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醫學免疫學第一章 醫學免疫學概述CAMS/PUMC對非己生物入侵的反應能力刺激 反應機體免疫系統 外環境生物刺激免疫應答在歷經兩個世紀的科學探索之后,科學家們獲得了明確的答案:是人體免疫系統以抗體、補體、細胞因子等免疫分子和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以免疫應答的方式對外源生物性刺激產生反應,其結果是有效地清除這些入侵的微生物,從而確保自身穩定。免疫本質和免疫功能免疫(immunity):機體抵御傳染病的能力。免疫系統(immune system):執行免疫功能的器官、組織、細胞和分子的總稱。免疫應答(immune response):免疫細胞和分子針對外源生物性物質所產生的反應。免疫學(i
2、mmunology):研究免疫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學科。醫學免疫學(medical immunology):研究人體免疫系統結構與功能、免疫相關疾病發生機制以及免疫學診斷與防治手段的生物醫學科學。免疫本質和免疫功能免疫學的本質特征是識別“自我”和“非我”,保護“自我”,抵御“非我”。 “自我”的成分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免疫系統不會攻擊自身的物質,避免破壞自身的組織自身免疫病“非我”的成分免疫應答(immune response)當外源的病源微生物進入機體后,機體的免疫系統就會將它們認定為“非我”的物質,從而產生免疫應答,清除這些外源的致病微生物,保護機體自身免疫缺陷病,反復
3、感染免疫本質和免疫功能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免疫監視(immune surveillance)免疫自穩(immune homeostasis)免疫本質和免疫功能免疫本質和免疫功能免疫應答的過程第二節 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應答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應答根據種系和個體免疫系統的進化、發育和免疫效應機制和作用特征,通常把免疫應答分為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應答和適應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應答兩種類型。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應答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天然免疫(natural immunity)非特異性免疫(nonspecific
4、 immunity)機體在長期種系發育與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天然免疫防御功能。特點:經遺傳獲得,與生俱有針對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可迅速應答其應答模式和強度不因與病原微生物的反復接觸而改變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應答物理、生物化學屏障固有免疫細胞和分子物理屏障:皮膚以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黏膜組織局部屏障結構:血-腦屏障、血-睪屏障、血-胸腺屏障生物化學屏障:皮膚和黏膜的分泌物所包含的各種殺菌、抑菌物質固有免疫細胞:吞噬細胞(phagocyte)、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NK cell)、T淋巴細胞和B1淋巴細胞等。固
5、有免疫CAMS/PUMC天然免疫屏障CAMS/PUMCCAMS/PUMC固有免疫細胞CAMS/PUMCPhagocytosisCAMS/PUMC固有免疫細胞回和 固有免疫細胞:巨噬細胞(Macrophage)巨噬細胞吞噬細菌模式識別Macrophages help destroy bacteria,protozoa, and tumor cells.Toll-like receptors mediates pathogen pattern recognition. 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應答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
6、s)損傷相關的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Toll樣受體(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目前認為最重要的也是研究得最多最透徹的模式識別受體,其表達在多種細胞表面或者胞漿內,識別多種類型的PAMPs 或DAMPs,啟動固有免疫應答。CAMS/PUMC18In addition to its role in the early phase of defense, innate immunity in mammals appea
7、rs to play a key role in stimulating the subsequent, clonal response of adaptive immunity.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The surfaces of microorganisms typically bear repeating patterns of molecular structure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CAMS/PUMCCAMS/PUMCTLR-mediated signaling
8、CAMS/PUMC固有免疫細胞回和 固有免疫細胞:巨噬細胞(Macrophage)Blood monocytes migrate into the tissues of the body and there differentiate (evolve) into macrophages.Macrophages also release substances that stimulate other cells of the immune system. And they are involved in antigen presentation. To do this, they carry t
9、he antigen on their surface and present it to a T cell. CAMS/PUMC損傷相關的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DAMPs) 高遷移率組蛋白B(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NMGB1、熱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尿酸結晶、肝癌來源的生長因子(hepatoma derived growth factor, HDGF);在機體損傷時產生的抗菌肽/防御素、氧自由基、胞外基質降解產物和神經介質 機體自身細胞所釋放的內源性
10、分子,即內源性危險信號,其來源為由受損或壞死組織快速釋放;由某些激活的免疫細胞釋放,DAMP可激活固有免疫系統中表達PRR的細胞,引起固有免疫應答,同時可直接或間接啟動適應性免疫應答。 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應答適應性免疫( adaptive immunity)獲得性免疫( acquired immunity)特異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由抗原誘導的具有抗原特異性的免疫功能性反應。參與細胞和應答類型:T淋巴細胞:介導細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應答B淋巴細胞:介導體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應答CAMS/PUMC適應性免疫應答固有免疫和適應性
11、免疫應答特征特異性和多樣性對特定抗原而言,免疫應答是特異的。T細胞受體和B細胞受體庫的多樣性決定了應答的特異性。記憶性特化作用和自我限制自我耐受免疫系統與一個抗原初次接觸,產生免疫應答。當再次與該抗原接觸時,通常會產生快速的、更強烈的再次應答。機體免疫系統識別“自我”和“非我”,對自身抗原物質無應答,保證自身的安全。免疫系統針對不同類型的抗原會產生最優化的應答類型;而在抗原刺激之后,免疫應答水平逐漸衰減,不會無限地增強應答。CAMS/PUMCDiversity of lymphocytesCAMS/PUMCSpecificity, memory, and self-limitation of
12、immune responseWeeks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應答固有免疫應答適應性免疫應答病原體由胚系基因編碼的受體所識別病原體由基因重排的受體所識別受體具有廣泛特異性,即識別結構保守的PAMP受體具有非常精細特異性,即識別表位PAMP 為多糖和多核苷酸,其結構在同類病原體中幾乎無差異,但不存在于宿主體內多數表位為多肽,反映病原體的個性特點受體為PRR抗原識別受體為TCR 和BCR即時應答遲發應答(35天)無免疫記憶有免疫記憶在所有后生動物均存在僅在脊椎動物中存在PAMP: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RR:模式識別受體;TCR:T細胞受體;BCR:B細胞受體第三節 免疫組織和器官免疫組織和器官免疫組
13、織(immune tissue),又稱為淋巴組織(lymphoid tissue),廣泛分布在機體各個部位。淋巴器官(lymphoid organ)又稱為免疫器官(immune organ),是由淋巴組織構成的,重要淋巴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臟、淋巴結等。免疫組織和器官中樞免疫器官初級淋巴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次級淋巴器官脾臟淋巴結血液循環淋巴循環免疫組織和器官骨髓:所有免疫細胞的發源地和B細胞分化、發育和成熟的場所免疫組織和器官胸腺:T細胞分化、發育、成熟的場所祖T細胞由皮髓質交界處進入胸腺,然后遷移到皮質,再由皮質向髓質遷移。胸腺內發育的T細胞發生了陽性選擇(positive selec
14、tion)和陰性選擇(negative selection)。免疫組織和器官外周淋巴器官:脾臟、淋巴結脾臟淋巴結B細胞主要定居地(60%)T細胞主要定居地(75%)白髓與紅髓皮質和髓質淋巴細胞主要分布在白髓淋巴細胞主要分布在皮質淋巴濾泡、生發中心B細胞區、T細胞區血源抗原產生免疫應答的主要場所免疫應答發生的主要場所免疫組織和器官中樞淋巴器官:骨髓、胸腺外周淋巴器官:脾臟、淋巴結黏膜和皮膚:局部免疫應答發生的重要區域免疫組織和器官區域免疫器官:腸道、肝臟、肺臟等疾病的高發區域特殊的區域免疫特性系統性免疫應答往往不能很好的反映區域微環境的應答水平,區域免疫應答與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第四節 免疫細
15、胞和免疫分子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免疫細胞由造血干細胞分化而來。固有免疫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肥大細胞、樹突狀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等。特異性免疫細胞包括T細胞和B細胞。HSC淋巴樣干細胞 髓樣 干細胞 EPO TPO G-CSF IL-3/IL-5 IL-3/IL-4 M-CSF IL-7/IL-3 IL-7/IL-11 IL-12/IL-15 紅細胞 血小板 中性粒細胞 嗜酸性粒細胞 嗜堿性粒細胞 單核細胞 T細胞 B細胞 NK細胞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細胞類型特征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胞核呈分葉狀,故又稱為多形核粒細胞,約占成人外周血白細胞總數的6
16、0%70%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胞內富含嗜酸性顆粒,含有多種酶類,約占健康成人外周血白細胞總數的2%5%嗜堿性粒細胞(basophil)含量最少的白細胞,胞內的嗜堿性顆粒含有多種生物活性介質,可介導型超敏反應單核-巨噬細胞(monocyte-macrophage)胞核不分葉,單核細胞能夠進一步分化為巨噬細胞或者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則是終末細胞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NK cell)KIR(殺傷抑制性受體)KAR(殺傷活化性受體)缺失識別:正常:MHC I-KIR異常:MHC I改變或缺失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樹突狀細胞( dendrit
17、ic cell,DC )啟動T細胞免疫應答的主要抗原提呈細胞( 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 )CAMS/PUMC抗原呈遞與T細胞抗原識別TCR識別APC表面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識別具有MHC限制性T細胞雙信號活化:抗原信號與共刺激信號CAMS/PUMC抗原呈遞的MHC限制性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在胸腺內發育成熟在骨髓內發育成熟其表面T細胞受體(TCR)可特異性識別由APC加工、并由其表面MHC分子提呈的抗原多肽其表面B細胞受體(BCR)可特異性地直接識別抗原分子表面的表位識別抗原后,細胞活化,分化成為兩種主要的效應T細胞:T輔助細胞和T殺傷細胞識別
18、抗原后,細胞活化,分化成為漿細胞主要通過分泌細胞因子和細胞毒作用發揮效應主要效應機制為合成并分泌可溶性免疫球蛋白,即抗體介導細胞免疫應答介導體液免疫應答CAMS/PUMCT細胞CAMS/PUMCT細胞細胞毒T細胞(CTL)殺傷靶細胞CAMS/PUMCT輔助細胞(TH)CD4 TH細胞協調免疫應答CD4+ T cell subsetsIL-12 and IFN-gTh1Th2Th17TregIL-4IL-6 and TGFbTGFbIL-2,IFNg, TNFaIL-4,IL-5, IL-13IL-17, IL-6,GM-CSFTGFb, IL-10活化巨噬細胞清除胞內病原微生物并介導遲發型變態
19、反應 介導嗜酸性粒細胞所致炎性反應, 清除細胞外病原微生物并參與變態反應 介導炎性反應(防御胞外病原菌的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和移植排斥等的發生和發展 抑制自身反應性T細胞 IL-4 and TGFbTh9IL-9促進炎性反應. TfhTFRTh21Th22IL-21濾泡型輔助T細胞,促進骨髓前體細胞和NK細胞增殖以及Tfh分化,促進體液免疫應答濾泡型調節性T細胞,調節Tfh功能促進CD8T細胞抗病毒應答介導皮膚免疫應答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免疫分子抗體抗原補體免疫細胞抗原受體細胞因子白細胞分化抗原第五節 免疫應答和免疫病理免疫應答和免疫病理免疫應答的基本過程趨化作用趨化因子趨化性介質炎癥反
20、應使免疫細胞定向集中在感染部位01固有免疫應答與抗原的提呈02特異性免疫應答多種效應機制清除病原微生物03識別(模式/缺失)吞噬,直接殺傷抗原提呈特異性識別活化及克隆擴增分化應答免疫應答和免疫病理免疫應答的主要特征Add Your Title多種效應機制雙信號活化抗原識別實質是抗原對免疫細胞的克隆選擇雙信號活化確保免疫應答的可控性多種效應機制針對不同性質的病原微生物克隆選擇B細胞的克隆選擇雙信號活化確保免疫應答的可控性CAMS/PUMC抗體清除抗原機制CAMS/PUMC細胞免疫CAMS/PUMCCD4T細胞與細胞因子(CK)協調功能一致CD4T細胞CytokinesCAMS/PUMC細胞免疫應
21、答免疫應答和免疫病理免疫病理超敏反應(hypersensitivity)免疫系統對無害的抗原(如食物)也啟動強烈的免疫應答,造成機體組織細胞的損害,俗稱“過敏”。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免疫系統的任何組分發生缺陷導致機體不能有效地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導致的疾病,如因HIV病毒感染導致的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等。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免疫系統對自身成分起反應,導致自身免疫應答引起組織損傷。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CAMS/PUMC自身免疫病Graves DiseaseCAMS/PUMC免疫缺陷病CAMS/PUMC超敏反應
22、Tanox :Nancy T Chang免疫應答和免疫病理免疫學研究成果的應用:免疫記憶細胞使針對同一抗原的再次免疫應答的強度顯著高于初次免疫應答。再次免疫應答比初次免疫應答產生更快速和更有效力。免疫預防疫苗研發:改變病原體或毒素的結構,使其毒性消失或減弱并保留抗原性。疫苗接種:通過天花疫苗預防接種,讓天花成為醫學上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被人類消滅的疾病。免疫應答和免疫病理免疫學研究成果的應用:針對機體異常的免疫狀態,根據免疫學原理,利用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手段人為地增強或抑制機體的免疫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免疫治療單克隆抗體治療劑重組細胞因子制劑治療性疫苗細胞過繼免疫治療腫瘤的免疫治療嵌
23、合抗原受體-T細胞(che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 cell)和抗CTLA-4、PD-1抗體治療腫瘤成為2013年最重要的科學突破。Structure for TCR and CAR for Tumor ImmunotherapyThree Ways to Generate Gene-Engineered T Cells for Tumor-Associated Antigens CTLA-4 and PD-167醫學免疫學第二章 免疫學發展史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 何維 概述免疫學的發展歷史經驗免疫學時期科學免疫學時期免疫化學時期免疫學革命時期現代免疫學
24、時期 17世紀70年代19世紀中葉 19世紀中葉1912年 1912年20世紀50年代 20世紀50 年代1977年 1977年至今第一節 經驗免疫學和科學免疫學時期經驗免疫學時期:以毒攻毒經驗免疫學和科學免疫學時期我國17世紀的人痘接種預防天花英國18世紀牛痘接種預防天花在公元17世紀70年代,人痘接種法在中國已經有正式的史實記載。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雖然有效,但用含有活性天花病毒的人痘免疫,也有患天花的危險性。在18世紀末,英國鄉村醫師Edward Jenner發現接種“牛痘”可能預防天花。Jenner牛痘接種預防天花的方法相當安全,沒有人痘接種預防天花有一定機率感染天花的副作用,因此,該方
25、法很快就獲得了全世界廣泛的認可和應用。經驗免疫學和科學免疫學時期天花患者 Edward Jenner 科學免疫學時期:法國微生物學家Pasteur有關細菌和病毒的減毒或無毒疫苗的研制經驗免疫學和科學免疫學時期Louis Pasteur人們認識到瘟疫實質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體所造成的傳染病。顯微鏡的問世使醫學工作者們能夠直觀地觀察到細菌的存在。提出了病原菌致病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到病原體感染恢復健康的患者可以獲得抵御同種病原體再次感染的抵抗力。減毒活疫苗的制備和免疫使免疫學成為了科學,推動了疫苗的研制和廣泛使用。經驗免疫學和科學免疫學時期病原菌的發現推動了疫苗研制與應用炭疽桿菌狂犬病
26、毒Emil von Behring白喉桿菌和破傷風桿菌抗毒素的被動免疫開創了人工被動免疫的先河。Jules Bordet發現抗原抗體相互作用,通過激活補體,導致攜帶抗原的靶細胞的裂解。Charles Robert Richet過繼血清療法和過敏反應研究的兩大重要發現。Karl Landsteiner研究抗原的結構和抗原與抗體反應的特異性。并在此基礎上發現并且鑒定了人類ABO血型。經驗免疫學和科學免疫學時期以抗體與抗原為主導的體液免疫盛行 Emil von Behring Jules BordetCharles Richet Karl LandsteinerElie Metchnikoff在研究
27、中發現,吞噬細胞具有清除微生物或其他異物的天然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抵抗疾病的作用細胞免疫假說的創立經驗免疫學和科學免疫學時期體液免疫學派與細胞免疫學派的爭論推動免疫學發展Paul Ehrlich提出了側鏈理論,認為抗體分子是細胞表面事先就存在的一種受體,抗原進入機體后與其結合,刺激細胞產生更多的抗體,后者脫落入血成為循環抗體受體學說的首創者第二節 免疫化學時期和免疫學革命時期免疫化學時期和免疫學革命時期免疫化學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免疫學革命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研究抗原與抗體的化學結構和抗原與抗體結合反應的化學本質和化學特征成為了免疫學研究的主流很多免疫生物學現象被發現和重
28、視,免疫學研究也逐漸從化學方向轉回到了醫學生物學研究方向免疫化學時期和免疫學革命時期南非科學家Max Theiler發現黃熱病是由一種濾過性病毒引起的。他成功地研制出黃熱病病毒的減毒株,并在此基礎上,研制出了有效的黃熱病疫苗。由于這項貢獻,1951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意大利科學家Daniel Bovet發現了組胺是過敏反應中最主要的因子,發現了對哮喘和枯草熱有顯著療效的藥物。由于Bove在治療過敏癥方面的重大發現,他于1957年榮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Macfarlane Burnet提出了獲得性免疫耐受的假說,英國生物化學家Peter Medawar證實了動物獲得性免疫耐受性,為免
29、疫學科學理論建立以及移植器官的臨床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60年,Medawar和Burnet分享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Max Theiler Daniel BovetMacfarlane Burnet Peter Medawar免疫化學時期和免疫學革命時期抗體四肽鏈結構的闡明美國人 Gerald Edelman+英國人Rodney Porter( 1972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抗體研究的困難一是抗體分子量極大,二是抗體極不均一。Porter用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將抗體降解成幾個片段。Edelman用濃尿素還原抗體分子二硫鍵的方法,確認這些產物為IgG的兩種多肽鏈。Porter提出了抗
30、體分子結構四肽鏈模型。這個模型含有兩個輕重鏈對,每一輕重鏈之內和兩條重鏈之間都有二硫鍵連接,但輕鏈與輕鏈不相連接。Edelman 與Porter 共同鑒定了IgG輕鏈和重鏈的氨基酸結構。Gerald Edelman Rodney Porter免疫化學時期和免疫學革命時期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的發現(1980) Baruj Benacerraf Jean Dausset George Snell 免疫化學時期和免疫學革命時期單克隆抗體技術的發明(1984)Cesar Milstein Georges Kohler 免疫化學時期和免疫學革命時期獨特型網絡學說的提出(1984)抗原表位(Ag)第一抗體
31、(Ab1)第二抗體(Ab2)第三抗體(Ab3)Ab2Ab2抗原內影像Niels Jerne 第三節 現代免疫學時期抗體多樣性產生機制利根川進(Susumu Tonegawa)日本分子生物學家,1987年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現代免疫學時期MHC限制性的發現澳大利亞科學家多爾蒂(Peter Doherty)和 瑞士科學家辛克納格爾(Zinkernagel Rolf )1996年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現代免疫學時期Toll樣受體和樹突狀細胞DC美國,布魯斯(Bruce Beutler )法國,朱爾斯(Jules Hoffman )加拿大,拉爾夫(Ralph Steinman)2011年獲諾貝爾生
32、理學或醫學獎 現代免疫學時期分子免疫學的飛速發展現代免疫學時期分子生物學的異軍突起,成為生命科學的帶頭學科,其基因克隆和基因工程技術等先進技術對分子免疫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具體表現為可迅速地解析一種新型免疫分子的結構和獲得其基因重組的表達產物;分子免疫學能夠快速地把免疫分子的結構與功能聯系起來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同時,還可從DNA復制、轉錄和蛋白翻譯等多個層面上研究免疫分子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從而為免疫應答整體性和網絡性的功能闡釋提供精確的資料;分子免疫學研究的主要對象為免疫細胞內結構性蛋白分子、免疫細胞膜表面的蛋白分子和免疫細胞所分泌的蛋白多肽類分子。現代免疫學時期可溶性免疫分子:細
33、胞因子細胞膜表達的免疫分子:1、與抗原識別有關的分子:TCR、BCR、MHC 和MHC 等;2、與信號傳導有關的分子:CD3、Ig和Ig、CD28、CD40L、CD80、CD40、LFA-1等;3、細胞表面黏附分子:CD4與MHC 類分子,CD8與MHC 類分子等。免疫細胞在功能上相互聯絡的“語言”現代免疫學時期自我-非我識別理論(self nonself determination,SNSD)的發展1959年Burnet和Medawar的SNSD1969年Langman 和Cohn的SNSD現代免疫學時期自我-非我識別理論(self nonself determination,SNSD)的發
34、展1974年Lafferty和Cunningham的SNSD1989年Charlie Janeway的SNSD現代免疫學時期自我-非我識別理論:對外危險信號理論:對內1994年, Polly Matzinger第四節 免疫學歷史貢獻和發展前景免疫學歷史貢獻和發展前景免疫學相關諾貝爾獎1. 1901年,德國, Emil von Behring ,發現抗毒素,血清治療2. 1905年,德國, Robert Koch ,發現結核桿菌和結核菌素3. 1908年,俄國, Elie Metchnikoff ,提出吞噬細胞理論4. 1908年,德國, Paul Ehrlich ,提出抗體生成側鏈理論5. 1
35、913年,法國, Charles Richet ,發現過敏反應6. 1919年,比利時, Jules Bordet ,發現補體和免疫溶血反應免疫學歷史貢獻和發展前景7. 1930年,奧地利, Karl Landsteiner ,發現ABO血型8. 1951年,南非, Max Theiler ,發明黃熱病疫苗9. 1957年,意大利, Daniel Bovet ,發明抗組胺藥10. 1960年,澳大利亞, Macfarlane Burnet ,發現獲得性免疫耐受11. 1960年,英國, Peter Medawar,發現獲得性免疫耐受免疫學歷史貢獻和發展前景13. 1972年,美國, Geral
36、d Edelman,發現抗體的結構14. 1977年,美國, Rosalyn Yalow,發明放射性免疫檢測法15. 1980年,美國, Baruj Benacerraf ,發現免疫應答基因16. 1980年,法國, Jean Dausset,發現人的HLA基因17. 1980年,美國, George Snell ,發現小鼠MHC基因12. 1972年,英國, Rodney Porter,發現抗體的結構免疫學歷史貢獻和發展前景免疫學相關諾貝爾獎19. 1984年,德國, Georges Kohler ,發明單克隆抗體技術20. 1984年,丹麥, Niels Jerne ,提出抗體的獨特性網絡
37、學說21. 1987年,日本, Susumu Tonegawa ,提出抗體多樣性機制22. 1996年,澳大利亞, Peter Doherty ,發現MHC限制性23. 1996年,瑞士, Rolf Zinkernagel ,發現MHC限制性18. 1984年,英國, Cesar Milstein ,發明單克隆抗體技術免疫學歷史貢獻和發展前景26. 2011年,加拿大, Ralph Steinman ,發現樹突狀細胞24. 2011年,美國, Bruce Beutler ,發現toll樣受體25. 2011年,法國, Jules Hoffman,發現toll樣受體免疫學歷史貢獻和發展前景21世
38、紀免疫學研究發展趨勢: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免疫學研究將繼續指向免疫學理論與應用亟待解決的重大和重要科學與技術問題,使其系統性、科學性和成果轉化能力進一步提升。天然免疫的識別與應答、新型T細胞亞群發育與功能、免疫調節網絡、炎癥與天然免疫相關性、腫瘤免疫、免疫與代謝、新型疫苗和免疫干預策略與方法等將成為免疫學研究的熱點領域。免疫學與其他學科的相互交叉和滲透的趨勢將進一步凸顯。免疫學歷史貢獻和發展前景21世紀現代免疫學發展前景:研究意義:現代免疫學研究領域涉及重大的生命科學問題,研究成果可滿足現今重大醫學需求,為重大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并且最終成為解決重大疾病的重要策略。研究方法
39、:未來的免疫學研究會更加注重整體性的考慮,通過各種動物疾病模型、轉基因、基因敲除模型來深化系統研究;并將進一步充分與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生物信息學和系統生物學等新興學科相結合。研究方向:理論研究在縱向深入探索免疫應答諸環節的分子基礎,橫向擴展方面將免疫應答置于體內整體代謝過程的背景下或系統中來全面考察其生物學意義;應用研究將進一步圍繞著重大和重要健康衛生需求,為腫瘤、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控提供重要技術支持。CAMS/PUMC科技革命推動社會發展第四次科技革命:20世紀后期:系統科學、計算機科學、納米科學與生命科學,系統生物科學(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系統遺傳學與系統生物工程、系統醫學與系統
40、生物技術等),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40-50年代: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醫學相關高新技術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紀70年代:電力、內燃機、電子技術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紀60年代:蒸汽動力技術CAMS/PUMC國際衛生發展趨勢國民健康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國民健康既事關國民生活質量,更事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家安全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為主的公共政策得以強化強調預防為主和初級衛生保健醫學模式轉換重心下沉重視預防關口前移人口結構變化疾病模式變化CAMS/PUMC參與性Participatory生物系統和整體醫學Biosystem and Holistic Medicine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技能測試近5年常考版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東商務職業學院高職單招高職單招英語2016-2024歷年頻考點試題含答案解析
- icl相關知識課件
- 2025年寧夏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數學)歷年真題考點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北京市順義區高三一模數學試卷(含答案解析)
- 血友病的護理
- 腦血栓的診斷
- AFP防治知識培訓課件
- 護理文化與護士
- 2019交通安全課件
- 消化內鏡進修總結匯報
- 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測試歷史試題
- 江蘇省昆山、太倉、常熟、張家港市2023-2024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數學期中試題
- 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試題
- 休閑與旅游農業課件
- 感覺障礙護理課件
- 體育運動員參賽健康狀況證明模板
- 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
- 菲亞特博悅說明書
- 空調維保服務方案(技術方案)
- 高空發光字安裝應急預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