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第16課 登泰山記 教學課件_第1頁
部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第16課 登泰山記 教學課件_第2頁
部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第16課 登泰山記 教學課件_第3頁
部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第16課 登泰山記 教學課件_第4頁
部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第16課 登泰山記 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作者介紹姚鼐姚鼐(1732-1815),安徽桐城人,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并稱“桐城派三祖”。姚用提出文章的核心在于“義理、考據、辭章”三者的統一:“義理”即程朱理學;“考據”指對古代文獻、文義、字句等的考據;“辭章”就是文章的文采。在美學上,提出用“陽剛”“陰柔”區別文章的風格,“陽剛”就是豪放,“陰柔”就是婉約,兩大風格相互配合,相互調劑,就產生多樣的風格。創作背景姚鼐參加纂修的四庫全書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開館纂修。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養親為名,告歸田里,道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潁)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2、傍晚同上泰山山頂,第二天即除夕(當年十二月小),五更時分至日觀峰的日觀亭后,觀賞日出,寫下了這篇游記。常識積累桐城派桐城派,亦稱“桐城古文派”,世通稱“桐城派”,是我國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它以其文統的源遠流長,文論的博大精深,著述的豐厚清正,風靡全國,享譽海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顯赫地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座豐碑。正式打出“桐城派”旗號的,是道光、咸豐年間的曾國藩,曾國藩在歐陽生文集序中稱道方、劉、姚善為古文辭后,說:“姚先生治其術益精。歷城周永年書昌為之語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學者多歸向桐城,號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應運而生。常識積累泰山文章結構

3、全文可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第二部分:記述登山經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第三部分: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第四部分: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第五部分: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思考討論1、本文言簡意賅,具體體現在哪里?請結合具體內容分析。文章開頭寥寥四十余字,將泰山的地理位置、河流走向及南北分界,交代得一清二楚。句式整飭,朗朗上口。在敘述登山路線時,作者連用“乘、歷、穿、越、至”五個動詞寫出自己的行進路線,語句簡潔生動,又起伏跌宕,宛如一條游動的長龍。作者寫景的語言也是非常簡練的。第3段寥寥幾句,就將泰山的雪景、夕陽、云霧寫得如詩

4、如畫,令人遐想不已。寫日出之景,他正面描摹旭日升騰時燦爛的光彩和跳躍的歡態,而且還把長天、云彩、大海作為背景,有力地烘托出日出的壯觀。寥寥數語,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就宛然在目。思考討論2、如何理解“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句話?這是作者初登山巔的感受。作者不說冰雪覆蓋著青山,卻說青山背著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照亮了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3、“望晚日照城郭,汶水、祖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如畫”“若帶”使用比喻修辭。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不僅把動態的物寫成靜態,使人感

5、受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思考討論4、“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皆若僂”使用比喻修辭,寫出了西南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蜂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動。思考討論5、如何理解本文用詞準確的特點?結合文章舉例分析。記登山,“乘、歷、穿、越、至”五個動詞,把從京師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風雪”言“乘”,好像風雪隨作者駕馭,比“冒”“頂”多一份主動;城鎮言“歷”,山谷言“穿”,城墻言“越”,不僅符合描寫對象的特點,準確生動,而且富于變化,筆墨傳神。幾個短句,幾個動詞,使我們仿佛看到作者頂風冒雪、風塵仆

6、仆、不遠萬里趕來登山的迫切神情。寫山頂的風雪,作者只用“大風揚積雪擊面”七個字,便可使人想見。不但寫出了“風揚積雪”的視覺,而且寫出了“擊面”的觸覺。“揚”“擊”二字把風雪交加描繪得十分突出,使讀者有感同身受的體會。思考討論6、文章第1段是環境描寫。總寫了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極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作者采用了什么寫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作者采用由“面”到“線”再到“點”的寫法。先寫汶水和濟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兩水的分界線古長城,這是“線”,然后以古長城作為參照物,點明泰山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這是“點”。作者用粗筆寫出了山、水,古長城,日觀峰幾樣景色,勾畫了泰山有層次,有色彩,動靜交織

7、的總貌。簡略的輪廓勾勒,線條清楚,給讀者留下了大量聯系,想象的余地。為下文敘述登泰山路線和日觀峰作好了鋪墊。思考討論7、第2段主要描寫了什么內容?可以分為幾個層次理解?第2段主要描寫作者登山的經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第2段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從“余以乾隆”到“至于泰安”,寫作者來泰山的時間和路線。第二層:從“是月丁未”到“碰幾不可登”,先總后分,寫登臨泰山的路線。“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碰,其級七千有余”三句總寫了登山過程。而山勢高拔,道路漫長,登山難險,興致勃勃諸多內容盡寓于此中了。第三層:從“及既上”到段尾。寫姚鼐等到了泰山之巔看到的泰山夕照圖。思考討論8、泰山頂上觀

8、日出,是本文描寫的重點,作者是如何描寫日出盛景的?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象,展現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結合。“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這是正面描寫。“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是側面描寫。思考討論9、既然作者是從第2段敘述開始登山,那么文章第1段是否是多余的?文章開篇介紹“泰山之陽”“其陰”“古長城”“日觀

9、峰”的位置由面線點為下文描寫登山所見營造氛圍埋下伏筆;也正因為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人文自然景觀才吸引著四方游客,吸引著作者頂風冒雪而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見一斑。沒有此段后面的內容就顯得突兀而模糊。思考討論10、最后兩段有什么作用?從行文看,最后兩個自然段對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是略寫。這些靜物無論在哪個季節都能看見,而且是人人皆知的,所以作者略寫。但作者略寫這些仍讓其發揮了作用:寫人文景觀突現了泰山的古老風貌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而風雪中不在道旁的石刻“皆不及往”,交代了冬季泰山的安靜險峻,也給游者留下了一絲遺憾。從寫法上看它與第2段相照應,行程有始有終,文章脈絡清晰。同時將

10、泰山的特點進一步補充完整。思考討論第5段完美地寫出了冬季泰山的特征,這段寫景補充讓人對冬天泰山的了解更全面。先看三多三少:石與土,石頭較之于土堅硬,顯得剛勁有力,多石少土,突出了泰山的陽剛之氣;平方意為方方正正,有棱有角,而圜則顯得柔和流暢,少了偉丈夫的氣概,多平方少圈,泰山雄偉之勢自出;雜樹給人零亂之感,松卻傲霜斗雪,令人欽佩,風雪中那生長在石頭鱗隙里的松樹,屹立在泰山之巔更顯得莊嚴肅穆,泰山也因此平添十分魅力。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給了泰山一種晶瑩凝固靜穆的美;“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則寫出了大雪中泰山的人跡罕至和安靜神秘。這是作者游山之后對泰山的總體印象。此段并非只為體現桐城派

11、的考據特色,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不可缺少。(1)有序有物,章法嚴謹。全文由介紹泰山到記敘登泰山的經過,進而描寫登泰山所見之景,圍繞泰山逐層推進,并然有序。作者從始至終緊扣“登”字,文章第一段開始介紹泰山的山水形勢,為“登”字做鋪墊,寥寥幾十字收筆。接著,作者猶如一個訓練有素的導游,向讀者介紹登山的路線,使讀者對登山的路線有總印象之后,帶領讀者登山觀景。途中,說古道今,介紹有關的地理知識,描繪泰山的景色。作者剪裁得體,很好地體現了文章有序有物的特點。介紹泰山時,簡略交代,寫登山情況時,一筆帶過。作者的重點是寫景,景物的重點是日出。作者在突出這個全文的重點時,一是在描繪泰山晚照圖和名勝古跡時,惜墨

12、如金,略作勾勒點染,對日出著墨較多,以示突出。詳略分明,安排合理。二是在寫日出時,把從丁未日觀晚照之后到戊申日觀日出之前的這一段經過,一概略去不提,文章第三段集中描寫日出景象,非常鮮明突出。寫作特點(2)清新簡潔,準確生動。登泰山記的語言簡潔而生動。全文四百多字,寫盡了泰山景色的多姿及作者的豪興,做到了篇無冗句,句無冗字。全篇以短句為主,適當運用長句,做到清新簡潔而不局促,明確形象卻不呆板。作者用字精妙,狀物傳神。如“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寫泰山山巔之景,形神兼備。“蒼山負雪”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雪之厚,“負字用得很貼切,寫出了山有坡度、層次,遠望如人之脊梁。積雪甚厚,山如不勝重負,寫出了積

13、雪的厚重感。“燭”字名詞活用為動詞,形象地寫出了雪光的晶瑩明亮。再如“半山居霧若帶然”,設喻頗新,把半山腰處的云霧寫活了。“居”字寫出了山腰間的云霧不斷簇擁、流動而又基本凝聚成形的狀態,使景物有生命地跳動于紙上,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寫作特點總結登泰山記敘述了作者同友人一起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生動地描繪了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抒發了作者對泰山的贊美之情,表現了作者的闊大胸懷和審美情趣。小試牛刀1.下列各句的句式與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A.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B.此東海也C.稍見云中白若樗蒲數十立者,山也D.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小試牛刀1.答案:D解析:A、B、C三項為判斷句。小試牛刀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古今意義不同的一句是( )A.酈道元所謂環水也B.余始循以入C.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D.石蒼黑色,多平方小試牛刀2.答案:D解析:D項,“平方”是“平整方正”。小試牛刀3.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及既上今所經中嶺及山巔亭東自足下皆云漫其遠古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