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音樂與流行音樂課件_第1頁
電影音樂與流行音樂課件_第2頁
電影音樂與流行音樂課件_第3頁
電影音樂與流行音樂課件_第4頁
電影音樂與流行音樂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電影音樂與流行音樂教學目的:1、了解電影音樂并欣賞經典曲目。2、了解流行音樂的發展和特點并欣賞。教學重點:1、電影音樂對電影情節的意義。2、流行音樂的特點教學難點:電影音樂和流行樂的關系教學方法:多媒體PPT課件 配合視頻音頻資料一、電影音樂電影音樂是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電影的詮釋紐帶,一首好的電影音樂,對整個影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常一部電影會由多首音樂相襯,以更好的襯托出電影需要表現的內容。電影音樂的特點: 電影是音畫藝術,眼睛和耳朵兩個器官是在第一時間接收信息的。人們坐在電影院里看電影的一大原因,就是想聽聲音刺激。電影能從無聲發展到有聲,這也正是人們對動效和聲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

2、攝影美術之外的表達形式。 其次,電影具備多種節奏功能,比如主觀節奏、客觀節奏、導演心理節奏和觀眾心理節奏等等。只有音樂這種形式和電影在節奏上是非常統一的,其它藝術形式就略差一些。音樂可以通過不同的音樂節奏和音樂語言,來表達這些節奏,迎合故事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場景。從某種程度上說,音樂對電影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欣賞臥虎藏龍片段電影音樂類型 電影音樂,按照在電影中出現的方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現實性的音樂,也叫做客觀的音樂,這類音樂在畫面上有聲音的來源;另一類是功能性的音樂,也叫做主觀的音樂,這類音樂在畫面上沒有聲音的來源。 現實性音樂包括在電影生活場景中出現的各種音樂(或歌曲)。例如

3、在音樂會上表演的音樂(或歌曲)、歌劇音樂、舞劇音樂、節日歌舞、街頭小唱、街頭音樂以及通過收音機或錄音機播放的音樂。還包括特別引人注目的劇中主要人物的獨唱與對唱、獨奏與合奏等等。這類音樂(或歌曲)都是由劇作家、導演事先在文學劇本和分鏡頭劇本中安排的。欣賞1 功能性音樂一般是由作曲家專為電影創作的,著重表現畫面中所沒有或不能表現的劇中主要人物的動作,特別是心理活動。欣賞2 在電影中,雖然從音樂出現的方式上分為兩種類型,但在實際的運用上常常相互轉化,有時從現實性的音樂轉化為功能性的音樂,也有時從功能性的音樂轉化為現實性的音樂。電影音樂的美學功能:電影音樂藝術的處理手法豐富多樣,變化無窮。其美學功能是

4、: 通過音樂主題的貫串發展、矛盾沖突、高潮布局,達到對劇中主要人物的歌頌或批判,幫助明確電影的意義。 欣賞1用音樂加強人物的動作性、心理活動,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像更加鮮明動人。欣賞2 暗示劇情的進展或延伸。這樣的音樂,有時先于畫面的視覺形像出現,例如在困難的時刻預示勝利和希望,在順利的時刻預示艱苦挫折;有時后于畫面視覺形像出現,延展戲劇情緒。 欣賞3 引起一定時間(古代的或現代的)、空間(人類世界的或外空間)、環境(人間或仙境)的聯想。欣賞4 加強影片的總的藝術結構。電影音樂雖然是分段陳述的,但是通過分段陳述的結構,能反映出影片總的藝術結構。欣賞5 增加立體感。

5、人類習慣于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感受客觀事物。結合音樂的聽覺形像,音樂旋律的起伏,和聲、對位的織體,色彩豐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現聽覺形像的立體感。音畫結合可形成“四維時空”的運動著的立體感。欣賞6二、流行音樂1、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2、西方流行音樂的發展3、常見流行音樂風格類型1、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第一發展階段:1917-1936年(上海時期)第一發展階段:前期:1917-1936年(上海時期) 后期:1950-1969年(香港時期) 第三發展階段:1970-1981(臺灣時期)第四發展階段:1982年以后(重心多元化時期)第一發展階段:1917-1936年(上海時期) 從中國流行音樂先軀黎錦

6、暉先生從事音樂活動算起,中間以其封建的明月歌劇社為線索,先以兒童歌舞劇如三蝴蝶、麻雀與小孩;歌舞表演曲如可憐的秋香、寒衣曲等開始,繼而創作了中國第一批家庭愛情歌曲,即流行歌曲毛毛雨、妹妹我愛你、桃花江、特別快車等。本期終止于明月歌劇社音樂團體的解散,眾歌星大都進入電影界為止。 此期的演唱風格不甚優美,常用類聲喊叫的唱法。 代表歌星有黎明輝、王人美、黎莉莉、薛玲仙、胡笳、嚴斐、英茵、徐粲鶯、蔡一鳴、錢鐘秀、張仙琳等。 作曲家有黎錦暉、嚴工上、許如輝、任光等。 詞作家有黎錦暉、高天棲、安娥、王乾白、魏如晦等。第二發展階段: 前期:1937-1949年(上海時期)前期:1937-1949年(上海時期

7、) 本期從周璇進入電影界后,在影片馬路天使中所演唱的兩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傳遍全國。由她開創一代歌風影響整個中國歌壇,這種風格可形容成婉轉、輕柔、松弛、甜美。但音量、力度都不大。 此期歌壇整個情況是沒有歌舞表演團體表演。專門靠灌唱片和電臺播音來演唱的歌星是少數,大多數歌星都以拍電影為主,演唱電影插曲的影歌雙棲形式出現。本期到共和國成立后,大部分主要代表歌星都轉移到香港發展為止。 代表歌星有周璇、白虹、龔秋霞、姚莉、嚴華、姚敏、張翠紅、李麗華、白光、李香蘭、張帆、黃飛然、黃源尹、吳鶯音、歐陽飛鶯、梁萍、逸敏、屈云云、金溢、白云、鄧白英、佩妮、張伊雯、韓菁清等。 作曲家有黎錦光、陳歌辛、姚敏、

8、嚴華、李厚襄、嚴折西、嚴個凡、梁樂音、陳瑞禎、劉如曾、嚴工上、劉雪庵、賀綠汀、張簧、張昊等。 詞作家有吳村、陳棟蓀、李雋青、范煙橋、田漢、葉逸芳、張準、魯旭、包乙等。 后期:1950-1969年(香港時期) 本期從姚敏、姚莉兄妹為首,很多主要代表歌星都轉移到香港發展開始。最初還是以影歌雙棲為主,隨時間推移,靠演唱和錄制唱片的歌星比例有所增高。影片中不是由演員本人唱插曲,請專業歌星配唱的情況也多起來,但仍無明顯有影響的歌舞團體表演。 演唱風格無太大變化,輕柔曼妙的特點有所減少,趨向于自然、平淡。另外由于白光的影響,以低音域演唱,具有中音特色的歌星增多;用西洋傳統發聲方法演唱或更多借用西洋傳統發聲

9、技巧的歌星也增多了,這是受到李香蘭的影響。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后期,國語流行歌曲在香港漸趨衰落,粵語歌曲中興,在歌壇上占據主導位置。主要代表人物是許冠杰。 本期主要代表歌星潘秀瓊、崔萍、張露、葛蘭、劉韻、顧媚、席靜婷、潘迪華、董佩佩、蓓蕾、夏夢、石慧、江巖、楊光、石林等。 作曲家有黎平、楊龍、勵鳴、王福齡、周藍萍、顧嘉輝、黃露、夏端齡(日本作曲大師服部良一)、江適、葉純之、草田、于粼等。 詞曲家陳蝶衣、陶秦、易文、盧一方、司經明等。 第三發展階段:1970-1981(臺灣時期) 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后期,臺灣的流行音樂逐步發展起來。取代了國語流行歌曲漸趨衰落的香港歌壇的位置。其標志是謝雷一曲曼麗

10、、姚蘇蓉一曲今天不回家紅遍東南亞,奠定了臺灣流行歌壇的領先地位。 臺灣歌壇所演唱的歌曲有漢族及各少數民族民歌(包括閩南語歌曲);上海時期和香港時期的國語流行歌曲;以及受日本影響的創作歌曲。后來逐步創作出處于上海時期流行歌曲與現代城市流行歌曲之間具有自己特點的時代曲。這種風格的歌曲,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才漸趨衰落,而被新城市流行歌曲所取代。 代表歌星謝雷、青山、劉家昌、萬沙浪、孫情、李逸、劉文正、費玉清、潘安邦、姚蘇蓉、楊小萍、龍雅、鳳飛飛、鄧麗君、龍飄飄、崔苔青、黃曉君、陳淑樺、蔡琴、蔡幸娟等。 作曲家有駱明通、劉家昌、古月(左宏元)、湯尼(翁清溪)、李俊雄、黃仁清等。 詞作家有慎芝、莊奴、

11、孫儀、林煌坤等。 第四發展階段:1982年以后(重心多元化時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臺灣的國語流行歌曲開始衰落,由于羅大佑一張之乎者也專輯,緊跟著蘇芮一張搭錯車專輯,改變了臺灣歌壇的風格,奠定了新城市流行歌曲的基礎。 本期歌曲風格遠離了中國原有的傳統,受歐美影響更深,以臺灣為首的華語流行音樂發展迅速。因為在此期間隨科學不斷發展,高科技手段應用到音樂制作中,加之商業化趨向更為明顯,這都對流行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出現華語流行歌曲在世界上遍地開花的景象。加上內地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政策,流行音樂也有所發展。這樣其市場更加廣闊,形成了重心多元化格局。 在此期間聽眾有明顯的分化現象,流行音樂幾乎

12、成為年青人的專利,多數老年聽眾不能接受。這與上海時期的流行音樂同民間音樂、嚴肅音樂都沒有很嚴格的界限,形成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情況截然不同。 1臺灣:代表歌星:童安格、姜育恒、齊秦、王杰、張雨生、趙傳、伍思凱、庾澄慶、高明駿、文章、李茂、張洪量、張鎬哲、周華健、張信哲、邰正宵、鄭智化、林志穎、金城武、張宇、任賢齊、王力宏、周杰倫蘇芮、黃鶯鶯(黃露儀)、楊林、林慧萍、高勝美、葉歡、張清芳、千百惠、潘美辰、潘越云、蘇慧倫、陳明真、伊能靜、娃娃、孟庭葦、辛曉琪、許茹云、范曉萱、李玟、張惠妹等。 作曲家:羅大佑、譚健常、李宗盛、小蟲(陳煥章)、李子恒、陳志遠、陳耀川、李泰祥、郭子、周治平、林隆璇、曹俊

13、鴻、馬兆駿、劉志宏、薛思銘等。2、內地代表歌星:崔健、張偉進、屠洪剛、常寬、景崗山、張行、劉歡、孫國慶、蔡國慶、解曉東、紅豆、毛寧、高林生、黃格選、林依輪、滿文軍、羅中旭、孫楠、成方圓、程琳、胡月、張薔、田震、段品章、李玲玉、毛阿敏、韋唯、杭天琪、朱樺、李娜、那英、楊鈺瑩、陳明、孫悅、戴嬈、周艷泓、韓紅等。 作曲家:谷建芬、付林、徐沛東、溫中甲、李海鷹、張全復、解承強、李漢穎、畢曉世、陳小奇、三寶、郭峰、卞留念、馮曉泉、高曉松等。 3香港 代表歌星:譚詠麟、許冠杰、林子祥、陳百強、張國榮、黃家駒、張學友、李克勤、呂方、郭富城、劉德華、黎明、許志安、古巨基、陳曉東、鄭中基、謝霆鋒、甄妮、葉麗儀、

14、奚秀蘭、徐小鳳、葉倩文、陳慧嫻、鄺美云、林億蓮、王菲(王靖雯)、梁雁翎、周慧敏、陳慧琳、彭羚等。 作曲家:黃舒駿、林車松、涂惠元、葉良俊、陳光榮、戚小戀、徐嘉良等。三、常見流行音樂風格1鄉村音樂,2民謠,3爵士樂,4節奏布魯斯,5搖滾樂,6靈歌,7福音歌曲,8流行美聲,9HIP-HOP音樂,10電影音樂,11電子音樂,12世界音樂,13新世紀音樂,14前衛音樂。 1、鄉村音樂鄉村音樂(Country music)是一種當代的流行音樂,起源于美國南部與阿帕拉契山區。鄉村音樂的根源可追溯至1920年代,融合了傳統民謠音樂、凱爾特音樂、福音音樂及古時音樂。鄉村音樂的曲調,一般都很流暢、動聽,曲式結構

15、也比較簡單。多為歌謠體、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 欣賞: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 來自John Denver非常經典的一曲,把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展現的淋漓盡致。2、民謠 民間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稱為民謠或民歌。民謠的歷史悠遠,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民謠的內容豐富,有宗教的、愛情的、戰爭的、工作的,也有飲酒、舞蹈作樂、祭典等等。 民謠既是表現一個民族的感情與習尚,因此各有其獨特的音階與情調風格。如法國民謠的蓬勃、意大利民謠的熱情、英國民謠的淳樸、日本民謠的悲憤、西班牙民謠的狂放不羈、中國民謠的纏綿悱惻,都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氣質與色彩。欣賞:西班牙民謠3、爵士樂 爵士樂(Ja

16、zz)是一種起源於非洲形成於美國的音樂形式。誕生于19世紀末的美國密西西比河畔港埠新奧爾良,在它之前是一些更早出現的美國黑人音樂(如藍調、福音歌曲等),而這些音樂是美國黑人根植於其非洲音樂傳統的基礎上,結合他們在現實中的遭遇創作出來的。 早期藍調主要表現黑人的悲慘境遇和底層生活狀態(藍調的英文原字Blue除了指藍色之外亦有憂鬱之意),大多比較凄苦。福音歌曲主要是(向上帝)祈求平安,希望得到救贖。爵士樂在其發展過程中除了有黑人音樂的根源外,還吸收了如古典音樂、民族音樂等諸多音樂元素,逐漸形成了今天多門多類的爵士樂,所傳遞的內容也更為多樣,不只是早期的“黑人風格”。欣賞:Sway4、節奏布魯斯節奏

17、布魯斯(R&B)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出現的時候,它甚至還沒有名字。但這個詞才一出現,它就迅速廣泛地傳播開去。時至今日, R&B已經成了黑人流行音樂的代名詞,盡管它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區別于說唱樂(Rap)、靈魂樂(Soul)、都市歌(Urban)的音樂種類被特殊的聽眾和唱片界人士提及。早期的搖滾樂就是以R&B為基礎的,它是由受流行音樂影響的“鄉村和西部音樂”延展而來。R&B不僅僅是在布魯斯和搖滾樂之間的一種重要的過渡音樂,它還是布魯斯和靈魂樂之間最重要的音樂分支。欣賞:If You Feel My Love 周杰倫聽媽媽的話 5、搖滾樂早期搖滾的音樂來源非常廣泛,主要的包括布魯斯、R&B、和鄉村音樂,其它還有福音音樂、傳統的流行樂、爵士、以及民間音樂。所有的這些影響加在一起構成了一種簡單的以布魯斯為基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