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觀《天宮課堂》太空授課觀后心得體會5篇(四)_第1頁
2021觀《天宮課堂》太空授課觀后心得體會5篇(四)_第2頁
2021觀《天宮課堂》太空授課觀后心得體會5篇(四)_第3頁
2021觀《天宮課堂》太空授課觀后心得體會5篇(四)_第4頁
2021觀《天宮課堂》太空授課觀后心得體會5篇(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后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消息,為發揮中國空間站的 綜合效益,中國首個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宮課堂”即將正式 推出,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將于近日面向全球進行直 播。看到這個消息異常激動,因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環境 下物體運動的一系列奇妙現象。這讓我想起了 2013年那次太空 授課。在僅有的 40分鐘里,航天員們卻只有用了簡單的 5個小實 驗來讓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環境下,物體的變化以及它變化的原 理。分別有水膜實驗、陀螺實驗就讓我知道原來在失重的 環境下能做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水 球實驗了!首先,用一個類似放大鏡大小的環,伸進飲用的自 來水袋里,拿出

2、來時竟成為了一個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 水珠,慢慢地水膜就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 上把一只針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說,水球一定會爆開來。但 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針管給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卻“毫 發未傷”,這對于我們來說,簡直是一個奇跡!這讓觀眾們都 看得目瞪口呆。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雖然現在只能在遠隔千里的電視屏幕上觀看太空授課,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身上太 空,與授課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樂趣。2021 天宮課堂觀后感心得感悟中國航天員王亞平在距離地球 300 多公里的“天宮一號”上 向全國中小學生講授科普

3、課。新穎的授課方式、直觀的物理現 象等等,將給孩子們植下熱愛航天、熱愛科學的萌芽,給青少 年學子打開認知世界、追逐夢想的大門。浩瀚宇宙,蒼茫太空,自古以來就令全人類神往。中國古代 就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諸多傳說和故事。太空有太多的未 知和無窮的奧秘等著人類去探索、去發現。通過“天宮一號”授課,孩子們知道了為什么水滴在太空與 在地面會呈現不一樣的狀態、失重條件下如何測量物體質量、 陀螺的旋轉有何奧秘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成就的直觀表 現,也是人類追逐太空夢的具體成果。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發展, 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會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 后繼。壯麗而神秘的星空吸引了無數先驅和智者。他們用

4、超越時代 的智慧和勇氣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澤后世的壯舉。哥白尼仰望星 空發表了“日心說”,布魯諾用生命和鮮血捍衛發展了哥白尼 的學說仰望星空,召喚著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偉 大的科學精神在民眾間生根發芽,使思想之樹枝繁葉茂、茁壯 成長,照亮人類文明進步的旅途。相對于深邃寥廓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暫而渺小。但也正因為 生命和夢想的存在,才讓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機和意義。追逐夢 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學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腳踏實地勤奮 實踐。仰望星空,會讓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讓人們懂得在 有限的生命中,該如何認識個人和天地之間的關系,如何認識 個人對國家和歷史的責任。把個體生命同國家、 民族、人民的命運緊

5、密聯系在一起,把個人的夢想放置于集體的夢想之中, 不驕不餒、不斷奮進,人生的意義必將更加深邃。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個民族才有希望。讓更多學子仰望 星空,激發起他們探索世界奧妙的激情,中華民族的前途必將 更加廣闊,中國夢必將更加宏闊壯觀。央視天宮課堂個人觀后感偉大的事業孕育了偉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 峰的偉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頑強的意志和杰出的智 慧,鑄就了載人航天精神。這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 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 奉獻的精神。這些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生活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遠平坦的。 每個人,總會遇到這樣或那

6、樣的困難和挫折。我們必須要在挫 折和困難中奮起。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別能戰斗和特別 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學習上刻苦精 神永遠美好!團結就是力量,是治國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試想,一個集 體,如果內部不團結,還出現分歧的話,那這個集體會強大嗎 ? 不止這樣,一些有圖搞破壞的人,在這個時候大力進攻,那損 失更是不堪設想。科學與人文并舉。從小,這一句老話就不斷地在我們的 .耳 邊回響: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但是,真正落實到的,又 有多少人呢?友人認為,只要學會做人和文化知識就可以了,不 用在學什么科學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一個強大的國家來說, 是必不可少的。身為祖國的“花朵

7、”的我們,不但要做到科學 與人文并舉,還要做到規范與個性共存 !艱苦的條件錘煉了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業是在 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廣大航 天工作者為了早日實現飛天之夢,不辭勞苦,日曬雨淋,克服 了無數的困難,付出巨大的犧牲。嚴酷的挑戰鑄就了航天人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煥發了航天人特別能攻關的精神。 我們青少年,更應該在學習上多下苦工,好好學習。在生活上、 學習上,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縮,要知難而進, 一往無前,敢于勝利。有的同學,在生活中遇到了一點點的挫 折,就對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覺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 于是,就自尋短見,恨離人世。

8、要知道,這個世界是非常美好 的,我們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這美麗的人生。就算它是不 好的,那也是無可改變的事實。就像航天人員要在嚴峻的環境 中訓練一樣,那嚴峻的環境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那只有改變 自己,去攻破這個難關。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點點的挫折而 放棄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環境中、在艱苦中、在困難中成長, 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學習上也是如此。學習靠的不是小聰 明,而是刻苦。讀書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學習、鉆研,這 才是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的表現。團結奮斗培育了航天人奉獻的精神。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是航 天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廣大航天工作者不論前方后方,不計 名利得失,履行職責,堅守崗位,形成

9、了強大合力。我們都生 活在同一個大集體中,都為了一個共同目標保護集體,就 應該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甘于奉賢,團結一心,共創 輝煌。“團結就是力量”,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 前進的力量。有了這股力量,可以排除萬難,勇往向前,達到 目標。大至世界全人類、國家,小至班集體、家庭,都要團結。科學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象征。身為 21 世紀青少年 的我們,必須要學好科學,熱愛科學,使用科學。科學與人文 都需要我們同時高高地舉起。一個規范的學生,更是祖國的需 求,是未來成就大事的人。科學與人文并舉,規范與個性共存 更是一句警惕學生的話語。央視天宮課堂個人觀后感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應

10、該說,這是中國航天 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志著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著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 教育領域再一次伸 出了橄欖枝。此次,中國航天員們在 300 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并用 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 神秘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 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 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游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輩會 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 ?都說“教師 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 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說浩

11、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么強大的綜合國力、扎實的航天 技術無疑是打開這本書的智慧鑰匙。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 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身邊 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 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 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 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 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 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 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 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說教,多一些 用心,激

12、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央視天宮課堂個人觀后感“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_年前,“太空教 師”王亞平為全國 6000 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 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 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 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 夢”正成為現實。16 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 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 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 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 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

13、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 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2003 年,神舟五 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 21 小時 23 分鐘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 民族的飛天夢。18 年來, 7 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 率更快、銜接更順暢,準備更從容,展現著我國科技自立自強 的能力 ;太空之旅從“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 “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 堅定,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 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游蒼穹、“羲和” 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進,中華 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 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