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學史導論課件_第1頁
西方史學史導論課件_第2頁
西方史學史導論課件_第3頁
西方史學史導論課件_第4頁
西方史學史導論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西方史學史導論 引言:歷史歷史學歷史學家I史學史西方史學史史學理論II引言:歷史歷史學歷史學家關于歷史是什么?歷史學的意義何在?歷史學家怎么樣培養?或是永遠都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這表明,與歷史學這一學科相關的諸多環節或問題,都不是那么清晰的,任何似乎是確定無疑的答案,也都經不起推敲。當然,這并不是意味著這些問題不可討論,或不需要回答,所謂“一代之人有一代之學”,通過對這一學科歷史發展的檢討和反省,問題或許才能有所說明,我們才能有所啟發。 歷史是什么?古文中的“歷”和“史” “歷史”的來歷部分中外學者對歷史的定義 古文中的“歷”和“史” 歷(歷),下部字形是一只腳,表示空間的移動,上部兩個“

2、禾”字,莊稼一熟至又熟,表示時間的流動,總和一起是空間、時間的流動歷程,后又引伸為多種語意。 史,字形為右手持中,對中的解釋,各家歧義甚多, 說文解字:“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王國維釋史(觀堂集林卷六)考證,“中”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原始意義是盛放簡策之器,后引申為薄書。史的字形既是手持薄書之人,則“史之職,專以藏書、讀書、作書為事。“史”最初是指掌握簡冊的文官,即周禮天官冢宰所言:“史掌官書以贊治。”后來具有掌存文告及記載史事的職能。至戰國時期,“史”具有了記載性文件的含義。“歷史”的來歷 今天“歷史”一詞引入自日本(歷史 ),而日本翻譯自歐洲。據有的學者考證,“歷史”名詞,是日

3、本學者福澤諭吉(18351901)于1860年創造的。1860年1月,德川幕府派使團赴美交換日美通商條約,福澤諭吉為使團成員之一。返國時,他帶回一本韋伯斯特大辭典(Webster English Dictionary),這是日本引進的第一本英文字典。回到日本,他寫西航記,遂用“歷史”對譯英文history,于是這個詞語得以廣泛采用。希臘用“Historia” 稱歷史,被稱為“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的歷史,書名是Historiai,即以此字為“史”之起源。而這個字的含義有“探究”、“查詢”之意,意指一門記敘往事的學問。其實,如果準確地翻譯希羅多德的著作,書名應當是“歷史的敘述與探究”。 中國雖然也

4、出現過“歷史”的寫法,但那只是“一個又一個史書”的意思。“歷史”的來歷 黃遵憲在1889年,將“歷史”一詞用于中文史學著作中。黃遵憲在日本國志(1889年出版)介紹日本興辦西學狀況時說:“明治四年,設立文部省,尋頒學制于各大學區,分設諸校。有小學校,其學科曰讀書、曰習字、曰算術、曰地理、曰歷史。”十年后,與日本學術界有密切關系的學者羅振玉、王國維開始頻繁使用“歷史”一詞,這樣歷史一詞就漸為中國學界通用。 “歷史”這個詞語從翻譯和外來語中產生之際,就帶上客觀歷史與史學模糊不分的缺陷,應當予以重新厘定和改造。而中外主張歷史學應當求真的史家,如劉知幾、修昔底德、蘭克等等,實際是將歷史與史學區別看待的

5、。 部分史家對歷史的定義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者也。” 李大釗說:“歷史這樣東西,是人類生活的行程,是人類生活的聯續,是人類生活的變遷,是人類生活的傳演,是有生命的東西,是活的東西,是進步的東西,是發展的東西,是周流變動的東西。他不是陳編,不是些故紙,不是僵尸,不是枯骨,不是死的東西,不是印成呆板的東西。我們所研究的,應該是活的歷史,不是死的歷史。” 臺灣史學家榮光祖:廣義的說,歷史是指過去發生一切的事,即往事;史家對過去的、有意義的相干人事的記載,即對往事的記載。反之即消失的歷史或沉默的歷史。 克羅齊(Benede

6、tto Croce, 18661952):“歷史存在于我們自己的胸中,才能找到那種熔爐,使確鑿的東西變成為真實的東西,使語文學與哲學攜手去產生歷史。” 愛德華霍列特卡爾( Edward Hallett Carr, 18921963):“歷史是歷史學家跟他的事實之間相互作用的連續不斷的過程,是現在跟過去之間的永無止境的問答交談。” 馬克思、恩格斯:“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密切相連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 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就是人類社會發生、發展和演化的客觀歷程。在這個客觀歷程中,包涵著人類能動的主體活動以及與自然界相互作用。

7、 歷史的三大要素: 首先,歷史必須具有時間意識,歷史意識是由對時間的覺察而來,若脫離時間,歷史現象便無從理解; 其次,歷史要有空間意識,空間在漫長的歷史中會變化,以今日的空間去看歷史,則看不到歷史的真相。 最后,史學家如何做到才、學、識的結合,能夠直書無訛,這是史學的第一要素。換句話說,求過去之真實為根本任務,依靠史料復原史實和解釋史實為宗旨。 聖經 創世紀 第一章1起初神創造天地。 2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3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4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5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歷史學的性質、對象、方法和價值(1)歷史學的定義:每一個

8、歷史學家都會同意,歷史學是一種研究或探討。(2)歷史學的對象:一門學科與另一門之不同,在于它要把另一類不同的事物弄明白。歷史學要弄明白的是哪一類事物呢?答案是“活動事跡”,即人類在過去的所作所為。(3)歷史學是如何進行的?歷史學是通過對證據的解釋而進行的。關于“真實的歷史” 歷史認識的客觀性的爭論: (1 )人的意識能否認識社會歷史 ? (2 )人的意識能否正確地或客觀地認識社會歷史 ?(3)人的意識如何認識客觀社會?對歷史研究的界定記憶回憶: 從寬泛的角度說,歷史研究探討的是以什么方式與過去建立聯系。就目前來說,大家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歷史研究是作為“記憶”的延續,正類似于個人有著自己的記憶,沒

9、有記憶的人也是不可想象的;同樣的,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文化,也需要延續自己的記憶。 歷史與記憶弗蘭西斯培根的論述 弗蘭西斯培根在嘗試對人類的學問進行劃分時,就表示,“對人類學問(learning)的最好分類是根據學問活動的主要場所理性靈魂(the rational soul)所有的三種主要官能而作的分類。”由此,他也指出,“歷史與記憶相關,詩與想像相關,哲學與理性(Reason)相關。” 何兆武主編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 (Francis Bacon,1561-1626)歷史與記憶雅斯貝斯的論述 雅斯貝斯對歷史認識的思考,也強調人類歷史通過記憶與現在聯系起來,因此,

10、“歷史是記憶,我們不僅懂得記憶,而且還根據它生活。如果我們不想化為虛無,而想獲得部分人性的話,歷史就是奠定了的基礎,我們繼續受它束縛。” 雅斯貝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魏楚雄、俞新天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Karl Jaspers,1883-1969)歷史與記憶哈布瓦赫的論述 “我們關于過去的概念,是受我們用來解決現在問題的心智意象影響的,因此,集體記憶在本質上是立足現在而對過去的一種重構。”哈布瓦赫無疑是第一個強調這一點的社會學家。 “我之所以回憶,正是因為別人刺激了我;他們的記憶幫助了我的記憶,我的記憶借助了他們的回憶。至少在這種情況下記憶的喚起并無神秘之處可言。” 莫里斯哈布瓦赫

11、著:論集體記憶(On Collective Memory),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直書與實錄“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謂之實錄。” 班固漢書司馬遷傳“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 文天祥正氣歌梁啟超論“史家的四長”史家道德,應如鑒空衡平,是什么,照出來就是什么;有多重,稱出來就有多重;把自己的主觀意見鏟除凈盡,把自己的性格養成像鏡子和天平一樣。 19世紀蘭克的史學觀 生于圖林根的維厄,后入萊比錫大學研究古典作品,從而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在1824年他寫出并出版了他的首部著作拉丁民族和條頓民族的歷史,14941514之后,即入柏林大學任教,在那里擔任了近40年的教授,

12、并寫出關于英國、法國、普魯士歷史的卷帙浩繁的多種著作。 Leopold von Ranke,(1795.12.211886.5.23)蘭克的1494-1514年的拉丁和條頓民族史前言歷史學家被認為有判斷過去、為未來指導現在的職能,對于這樣的重任,本書不敢企望。它只想說明:什么確確實實地發生了。對于這樣一種新研究,資料從何而來?作為本書基礎的資料是回憶錄、日記、信函、外交報告、見證者的敘述。他種材料只在下述情況下方可引用:它們是可以從上述材料直接推衍出的、或是材料具有某種第一手的性質。這些材料必須頁頁核定過。同時出版的第2卷將給出研究的方法和批判的結論。 柯林伍德“一切歷史都是思想(的)史” 對

13、科學家來說,自然界總是、并且僅僅是“現象”,但歷史事件決不是單純的現象,決不是單純被人觀賞的景觀,而是這樣的事物:歷史學家不是在看著它們而是要看透它們,以便識別其中的思想。 對于什么東西才能有歷史知識?答案就是:對于那種能夠在歷史學家心靈里加以重演的東西。 除了思想之外,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有歷史。 歷史的觀念 柯林伍德克羅齊史學名著譯叢克羅齊(18661952)Croce,Benedetto意大利新黑格爾主義哲學家,歷史學家,政治家。1866年2月25日生于阿圭拉省佩斯卡塞洛里,1952年11月20日卒于那不勒斯。 克羅齊稱他的哲學為精神哲學。其主要論點為:決不存在什么似乎不屬于精神表現的東西;

14、精神是以不斷交替的形式發展的,單純的自然對精神來說決不存在;除了精神,就沒有任何其他現實東西,除了精神哲學,就沒有任何其他哲學;只有精神科學才具有價值和意義,精神哲學的完成就是歷史哲學,真正的自然科學是不存在的。 克羅齊“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當代性不是某一類歷史的特征,而是一切歷史的內在特征。 除非我們從這樣一個原則出發,就是認定精神本身就是歷史,在它存在的每一瞬刻都是歷史的創造者,同時也是全部過去歷史的結果,我們對歷史思想的有效過程是不可能有任何理解的。所以精神含有它的全部歷史,歷史和它本身是一致的。 歷史學的理論與實際米歇爾福柯(M.Foucault,1926-1984)福柯偉大的不確定

15、性人類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了帶有千條支流的水道,帶有萬條航道的大海,交給了處在一切事物之中的偉大的不確定性。他將去的地方是未知的可他一旦上了岸,那地方其實就是他的故鄉。 學科的形成史學 以史學來說,西方史學傳統從名義上發軔于兩千多年前,但截至18世紀,歷史研究也才取得一種文藝類別、學科和“科學”的地位,擁有自己復雜的歷史,并取得一種職業地位 。 唐納德R凱利(Donald R. Kelley):多面的歷史:從希羅多德到赫爾德的歷史探詢(Faces of History: From Herodotus to Herder),陳恒、宋立宏譯,北京:三聯書店,2019年 歷史學的功用 歷史學是“為了”人

16、類的自我認識。大家都認為對于人類至關重要的就是,他應該認識自己。這意味著:第一,認識成為一個人的是什么;第二,認識成為你那種人的是什么;第三,認識成為你這個人而不是別的人的是什么。歷史學的價值就在于,它告訴我們人已經做過什么,因此就告訴我們人是什么。柯林伍德歷史的觀念 霍布斯鮑姆歷史學的當代啟示 就過去而言,我們處于何處?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什么關系?這不僅是所有人都感興趣的問題,也是人們無法回避的。我們總是情不自禁地將自己置于我們生活的連續體中,置于我們所屬的家庭和群體的統一體中。我們不禁要對現在和過去進行對比。歷史學家就是經驗的記憶儲備庫。 霍布斯鮑姆史學家歷史神話的終結者王國維:靜安文集續

17、編奏訂經學科大學文學科大學章程書后 “余輩之研究哲學者,亦必昌言此學為無用之學也。何則?以功用論哲學,則哲學之價值失。哲學之所以有價值者,正以其超出乎利用之范圍故也。”“夫人類豈徒為利用而生活者哉?”在王國維看來,“今若以功用為學問之標準,則經學、文學等之無用,亦與哲學等,必當在廢斥之列。而大學之所授者,非限于物質的應用的科學,不可坐令國家最高之學府,與工場阛阓等。此必非國家振興學術之意也。”“即令一無所用,亦斷無廢之之理,況乎起有無用之用哉!” 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賢所同殉之精義,其豈庸鄙之敢望。

18、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于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歷史學家的素養知識結構社會責任憂患意識歷史學家的知識結構“必求博聞強識、疏通知遠之士”。(隋書經籍志)唐劉知幾史通,講求史法,才、學、識三長。“學貴博能約”。(章學誠:文史通義)“學問雖貴乎專,卻尤貴乎通”。(李大釗:史學要論社會責任或者經世中國史學:史家角色求真;史家社會責任經世致用;史記目標: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述往

19、事,思來者”“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資治通鑒“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歷史學家是那個社會自覺或不自覺的代言人”。(卡爾:歷史是什么?)司馬遷的報任安書 大氐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20、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引言:(西方)史學史史學理論什么是史學史?史學史:史學發生、發展的歷史,或歷史學科發生和發展的歷史,即所謂“歷史的歷史”。雙重含義:一種是指純客觀的史學本身發生、發展的客觀過程。一種是指歷史學家對歷史和歷史學的認識和解釋,應當成為史學史研究的主要內容。史學史與史學理論的關系史學理論的發展要以史學史的學科建設作為支撐點。脫離了史學史的史學理論,猶如魚缺了水,成為空中樓閣,缺乏根基。兩者是互動和重合的關系,表現為歷史進程中的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本體理論這兩個方面。史學史的研究首先應當包括史學理論,史學理論也應有機地融入史學

21、史。什么是西方史學史西方:是一個變化著的地域的、政治的、文化的概念。 西方史學史:按照時間順序對西方史學發生、發展過程的考察和認識。亦可以稱為對西方歷史認識的再認識,反思的再反思。它討論作為人類自我認識形式之一的歷史學科在西方世界的起源、發展脈絡、演化原因、一般趨勢等一般和個別問題。 研究對象及主要任務研究對象:以歷史學自身作為研究對象,因此,它是一門學科史,也是專業性的學術史。主要任務以及價值:是探究歷史學科的發生和發展的歷史,揭示它的演變規律,預測它未來的發展方向,造就自覺的史學工作者。西方史學史的分期古典史學(希羅多德公元5世紀)修昔底德和波里比阿代表最高成就中世紀史學:基督教史學的神本

22、史觀代替了人本史觀,停滯期?奧古斯丁,史學成為神學的婢女?近代史學:14世紀19世紀,人文主義史學的復興、理性主義史學、浪漫主義史學、客觀主義史學、實證主義史學 等相繼發展起來,直至19世紀的蘭克學派,日趨成熟,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現代史學:新史學,50年代成為主流中國史學有理論嗎?唐劉知幾史通,講求史法,才、學、識三長。進化論和唯物史觀的催生:梁啟超 中國歷史研究法以及補編,德、才、學、識四長,李大釗史學要論,柳詒徵國史要義,翦伯贊歷史哲學教程,鄧初民中國社會史教程等何兆武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近現代西方史學著作選學習方法閱讀原始文獻閱讀二手文獻雜志期刊1952 Past & present: a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Great Britain)史學理論研究、歷史研究推薦書目何兆武、陳啟能主編:當代西方史學理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瞿林東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產北京大學出版社汪榮祖史學九章三聯出版社,2019年王晴佳西方的歷史觀念從古希臘到現代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希羅多德:歷史,王以鑄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