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的風俗適應 篇一:中國傳統節日及風俗適應大全 中國傳統節日及風俗適應大全 1、元旦(春節) 亦稱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在農歷的正月初一日。因其日為歲之元(第一天)、時(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稱“三元”。相傳自堯、舜時,已為節日。古時,歲首時間不同,夏朝歲首與今一樣,商朝在農歷十二月,周朝改在農歷十一月,秦及漢初在農歷十月。漢武帝太初元年采納“太初歷”,以孟春正月為歲首,此后沿用二千多年,元旦乃成為漢族人民一年中最嚴重的節日。這一天標志著新的一年及春季的開場。自稱秦起,朝廷于此日有朝賀之禮,群臣朝見皇帝,稱觴祝壽,稱為“賀正”,皇帝受賀,那么有賜宴作樂等儀節。此外,民間普遍有祭祖先
2、、飲椒柏酒、屠蘇酒、食五辛盤、爆竹于庭、釘桃符、貼畫雞、放鳩、浴五木湯、掛鐘馗、食膠牙餳、貼春聯、為親友尊長拜年等慶祝娛樂活動。辛亥革命后,正月初改稱春節,公歷1月1日稱新年。解放初,定公歷1月1日為元旦。然農歷的正月初一,由于其悠久的歷史傳統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仍然遭到普遍的注重。在春節里,人們探望親友,休息和進展各種娛樂活動。除漢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分少數民族以農歷元旦為年節引漢雜事:“正旦朝賀,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使贊曰:皇帝為君興,三公伏,皇帝坐,乃前進璧。”又漢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謂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彌。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于先祖之
3、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于家長,稱觴舉壽,欣坎如也。”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帖畫雞,或斫鏤五采及土雞于戶上。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因此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于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凡飲酒次第,從小起。”宋吳自牧夢梁錄.正月:“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新年。一歲節序,此地之首.士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街坊以食物、動使、冠梳、領襪、緞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門歌叫關撲。不管貧富,玩耍琳宮梵宇,竟日不絕。家家飲宴,笑語喧嘩。此伉
4、城風俗,疇昔侈靡之習,至今不改也。”清葉調元漢口竹枝詞.時令:“新年春酒競相邀,轎子何嫌索價高。提盒天天來送禮,湯圓春餅與年糕。” 元旦民俗 桃符: 亦名“桃板”。古代神話傳說謂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其下有二神,名神荼、郁壘、能食百鬼。故農歷元旦,民間習以桃木板畫二神于其上,懸于門戶,以驅鬼辟邪。此俗起于漢代,至五代以后,漸代之以用紙書寫的春聯及刻印門神像。漢王充論衡.訂鬼引山海經:“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魅。”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帖畫雞或聽鏤五彩及土雞于戶上。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宋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
5、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陳元靚皇朝歲時雜記卷五:“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長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或書祝禱之語,歲旦那么更之。”元方回乙未歲除詩:“諸公富貴新桃版,我是春前舊土牛。”版,同板。 年糕: 江南地區,用糯米或粘性較大的米,加水磨成粉,蒸制而成的糕。因是過農歷年的食品,故稱。又稱“水磨年糕”。各地式樣不一,以江浙一帶最為注重。冬臘水制成,可存貯數月之久。清顧祿清嘉錄.十二月.年糕:“黍粉和糖為糕,曰年糕。有黃、白之別。大徑尺而形方,俗稱方頭糕。為元寶式者,曰糕元寶。黃白磊砢,俱以備年夜祀神、歲朝供先及饋貽親朋之需。其賞赍仆婢者,那么形狹而長,俗稱條頭糕。
6、稍闊者,曰條半糕。富家或雇工至家磨粉自蒸,假設就簡之家,皆買諸市。春前一二十日,糕肆門市如云。”按:吳人所制“糕元寶”,黃者代表黃金,白者代表白銀,清代詩人吳錫麒曾作詩嘲諷之。拜年: 正月起,由家長帶著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并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主人家那么以點心、糖食等熱情招待之。亦有士大夫之族,不親身登門,僅遣子弟或仆役持帖代拜者,宋時已成風氣,相沿至近代,改用賀年片。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宋嘉泰會稽志:“元旦男女夙興,家主設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詣親屬賀,設酒食相款,曰歲假,凡五日而畢。”
7、宋周輝清波雜志:“至正交賀,多不親往,有一士人令人持名銜,每至一門撼數聲,而留刺字(賀年帖)以表到.呂滎陽公言:送門狀習以成風,既勞于作偽,且疏拙露見。司馬溫公在臺閣時,不送門狀,曰:不誠之事,不可為也!”清顧祿清嘉錄.正月.拜年:“有終歲不相接者,現在亦互相往拜于門。門首設簿,書姓氏,號為門簿。鮮衣炫服,飛轎生風,幽巷靜坊,動成哄市。薄暮至人家者,謂之拜夜節。初十日外,謂之拜燈節。”江蘇風物志.歲時風俗.新春賀年:“接待賀年客人,除茶煙外,還有一茶生、瓜子、糖果、糕點等品。揚州、儀征一帶,有一種漆器桌盒,盒為圓形或方形,有蓋。盒內分九個格檔,中間一格放一枚大福橘四周八格分別裝著各色糖餌。主人
8、從桌盒內取出果餌奉客時,每樣都說點吉利的話,如花生謂長生不老,瓜子謂瓜瓞綿綿,糖塊謂甜甜密密,黑棗謂早早發財(或早娶新娘、早生貴子)橘子謂走大局等等。客人們略為嘗食,但非常少動那橘子。” 2、元宵節 漢代正月十五日為祭祀、祈福之日,后遭到道教思想妨礙,以此日為“上元”,以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共稱“三元”。至北魏時已成為固定節日。至唐代,張燈成為最主要、浩大的活動,其夜又稱“元夜”、“元夕”。此夕京城內,宮廷與民間盛陳燈彩,金吾不禁夜,縱士女盡興游觀。至宋代更為繁盛,又有食湯圓、燈謎、百戲、煙火等活動,后世相沿,遂增加,一般自十三日開場,稱“上燈”,至十八日止,稱“落燈”。宋元話
9、本、小說及文人詩詞中極紀其盛。新唐書.嚴挺之傳:“睿宗好音律,每聽忘倦。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正月望夜,胡人婆請然百千燈,因馳門禁,又追賜元年酻,帝御延喜、安福門縱觀,晝夜不息,閱月未止。”唐蘇滋味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會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宋朱淑真元夜詩:“十里綺羅春富貴,千門燈火夜嬋娟。”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明田汝成西湖巡游志余.熙朝樂事:“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前后張燈五夜。相傳宋時止三夜,錢王納土,獻錢買添兩夜。”水滸傳第三二回:
10、“且說這清風寨鎮上居民,商量放燈之事,預備慶賞元宵,科斂錢物,去土地天王廟前扎縛起一座小鰲山,上面結彩懸花,張掛起五七百碗花燈。土地大王廟內,呈賽諸般社火。家家門前,扎起燈棚,賽懸燈火。”參閱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元宵、吳自牧夢梁錄.元宵。 3、端午節: 又名“端王”、“重五”、“重午”、“端陽”。中國漢民族傳統節日,在農歷五月初王日。“端”為始之義,每月有三個五日,端五,意為第一個五日。又因農歷五月稱“午月”,故亦稱“端午”、“重午”。為我國傳統三大節(春節、端午、中秋)之一。其起源甚古,大玫與祈求農業豐收及防止夏季疫病有關。至晉以后,楚地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活動也與端午親密聯絡起來。此日民
11、間歷來有懸蒲于門戶、飲酒、競渡、掛天師符、沐浴、驅五毒蟲、戴長命縷、食粽子(角黍)等風俗。后漢書.志:“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明余有丁帝京午日歌:“都人午五女兒節,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鎖當胸符當髻,衫裙簪朵盈盈新。.踏歸百草毒可禳,系出五絲命可續。結縷仍將艾葉懸,祓祥卻把蘭湯浴。” 端午民俗 粽子: 又名“端王”、“重五”、“重午”、“端陽”。中國漢民族傳統節日,在農歷五月初王日。“端”為始之義,每月有三個五日,端五,意為第一個五日。又因農歷五月稱“午月”,故亦稱“端午”、“重午”。為我國傳統三大節(春節、端午、中秋)之
12、一。其起源甚古,大玫與祈求農業豐收及防止夏季疫病有關。至晉以后,楚地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活動也與端午親密聯絡起來。此日民間歷來有懸蒲于門戶、飲酒、競渡、掛天師符、沐浴、驅五毒蟲、戴長命縷、食粽子(角黍)等風俗。后漢書.禮儀志:“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明余有丁帝京午日歌:“都人午五女兒節,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鎖當胸符當髻,衫裙簪朵盈盈新。.踏歸百草毒可禳,系出五絲命可續。結縷仍將艾葉懸,祓祥卻把蘭湯浴。”篇二:中國民間風俗適應 中國民間風俗適應 中國嚴重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此外,各少數民族
13、也都保存著本人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等。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由于按照中國歷史上不斷沿用的農歷,這天是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頭。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著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聽說這確實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國采納公歷紀年,農歷新年便改稱“春節”(大約在公歷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春節
14、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春節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豐富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場到親朋好友家里“拜年”,互相咨詢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萬事如意。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這是春節后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玩耍,與民同樂,并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立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嚴重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
15、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潮,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適應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的風俗。元宵以糯米粉為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聚”的意味。元宵節觀燈始于公元一世紀,沿至當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節之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外型新奇,千姿百態;在農村,那么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高蹺、耍龍燈、扭秧歌、蕩秋千等。 中和節在農歷二月二,俗稱龍抬頭。現在正值驚蟄前后,春歸大地,萬物復蘇,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抬頭
16、。古時龍是神圣的意味,因此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熏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蟲兒。在農村,老百姓用草木灰曲折圍宅一圈,再入院內繞水缸一圈,中引龍回。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為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中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現在的“龍須面”大概確實是由此得名的。小孩這天剃頭理發,叫 “剃龍頭”。婦女在這天還不動針線,聽說是為了防止傷龍眼。也還有以蠟燭照房子墻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之語。不過這個節日現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風俗至今還有。 清明掃墓祭祖 4月5日前后為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公歷
17、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轉載自百分網,請保存此標記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而現在更多的是在這一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因此清明節有時也被稱做踏青節。 端午悼念愛國祖先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認為,它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本人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后,五月初五抱石篇三:中國人的風俗適應
18、 記得幾年前聽人講過一個故事:某人下海興旺后買了輛私人轎車。在時下的中國社會里,有車自然是一種夸耀的資本,一種身份的意味,而車牌號更是顯示了車主的地位。這人為上個什么車號大費腦筋。既然51888之類的超級吉祥號輪不到本人頭上,那至少也要挑一個帶點霸氣的這開車的最怕的確實是受氣了。托人走路子挑來挑去,終于找到一個滿意的號碼:00544。旁人不解:這號有什么可夸耀的?帶4,還兩個。此君解釋道:這你就老外了,人家話務員報數字的時候,“0”不念“零”,要念成“洞”(動),這幾個數字合起來應該念:動動我試試?這號還不夠橫的?誰敢惹?眾人恍然大悟,皆曰妙哉。 忽一日,此人駕車至一橋上,恰好對面也有一車過來
19、。橋窄,錯不開車,只能有一輛車后讓步路。這倆車斗起氣來,誰也不肯相讓。此人下得車來沖對面車主嚷:“嗨!抓緊給我往回退。”對方說你憑什么呀。此君指了指本人的車牌:“瞧見沒?想讓我退回去?動動我試試?”誰知對方根本不吃這套,人家也指指本人的車牌:“你也看清晰了:試試就試試(44944)。如何著?” 杭州有人在網上叫賣其擁有的號碼為A88888的車牌,要價112萬元。 怪事多著呢。某人婚后多年無子,想兒子想像瘋了。也不知是受了哪位高人的點撥,裝的時候指定要了個匪夷所思的號碼:*5124。“5124”者,我要兒子也。 我們中國人是非常崇尚4的,這反映在各種話語中:四大名著,四大石窟,四大花旦,四喜丸子
20、,佛教四大名山等等 數字崇拜反映的是中國人心理承受才能的脆弱。人們總是把將來寄予在一些不實在際的夢想和超自然力量之上,而不是踏踏實實的奮斗之中。而這不是一個成熟民族所具有的特征。 上海話中,“十三點”為貶義, 多用于指女性癡頭怪腦,愚昧無知。 西方風俗中,那么視13為不吉利的數字。相傳出賣耶穌的弟子猶大,確實是耶穌的第十三個弟子,而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日期也是13號;?,西方文化中還有許多關于數字“13”的可怕傳說,并構成了一些驚奇的風俗,比方說高樓不設第13層,門牌號避開12,等等。 而佛教卻認為13是大吉數,佛教傳入中國宗派為十三宗,代表功德圓滿,西藏布達拉宮13層、天寧佛塔13層等。
21、“十三”這個數字在中國較為平常,古人對它并不忌諱。 儒家經典有十三經;佛學教派分十三宗;唐稱典籍十三史;漢分行區十三部;明設行區十三省;唐末李克用封十三太保;明初朱元璋命十三布政;中醫分十三科;曲韻有十三轍;杭州名景十三樓;戲曲界有南曲宮商十三調,梆子曲牌十三咳;古典詩詞中“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杜牧),“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辛棄疾)等,皆為膾炙人口的名句。清人文康在其著名的長篇小說兒女英雄傳中,塑造了俠女十三妹的形象。后人將其改編為京劇,以十三妹命名,成為傳統劇目。可見,“十三”在中國是正常而無忌諱的。 一、簡單數字禁忌中的寓意 1、“一”的忌諱。 “一”是單數,給結婚、慶壽的人家送禮,忌諱送單數,由于這與“好事成雙”的愿望背道而馳。2、“二”的忌諱 有些場合也忌諱“二”。比方給病人和喪家送禮,就忌送雙數。由于誰也不希望壞事成雙。 3、“三”的忌諱 “三”與“散”諧音,寓意不吉。 4、“四” 的忌諱 “四”與“死”諧音,因此非常多地點忌四,凡數字“四”都在忌諱之列。 5、“五”的忌諱 古時忌農歷五月五日生人。五日忌曬席墊,忌蓋屋,認為不吉利。 6、 “七”的忌諱 舊時對婦女有“七出”之條,犯了七條,男人就要休妻。 7、 “九”的忌諱 一些地點立夏日秤重時,報數不可報“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護理安全培訓 2
- 2-7邏輯運算的基本規則
- 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23課《童年的發現》精美課件
- 新鄉學院《傅里葉分析與小波分析》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聊城大學東昌學院《混凝土結構原理與設計》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樂山師范學院《信息檢索與科技寫作》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省江油市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初三第一次模擬考試化學試題含解析
- 天津市職業大學《隸書技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濰坊科技學院《建筑安裝工程概預算》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市寶山區上海交大附中2025屆高三下5月第一次質量檢測試題物理試題試卷含解析
- 幼兒園幼兒小籃球活動體能測試表
- 福建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學期評價表
- 五年級下冊數學課件 -4.1 用數對確定位置 ︳青島版 (共20張PPT)
- 柏拉圖分析案例
- 巖棉項目申報書_參考模板
- 二襯帶模注漿施工方案
- 《英語委婉語與忌語》PPT課件.ppt
- ISO9001-14001-2015內部審核檢查表
- 風險和機遇應對措施有效性評審記錄表副本
- 調查問卷設計-課件PPT
- 照金參觀學習心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