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誰之學派,何種考古學?一一致敬俞偉超和張忠培先生引言:了了,仍未了 二十多年前的一場關于“中國考 古學向何處去”的爭論,似乎早已煙消云散了。隨著今年張 忠培先生的故去,參與爭論的核心主角俞偉超、張忠培以及 調停者張光直三先生均已化歸塵土。然而,那一場爭論至今 仍有回響,猛然讓人想起了 2003年張忠培先生悼念俞偉超 先生的文章標題:“了了,仍未了” 。先生們的考古事業是如 此,中國考古學之路何嘗又不是如此!在那篇情真意切的懷 念文章中,張忠培回顧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和俞偉超一 同為發揚蘇秉琦“兩論”做的幾件大事。他們進行了親密無 間的合作,共同扛起了考古學“中國學派”的大旗。隨后他 筆鋒一轉
2、,又寫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那場爭論:“偉超和我都是蘇門弟子,屬于同一學派,彼此從來認為任 何一學派的生命力,在于學派內部的爭鳴,學術見解上的分 歧,過去我和偉超之間經常存在,相互之間,從不茍同,有 的或通過談話交流解決,有的則見諸文章,各人講各人的, 從不正面交鋒。在這次中國考古學走向何方的問題上,偉超 和我也有不同的認識,交鋒爭鳴,這顯示了我們從業之道。1作為走在世人前面的探路者,從來都不缺乏胸襟氣度。張忠 培試圖用一句話來結束那場爭論,他說,90年代以后他和俞偉超的著述,“形異而質同。2最早試圖調和兩位中國考 古學權威的觀點,是另一位考古學界執牛耳的人物張光直先 生,1994年他專門就以“
3、從俞偉超、張忠培二先生論文談考 古學理論”為題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中國文物報的專 欄上。3二十多年過去,中國考古學的新成果層由不窮, 各個領域的考古學者仍在從各個角度來回應和延續這一爭 論。從莫種意義上,這也正是張忠培所希望看到的一一以爭 鳴延續學脈,借分歧繁榮學派。因此,我們也許可以說,這 場爭論也貌似了了,仍未了。作為一個初涉考古學的新人, 筆者試圖努力從更廣闊的視角,去“同情地理解”那場爭論 的當代語境,并從歷史背景、個人性情乃至學風思潮的角度 略加以分析。當然,這只是意圖勾勒由前輩學人觀點異同的 一個“思想側影”,還遠不足以清晰地展現中國考古學發展 的全貌,盡管如此,也權且算作是后學追
4、尋前賢的腳印、向 前輩中國考古學者致敬的一份讀書筆記吧。第一部分“誰之 學派”,對“考古學中國學派”的提由背景進行回顧,實際 上這也是俞偉超、張忠培思考的共同起點,屬“求同”,還原中國馬克思主義考古學主流下提由“中國學派”所面對質 疑和壓力。第二部分“何種考古學”,討論兩人在探索考古 學“中國學派”新方向上的分歧,梳理他們在考古學基本理 論方法、學科性質、發展階段等“存異”的若干爭點。第三 部分“語境闡釋”,從個人性情、學風思潮即心理和歷史的雙重語境,對這場論戰略加辯證解讀 一、誰之學派?(一)中國考古學主體意識的高漲由俞偉超、張忠培二人聯 署的“蘇秉琦考古論述選集的編后記(以下簡稱編后記)寫
5、于1983年,是兩位蘇門弟子珠聯璧合的標志。直到 多年以后,俞偉超在提及撰寫這篇編后記緣起時,心情 仍難以平靜,他回憶到,“寫作時,我的心情十分激動,回 想起我們學科幾十年來所走過的道路,最后我甚至流下了眼 淚。4花了二十天的時間寫生的這篇編編后記,名之為“追求與探索”,既是蘇秉琦一生學術思想的寫照,也借 以暗示其中所遭遇的曲折。盡管有些小插曲,但此文于1984年一經發表,無疑成為當代中國考古學史上一個重大事件。俞偉超的淚水既是對恩師的感念,也是對自己數十年親身參 與和見證這個學科所走過的道路和命運的喟嘆。共同著名的 張忠培,也從不諱言中國考古學需要回答“扛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他一直
6、把蘇秉琦視為“中國考古學的旗幟 與永遠屹立著的豐碑 。5這篇編后記,可以說處處積 蓄著一種以建立“考古學中國學派”為己任的情懷和擔當。“考古學的中國學派” 一詞,是極具主體意識的提法。蘇秉 琦和兩位蘇門弟子無疑是扛旗者。在上世紀80年代初學術研究百廢待興之際,考古學界能率先提由這一極具主體意識 的概念,遠早于其他學科,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要知道,據說直到1988年的“兩會”上,戴逸還以“哲學貧困”、“史學危機”、“法學幼稚”、“經濟學混亂”來形容當 時哲學社會科學的狀況,6成為當時學界廣為流傳的一個 斷語,這其實是中國人文社科界的“集體焦慮”。不過早在1983年,北大考古專業就從歷史
7、系獨立由來,所以考古學似乎也無須劃入面臨“危機”的史學。而在莫種意義上,清史 專家戴逸教授所不甚了解的考古學,不得不說是中國人文社 會科學發展中的一個“例外”。蘇門師徒之所以敢于率先樹 起“考古學中國學派”的大旗,從客觀上說,也是由于考古 學本身的特殊性所致,考古發掘在建國后占盡地利、獨享材 料。盡管與其他學科一樣,與海外學術交流也是基本中斷, 只能閉門研學,但考古學卻不至于像其他學科完全為政治桂 帥左右,雖也有影響波及,但尚能保持其自身的主體性,而 且還能有所發展。7而歷史學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因其服 務于現實政治而成為任人裝扮的小姑娘,由于最高領袖的史 學偏好,學術完全淪為“影射史學”的政治
8、斗爭工具。止匕外, 法學、經濟學、政治學這些社會科學,由于學科性質本身, 改革開放后才大量移植西方學術概念、理論、體系,直到二 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過去,才逐步開始反思各自學科作為中國學術的主體性問題。其實,早在 20世紀50年代,蘇秉琦 就展露由了 “建立馬克思主義考古學體系”的理論雄心,在 經歷30多年思考之后,更明確提由“建設一個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的、其有中國的、現代化的中 國考古學。8而俞偉超、張忠培合著的編后記,則首 次將考古學的“中國學派”歸結為三大特點。想必大家已經 耳熟能詳,在此僅略述之。第一個特征,是以馬列主義和毛 澤東思想為指導,觀察分析考古現象和材料,這是
9、具有明顯 時代烙印的方法論。第二大特點,是區系類型理論,從分期 分型分式到分區分系,極大拓展發展了考古類型學方法,這 一條被認為是考古學“中國學派”的最核心特征,也是蘇秉 琦最大的理論創見。第三個特點,是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強 調考古學是以揭示歷史本來面貌為目的。這一條其實寫得比 較籠統,用“激發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民族團結思想情感” 等相對政治性的話語來表達。或許我們可以稍微深一層次的 理解為,這一條,意味著考古學“中國學派”既是對“五四” 以來“疑古”思潮的回應,也是開啟了后來蘇秉琦對中國文 明起源的一系列理論探討,也不免被目為“民族主義”傾向 的考古學特點。但是這三大特征,是否足以支撐起一
10、個考古 學“中國學派”的提法呢?(二)夏鼐的一盆冷水:中國學派特色在哪里?毋庸置疑, 建國后的中國考古學發展,無論其問題意識、思想方法,都 是來自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框架,即大家所熟知的生產 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分析,以及毛澤東的“矛盾論”等等。對考古學理論沒有太大興趣的夏鼐都承認,以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作為指導考古學思想,是“中國考古學這個新階段的標志 。9既然如此,俞、張兩人把“以 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作為考古學的“中國學派” 的首要特征,就不可單純看作只是符合“政治正確”的修辭 書寫,而是中國考古學發展的一個真實寫照。面對以這兩位 蘇門弟子為代表的學術“主體意識
11、”的沖動,夏鼐卻對“中 國學派”的提法潑了一盆冷水。在1984年的夏鼐日記中,我們看到接連幾天記錄了他對俞、張兩人的稿子以及所謂“中國學派”的看法:2月19日 星期日,閱新生的文物1984年第1期,主要為張忠培、俞偉超的探索與追求(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的“編后記”)。其中有些論據頗有問題,用鉛筆注于旁,,寫信給張忠培同志。2月20日星期一,,與他彳門安志敏與王仲殊二人談及文物這一期探索與追求一文, 他們都有些意見,尤其認為關于考古學“中國學派” 一稱的 提法,很不恰當。10又過了一天,2月22日夏鼐甚至直接找到蘇秉琦, 談俞偉超、 張忠培的稿子,勸蘇秉琦“最好寫信表示自己的意見,不要 讓以誤傳
12、誤。11可見夏鼐還是頗為鄭重其事,認為“中 國學派”的提法很不恰當,有必要當面指由。其實據俞偉超 回憶,夏鼐在1983年鄭州考古學會上,就否定了考古學會 的年會應討論理論問題的提議。正是這一刺激,才促使了探 索與追求那篇文章的產生。探討夏鼐和蘇秉琦在考古學研 究學術背景、方法進路等方面上的異同,并不是本文的主要 任務。12如果我們暫且忽略兩位前輩大家私人之間的微妙 關系,那么,夏鼐認為“中國學派”提法究竟“不恰當”在 什么地方? 過了半個月,在參加成都會議期間的日記中, 夏鼐又進一步對蘇秉琦在會議提由的“考古學發展已進入一 個新時代”進行了全面質疑:蘇秉琦說我國的考古工作及考古學發展已進入一個
13、新時 代,它的主要標志是:一、已有相當數量的一批比較系統而 不是零星的,扎扎實實的而不是草率的田野考古工作、工地 和原始資料(鼐按:這只是相對而言,“新時代”是質變而不是量變。從量變到質變,什么數量才算是“新時代”呢?) 二、已經初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鼐按:曾問過這與所謂“中國學派的考古學”是否一回事?所謂“特色”是 體系的特色,或僅只內容是中國材料, 猶是中國特色的歷史, 即中國史。他說這是后者)。三、已有一批在建國后新培養成 長起來的專家學者(鼐按:要有新人,是必要的,但有新人 并不便是新時代,還要新人的學術思想及拿由的成果,是否 足以代表一個新時代)。13夏鼐針鋒相對的按語值得
14、玩味,尤其是第二條則頗為擊中要 害。其實,后來張光直對此也有過和夏鼐一樣的邏輯質疑,他在為陳星燦的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1895-1949) 一書寫的序言里問道,“馬克思主義考古學應有什么樣的重要特 征? 1949年以后的中國有沒有馬克思主義的考古學?”14由于張光直的疑問并不針對具體的個人,也許更能說明這的 確是一個需要反思的問題。與夏鼐的質疑相比,張光直的問 題不可謂不尖銳。盡管夏鼐也承認,考古學研究對象畢竟是 社會現象,“需要通過實物來研究社會組織、經濟狀況和文 化面貌,也便是由生產方式到意識形態,以探求人類社會發 展的規律”。但夏鼐只是十分謹慎的認為,“我們從前曾號召要建立馬克思主義體系
15、的中國考古學,但是現在仍是不能認為已有這樣一個體系 。15也許可以將夏鼐和張光直的疑 問換成一種更加直白的表述:是不是考古學“中國學派”的 特色主要在于內容是中國的材料?而“體系”即問題意識、 分析框架以及研究方法則是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的?(三)蘇 秉琦“一個人的學派”?當時,俞偉超、張忠培無疑都直接 感受到了來自夏鼐的壓力,畢竟夏鼐對考古學“中國學派” 的質疑至少在邏輯上說不無道理。因為,如此若可稱之為考 古學“中國學派”的話,那么,同時代的歷史學乃至其它學 科只要研究對象是中國的、框架體系是馬克思主義的,似乎 也可以稱之為奧莫學“中國學派” 了。16而張光直的追問則包含了另一個視角,暗示著中
16、西馬克思主義考古學的對 比,換言之,如果建國以來中國考古學以馬克思主義為基本 特征,那么除了研究對象不同之外,與西方其他受馬克思主義方法影響的考古學研究有什么區別?比如柴爾德就接受了蘇聯的影響,也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考古學家。17又與所謂的新馬克思主義考古學派有何不同之處?18當然,從源流上說,1949年后中國馬克思主義考古學所受的影響,主要還是來自于蘇聯學者,比如蘇秉琦就回憶吉謝列夫的報告 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報告指由蘇聯考古學與舊俄羅斯、英 法美考古的區別在于兩個方面:即馬克思主義辯證歷史唯物 主義和歷史主義。一方面,“歷史唯物論是抽象的靈魂,可 是不能代替歷史,歷史是真實的,要有血有肉”,
17、另一方面“論又不能離開史,史就要講理論。19但實際上,這也還不足以成為考古學“中國學派”的標識。何況此后,蘇秉 琦很快意識到,“當時以為一手拿著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 一手拿著考古實物資料,兩者一結合,就會成為馬克思主義 的中國考古學”,但結果誰都不滿意,他經過反復思考后感 到,“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與考古學專業理論屬于不同 層次,發展中國考古學并沒有現成模式,只有開辟自己的 路”。20直到晚年,他還強調“把馬克思提由的社會發展 規律看成是歷史本身”,和中國“大一統”觀念一樣,是考 古學理論研究需要打破的“兩個怪圈”之一。21其實,俞偉超后來也不得不承認,盡管“中國考古學的野外能力和器 物分
18、期能力都具有國際水平,但“中國學派的真正內涵(或其特征)仍未得到真正的確立或被認可”,所以他認定“中國學派”的重點還是“區系類型理論 。22蘇秉琦對 考古學“中國學派”的問題也一直念茲在茲, 1995年他到南 開大學演講時說,也回歸到自己最具創見的區系類型理論:1975年我為吉林大學考古專業的畢業生講解區系類型說時, 就提由過(中國學派)這一問題。之后,在 1981年和1987 年分別提由來過,認為經過幾十年的實踐探索,一個考古學 上的“中國學派”已經開始由現了。有人反對這樣的說法。說什么中國學派,不就是你的學派!23蘇秉琦對此不以為意,可見他對自己以區系類型的方法論為 核心的思想充滿信心,并在后來不斷推演到對中國文明起源“滿天星斗”多元論等創建,他以一己之力創設區系類型理 論固然已載于中國考古學術史冊。后來,張忠培選取了六個 標志性事件對中國考古學史進行分期,這六個標志分別是: 1. 1921年,安特生主持的仰韶村發掘。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高中個人總結范文300字(3篇)
- 2025上半年工作總結范文(33篇)
- 在《電和磁》教學中滲入科學本質觀
- 13垃圾的分類收集與處理(教學設計)-青島版科學六年級下冊
- 初一競選副班長的演講稿(6篇)
- 小學美術蘇少版五年級上冊6 水墨山水畫教學設計
- 《教學策略與競爭力》課件
- 旅行社與酒店合作協議(4篇)
- 《度假養生旅游業》課件
- 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六年級下冊6.古代生物的多樣性教案配套
- 中國經濟史教學課件第八章近代農業經濟的發展
- 2024年東南亞生化需氧量(BOD)分析儀市場深度研究及預測報告
- 《裝飾構造與施工工藝實習》課程標準
- 高中數學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試
- 數學教育研究導論
- 醫療器械委托生產控制程序
- 【《大班幼兒合作行為的現狀及培育策略探析》8900字(論文)】
- 2024年遼寧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模擬卷物理試卷(一)
- 應急信息報送
- 環境設計創新創業項目計劃書
- 醫院網絡信息安全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