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類教學講解課件_第1頁
糧食類教學講解課件_第2頁
糧食類教學講解課件_第3頁
糧食類教學講解課件_第4頁
糧食類教學講解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糧食類糧食類第一節(jié)糧食類第一節(jié)糧食類2

中醫(yī)常以“五谷”概稱糧食類原料。五谷,指稻、黍(高粱)、稷(谷子)、麥、菽(豆類總稱)。實際上是谷物豆類等糧食作物的總稱。中醫(yī)常以“五谷”概稱糧食類原料。五谷,指稻、黍(3糧食類教學講解課件4糧食類教學講解課件5糧食類教學講解課件6粳米[基原]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去殼的種仁。[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胃、肺經。[功效]健脾益氣,和胃除煩,止瀉止痢。[主治]脾胃氣虛,食少納呆,倦怠乏力,心煩口渴,瀉下痢疾。[用法用量]內服:50-200g,煎湯、煮飯、熬粥均可,亦可做成膏餅或將米煮熟后以文火燒成鍋巴研粉用。粳米[基原]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去殼的種仁。7粳米——藥膳方選

1、治病后體弱,食少,乏力:黨參30g煎汁,大米100g,用黨參汁煮稠粥。1-2次溫服(《中醫(yī)藥膳學》)。2、治脾虛泄瀉,消化不良,水瀉或稀便,日數(shù)次,不思飲食:白粳米100g,將米炒焦,加水煮作粥,任意食用(《粥譜》)。3、治霍亂狂悶,煩渴,吐瀉無度,氣欲絕者:淡竹瀝1合(約200ml),粳米1合(約20g),炒黃,以水同研,去滓取汁。上2味,和勻頓服之(《圣濟總錄》)。粳米——藥膳方選1、治病后體弱,食少,乏力:黨參30g煎汁8粳米[成分]

本品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粗纖維、鈣、磷,尚含有少量B族維生素B1、B2、B6等。維生素的含量因稻子的種類和種植地點而異。尚含有乙酸、延胡索酸、羥基代乙酸、枸櫞酸、蘋果酸等15種有機酸,及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單糖和雙糖。粳米[成分]

本品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粗纖9粳米【使用注意】粳米營養(yǎng)豐富,并大多存在于谷皮中,故平時不宜多食細糧,以免由于谷皮的丟失,而減少無機鹽和維生素的攝入。此外,粥飯雖是補人之物,但亦不可過量。粳米【使用注意】10糯米(《千金·食治》)【異名】稻米、江米、元米糯米(《千金·食治》)【異名】稻米、江米、元米11糯米【基原】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去殼的種仁。【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胃、肺經。【功效】健脾益氣,和胃除煩,止瀉止痢。【主治】脾胃氣虛,食少納呆,倦怠乏力,心煩口渴,瀉下痢疾。【用法用量】內服:50-200g,煎湯、煮飯、熬粥均可,亦可做成膏餅或將米煮熟后以文火燒成鍋巴研粉用。糯米【基原】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去殼的種仁。12糯米——藥膳方選1、治病后體弱,食少,乏力:黨參30g煎汁,大米100g,用黨參汁煮稠粥。1-2次溫服(《中醫(yī)藥膳學》)。2、治脾虛泄瀉,消化不良,水瀉或稀便,日數(shù)次,不思飲食:白粳米100g,將米炒焦,加水煮作粥,任意食用(《粥譜》)。糯米——藥膳方選1、治病后體弱,食少,乏力:黨參30g煎13糯米——藥膳方選3、治霍亂狂悶,煩渴,吐瀉無度,氣欲絕者:淡竹瀝1合(約200ml),粳米1合(約20g),炒黃,以水同研,去滓取汁。上2味,和勻頓服之(《圣濟總錄》)。4、治自汗不止:陳糯米不以多少,麥麩同炒令黃色,研為細末,米飲調下3錢,或熟豬肉蘸末食之亦可(《古今醫(yī)統(tǒng)》)。糯米——藥膳方選3、治霍亂狂悶,煩渴,吐瀉無度,氣欲絕者14糯米【成分】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磷、鐵、鈣、維生素B1、B2、菸(煙)酸、多量淀粉等物質。【使用注意】濕熱痰火及脾滯者禁用。凡發(fā)熱,咳嗽痰黃,黃疸,腹脹之人忌食。糯米粘膩,若作糕餅,更難消化,故嬰幼兒及老年人和病后消化力弱者忌食糯米糕餅。糯米【成分】15

小麥(《名醫(yī)別錄》)【異名】淮小麥。小麥(《名醫(yī)別錄》)【異名】淮小麥。16小麥【基原】為禾本科植物小麥的種子或其面粉。【性味歸經】甘,涼。入心、脾、腎經。【功效】養(yǎng)心,益腎,除熱,止渴。【主治】臟燥,煩熱,消渴,泄利,癰腫,外傷出血,燙傷。【用法用量】內服:小麥煎湯,50-100g;或煮粥。小麥面炒黃溫水調服。外用:適量,小麥炒黑研末調敷。小麥面干撒或炒黃調服。小麥【基原】為禾本科植物小麥的種子或其面粉。17小麥——藥膳方選1、治婦人臟燥,喜悲傷欲哭,數(shù)欠伸:甘草3兩,小麥1升,大棗10枚。上3味,以水6升,煮取3升,溫分3服。亦補脾氣(《金匱要略》)。2、治神經性心悸,怔忡不安,失眠,自汗盜汗等:小麥:1-2兩,粳米3兩,大棗5個,將小麥洗凈煮熟,撈出小麥取汁,再放粳米、大棗同煮,或將小麥搗碎,同棗米煮粥食用,3-5天為1療程,每天溫服2-3次(《飲食辨錄》)。小麥——藥膳方選1、治婦人臟燥,喜悲傷欲哭,數(shù)欠伸:甘草3兩18小麥——藥膳方選3、治消渴:小麥淘凈不拘多少,煮粥或炊作飯,空腹食(《飲膳正要》)。4、治泄痢腸胃不固:白面500g,炒令焦黃,每日空心溫水調(服)一湯匙(《飲膳正要》)。小麥——藥膳方選19小麥【成分】種子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糖類、糊精、脂肪、粗纖維、鈣、磷、鐵。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精氨酸、淀粉酶。麥芽糖酶。蛋白酶及微量維生素B等。麥胚含植物凝集素。【使用注意】小麥多食能壅氣作渴,故氣滯、口渴、病濕熱者宜少食。小麥【成分】20蕎麥(《千金.食治》)【異名】花麥、烏麥、花養(yǎng)、甜養(yǎng)、養(yǎng)子、三角麥。

蕎麥(《千金.食治》)【異名】花麥、烏麥、花養(yǎng)、甜養(yǎng)、養(yǎng)21蕎麥【基原】為蓼科植物蕎麥的種子。【性味歸經】甘、微酸,寒。入脾、胃、大腸經。【功效】健脾消積,下氣寬腸,解毒斂瘡。【主治】腸胃積滯,泄瀉,痢疾,絞腸痧,白濁,帶下,自汗,盜汗,皰疹,丹毒,癰疽,發(fā)背,瘰疬,燙火傷。【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或制面食服。外用:適量,研末摻或調敷。蕎麥【基原】為蓼科植物蕎麥的種子。22蕎麥——藥膳方選1、治慢性泄瀉,腸胃積滯:蕎麥面作飯,連食3~4次(《簡便方》)。2、治禁口痢疾:蕎麥面每服2錢,砂糖水調下(《本草綱目》引《坦仙皆效方》)。蕎麥——藥膳方選23蕎麥3、治男子白濁,女子赤白帶下:養(yǎng)麥炒焦為末,雞子白和,丸梧子大。每服50丸,鹽湯下,日3服(《本草綱目》引魏元君濟生丹)。4、治咳嗽上氣:蕎麥粉4兩,茶末2錢,生蜜2兩,水1碗,順手攪千下,飲之,良久下氣不止,即愈(《儒門事親》)。蕎麥3、治男子白濁,女子赤白帶下:養(yǎng)麥炒焦24蕎麥【成分】瘦果中含水楊酸、4-羥基苯甲胺、N-亞水楊基水楊胺。種子含槲皮素、槲皮甙、金絲桃甙、蕓香甙、鄰一和對-β-D-葡萄糖氧基芐基胺、油酸、亞麻酸及類胡蘿卜素和葉綠素。另外還含3種胰蛋白酶抑制劑TI1、TI2和TI4。【使用注意】不宜久服。脾胃虛寒者忌服。不可與平胃散及礬同食。蕎麥【成分】25高粱(《本草綱目》)【異名】木稷、蜀黍、蘆粟、黍。高粱(《本草綱目》)【異名】木稷、蜀黍、蘆粟、黍。26高粱【基原】為禾本科植物高粱的種仁。【性味歸經】甘、澀,溫。入脾、胃、肺經。【功效】健脾止瀉,化痰安神。【主治】脾虛泄瀉,霍亂,消化不良,痰濕咳嗽,失眠多夢。【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或研末。高粱【基原】為禾本科植物高粱的種仁。27高粱——藥膳方選1、治小兒消化不良:紅高粱:30g,大棗10個。大棗去核炒焦,高粱炒黃,共研細末。2歲小孩每服6g,3~5歲小孩每服9g,每日服2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2、治喘咳:高粱5~7錢,蒸冰糖服(《貴州草藥》)。

高粱——藥膳方選1、治小兒消化不良:紅高粱:30g,大棗128高粱——藥膳方選

3、治赤痢不止:秫米1把,鯽魚2條,薤白1握,共煮粥食(《普濟方》)。4、治小兒遺尿,多尿:高粱米100g,桑螵蛸20g,先用水煮桑螵蛸3次,取汁混合,入高梁米,煮成粥食(《中國藥膳學》)。高粱——藥膳方選29高粱【成分】高粱幼芽、果實含P—羥基扁挑腈一葡萄糖甙;水解產生P—羥基苯甲醛、HCN和葡萄糖。同時,高粱米中還含有蛋白質、脂肪、粗纖維、鈣、磷、鐵、煙酸、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物質。【使用注意】糖尿病患者忌食。高粱【成分】30粟米(《名醫(yī)別錄》)【異名】白梁粟、粟谷、小米、黃粟、稞子。粟米(《名醫(yī)別錄》)【異名】白梁粟、粟谷、小米、黃粟、31粟米【基原】為禾本科植物梁的種仁。【性味歸經】甘、咸,涼。入脾、胃、腎經。【功效】和中益腎,除熱,解毒。【主治】脾胃虛熱,反胃嘔吐,腹?jié)M食少,消渴,瀉痢,燙火傷。陳粟米能除煩,止痢,利小便。【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一30g;或煮粥。外用:適量,研末撒;或熬汁涂。

粟米【基原】為禾本科植物梁的種仁。32粟米——藥膳方選1、治脾胃氣弱,食不消化,嘔逆反胃,湯飲不下:粟米半升,杵如粉,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點少鹽,空腹和汁吞下(《食醫(yī)心鏡》)。2、治胃熱消渴:粟米煮飯(《食醫(yī)心鏡》)。3、治老人腎虛,腳氣無力,困乏以行:生粟1斤。透風處懸令干,每日空心食10顆(《古今醫(yī)統(tǒng)》)。

粟米——藥膳方選1、治脾胃氣弱,食不消化,嘔逆反胃,湯飲不33粟米【成分】本品脫殼種子含脂肪1.41%-1.68%,總氮2.48%-2.79%,蛋白氮2.4l%-2.72%,灰分3.15%-1.85%,淀粉63.27%-77.58%,還原糖2.03%-1.98%。另有報道種子含油3%,油中含不皂化物2.39%,固體脂肪酸15.05%,液體脂肪酸70.03%。同時,種子中還發(fā)現(xiàn)1種α-淀粉酶抑制劑。此外,本品還含無機元素鉬。【使用注意】粟米不宜與杏仁同食,食則令人嘔吐腹瀉。粟米【成分】34玉蜀黍(《滇南本草圖說》)【異名】玉高粱、玉米、包谷、玉黍、珍珠米、苞米。玉蜀黍(《滇南本草圖說》)【異名】玉高粱、玉米、包谷、玉35玉蜀黍【基原】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種仁。【性味歸經】甘、平。入胃、大腸經。【功效】調中開胃,利尿消腫。【主治】食欲不振,小便不利,水腫,尿路結石。【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煮食或磨成細粉作餅。玉蜀黍【基原】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種仁。36玉蜀黍——藥膳方選1、治高血壓,高脂血癥:玉米油烹菜,玉米須煎湯代茶(《中醫(yī)驗方匯編》第一輯)。2、治糖尿病:玉蜀黍500g,分4次煎服(《錦方實驗錄》江西)。3、治小便不利,水腫:玉米粉90g,山藥60g,加水煮粥(《食療粥譜》)。4、治尿路結石或慢性腎炎水腫:玉米1份,水3份,煎湯代茶或同米須煎服(《中華醫(yī)藥雜志》1956,10)。玉蜀黍——藥膳方選1、治高血壓,高脂血癥:玉米油烹菜,玉米須37玉蜀黍【成分】含淀粉61.2%、脂肪油4.2%~4.75%,生物堿類約0.2l%,并含有維生素B1、B2、B6及煙酸、泛酸等B族維生素,玉蜀黍黃質等類胡蘿卜素,槲皮素,異槲皮甙,果膠,玉蜀黍嘌呤,吲哚-3-乙酸。【使用注意】脾胃虛弱者,食后易腹瀉。玉蜀黍【成分】38薏苡仁(《神農本草經》)【異名】苡仁、苡米、尿珠子、米仁、起實。薏苡仁(《神農本草經》)【異名】苡仁、苡米、尿珠子、39薏苡仁【基原】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種仁。【性味歸經】甘、淡,微寒。入脾、胃、肺經。【功效】利濕健脾,舒筋除痹,清熱排膿。【主治】水腫,腳氣,小便淋瀝,濕溫病,泄瀉,帶下,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肺癰,腸癰,扁平疣。【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或入丸、散、浸酒、煮粥、作羹。健脾益胃,宜炒用;利水滲濕,清熱排膿,舒筋除痹,均宜生用。薏苡仁【基原】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種仁。40薏苡仁——藥膳方選1、治水腫喘急:郁李仁2兩。研,以水濾汁,煮薏苡仁飯,日2食之(《獨行方》)。2、治風濕痹痛:薏苡仁粉,同曲米釀酒或袋盛煮酒飲之(《本草綱目》)。

薏苡仁——藥膳方選1、治水腫喘急:郁李仁2兩。研,以水濾41薏苡仁——藥膳方選3、治脾虛泄瀉:薏苡仁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或薏苡仁、白扁豆各30g同煎服(《本草綱目》)。4、治腸癰:薏苡仁100g,附子20g,敗醬50g,上3味杵為末,以水500ml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金匱要略》)。薏苡仁——藥膳方選3、治脾虛泄瀉:薏苡仁為末,同粳米煮粥42薏苡仁【成分】種仁含薏苡仁酯、粗蛋白、脂類,還含有葡聚糖和酸性多糖CA一1、CA一2及降血糖作用的薏苡多糖A、B、C。【使用注意】本品力緩,宜多服久服。脾虛無濕,大便燥結者及孕婦慎服。薏苡仁【成分】43番薯(《綱目拾遺》)【異名】山芋、甘薯、紅薯、地瓜、白薯。番薯(《綱目拾遺》)【異名】山芋、甘薯、紅薯、地瓜、44番薯【基原】為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塊根。【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腎經。【功效】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主治】脾虛水腫,便泄,瘡瘍腫毒,大便秘結。【用法用量】內服:適量,生食或煮食。外用:適量,搗敷。番薯【基原】為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塊根。45番薯——藥膳方選1、治酒濕入脾,因而飧泄者:番薯煨熟食(《金薯傳習錄》)。2、治維生素缺乏癥,夜盲癥等:新鮮紅薯半斤,粳米2~3兩,糖適量,將紅薯(以紅紫皮、黃心者為最好)洗凈,連皮切成小塊,加水與粳米同煮稀粥,待粥將成時,加入白糖適量再煮2~3沸即可,趁熱服食(《粥譜》)。3、治老人便秘:紅薯葉半斤,加油炒熟,日分2次服(《上海中醫(yī)藥報》)。番薯——藥膳方選1、治酒濕入脾,因而飧泄者:番薯煨熟食(46番薯【成分】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胡蘿卜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抗壞血酸、灰分、鈣、磷、鐵等,另含沒食子酸和3,5-二咖啡酰奎寧酸。【使用注意】濕阻中焦,氣滯食積者慎服。番薯【成分】47馬鈴薯(《廣西藥用植物名錄》)【異名】山藥蛋、洋番薯、土豆、洋芋。馬鈴薯(《廣西藥用植物名錄》)【異名】山藥蛋、洋番薯48馬鈴薯【基原】為茄科植物馬鈴薯的塊莖。【性味歸經】甘,平。入胃、大腸經。【功效】和胃健中,解毒消腫。【主治】胃痛,痄腮,癰腫,濕疹,燙傷。【用法用量】內服:適量,煮食或煎湯。外用:適量,磨汁涂。馬鈴薯【基原】為茄科植物馬鈴薯的塊莖。49馬鈴薯——藥膳方選1、治病后脾胃虛寒,氣短乏力:牛腹筋150g,馬鈴薯100g,醬油15g,糖5g,蔥、姜各2.5g,文火煮爛,至肉、土豆都酥而人味(《傳統(tǒng)膳食宜忌》)。2、治胃、十二指腸潰瘍疼痛:新鮮(未發(fā)芽)馬鈴薯,洗凈(不去皮)切碎,搗爛,用紗布包擠汁,每日早晨空腹服1~2匙,酌加蜂蜜適量,連服2~3星期。服藥期間,禁忌刺激性食物(《食物中藥與便方》)。馬鈴薯——藥膳方選1、治病后脾胃虛寒,氣短乏力:牛腹筋15050馬鈴薯【成分】塊根含生物堿糖甙,還含胡蘿卜素類物質及其他多種氨基酸和多種有機酸。此外,還含丙烯酰胺、植物凝集素。【使用注意】脾胃虛寒易腹瀉者應少食。發(fā)芽的馬鈴薯因含有大量龍葵堿,故不宜食用。馬鈴薯【成分】51山藥(侯寧極《藥譜》)【異名】薯蕷、山芋、懷山藥、白苕、白藥子。山藥(侯寧極《藥譜》)【異名】薯蕷、山芋、懷山藥、白苕52山藥【基原】為薯蕷科植物山藥的塊莖。【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肺、腎經。【功效】補脾,養(yǎng)肺,固腎,益精。【主治】脾虛泄瀉,食少浮腫,肺虛咳喘,消渴,遺精,帶下,腎虛尿頻。外用治癰腫,瘰疬。【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60一250g;或人丸、散。外用:適量,搗敷。補陰,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黃用。山藥【基原】為薯蕷科植物山藥的塊莖。53山藥——藥膳方選1、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山芋、白術各l兩,人參3分。上3味,搗羅為細末,煮白面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30丸,空心食前溫米飲下(《圣濟總錄》山芋丸)。2、治虛勞咳嗽:山藥搗爛半碗,加入甘庶汁半碗,和勻,溫熱飲之,能起輔助治療作用(《簡便單方》)。山藥——藥膳方選1、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山芋、白術各l兩54山藥——藥膳方選3、治小便多,滑數(shù)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藥(去皮,白礬水內湛過,慢火焙干用之)。上兩味各等份,為細末,稀米飲調服(《儒門事親》)。4、治消渴:鮮山藥蒸熟,每次飯前先吃山藥90一120g(《河北中醫(yī)驗方選》)山藥——藥膳方選3、治小便多,滑數(shù)不禁:白茯苓(去黑皮),55山藥【成分】山藥塊莖含薯蕷皂甙元、多巴胺、鹽酸山藥堿、多酚氧化酶、尿囊素、止杈素Ⅱ、糖蛋白,還含包括氨基酸和胱氨酸、γ-氨基丁酸在內的自由氨基酸。另含具降血糖作用的多糖,并含由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按摩爾比6.45:1:1.26構成的山藥多糖,又含鋇、鈹、鈰、鈷、鉻、銅、鎵、鑭、鋰、錳、鈮、鎳、磷、鍶、釷、鈦、釩、釔、鐿、鋅(鋯),以及氧化鈉、氧化鉀、氧化鋁、氧化鐵、氧化鈣、氧化鎂等。【使用注意】濕盛中滿或有實邪、積滯者禁服。山藥【成分】56芋頭(《本草衍義》)【異名】芋魁、土芝、芋奶、芋艿、毛芋、水芋。芋頭(《本草衍義》)【異名】芋魁、土芝、芋奶、芋艿、毛芋、57芋頭【基原】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根莖。【性味歸經】甘、辛,平。入胃經。【功效】健脾補虛,散結解毒。【主治】脾胃虛弱,納少乏力,消渴,瘰疬,腹中癖塊,腫毒,贅疣,雞眼,疥癬,燙火傷等。【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0-2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醋磨涂。芋頭【基原】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根莖。58芋頭——藥膳方選1、治瘰疬不論已潰未潰:香梗芋艿(揀大者)不拘多少,切片,曬干,研細末,用陳海蜇漂洗,大荸薺煎湯泛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陳海哲皮、荸薺煎湯送下(《中國醫(yī)學大辭典》芋艿丸)。2、治腸胃不和,虛勞:芋頭60g,秈米60g,煮粥(《食療粥譜》)。3、治骨痛,無名腫毒,蛇蟲指,蛇蟲傷:芋頭磨麻油搽;未破者用醋磨涂患處(《湖南藥物志》)。芋頭——藥膳方選1、治瘰疬不論已潰未潰:香梗芋艿(揀大者)59芋頭【成分】根莖含蛋白質、淀粉、灰分、脂類、鈣、鐵、磷,另含多糖、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維生素B含量較多,但維生素A、C含量甚少。從根莖中還分得2個新的二羥基甾醇I、Ⅱ,并分得芋頭蛋白,分離得到的蛋白質富含苯丙氨酸和亮氨酸。此外,還含蹄紋天竺素-3-葡萄糖甙、矢車菊素-3-鼠李糖甙、矢車菊素-3-葡萄糖甙及花白甙。芋頭【成分】60芋頭【使用注意】多食滯氣固脾,生則有毒,麻舌。芋頭【使用注意】61魔芋(《四川中藥志》)【異名】鬼芋、黑芋頭、麻芋子、星芋。魔芋(《四川中藥志》)【異名】鬼芋、黑芋頭、麻芋子、星62魔芋【基原】為天南星科植物磨芋、疏毛磨芋、野磨芋、東川蘑芋的塊莖。【性味歸經】辛、苦,寒,有毒。【功效】化痰消積,解毒散結,行瘀止痛。【主治】痰嗽,積滯,瘧疾,瘰疬,癜瘕,跌打損傷,癰腫,疔瘡,丹毒,燙火傷,蛇咬傷。【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需久煎2小時以上)。外用:適量,搗敷;或磨醋涂。魔芋【基原】為天南星科植物磨芋、疏毛磨芋、野磨芋、東川63魔芋——藥膳方選1、治久瘧不愈:魔芋、何首烏,燉雞服(《四川中藥志》)。2、治腹中痞塊:魔芋球莖60g。放入豬肚子燉吃(《貴州草藥》)。3、治頸淋巴結核:魔芋9—15g。加水煮3小時以上,去渣取汁服。切勿吃渣,以免中毒(南藥《中草藥學》)。魔芋——藥膳方選1、治久瘧不愈:魔芋、何首烏,燉雞服(《四64魔芋【成分】磨芋含葡萄甘露聚糖、甘露聚糖、甘油、甘油枸櫞酸、阿魏酸、桂皮酸、甲基棕櫚酸、二十一碳烯、β-谷甾醇、3,4-二羥基苯甲醛葡萄糖甙。另外,還含有多種氨基酸、粗蛋白及脂類。疏毛磨芋含多種氨基酸、粗蛋白、脂質、多糖。野蘑芋含葡萄甘露聚糖。

魔芋【成分】65魔芋【使用注意】不宜生服,內服不宜過量。誤食生品及炮制品,過量服用易產生中毒癥狀:舌、咽喉灼熱,癢痛,腫大。魔芋【使用注意】66第一節(jié)糧食類豆類第一節(jié)糧食類豆類67豆類豆類包括:大豆、豌豆、蠶豆、綠豆、紅豆等。豆類豆類包括:68豆類

豆類品在我國人民膳食中占有特殊地位,素有“植物肉”之美稱。其含蛋白質的質和量可與各種肉類媲美,其中尤以大豆的蛋白質含量最為豐富,黑豆達49%,黃豆為36%,赤小豆最低,亦達20%;蛋白質中氨基酸的成分亦以肉類食物相近。豆類豆類品在我國人民膳食中占有特殊地位,素有“植69豆類

在日常生活中,豆類食品食法很多,可煮飯熬粥,又可以加工成豆腐、豆?jié){、豆干、腐乳等多種美味食品供作菜肴,故是人們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含脂肪主要為不飽和脂肪酸和磷脂,不含膽固醇,為高血脂癥、冠心病、動脈硬化、肥胖癥等患者的最佳食品。豆類在日常生活中,豆類食品食法很多,可煮飯熬粥,又70黃大豆(寧源《食鑒本草》)【異名】大豆、黃豆。黃大豆(寧源《食鑒本草》)【異名】大豆、黃豆。71黃大豆【基原】為豆科植物大豆的種皮黃色的種子。【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胃、大腸經。【功效】寬中導滯,健脾利水,解毒消腫。【主治】食積瀉痢,腹脹食呆,瘡癰腫毒,脾虛水腫,外傷出血。【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90g;或研末。外用:搗敷;或炒焦研末調敷。黃大豆【基原】為豆科植物大豆的種皮黃色的種子。72黃大豆——藥膳方選1、治單純性消化不良:黃大豆500g,血藤1kg。血藤煮取汁,與黃大豆汁混合煮沸20分鐘后濃縮去渣,烘干研粉備用,小兒日服4次,1次0.5g(《廣西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2、治脾氣虛弱:黃大豆:30g,秈米60g,先將黃大豆用清水浸泡過夜,淘洗干凈,再與洗凈的秈米一同下鍋,加水煮粥(《食療粥譜》)。

黃大豆——藥膳方選1、治單純性消化不良:黃大豆500g,血藤73黃大豆——藥膳方選3、治貧血:黃豆、豬肝各lOOg,先煮黃豆到八成熟,再人豬肝共煮熟,每天3次分食,連服3周(《上海中醫(yī)藥報》)。4、治黃疸:黃大豆120g,青礬60g,海金沙(炒)150g。共研末,米湯泛為丸。每日服9~15g,分2l天服完(《湖南藥物志》)。黃大豆——藥膳方選3、治貧血:黃豆、豬肝各lOOg,先煮黃豆74黃大豆【成分】本品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并含異黃酮類、皂甙、膽堿、葉酸、亞葉酸、泛酸和生物素等物質。【使用注意】黃大豆較難消化,故每次食之不宜過量。黃大豆【成分】75黑大豆(《本草圖經》)【異名】大豆、烏豆、黑豆、菽、冬豆子。黑大豆(《本草圖經》)【異名】大豆、烏豆、黑豆、菽、76黑大豆【基原】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種子。【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腎經。【功效】活血利水,祛風解毒,健脾益腎。【主治】水腫脹滿,風毒腳氣,黃疸浮腫,腎虛腰痛,遺尿,風痹筋攣,產后風痙,口噤,癰腫瘡毒,藥物、食物中毒。【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3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摻;或煮汁涂。黑大豆【基原】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種子。77黑大豆——藥膳方選1、治腎虛弱:炒黑大豆、天花粉各等分,為末,面糊為丸梧子大,每服70丸,煮黑豆湯送下,1日2次(《普濟方》)。2、治妊娠水腫:黑大豆95g,大蒜l粒。水煎,調紅糖適量服(《福建藥物志》)。黑大豆——藥膳方選1、治腎虛弱:炒黑大豆、天花粉各等分,78黑大豆3、治急性慢性腎炎:黑大豆60一95g,鯽魚:125—155g。水燉服(《福建藥物志》)。4、治斑蝥中毒:黑大豆煮濃汁飲,又可解草烏、附子毒(《急救方》)。黑大豆3、治急性慢性腎炎:黑大豆60一95g,鯽魚:1279黑大豆【成分】含較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等。并含異黃酮類、皂甙類、膽堿、葉酸、亞葉酸、泛酸、生物素、唾液酸、維生素B12。水解產物中含乙酰丙酸。黑大豆【成分】80黑大豆【使用注意】脾虛腹脹、腸滑泄瀉者慎服。小兒不宜多食。根據(jù)歷代醫(yī)家經驗,凡食物中毒或藥物中毒,均可飲黑豆汁以解毒。但經明代李時珍親自實驗,認為黑豆必與甘草煎湯服,才有解毒作用。李氏在《本草綱目》中說:“古方稱大豆解百藥毒,予每試之,大不然,又加甘草,其驗乃奇,如此之事,不可不知。”黑大豆【使用注意】81赤小豆(《神農本草經》)【異名】赤豆、紅豆、紅小豆、紅飯豆、米赤豆。赤小豆(《神農本草經》)【異名】赤豆、紅豆、紅小豆、紅82赤小豆【基原】為豆科植物赤豆或赤小豆的種子。【性味歸經】甘、酸,微寒。入心、小腸、脾經。【功效】利水消腫退黃,清熱解毒消癰。【主治】水腫,腳氣,黃疸,淋病,便血,腫毒瘡瘍,癬疹。【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一3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生研調敷;或煎湯洗。赤小豆【基原】為豆科植物赤豆或赤小豆的種子。83赤小豆——藥膳方選1、治水腫坐臥不得,頭面身體悉腫:桑枝燒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飽,饑即食盡,不得吃飯(《梅師集驗方》)。2、治大腹水病:白茅根1大把,小豆3升。煮取干,去茅根食豆。水隨小便下(《肘后方》)。

赤小豆——藥膳方選1、治水腫坐臥不得,頭面身體悉腫:桑枝84赤小豆——藥膳方選3、治水氣,腳氣:赤小豆5合,葫1頭,生姜1分(并破碎),商陸根1條(切)。同水煮,豆爛湯成,適寒溫。細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盡,腫立消便止(《本草圖經》)。4、治急黃身如金色:赤小豆1兩,丁香1分,黍米1分,瓜蒂半分,熏陸香1錢,青布5寸燒灰,麝香1錢(細研)。上藥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勻。每服不計時候,以清粥飲調下一錢;若用少許吹鼻中,當下黃水(《太平圣惠方》赤小豆散)。赤小豆——藥膳方選3、治水氣,腳氣:赤小豆5合,葫1頭,85赤小豆【成分】本品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灰分、鈣、磷、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等,另含糖類、三萜皂甙。【使用注意】陰虛津傷者慎用,過劑可滲利傷津。赤小豆【成分】86綠豆(《開寶本草》)【異名】青小豆。綠豆(《開寶本草》)【異名】青小豆。87綠豆【基原】為豆科植物綠豆的種子。【性味歸經】甘、寒。入心、肝、胃經。【功效】清熱,消暑,利水,解毒。【主治】暑熱煩渴,感冒發(fā)熱,霍亂吐瀉,痰熱哮喘,頭痛目赤,口舌生瘡,水腫尿少,瘡瘍癰腫,風疹丹毒,藥物及食物中毒。【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可用120g;或研末;或生研絞汁。外用:適量,研末調敷。綠豆【基原】為豆科植物綠豆的種子。88綠豆——藥膳方選1、解暑熱煩渴:綠豆淘凈,下鍋加水,大火一滾,取湯停冷色碧,食之。如多滾則色濁,不堪食矣(《遵生八箋》)。2、治消渴,小便如常:綠豆2升,凈淘,用水1斗,煮爛研細,澄濾取汁,早晚食前各服1小盞(《圣濟總錄》)。

綠豆——藥膳方選1、解暑熱煩渴:綠豆淘凈,下鍋加水,大火一89綠豆3、治小便不通,淋瀝:青小豆半斤,冬麻子3合(搗碎,以水2升淘,絞取汁),陳橘皮1合。上至冬麻子汁煮橘皮及豆令熟食之(《太平圣惠方》)。4、治金石丹火藥毒,并酒毒、煙毒、煤毒為病:綠豆1升。生搗末。豆腐漿2碗調服。一時無豆腐漿,用糯米泔頓溫亦可(《本草匯言》)。綠豆3、治小便不通,淋瀝:青小豆半斤,冬麻子3合(搗碎,以90綠豆【成分】綠豆種子中含胡蘿卜素、核黃素。蛋白質以球蛋白類為主,其組成含蛋氨酸、色氨酸和酪氨酸。糖類主要有果糖、葡萄糖、麥芽糖。綠豆的磷脂成分中有磷脂酰膽堿、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胺、磷脂酰甘油、磷脂酰絲氨酸、磷脂酸。【使用注意】藥用不可去皮。脾胃虛寒滑泄者慎服。綠豆【成分】91綠豆芽(《本草綱目》)【異名】豆芽菜。綠豆芽(《本草綱目》)【異名】豆芽菜。92綠豆芽【基原】為豆科植物綠豆的種子經浸罨后發(fā)出的嫩芽。【性味歸經】甘,涼。入心、胃經。【功效】清熱消暑,解毒利尿。【主治】暑熱煩渴,酒毒,小便不利,目翳。【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或搗爛絞汁。綠豆芽【基原】為豆科植物綠豆的種子經浸罨后發(fā)出的嫩芽。93綠豆芽——藥膳方選

1、解酒毒,熱毒:綠豆芽150~200g,煎湯(《本草綱目》)。2、治白帶,腎盂腎炎,尿道炎:鮮綠豆芽30—60g,搗爛絞汁,加紅糖適量,燉服(《福建藥物志》)。綠豆芽——藥膳方選1、解酒毒,熱毒:綠豆芽150~200g94綠豆芽【成分】綠豆芽成分見綠豆,綠豆經浸罨后增加了維生素C的含量。【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不宜久食。綠豆芽【成分】95白扁豆(《本草綱目》)【異名】南扁豆、峨眉豆、羊眼豆、茶豆、小刀豆、眉豆。白扁豆(《本草綱目》)【異名】南扁豆、峨眉豆、羊眼96白扁豆【基原】為豆科植物扁豆的白色成熟種子。【性味歸經】甘、淡,平。入脾、胃經。【功效】健脾,化濕,消暑。【主治】脾虛生濕,食少便溏,白帶過多,暑濕吐瀉,煩渴胸悶。【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生品搗研水絞汁;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白扁豆【基原】為豆科植物扁豆的白色成熟種子。97白扁豆——藥膳方選1、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而嘔吐泄瀉:白扁豆1斤半(姜汁浸,去皮,微炒),人參(去蘆)、白茯苓、白術、甘草(炒)、山藥各2斤,蓮子肉(去皮)、桔梗(炒令深黃色)、薏苡仁、縮砂仁各1斤。上為細末。每服2錢,棗湯調下,小兒視歲數(shù)加減服(《局方》參苓白術散)。2、治婦人赤白帶下:白扁豆炒黃為末,米飲調下(《婦人良方》)。

白扁豆——藥膳方選1、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而嘔吐泄瀉:白98白扁豆——藥膳方選3、治伏暑引飲,口燥咽干,或吐或瀉:用白扁豆(微炒)、厚樸(去皮,姜汁炙)各2錢,香薷(去土)2錢。水1盞,人酒少許,煎7分,沉冷。不拘時服。一方加黃連姜汁炒黃色,如有抽搦,加羌活(《衛(wèi)生易簡方》)。4、治慢性腎炎、貧血:扁豆30g,紅棗20粒。水煎服(《福建藥物志》)。白扁豆——藥膳方選3、治伏暑引飲,口燥咽干,或吐或瀉:用99白扁豆【成分】種子中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植酸鈣鎂、泛酸、鋅,并含胰蛋白抑制物,淀粉酶抑制物,血球凝集素A、B,還含豆甾醇、磷脂、蔗糖、淀粉、氰甙、酪氨酸酶等。【使用注意】不宜多食,以免壅氣傷脾。健脾止瀉宜炒用;消暑養(yǎng)胃解毒宜生用。白扁豆【成分】100豌豆(《紹興本草》)【異名】蓽豆、寒豆、麥豆、雪豆、蘭豆。豌豆(《紹興本草》)【異名】蓽豆、寒豆、麥豆、雪豆101豌豆【基原】為豆科植物豌豆的種子。【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胃經。【功效】和中下氣,通乳利水,解毒。【主治】消渴,吐逆,泄利腹脹,霍亂轉筋,乳少,腳氣水腫,瘡癰。【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0~125g;或煮食。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涂。

豌豆【基原】為豆科植物豌豆的種子。102豌豆——藥膳方選1、治中氣不足:每50g此豆搗去皮,同羊肉食之(《飲膳正要》)。2、治霍亂,吐利轉筋,心膈煩悶:豌豆3合,香薷3兩。上藥以水3大盞,煎至1盞半去滓。分為3服,溫溫服之,(《太平圣惠方》)。

豌豆——藥膳方選1、治中氣不足:每50g此豆搗去皮,同羊103豌豆——藥膳方選3、治消渴(糖尿病):青豌豆適量,煮熟淡食(《食物中藥與便方》)。4、治氣虛血虧,尿少:豌豆60g,粳米60g,煮粥食用(《食療粥譜》)。豌豆——藥膳方選104豌豆【成分】種子含植物凝集素、氨基酸、有機酸、糖、胺類及其他成分。【使用注意】豌豆性平,諸無所忌。豌豆【成分】105蠶豆(《救荒本草》)【異名】佛豆、胡豆、南豆、寒豆、羅漢豆、川豆。蠶豆(《救荒本草》)【異名】佛豆、胡豆、南豆、寒豆、羅漢106蠶豆【基原】為豆科植物蠶豆的種子。【性味歸經】甘、微辛,平。入脾、胃經。【功效】健脾利水,解毒消腫。【主治】膈食,水腫,瘡毒。【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或研末;或作食品。外用:適量,搗敷;或燒敷。蠶豆【基原】為豆科植物蠶豆的種子。107蠶豆——藥膳方選1、治膈食:蠶豆磨粉,紅糖調食(《指南方》)。2、治水脹:生胡豆30—240g,燉牛肉服(《民間常用草藥匯編》)。3、治水腫:蠶豆60g,冬瓜皮60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蠶豆——藥膳方選1、治膈食:蠶豆磨粉,紅糖調食(《指南方》108蠶豆【成分】種子含巢菜堿甙0.5%,蛋白質28.1%~28.9%,及磷脂、膽堿、哌啶酸-2,尚含植物凝集素。巢菜堿甙是6-磷酸葡萄糖的競爭性抑制物,是引起蠶豆黃病發(fā)作的原因之一。【使用注意】內服不宜過量,過量易致食積腹脹。對本品過敏者禁服。蠶豆【成分】109刀豆(《滇南本草》)【異名】刀豆子、刀鞘豆、自風豆、馬刀豆、刀培豆。刀豆(《滇南本草》)【異名】刀豆子、刀鞘豆、自風豆、馬110刀豆【基原】為豆科植物刀豆、洋刀豆的種子。【性味歸經】甘,溫。入脾、胃、腎經。【功效】溫中下氣,益腎補元。【主治】虛寒呃逆,腎虛腰痛。【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燒存性研末。刀豆【基原】為豆科植物刀豆、洋刀豆的種111刀豆——藥膳方選1、治冷逆:刀豆子,炙存性,酒服錢許(《蘭臺軌范》)。2、治氣滯呃逆,膈悶不舒:刀豆(取老而綻者,切,炒,研用),每服二三錢,開水下(《醫(yī)級》刀豆散)。3、治腎虛腰痛:大刀豆子1對,小茴香6g,吳萸3g,破故紙3g,青鹽6g,打成粉,蒸豬腰子吃(《重慶草藥》)。刀豆——藥膳方選1、治冷逆:刀豆子,炙存性,酒服錢許112刀豆【成分】刀豆種子含蛋白質、淀粉、可溶性糖、類脂物、纖維及灰分,還含有刀豆氨酸、刀豆四胺、γ-胍氧基丙胺、氨丙基刀豆四胺和氨丁基刀豆四胺。另還含刀豆球蛋白A和凝集素。洋刀豆種子含淀粉、蛋白質、脂質、纖維、灰分、總糖及還原糖。【使用注意】胃熱患者禁服。刀豆【成分】113豇豆(《救荒本草》)【異名】羊角、豆角、角豆、飯豆、腰豆。豇豆(《救荒本草》)【異名】羊角、豆角、角豆、飯豆、114豇豆【基原】為豆科植物豇豆的種子。【性味歸經】甘、咸,平。入脾、腎經。【功效】健脾利濕,補腎澀精。【主治】脾胃虛弱,泄瀉痢疾,吐逆,腎虛腰痛,遺精,消渴,白帶,白濁,小便頻數(shù)。【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或煮食;或研末,6~9如外用:適量,搗敷。豇豆【基原】為豆科植物豇豆的種子。115豇豆——藥膳方選1.治食積腹脹,暖氣:生豇豆適量。細嚼咽下,或搗絨泡冷開水服(《常用草藥治療手冊》)。2.治白帶,白濁:豇豆、藤藤菜(空心菜)。燉雞肉服(《四川中藥志》1960年)。

豇豆——藥膳方選1.治食積腹脹,暖氣:生豇豆適量。細嚼116豇豆——藥膳方選3、治腎虛腰膝無力:豇豆煮熟,加食鹽少許當菜吃(《安徽中草藥》)。4、治腎虛遺精,帶下:豇豆60g,切段,與粳米60g,加水煮粥食用(《食療粥譜》)。豇豆——藥膳方選3、治腎虛腰膝無力:豇豆煮熟,加食鹽少許117豇豆【成分】種子含胱氨酸等多種氨基酸,另還含一種能抑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蛋白質。嫩豇豆和發(fā)芽種子含抗壞血酸。【使用注意】氣滯便結者忌用。豇豆【成分】118豆腐(《本草圖經》)豆腐(《本草圖經》)119豆腐【基原】為豆科植物大豆的種子的加工制成品。【性味歸經】甘,涼。入脾、胃、大腸經。【功效】瀉火解毒,生津潤燥,和中益氣。【主治】目赤腫痛,肺熱咳嗽,消渴,休息痢,脾虛腹脹。【用法用量】內服:煮食,適量。外用:適量,切片敷貼。

豆腐【基原】為豆科植物大豆的種子的加工制成品。120豆腐——藥膳方選1、治下痢:醋煎白豆腐食之(《普濟方》)。2、治小兒夏季發(fā)熱不退,口渴飲水多:豆腐500g,黃瓜250g,煮湯代茶飲(《食物與治病》)。

豆腐——藥膳方選1、治下痢:醋煎白豆腐食之(《普濟121豆腐——藥膳方選3、治咸哮,痰火吼喘(包括急性支氣管哮喘等):豆腐1碗,飴糖60g,生蘿卜汁半酒杯。混和煮1沸,每日2次分服(《食物中藥與便方》)。4、治產后乳少:豆腐500g,炒王不留行20g,煮湯。喝湯吃豆腐(《食物與治病》)。豆腐——藥膳方選3、治咸哮,痰火吼喘(包括急性支氣管哮122豆腐【成分】內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磷、鐵,尚含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等。【使用注意】豆腐中因含較多嘌呤,故痛風病人慎食。豆腐【成分】123

甲狀腺激素檢測的臨床意義

2006.7

124

甲狀腺激素的生理代謝甲狀腺通過聚碘、碘化酪氨酸、碘化酪氨酸偶聯(lián)作用,形成甲狀腺激素(T4和T3)儲存于膠質腔中,在甲狀腺內T4約為T3的20倍。甲狀腺激素釋放入血后,約75%與血漿甲狀腺結合球蛋白(TBG)結合,其余15%及10%分別與甲狀腺結合前蛋白(TBPA)和白蛋白結合。在外周組織(主要是肝、腎),T4的40%經5‘-脫碘生成T3,約占總T3的80%-90%。另約30%-40%的T4經5-脫碘而生成無生物活性的反T3(rT3)。甲狀腺激素的生理代謝甲狀腺通過聚碘、碘化酪1251、血清T3、T42、血清FT3、FT43、血清反T3(rT3)4、血清TSH5、甲狀腺疾病相關抗體1、血清T3、T4126

血清T3、T4T3是生物活性最強的甲狀腺激素,T4是外周血中甲狀腺激素庫的主要存在形式和T3的主要來源。血清T3、T4T3是生物活性最強127一、T3和(或)T4增高(1)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患者血清甲狀腺激素水平升高明顯。一般T3、T4呈現(xiàn)平行變化。(2)亞急性甲狀腺炎:炎性反應損傷甲狀腺組織,使甲狀腺激素釋放入血增多,T3、T4水平增高,且T4增高較T3明顯。但甲狀腺吸碘率降低,出現(xiàn)特征性分離現(xiàn)象。(3)橋本氏甲狀腺炎伴甲亢:血清T4、FT4、T3、FT3大多升高,TSH降低,一般都伴有甲狀腺腫大、90%以上患者血清TPOAb濃度增高。一、T3和(或)T4增高128(4)甲狀腺激素抵抗綜合癥:本綜合癥系外周靶細胞甲狀腺激素受體或受體后的缺陷所致。主要表現(xiàn)為T3、T4升高,但無甲亢癥狀及體征,甲狀腺功能正常或減退。本病與甲亢的鑒別在于:前者TSH正常或略高、TRH興奮試驗正常;甲亢則TSH降低,TRH興奮試驗顯示TSH分泌受抑制。(5)藥物影響:乙胺碘呋酮可抑制外周5`-脫碘酶活性,T4脫碘生成T3減少,T4水平可增高;雌激素、避孕藥、奮乃靜、苯丙胺及海洛因等則因促進TBG增多而致T3、T4增高。(6)非甲狀腺疾病:多種急、慢性全身性疾病可出現(xiàn)高T4血癥,T3正常或降低;TSH及TRH興奮試驗正常,病人亦無甲亢的臨床表現(xiàn)。(4)甲狀腺激素抵抗綜合癥:本綜合癥系外周靶細胞甲狀腺激素受129二、T3和(或)T4降低(1)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因甲狀腺合成分泌甲狀腺激素障礙或減少,血中T3、T4水平降低。甲減時T4降低較T3發(fā)生早且更明顯,早期T3可正常,此系機體代償性合成需碘少而代謝作用強的T3增加所致。(2)缺碘性甲狀腺腫:有機碘或無機碘的不足,使甲狀腺激素合成減少;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甲狀腺腫大,T4降低伴TSH升高,T3可正常。(3)甲亢治療期:抗甲狀腺藥物可使甲狀腺內有機碘含量降低,而T3生成相對正常。故常出現(xiàn)T4降低,TSH升高,但T3正常,病人多無甲減的臨床表現(xiàn)。二、T3和(或)T4降低130(4)橋本甲狀腺炎:本病可出現(xiàn)T4降低,TSH升高,但T3正常,病人多無甲減的臨床表現(xiàn)(5)非甲狀腺疾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綜合征:T3降低為主,T4正常或降低,rT3升高,TSH正常,因此常稱為“低T3綜合征”。本征常伴發(fā)于多種急、慢性全身性疾病如肝硬化、腎病綜合征、心肌梗死、糖尿病及惡性腫瘤等。其發(fā)生機制可能是當患以上疾病時,外周5`-脫碘酶活性受抑制而5-脫碘酶活性未受影響,T4在外周轉化為T3減少,向rT3轉化增多。(6)藥物影響:除抗甲狀腺藥物外,雄激素、糖皮質激素、生長激素、普萘洛爾、水楊酸鹽、安妥明及苯妥英鈉等也可造成T3、T4降低。(4)橋本甲狀腺炎:本病可出現(xiàn)T4降低,TSH升高,但T3正131(1)在甲亢早期診斷、治療觀察及預后判斷方面,T3的臨床作用價值優(yōu)于T4。(2)T4測定對甲減診斷的價值優(yōu)于T3。(3)甲亢治療時,T4常先于T3降低且低于正常,而T3可仍高于正常,此時若誤認為甲亢已控制(低T4水平)而停藥,可引起不良后果。

臨床意義(1)在甲亢早期診斷、治療觀察及預后判斷方面,T3的臨床作用132

血清游離T3和游離T4

正常人血中FT3、FT4的含量很少(分別占總量的0.3%和0.04%),然而只有游離激素才能發(fā)揮生理效應。血中FT3、FT4代表了組織中甲狀腺激素的水平,與機體的代謝狀態(tài)一致。血清游離T3和游離T4133一、FT3和(或)FT4增高(1)甲亢:甲亢早期T3、T4測定尚正常時,F(xiàn)T3或FT4即可出現(xiàn)升高,因此FT3、FT4診斷甲亢的應用價值優(yōu)于T3、T4的測定。(2)引起T3、T4增高的因素常可使FT3、FT4升高。一、FT3和(或)FT4增高134二、FT3和(或)FT4降低(1)甲減:FT4是診斷該疾病的靈敏指標,而FT3測定對甲減的診斷意義不大。(2)抗甲狀腺藥物治療甲亢的初期,F(xiàn)T4常可降至正常或低于正常,但FT3可仍高;當癥狀控制后FT3才逐漸降至正常,即FT3與臨床甲狀腺功能表現(xiàn)一致,是療效觀察的有用指標,F(xiàn)T4則意義不大。(3)非甲狀腺疾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綜合征:可出現(xiàn)FT3降低,而FT4因T4相對增多可正常。(4)藥物影響:可引起T3、T4降低的藥物均可致FT3、FT4測值降低。二、FT3和(或)FT4降低135

對于亞臨床甲亢或甲減,單獨測定FT3、FT4意義不大,必須配合TSH測定和(或)TRH興奮試驗,才能明確診斷。

臨床意義對于亞臨床甲亢或甲減,單獨測定FT3、136

血清反T3(rT3)

正常人rT3的生成很少,血中98%的rT3與血漿蛋白結合,其中主要是TBG。血清rT3測定主要用于觀察甲狀腺激素的外周代謝情況。血清反T3(rT3)137一、rT3增高(1)甲亢:rT3可明顯升高,其水平高低多與T4變化平行。(2)非甲狀腺疾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綜合征,即低T3綜合征:甲狀腺功能檢查主要表現(xiàn)為rT3明顯升高,T3下降,TSH正常。(3)藥物影響:引起rT3升高的藥物主要有丙基硫氧嘧啶、地塞米松、心得安等。(4)生理性rT3增高:主要見于新生兒,一般出生后5天可降至正常。一、rT3增高138二、rT3降低(1)甲減:rT3的變化趨勢與T4一致,但下降程度不及T4明顯,rT3測定對甲減診斷的符合率優(yōu)于T3。(2)藥物影響:苯妥英鈉可競爭抑制rT3與TBG的結合,增加rT3的清除率,故可降低rT3水平。二、rT3降低139(1)測定T3降低,rT3升高,是鑒別甲減與非甲狀腺疾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綜合征的重要指標之一。但慢性腎功能衰竭低T3綜合征時rT3不高,原因尚不清楚。(2)rT3可作為判斷治療甲狀腺功能異常時用藥量的參考指標;抗甲狀腺藥物治療甲亢時,T4下降較快,rT3下降較慢,當T3降至正常而rT3、T4均低于正常,提示用藥量過大;甲減治療時,若rT3、T3明顯升高,即使T4正常也表明藥量應減少。(3)診斷甲亢時,如FT3、FT4,或TSH值可疑,若rT3增高,則增加了診斷甲亢的權重。

臨床意義(1)測定T3降低,rT3升高,是鑒別甲減與非甲狀腺疾病甲狀140

血清TSH

促甲狀腺激素(TSH)是垂體前葉TSH細胞分泌的激素,由α、β兩個亞基組成;血中TSH不與蛋白質結合,呈游離形式存在。血清TSH141一、TSH增高(1)原發(fā)性甲減:血中TSH水平顯著增高,即使在亞臨床期,血中甲狀腺激素測定值正常時,TSH測值已升高。在幾種指標中,TSH測定是診斷原發(fā)性甲減最靈敏的指標,因此是首選指標。(2)甲狀腺疾病以外其他危重疾病的恢復期:垂體對疾病危重期的T3敏感性首先恢復,TSH分泌出現(xiàn)恢復性增高,此時TSH水平與T3、FT3水平呈負相關,與T4相關性差。一、TSH增高142二、TSH降低(1)繼發(fā)性甲減:本病是由于下丘腦和/或垂體疾病導致TSH分泌減少或缺乏,血中TSH水平降低。(2)甲亢:血中增多的甲狀腺激素,負反饋抑制垂體分泌TSH,血中TSH水平明顯低下,或不能測出。(3)庫欣綜合征或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者:糖皮質激素可抑制垂體TSH細胞對TRH刺激作用的反應,使TSH分泌減少。(4)藥物影響:溴隱亭可直接抑制TSH分泌,但不影響其合成。二、TSH降低143(1)TSH與其他四項甲狀腺功能指標,對早期甲亢診斷和預測復發(fā)的符合率和靈敏性依次為:TSH>FT3>FT4>T3>T4;(2)TSH是診斷甲減的最靈敏指標(繼發(fā)性甲減除外),其使用價值與其他四項功能指標相比依次為:TSH>FT4>T4>FT3>T3.(3)TSH與TRH興奮試驗聯(lián)和應用,可確定繼發(fā)性甲減的病變部位:TRH刺激后TSH升高,表明病變多在下丘腦;若刺激后TSH水平不升高,則病變在垂體。(4)用于指導甲狀腺癌根治術后甲狀腺治療計量的調整。甲狀腺素足量應始終維持TSH達到受抑制水平,以防止癌的復發(fā)。

臨床意義(1)TSH與其他四項甲狀腺功能指標,對早期甲亢診斷和預測復144

甲狀腺疾病相關抗體一、甲狀腺球蛋白甲狀腺球蛋白(Tg)是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合成的一種糖蛋白,是T3、T4合成和貯存的場所。Tg貯存于甲狀腺濾泡腔內,僅極少量溢出到血中,血中Tg主要與TBG結合存在。甲狀腺疾病相關抗體一、甲狀腺球蛋白145

臨床意義(1)Tg測定是甲狀腺癌組織分型的重要指標:甲狀腺濾泡上皮癌的血清Tg水平最高,甲狀腺乳頭狀癌次之,而甲狀腺髓樣癌則完全正常。(2)Tg測定可用于Graves病(GD)治療后的療效隨訪:GD病人行手術或碘131治療后,Tg常先升高后降至正常,同時甲狀腺功能也逐漸正常;若治療結束時,Tg水平仍高,提示病情易復發(fā)。(3)亞急性甲狀腺炎時,Tg升高明顯,但當炎癥控制后,Tg迅速降至正常水平,因此Tg水平高低是判斷亞急性甲狀腺炎活動度的有用指標。(4)新生兒血中若測不出Tg,多提示存在先天性無甲狀腺癥臨床意義146二、甲狀腺自身抗體主要由甲狀腺的淋巴細胞產生,常見于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AITD)患者體內,是機體自身免疫功能紊亂的標志。二、甲狀腺自身抗體147(一)甲狀腺球蛋白抗體和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

血中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和甲狀腺氧化物酶抗體(TPOAb)的存在反映了機體自身免疫功能的紊亂。臨床意義TgAb和TPOAb是鑒別AITD和非AITD的主要指標:HT和GD病人血中TPOAb的陽性率分別為95%-100%和60%-85%;TgAb的陽性率分別為40%-60%和30%左右。(一)甲狀腺球蛋白抗體和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148(二)TSH受體抗體測定TSH受體抗體(TRAbS)包括甲狀腺刺激抗體(TSAb)和甲狀腺阻斷抗體(TBAb)。TSAb有TSH樣作用,可促進T3、T4的合成和分泌;TBAb則可干擾或阻斷TSH與受體的結合,抑制甲狀腺激素的生成。臨床意義(1)TRAbs測定對GD病人預后估計有重要意義:若用ATD前TRAbs測值較高,則病情不易緩解;另外,病情緩解停藥時,若TRAbs仍活性高,提示GD復發(fā)的可能性大,且TRAbs測值愈高,復發(fā)愈快。(2)可用于其他方法不能區(qū)分的甲狀腺性或非甲狀腺性突眼的鑒別診斷。如系GD眼病即使甲狀腺功能正常,TRAbs也可升高。(二)TSH受體抗體測定149

謝謝!謝謝!150糧食類糧食類第一節(jié)糧食類第一節(jié)糧食類152

中醫(yī)常以“五谷”概稱糧食類原料。五谷,指稻、黍(高粱)、稷(谷子)、麥、菽(豆類總稱)。實際上是谷物豆類等糧食作物的總稱。中醫(yī)常以“五谷”概稱糧食類原料。五谷,指稻、黍(153糧食類教學講解課件154糧食類教學講解課件155糧食類教學講解課件156粳米[基原]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去殼的種仁。[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胃、肺經。[功效]健脾益氣,和胃除煩,止瀉止痢。[主治]脾胃氣虛,食少納呆,倦怠乏力,心煩口渴,瀉下痢疾。[用法用量]內服:50-200g,煎湯、煮飯、熬粥均可,亦可做成膏餅或將米煮熟后以文火燒成鍋巴研粉用。粳米[基原]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去殼的種仁。157粳米——藥膳方選

1、治病后體弱,食少,乏力:黨參30g煎汁,大米100g,用黨參汁煮稠粥。1-2次溫服(《中醫(yī)藥膳學》)。2、治脾虛泄瀉,消化不良,水瀉或稀便,日數(shù)次,不思飲食:白粳米100g,將米炒焦,加水煮作粥,任意食用(《粥譜》)。3、治霍亂狂悶,煩渴,吐瀉無度,氣欲絕者:淡竹瀝1合(約200ml),粳米1合(約20g),炒黃,以水同研,去滓取汁。上2味,和勻頓服之(《圣濟總錄》)。粳米——藥膳方選1、治病后體弱,食少,乏力:黨參30g煎汁158粳米[成分]

本品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粗纖維、鈣、磷,尚含有少量B族維生素B1、B2、B6等。維生素的含量因稻子的種類和種植地點而異。尚含有乙酸、延胡索酸、羥基代乙酸、枸櫞酸、蘋果酸等15種有機酸,及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單糖和雙糖。粳米[成分]

本品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粗纖159粳米【使用注意】粳米營養(yǎng)豐富,并大多存在于谷皮中,故平時不宜多食細糧,以免由于谷皮的丟失,而減少無機鹽和維生素的攝入。此外,粥飯雖是補人之物,但亦不可過量。粳米【使用注意】160糯米(《千金·食治》)【異名】稻米、江米、元米糯米(《千金·食治》)【異名】稻米、江米、元米161糯米【基原】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去殼的種仁。【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胃、肺經。【功效】健脾益氣,和胃除煩,止瀉止痢。【主治】脾胃氣虛,食少納呆,倦怠乏力,心煩口渴,瀉下痢疾。【用法用量】內服:50-200g,煎湯、煮飯、熬粥均可,亦可做成膏餅或將米煮熟后以文火燒成鍋巴研粉用。糯米【基原】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去殼的種仁。162糯米——藥膳方選1、治病后體弱,食少,乏力:黨參30g煎汁,大米100g,用黨參汁煮稠粥。1-2次溫服(《中醫(yī)藥膳學》)。2、治脾虛泄瀉,消化不良,水瀉或稀便,日數(shù)次,不思飲食:白粳米100g,將米炒焦,加水煮作粥,任意食用(《粥譜》)。糯米——藥膳方選1、治病后體弱,食少,乏力:黨參30g煎163糯米——藥膳方選3、治霍亂狂悶,煩渴,吐瀉無度,氣欲絕者:淡竹瀝1合(約200ml),粳米1合(約20g),炒黃,以水同研,去滓取汁。上2味,和勻頓服之(《圣濟總錄》)。4、治自汗不止:陳糯米不以多少,麥麩同炒令黃色,研為細末,米飲調下3錢,或熟豬肉蘸末食之亦可(《古今醫(yī)統(tǒng)》)。糯米——藥膳方選3、治霍亂狂悶,煩渴,吐瀉無度,氣欲絕者164糯米【成分】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磷、鐵、鈣、維生素B1、B2、菸(煙)酸、多量淀粉等物質。【使用注意】濕熱痰火及脾滯者禁用。凡發(fā)熱,咳嗽痰黃,黃疸,腹脹之人忌食。糯米粘膩,若作糕餅,更難消化,故嬰幼兒及老年人和病后消化力弱者忌食糯米糕餅。糯米【成分】165

小麥(《名醫(yī)別錄》)【異名】淮小麥。小麥(《名醫(yī)別錄》)【異名】淮小麥。166小麥【基原】為禾本科植物小麥的種子或其面粉。【性味歸經】甘,涼。入心、脾、腎經。【功效】養(yǎng)心,益腎,除熱,止渴。【主治】臟燥,煩熱,消渴,泄利,癰腫,外傷出血,燙傷。【用法用量】內服:小麥煎湯,50-100g;或煮粥。小麥面炒黃溫水調服。外用:適量,小麥炒黑研末調敷。小麥面干撒或炒黃調服。小麥【基原】為禾本科植物小麥的種子或其面粉。167小麥——藥膳方選1、治婦人臟燥,喜悲傷欲哭,數(shù)欠伸:甘草3兩,小麥1升,大棗10枚。上3味,以水6升,煮取3升,溫分3服。亦補脾氣(《金匱要略》)。2、治神經性心悸,怔忡不安,失眠,自汗盜汗等:小麥:1-2兩,粳米3兩,大棗5個,將小麥洗凈煮熟,撈出小麥取汁,再放粳米、大棗同煮,或將小麥搗碎,同棗米煮粥食用,3-5天為1療程,每天溫服2-3次(《飲食辨錄》)。小麥——藥膳方選1、治婦人臟燥,喜悲傷欲哭,數(shù)欠伸:甘草3兩168小麥——藥膳方選3、治消渴:小麥淘凈不拘多少,煮粥或炊作飯,空腹食(《飲膳正要》)。4、治泄痢腸胃不固:白面500g,炒令焦黃,每日空心溫水調(服)一湯匙(《飲膳正要》)。小麥——藥膳方選169小麥【成分】種子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糖類、糊精、脂肪、粗纖維、鈣、磷、鐵。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精氨酸、淀粉酶。麥芽糖酶。蛋白酶及微量維生素B等。麥胚含植物凝集素。【使用注意】小麥多食能壅氣作渴,故氣滯、口渴、病濕熱者宜少食。小麥【成分】170蕎麥(《千金.食治》)【異名】花麥、烏麥、花養(yǎng)、甜養(yǎng)、養(yǎng)子、三角麥。

蕎麥(《千金.食治》)【異名】花麥、烏麥、花養(yǎng)、甜養(yǎng)、養(yǎng)171蕎麥【基原】為蓼科植物蕎麥的種子。【性味歸經】甘、微酸,寒。入脾、胃、大腸經。【功效】健脾消積,下氣寬腸,解毒斂瘡。【主治】腸胃積滯,泄瀉,痢疾,絞腸痧,白濁,帶下,自汗,盜汗,皰疹,丹毒,癰疽,發(fā)背,瘰疬,燙火傷。【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或制面食服。外用:適量,研末摻或調敷。蕎麥【基原】為蓼科植物蕎麥的種子。172蕎麥——藥膳方選1、治慢性泄瀉,腸胃積滯:蕎麥面作飯,連食3~4次(《簡便方》)。2、治禁口痢疾:蕎麥面每服2錢,砂糖水調下(《本草綱目》引《坦仙皆效方》)。蕎麥——藥膳方選173蕎麥3、治男子白濁,女子赤白帶下:養(yǎng)麥炒焦為末,雞子白和,丸梧子大。每服50丸,鹽湯下,日3服(《本草綱目》引魏元君濟生丹)。4、治咳嗽上氣:蕎麥粉4兩,茶末2錢,生蜜2兩,水1碗,順手攪千下,飲之,良久下氣不止,即愈(《儒門事親》)。蕎麥3、治男子白濁,女子赤白帶下:養(yǎng)麥炒焦174蕎麥【成分】瘦果中含水楊酸、4-羥基苯甲胺、N-亞水楊基水楊胺。種子含槲皮素、槲皮甙、金絲桃甙、蕓香甙、鄰一和對-β-D-葡萄糖氧基芐基胺、油酸、亞麻酸及類胡蘿卜素和葉綠素。另外還含3種胰蛋白酶抑制劑TI1、TI2和TI4。【使用注意】不宜久服。脾胃虛寒者忌服。不可與平胃散及礬同食。蕎麥【成分】175高粱(《本草綱目》)【異名】木稷、蜀黍、蘆粟、黍。高粱(《本草綱目》)【異名】木稷、蜀黍、蘆粟、黍。176高粱【基原】為禾本科植物高粱的種仁。【性味歸經】甘、澀,溫。入脾、胃、肺經。【功效】健脾止瀉,化痰安神。【主治】脾虛泄瀉,霍亂,消化不良,痰濕咳嗽,失眠多夢。【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或研末。高粱【基原】為禾本科植物高粱的種仁。177高粱——藥膳方選1、治小兒消化不良:紅高粱:30g,大棗10個。大棗去核炒焦,高粱炒黃,共研細末。2歲小孩每服6g,3~5歲小孩每服9g,每日服2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2、治喘咳:高粱5~7錢,蒸冰糖服(《貴州草藥》)。

高粱——藥膳方選1、治小兒消化不良:紅高粱:30g,大棗1178高粱——藥膳方選

3、治赤痢不止:秫米1把,鯽魚2條,薤白1握,共煮粥食(《普濟方》)。4、治小兒遺尿,多尿:高粱米100g,桑螵蛸20g,先用水煮桑螵蛸3次,取汁混合,入高梁米,煮成粥食(《中國藥膳學》)。高粱——藥膳方選179高粱【成分】高粱幼芽、果實含P—羥基扁挑腈一葡萄糖甙;水解產生P—羥基苯甲醛、HCN和葡萄糖。同時,高粱米中還含有蛋白質、脂肪、粗纖維、鈣、磷、鐵、煙酸、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物質。【使用注意】糖尿病患者忌食。高粱【成分】180粟米(《名醫(yī)別錄》)【異名】白梁粟、粟谷、小米、黃粟、稞子。粟米(《名醫(yī)別錄》)【異名】白梁粟、粟谷、小米、黃粟、181粟米【基原】為禾本科植物梁的種仁。【性味歸經】甘、咸,涼。入脾、胃、腎經。【功效】和中益腎,除熱,解毒。【主治】脾胃虛熱,反胃嘔吐,腹?jié)M食少,消渴,瀉痢,燙火傷。陳粟米能除煩,止痢,利小便。【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一30g;或煮粥。外用:適量,研末撒;或熬汁涂。

粟米【基原】為禾本科植物梁的種仁。182粟米——藥膳方選1、治脾胃氣弱,食不消化,嘔逆反胃,湯飲不下:粟米半升,杵如粉,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點少鹽,空腹和汁吞下(《食醫(yī)心鏡》)。2、治胃熱消渴:粟米煮飯(《食醫(yī)心鏡》)。3、治老人腎虛,腳氣無力,困乏以行:生粟1斤。透風處懸令干,每日空心食10顆(《古今醫(yī)統(tǒng)》)。

粟米——藥膳方選1、治脾胃氣弱,食不消化,嘔逆反胃,湯飲不183粟米【成分】本品脫殼種子含脂肪1.41%-1.68%,總氮2.48%-2.79%,蛋白氮2.4l%-2.72%,灰分3.15%-1.85%,淀粉63.27%-77.58%,還原糖2.03%-1.98%。另有報道種子含油3%,油中含不皂化物2.39%,固體脂肪酸15.05%,液體脂肪酸70.03%。同時,種子中還發(fā)現(xiàn)1種α-淀粉酶抑制劑。此外,本品還含無機元素鉬。【使用注意】粟米不宜與杏仁同食,食則令人嘔吐腹瀉。粟米【成分】184玉蜀黍(《滇南本草圖說》)【異名】玉高粱、玉米、包谷、玉黍、珍珠米、苞米。玉蜀黍(《滇南本草圖說》)【異名】玉高粱、玉米、包谷、玉185玉蜀黍【基原】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種仁。【性味歸經】甘、平。入胃、大腸經。【功效】調中開胃,利尿消腫。【主治】食欲不振,小便不利,水腫,尿路結石。【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煮食或磨成細粉作餅。玉蜀黍【基原】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種仁。186玉蜀黍——藥膳方選1、治高血壓,高脂血癥:玉米油烹菜,玉米須煎湯代茶(《中醫(yī)驗方匯編》第一輯)。2、治糖尿病:玉蜀黍500g,分4次煎服(《錦方實驗錄》江西)。3、治小便不利,水腫:玉米粉90g,山藥60g,加水煮粥(《食療粥譜》)。4、治尿路結石或慢性腎炎水腫:玉米1份,水3份,煎湯代茶或同米須煎服(《中華醫(yī)藥雜志》1956,10)。玉蜀黍——藥膳方選1、治高血壓,高脂血癥:玉米油烹菜,玉米須187玉蜀黍【成分】含淀粉61.2%、脂肪油4.2%~4.75%,生物堿類約0.2l%,并含有維生素B1、B2、B6及煙酸、泛酸等B族維生素,玉蜀黍黃質等類胡蘿卜素,槲皮素,異槲皮甙,果膠,玉蜀黍嘌呤,吲哚-3-乙酸。【使用注意】脾胃虛弱者,食后易腹瀉。玉蜀黍【成分】188薏苡仁(《神農本草經》)【異名】苡仁、苡米、尿珠子、米仁、起實。薏苡仁(《神農本草經》)【異名】苡仁、苡米、尿珠子、189薏苡仁【基原】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種仁。【性味歸經】甘、淡,微寒。入脾、胃、肺經。【功效】利濕健脾,舒筋除痹,清熱排膿。【主治】水腫,腳氣,小便淋瀝,濕溫病,泄瀉,帶下,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肺癰,腸癰,扁平疣。【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或入丸、散、浸酒、煮粥、作羹。健脾益胃,宜炒用;利水滲濕,清熱排膿,舒筋除痹,均宜生用。薏苡仁【基原】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種仁。190薏苡仁——藥膳方選1、治水腫喘急:郁李仁2兩。研,以水濾汁,煮薏苡仁飯,日2食之(《獨行方》)。2、治風濕痹痛:薏苡仁粉,同曲米釀酒或袋盛煮酒飲之(《本草綱目》)。

薏苡仁——藥膳方選1、治水腫喘急:郁李仁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