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供暖節能環保產業工業園區籌建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1頁
太陽能供暖節能環保產業工業園區籌建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2頁
太陽能供暖節能環保產業工業園區籌建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3頁
太陽能供暖節能環保產業工業園區籌建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4頁
太陽能供暖節能環保產業工業園區籌建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品文檔歡迎下載精品文檔歡迎下載目 錄 TOC o 1-5 h z 第一章總論 1項目背景 1項目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2可行性研究依據 3可行性研究范圍 4第二章技術可行性分析 4相關系統產品的市場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4核心產業規劃布局及產品優勢 10第三章產品屬性分析和市場需求預測 7節能型太陽能采暖產品市場巨大 7產品的目標市場定位 8國內市場分析 28國際市場分析 9第四章建設條件分析和總體規劃 10工業園區廠址的確定 10工業園區建設前期規劃 10第五章園區內的產品規劃布局 11控制系統產品中心規劃 11太陽能集熱產品生產基地 12空調熱泵生產基地 12生產用庫房 12綜合系統試驗中心 1

2、2第六章 項目運行資金規劃 126.1 園區建設投資計劃 12第六章 社會評價 126.1 高效太陽能供暖系統是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一步 12第一章總 論1.1、項目背景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二一世紀,社會各行各業都正在經歷著 日新月異的變革。這使得整個社會在生產和生活領域里的能源消 耗都產生了巨大的增長。能源已經成為本世紀最關鍵的社會經濟 問題,能源危機正以人們意想不到的速度走進我們的生活。傳統 一次能源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可產量是有限的,因此消費成本也 越來越高。在剛剛過去的 2008年,國際石油價格出現史無前例的 大波動從某一側面已經看出全球各界對于能源需求緊張所造成的 恐慌。在全球經濟發展依

3、靠化石能源的巨大消耗的同時,這些天然 的自然資源也日益瀕臨枯竭。2004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世界石油現存總儲量為1.15萬億桶,僅供41年使用;全球天然氣總儲量176萬億立方米,僅供 63年開采;日本權威能源研究 機構申明,全球煤炭埋藏量10316億噸,可開采231年。世界越來越小,經濟越來越發達,我們的未來將依靠什麼?能源對于中國更是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近30年來我國的經濟高增長完全是建立在低效率消耗大量能源的基礎之上的。工業 生產和建筑能耗都主要依靠煤炭、石油及天然氣等傳統的不可再 生性化石能源。據統計公報顯示,我國近年能源消耗量約占全世界的11%, 2004年起中國就已經成為僅

4、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 油消費國,而煤炭的消耗量則是全世界的40%。同時,我國的工業技術發展落后,生產和生活領域的能源利用效率都很低,單位 GDP能耗遠高于發達國家,約為美國的 3倍,日本的7.2倍。就建 筑行業來看,建造和使用建筑的間接、直接能耗總量已經占國內 社會總能耗的 46.7%,其中最主要的部分 一一空調和供暖能耗占 建筑總能耗的 55%。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一數字還有繼 續擴大的趨勢。同時,上述傳統化石能源的使用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無 法回避。我國面臨的環保壓力及治理污染的成本也越來越高。據 統計,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世界第一,溫室氣體排放世界第二, 每年大氣污染所造成的直接

5、損失已經占到GDP的3%。如果不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巨大的傳統化石能源消耗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 中 國 經 濟 發 展 的一條 鎖 鏈。當然,通過技術改進提高傳統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也是近年 來我國節能減排策略的主要途徑,而且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 是,面對中國每年接近雙位數的GDP增長,面對中國13億人口的生產生活需求,這些點滴的改進成果也就是杯水車薪了。所以, 更多的能源專家及業內人士將希望轉移到太陽能和土壤源熱能等 清潔無污染的新能源上,它們不僅總量巨大,而且使用的同時不 會造成污染物排放。由此觀之,新能源的利用不僅可以大量替代 節約傳統化石能源,同時從根本上減少了因燃燒石油、煤炭等造 成的大

6、氣污染物排放,這將會是真正意義上的能源革命,它將成 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擺脫傳統化石能源應用桎梏,實現未來更長 時期內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證。同時,每次的社會經濟體系的變 革也必將帶來巨大的經濟利潤,能源革命也是如此。盡管太陽能等新能源的應用前景為眾人所看好,尤其是儲量 巨大的太陽能更是備受青睞,但是因為太陽能的能量分布比較分 散,能量密度波動較大,同時現有的太陽能產品的集熱蓄熱效率 不是很高,從而使得它一直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目前太陽能光 熱轉換技術也只能應用于生活熱水方面。而如前所述在建筑能耗 中,生活熱水只占非常有限的份額,真正的建筑能耗大項是采暖 和空調,應用新能源技術實現這部分能源消耗的

7、傳統化石能源替 代,才算是解決了建筑節能中的實質性問題。由此觀之,將太陽 能光熱技術引入建筑供暖領域所形成的市場經濟價值將是目前的 太陽能熱水產業無法比擬的。1.2、項目主要技術經濟指標環保新能源工業園區旨在打造新型高科技太陽能供暖系統產 品的生產研發一體化核心區,為公司未來在國內甚至全球建立新 型的低碳型節能環保產業市場優勢奠定強有力的基礎。為此目的,園區建設需要達到以下技術經濟指標:(1)核心產品配套完善度達 100%盡管完整的產品系統需要很多配套環節,在當今社會化大生產的年代,沒有一個企業可以控制一整條產業鏈的每個環節。但 是對于新型太陽能供暖系統來說,控制產品系統核心價值的環節包括系統

8、運行智能控制器、高效太陽能集熱器、環保型輔助 能源熱泵機組。公司準備充分利用現有的工業園空間,全面建 設控制器研發生產區、太陽能集熱產品研發生產區、空調熱泵 機組生產區,使工業園形成強有力的完整的系統產品技術壁 壘。因此在整體工業園建設完成時,要求能夠達到上述系統核 心環節產品配套完善度 100%勺目標。打造核心產業技術優勢,實現與同類先進產品相比系統節能率50%以上公司依托工業園堅實的生產研發實力,針對太陽能供暖系統中集熱、蓄熱、供熱及輔助能源等多個技術環節長期投入自主研 發,逐漸形成自己獨立的系統產品性能優勢,并在國際國內同 類產品中取得領先,實現與同類先進供暖產品系統相比50%以上的節能

9、率。從而奠定強大的市場主導優勢。工業園整體產能初期達到 2000萬為滿足公司初期市場推廣戰略的配套要求, 新建工業園區的總 體產品年配套產值應能達到 2000萬人民幣,同時產品平均毛 利率不低于45%建立生產系統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產品合格率達到95%以上。產品質量是工業企業獲益和成長的生命保障,公司在建立工業園之初就必須建立嚴格完善的產品生產的質量管理體系,防止企業在之后面對市場時陷入無休止的售后維修和回款困難等 一系列麻煩。同時對于企業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質量管理也 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1.3可行性分析的依據對上述環保新能源工業園區建設項目,主要是針對當前新興 的太陽能等環保能源產業。以

10、太陽能為首的各節能環保產業將是 我國今后相當長時間里的重點支持產業。1) 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2007年修訂版中,第四十 條,明確指出:國家鼓勵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中使用 新型墻體材料等節能建筑材料和節能設備,安裝和使用太陽能等 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統。同時,其中的第四章專門明確了節能新技術開發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將以多種方式加大力度 進行重點扶持。可見無論是在生產扶持還是市場推廣方面甚至產 品研發過程,都有非常廣闊的未開發潛力。2) 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自2005年推出,目前政 府馬上還要推出修訂版,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就是支持太 陽能產業節能技術的發展。由上述國

11、家出臺的相關政策和法規我們可以看出,新能源科 技產業將會成為未來全球性經濟發展的最大增長點,也是全球經 濟向低碳形態轉型的關鍵所在。1.4可行性分析的范圍本項目的建設是針對以太陽能光熱轉換利用為核心技術的環 保節能型供暖系統產品的研發、生產及市場推廣。在產品方面,該項目是以多個相互獨立的傳統技術領域為基 礎的交叉性綜合節能系統產品。它不僅涉及到發展比較成熟的傳 統供熱技術及常規化石能源的利用,還包括目前方興未艾的太陽 能光熱轉換系統產品,同時成熟的供暖空調熱泵機組也是我們致 力開發的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方面,無論是太陽能熱水產業還是供暖空調熱泵都面 向一個發展成熟而且商機無限的市場,這將

12、是企業初期發展生存 的重要保證。而公司產品經過系統優化整合所形成的環保節能新 系統將鮮明的指向市場發展的未來一一低密度獨立建筑的環保型 新能源綜合利用系統。在大力倡導低碳經濟迫在眉睫的國際背景 下,針對低密度建筑的新能源革命所面對的將是全球性的原始市 場。其中的商機無法限量。因此要分析本項目建設的可行性及項目面向市場后的優越 性,必須對上述多個傳統產業做深入的對比分析,并對現有各產 業的市場現狀及其發展趨勢進行清晰的描述。第二章技術可行性分析公司整體發展規劃能否達到市場盈利目標,最重要的一點就 是公司所投入的核心產品是否具有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產品的 優越性是企業掌握市場控制權和話語權的關鍵所

13、在。這一點對于 產品形式層出不窮,發展尚待完善的新能源產業尤其重要。2.1相關系統產品的市場現狀及存在的問題1)全球能源市場及太陽能所處地位人類的大歷史可以從其能量特性進行把握與研究,就是人類 在生存與發展過程中,得到能量的多少,得到能量的效率,以及 使用能量的多少和使用效率。從這點出發,可按人類主要的能量 使用形式對人類社會進行大的歷史劃分研究。主要的能量形式以 及能量使用量一經確定,這個社會的自然特性就能夠確定。從人類社會的能量特性出發,可將人類劃為四個大的歷史階段:狩獵文明動物能源時代農耕文明 植物能源時代現代文明一一化石能源時代未來文明一一后化石能源時代在狩獵文明時代,人類文明是在動物

14、能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的吃、穿、用都基本與動物能源有關。由于動物能源來自 于植物能源,大約同樣的能源量,動物能源需要十倍左右的植物 能源量轉換而來,而所有的動物能源又僅有一部分能為人類所獲 得與利用,大約不到 1/10。因此,動物能源時代的人類生存空間 需要約100倍農耕時代所需要的土地量,如果農耕時代每人生存 需要5到10畝地,則狩獵文明時代需要約500到1000畝地的生存空間。一個300人的部落就需要15萬到30萬畝,約為100到 200平方公里。如果超過 1000人,就需要約 300到600平方公里 的土地。因此,人口的平均密度非常低,是農耕時代的1%左右。此外,人口的總量也非常小。

15、因此,人類的文明發展受到非常大 的限制,主要是無法形成一個大的群聚性社會,從而無法構成文 明發展的最基礎條件。在農耕時代,人類文明是在植物能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 的吃、喝、住、穿,以及各種財富都基本和植物能源有關。植物 能源利用量與利用效率,比動物能源時代的能源量與利用效率大 為提高,約為10到100倍。人類文明因此得到了飛躍發展。人口 數量擴展了 10倍以上,大型的群聚性社會得以形成。城市得以建 立,社會分工得到較大發展,能量的提供還得以讓一部分人解脫 出來,專門研究思想、文化、制度、技術和教育的機構與機制因 此得以建立,人類社會的進步得到飛速發展。在現代的大工業時代,人類文明是在化石能源

16、基礎上得以發 展。化石能源的利用量超過植物能源的利用量,在發達國家達到 10倍以上,人類創造財富所需要的能量幾乎都來自于化石能源。 在此基礎上,人口數量普遍增長一倍以上。城市化擴展了5到10倍,人均利用的財富量增長了10倍以上。與之相伴的是科學、教育的飛速發展,同時人類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產品的多樣化得 到充分實現。人類社會幾乎達到理想境界。但是人類工業文明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遇到了前所未有 的挑戰。人類面臨的環境形式日趨嚴峻。首先,人類社會的各項 經濟活動的規??涨褒嫶螅谝圆豢晒懒康乃俣韧钢е厍?上的化石能源。大家都知道,從能源的形成速度和消耗速度的關 系來看,化石能源的能量密度較

17、大,形成速度也較慢,石油、天 然氣大約是一億年前的植物化石在地殼運動是高溫高壓下形成 的;煤炭的形成也要上百萬年。相對我們今天數百年的消耗時間 來說,這些能源基本就是不可再生能源。根據本文開篇所列舉的 數據,在未來短短數十年頂多上百年的時間里,這些化石能源的 探明儲量將被我們消耗殆盡。那么接下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延 續將依靠什么?這是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另一方面,因為化石能源中儲存和釋放能量的載體都是碳氫 化合物。在釋放能量的同時,將不可避免的要產生二氧化碳。目 前已經證明,過多的二氧化碳是當前地球環境出現溫室效應的主 要原因。全球的氣候變化也正在一步步侵蝕我們的家園。前一段 時間,媒體爆出,位

18、于南太平洋上的島國圖瓦盧已經開始被海水 淹沒。她將是世界上因為溫室效應而被海水淹沒的第一個國家。 如果這種趨勢不能被有效遏止,那過不了多久我國的諸多沿海城 市包括廈門,上海,也要沉沒在汪洋之中。照此趨勢,人類文明的命運就將毀在自己揮霍無度的雙手里。 為了明天,全球經濟必須做出重大調整,人類社會必須向后化石 能源時代邁進。后化石能源時代,是從能量特性方面對未來社會的定性。因 為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一個人敢肯定判斷未來人類社會主要依 賴的能源是何種形式,是核能,還是太陽能,還是像農耕時代一一 樣利用植物能源。但可以肯定地說,人類未來是不可能持續化石 能源時代的,按現在的化石能源使用速度,化石能源時

19、代快則30到50年就會基本結束,最長也很難超過100年。因此,當今人類處在一個新的大時代來臨的前夜。何去何從這不單是國家精英需 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每一個普通老百姓都將面對的事。早則我們 自己,晚則兒子、孫子這一代,就將面臨這樣一種抉擇。后化石能源時代的大格局是什么樣的架構,目前是難以確定 的。這就是將未來稱為“后”化石能源時代的原因。對這個時代 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大力發展以太陽能為代 表的新能源利用技術,探尋多種不同能源形式條件下,人類社會 能源消費特性所確定的人類社會的自然特性,以及以此為基礎所 構架的人類社會。第二,最保守的條件,即可控核聚變不可能實 現或者相當長的時間難

20、以實現,太陽能只能有限地被利用,在此 條件下,人類社會應當采取什么樣的能源形式、怎樣的人類發展 模式。第三,人類目前的文明形態向后化石能源時代過渡的研究, 人類大歷史形態的相互過渡是一個特殊形式,并且是一個相對較 長的歷史時期。今天的人類社會可以說是處在現代文明與未來文 明之間的過渡期,即化石能源時代向后化石能源時代的發展過渡 期。在發展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人類如何調整自身的生活及經 濟行為以適應低能耗低污染的社會發展模式。有目的地形成一個 良好的過渡期,對人類應對后化石能源時代的嚴峻挑戰是非常必 要的。當前,全球的能耗總量已經達到一個歷史高峰。日前美國埃 克森美孚公司在其年度能源展望報告中稱

21、,未來25年全球能源消耗將上升60%。埃克森美孚計劃部主任斯皮林司稱,到2030年能源需求將增長為每天3034億桶石油等價物。斯皮林司稱,石油消耗年增長率 為1.4 %,天然氣為1.8 %。石油和天然氣需求占世界能源需求的 60%,與現在的比例相同。他認為絕大多數增長發生在發展中國豕。到2010年,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生產量占世界生產量的大部分份額,非輸出國石油生產國次之。為了滿足原油供給量,到2030年opec組織將每天多生產 4700萬桶原油,比現在增加 40%。他 們堅信增加會發生。地球所剩原油粗略估算為2.2萬億桶,包括非傳統性原油,可以支持能源需求。絕大多數剩余儲藏為中東和 俄羅斯所有

22、。北美天然氣需求年增長率為 0.5 %,每天為900億立方英尺。 但到2030年北美生產預計下降, 從每天接近800億立方英尺降為 600億立方英尺。液化天然氣進口情況多樣。 亞洲需求將增加三倍, 從每天300億立方英尺左右增加到 900億立方英尺,與北美相當。具體談到我國的能源利用形式,更是危弱累卵,刻不容緩。從供應角度看,中國的能源總儲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20%以上,人均能源可采儲量和人均能源消費量均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供給相對短缺。一、能源供求差距大建國初期,中國的能源生產基礎設施落后,能源嚴重短缺,政府花費較大精力來擴大能源生產能力、增加能源供給量,很快 就保證了能

23、源的供給,滿足了生產和生活中基本的能源需求。但 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能源供給資源的相對有限,能源供給和 需求之間的缺口逐漸拉大,差距最高曾達到23309萬t標準煤(見下表)。能源消費總量中,終端能耗一直占據較高比重, 保持在95%左右。自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之后,中國的石油對外依 存度從1995年的7. 6%增長至2000年的33. 8%,預計到 2020 年,石油進口量至少將達到 2.2億t左右,對外依存度將接近60%。 大量進口石油不僅受制于有限的外匯儲備,而且存在著經濟的安 全隱患。2003年,我國有21個地區先后出現拉閘限電的情況,電力短缺已經從局部地區的夏季高峰期或枯水期

24、電力短缺轉變為全 年持續性和隨機性的電力短缺,能源一度吃緊,給居民生活和工 業生產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二、人均能源可采儲量低中國的能源資源儲量雖然比較豐富,但能源富礦資源少、勘 探程度低、開發利用難度大;能源資源分布與經濟布局不相匹配, 80%的能源資源分布在西北部地區,而60%的能源消費卻集中在東南部地區,這給能源運輸造成很大的壓力;再加上人口眾多, 實際上人均可利用的能源儲量非常低。年忖1illTrjft#11:需矗懇fit*L941611himiU34lien1If PH;IPK1 MffiU131LKIVMiBW1UH *4-詁阪HiUV1 理 290柿i Ml IV295J1砂*I s

25、ow:nwi1TDMJHOU2VU-Lizt-xTNKttWi Ml 皐的 RJM址tfiUtJ中國能源供求量表(1992-2004 )單位:萬tee (噸標準煤)2000年中國人均石油可采儲量為2 . 6t,人均天然氣可采儲量為1074m3,人均煤炭可采儲量為90t,分別為世界平均值的11. 1%、4. 3%和55. 4%。截至2002年底,中國的煤炭資源量 約為10202億t,已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儲量為1886億t,預計可保障100年左右的開采,而世界7個煤炭大國中(美國、中國、 澳大利亞、印度,德國、南非、波蘭),其余6個國家的儲采比均達到210年以上,遠超過中國r83。中國的石油資源

26、量為 930億 t,天然氣的資源量為 380000億m3,現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氣可 采儲量只占資源量的20%和6%,僅夠開采幾十年。因此,中國的常規能源并不豐富,潛在的能源危機隨時可能爆發。中國可再 生能源中,水能居世界第一位;太陽能居世界第二位;潮汐能、 地熱能、風能和核能都很豐富,但利用率極其低下,均不及發達國家的一半從能源消耗角度看,我國的現代化工業發展較晚,各種能源 利用技術水平比較低,而且目前我國正處在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 重要發展時期,各種產業正在從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模式轉 變,社會總體的生產經濟規模正在快速增長,總體能耗仍將飛速 膨脹。a、煤炭消費至今為止,煤炭仍舊是我國能源消

27、耗的主要形式。長期以來 煤炭一直占據我國能源消耗 80濃上的份額,雖然近期隨著石油、 天然氣及各種新興能源利用的增長,以及傳統火力發電廠和燃煤 區域鍋爐房等煤炭消耗大戶的節能改造工作的推進,國內燃煤消 耗有所降低,但是煤炭所占社會能耗總比例仍有70%左右。但是我國能源消費過分依賴煤炭也正是我國面對高能耗,高污染難題的 癥結所在。因為在所有化石能源中,煤炭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硫、 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最多的。煤炭燃燒所造成的污染問題已經成 為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無可回避的重大問題。中國要想擺脫 工業發展過程中的嚴重污染,必須限制煤炭的使用,盡管中國的 煤炭儲藏量仍很豐富。b、石油消費為了滿足社會經

28、濟發展的需要,同時盡可能的減小能耗造成 的污染。石油和天然氣就成為我國目前能源供應的生力軍。2008年,我國共消耗原油3.65億噸,比上年增長了 5.8%。隨著我國今 年汽車工業的蓬勃發展,石油產品的需求仍將快速增長。同時隨 著全球性的能源短缺越來越明顯,石油產品的價格則日益高漲。從2007年下半年起,國際原油價格進入了史無前例的快速上漲期, 在2008年第一個交易日,紐約市場油價歷史性地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2008年是國際原油市場大幅波動的一年,油價走勢跌宕 起伏。受多種因素影響,國際市場油價在上半年節節攀升,并在7月11日創下每桶147.27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在下半年迅速跌 落,并在

29、12月5日跌破每桶41美元,創4年來最低水平。這種 非常態的石油價格變化一方面是人為的投機行為造成的,但更重 要的還是因為全球性的對石油的剛性需求造成的??纯磭鴥?,我 國的原油進口對外依存度在2005年就達到了 41%每年還以一定的速度在增加,而國內的石油生產的增幅遠遠落后于消費的增長。正因如此,過分依賴石油的經濟模式具有重大的能源安全隱患。 即使不能完全替代,我們也必須尋求其它渠道來分散即將面臨的 石油供應危機。C、天然氣消費相對來說天然氣是一種比較清潔,而且儲量豐富的化石能源。天然氣是埋藏在地下的古生物經過億萬年的高溫和高壓等作用而 形成的可燃氣體。天然氣其主要成分是甲烷,是一種無色無味無

30、 毒、熱值高、燃燒穩定、潔凈環保的優質能源,熱值為 8500大 卡/米3。天然氣是較為安全的燃氣之一,它不含一氧化碳,也比 空氣輕,一旦泄漏,立即會向上擴散,不易積聚形成爆炸性氣體,安全性較高。以下是全球天然氣儲量前 20為的國家。從表中我們可以清楚 的了解到當前世界上天然氣的利用形式。序國家2006年探明儲2005年探明儲增減%號量量1俄羅斯47.5747.570.002伊朗27.5827.500.293卡塔爾25.7825.780.004沙特阿拉伯6.786.83-0.735美國5.795.456.426阿布扎比5.625.620.007尼日利亞5.155.23-1.538阿爾及利亞4.5

31、84.550.669委內瑞拉4.314.290.4710伊拉克3.173.170.00112.831.8453.80哈薩克斯坦12土庫曼斯坦2.832.0140.8013印度尼西亞2.772.770.0014挪威2.332.39-2.5115中國2.271.5150.3316馬來西亞2.122.120.0017烏茲別克斯坦1.841.87-1.6018埃及1.661.660.0019加拿大1.641.602.5020科威特1.541.54-1.91近年來我國天然氣消費一直在飛速發展。隨著中國長期高速 的經濟增長對能源的需求,老百姓對生活的質量和生態環境的要 求也日益提升。西氣東輸、川氣東送以及

32、引進俄羅斯天然氣等世 紀工程顯示了天然氣這一具有優質、潔凈和環保等特點的重要能 源,正受到中國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中國燃氣在西氣東輸 和川氣東送沿線的十幾個省份先后成立了四十六家擁有天然氣專 營權的合資公司,投資超過 50個天然氣管網項目,而這一數字將 隨中國燃氣市場的迅猛擴張而不斷遞增。2001年中國天然氣產量達 303.02億M3較上年有大幅增長,增幅達11%。2002年繼續高速增長,達到328.14億M3較上年增長 8.29%。 但在世界各國天然氣產量的排名中,由于阿聯酋的產量猛增,中 國從第15位降至第16位。2003年,中國天然氣產量約為 341.28億M3(其中包括地方產 量

33、3.28 億 M3)。2004年中國天然氣產量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全年產量達到356億M3,創歷史最高紀錄。2007 年,中國天然氣的生產和消費量已經達到693億立方米,這種快速增長的趨勢仍將繼續。我國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提 出,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將在5年內提高2. 5個百分點,至U 2010年達到5. 3%。可見,天然氣在社會綜合能耗中所 支持的比例仍舊很低,一旦天然氣成為我國的一項主導化石能源 后,我國現有儲量只能維持20年左右的消費供應。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現已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2.27萬億m3,在世界天然氣總量中不足3%綜合來說,天然氣也只是一種過渡性的能源解決方式,在更

34、長遠的未來,無論是我國的國民經濟還是全球的能源消費都不能 僅僅依靠這些傳統的化石能源。要想在更長的時間里支撐人類社 會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還是要開發更多的新能源來滿足社會 的能耗需求。這其中,太陽能利用技術是最有希望的。2)太陽能光熱產業現狀針對太陽能光熱轉換產品,目前國際國內市場仍處于不成熟 的階段。根據用戶對熱能品位要求的不同大概分成太陽能高溫熱 利用、中溫熱利用和低溫熱利用三個層面。太陽能高溫熱利用技術,要求實現集熱器空曬溫度可達400600C,正常工作溫度200400C。該技術主要針對太陽能高溫熱 發電,太陽能生物質制氫、海水淡化、太陽能高溫裂解制取清潔 或替代燃料等應用領域。太陽能

35、熱發電就是利用聚光集熱器把太 陽能聚集起來,將某種工質加熱到數百攝氏度的高溫,然后以過 熱交換器產生高溫高壓的過熱蒸汽,驅動汽輪機并帶到發電機發 電。從汽輪機出來的蒸汽,其壓力和溫度均已大為降低,經過冷 凝器冷凝結成液體后,被重新泵回熱交換器,又開始新的循環。 利用太陽能進行熱發電的能量轉換過程,首先是將太陽輻射轉換 為熱能,然后是將熱能轉換為機械能,最后是將機械能轉換為電 能。為了提高太陽能集熱效率,并達到集熱熱源的高工作溫度, 整體系統必須包括集熱組件和反射聚焦組件,聚焦組件多為球面 或多碟式點聚焦的結構形式。而且要求太陽能反射聚焦組件具有 太陽能跟蹤的功能。太陽能高溫熱發電技術在學術界被

36、認為是除風力發電之外最 有經濟競爭力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歐美均制定了龐大的太陽 能高溫熱發電技術開發計劃,目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開發太 陽能高溫熱發電技術。太陽能高溫吸熱蓄熱技術是太陽能高溫熱 發電的關鍵技術、它涉及高寬熱流密度下的傳導對流輻射耦合計 算、高溫傳熱、強化傳熱等諸多學術難題。因此開展太陽能高溫吸熱蓄熱技術研究一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另一方面對于高 溫傳熱學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碟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Solar dish thermal power system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Solar tower thermal power system但是太陽能咼溫集熱蓄熱技術大

37、多針對國家級別的大型項 目,比較小的太陽能熱發電站也要幾兆瓦到幾十兆瓦,占地面積 數平方公里。因此項目只適合地廣人稀且太陽能充足的個別地區 技術開發成本高,市場應用面也比較窄,當前的市場氛圍也不濃 厚。對民營企業來說,開發的技術經濟性比較差。當然對于基礎 雄厚的企業,如國內的皇明則將太陽能高溫集熱技術作為企業的 中遠期戰略發展目標。20050%太陽能中溫利用技術,要求實現集熱器空曬溫度達到300C,正常工作溫度100180 C,同時集熱效率仍能保持在 以上。該技術主要針對工業用蒸汽,吸收式制冷,建筑供暖,高 溫干燥等領域。為了保證太陽能集熱系統能夠達到設計運行溫度,系統也必 須具有集熱組件和反

38、射聚焦組件。反射聚焦組件多為槽式線聚焦 結構,同時具備一維徑向跟蹤功能,也有可二維跟蹤的技術。中溫太陽能集熱技術目前在國外應用也比較多,但大部分都 用于工業用熱,民用市場并沒有很好的成長空間。這主要的問題 就是高溫集熱器要占用大量開闊空間,產品的建筑一體化問題沒 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當然問題背后便是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和 廣闊的市場前景。中溫太陽能集熱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徹底改變 現有建筑節能產業的面貌。當前,國內的太陽能光熱產品只集中 在太陽能熱水市場上,這對太陽能產業來說充其量也就是春意盎 然,但已經引社會起多方關注;明天性能更加優越的中溫太陽能 集熱產品在建筑節能市場上的全面展開時,才是太陽

39、能光熱產業 蓬勃發展的新時代。太陽能低溫利用技術則只要求集熱器空曬溫度可以達到120 C,正常工作溫度在5080 C。由于所得到的熱源溫度低, 類技術主要面向民用生活熱水或工業用低溫熱水領域。太陽能低溫熱利用技術基本只考慮系統能量收益總量,不考 慮熱源要達到某個工作溫度,因此基本不設反射聚焦組件?;?只是低溫太陽能集熱元件的組裝。但正是因為系統減少了反射聚 焦環節,系統也減少了一個熱損環節,同時因為系統工作溫度低, 集熱效率較高,所以低溫熱利用技術單位集熱面積的能量收益是 最大的。我國太陽能光熱產業主要以低溫應用技術為主,目標市場只 能集中在生活熱水和工業用低溫熱水。太陽能熱水產品市場正處

40、于購銷兩旺的時期,這方面在全世界范圍內也是占主導地位的。 目前比較成熟的太陽能集熱產品有平板型太陽能集熱器、真空管 太陽能集熱器及熱管式太陽能集熱器。因為它們的結構不同,其 保溫性能有一定差異,因此它們的集熱效率也明顯不同。平板集 熱器的特點是采光面積大,壽命長。最早的桑普平板集熱器的用 戶已經使用超過15年了,而且仍然效果不錯。目前在歐美和我國 的南方地區,大都使用平板集熱器。平板集熱器在氣溫比較高的 條件下,集熱效率好一些,但隨著環境溫度的下降,其集熱效率 衰減的最大。因此這類集熱器在南方還有一定市場,在北方的冬 季時分,它的熱效率明顯不如真空管集熱器和熱管集熱器。全玻璃真空管就類似于一個

41、拉長的暖水瓶,是雙層玻璃結構外管是透明的玻璃管;內管內部走水,外壁是吸收涂層,將光能 轉換為熱能;內外層之間真空。全玻璃真空管結構簡單,制造工 藝非常成熟,所以國內廠家很多,產品質量差別不大。由于玻璃 本身抗擊冷熱沖擊的能力較差,所以用戶在使用時應當特別注意 上水時間,以防炸裂。另外,由于全玻璃真空管和水箱之間是靠 橡膠圈密圭寸的,所以只能做成普通的落差式熱水器,無法制造高 級的承壓型熱水器。金屬真空管區別于全玻璃真空管的是:單層玻璃、金屬吸熱 體。金屬真空管是靠金屬吸熱片直接接受太陽輻射并轉化為熱能, 桑普的熱管式真空管、直流式真空管、儲熱式真空管都是金屬真 空管。目前國內使用最多的是熱管式

42、真空管,主要是做高級的承 壓式熱水器。直流式和儲熱式以出口為主,但國內已經有越來越 多的別墅用戶采用直流式真空管做分體承壓系統了。太陽能光熱產業發展到現在,其技術的核心環節有三點。其 一是如何提高產品的太陽能吸收率,增大集熱組件的熱能收益, 這方面的技術開發主要是圍繞著集熱器吸熱體表面的選擇性吸收 涂層的結構和組成來展開的,平板型集熱器的吸熱翅片上常用的 選擇性吸收涂層是鍍黑鉻,全玻璃真空管內管的集熱面上的常用 選擇性吸收涂層是鋁-氮-鋁磁控濺射涂層;其二是保證集熱產品 很好的絕熱保溫性能,減小集熱過程中的熱損失,這方面的技術 開發主要是圍繞著提高產品保溫性能及構造產品中的真空絕熱腔 來展開的

43、,從實際使用情況看真空管的保溫絕熱效果要明顯好于 平板集熱器的保溫背板的效果;其三是增設反射聚焦組件,保持 集熱組件可以獲得充足的太陽輻照度,如前所述,對于中溫和高 溫太陽能集熱技術,反光聚焦組件都是必不可少的,低溫集熱產 品與反射聚焦組件的結合仍是個待開發的問題。在過去的二十年 甚至更長的時間里,國內太陽能光熱產業面向主流市場的低溫集 熱產品技術開發都是針對前兩點或其中之一進行的。太陽能真空 集熱管之所以在國內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并逐漸替代平板型集 熱器,就是因為真空管的真空結構大大降低了集熱元件的熱損失, 這一點是平板型集熱器無法比擬的。而近些年來真空管集熱產品 性能的逐步提高則是其內管吸

44、熱表面的選擇性吸收涂層的進一步 研究開發的明證。新一代的熱管式真空集熱管在原有真空管優良 的保溫性能的基礎上提高了內部集熱組件的傳熱效率,整體集熱 管的集熱效率有進一步的明顯提高。正是在諸多技術進步的推動 下,太陽能光熱產業在國際國內市場上均取得了飛速的發展???見如果要進行太陽能光熱產品的開發,上述前兩個重要環節將是 最有價值的著眼點。盡管當前的太陽能光熱產品市場正在飛速成長,但是以上談 到的太陽能低溫集熱產品都是針對生活熱水而設計的。其特點是 盡量保證系統熱能收益的總量,而最終的熱能溫度并沒有太高要 求,畢竟對于常用常新的熱水系統,每天的起始工作溫度(即補 水的溫度)只有10C左右。能獲得

45、多少太陽能都是收益,如果熱 水達不到使用溫度可以啟動輔助熱源來補足。但是,當我們談到太陽能光熱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針對下 一個更大的目標市場 建筑節能的時候?,F有產品的性能就無 法滿足使用要求了。因為無論對于建筑供暖還是夏季的吸收式制 冷,太陽能熱源總要保持一定的工作溫度,散熱器供暖系統的供 回水溫度為 80C/60 C,即使是低溫輻射供暖也要求供暖溫度在 50 C左右,對于吸收式制冷系統,發生器的熱源工作溫度就更高 了,至少要到 90 C。顯然針對上述溫度要求,太陽能低溫集熱產品本身是不具備 能力的。要想進一步提高太陽能系統的集熱溫度,就必須考慮上 述第三個技術環節,增設反光聚焦組件,向中溫

46、集熱技術發展。談到太陽能中溫集熱產品,設計人員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 何升高太陽能集熱系統的工作溫度上,第一思路就是增加反射聚 焦裝置,還要安裝自動跟蹤系統。當然這自然要耗費更多的成本, 但是這樣的集熱系統在提高熱源溫度的同時,也降低了系統整體 的采光集熱面積,這會造成能量收益總量的流失??梢娞柲芗?熱在集熱總量和保證熱源溫度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尤其是針對 未來的建筑節能產業,無論是建筑供暖還是空調,沒有熱能總量 收益的保證,節能效果根本無從體現。因此在談到具體的應用環 節,也并不能一味的追求提高太陽能的集熱溫度,而忽視了收益 總量。對于當前具有廣闊市場的低密度建筑供暖問題,太陽能集 熱系統的

47、可靠性就取決于,系統產品是否能夠依靠有限的集熱采光面,在保證建筑供暖工作溫度的同時盡可能多的吸收利用太陽能,以體現其節能減排的效果。3)建筑節能產業現狀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建筑以越來越豐富多變的形態與社會經濟活動相結合。它逐漸成為人類文明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在資 源方面,全球50%的土地、礦石、木材資源被用于建筑;45%的能源被用于建筑的供暖、照明、通風,5%的能源用于其設備的制造;40%的水資源被用于建筑的維護,16%的水資源用于建筑的建造;60%的良田被用于建筑開發;70%的木制品被用于建筑。建筑作為人類文明最重要的產物, 耗費了地球約50%的資源,建筑業已成為 最不可持續發展的產業。而在今

48、后50年的建筑設計和建造中,還將有大量的建筑維系著過去5000年的模式,因此,探索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已成為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結合二十一世紀,全球共同面臨的能源危機和日趨嚴重的污 染問題,建筑能耗的過渡膨脹和由此造成的巨大浪費已經成為我 們不能再回避的重大問題。在我國從建筑能耗在社會綜合能耗比 例來看,1992年為15%,目前已達到 27.5%,2020年將會增加到 40%,再加上原材料運輸和損耗等,建筑能耗可能高達50%我國現有超過400億平方米的高耗能建筑,不但對常規能源依賴性巨 大,而且隱含著難以估計的能源浪費。推動建筑向節能、綠色、 智能化方向發展,將是國際建筑界實現可持續發

49、展理念的大趨勢, 也是中國經濟社會面臨的重要任務。廣義上的建筑能耗包括建筑運行使用能耗和建材生產與建筑 建造過程的能耗,但由于兩者屬于不同領域的問題,節能的重點 和技術措施也有不同,下面僅討論建筑運行使用能耗。我國建筑 可分為工業建筑、農村居住建筑和城鎮民用建筑三大類。我只討 論城鄉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使用過程中的能源 消耗及相關節能問題。當前,我國建筑總能耗約占社會終端能耗的20.7 %。其中,北方城鎮建筑采暖和農村生活用煤約為1.6億噸標煤/年,占我國2004年煤產量的11.4 %;建筑用電和其它類型的建筑用能(炊事、照明、家電、生活熱水等)折合為電力,總計約為5500億度/

50、年,占全國社會終端電耗的27%29%。因此,降低建筑能耗是節能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我國城鄉民用建筑總面積約為400億平方米,能源消耗狀況可分4類進行分析。a、北方城鎮供暖能耗我國北方城鎮供暖能耗占全國建筑總能耗的36%為建筑能源消耗的最大組成部分。我國建筑節能水平遠落后于發達國家,以 與北京氣候條件相近的德國為例,1984年前建筑采暖能耗標準和北京目前水平差不多,每平方米每年消耗24.6至30.8公斤標準煤,但到了 2001 年,德國的這一數字卻降低至每平方米3.7至8.6公斤標準煤,其建筑能耗降低至原有的1/3左右,而北京卻一直是22.45公斤。供暖能耗高的原因主要有 3個。一是圍護結構

51、保溫不良,國內絕大多數采暖地區維護結構的熱功能都比氣候相近的發達國家 差許多。外墻的傳熱系數是他們的3.5至4.5倍,外窗為2至3倍,屋面為3至6倍,門窗的空氣滲透為 3至6倍。這使得冬季 采暖需要熱量較之高出 23倍。二是供熱系統效率不高,各輸配 環節熱量損失嚴重。我國 70測上的采暖建筑采用集中供熱方式, 由于系統本身的問題導致末端冷熱不均和熱源難以隨氣溫的變化 及時調節,從而使系統損失的熱量高達30%三是熱源效率不高。由于大量小型燃煤鍋爐效率低下,部分大型燃煤鍋爐和各種燃氣 鍋爐有的效率也較低,熱源目前的節能潛力在15%20%在我國北方供暖能耗形勢嚴峻的同時,隨居民生活質量的改善,供暖區

52、域還有擴大是趨勢。我國長江流域按建筑氣候特征屬 于夏熱冬冷地區,不屬于我國上世紀50年代劃定的建筑采暖區域。 以往的建筑設計都沒有考慮采暖,大多數建筑冬、夏期間的室內 熱環境很差。隨著經濟發展和長江流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室 內熱濕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夏季空調已廣泛普及,而建 設采暖系統、改善冬季室內熱環境的要求也日趨增長。預計到2020年,長江地區將有50億m2左右的建筑面積需要 采暖。如果該地區采用北方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采暖模式,預計 每年除用電外還將新增采暖煤1億噸標煤左右,接近目前我國北方建筑每年的采暖能耗總和。這將帶來嚴重的能源負擔,不僅會 影響長江流域城市建設和能源供應,還會

53、加劇我國能源供應緊缺的狀況。b、大型公用建筑能耗大型公共建筑指單體面積超過2萬m2并米用中央空調的公共建筑。目前我國有5億m2左右這樣的建筑。其用能設備包括空調、 照明、電梯、辦公設備等多個系統。我國大型公共建筑的耗電量 為70300kWh/m2年,為住宅的 1020倍,是建筑能源消耗的 高密度領域。盡管該類建筑目前的用電水平與歐美發達國家相當, 但調查結果表明,這類建筑能源浪費現象仍較嚴重,有很大的節 能潛力。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發展,大型公共建筑的增長速度非 常快,占新建建筑總面積的比例也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其 高密度用電將導致民用建筑用電量的急劇增加。c、住宅與一般公共建筑的非采暖能耗

54、我國城鎮的住宅總面積約為 100億m2除采暖外的住宅能耗 包括照明、炊事、生活熱水、家電、空調等,折合用電量為1030 kWh/m2年,用電量約占我國全年共電量的8%目前這兩類建筑的能耗水平低于發達國家,這主要是由于建 筑提供的服務水平不高。由于我國能源費用相對于居民收入偏高,我國的絕大部分城鎮住宅的用電水平較低。如大部分城市居民習 慣夏天很熱時才開空調,生活熱水用量遠小于發達國家水平,南 方地區冬天室內溫度即使低于16C業務采暖措施。如大部分學校、軍隊營房、一般辦公建筑中主要用電設備還僅為燈具,用電密度 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和一般公共建筑內用戶提出了更 高的建筑服務水平要求。如住宅內

55、生活熱水、家用電器的需求增 長,一般公共建筑中電器數量增多等,都將造成這兩類建筑能耗 的增長。此外,近年來在一些大城市出現了一批高檔豪華住宅, 戶均用電水平幾倍甚至幾十倍于普通住宅。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 高收入人群的增加,此類高能耗住宅將有大幅增長的趨勢。對于 能耗原本較低的一般辦公建筑進行二次裝修和加裝中央空調系 統,盲目提高建筑內部的“豪華性”,也會造成此類建筑能耗的 成倍增長。d、農村生活能耗我國農村建筑面積約為 240億m2,總耗電約900億度/年, 生活用標準煤0.3億噸/年。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薪柴、秸稈、 干糞等非商品能源在農村建筑能耗中占很大份額,目前我國農村 的煤炭、電力等商品能

56、源消耗量很低。根據調查,目前農村建筑 使用初級生物質能源的能源利用效率很低,并在陸續被燃煤等常 規商品能源所替代。如果這類非商品能源完全被常規商品能源所 替代,則我國建筑能耗將增加一倍。綜上所述,我國建筑能耗狀況可以概括為:北方建筑采暖能 耗高、占能耗總量大,應為建筑節能的重點;住宅與一般公共建 筑與發達國家相比能耗尚處在較低水平,但目前呈增長趨勢;大 型公共建筑能耗浪費嚴重,節能潛力大,并且新建建筑中此類建 筑的比例呈增長趨勢;農村建筑能耗低,且非商品能源仍占主要 部分,但目前有被商品能源替代的趨勢,需引起足夠重視;長江 流域采暖需求增長旺盛,必須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否則將帶來 沉重的能源負

57、擔。建筑在耗能的同時,還是造成大氣污染的巨大推手。聯合國 氣候變化政府間小組委員會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的研究報告表明, 全球約有30%的CO2是從建筑 物中排放出來的,其中19%來自民用建筑,11%來自公共建筑。對部分 OECD國家的調查顯示,從 1973-1990年,OECD國家建筑 物中C02的排放量以平均每年 0.4 %的速度增長,而民用建筑中采 暖能耗仍是C02排放的主要來源im1990|叵-H f*亠丄iHflS :MR*謊i時L mt 51nsnJ3411 I TE+ Jmn土 - -U1- Jto3*4

58、y i |MII1fiIt jiiMl 電*BHri10 10;1一丄1*ITt124 K 二 QZ7V 1 154t?IffITT 1 地Ed l 17 :_114Ud Idit 丿| inTrf ftcJ IBfUllftt IX Oh Jrwd 町 ItfififvfMi nril jWajmw/WGBqW Ckmv* ilMCO i MTWSi JOECD國家建筑物中排放量對照表(1973年和1990年)從全壽命周期角度來看,建筑產品的全壽命周期涵蓋原材料 開采、建材加工、構配件制造、規劃設計、建筑施工、運行使用、 維護保養、拆除報廢和回收利用的整個過程。在建筑產品的全壽 命周期內,始

59、終伴隨著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當前,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資源和能源等一系 列活動已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由于建筑產品具備促進人類發展和 影響生態環境的正負雙重身份,因此,建筑節能工作既是社會經 濟發展的需要,又是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需要。在如此嚴峻的能源利用形勢面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令人擔憂。但是巨大的危機背后,對于新能源經濟來說卻意味著無限光 明的發展前景。在此我們只針對問題的主要部分,我國建筑能耗 最重大部分的北方地區居民供暖問題展開論述。4)建筑供暖系統簡述a、建筑供暖系統的熱源談到建筑供暖系統,系統熱源是最主要的組件。比較常規的產品就是燃煤或者燃油燃氣鍋爐供暖,

60、鍋爐可以提供充足穩定的 供暖負荷,并根據建筑用戶的要求,就有一定的調節功能。一般 大中型的集中或區域建筑供暖都是采用集中供暖鍋爐作為系統熱 源。但是隨著煤碳、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消耗,燃料價格 正快速上漲,這不可避免的增大了鍋爐供暖的成本。同時鍋爐燃 燒所造成的污染也越來越多的為世人關注。近些年來,我國許多大城市都在針對鍋爐污染進行改革治理。北京市早在2001年就開始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辦法,并特別對燃煤 鍋爐的運行管理進行嚴格的審查。為了減小供暖燃料所造成的污染,目前比較常規的替代型產品就是利用熱泵供熱。熱泵技術就其原理就是通過逆卡諾蒸汽壓縮熱力循環,帶動大量的熱能從低溫蒸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