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語文(人教通用版)新增分一輪課件:第二部分-專題八-Ⅰ整體閱讀-讀懂比答題更重要_第1頁
2020版高考語文(人教通用版)新增分一輪課件:第二部分-專題八-Ⅰ整體閱讀-讀懂比答題更重要_第2頁
2020版高考語文(人教通用版)新增分一輪課件:第二部分-專題八-Ⅰ整體閱讀-讀懂比答題更重要_第3頁
2020版高考語文(人教通用版)新增分一輪課件:第二部分-專題八-Ⅰ整體閱讀-讀懂比答題更重要_第4頁
2020版高考語文(人教通用版)新增分一輪課件:第二部分-專題八-Ⅰ整體閱讀-讀懂比答題更重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部分專題八文言文閱讀Ⅰ整體閱讀讀懂比答題更重要第二部分專題八文言文閱讀Ⅰ整體閱讀讀懂比答題更重要[微語]同學們做閱讀題,總是輕閱讀,重做題。這一點在文言文閱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其實,文言文與現代文一樣,需要整體閱讀,把握大意。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某次做題,你把所給的文言文都讀懂了,讀透了,題目幾乎全部回答正確。這就是整體閱讀之效。文言文整體閱讀其實很簡單,讀了下面的內容,你自然就會明白。[微語]同學們做閱讀題,總是輕閱讀,重做題。這一點在文言文理解必備知識人物傳記掌握關鍵能力整體閱讀的要求和方法理解必備知識人物傳記掌握關鍵能力整體閱讀的要求和方法一、選文特點全國卷所選文體均為人物傳記,多為四五百字的淺易文言文,命題人對一些疑難生僻的字句都有恰當的處理,或加注釋。一般記載幾個人,有的人物關系簡明,有的人物關系復雜。所選人物不僅有帝王將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義士隱士、販夫走卒等。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義、禮、智、信、勇”。選文以敘事為主,含有一定的議論抒情。雖然經過了命題人的刪減調整,但不管是一篇還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獨立性和完整性。人物傳記理解必備知識一、選文特點人物傳記理解必備知識二、內容特點傳記一般有下面幾部分內容:(1)人物的基本情況。(2)人物的主要事跡。(3)人物的性格作風。人物的性格作風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三種情況,多出現在文章結尾,有時也穿插在全文中。要注意以下內容:①作者的直接評價,②對傳記主人公(簡稱“傳主”)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所作的簡評性語言,③從辭色的褒貶看作者的感情傾向。具體到高考文言文閱讀人物傳記類文本,一般都包含下列內容:傳主的姓名、字號、朝代和籍貫,傳主的官職及其變動情況,傳主的工作地點及其變動情況,傳主的主要政績、成就、特長、特點,傳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賞等。二、內容特點三、形式特點1.結構高考所選人物傳記閱讀文本一般呈“紡錘形”結構,頭尾細,中間粗。開頭部分都很簡短,主要是對傳主基本信息的簡單介紹,一般包括傳主的姓名、字號、籍貫等,有些還有祖上的簡單情況。中間部分是傳記的主體部分,一般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傳主的生平履歷及主要事跡;二是作者對傳主的評價,包括對傳主的功績、性格、人品等幾方面的評價。結尾部分常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結局。通常來說,人物傳記類文本中出現的人物主次分明。文段開篇先介紹哪個人物的姓名、籍貫、遭遇、經歷、官職、品行等,那么這個人物就是選文的主要人物,其他人物都是為寫這個主要人物所作的陪襯。人物傳記主要通過人物的語言(對話)、所做的事件來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征。三、形式特點2.用語傳記的語言通常凝練概括,間有傳神的細節描寫,尤其是對傳主的評價,或用“春秋筆法”,或用最概括的幾個字詞點到為止。這些特點告訴我們要細讀文本,不放過每一個字。傳記中慣常出現的詞語有國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職名、廟名、謚號及重要的典籍名稱。對于這些詞語,一方面要平時多積累一些常用語,尤其是官職方面的;另一方面,在閱讀時這些文字一般都是“死字”,可以不必理會,更不必拆開硬譯(這種做法很危險)。還要注意古人的用語習慣,如稱人一般只稱“名”,如“王祎”稱“祎”,“沈通明”稱“通明”。2.用語一、建立正確的閱讀觀——整體閱讀1.看整體文言文閱讀不僅要關注一字一詞一句,還要關注文章的整體,看文章整體寫了什么內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質,這些都是要先把握住的。不要急于做題,不要急于破解哪個詞、哪句話,首先要弄清文章整體的內容及行文特點,這是整體閱讀的核心內容之一。整體閱讀的要求和方法掌握關鍵能力一、建立正確的閱讀觀——整體閱讀整體閱讀的要求和方法掌握關鍵2.整體看不要以為閱讀完文本材料,就算整體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標題、文后注釋、試題這些內容也絕不可忽視,它們是整體把握文意、解決疑難的重要輔助內容。整體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標題、選文出處、文后注釋及試題,看這些項目為整體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輔助信息。總之,就是要看標題,看正文,看出處,看注釋,看試題。全都看完了,才能整體把握文意。2.整體看二、整體閱讀的方法和步驟1.閱讀方法(1)勾畫圈點法:邊閱讀,邊畫出人名、地名、時間詞、事件起訖詞語及文中評議性詞句,畫出較難理解的詞句等,同時思考總結“何人何時何事”等內容。(2)主線閱讀法:閱讀時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做過什么事,事情的結果怎樣”這條主線來篩選信息,劃分層次,把握內容提要。(3)借題解文法:要借的這個題就是幾乎每卷必有的文意概括題。所給四個選項均是命題人對文意的概括,其中只有一項不正確,即使這個不正確項,也不是全不正確,錯誤只在個別詞語上。這樣,該題絕大部分正確文意便是我們讀懂內容最好的“提示”和“拐杖”,一定要借“此題”而解文。二、整體閱讀的方法和步驟(4)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話來理解。文章中的諸多因素存在著一種互相制約、互相闡釋的關系,這是讀者解文的一種依據,閱讀時仔細發掘,前后文會給你幫助。(5)以注解文法:命題者往往會給一些注釋,這些注釋往往能給解文、解題帶來很大幫助。考試時同學們千萬不要對其視而不見,一定要充分利用才行。2.閱讀步驟第一步:粗讀——瀏覽全文,看看注釋,讀讀文意概括題。第二步:細讀——明事知人辨理。(1)圈畫。對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擾閱讀理解的文字要圈畫出來。“重要信息”主要指傳記中傳主的姓名、官職、事跡等情況,議論性散文中還包括表明觀點的詞語。“可能干擾閱讀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詞術語,如人名、地名、官職名、官府宮廷名、科舉考試和官職升降專用術語,這些詞語往往有特別的含義,如果誤以為是普通詞語,那就會在理解上出差錯。(4)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話來理解。文章中的諸多因素(2)跨“難”。對于那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詞語,可以先“跨”過去。整體感知文本時,一般不要在個別詞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費時間。(3)借助。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中碰到問題,要善于借助上下文和試題來解決,這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如果有出處說明或疑難注釋,有時也可以借助理解。(2)跨“難”。對于那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詞語,可以先“跨”過三、人物傳記整體閱讀示例1.閱讀要求和步驟(1)閱讀要求①明事事件是史傳文的主體。所謂“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圍繞主要人物寫了什么事。如果只寫了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如果是寫了幾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順序,事件之間的關系。弄清楚這些問題,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三、人物傳記整體閱讀示例②知人所謂“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寫之人。一是明確文章寫的是什么人:誰是主要人物,誰是次要人物,誰是對比人物,誰是陪襯人物等。二是明確人物之間有怎樣的關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關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糾葛,對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襯人物的陪襯點。三是明確這些人是怎樣的人,明確作者是怎樣評價他們的,并準確地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質、品行。高考所選文本,一般思想教育性較強,對考生具有正面影響作用,例如常選岳飛傳而不選秦檜傳,常選廉吏傳而不選佞臣傳,所以把握人物的品質、才能、貢獻等是完成人物傳記閱讀的重點。從愛民、善于獄斷、交游的魄力、勇力超常、教育風化、薦才、懲惡、勤政、課農桑等方面品評其行為。②知人③辨理所謂“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敘之事,對人物作出怎樣的評價,說明了什么道理。這其實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所謂“理”,有的是作者明說的,即作者通過議論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達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卻是在敘事之中透露的,這就需要“辨理”。例如《史記》中常有“太史公曰”的文字,還有其他文章中的“異史氏曰”等,這些都是作者對人物、對事件的評價,要加以體味。此外,很多傳記類文章還夾雜著一些對事件的議論性、說明性的文字,諸如對人物性格、人物思想的評價,對事件意義及社會影響的評價,對事件情感取向及其簡易評價,作者的寫作意圖及對事件的認識。這些都是需要特別注意的。③辨理(2)閱讀步驟同前面閱讀步驟大致相同,分為兩步:第一步:粗讀——整體概覽。(粗讀正文,瀏覽文意概括題)第二步:細讀——明事知人。(2)閱讀步驟2.整體閱讀示例(2016·全國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晉江人。舉進士甲科,知會稽縣。民田鏡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門,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學士知鄭州,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練文法,更踐久,習知朝廷臺閣典憲,首相韓琦每咨訪焉。仁宗末年,琦請建儲,與公亮等共定大議。密州民田產銀,或盜取之,大理當以強。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雖強,與盜物民家有間矣。”固爭之,遂下有司議,比劫禁物法,盜得不死。契丹縱人漁界河,又數通鹽舟,吏不敢禁,皆謂:與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將奈何?雄州趙滋勇而有謀,可任也。”使諭以指意,邊害訖息。英宗即位,加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尋加戶部尚書。帝不豫,遼使至不能見,命公亮宴于館,使者不肯赴。公亮質之曰:“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使者即就2.整體閱讀示例席。熙寧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陽三城節度使。明年,起判永興軍。居一歲,還京師。旋以太傅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帝臨哭,輟朝三日。公亮方厚莊重,沉深周密,平居謹繩墨,蹈規矩;然性吝嗇,殖貨至巨萬。初薦王安石,及同輔政,知上方向之,陰為子孫計,凡更張庶事,一切聽順,而外若不與之者。嘗遣子孝寬參其謀,至上前略無所異,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寬至樞密以報之。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正,世譏其持祿固寵云。(節選自《宋史·曾公亮傳》)席。熙寧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陽三城節度使。明年,起判永興軍第一步:粗讀——瀏覽全文,讀讀文意概括題。第二步:細讀——明事知人。1.圈點勾畫:圈點出顯示傳主主要任職時間、地點及其所做事情的詞語,標明顯示傳主性格作風的詞語。整體閱讀,回答問題約8~10分鐘答案略。第一步:粗讀——瀏覽全文,讀讀文意概括題。整體閱讀,回答問題2.明事知人:(1)文章重點敘述了曾公亮的哪些主要事跡?答案①任會稽知縣,為百姓解除水患。②任鄭州知州,政聲卓越,治所夜不閉戶。③任京官時,針對民偷盜一案,據理力爭,使案子改判;及時止住了邊境契丹人的違約行為;在遼使拜見皇帝一事上維護了國體。2.明事知人:答案①任會稽知縣,為百姓解除水患。(2)概括曾公亮的性格作風。答案為官有才干,有政績,通曉典章制度。為人深沉,思慮周密,老謀深算,天性吝嗇。(2)概括曾公亮的性格作風。答案為官有才干,有政績,通曉典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

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

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

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

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帶題細讀,完成真題約10分鐘√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帶題細讀,完解析先大致弄清所給句子的意思。語句有兩層意思:一是曾公亮的政聲卓越,治所夜不閉戶;二是過客丟失財物的具體事例。理清了這件事的邏輯順序,再抓住“盜”“他境”“嘗”“公亮”“殆”“耳”等關鍵詞語就很容易選了。解析先大致弄清所給句子的意思。語句有兩層意思:一是曾公亮的2.下列對文中加顏色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B.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D.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生爭端。√解析C項“有司”指有具體職務、具體工作的官吏,并不能指“朝廷中的各級官員”。2.下列對文中加顏色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解析原文“使諭以指意,邊害訖息”,意即派人把皇帝的旨意告訴趙滋,從而止息了邊害。C項中“調解”一詞不當,也并非“派使者偕同雄州趙滋前往”,屬曲解文意。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為民興利除弊。他進士及第后任職會稽縣,當時湖水常常外

溢,民田受害,他興修水利工程,將水引入曹娥江,民眾因此得益。B.曾公亮久經歷練,通曉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務,首相韓琦每每向他咨詢;

密州有人偷盜民田產銀,他認為判處死刑過重,據理力爭,最終改判。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邊地事端。契丹違約在界河捕魚運鹽,他認為萌芽不禁

終將釀成大禍,派使者偕同雄州趙滋前往調解,邊地雙方得以相安無事。D.曾公亮老謀深算,暗中為子孫計。他為人深沉,思慮周密,曾舉薦王安石,安

石受到寵信,他考慮子孫前程,不露痕跡地處處隨順安石,終于得到回報。√解析原文“使諭以指意,邊害訖息”,意即派人把皇帝的旨意告訴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答案賜宴不到場,這是對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卻一定要他親臨宴會,做這樣的事能心安嗎?解析“錫”是通假字,通“賜”,賜予;“虔”,恭敬;“安”,心安;“是不虔君命也”,判斷句。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答案賜宴不到場,這是(2)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正,世譏其持祿固寵云。答案蘇軾曾從容地責備曾公亮不能糾正弊病,世人都譏諷他只知道維持自己的俸祿,加固得到的寵幸。解析“責”,責備;“救正”,糾正弊病;“固”,加固。(2)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正,世譏其持祿固寵云。答案蘇軾參考譯文曾公亮,字明仲,是泉州晉江人。考中進士甲科,做了會稽縣的縣令。百姓在鏡湖旁種田,常常擔心湖水泛溢。曾公亮立起閘門,將水排入曹娥江,百姓受益。以端明殿學士的身份管理鄭州,治政有能干的名聲,盜賊都流竄到外地,以至百姓都夜不閉戶。曾經有使者丟失袋中東西,下公文追問盜賊,曾公亮上報說:“我所管轄的境內不窩藏盜賊,恐怕是同行的人隱藏起來了吧。”(對隨從)進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清楚熟習公文法令,經歷處事久了,熟知朝廷臺閣的典章制度,位居宰相首位的韓琦時時向他咨詢。仁宗末年,韓琦請求確立儲君,與曾公亮等一起共商大計。密州民田盛產銀子,有人偷取銀子,大理寺將其當強盜論處。曾公亮說:“這是禁物,偷取它雖是強盜行為,卻與從百姓家中盜取財物有區別。”堅持爭論,于是(皇帝)交付給有關部門討論,比照搶劫盜竊禁物的法令,偷盜的人沒有被判死刑。契丹聽任人在界河捕魚,又多次通行鹽船,官吏不敢制止,都說:與他們較量,將要生出事端。曾參考譯文公亮說:“事情剛開始不加制止,以后將怎么辦?雄州趙滋勇猛有計謀,可以任用。”朝廷派人前去向趙滋傳達皇上的旨意,邊境的危害終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授予曾公亮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職位,不久又加封為戶部尚書。皇帝身體不適,遼使到了不能接見,命曾公亮在客館設宴,使者不肯赴宴。曾公亮質問他說:“賜宴不到場,這是對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卻一定要他親臨宴會,做這樣的事能心安嗎?”使者于是前來赴席。熙寧三年,被授職司空兼侍中、河陽三城節度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興軍。過了一年,返回京師。不久以太傅之職辭官歸居。元豐元年去世,終年八十歲。皇帝親臨悼哭,罷朝三天。曾公亮端莊忠厚,深沉周密,平時謹守法度,循規蹈矩;但天性吝嗇,家產增至巨萬。當初推薦王安石,等到一起輔政,(他)知道皇上正寵信王安石,(因此)暗中為子孫考慮,凡是改革的所有事務,一概聽從,但表面上好像不贊同王安石的樣子。曾經派兒子曾孝寬參與謀劃,在皇上面前幾乎沒有什么異議,于是皇帝更信任王安石。王安石感激他幫助自己,所以公亮說:“事情剛開始不加制止,以后將怎么辦?雄州趙滋勇猛有計提拔曾孝寬至樞密院來報答他。蘇軾曾從容地責備曾公亮不能糾正弊病,世人都譏諷他只知道維持自己的俸祿,加固得到的寵幸。提拔曾孝寬至樞密院來報答他。蘇軾曾從容地責備曾公亮不能糾正弊第二部分專題八文言文閱讀Ⅰ整體閱讀讀懂比答題更重要第二部分專題八文言文閱讀Ⅰ整體閱讀讀懂比答題更重要[微語]同學們做閱讀題,總是輕閱讀,重做題。這一點在文言文閱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其實,文言文與現代文一樣,需要整體閱讀,把握大意。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某次做題,你把所給的文言文都讀懂了,讀透了,題目幾乎全部回答正確。這就是整體閱讀之效。文言文整體閱讀其實很簡單,讀了下面的內容,你自然就會明白。[微語]同學們做閱讀題,總是輕閱讀,重做題。這一點在文言文理解必備知識人物傳記掌握關鍵能力整體閱讀的要求和方法理解必備知識人物傳記掌握關鍵能力整體閱讀的要求和方法一、選文特點全國卷所選文體均為人物傳記,多為四五百字的淺易文言文,命題人對一些疑難生僻的字句都有恰當的處理,或加注釋。一般記載幾個人,有的人物關系簡明,有的人物關系復雜。所選人物不僅有帝王將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義士隱士、販夫走卒等。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義、禮、智、信、勇”。選文以敘事為主,含有一定的議論抒情。雖然經過了命題人的刪減調整,但不管是一篇還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獨立性和完整性。人物傳記理解必備知識一、選文特點人物傳記理解必備知識二、內容特點傳記一般有下面幾部分內容:(1)人物的基本情況。(2)人物的主要事跡。(3)人物的性格作風。人物的性格作風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三種情況,多出現在文章結尾,有時也穿插在全文中。要注意以下內容:①作者的直接評價,②對傳記主人公(簡稱“傳主”)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所作的簡評性語言,③從辭色的褒貶看作者的感情傾向。具體到高考文言文閱讀人物傳記類文本,一般都包含下列內容:傳主的姓名、字號、朝代和籍貫,傳主的官職及其變動情況,傳主的工作地點及其變動情況,傳主的主要政績、成就、特長、特點,傳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賞等。二、內容特點三、形式特點1.結構高考所選人物傳記閱讀文本一般呈“紡錘形”結構,頭尾細,中間粗。開頭部分都很簡短,主要是對傳主基本信息的簡單介紹,一般包括傳主的姓名、字號、籍貫等,有些還有祖上的簡單情況。中間部分是傳記的主體部分,一般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傳主的生平履歷及主要事跡;二是作者對傳主的評價,包括對傳主的功績、性格、人品等幾方面的評價。結尾部分常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結局。通常來說,人物傳記類文本中出現的人物主次分明。文段開篇先介紹哪個人物的姓名、籍貫、遭遇、經歷、官職、品行等,那么這個人物就是選文的主要人物,其他人物都是為寫這個主要人物所作的陪襯。人物傳記主要通過人物的語言(對話)、所做的事件來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征。三、形式特點2.用語傳記的語言通常凝練概括,間有傳神的細節描寫,尤其是對傳主的評價,或用“春秋筆法”,或用最概括的幾個字詞點到為止。這些特點告訴我們要細讀文本,不放過每一個字。傳記中慣常出現的詞語有國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職名、廟名、謚號及重要的典籍名稱。對于這些詞語,一方面要平時多積累一些常用語,尤其是官職方面的;另一方面,在閱讀時這些文字一般都是“死字”,可以不必理會,更不必拆開硬譯(這種做法很危險)。還要注意古人的用語習慣,如稱人一般只稱“名”,如“王祎”稱“祎”,“沈通明”稱“通明”。2.用語一、建立正確的閱讀觀——整體閱讀1.看整體文言文閱讀不僅要關注一字一詞一句,還要關注文章的整體,看文章整體寫了什么內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質,這些都是要先把握住的。不要急于做題,不要急于破解哪個詞、哪句話,首先要弄清文章整體的內容及行文特點,這是整體閱讀的核心內容之一。整體閱讀的要求和方法掌握關鍵能力一、建立正確的閱讀觀——整體閱讀整體閱讀的要求和方法掌握關鍵2.整體看不要以為閱讀完文本材料,就算整體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標題、文后注釋、試題這些內容也絕不可忽視,它們是整體把握文意、解決疑難的重要輔助內容。整體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標題、選文出處、文后注釋及試題,看這些項目為整體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輔助信息。總之,就是要看標題,看正文,看出處,看注釋,看試題。全都看完了,才能整體把握文意。2.整體看二、整體閱讀的方法和步驟1.閱讀方法(1)勾畫圈點法:邊閱讀,邊畫出人名、地名、時間詞、事件起訖詞語及文中評議性詞句,畫出較難理解的詞句等,同時思考總結“何人何時何事”等內容。(2)主線閱讀法:閱讀時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做過什么事,事情的結果怎樣”這條主線來篩選信息,劃分層次,把握內容提要。(3)借題解文法:要借的這個題就是幾乎每卷必有的文意概括題。所給四個選項均是命題人對文意的概括,其中只有一項不正確,即使這個不正確項,也不是全不正確,錯誤只在個別詞語上。這樣,該題絕大部分正確文意便是我們讀懂內容最好的“提示”和“拐杖”,一定要借“此題”而解文。二、整體閱讀的方法和步驟(4)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話來理解。文章中的諸多因素存在著一種互相制約、互相闡釋的關系,這是讀者解文的一種依據,閱讀時仔細發掘,前后文會給你幫助。(5)以注解文法:命題者往往會給一些注釋,這些注釋往往能給解文、解題帶來很大幫助。考試時同學們千萬不要對其視而不見,一定要充分利用才行。2.閱讀步驟第一步:粗讀——瀏覽全文,看看注釋,讀讀文意概括題。第二步:細讀——明事知人辨理。(1)圈畫。對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擾閱讀理解的文字要圈畫出來。“重要信息”主要指傳記中傳主的姓名、官職、事跡等情況,議論性散文中還包括表明觀點的詞語。“可能干擾閱讀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詞術語,如人名、地名、官職名、官府宮廷名、科舉考試和官職升降專用術語,這些詞語往往有特別的含義,如果誤以為是普通詞語,那就會在理解上出差錯。(4)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話來理解。文章中的諸多因素(2)跨“難”。對于那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詞語,可以先“跨”過去。整體感知文本時,一般不要在個別詞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費時間。(3)借助。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中碰到問題,要善于借助上下文和試題來解決,這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如果有出處說明或疑難注釋,有時也可以借助理解。(2)跨“難”。對于那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詞語,可以先“跨”過三、人物傳記整體閱讀示例1.閱讀要求和步驟(1)閱讀要求①明事事件是史傳文的主體。所謂“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圍繞主要人物寫了什么事。如果只寫了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如果是寫了幾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順序,事件之間的關系。弄清楚這些問題,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三、人物傳記整體閱讀示例②知人所謂“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寫之人。一是明確文章寫的是什么人:誰是主要人物,誰是次要人物,誰是對比人物,誰是陪襯人物等。二是明確人物之間有怎樣的關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關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糾葛,對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襯人物的陪襯點。三是明確這些人是怎樣的人,明確作者是怎樣評價他們的,并準確地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質、品行。高考所選文本,一般思想教育性較強,對考生具有正面影響作用,例如常選岳飛傳而不選秦檜傳,常選廉吏傳而不選佞臣傳,所以把握人物的品質、才能、貢獻等是完成人物傳記閱讀的重點。從愛民、善于獄斷、交游的魄力、勇力超常、教育風化、薦才、懲惡、勤政、課農桑等方面品評其行為。②知人③辨理所謂“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敘之事,對人物作出怎樣的評價,說明了什么道理。這其實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所謂“理”,有的是作者明說的,即作者通過議論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達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卻是在敘事之中透露的,這就需要“辨理”。例如《史記》中常有“太史公曰”的文字,還有其他文章中的“異史氏曰”等,這些都是作者對人物、對事件的評價,要加以體味。此外,很多傳記類文章還夾雜著一些對事件的議論性、說明性的文字,諸如對人物性格、人物思想的評價,對事件意義及社會影響的評價,對事件情感取向及其簡易評價,作者的寫作意圖及對事件的認識。這些都是需要特別注意的。③辨理(2)閱讀步驟同前面閱讀步驟大致相同,分為兩步:第一步:粗讀——整體概覽。(粗讀正文,瀏覽文意概括題)第二步:細讀——明事知人。(2)閱讀步驟2.整體閱讀示例(2016·全國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晉江人。舉進士甲科,知會稽縣。民田鏡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門,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學士知鄭州,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練文法,更踐久,習知朝廷臺閣典憲,首相韓琦每咨訪焉。仁宗末年,琦請建儲,與公亮等共定大議。密州民田產銀,或盜取之,大理當以強。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雖強,與盜物民家有間矣。”固爭之,遂下有司議,比劫禁物法,盜得不死。契丹縱人漁界河,又數通鹽舟,吏不敢禁,皆謂:與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將奈何?雄州趙滋勇而有謀,可任也。”使諭以指意,邊害訖息。英宗即位,加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尋加戶部尚書。帝不豫,遼使至不能見,命公亮宴于館,使者不肯赴。公亮質之曰:“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使者即就2.整體閱讀示例席。熙寧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陽三城節度使。明年,起判永興軍。居一歲,還京師。旋以太傅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帝臨哭,輟朝三日。公亮方厚莊重,沉深周密,平居謹繩墨,蹈規矩;然性吝嗇,殖貨至巨萬。初薦王安石,及同輔政,知上方向之,陰為子孫計,凡更張庶事,一切聽順,而外若不與之者。嘗遣子孝寬參其謀,至上前略無所異,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寬至樞密以報之。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正,世譏其持祿固寵云。(節選自《宋史·曾公亮傳》)席。熙寧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陽三城節度使。明年,起判永興軍第一步:粗讀——瀏覽全文,讀讀文意概括題。第二步:細讀——明事知人。1.圈點勾畫:圈點出顯示傳主主要任職時間、地點及其所做事情的詞語,標明顯示傳主性格作風的詞語。整體閱讀,回答問題約8~10分鐘答案略。第一步:粗讀——瀏覽全文,讀讀文意概括題。整體閱讀,回答問題2.明事知人:(1)文章重點敘述了曾公亮的哪些主要事跡?答案①任會稽知縣,為百姓解除水患。②任鄭州知州,政聲卓越,治所夜不閉戶。③任京官時,針對民偷盜一案,據理力爭,使案子改判;及時止住了邊境契丹人的違約行為;在遼使拜見皇帝一事上維護了國體。2.明事知人:答案①任會稽知縣,為百姓解除水患。(2)概括曾公亮的性格作風。答案為官有才干,有政績,通曉典章制度。為人深沉,思慮周密,老謀深算,天性吝嗇。(2)概括曾公亮的性格作風。答案為官有才干,有政績,通曉典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

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

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

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

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帶題細讀,完成真題約10分鐘√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帶題細讀,完解析先大致弄清所給句子的意思。語句有兩層意思:一是曾公亮的政聲卓越,治所夜不閉戶;二是過客丟失財物的具體事例。理清了這件事的邏輯順序,再抓住“盜”“他境”“嘗”“公亮”“殆”“耳”等關鍵詞語就很容易選了。解析先大致弄清所給句子的意思。語句有兩層意思:一是曾公亮的2.下列對文中加顏色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B.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D.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生爭端。√解析C項“有司”指有具體職務、具體工作的官吏,并不能指“朝廷中的各級官員”。2.下列對文中加顏色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解析原文“使諭以指意,邊害訖息”,意即派人把皇帝的旨意告訴趙滋,從而止息了邊害。C項中“調解”一詞不當,也并非“派使者偕同雄州趙滋前往”,屬曲解文意。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為民興利除弊。他進士及第后任職會稽縣,當時湖水常常外

溢,民田受害,他興修水利工程,將水引入曹娥江,民眾因此得益。B.曾公亮久經歷練,通曉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務,首相韓琦每每向他咨詢;

密州有人偷盜民田產銀,他認為判處死刑過重,據理力爭,最終改判。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邊地事端。契丹違約在界河捕魚運鹽,他認為萌芽不禁

終將釀成大禍,派使者偕同雄州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