痛、麻木,感覺減退、肱二頭肌與胸大肌肌力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C7頸肩、肩胛、胸壁外側、上臂橈側、中指食指疼痛、麻木、感覺減退,肱三頭肌、旋后肌肌力減弱,腱反射減弱或消失C8頸肩、胸壁、上臂、前臂尺側、小魚際肌肌肉萎縮、小指、無名指疼痛、麻木、感覺減退,尺骨膜反射↓,可有霍納征受壓神經根臨床表現頸神經根病變定位診斷C3C4頸肩部疼痛、偶有膈肌部分癱瘓C535脊髓型頸椎病以側束、錐體束損害表現突出。頸痛不明顯,而以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穩為最先出現的癥狀。隨病情加重發生自下而上的上神經原性癱瘓X-ray:頸椎生理前突消失,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緣增生等退行性病變。CT或MRI可見椎間盤突出、椎管及神經根管狹窄及脊神經受壓情況脊髓型頸椎病以側束、錐體束損害表現突出。頸痛不明顯,而以四肢36六、樞椎棘突的中點正常在齒狀突的中線上,如樞椎棘突中點偏離齒狀突中線則說明樞椎有旋轉移位椎體后緣比前緣略高,其上面橫徑上呈凹陷狀,在其兩側及稍后方有嵴狀隆起,稱為鉤突即椎體上面在失狀徑上的隆凸。是由類粘蛋白組成的膠狀物,富含水分。該節段粗大,而所在的頸椎管卻不相應地有所增大,反而相對上段有些狹窄所以容易受到阻壓,這也是引起脊髓型頸椎病的一種原因。斜角肌受C2-8神經支配。肝腎不足:眩暈頭痛,耳鳴耳聾,失眠多夢,肢體麻木,面紅目赤,舌紅少津,脈弦。橫突中央部有一圓形孔稱為橫突孔,有椎動脈和椎靜脈通過。(1)脊髓前、后動脈發自椎動脈,分布于脊髓。頸痛不明顯,而以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穩為最先出現的癥狀。CT或MRI可見椎間盤突出、椎管及神經根管狹窄及脊神經受壓情況。(1)脊髓前、后動脈發自椎動脈,分布于脊髓。球麻痹癥狀,后組顱神經受損則出現構音不清、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等。(5)腦橋動脈發自基底動脈,分布于腦橋。特點:富有彈性,可變形。(6)迷路動脈發自基底動脈或小腦下前動脈,入內耳門,分布于內耳。皮支分布到頸前部皮膚。④下肢椎體束癥狀出現較晚,霍夫曼反射多為陰性;四段:起始段(椎前部)、正常McRae氏線與沿斜坡畫線交角不超過145°,如大于此值,則為扁平顱底。棘突間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1)交感神經興奮癥狀:頭痛或偏頭痛,頭暈,有時伴惡心、嘔吐;視力下降,瞳孔擴大或縮小,眼后部脹痛;心跳加速、心律不齊、血壓升高;頭頸及上肢出汗異常以及耳鳴、聽力下降,發音障礙等(2)交感神經抑制癥狀:頭昏、眼花、流淚、鼻塞、心動過緩,血壓下降及胃腸脹氣等。X-ray、CT、MRI等檢查與神經根型頸椎病相似。六、樞椎棘突的中點正常在齒狀突的中線上,如樞椎棘突中點偏離齒37椎動脈型頸椎病多見于40以上患者,常與其他類型頸椎病合并存在,患者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癥狀和體征。表現為偏頭痛,頭暈或者胸悶,眩暈,肢體無力,意識障礙,猝倒,視力模糊,嘔吐,心悸等特征。椎動脈型頸椎病多見于40以上患者,常與其他類型頸椎病合并存在38體格檢查頸椎活動度生理曲度、棘突有無偏歪壓痛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叩頂試驗椎間孔擠壓試驗引頸試驗霍夫曼試驗羅索里毛征上肢肌力頸肌對抗試驗體格檢查頸椎活動度39頸椎X線片讀片方法一、看頸椎棘突的連線在不在一條直線上,

二、看頸椎棘突頂線有無變長或變短,。

三、看頸椎兩側橫突間的距離四、看橫突的長短變化五、椎間隙的變化,六、看C2~C6椎上、下角連線是否曲張,。七、看骨質增生的位置八、韌帶鈣化情況九、頸椎向一側側彎,說明中斜角肌和前斜角肌在C1、C2、C3同側橫突附著之肌束攣縮或痙攣。正位片頸椎X線片讀片方法一、看頸椎棘突的連線在不在一條直線上,

正40側位片側位片一、看頸椎棘突間的距離二、椎體前緣的連線三、整個頸椎的生理曲度消失、變直或反張四、寰椎的后弓和枕骨距離五、在第二到第六頸椎之間,如果后關節突間隙變大,就是在下位椎體關節突的上緣出現一近于三角形的黑暗區,說明該關節突關節半脫位。六、骨質增生或骨贅生成七、環椎后弓和第二頸椎之間相連處八、環椎后弓和第二頸椎棘突距離九、有無后縱韌帶鈣化或骨化。十、小關節間雙邊征十一、在頸椎側位片上,自硬腭后緣至枕骨鱗部皮質內緣畫線(Chamberlain氏線),自硬腭后緣至枕骨鱗部皮質外緣最低點畫線(McGregor氏線),另自枕大孔前后緣作連線(McRae氏線)。正常McRae氏線與沿斜坡畫線交角不超過145°,如大于此值,則為扁平顱底。正常齒突尖應恰在Chamberlain氏線稍下,如枕骨大孔邊緣移位至McGregor氏線相當程度,說明有顱底陷入癥側位片側位片41張口位一、齒狀突居正中,兩側有一等寬的間隙,如一側間隙變窄,且上寬下窄,或下寬上窄,說明環椎向側方旋轉移位,或樞椎向側方旋轉移位,如此間隙雖窄但等寬,說明環椎向對側側方移位,或樞椎向同側側方移位,或環椎和樞椎有旋轉移位。二、如在齒狀突前下側,有白色鈣化帶,說明環椎向前側移位,或者樞椎向后側移位時間較長三、環樞關節間隙正常時兩側是基本對稱的,長、短、寬、窄都對稱。如一側間隙變窄,另一側間隙變寬,說明環椎向窄的一側傾斜;如兩側間隙同時變窄,說明該關節囊和周圍軟組織攣縮;如一側間隙變窄,說明環椎向對側側方移位;如兩側間隙同時變窄,說明有旋轉移位。四、如齒狀突變短,說明樞椎俯旋移位;如齒狀突變長,說明樞椎仰旋移位。五、如齒狀突被大量的鈣化影覆蓋,說明十字韌帶長期張力很大,原因有環枕關節輕度前移,或樞椎仰旋移位。六、樞椎棘突的中點正常在齒狀突的中線上,如樞椎棘突中點偏離齒狀突中線則說明樞椎有旋轉移位張口位一、齒狀突居正中,兩側有一等寬的間隙,如一側間隙變窄,42雙斜位一、如果某側某一椎間孔變小,說明該側小關節錯位,如椎間孔內緣參差不齊,說明小關節錯位。二、如某側某一椎間孔變扁,說明相鄰兩個椎體有側方旋轉移位(一般上位椎體向同側旋,下位椎體向對側旋)。三、如果某一個椎間孔特別的大,說明椎體向同側后外方移位(在C1和C2之間不存在此種情況)。四、椎體前緣連線近于直線,生理曲度不大(這是因為投影角度的關系),如果某一椎體前緣向前超過此線,說明該椎體向同側前外方移位,如某一椎體前緣向此線內凹陷,說明該椎體向對側后外方移位。五、如椎骨某一部位有骨質增生或骨贅生成,此處如是軟組織附著處,說明該軟組織長期處于張力過高的狀態,如該處不是軟組織的附著處(一般都在關節面周圍),說明此處長期處于壓應力過高狀態。六、環椎后弓在影像上顯示的末端與第二頸椎棘突頂端相比,基本是一樣長的,如發現椎弓末端比第二頸椎棘突頂端明顯縮短,一般說明環椎向前移位,如果變長一般說明環椎向后移位。雙斜位一、如果某側某一椎間孔變小,說明該側小關節錯位,如椎間43頸椎磁共振頸椎磁共振44治療非手術治療(1)針刀療法

(2)推拿按摩(3)藥物治療(4)理療(5)頜枕帶牽引(6)頸托和圍領

(7)自我保健療法(8)神經阻滯手術治療(1)前路及前外側手術(2)后路手術微創手術射頻治療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45藥物治療處方一:①5%葡萄糖250ml、復方丹參注射液20mlivdripqd

20%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5mg(遞減)ivdripqd

適應癥:以頸部疼痛為主。頸型、神經根型:頸、肩部疼痛。下頸椎病變可向前臂放射。伴有頭痛、頭暈、視物模糊、耳鳴等癥;頸部僵直,活動受限。脊突、脊突旁或沿肩胛骨內緣有壓痛點。

處方二:5%GS500ml葛根素500mgivdripqd

適應癥:以眩暈為主。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上表現頭暈、惡心、嘔吐、四肢麻木、力弱,甚至猝倒,但無意識障礙。癥狀的出現常與頭頸轉動有關

藥物治療處方一:①5%葡萄糖250ml、復方丹參注射液246五、如椎骨某一部位有骨質增生或骨贅生成,此處如是軟組織附著處,說明該軟組織長期處于張力過高的狀態,如該處不是軟組織的附著處(一般都在關節面周圍),說明此處長期處于壓應力過高狀態。肝腎不足:眩暈頭痛,耳鳴耳聾,失眠多夢,肢體麻木,面紅目赤,舌紅少津,脈弦。癥狀的出現常與頭頸轉動有關其前方有頸長肌,外側有橫突孔(內有椎動脈、椎靜脈及包繞其上的交感神經叢通過)癥狀的出現常與頭頸轉動有關突然發作的劇烈眩暈,伴惡心嘔吐;常由于第七頸椎橫突過大或頸肋所致,X線片可以顯示。位于頸椎管內,外觀為扁圓柱形,是脊髓的上端,上與延髓相延續,下與胸髓上端相連接。皮支分布到頸前部皮膚。(1)脊髓前、后動脈發自椎動脈,分布于脊髓。其前方有頸長肌,外側有橫突孔(內有椎動脈、椎靜脈及包繞其上的交感神經叢通過)前弓較短,其內面中部有關節面與第二頸椎的齒狀突構成寰齒關節;臂叢的分支:胸長神經、肩胛背神經、肩胛上神經、肩胛下神經、胸內外側神經、胸背神經、腋神經、肌皮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臂內側皮神經、前臂內側皮神經

(一)肌皮神經自外側束發出,支配著臂前群肌。1小腦后下動脈瘤

2a

小腦前下動脈和小腦后下動脈共干(2b小腦前下動脈)

3

小腦上動脈

4

大腦后動脈P1段

5

大腦后動脈P2段

6

大腦后動脈P3段

7

大腦后動脈P4段

8

椎動脈

9

基底動脈

10

小腦后下動脈延髓前段

11小腦后下動脈延髓外側段

12

小腦后下動脈延髓后段

13小腦后下動脈扁桃體上段椎動脈和基底動脈分支如下。解剖椎骨肌肉神經血管上外側部起于C3~6橫突前結節,止于寰椎前結節,該肌收縮可使頸前屈。兩側同時收縮使頭后仰,單側收縮令頭面轉向對側。如兩側間隙同時變窄,說明該關節囊和周圍軟組織攣縮;二、臂叢brachialplexus

由第5-8頸神經前支和第1胸神經前支的大部分組成。胸廓上口綜合征(前斜角肌綜合癥)二、看頸椎棘突頂線有無變長或變短,。[證候分型]1.風寒濕型:頸、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為主,頭有沉重感,頸部僵硬,活動不利,惡寒畏風,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緊。

2.氣滯血瘀:頸肩部、上肢刺痛,痛處固定,伴有肢體麻木,舌質暗,脈弦。

3.痰濕阻絡:頭暈目眩,頭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納呆,舌暗紅,苔厚膩,脈弦滑。

4.肝腎不足:眩暈頭痛,耳鳴耳聾,失眠多夢,肢體麻木,面紅目赤,舌紅少津,脈弦。5.氣血虧虛: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氣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脈細弱。自擬方:葛根理頸湯加減:五、如椎骨某一部位有骨質增生或骨贅生成,此處如是軟組織附著處47鑒別診斷落枕高血壓病

神經根型肩胛上神經卡壓綜合癥腕管綜合征胸廓出口綜合癥脊髓型脊髓空洞癥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脊髓腫瘤頸部扭傷頸型美尼爾病椎動脈型鑒別診斷落枕高血壓病神經根型脊髓型脊髓空洞48落枕頸部一側的肌肉因扭傷(如夜間睡眠姿勢不良、枕頭不合適等),或感受風寒而引起痙攣,產生腫脹、疼痛;頭部偏向患側,下頜歪向健側,頭部活動受限,活動則疼痛加劇。疼痛呈牽掣狀,可涉及肩背部和上肢,患處有肌緊張和壓痛,多于起床后突然發病。輕者數日可愈,但也有拖延數周不愈和反復發作者。反復落枕者和頸型頸椎病不易區別,二者治療基本相同。治療:理療和局部推拿,一般1~2次即愈落枕頸部一側的肌肉因扭傷(如夜間睡眠姿勢不良、枕頭不合49脊髓空洞癥:①起病年齡較早,多為20~30歲;②一側或雙側上肢乃至上胸部呈一致性的痛溫覺喪失,而觸覺和深感覺無改變;③常合并有脊柱后凸、顱底壓跡等先天性畸形,而無椎體增生及椎間隙狹窄等退行性改變;④下肢椎體束癥狀出現較晚,霍夫曼反射多為陰性;⑤手部肌肉萎縮明顯,出現較早,可呈鷹爪狀;⑥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者以迷走神經功能障礙明顯,多有胃酸缺乏。脊髓空洞癥:①起病年齡較早,多為20~30歲;50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簡稱ALS,俗稱為漸凍人癥)是一個漸進和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是累及上運動神經元(大腦、腦干、脊髓),又影響到下運動神經元(顱神經核、脊髓前角細胞)及其支配的軀干、四肢和頭面部肌肉的一種慢性進行性變性疾病。臨床上常表現為上、下運動神經元合并受損的混合性癱瘓。以上肢周圍性癱瘓,下肢中樞性癱瘓,上下運動神經元混合性損害的癥狀并存為特點。40歲以上的中老年多發,男女之比約3:2,緩慢起病,進行性發展。球麻痹癥狀,后組顱神經受損則出現構音不清、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等。多無感覺障礙。

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簡稱ALS,俗稱為漸凍人癥)是一個漸進和51腕管綜合癥:①疼痛麻木主要發生于橈側手掌和拇、中、食指,以夜間發作為主,影響睡眠,常在反復甩手后緩解;②指壓腕橫韌帶近側緣,保持腕關節背伸位30~60秒,或側血壓時,僅將氣壓加至收縮壓以上,可使拇、食、中指麻木、疼痛發作或加劇;③無頸神經根壓痛和放射性疼痛、麻木,壓頸試驗等陰性,頸椎X線片無改變;④腕管封閉后癥狀明顯消退。腕管綜合癥:①疼痛麻木主要發生于橈側手掌和拇、中、食指,以夜52胸廓上口綜合征(前斜角肌綜合癥)常由于第七頸椎橫突過大或頸肋所致,X線片可以顯示。可見上肢麻木、疼痛、腫脹;鎖骨上窩前斜角肌附著點區有壓痛,并放射到手。斜角肌試驗陽性(即醫生摸住患者橈動脈,讓患者深呼吸,同時頭后伸,下頜轉向患側,橈動脈減弱或消失者為陽性,應與對側比較)。胸廓上口綜合征(前斜角肌綜合癥)常由于第七頸椎橫突過大或頸肋53美尼爾病突然發作的劇烈眩暈,伴惡心嘔吐;發作時出現規律性水平性眼震;有明顯的緩解期;前庭功能減弱或遲鈍;電測聽檢查,可有重聽現象。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發現。美尼爾病突然發作的劇烈眩暈,伴惡心嘔吐;54拓展脊柱頸段相關性疾病頭痛眩暈視力下降血壓異常耳鳴鼻炎心動過速或過緩胸悶咽異物感牙痛甲亢下肢癱軟排尿異常神經衰弱打嗝、呃逆失眠拓展脊柱頸段相關性疾病頭痛咽異物感55關節突位于橫突之后,椎弓根和椎板的分界處。呈短柱狀,左右各一,并分為上關節突和下關節突,關節面呈卵圓形,表面平滑,與椎體縱軸呈45o角,鄰近椎體的上關節突與下關節突組成后關節,又稱椎間關節,此關節屬滑囊關節。關節突位于橫突之后,椎弓根和椎板的分界處。呈短柱狀,左右各一56中央支亦起自根部,供應背側丘腦、內、外側膝狀體及下丘腦等。患肢上舉、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椎體后緣比前緣略高,其上面橫徑上呈凹陷狀,在其兩側及稍后方有嵴狀隆起,稱為鉤突即椎體上面在失狀徑上的隆凸。肝腎不足:眩暈頭痛,耳鳴耳聾,失眠多夢,肢體麻木,面紅目赤,舌紅少津,脈弦。患者的臨床特征,有頸部僵硬不適,頸后部、上肩部肩胛部、肩胛骨內側緣、肩部、上臂胸前區疼痛,多是持續性酸痛或鈍痛,可有陣發行疼痛加重,查體有頸部僵直,活動受限,伴有椎旁壓痛。②指壓腕橫韌帶近側緣,保持腕關節背伸位30~60秒,或側血壓時,僅將氣壓加至收縮壓以上,可使拇、食、中指麻木、疼痛發作或加劇;如兩側間隙同時變窄,說明該關節囊和周圍軟組織攣縮;特點:富有彈性,可變形。(6)迷路動脈發自基底動脈或小腦下前動脈,入內耳門,分布于內耳。肋骨固定而收縮該肌可使頸前屈。一、看頸椎棘突的連線在不在一條直線上,1)斜角肌:分前、中、后斜角肌。頸椎的椎孔疊加連接起來就形成了頸椎椎管。上外側部起于C3~6橫突前結節,止于寰椎前結節,該肌收縮可使頸前屈。電測聽檢查,可有重聽現象。⑤手部肌肉萎縮明顯,出現較早,可呈鷹爪狀;頸4-胸1節段體積較大,形成頸膨大,與形成支配上肢的神經有關。橫突及其后的關節突上有許多肌肉附著,由前向后順序有頸長肌、頭長肌、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肩胛提肌、頸夾肌、髂肋項肌、頸最長肌、頭長肌、頭半棘肌等。起于C1-4橫突后結節,向下止于肩胛骨內上角及肩胛骨脊柱緣的上部。是由類粘蛋白組成的膠狀物,富含水分。是由類粘蛋白組成的膠狀物,富含水分。一、齒狀突居正中,兩側有一等寬的間隙,如一側間隙變窄,且上寬下窄,或下寬上窄,說明環椎向側方旋轉移位,或樞椎向側方旋轉移位,如此間隙雖窄但等寬,說明環椎向對側側方移位,或樞椎向同側側方移位,或環椎和樞椎有旋轉移位。軟性組織(1)頸前肌:下內側部起于C5~T3椎體前面,止于C2~4椎體及C5~7橫突前結節;上外側部起于C3~6橫突前結節,止于寰椎前結節,該肌收縮可使頸前屈。(2)頭長肌:起于C3~6橫突前結節、斜向上內止于枕骨底,兩側收縮可使頭前屈。(2)頸外側肌:1)斜角肌:分前、中、后斜角肌。前斜角肌起自C3-6橫突前結節,斜向外下,止于第一肋骨上面的斜角肌結節。中斜角肌位于前斜角肌后方,起于C1橫突或C2-6橫突的后結節,向下止于第一肋骨上面。后斜角肌在中斜角肌后方,起于C5-7橫突后結節,向外下止于第二肋外側。斜角肌受C2-8神經支配。肋骨固定而收縮該肌可使頸前屈。2)胸鎖乳突肌:有兩個頭,胸骨頭呈腱性較窄,起于胸骨上緣;鎖骨頭呈肌性,較寬,起于鎖骨內1/3之上緣,纖維斜向后上止于乳突和枕骨上項線。兩側同時收縮使頭后仰,單側收縮令頭面轉向對側。受副神經及C2-4神經前支配。中央支亦起自根部,供應背側丘腦、內、外側膝狀體及下丘腦等。軟57椎動脈椎動脈58神經頸椎的神經

一、頸叢

cervicalplexus

由第1-4頸神經前支組成。發出皮支和肌支。皮支分布到頸前部皮膚。

皮支有:枕小神經、耳大神經、頸橫神經、鎖骨上神經

肌支有:膈神經、頸神經降支和頸袢

神經頸椎的神經

一、頸叢cervicalplexus59脊髓型頸椎病以側束、錐體束損害表現突出。頸痛不明顯,而以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穩為最先出現的癥狀。隨病情加重發生自下而上的上神經原性癱瘓X-ray:頸椎生理前突消失,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緣增生等退行性病變。CT或MRI可見椎間盤突出、椎管及神經根管狹窄及脊神經受壓情況脊髓型頸椎病以側束、錐體束損害表現突出。頸痛不明顯,而以四肢60張口位一、齒狀突居正中,兩側有一等寬的間隙,如一側間隙變窄,且上寬下窄,或下寬上窄,說明環椎向側方旋轉移位,或樞椎向側方旋轉移位,如此間隙雖窄但等寬,說明環椎向對側側方移位,或樞椎向同側側方移位,或環椎和樞椎有旋轉移位。二、如在齒狀突前下側,有白色鈣化帶,說明環椎向前側移位,或者樞椎向后側移位時間較長三、環樞關節間隙正常時兩側是基本對稱的,長、短、寬、窄都對稱。如一側間隙變窄,另一側間隙變寬,說明環椎向窄的一側傾斜;如兩側間隙同時變窄,說明該關節囊和周圍軟組織攣縮;如一側間隙變窄,說明環椎向對側側方移位;如兩側間隙同時變窄,說明有旋轉移位。四、如齒狀突變短,說明樞椎俯旋移位;如齒狀突變長,說明樞椎仰旋移位。五、如齒狀突被大量的鈣化影覆蓋,說明十字韌帶長期張力很大,原因有環枕關節輕度前移,或樞椎仰旋移位。六、樞椎棘突的中點正常在齒狀突的中線上,如樞椎棘突中點偏離齒狀突中線則說明樞椎有旋轉移位張口位一、齒狀突居正中,兩側有一等寬的間隙,如一側間隙變窄,61治療非手術治療(1)針刀療法

(2)推拿按摩(3)藥物治療(4)理療(5)頜枕帶牽引(6)頸托和圍領

(7)自我保健療法(8)神經阻滯手術治療(1)前路及前外側手術(2)后路手術微創手術射頻治療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62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動作不靈光活,當頭部或上肢姿勢不當,或突然牽撞患肢即可發生劇烈的閃電樣銳疼。(7)自我保健療法十一、在頸椎側位片上,自硬腭后緣至枕骨鱗部皮質內緣畫線(Chamberlain氏線),自硬腭后緣至枕骨鱗部皮質外緣最低點畫線(McGregor氏線),另自枕大孔前后緣作連線(McRae氏線)。突然發作的劇烈眩暈,伴惡心嘔吐;橫突及其后的關節突上有許多肌肉附著,由前向后順序有頸長肌、頭長肌、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肩胛提肌、頸夾肌、髂肋項肌、頸最長肌、頭長肌、頭半棘肌等。檢查可見患側頸部肌痙攣,故頭喜偏向患側,且肩部上聳。多數呈燕翅狀分叉,便于肌肉、韌帶附著。肝腎不足:眩暈頭痛,耳鳴耳聾,失眠多夢,肢體麻木,面紅目赤,舌紅少津,脈弦。側塊上方有橢圓形凹陷的關節面,朝向內、前、上方,與枕骨髁構成寰枕關節;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動作不靈光活,當頭部或上肢姿勢不當,或突然牽撞患肢即可發生劇烈的閃電樣銳疼。皮支分布到頸前部皮膚。后斜角肌在中斜角肌后方,起于C5-7橫突后結節,向外下止于第二肋外側。熟悉解剖---全面:大體、局部、精細(特別是相②指壓腕橫韌帶近側緣,保持腕關節背伸位30~60秒,或側血壓時,僅將氣壓加至收縮壓以上,可使拇、食、中指麻木、疼痛發作或加劇;椎體后緣比前緣略高,其上面橫徑上呈凹陷狀,在其兩側及稍后方有嵴狀隆起,稱為鉤突即椎體上面在失狀徑上的隆凸。二、臂叢brachialplexus

由第5-8頸神經前支和第1胸神經前支的大部分組成。皮支分布到頸前部皮膚。六、樞椎棘突的中點正常在齒狀突的中線上,如樞椎棘突中點偏離齒狀突中線則說明樞椎有旋轉移位X-ray:頸椎生理前突消失,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緣增生等退行性病變。X-ray:頸椎生理前突消失,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緣增生等退行性病變。樞椎的椎板較厚,其棘突較其下位者長而粗大,在X線相上看到上部頸椎有最大棘突者即為第二頸椎。第二頸脊神經位于該關節的后方,與下位頸脊神經和椎間關節的位置關系不同。二、臂叢brachialplexus

由第5-8頸神經前支和第1胸神經前支的大部分組成。(2)推拿按摩胸廓上口綜合征(前斜角肌綜合癥)五、如椎骨某一部位有骨質增生或骨贅生成,此處如是軟組織附著處,說明該軟組織長期處于張力過高的狀態,如該處不是軟組織的附著處(一般都在關節面周圍),說明此處長期處于壓應力過高狀態。頭頸及上肢出汗異常以及耳鳴、聽力下降,發音障礙等椎動脈和基底動脈分支如下。骨性解剖------各頸椎骨的解剖特點(如:頸2)是由類粘蛋白組成的膠狀物,富含水分。下壁:下位頸椎的上切跡前面中部有前結節,是兩側頸長肌的附著處。一、齒狀突居正中,兩側有一等寬的間隙,如一側間隙變窄,且上寬下窄,或下寬上窄,說明環椎向側方旋轉移位,或樞椎向側方旋轉移位,如此間隙雖窄但等寬,說明環椎向對側側方移位,或樞椎向同側側方移位,或環椎和樞椎有旋轉移位。電測聽檢查,可有重聽現象。1)髓核:位于椎間盤中央;(1)前路及前外側手術下內側部起于C5~T3椎體前面,止于C2~4椎體及C5~7橫突前結節;與椎體外緣呈45o方向連接,其上下緣各有一鉤狀凹陷,分別稱為上切跡和下切跡,相鄰椎體的上下切跡圍成椎間孔,有神經根和伴行血管通過。六、樞椎棘突的中點正常在齒狀突的中線上,如樞椎棘突中點偏離齒狀突中線則說明樞椎有旋轉移位[證候分型]1.風寒濕型:頸、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為主,頭有沉重感,頸部僵硬,活動不利,惡寒畏風,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緊。

2.氣滯血瘀:頸肩部、上肢刺痛,痛處固定,伴有肢體麻木,舌質暗,脈弦。

3.痰濕阻絡:頭暈目眩,頭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納呆,舌暗紅,苔厚膩,脈弦滑。

4.肝腎不足:眩暈頭痛,耳鳴耳聾,失眠多夢,肢體麻木,面紅目赤,舌紅少津,脈弦。5.氣血虧虛: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氣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脈細弱。自擬方:葛根理頸湯加減: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動作不靈光活,當頭部或上肢姿勢不當,或63目錄概述解剖椎骨肌肉神經血管頸椎病診斷與治療鑒別診斷其他療法頸椎手法頸椎體格檢查目錄概述64概述頸椎病,常見、多發、危害大。頸椎病指由于頸椎間盤退變引起的頸椎骨關節,軟骨及其周圍韌帶、肌肉、筋膜等損傷及其繼發性改變如關節增生、椎間隙變窄等,刺激或壓迫了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及其周圍組織而引起的一系列復雜綜合癥。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頸椎病的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針刀療法是治療頸椎病的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康復和預防:是整個診治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亦應重視。概述頸椎病,常見、多發、危害大。65準確診斷是前提正確治療是關鍵積極預防是保障準確診斷是前提66針刀治療要領熟悉解剖---全面:大體、局部、精細(特別是相互間的位置關系)、體表、動態、立體了解功能---徹底:(如:項韌帶)詢問病史---仔細:檢查體征---細致:輔助檢查---明確:綜合分析---準確:針刀治療---到位:針刀治療要領熟悉解剖---全面:大體、局部、精細(特別是相67解剖骨性解剖------各頸椎骨的解剖特點(如:頸2)軟性解剖------各肌肉韌帶關節囊的位置和關系血管解剖------椎動脈神經解剖------神經根、神經干、神經叢解剖骨性解剖------各頸椎骨的解剖特點(如:頸2)68骨性解剖三四棘突短小深棘突易觸屈變直第五頸椎最前凸移位病變它最多第七頸椎最穩當應力集中損傷多頸椎疾病分硬軟軟松硬整效更高1、頸椎骨頸椎共有7個椎骨,是脊椎骨中體積最小,活動度最大的骨骼,其解剖生理結構也較為復雜。按其結構分為普通頸椎和特殊頸椎。頸一環椎不似椎無棘無體橫最長椎周不附椎枕固頭頸暈痛環齒錯頸二樞椎特點多棘突粗大不等叉椎板最寬不等稱橫突短小危險多骨性解剖三四棘突短小深1、頸椎骨頸一環椎不似椎69普通頸椎⑴椎體:椎體較小,呈橫橢圓形,其橫徑約比矢狀徑大1/2。椎體后緣比前緣略高,其上面橫徑上呈凹陷狀,在其兩側及稍后方有嵴狀隆起,稱為鉤突即椎體上面在失狀徑上的隆凸。鉤突在C3-C7呈矢狀位,在T1近似額狀位。椎體下面在橫徑上呈隆凸狀,在矢狀徑上呈凹陷。與下位椎骨體鉤突的對應部呈斜坡狀。這樣,相鄰椎骨的椎體鉤突隆起與椎體,凹陷部形成的斜坡相互咬合,構成椎體的側方關節-鉤椎關節,又稱椎體半關節。其前方有頸長肌,外側有橫突孔(內有椎動脈、椎靜脈及包繞其上的交感神經叢通過)后外側參與構成椎間孔前壁(有頸神經根及根動脈通過)。內側有椎間盤,其位置非常重要。普通頸椎⑴椎體:椎體較小,呈橫橢圓形,其橫徑約比矢狀徑大1/70第一頸椎叫寰椎,沒有椎體和棘突,由前后弓和側塊組成。前弓較短,其內面中部有關節面與第二頸椎的齒狀突構成寰齒關節;前面中部有前結節,是兩側頸長肌的附著處。后弓較長,其后方有一結節而無棘突;此后結節突向上、后方,是兩側頭小直肌的附著處。后弓上面兩側近側塊部各有一溝,稱椎動脈溝;椎動脈上行出橫突孔,繞過側塊,跨過此溝,再穿通環枕后膜,經枕骨大孔而進入顱腔。側塊上方有橢圓形凹陷的關節面,朝向內、前、上方,與枕骨髁構成寰枕關節;側塊下方有較平坦的關節面,朝向前、下、稍內方,與第二頸椎的上關節面構成寰樞關節。側塊的外方有橫突,能作為寰椎旋轉運動的支點,比其他頸椎的橫突既長且大。

第一頸椎叫寰椎,沒有椎體和棘突,由前后弓和側塊組成。前弓較短71頸椎病任海波培訓課程課件72頸椎病任海波培訓課程課件73椎弓根椎弓根既短又細,由一對椎弓根和一對椎板所組成。與椎體外緣呈45o方向連接,其上下緣各有一鉤狀凹陷,分別稱為上切跡和下切跡,相鄰椎體的上下切跡圍成椎間孔,有神經根和伴行血管通過。多數呈燕翅狀分叉,便于肌肉、韌帶附著。頸椎棘突末端兩個叉常發育不對稱,且棘突偏歪者占23.8%。棘突椎弓根椎弓根既短又細,由一對椎弓根和一對椎板所組成。與椎體外74隨病情加重發生自下而上的上神經原性癱瘓(1)交感神經興奮癥狀:頭痛或偏頭痛,頭暈,有時伴惡心、嘔吐;突然發作的劇烈眩暈,伴惡心嘔吐;如兩側間隙同時變窄,說明該關節囊和周圍軟組織攣縮;肱二頭肌與胸大肌肌力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上外側部起于C3~6橫突前結節,止于寰椎前結節,該肌收縮可使頸前屈。特點:富有彈性,可變形。1)斜角肌:分前、中、后斜角肌。上外側部起于C3~6橫突前結節,止于寰椎前結節,該肌收縮可使頸前屈。X-ray、CT、MRI等檢查與神經根型頸椎病相似。彎曲段(環椎部)、頸椎的椎孔疊加連接起來就形成了頸椎椎管。其前方有頸長肌,外側有橫突孔(內有椎動脈、椎靜脈及包繞其上的交感神經叢通過)斜角肌受C2-8神經支配。如齒狀突變長,說明樞椎仰旋移位。神經根型六、看C2~C6椎上、下角連線是否曲張,。二、臂叢brachialplexus

由第5-8頸神經前支和第1胸神經前支的大部分組成。CT或MRI可見椎間盤突出、椎管及神經根管狹窄及脊神經受壓情況。2)椎弓間連接:包括椎間關節及周圍的韌帶樞椎第二頸椎又叫樞椎。它和一般的頸椎相似,但椎體上方有齒狀的隆突稱為齒突,此齒突可視為寰椎的椎體。齒突根部的后方,有寰橫韌帶,但此韌帶較細小;齒突前面有一關節面與寰椎前弓構成寰齒關節。上關節面位于椎體和椎根連結處上方的粗大稍出的骨塊上,朝向上、后、稍外方,與寰椎的下關節面構成寰樞關節;第二頸脊神經位于該關節的后方,與下位頸脊神經和椎間關節的位置關系不同。樞椎的椎板較厚,其棘突較其下位者長而粗大,在X線相上看到上部頸椎有最大棘突者即為第二頸椎。樞椎的橫突較小,方向朝下,只具有一個明顯的后結節。隨病情加重發生自下而上的上神經原性癱瘓樞椎第二頸椎又叫樞椎。75發自椎體和椎弓根的側方,根部與鉤突緊密相連,向外前方伸展,其狀短而寬,體積較小。其末端分成兩個骨結節—前結節和后結節。橫突中央部有一圓形孔稱為橫突孔,有椎動脈和椎靜脈通過。緊貼橫突孔的后方有一自內向外下走行的斜行深溝,有脊神經由此溝穿出,故又稱脊神經溝。橫突及其后的關節突上有許多肌肉附著,由前向后順序有頸長肌、頭長肌、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肩胛提肌、頸夾肌、髂肋項肌、頸最長肌、頭長肌、頭半棘肌等。橫突發自椎體和椎弓根的側方,根部與鉤突緊密相連,向外前方伸展,其76關節突位于橫突之后,椎弓根和椎板的分界處。呈短柱狀,左右各一,并分為上關節突和下關節突,關節面呈卵圓形,表面平滑,與椎體縱軸呈45o角,鄰近椎體的上關節突與下關節突組成后關節,又稱椎間關節,此關節屬滑囊關節。關節突位于橫突之后,椎弓根和椎板的分界處。呈短柱狀,左右各一77頸椎病任海波培訓課程課件78乳突枕骨隆凸乳突枕骨隆凸79軟性組織(1)頸前肌:下內側部起于C5~T3椎體前面,止于C2~4椎體及C5~7橫突前結節;上外側部起于C3~6橫突前結節,止于寰椎前結節,該肌收縮可使頸前屈。(2)頭長肌:起于C3~6橫突前結節、斜向上內止于枕骨底,兩側收縮可使頭前屈。(2)頸外側肌:1)斜角肌:分前、中、后斜角肌。前斜角肌起自C3-6橫突前結節,斜向外下,止于第一肋骨上面的斜角肌結節。中斜角肌位于前斜角肌后方,起于C1橫突或C2-6橫突的后結節,向下止于第一肋骨上面。后斜角肌在中斜角肌后方,起于C5-7橫突后結節,向外下止于第二肋外側。斜角肌受C2-8神經支配。肋骨固定而收縮該肌可使頸前屈。2)胸鎖乳突肌:有兩個頭,胸骨頭呈腱性較窄,起于胸骨上緣;鎖骨頭呈肌性,較寬,起于鎖骨內1/3之上緣,纖維斜向后上止于乳突和枕骨上項線。兩側同時收縮使頭后仰,單側收縮令頭面轉向對側。受副神經及C2-4神經前支配。軟性組織(1)頸前肌:80頸后肌1)淺層肌①斜方肌:起于枕骨上項線、枕外隆凸,項韌帶及全部胸椎棘突;向外上止于鎖骨的肩峰端、肩胛岡、肩峰。當肩胛骨固定,該肌收縮可使頭頸后仰。②肩胛提肌:位于斜方肌深面。起于C1-4橫突后結節,向下止于肩胛骨內上角及肩胛骨脊柱緣的上部。肩胛骨固定時,該肌收縮可使頸后仰,單側收縮可使頸側屈。2)深層肌

第一層夾肌:頭夾肌和項夾肌最長肌:分為背最長肌、頸最長肌、頭最長肌。

第二層:橫突棘肌,包括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頸回旋肌、項回旋肌)

椎枕肌

第三層:橫突間肌棘突間肌頸后肌1)淺層肌81椎動脈椎動脈82椎動脈解剖特點四段:起始段(椎前部)、直行段(橫突部)、彎曲段(環椎部)、顱內段(顱內部)、六個彎曲:環椎部位于枕下三角內,此段走行復雜彎曲較多,故稱彎曲段。前3個位于環樞段,后3個位于環枕段。1小腦后下動脈瘤

2a

小腦前下動脈和小腦后下動脈共干(2b小腦前下動脈)

3

小腦上動脈

4

大腦后動脈P1段

5

大腦后動脈P2段

6

大腦后動脈P3段

7

大腦后動脈P4段

8

椎動脈

9

基底動脈

10

小腦后下動脈延髓前段

11小腦后下動脈延髓外側段

12

小腦后下動脈延髓后段

13小腦后下動脈扁桃體上段椎動脈解剖特點四段:起始段(椎前部)、1小腦后下動脈瘤

83椎動脈起于鎖骨下動脈。椎動脈和基底動脈分支如下。(1)脊髓前、后動脈發自椎動脈,分布于脊髓。(2)小腦下后動脈發自椎動脈,分布于小腦后下部及延髓背外側部。(3)小腦下前動脈發自基底動脈,分布于小腦下前部。(4)小腦上動脈發自基底動脈,分布于小腦上部。(5)腦橋動脈發自基底動脈,分布于腦橋。(6)迷路動脈發自基底動脈或小腦下前動脈,入內耳門,分布于內耳。(7)大腦后動脈繞大腦腳向背側,其皮質支主要分布于顳葉下面和枕葉內側面,以及兩葉上外側面的邊緣部。中央支亦起自根部,供應背側丘腦、內、外側膝狀體及下丘腦等。頸椎病任海波培訓課程課件84頸椎病任海波培訓課程課件85主要作用是限制椎骨間的活動范圍,控制其活動方向。①疼痛麻木主要發生于橈側手掌和拇、中、食指,以夜間發作為主,影響睡眠,常在反復甩手后緩解;起于C1-4橫突后結節,向下止于肩胛骨內上角及肩胛骨脊柱緣的上部。骨性解剖------各頸椎骨的解剖特點(如:頸2)六、樞椎棘突的中點正常在齒狀突的中線上,如樞椎棘突中點偏離齒狀突中線則說明樞椎有旋轉移位(1)交感神經興奮癥狀:頭痛或偏頭痛,頭暈,有時伴惡心、嘔吐;三、環樞關節間隙正常時兩側是基本對稱的,長、短、寬、窄都對稱。當肩胛骨固定,該肌收縮可使頭頸后仰。頸肩、肩胛、胸壁外側、上臂橈側、中指食指疼痛、麻木、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動作不靈光活,當頭部或上肢姿勢不當,或突然牽撞患肢即可發生劇烈的閃電樣銳疼。皮支分布到頸前部皮膚。(4)小腦上動脈發自基底動脈,分布于小腦上部。頸椎棘突末端兩個叉常發育不對稱,且棘突偏歪者占23.是由類粘蛋白組成的膠狀物,富含水分。二、如在齒狀突前下側,有白色鈣化帶,說明環椎向前側移位,或者樞椎向后側移位時間較長呈短柱狀,左右各一,并分為上關節突和下關節突,關節面呈卵圓形,表面平滑,與椎體縱軸呈45o角,鄰近椎體的上關節突與下關節突組成后關節,又稱椎間關節,此關節屬滑囊關節。X-ray:頸椎生理前突消失,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緣增生等退行性病變。表現為偏頭痛,頭暈或者胸悶,眩暈,肢體無力,意識障礙,猝倒,視力模糊,嘔吐,心悸等特征。頸肩、肩胛、胸壁外側、上臂橈側、中指食指疼痛、麻木、上外側部起于C3~6橫突前結節,止于寰椎前結節,該肌收縮可使頸前屈。神經頸椎的神經

一、頸叢

cervicalplexus

由第1-4頸神經前支組成。發出皮支和肌支。皮支分布到頸前部皮膚。

皮支有:枕小神經、耳大神經、頸橫神經、鎖骨上神經

肌支有:膈神經、頸神經降支和頸袢

主要作用是限制椎骨間的活動范圍,控制其活動方向。神經頸椎的神86臂叢神經二、臂叢brachialplexus

由第5-8頸神經前支和第1胸神經前支的大部分組成。可分為根、干、股、束四段,并發出許多分支,在腋窩臂叢形成三個束,即外側束、內側束和后束,分別位于腋動脈外、內和后側。

臂叢的分支:胸長神經、肩胛背神經、肩胛上神經、肩胛下神經、胸內外側神經、胸背神經、腋神經、肌皮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臂內側皮神經、前臂內側皮神經

(一)肌皮神經自外側束發出,支配著臂前群肌。

(二)正中神經由內側束和外側束各發出一根合成,支配著臂前群肌的大部分,手魚際肌及手掌面橈側三個半指的皮膚。

(三)尺神經由內側束發出、支配前臂前群肌的靠尺側的小部分肌肉、手小魚際肌和手肌中間群的大部分以及手掌面尺側一個半指和手背面尺側二個半指的皮膚。

(四)橈神經發自后束,支配臂及前臂后群肌、臂及前臂背側面皮膚和手背面橈側二個半指的皮膚。

(五)腋神經由后束發出,支配三角肌、小圓肌及三角肌區和臂外側面的皮膚。臂叢神經二、臂叢brachialplexus

由第587椎間盤是由髓核、纖維環、軟骨板組成,連接于上下兩個椎體之間的結構。頸部共有6個椎間盤。1)髓核:位于椎間盤中央;是由類粘蛋白組成的膠狀物,富含水分。特點:富有彈性,可變形。作用:可緩沖力大的沖擊和震蕩,保護大腦與脊髓。2)纖維環是環繞在髓核周圍的纖維軟骨組織,質地堅韌而富有彈性。分前深兩層。淺層纖維分別與前縱韌帶和后縱韌帶相連接。深層纖維則附著在軟骨板上,在中心與髓核相融合。椎間盤是由髓核、纖維環、軟骨板組成,連接于上下兩個椎體之間的883)軟骨板:構成椎間盤的上、下壁,與椎體的松質骨緊密相連。軟骨板與纖維環牢固的結合在一起,使髓核密封其間。軟骨板有通透性,椎體的水分和營養物質可通過軟骨板到髓核,髓核中的水分也可透過軟骨板進入椎體。椎間盤3)軟骨板:構成椎間盤的上、下壁,與椎體的松質骨緊密相連。椎89頸椎椎骨間的連接1)椎體間的連接①前縱韌帶:主要限制頸椎過度后伸②后縱韌帶:③椎體之間有椎間盤、后外側有鉤椎關節,關節外側有一冠狀韌帶。頸椎椎骨間的連接1)椎體間的連接902)椎弓間連接:包括椎間關節及周圍的韌帶①關節突關節:又稱椎間關節、后關節。

主要作用是限制椎骨間的活動范圍,控制其活動方向。②黃韌帶:主要作用是限制頸椎過度前屈,并維持頸椎對位。

③棘間韌帶:有限制頸椎過度前屈作用。

④項韌帶:2)椎弓間連接:包括椎間關節及周圍的韌帶①關節突關節:又稱椎91(3)頸椎與顱骨的鏈接依靠寰枕關節及其周圍肌肉、韌帶。寰枕關節前縱韌帶延續部分寰枕后膜(3)頸椎與顱骨的鏈接依靠寰枕關節及其周圍肌肉、韌帶。寰枕關92椎管與椎間孔頸椎的椎孔疊加連接起來就形成了頸椎椎管。前壁:頸椎椎體后面、頸椎間盤后緣和后縱韌帶兩側壁:是椎弓根、椎間孔后壁:椎板、黃韌帶、關節突關節頸椎椎管內有頸段脊髓及其被膜,在椎管與脊髓被膜之間有脂肪組織和靜脈叢。頸椎椎間孔前壁:鉤椎關節和下位椎骨的鉤突組成后壁:椎間關節的內側部上壁:上位頸椎的下切跡下壁:下位頸椎的上切跡呈骨性管道,為神經根傳出椎管的部位,也是血管和淋巴管的通道椎管與椎間孔頸椎的椎孔疊加連接起來就形成了頸椎椎管。93頸脊髓位于頸椎管內,外觀為扁圓柱形,是脊髓的上端,上與延髓相延續,下與胸髓上端相連接。脊髓共分31節段,每節段有一對神經根,頸脊髓有8個節段。頸4-胸1節段體積較大,形成頸膨大,與形成支配上肢的神經有關。該節段粗大,而所在的頸椎管卻不相應地有所增大,反而相對上段有些狹窄所以容易受到阻壓,這也是引起脊髓型頸椎病的一種原因。頸髓的功能與脊髓各段一樣,主要有五種功能。(1)感覺傳導功能(2)運動傳導功能(3)軀體的營養作用(4)可以支配內臟的活動(5)發射功能頸脊髓位于頸椎管內,外觀為扁圓柱形,是脊髓的上端,上與延髓相94頸椎病分型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混合型頸椎病分型頸型95頸型是頸椎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患者的臨床特征,有頸部僵硬不適,頸后部、上肩部肩胛部、肩胛骨內側緣、肩部、上臂胸前區疼痛,多是持續性酸痛或鈍痛,可有陣發行疼痛加重,查體有頸部僵直,活動受限,伴有椎旁壓痛。頸型是頸椎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96神經根型頸椎病開始多為頸肩痛,短期內加重,并向上肢放射。放射范圍根據受壓神經根不同而表現在相應皮節。皮膚可有麻木、過敏等感覺異常。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動作不靈光活,當頭部或上肢姿勢不當,或突然牽撞患肢即可發生劇烈的閃電樣銳疼。檢查可見患側頸部肌痙攣,故頭喜偏向患側,且肩部上聳。病程長者上肢肌可有萎縮。在橫突,斜方肌,肱二頭肌長、短頭腱,肩袖及三角肌等處有壓痛。患肢上舉、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上肢牽拉實驗陽性:術者一手扶患側頸部,一手握患腕,向相反方向牽拉。此時因臂叢神經被牽張,刺激已受壓之神經根而出現放射痛。壓頭實驗陽性。X-ray:頸椎生理前突消失,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緣增生等退行性病變。CT或MRI可見椎間盤突出、椎管及神經根管狹窄及脊神經受壓情況。神經根型頸椎病開始多為頸肩痛,短期內加重,并向上肢放射。放射97頸神經根病變定位診斷C3C4頸肩部疼痛、偶有膈肌部分癱瘓C5頸肩、肩峰、三角肌、上臂外側疼痛、麻脹感覺減退、三角肌肌力↓肱二頭肌、肱橈肌腱反射↓C6頸肩、上臂外側、橈側、拇指、食指疼痛、麻木,感覺減退、肱二頭肌與胸大肌肌力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C7頸肩、肩胛、胸壁外側、上臂橈側、中指食指疼痛、麻木、感覺減退,肱三頭肌、旋后肌肌力減弱,腱反射減弱或消失C8頸肩、胸壁、上臂、前臂尺側、小魚際肌肌肉萎縮、小指、無名指疼痛、麻木、感覺減退,尺骨膜反射↓,可有霍納征受壓神經根臨床表現頸神經根病變定位診斷C3C4頸肩部疼痛、偶有膈肌部分癱瘓C598脊髓型頸椎病以側束、錐體束損害表現突出。頸痛不明顯,而以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穩為最先出現的癥狀。隨病情加重發生自下而上的上神經原性癱瘓X-ray:頸椎生理前突消失,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緣增生等退行性病變。CT或MRI可見椎間盤突出、椎管及神經根管狹窄及脊神經受壓情況脊髓型頸椎病以側束、錐體束損害表現突出。頸痛不明顯,而以四肢99六、樞椎棘突的中點正常在齒狀突的中線上,如樞椎棘突中點偏離齒狀突中線則說明樞椎有旋轉移位椎體后緣比前緣略高,其上面橫徑上呈凹陷狀,在其兩側及稍后方有嵴狀隆起,稱為鉤突即椎體上面在失狀徑上的隆凸。是由類粘蛋白組成的膠狀物,富含水分。該節段粗大,而所在的頸椎管卻不相應地有所增大,反而相對上段有些狹窄所以容易受到阻壓,這也是引起脊髓型頸椎病的一種原因。斜角肌受C2-8神經支配。肝腎不足:眩暈頭痛,耳鳴耳聾,失眠多夢,肢體麻木,面紅目赤,舌紅少津,脈弦。橫突中央部有一圓形孔稱為橫突孔,有椎動脈和椎靜脈通過。(1)脊髓前、后動脈發自椎動脈,分布于脊髓。頸痛不明顯,而以四肢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