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平面設計規范標準_第1頁
城市道路平面設計規范標準_第2頁
城市道路平面設計規范標準_第3頁
城市道路平面設計規范標準_第4頁
城市道路平面設計規范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節平面設計第5.1.1條平面設計應符合下列原則:一、道路平面位置應按城市總體規劃道路網布設。二、道路平面線形應與地形、地質、水文等結合,并符合各級道路的技術指標。三、道路平面設計應處理好直線與平曲線的銜接,合理地設置緩和曲線、超高、加寬等。四、道路平面設計應根據道路等級合理地設置交叉口、沿線建筑物出入口、停車場出入口、分隔帶斷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五、平面線形標準需分期實施時,應滿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顧遠期發展,減少廢棄工程。第5.1.2條直線、平曲線的布設與連接宜符合下列規定:一、計算行車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時,直線長度宜滿足下列要求:.同向曲線間的最小直線長度(m)宜大于或等于

2、計算行車速度(km/h)數值的六倍。.反向曲線間的最小直線長度(m)宜大于或等于計算行車速度(km/h)數值的二倍。當計算行車速度小于60km/h,地形條件困難時,直線段長度可不受上述限制,但應滿足設置緩和曲線最小長度的要求。二、計算行車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時,半徑不同的同向圓曲線連接處應設置緩和曲線。受地形限制并符合下述條件之一時,可采用復曲線。小圓半徑大于或等于不設緩和曲線的最小圓曲線半徑;小圓半徑小于不設緩和曲線的最小圓曲線半徑,但大圓與小圓的內移值之差小于或等于0.1m;大圓半徑與小圓半徑之比值小于或等于1.5。三、計算行車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時,長直線下坡盡頭的平曲線半徑

3、應大于或等于不設超高的最小半徑。在難以實施地段,應采取防護措施。四、計算行車速度小于40km/h,且兩圓半徑都大于不設超高最小半徑,可不設緩和曲線而構成復曲線。第5.1.3條道路的圓曲線半徑應采用大于或等于表5.1.3規定的不設超高最小半徑值。當受地形條件限制時,可采用設超高推薦半徑值。地形條件特別困難時,可采用設超高最小半徑值。圜曲線半徑S5.1.3計算frSM度Onn/ti)306050403020不設超高最小半徑Cm)1000$004000015070設超高推薦半徑m)400300zoo1503540設超高最小半徑m)250150100704020第5.1.4條平曲線由圓曲線及兩端緩和曲

4、線組成。平曲線長度與圓曲線長度應大于或等于表5.1.4-1的規定值。平曲純與B1曲線最小長度表5-1.4-1計算行車謹度(fcm/b)8Q6050403020平曲線最小底度Cm)140100705040圓曲統最小檜度m)705040352520道路中心線轉角a小于或等于7時,平曲線長度應大于或等于表5.1.4-2的規定值。小轉角平曲純最小長度表5.L4-2計算行車遠度Km/h)8060504030zo平曲線最小長度5Q1000/ff700/600/fl500/fl350/fl280/flf注“小干*時”按爭計.第5.1.5條直線與圓曲線或大半徑圓曲線與小半徑圓曲線之間應設緩和曲線。緩和曲線采用

5、回旋線。緩和曲線長度應大于或等于表5.1.5-1規定值。緩和曲線最小長度S5.1.5-1計算行車速度Om/h)6050403020緩和曲線最小匡度Orf705045352520計算行車速度小于4Okm/h時,緩和曲線可用直線代替。直線緩和段一端應與圓曲線相切,另一端與直線相接,相接處予以圓順,見圖5.1.5。圓曲線半徑大于表5.1.5-2不設緩和曲線的最小圓曲線半徑時,直線與圓曲線可徑相連接。不設緩和曲線的最小圓曲線半徑表5*5-2計算行車速度S0$05040不設煖和曲線的最小圓曲線半蔭G20001000700500第5.1.6條圓曲線半徑小于表5.1.3中不設超高最小半徑時,在圓曲線范圍內應

6、設超高,最大超高橫坡度的規定見表5.1.6。員大超高橫坡度表5.L6計算行車謹度住咧)8060,5040r30r20繪大超高橫坡度()42超高的過渡方式應根據地形狀況、車道數、超高橫坡度值、橫斷面型式、便于排水、路容美觀等因素決定。單幅路路面寬度及三幅路機動車道路面寬度宜繞中線旋轉;雙幅路路面寬度及四幅路機動車道路面寬度宜繞中間分隔帶邊緣旋轉,使兩側車行道各自成為獨立的超高橫斷面,見圖5.1.6。第5.1.7條由直線上的正常路拱斷面過渡到圓曲線上的超高斷面時,必須在其間設置超高緩和段。超高緩和段長度按下式計算:1=6i/e(5.1.7)式中厶超高緩和段反度(m)fb超高雄轉軸至路面邊緣的寬度(

7、m(山一超高橫坡度與路拱坡度的代數差(%);超高漸變率.超髙旋轉軸與路面邊緣之間相對升降的比率,見表5.1.?J在超高緩和段長度與緩和曲線長度兩者中取大值作為緩和曲線的計算長度。超高漸變率表5.L7計算肓車速度tnn/h)30050403020超高漸變峯1/1501/1251/1151/1001/751/50第5.1.8條超高緩和段起、終點處路面邊緣出現的豎向轉折,應予以圓順。第5.1.9條圓曲線半徑小于或等于250m時,應在圓曲線內側加寬,每條車道加寬值見表5.1.9。圜曲線每樂車道的加寬伍血表&-1-9、閱【III怨T忙X車型、2OD叱2E01502001001EO0(K1006叱BO40

8、603CKX40SO1520小塾汽車01280.300.32a350L39QUO0.46Q.BO0.70普通汽車(1400-450.60Giro(1901.001,901-B02.40錢接車QL45a76a跡1.25h501.902-BO第5.1.10條加寬緩和段長度的規定如下:一、設置緩和曲線或超高緩和段時,加寬緩和段長度應采用與緩和曲線或超高緩和段長度相同值。二、不設緩和曲線或超高緩和段時,加寬緩和段長度應按加寬側路面邊緣寬度漸變率為1:151:30,且長度不得小于10m的要求設置。第5.1.11條視距的規定如下:一、道路平面、縱斷面上的停車視距應大于或等于表5.1.11-1規定值。寒冷積

9、雪地區應另行計算。二、車行道上對向行駛的車輛有會車可能時,應采用會車視距。其值為表5.1.11-1中停車視距的兩倍。三、對于凸形豎曲線和立交橋下凹形豎曲線等可能影響行車視距,危及行車安全的地方,均需驗算行車視距。驗算時,物咼為0.1m;目咼在凸形豎曲線時為1.2m,在橋下凹形豎曲線時為1.9m。停車4:世Si1-11-1計算行車謹度ftmA)60斬4ZQW骨車觀距(m)11070B0403026201$10四、平曲線內側的邊坡、建筑物、樹木等均不應妨礙視線應按橫凈距繪制包絡線,包絡線與路面邊緣之間的障礙物應予清除。視距橫凈距計算公式見表5.1.11-2。最大嶺;爭距計算公式麥511-2計算曇件

10、計算公式處武號團號(6.1.11-1)酥口4佢1.口-幻兀V*XsitL/S)(&i.ii-a):H115JJi/lSO5-X-口-4設緩和Illi線(&1.口-1)1皈11-1單=L%/9l畑(&.1.11-2)aJti(l-coa(a-23/2)+-am)XsinWM(&1.11-G)1編111-8A)第5.1.12條快速路及計算行車速度為60km/h的主干路,縱坡度大于5%的路段或符合下列情況之一時,可在上坡方向車行道右側設置爬坡車道。爬坡車道寬度可采用3.25m。一、沿上坡方向大型車輛的行駛速度降低到表5.1.12規定的容許最低速度以下時。上坡方向容許最低速度表乩1.12計算行車速度容

11、許最低速度Gcrn/h)(km/h)SO506040二、由于上坡路段混入大型車輛的干擾,降低路段通行能力時。三、經綜合分析認為設置爬坡車道比降低縱坡經濟合理時。第5.1.13條設置分隔帶及緣石斷口應符合下列規定:一、快速路上無信號燈管制交叉口的中間分隔帶不應設斷口。快速路上兩側分隔帶的斷口間距應大于或等于400m。主干路上兩側分隔帶斷口間距宜大于或等于300m。斷口最小長度宜采用6m。二、應嚴格控制快速路、主干路的路側帶緣石斷口。兩側建筑物出入口宜設在支路或街坊內部路上。緣石斷口位置應離開交叉口,間距應大于60m。第5.1.14條計算行車速度大于或等于50km/h的路段需加速合流或減速分流時,

12、應設變速車道。變速車道長度經計算確定。第5.1.15條路段內人行橫道應布設在人流集中處,但不宜過密。人行橫道應設在通視良好的地點,并應設醒目標志。快速路上行人過街應采用人行天橋或人行地道。主干路I級宜采用人行天橋或人行地道。第5.1.16條橋梁引道線形規定如下:一、引道應與橋梁軸線保持相同的線形,其最小長度見表5.1.16。受地形限制不能滿足上述要求必須設置平曲線時,緩和曲線不得進入橋頭。當橋梁設在曲線范圍內,在引道部分變為直線時,直線段的最小長度應符合第5.1.2條規定。橋r隧引道與橋瞇軸線錢形保持一致的最小長度表乩1.16計算行車謹度(km/h)8Q504020最小股度rn)$04030201510二、濱河路與橋頭引道平交時,應與橋頭保持一定距離,以避免在交叉口中陡坡與急彎重合。三、橋面寬度與路段的道路斷面寬度不一致時,應在引道范圍設置過渡段。路面邊緣斜率可采用1:151:30。折點處應予以圓順。第5.1.17條隧道引道線形規定如下:一、引道應與隧道軸線保持相同的線形,其最小長度見表5.1.16。受地形限制不能滿足上述要求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