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合作理論_第1頁
區域經濟合作理論_第2頁
區域經濟合作理論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答:區域經濟合作理論,不但反映著區域經濟合作實踐的要求,而且從來無法擺脫世界經濟實踐進程和理論發展的影響。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趨勢之一,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更是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一、區域經濟合作理論概述比較優勢理論認為,技術和資源等要素稟賦差異引起的相對價格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傳統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和新國際勞動地域分工理論基于此建立其理論框架,“中心一周邊”理論和國際依附論則強調該差異產生的歷史積累原因和差異加大的趨勢,提出改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的主張,采取割斷不合理交換關系、建立發展中國家內部區域經濟合作的方式以避免兩

2、極分化的進一步加劇,并認為新國際勞動地域分工理論關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經濟聯系的論述實際上反映了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新的依附。新經濟地理理論中的新貿易理論認為即使不存在相對價格條件的差異,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也是國際貿易產生的獨立因素,認為中心一邊緣模式即區域經濟的出現依賴于運輸成本、規模經濟、市場需求、制造業分布和產業外部性。標準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標準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以瓦伊納關稅同盟問題一書中的關稅同盟理論為代表。基于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和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該理論認為,組建關稅同盟后,區域經濟一體化將對區域集團內的國家產生靜態效應和動態效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靜態效應主要包括貿易

3、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貿易創造指組建關稅同盟成員方之間相互取消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所帶來的貿易規模的擴大、相互出口產品價格下降帶來的經濟福利的增加,包括生產創造效應和消費創造效應。貿易轉移效應指建立關稅同盟之后成員國與高成本產品成員方的相互貿易代替了成員國與低成本非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造成的福利損失。是否組建關稅同盟,取決于貿易創造效應與貿易轉移效應的比較。從發達國家之間組建關稅同盟的福利效應來看,由于其供給和需求曲線較為平坦,貿易創造效應較大,且非成員國的產品成本不占優勢,貿易轉移效應較小,因而貿易創造效應大于貿易轉移效應,福利正效應較為明顯。由于比較優勢的存在,會導致成員國在某些生產領域的專業化

4、發展,以及相應的生產活動向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集中,進而形成使每個國家的總體利益都增加的區域性專業化地域分工,但對第三國即非成員國產生貿易壁壘和福利負效應,因而標準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一個封閉的模式。歐盟的建立以標準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為依據,推動了歐盟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帶動了區域經濟合作浪潮的興起,對發展中國家早期開展區域經濟合作產生了很大的示范效應。根據發展中國家的實際,布朗、羅布森、庫珀和小島清等人研究了標準的區域經濟合作理論對發展中國家的適用性,認為發展中國家之間區域經濟合作的貿易轉移效應大于貿易創造效應,靜態效應不明顯,發展中國家借鑒標準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應強調區

5、域經濟合作的動態效應和對外保護作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動態效應主要包括規模經濟效應和競爭效應。小島清提出的協定分工理論認為,區域經濟集團組建以后,不同經濟體分散的小市場結成統一大市場,企業擺脫了市場規模的限制,并通過協議使各成員方分享規模經濟效益;西托夫斯基和德紐的“大市場”理論即共同市場理論認為共同市場統一了保護主義分割的小市場,通過大市場內的激烈競爭,打破了原來各成員國國內的壟斷;此外,區域經濟一體化使外資通過區內設廠生產,繞開區域經濟同盟的壁壘限制,從而能擴大吸引外資的規模。“中心-周邊”理論和國際依附論“中心-周邊”理論和國際依附論是20世紀6070年代發展中國家之間區域經濟合作的主要理

6、論依據。結構主義者繆爾達爾、普雷維什和辛格等認為,世界經濟存在“中心”和“周邊”的格局,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作為技術創新者、發展的動力和經濟利益的獲得者而成為中心,周邊則由發展中國家組成,是技術模仿者和原料提供者和中心的附庸;中心的制成品和周邊的農產品等初級產品交換,由于發達國家即中心國家在技術水準、生產率、產品價格和收入水準等方面處于有利地位,從而使經濟剩余轉向發達國家,產生中心剝削周邊、中心統治周邊、周邊依附中心的現實。激進主義的國際依附論進一步認為,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是發展中國家貧窮的根源,剩余價值從邊緣流入中心地區,造成中心的積累和邊緣的負積累,中心與邊緣的經濟差距將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加大,發

7、展中國家應變革各國內部不合理的經濟制度,與現行的國際經濟制度脫鉤并實行發展中國家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以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為核心的新國際地域分工理論新國際地域分工理論將比較優勢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和雁行理論結合運用,認為產品的技術周期與不同國家的技術梯度之間存在動態匹配關系。其中,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新國際地域分工理論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不同于“中心一周邊”理論和國際依附論關于世界經濟技術傳遞的解釋。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雷蒙德弗農認為,一種新產品一般經歷創新、成熟和標準化三個階段。在產品技術創新階段,產品和技術的研制和開發需要較高的資本和技術水準,新發明和新產品一般在發達國家開發,主要滿足發明國國

8、內市場的需要;在產品成熟階段,產品技術已成熟,生產規模擴大并開始大量出口,進而到成本較低的國家設廠,進口國模仿、掌握并開始生產該產品,創新國成為進口國;在產品標準化階段,產品和技術在發達國家普及,并擴大到成本最低的發展中國家,最后發達國家成為該產品的凈進口國,產品的生命周期至此完成。在產品和技術周期的不同階段,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比較優勢,生產區位在不同發展水準的國家之間轉移,并通過產品交換實現比較利益在國際間的轉移。新經濟地理理論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和赫克歇爾、俄林的新古典貿易理論假定在規模收益不變、自由貿易、不存在運輸成本等條件下產生國際貿易及其利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標準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已

9、不能解釋區域經濟合作的現實格局。在當代國際經濟活動中,規模收益遞增、外部性、不完全競爭和運輸成本是國際貿易及其利益產生的重要因素。新經濟地理學中的區位理論和新貿易理論有效解釋了上述條件下貿易利益的起源和區域經濟增長模式。新貿易理論認為貿易活動的區位選擇依賴于要素密集度和運輸密集度等因素。在同樣的貿易條件下,兩國間距離越近,貿易運輸成本越小,交易費用就越小,貿易量就越高,貿易量隨距離的增加而迅速遞減;區域經濟的出現依賴于運輸成本、規模經濟和制造業比重等因素。在產業外溢效應下,遞減的成本支持相關產業的聚集和產品創新,產業部門的地理集中引起地區經濟的持久增長,區域經濟一體化則進一步導致生產和創新的區域集中。由于邊緣國家具有較低的經濟發展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