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條件:有限的環境中,種群密度上升,種內個體間的競爭加劇,捕食者數量增加〔2〕特點:種群內個體數量到達環境條件所允許的最大值〔K值〕時,種群個體數量將不再增加;種群增長率變化,K/2時增速最快,K時為0〔3〕應用:大熊貓棲息地遭到破壞后,由于食物減少和活動范圍縮小,其K值變小,因此,建立自然保護區,改善棲息環境,提高K值,是保護大熊貓的根本措施;對家鼠等有害動物的控制,應降低其K值。5、研究種群數量變化的意義:對于有害動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以及瀕危動物種群的拯救和恢復,都有重要意義。6、[實驗: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方案的制定和實驗方法:培養一個酵母菌種群→通過顯微鏡觀察,用“血球計數板〞計數7天內10ml培養液中酵母菌的數量→計算平均值,畫出“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增長曲線〞結果分析:空間、食物等環境條件不能無限滿足,酵母菌種群數量呈現“S〞型曲線增長第二節生物群落的構成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相互之間有直接或間接聯系得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種群組成。2、生物群落的結構群落結構是由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在進化過程中通過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1〕垂直結構: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現象。植物因群落中的生態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動物分層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層次的食物和微環境不同。〔2〕水平結構:指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在水平狀態下的格局或片狀分布。影響因素:地形、光照、濕度、人與動物影響等。3、意義:提高了生物利用環境資源的能力。生物群落的演替原生演替:定義:在從未有過生物生長或雖有過生物生長但已被徹底消滅的原生裸地上發生的生物演替。過程:地衣、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次生演替定義:當某個群落受到洪水、火災或人類活動等因素干擾,該群落中的植被受嚴重破壞所形成的裸地,稱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開始的生物演替,稱為次生演替。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自然因素:火災、洪水、病蟲害、嚴寒人類活動〔主要因素〕:過度砍伐、放牧、墾荒、開礦;完全被砍伐或火燒后的森林、棄耕后的農田植物的入侵〔繁殖體包括種子、果實等的傳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條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根底。第四章生態系統的穩態第一節生態系統和生物圈1、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無機環境〕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2、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3、生態系統類型:可分為水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水域生態系統主要包括海洋生態系統和淡水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有凍原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等自然生態系統,以及農業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人工生態系統。4、生態系統的結構〔1〕成分:非生物成分:無機鹽、陽光、溫度、水等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最根本、最關鍵的的成分〕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生物成分消費者:主要是各種動物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細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動物。它們能分解動植物遺體、糞便等,最終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2〕營養結構:食物鏈、食物網同一種生物在不同食物鏈中,可以占有不同的營養級。植物〔生產者〕總是第一營養級;植食性動物〔即一級/初級消費者〕為第二營養級;肉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所處的營養級不是一成不變的,如貓頭鷹捕食鼠時,那么處于第三營養級;當貓頭鷹捕食吃蟲的小鳥時,那么處于第四營養級。第二節生態系統的穩態一、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1、過程2、特點:單向流動:生態系統內的能量只能從第一營養級流向第二營養級,再依次流向下一個營養級,不能逆向流動,也不能循環流動逐級遞減:能量在沿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逐級減少,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營養級越多,能量流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3、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1〕可以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局部。如農田生態系統中,必須去除雜草、防治農作物的病蟲害。二、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碳循環1、碳在無機環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鹽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類生物體中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存在,并通過生物鏈在生物群落中傳遞;碳的循環形式是CO22、碳從無機環境進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徑是光合作用;碳從生物群落進入無機環境的主要途徑有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燒產生CO23、過程:三、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1、生態系統的根本功能是進行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2、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的主要形式:〔1〕物理信息:光、聲、熱、電、磁、溫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2〕化學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3〕行為信息:動物求偶時的舞蹈、運動等〔4〕營養信息:食物的數量、種類等。如食物鏈、食物網。3、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一是提高農、畜產品的產量,如短日照處理能使菊花提前開花;二是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如噴灑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類似物干擾害蟲交尾的環保型防蟲法。四、生態系統的穩定性1、概念: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稱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2、生態系統之所以能維持相對穩定,是由于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根底是負反響。物種數目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越大。3、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具有相對性。當受到大規模干擾或外界壓力超過該生態系統自身更新和自我調節能力時,便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破壞、甚至引發系統崩潰。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對生態系統的干擾程度,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適度,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另一方面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和能量的投入,保證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和功能的協調。6、制作生態瓶時應注意:①生態瓶必須是透明的;②生態瓶中投放的生物之間要構成營養關系,數量比例要合理;③生態瓶中的水量應占其容積的4/5,留出一定的空間,儲藏一定量的空氣;④生態瓶要密封;⑤生態瓶要放在光線良好,但防止陽光直射的地方;⑥研究結束前不要再隨意移動生態瓶。第五章生態環境的保護1、人口增長引發環境問題的實質是人類的活動超出了環境的承受能力,對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造成了破壞。2、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樣性銳減、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等3、生物多樣性包括3個層次:遺傳多樣性〔所有生物擁有的全部基因〕、物種多樣性〔指生物圈內所有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生態系統多樣性。4、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開展的的根底,對生物進化和維持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產品購銷協議樣本
- 企業單位續簽合同流程
- 設備貸款抵押擔保合同
- 第5章 第1節 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新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冊生物(冀少版)
- 人音版九年級音樂上冊教學設計:5. 鈴兒響叮當的變遷
- 七年級生物下冊 第五單元 第12章 空中的生物 第2節 昆蟲教學設計1 (新版)蘇科版
- 藏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點
- 八年級英語下冊 Module 8 Time off Unit 3 Language in use第五課時教學設計(新版)外研版
- 高中化學人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第一節 反應熱教案配套
- 九年級歷史下冊 第一單元 第1課《“電氣時代”的到來》教學設計3 華東師大版
- 籃球協會章程和規章制度
- 技師學院高層次人才引進和管理辦法
- 水輪機選型畢業設計及solidworks建立轉輪模型
- 無創正壓通氣急診臨床實踐專家共識
- 【精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脫式計算》(含簡便運算)專項練習題
- 常用檢驗項目的醫學決定水平
- 急診及重癥醫學-機械通氣
- YY/T 1248-2014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測定試劑(盒)(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
- 重癥醫學科各項規章制度匯編
- 平面位置(軸線)測量記錄表
- 處分通報范文員工處分通報范文4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