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贛湘界)至郴州高速公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_第1頁
汝城(贛湘界)至郴州高速公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_第2頁
汝城(贛湘界)至郴州高速公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_第3頁
汝城(贛湘界)至郴州高速公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_第4頁
汝城(贛湘界)至郴州高速公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汝城(湘贛界)郴州高速公路PAGE PAGE - 5 - 北京通商加太咨詢有限公司第一章 概 述 1.1 工程概況擬建項目汝城(贛湘界)至郴州高速公路,是國家高速公路廈門至成都高速公路湖南省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起點位于汝城縣熱水鎮以東湘贛交界的塘口,與廈門至成都高速公路江西省境段相接,向西經汝城縣益將、汝城縣城南、嶺秀、文明鎮南、宜章縣里田鎮、赤石,于鐵山里村與京珠高速公路及廈門至成都高速公路湖南省境西段相連,推薦方案路線全長約101.6公里。本工程于2005年910月,配合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對項目區采用遙感與工程地質測繪、簡易勘探、工程物探、控制性鉆探等方法進行了工程地質勘察,于20

2、05年11月完成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的編制。 1.2 勘察工作依據、目的、內容1.2.1 工作依據1.交通部部頒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J064-98);2.交通部部頒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 D30-2004);3.交通部部頒公路橋函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J024-85);4.交通部部頒公路隧道設計規范(JTG D070-2004);5.交通部部頒公路工程地質遙感勘察規范(JTG/T C21-01-2005);6.交通部部頒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JTJ004-89);7.交通部部頒公路土工試驗規程(JTJ051-93);8.交通部部頒公路工程巖石試驗規程(JTG E41-2005);9.中國

3、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10.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12001);11.淺層地震勘查技術規范(DZ/T01701997);12多道瞬態面波勘查技術規程(JTG2004)。1.2.2 勘察目的、內容對擬建項目區進行工程地質勘察,以了解項目所在地的工程地質特征、各工程方案的工程地質條件與控制工程方案的主要地質問題,為擬定路線走向、橋位、隧址工程方案的比選及編制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等提供地質資料。其勘察內容包括:1.研究項目區的自然地理、區域地質與工程地質條件及其與工程的關系,并作出初步評價;2.對控制路線方案的復雜地形地段,了解地質與不良地質概況,提出路線方案的布設與比選意

4、見;3.對控制路線方案的不良地質、特殊性巖土地段,了解其類型、性質、范圍及其發生和發展情況,評價其對公路工程的影響程度,并提出防治意見;4.對控制路線方案的特大、大橋橋位,了解其自然與地質條件,提出橋位比選意見;5.對控制路線方案的隧道,了解洞身的圍巖級別、地應力分布、水文地質條件、洞口穩定條件及對環境的影響等,提出隧道位置的比選意見;6.了解項目區筑路材料的分布、質量、儲量、開采和運輸條件以及工程用水的水源和水質。1.3 勘察方法與勘察工作量1.3.1 勘察方法根據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J064-98)有關對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地質勘察的規定與要求,結合本項目的工程特點,采用遙感與工程

5、地質測繪、簡易勘探、工程物探、控制性鉆探,、測試等方法進行本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1.遙感與工程地質測繪利用衛星遙感影像信息資料對項目區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不良地質與特殊性巖土等進行圈定、判釋,為路方案選擇、線位展布提供宏觀資料。在此基礎上利用1:5 萬和1:1 萬線位地形圖為底圖,進行實地工程地質調繪、驗證,對路線通過地帶及重點構造物場地進行全面的工程地質分析研究,編繪 1:5 萬和 1:1 萬綜合工程地質圖。2.工程物探在遙感判釋與工程地質調繪的基礎上,對控制路線方案的特長、長大隧道隧址采用淺層地震(反射、折射)、特大橋與地質條件復雜的大橋橋址采用地震面波進

6、行控制性勘探,以了解隧址、橋址區的地層巖性、巖土界線、巖層完整性及風化破碎程度、構造及發育性與水文地質條件,了解隧道洞身圍巖級別與洞口穩定性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等,對隧址、橋址區進行工程地質評價,提出其比選意見。3.工程地質鉆探、簡易勘探對控制路線方案特大、大橋橋址,在遙感判釋、工程地質測繪、物探的基礎上,進行控制性鉆探,對不良地質與特殊性巖土地段,采用簡易勘探。在鉆孔中進行必要的原位測試(標準貫入、動探),并采取巖、土試樣,在室內進行物理力學性質試驗,以了解橋址區的工程地質條件、地基巖土的物理力學性能及沿線不良地質與特殊性巖土的工程地質特征,并作出初步工程地質評價。1.3.2 勘察工作量(見表1

7、-1) 勘察工作量一覽表 表 1-1序號工作方法工作項目單位工作量備 注1遙感地質衛星遙感數據圖景32001新時相圖像處理方法種類6輸出3種圖像處理面積Km255002工程地質調繪路線調查Km196觀察點個9761:5萬調繪Km21086.01:1萬調繪88.23工程物探地震面波m/點778.8/29淺層地震測線m/條6600/324工程地質勘探鉆孔m/個824.5/25取樣件167巖石力學試驗組345筑路材料調查料場調查個/類14/31.4 新技術應用1.4.1 遙感技術應用1.遙感資料與關鍵技術步驟采用美國陸地衛星ETM多波段遙感數據,參考已有的區域地質、水文地質資料,進行遙感地質判釋。其

8、關鍵的技術步驟為:遙感數字圖像的計算機信息增強處理及影像圖編制區域地質資料綜合分析建立準確的遙感地質解譯標志地質現象遙感解譯和實地調查驗證實地測取遙感工程地質數據綜合解譯、編制圖件遙感資料分析整理,全面分析總結編制技術成果報告。2.圖像處理(1)波段選擇:經過ETM 各波段信息直方圖統計比較,選擇信息豐富,相關性較小的ETM7、4、2 三個波段進行信息增強與彩色合成。(2)信息增強與彩色合成:信息增強采用整體線性拉伸色彩調整對比度與亮度調整局部線形拉伸或加以色彩變換處理,得到層次豐富的單波段圖像。經彩色合成試驗,以ETM7(R)-ETM4(G)-ETM2(B) 的順序合成,得到清晰度好, 信息

9、豐富的圖像。(3)清晰度處理與數據加密加大:經過圖像的反差對比增強與“銳化”,突出圖像中的邊緣信息,再加密放大,輸出各種比例尺的圖像。(4)工程地質解譯:以收集的地質資料為地質體解譯的先驗標志,初步總結圖像信息的特征,經野外調查建立精確的解譯標志,進行公路工程地質綜合解譯。1.4.2 工程物探技術應用1.工作方法及儀器設備根據勘察技術要求,結合本項目工程特點,采用淺層地震反射、折射法、地質地震影像、面波等勘探技術進行工程地質勘察。淺層地震采用日本OYO公司生產的MCSEIS1600改進型多波列數字圖像工程勘測儀,該儀器24道,采用時間0.251ms可調,采樣長度512204dot,折射、反射波

10、與地震影像使用38Hz速度檢波器,面波使用4Hz速度檢波器。2.試驗工作根據場地條件和勘察目的,進行現場淺層地震試驗工作,包括儀器一致性試驗、檢波器自振頻率、激發方式、儀器濾波檔的選擇性試驗等。3.數據采集數據采集流程為:檢波器進入MCSEIS儀器前置自動信號采集顯示檢查記錄認可存盤。4.數據處理淺層地震勘探數據采用多波列數字勘探分析處理軟件在計算機上進行處理。其處理流程為:記錄文件頭、道集數據編輯測線地形高程靜校正炮時基準校正一維帶通、聲波及局部濾波二維速度濾波脈沖反褶積速度譜分析共深度點疊加一維、二維濾波及自動增益控制輸出時間剖面計算層速度輸出深度剖面。第二章 自然地理條件2.1 地理位置

11、擬建項目位于湖南省南部郴州市,處于南嶺山脈與羅宵山脈交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帶。擬建項目東西走向,東接江西省贛州市,南臨廣東省韶關市,行政區劃屬湖南省郴洲市轄汝城縣與宜章縣。 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125511358,北緯 2525 2533。(見圖2-1) 項目所在區公路一級自然區劃為東南濕熱區(),二級公路自然區劃為武夷南嶺山地過濕區(6)。2.2 氣象項目所在區具有亞熱帶溫帶過度型氣候特征,東南亞季風環流對區內有著明顯的控制,亦偶爾受西北寒流所影響??偟臍夂蛱卣鳛樗募痉置鳎竟潥鉁刈兓^大,降雨量充沛,東部由于地形地勢之差,氣候存在明顯的地區性變化。2.2.1 氣溫區內全年溫暖時間較

12、長,多年平均氣溫17.1C ,一般410月平均氣溫在16C以上,其中78月最高,月平均氣溫26C左右,最高達38.8C,11月至翌年3月低于年平均氣溫,1月最低, 月平均氣溫 6C左右,極端最低氣溫-11.9C。2.2.2 降雨區內降雨量豐富,年平均降雨量1619.0毫米,其中汝城縣境為全省降雨中心。降雨量年內分配不均,每年9月至翌年3月降雨量較少,為枯水期階段。46月降雨量最大,占全年降雨量的4050%, 暴雨、陣雨均發生在該階段。7月由于受亞熱帶高溫氣流影響,雨量少,僅占全年降雨量的8%左右,8月雨量又明顯增多,可占全年降雨量的14%左右。2.2.3 蒸發區內年平均蒸發量1378.5毫米,

13、略少于降雨總量。蒸發強度基本上隨氣溫變化,一般59月蒸發量占全年總量的60%,7月最大,平均可達200毫米以上。2.2.4 相對濕度區內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985%,與氣溫成相反變化。低溫季節相對濕度大,高溫季節小,全年12月最大,平均可達90%左右,78月平均為7580%之間,年變化約10% 。2.2.5 風向、風力 區內常見風向有北風、東北風、西北風、東南風、南風等。年平均風力0.62級,最大風力達910級。一般春季風向多變,夏、秋季(58月)盛行南風和東南風,冬季多北風和西北風。東南風和南風風力較強, 尤其臺風經過廣東北部時,其臺風邊緣影響至本區后,短時間風力可達910級。2.3 水文項目

14、所在區地表水系發育,河網密布,多呈樹枝狀及葉脈狀分布。分屬三大水系:區內主要地表水東江及其支流郴江、滁水、浙水等大致自東向西和北西徑流,屬湘江水系;南部邊緣白石渡小河、曹田小河、九峰小河等自北向南徑流,匯入珠江支流武水,屬珠江水系武水流域;東部集龍、益將、熱水一帶小河往東徑流匯入贛江(圖2-2)。區內主要河流基本特征見表2-1 。 區內主要河流基本特征表 表2-1河流名稱流域面積(km2)流 量(m3)年平均徑流總量(億m3)平均徑流模數(L/s.km2)平均徑流深度(mm)最大最小平均東江4835262021.5175.255.2436.231142.5漚江4504092.4219.05.9

15、941.41305.4郴江3346300.1710.653.9435.21111.8滁水1941790.385.462.1034.31082.7PAGE - 7 - 北京通商加太咨詢有限公司2.4 交通擬建項目區西端國家大動脈京廣復線電氣化鐵路、公路 107 國道、京珠高速公路、東部106國道縱穿南北,省道324貫通東西,東連江西,西接廣西,北上長沙,南下廣州。從而形成了高速公路、國道縱貫南北,省道橫臥東西的交通格局。第三章 區域地質條件3.1 地層項目區地層發育較全,自下古生界震旦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均有出露。(圖3-1)3.1.1震旦系(Z1-3)分布于益將、熱水、團結水庫、五蓋山、嶺秀與浙河

16、下游一帶等地,為一套淺變質的淺海相沉積。由灰綠色淺變質厚至巨厚層中細粒石英砂巖、長石石英砂巖夾板巖、矽質巖、含礫石英砂巖、含礫板巖等組成,為區內分布較廣的層位之一,下、中、上三組齊全,總厚度大于1000米。3.1.2 寒武系(1-3)分布與震旦系基本一致,與震旦系呈整合接觸。為一套淺變質淺海相沉積。由黑灰黑色厚至巨厚層狀細中粒、細粒石英砂巖、長石石英砂巖夾板巖、炭質板巖組成。出露面積廣,下、中、上三組齊全,總厚度大于1500米。 3.1.3 泥盆系(D)只發育有中、上兩統,下統缺失,分布于五蓋山東西兩側、舊市-赤石向斜、龍溪-二都向斜、汝城-大坪向斜、田莊-延壽向斜翼部。1.泥盆系中統跳馬澗組

17、(D2t)屬陸相過渡至濱海相的泥砂碎屑沉積,由灰色、暗紫紅色厚至巨厚層中、細粒石英砂巖、砂質頁巖、含礫石英砂巖及礫巖組成,與下伏前泥盆系地層不整合接觸。裂隙較發育。厚度78300米。2.泥盆系中統棋子橋組(D2q)為淺海相碳酸鹽沉積,巖性比較穩定,主要以白云質灰巖、白云巖、微粒結晶灰巖為主夾少量泥質灰巖等,與下伏地層跳馬澗組呈整合接觸。厚度270451米。3.泥盆系上統佘田橋組(D3s)為一套淺海相碳酸巖沉積,由黃、灰色厚層狀含薄層泥質條帶微?;規r、白云質粉砂質灰巖、泥質灰巖、泥質頁巖與鈣質頁巖組成。與下伏巖層棋子橋組呈整合接觸。厚度113257米。4.泥盆系上統錫礦山組(D3x)根據巖性不同

18、分為上下兩段。(1)下段(D3x1):為淺海相碳酸鹽巖沉積,由深灰色厚層白云質灰巖、含微層泥質條帶隱晶質灰巖和泥質灰巖組成。厚度110306米。 (2)上段(D3x2):為濱海碎屑巖和淺海泥灰巖相沉積,由黃灰色薄層粉砂質頁巖、粉砂巖、鈣質砂巖、鈣質頁巖及灰巖等組成。厚度50150米。3.1.4 石炭系(C) PAGE - 9 -北京通商加太咨詢有限公司主要分布于觀音山文明一線以西,東部僅見于大坪、汝城、田莊及山田坳等地。地層發育完全,分下統及中上統。1.石炭系下統巖關組(C1y)為淺海相碳酸巖沉積,與下伏錫礦山組呈整和接觸。下段為深灰、灰黑色中厚至厚層狀隱晶質灰巖及白云質灰巖,并夾有泥灰巖、砂

19、質頁巖、粉砂巖等。厚度123406米。上段為灰黃、灰黑色薄層粉砂質頁巖、鈣質頁巖夾深灰色薄至中厚層泥灰巖。厚度859米。2.石炭系下統大塘組(C1d)下段為淺海碳酸鹽相沉積,巖性為深灰色、灰黑色中厚層白云質灰巖、泥質灰巖、鈣質頁巖等。厚度398499米。中段為淺海碎屑與濱海相沼澤含煤沉積,由灰白色細粒石英砂巖、粉砂巖、頁巖及煤層組成。厚度75185米。上段為淺海碳酸鹽相沉積,由深灰色細粒結晶白云巖及厚層狀灰巖組成。厚度4072米。3.石炭系中、上統壺天群(C2+3)主要分布于區內較大向斜的核部,巖性為深灰色、肉紅色厚層中細粒結晶白云巖及灰白色中厚層致密灰巖。厚度293760米。3.1.5 二疊

20、系(P)區內分布零散,分上、下兩統,與下伏地層壺天群呈整合接觸。1.二疊系下統棲霞組(P1q) 為含矽碳酸鹽相沉積,分布于土橋、龍潭一帶,巖性為深灰色、灰黑色白云質灰巖、細粒結晶灰巖及微?;規r。厚度130180米。2.二疊系下統當沖組(P1d)巖性為灰黑色、黑褐色中至薄層狀含鐵錳質矽質頁巖及泥、鈣質頁巖。厚度1222米。3.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2l)巖性為灰色砂質頁巖、石英砂巖、黑色頁巖和煤層。厚度826米。4.二疊系上統長興組(P2c)巖性為灰黑色、灰黃色薄層狀矽質頁巖和黃灰色薄層鈣質頁巖、深灰色中層狀矽質灰巖。厚度80100米。3.1.6 三疊系(T)地層發育不全,在項目區以西局部出露。1

21、.三疊系下統大冶組(T1d)巖性為青灰色、淺灰色薄層狀泥質灰巖、鈣質頁巖、粉砂質頁巖。與下伏長興組呈假整合接觸。厚度200米。2.三疊系上統一心亭組(T3y)巖性為細、粗粒砂巖、長石石英砂巖夾頁巖及煤層。厚度208248米。 3.1.7 侏羅系(J)為一套湖相碎屑巖沉積,巖性復雜,分中、下兩統。1.下侏羅統(J1)主要分布于宜章舊市與汝城文明等地。巖性由灰白色中粒石英長石砂巖、粗細粒石英砂巖、砂質頁巖、粉砂巖、含礫石英砂巖組成。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厚度6461420米。PAGE - 37 - 北京通商加太咨詢有限公司2.中侏羅統(J2)分布于汝城縣梨樹凹等地。巖性由紫紅色、灰綠色中至厚層粉

22、砂質泥巖、石英長石砂巖、泥質粉砂巖及砂礫巖組成。厚度大于667米。3.1.8 白堊系(K)分布于汝城文明等地,為一套陸相淡水湖泊沉積,分上、下兩統。1.下白堊統(K1)巖性為紫紅色粉砂質、泥質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巖及礫巖。與下伏巖層呈不整合接觸。厚度4652314米。2.上白堊統(K2)巖性以紫紅色巨厚至厚層狀砂礫巖、含礫砂巖為主。與下統呈整合接觸。厚度大于2500米。3.1.9 第四系(Q)區內第四系分布雖廣,但很零散,厚度小,僅在沿河一帶局部地段發育,屬于更新世和全新世。1.更新世(Qp)全區均有零星分布,巖性隨附近基巖巖性而變化,一般下部砂質粘土夾塊、礫石,上部為蠕蟲狀紅色粘土。厚度060米

23、。2.全新統(Qh)主要為河流沖積層,分布于較大河流兩岸,益將、兩江口等地亦有以洪積為主的沖洪積層分布。巖性上部為砂質亞粘土,下部含粘土質砂、砂礫、卵石。厚度010米。其次山區大部分零星分布有全新統坡殘積堆積物。3.1.10 巖漿巖區內巖漿巖發育,主要分布于項目區周圍山體,產狀有巖基、巖株、巖豆、巖脈。巖石種類繁多,以酸性巖最為發育,以侵入巖為主。巖漿活動具多期多次特征,包括加里東期的閃長巖體,印支期的石英閃長巖巖體,印支期燕山期花崗閃長巖體,燕山早期侵入的花崗巖體,燕山晚期噴出的安山玄武巖屑凝灰角礫巖等。3.2 構 造 項目所在區位于南嶺東西復雜構造帶中段北部,構造形跡縱橫交錯,組合復雜,主

24、要的構造類型包括:東西向(近東西向)構造,南北向構造,華夏系構造,新華夏系構造,山字型構造,旋轉構造等(圖3-2)。 3.2.1 東西向(近東西向)構造 項目區以北雷公仙一帶,震旦、寒武系的構造線主要呈東西向,局部地段略有偏轉;中部樂洞、嶺秀及東部益將等地,震旦、寒武系的構造線主要呈北西西-南東東向,個別地區呈北西-南東向。 該構造是一組由震旦系、寒武系褶皺而成的緊密向斜、背斜和倒轉向斜、背斜,以及與褶皺軸線相平行的壓扭性斷裂為其構造形跡。褶皺軸線一般相互平行,線性強,軸面直立至傾斜或倒轉,巖層傾角一般在50。以上,直立至倒轉者均有,與褶皺平行的斷層較為發育,規摸較大的斷層主要分布于擬建項目區

25、以北,項目所在區基本無大的斷層分布,斷層性質均為壓扭性。3.2.2 南北向構造 區內可分為兩個構造帶,即五蓋山與沙田大坪構造帶。1.五蓋山南北向構造帶 表現為古生界組成的南北向褶皺,主要由五蓋山背斜、西山背斜及走向與褶皺軸線近于平行斷裂組成。(1)褶皺五蓋山背斜:軸線近南北南西向,軸面東傾北西傾,核部由震旦系下組構成,脊線起伏,西翼較陡,多大于45,東翼較緩,一般1530 ,五蓋山東南受斷層破壞。西山背斜:軸線彎曲,中段為近南北向,東北段呈北北東向,于黃河仙開始傾沒,西南段呈西南向,跨過觀音坐含煤盆地后被斷層切斷。(2)斷裂構造主要的斷裂有高壟山西山斷裂(11)、棉花壟斷裂(12)、里田斷裂(

26、13)、鯉魚江觀音坐斷裂(20)及太平里糖下斷裂(21)等,斷裂規模大小不一,一般長度1030公里,向東或西傾,均屬壓扭性斷裂。 其中鯉魚江觀音坐斷裂(20)規模最大,長45公里,走向北15東,傾向南東東,切割的最新地層為上三疊統、下侏羅統,于東坡東北被燕山早期花崗巖所切斷。2.沙田大坪南北向構造帶由沙田含煤構造盆地及汝城大坪復式向斜組成。(1)沙田含煤構造盆地位于項目區東端以北,擬建項目不直接穿過該構造帶,為一長22公里,寬2公里的南北向狹長侏羅系構造盆地。(2)汝城大坪復式向斜構造擬建項目穿越該構造帶北部。向斜由中泥盆統、石炭系巖層組成,軸線近南北向,南北長24公里,東西寬8公里,巖層傾角

27、大于35,部分地段直立。與褶皺線大致平行的斷裂發育,主要有汝城井坡斷裂(14)、汝城范家斷裂(15)、付家大坪斷裂(16)、新屋場筆架山斷裂(17)等。其中付家大坪斷裂(16)規模較大,發育于汝城大坪向斜東翼,北起汝城土橋付家,南至汝城大坪南,走向南北,向西略呈弧形彎曲,全長21公里。3.2.3 華夏系構造區內華夏系構造不甚發育,主要分布于東部益將一帶,由震旦系、寒武系地層組成穹窿構造,呈北東向展布。其斷裂構造為一組斜列的穿切震旦系、寒武系與花崗巖的北5060東、傾向東南或北西、傾角3885、規模610公里的壓扭性斷裂,主要包括魚跳梅樹腳壓扭性斷裂(23)及九曲嶺斷裂(24)等。3.2.4 新

28、華夏系構造區內新華夏系構造發育,其構造線顯著,一般呈北2540東,主要由一組北北東、北東向的大型向、背斜及與其褶皺軸線相平行的一組斷裂組成。北北東向的含煤盆地及紅色盆地也是其重要組分。1.褶皺(1)舊市赤石向斜:分布于西部豪山田牛坪一帶,呈北北東南南西向展布。長度70公里,寬29公里,核部由石炭系組成,兩翼由泥盆系碳酸鹽巖及夾碎屑巖組成,軸線微彎曲,走向約35東,軸面近直立,脊線略有起伏,地層傾角一般3050,北段東翼倒轉,南段東翼出現次一級褶皺。(2)龍溪二都向斜:文明里田段位于該向斜南端,呈北北東向展布,東北端在龍溪附近揚起,西南端被斷層切斷。長52公里,寬0.510公里,軸線呈北東38走

29、向,東北段平直,西南段呈向西北突出的弧形。核部由中上石炭統壺天群構成,兩翼為泥盆系及下石炭統碳酸鹽巖及碎屑巖組成,地層傾角一般在60以上,局部出現倒轉或次一級褶皺。(3)田莊延壽向斜:位于項目區東部高村山田坳,呈北北東向展布,東北端被侏羅系覆蓋,西南端被花崗巖吞沒。長約56公里,寬15公里,軸線稍彎曲,局部被斷層切斷,走向北37東,核部由下石炭統組成,軸面直立,兩翼為泥盆系地層,傾角一般4050,局部較緩或較陡乃至倒轉。2.斷裂構造多為壓扭性斷裂,走向與褶皺線平行或近乎平行,切割地層最新者為侏羅系和白堊系,規模大小不一,長度幾公里至數十公里,斷距幾十米至數百米?,F將擬建項目穿越的幾條大斷裂的特

30、征簡述如下:(1)東坡月敏壓扭性斷裂(37):北段近南北向,南段為北北東向,長近40公里,北段向東傾,南段向北西傾,傾角41,切割地層為泥盆系。(2)資興楊梅山壓性斷裂(38):出露于舊市赤石向斜西翼,全長66公里,走向北北東,傾向北西,傾角4557,切割了下石炭統至中泥盆統各巖組。(3)布田曹田壓性斷裂(39):出露于舊市赤石向斜東翼,全長約55公里,走向北北東,傾向北西,傾角45,切割地層為下石炭統至中侏羅統各巖組。(4)龍溪白石壓性斷裂(41):出露于龍西二都向斜的東翼,全長54公里,走向北北東,傾向南東,傾角48,切割的最新地層為侏羅系和上白堊統。(5)大峰仙延壽壓性斷裂(46):出露

31、于田莊延壽向斜東翼,全長78公里,走向北東北北東,傾向北西,傾角40,切割的地層為下石炭統至中泥盆統。 (6)熱水壓性斷裂(48):出露于項目區的東部熱水北至輪子坳,長14公里,走向北北東北東,北段向西傾,南段東傾,傾角6085,斷裂的性質表現為壓性及壓扭性和多期活動特征。3.上三疊侏羅系含煤構造盆地 項目區新華夏系含煤構造盆地主要有觀音坐蓮、楊梅山、汝城等。多為半地塹式,僅觀音坐蓮為地塹式,長軸方向一般為北2040東向,長度數公里至數十公里,最長的汝城盆地達40公里,寬度一般不及一公里,巖層傾角一般2030。4.白堊系紅色盆地項目區紅色盆地主要有白石渡、文明、樂洞等。白石渡、文明盆地為半地塹

32、式,樂洞為盆地式。長軸方向為北北東,巖層傾角一般為1020,規模大小不一。 3.2.5 山字形構造主要為位于項目區東部以南的白云仙山字形構造,其構造形跡主要為含鎢石英脈,其次是燕山早期第二次侵入的細?;◢弾r。3.2.6 旋轉構造僅見于汝城東沙附近,由二疊系、石炭系巖層構成,鑲嵌于新華夏系構造中,南與汝城大坪南北向構造相接。擬建項目區主要斷層特征見表3-1。項目區主要斷裂構造特征表 表3-1構造體系斷裂名稱編號長度(km)走向傾向傾角切割地層與路線關系南北向構造帶里田壓扭性斷裂(13)7.5近南北東南60C1K79+450汝城-井坡斷裂(14)8.5南北南西70D2、D3、C2+3K36+000

33、汝城-范家斷裂(15)9.0北偏西南西84K35+150付家-大坪斷裂(16)21.0南北東南85K31+100新屋場-筆架山斷裂(17)11.5南北東75K28+400鯉魚江-觀音坐斷裂(20)45.0北偏東東85D2-3未相交太平-塘下斷裂(21)14.0南北西75K94+800新華夏系構造帶九曲嶺壓扭性斷裂(24)11.0北東南東45、oK14+650益將壓扭性斷裂(25)150北東南東48未相交東坡-月敏斷裂(37)40.0北北東北西41DK101+250資興-揚梅山斷裂(38)66.0北北東北西51C1D2K89+750布田-曹田斷裂(39)55.0北北東北西45C1J2K83+50

34、0龍溪-白石斷裂(41)54.0北北東南東48JK3K71+000嶺秀-大盈洞斷裂(43)8.5北北東北西67、ZK54+350大峰仙-延壽斷裂(46)78.0北北東北西40C1D2K43+700熱水壓性斷裂(48)14.0北北東東72Z、52K6+700陵頭-大坪斷裂(49)23.5北東南東75C2+3、D2K21+7503.3 地形、地貌項目所在區位于南嶺山脈之北緣,其地貌類型可分為:侵蝕構造高中、中低山地貌();構造侵蝕溶蝕低山丘陵地貌();構造剝蝕丘陵地貌();侵蝕堆積地貌()。(表3-2 圖3-3) 擬建項目通過地帶主要以侵蝕構造高中山地貌、構造侵蝕溶蝕峰叢丘陵與低山丘陵地貌為主。

35、項目區地貌成因及形態組合分類表 表3-2侵蝕-構造高中山、中低山地貌區()構造侵蝕溶蝕低山丘陵地貌區()構造剝蝕丘陵地貌區()侵蝕堆積地貌區()高中山地貌(1)中低山地貌(2)溶蝕洼地(1)峰叢谷地(2)峰叢丘陵(3)低山丘陵(4)分布于擬建項目區以外K0+000K19+500K48+050K66+000分布于擬建項目以南未穿越K92+000K95+200K66+000K92+000K95+200K101+500K19+500K48+050未穿越局部發育3.3.1 侵蝕構造高中山、中低山地貌()1.侵蝕構造高中山地貌(1)為項目通過地帶中部和東部主要的地貌類型,分布于東部新豐大坪一線以東的益將

36、、熱水一帶,中部馬橋延壽一線以西至東江水庫東山橋周家一線以東東山及西部的五蓋山一帶。東部益將、熱水一帶,由諸廣山花崗巖體組成,地勢大致西北高,南部略低,海拔6501840米,相對高差2001190米,東側湘贛邊界自北向南有沖天嶺、仙背山等組成走向近南北向或北北東向山脈,谷嶺相間,呈樹枝狀分布,組成湘贛兩水的分水嶺。地形坡度一般1530,溝谷切割呈“V”字形。中部東山及西部五蓋山一帶,由震旦系、寒武系及泥盆系之淺變質巖、碎屑巖組成。其地貌受構造控制明顯,山脈走向一般為北東南西或南北向,與該區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平直的斷裂崖及深切溝谷發育,地形坡度一般大于25,溝谷切割深度大,谷形多為“V”字形。

37、2.侵蝕構造中低山地貌(2)主要分布于項目區以南湘粵交界一帶,形成湘江、武水兩水之間分水嶺。主要為諸廣山花崗巖體所出露,海拔5001000米,山脈發育無固定方向,地形坡度一般在25以下,山峰多呈圓錐形,其間成鉗形分布的小溝谷,相對切割深度100500米。3.3.2 構造侵蝕、溶蝕低山丘陵地貌()分布于東部田莊延壽、汝城大坪以及西部的二都、舊市赤石、白石渡一帶,海拔350800米,相對高差50200米。主要由石炭系、泥盆系碳酸鹽巖及碎屑巖構成,地貌受巖性控制明顯。碳酸鹽巖區地勢略低,地貌形態復雜,碎屑巖出露地段一般形成相對的壟崗狀正地形。根據其地貌形態,分為溶蝕洼地、峰叢洼地、峰叢丘陵、低山丘陵

38、等四種類型。1.溶蝕洼地(1)分布于西部二都一帶,為泥盆系、石炭系碳酸鹽巖所分布,洼地面積大小不等,洼地底部標高320780米,局部有巖溶孤峰分布,洼地邊緣常發育成叢狀地形,四周由碎屑巖或淺變質巖組成的高中山圍繞,相對高差100300米。2.峰叢谷地(2)分布于西部平和以北與雞公坦一帶,為泥盆系、石炭系碳酸鹽巖所分布,海拔550950米,相對高差100300米,峰叢發育,山頂呈尖錐狀,溶洞、溶槽、漏斗、暗河、落水洞等廣泛分布,發育方向與巖層走向基本一致,偶見有小型滑坡及崩塌現象。并發育有小型谷地及斷層陡壁、盲谷等。3.峰叢丘陵(3)分布于五蓋山東西兩側及平和以南赤石里田一帶,出露的地層以泥盆系

39、和石炭系碳酸鹽巖為主,構造上為向斜盆地。海拔一般250400米,相對高差100150米,其形態以峰叢為主,出現少量孤峰,溶槽、溶溝、石牙、溶洞、漏斗、落水洞、溶蝕洼地等廣泛分布,局部形成串珠狀漏斗。4.低山丘陵(4)分布于田莊延壽、汝城大坪一帶,由中上泥盆統、石炭系碳酸鹽巖及部分二疊、侏羅系碎屑巖構成。地形切割深淺不一,田莊延壽一帶海拔300700米,相對高差100400米。汝城大坪一帶海拔600700米,相對高差50100米。山勢多與構造線方向一致,走向呈南北或北北東南南西方向,局部地段孤峰或峰叢挺立及少量溶洞、漏斗分布,地表普遍第四系覆蓋,其間碎屑巖地段構成低矮的脈狀山脊,地形變化復雜。3

40、.3.3 構造剝蝕丘陵地貌()分布于項目區西端以南白石渡南側,由白堊系砂巖、礫巖構成,地形平緩,海拔160480米,相對高差50320米。形態多呈陡壁、孤丘,河谷寬窄不一,分水嶺不明顯,具有獨特的虎口形懸崖、箱形山、峰林狀地形等。3.3.4 侵蝕堆積地貌()主要分布于項目區西北端以北東江河谷地帶,由河流沖洪積扇及山前坡積裙構成,地勢較平坦,沿河流一側或兩側,分布有不完整的級堆積階地,海拔130160米,、級階地發育較完整,級階地僅局部殘留,階地堆積物多為粘土質砂、砂礫石等。 第四章 水文地質條件4.1 地下水基本類型與富水性根據項目區地下水賦存與運移特征,區內地下水可分為松散堆積層孔隙水、碳酸

41、鹽巖巖溶水、基巖裂隙水等四大類。其富水性等級可劃分為極豐富、豐富、中等和貧乏等四級。(表4-1)地下水類型、含水巖組富水性特征表 表41地下水類型含水地層富水級別巖溶發育程度松散巖類孔隙水Q貧乏碳酸鹽巖巖溶水碳酸鹽巖巖溶水D2q、D3s、D3x1極豐富巖溶強烈發育D2q、D3s、D3x1、C1d3、C2+3、豐富巖溶發育D2q、D3s、D3x1、P1q 3、C2+3、P1q中等巖溶較發育D2q、D3s、D3x1、C1d3、C2+3貧乏巖溶弱發育碳酸鹽巖夾碎屑巖裂隙巖溶水D3x2、C1y、C1d1豐富巖溶局部發育D3x2、C1y、C1d1、中等巖溶局部較發育D3x2、C1y、C1d1、P2c、T

42、1d貧乏巖溶弱發育基巖裂隙水碎屑巖裂隙水D2t、豐富D2t、C1d2、P1d、P2L、T3y、J、K中等淺變質巖裂隙水、Z中等、Z貧乏巖漿巖裂隙水5、o中等5、貧乏4.1.1 松散堆積層孔隙水主要分布于西北端東江河谷地帶,項目區東部暖水、益將等地有零星分布。一般含水層厚度不大,水量貧乏,與下伏基巖地下水有著密切的水力聯系,含水層巖性為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相的粘土質砂、砂礫石、卵石等,地下水位埋深1.53.7米,單井涌水量1.757m3/d。此外,區內分布于山麓斜坡、坳谷兩側、沖溝尾端、山前裙地的松散堆積層孔隙水存在,常出露0.050.80l/s的泉水,水量與標高有關,以150200米標高出露最

43、多。 松散堆積層孔隙水地下水化學類型以HCO3Ca型為主,其次為HCO3CaMg型,總礦化度0.030.266g/l,PH值4.87.0。4.1.2 碳酸鹽巖巖溶水主要分布于西部良田白石渡,中部赤石、二都,東部土橋大坪、田莊延壽等地,系區內水量最豐富的地下水類型。其含水巖組為二疊系、石炭系、泥盆系之碳酸鹽巖,根據巖性與地下水賦存特征,可劃分為碳酸鹽巖巖溶水和碳酸鹽巖夾碎屑巖裂隙巖溶水兩個亞類。1.碳酸鹽巖巖溶水含水巖組主要為泥盆系棋子橋組、佘田橋組、錫礦山組下段,其次為石炭系壺天群、大塘組梓門橋段,局部為二疊系棲霞組。含水層巖性包括:灰巖、白云質灰巖、白云巖、泥質灰巖等,其富水性變化較大,相對

44、以泥盆系棋子橋組灰巖、白云質灰巖巖溶發育最強,地表發育有大量的巖溶峰叢、洼地、漏斗,地下發育有較大規模的溶洞與暗河,水量最富,泉水流量一般1.0430.2l/s,富水強度豐富極豐富,主要分布于宜章縣金平坦、汝城縣平塘、二都等地帶,碳酸鹽巖裸露地表,地下水富集,處于構造復合或相互銜接部位,巖溶發育強烈,巖層劇烈破壞,地下水受地表水和降水的強烈補給,以巖溶管道流的徑流形式為主,排泄點多為大泉、暗河。其次為二疊系棲霞組、石炭系壺天群、泥盆系錫礦山組、佘田橋組等灰巖、白云質灰巖、白云巖,泉水流量多在0.211.47l/s,富水強度大部分地段為中等富水,局部為豐富或貧乏,主要分布于赤石、永豐濠頭、田莊延

45、壽、井坡等地帶,為地勢較低矮、平緩的丘陵地帶,地表大部分有不同厚度的第四系松散堆積物覆蓋,地表水及降雨只能通過覆蓋物間接補給,補給條件較差,巖溶發育不均,地下水徑流以巖溶裂隙流為主,排泄形式以泉為主。汝城大坪向斜核部及二都向斜西翼等地,由于地勢平坦,地表有第四系松散堆積物覆蓋,地下水補給、徑流條件均差,巖溶發育微弱,泉水流量0.30.99l/s,水量貧乏。碳酸鹽巖巖溶水水化學類型簡單,一般為HCO3 Ca及HCO3CaMg型,礦化度0.110.238g/l,PH值6.87.8。 2.碳酸鹽巖夾碎屑巖裂隙巖溶水 含水巖組包括上泥盆統錫礦山組上段、下石炭統巖關組、大塘組石磴子段及二疊系長興組、三疊

46、系大冶組等,含水層巖性包括灰巖、白云質灰巖夾砂巖、砂質頁巖、頁巖等。舊市向斜西翼一帶,下石炭統大塘組石磴子段白云質灰巖中,巖溶不均勻發育,地表常有串珠狀巖溶漏斗及溶溝分布,局部形成較大的暗河,泉水流量1.51131.2l/s,水量豐富。二都、赤石、平和等地,由于其碳酸鹽巖中斷續分布著碎屑巖夾層,影響地下水的側向活動和巖溶的側向擴張,巖溶化程度相對較弱,地表僅有少量的、規模不大的漏斗、落水洞分布,富水性相對較弱,水量中等,泉水常見流量1.19.4l/s。東部大坪及西部平和一帶,以二疊系長興組、三疊系大冶組碳酸鹽巖夾碎屑巖為主,巖溶弱發育,地表巖溶現象極弱,水量貧乏,泉水常見流量0.180.91l

47、/s。 碳酸鹽巖夾碎屑巖裂隙巖溶水,水化學類型一般為HCO3Ca與HCO3CaMg型,礦化度0.130.479g/l,PH值6.97.3。 4.1.3 基巖裂隙水為項目區分布最廣的地下水類型,根據含水巖組巖性分為碎屑巖裂隙水、淺變質巖裂隙水、巖漿巖裂隙水三個亞類。1.碎屑巖裂隙水呈條帶狀或片狀分布于各向斜構造中或向斜構造邊緣,含水巖組包括白堊系、侏羅系、上三疊統一心亭組、二疊系龍潭組、當沖組,石炭系大塘組測水段、泥盆系跳馬澗組等,含水層巖性包括泥質頁巖、頁巖、砂質頁巖、粉砂巖、砂巖、含礫砂巖、矽質巖等。以風化裂隙為主,亦有條帶狀分布的構造裂隙。田莊延壽向斜西翼,為泥盆系跳馬澗組石英砂巖,處于高

48、中山山地邊緣的斜坡地帶,受構造的強烈破壞,巖層節理裂隙發育,地下水受降雨及地表水補給,富水性較強,泉水流量1.041.98l/s。文明、楊梅山等地碎屑巖,巖層以風化裂隙為主,泉水流量0.10.5l/s,水量中等。碎屑巖裂隙水水化學類型為HCO3CaMg及HCO3Ca型,礦化度0.20.8g/l,PH值5.47.8。2.淺變質巖裂隙水分布于五蓋山、嶺秀、益將等高中山區,地下水富集于淺部風化帶。含水巖組包括下古生界寒武系和震旦系淺變質厚至巨厚層狀石英砂巖、含礫石英砂巖、砂質板巖、板巖等。地形海拔一般800米以下,植被發育,使風化裂隙保持有經常性補給水源,風化裂隙發育,泉水出露較多,流量相對較大,常

49、見泉水流量0.10.91l/s,水量中等。淺變質巖裂隙水水化學類型一般為HCO3-NaCa型與HCO3-NaMg型,礦化度0.0230.066g/l,PH值4.97.46。3.巖漿巖裂隙水分布于項目區東端益將、熱水等諸廣山花崗巖體邊緣地帶,為燕山期花崗巖及加里東期閃長巖分布,常見泉水流量0.1010.57l/s,主要含水部位為淺部風化殼裂隙,富水性中等。巖漿巖裂隙水水化學類型一般為HCO3Na型及HCO3NaCa型,礦化度0.0092.58g/l,PH值4.96.8。 4.2 地下水補給、逕流、排泄及動態變化4.2.1 松散堆積層孔隙水大氣降雨為其主要的補給來源,局部受地表水體(河流、水庫、稻

50、田水)補給,局部地段具承壓性質的基巖地下水亦產生對上部松散堆積層水的反補給調劑。地下水向鄰近河床逕流和排泄,分布于不同河流和不同河段的松散層孔隙水均成為單獨逕流與排泄系統,排泄點為泉水,出露于沖溝、坳谷或基巖接觸帶上。水位及流量的季節性變化大,由降雨量所支配,降雨時間和降雨量大小,動態上反映極其靈敏。其流量變化速度與幅度,決定于補給區的堆積層厚度與分布面積,厚度大,分布廣,變化速度相對緩慢,流量相應穩定,反之,則變化劇烈。4.2.2 基巖裂隙水地下水補給以大氣降雨通過松散堆積層間接補給為主,部分為降雨直接補給。由于以風化裂隙含水為主,地下水循環深度不大,風化層產狀及地下水流向均隨地形變化,地下

51、分水嶺與地表分水嶺基本吻合,地下水流向為垂直或斜交附近沖溝,于沖溝呈泉水排泄。地下水動態隨季節變化幅度較大,但變化速度沒有淺層孔隙水反應靈敏,雨季(48月)水量較大,8月以后水量漸減,翌年3月才開始回升,旱季并有部分出露位置較高的泉水干枯斷流。枯季與雨季流量相差5.5倍。4.2.3 碳酸鹽巖巖溶水1.巖溶水的補給、逕流與排泄 區內巖溶水的補給、逕流及排泄特征與碳酸鹽巖的裸露條件及巖溶發育強度關系極為密切。(1)碳酸鹽巖裸露區分布于五蓋山西側金平坦、二都向斜西北部,由于碳酸鹽巖裸露地表,巖溶強烈發育,地表巖溶洼地、漏斗、落水洞等密布。地下水受大氣降雨及地表水的直接補給,補給水源充分,地下逕流以管

52、道流為主,逕流方向自北北東向南南西流為主。出露數量較多且流量較大的暗河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形式。(2)碳酸鹽巖半裸露區分布于舊市-赤石、田莊-延壽、汝城-大坪等向斜區,由于地勢較平緩,地表斷續有第四系松散堆積物分布,碳酸鹽巖部分裸露地表。地下水以降雨為主要補給來源,局部受地表水補給,由于降雨及地表水只能通過上部覆蓋物滲透補給,其巖溶發育不均勻,地下逕流以裂隙流為主,但管道流仍占有較大比重。排泄區較分散,以泉為主要排泄形式。地下水總的流向為向各向斜核部或鄰近河溪,局部流向則變化無常,向各自的排泄點方向運移。(3)碳酸鹽巖覆蓋區主要分布于西北部的東江兩岸,巖溶水的補給水源為通過上部松散堆積層滲入的大

53、氣降水及地表水。由于地勢平緩,地下逕流緩慢,巖溶弱發育,地下水逕流于埋藏較淺的溶蝕裂隙中,流向受沖洪積堆積地貌所控制。地下水排泄也要通過上覆第四系堆積層。其補給與排泄均與上覆松散堆積層有著密切的水力聯系。2.巖溶水動態區內巖溶水以降雨為主要補給來源,其動態亦由降雨的變化所控制,降雨量的不均勻分配,使巖溶水水量變化極大,一般48月雨季是地下逕流的豐水階段,93月旱季是地下水的枯水階段。地下水逕流量的變化則與補給條件及含水巖組的巖溶發育強度等因素密切相關,巖溶強烈發育和地表水、大氣降雨能直接補給的地段其變化幅度大,巖溶發育弱和富水性相對較弱的地段,變化則小。4.3 地下水水化學特征及水質評價 4.

54、3.1 水化學特征區內地下水水化學類型主要為HCO3-Ca型、HCO3-NaCa型,其次為SO4-Na、HCO3SO4-Na和HCO3-NaMg型,一般礦化度較低,硬度小,PH值68,為低礦化中性軟水,水質基本良好。根據主要水化學類型特征,區內可分為四個水化學類型。分布于碳酸鹽巖和白堊系碎屑巖區的以HCO3Ca型為主,分布于花崗巖區的以HCO3NaCa型為主,分布于淺變質巖區的以HCO3NaCa、HCO3NaMg型為主,地下熱水出露地段以HCO3SO4CaMg型為主。4.3.2 水質評價區內各類型地下水水質良好,符合飲用水標準。根據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J06498)附錄D環境介質對混凝土

55、腐蝕的評價標準之規定,區內地下水對混凝土無侵蝕性,但花崗巖地區的水多具酸性侵蝕。4.4 巖溶泉、地下暗河的分布及特征4.4.1 巖溶泉、地下暗河的分布巖溶泉主要分布于各向斜構造區及西部良田白石渡一帶,而地下暗河主要集中于五蓋山、西山山脈邊緣。以泥盆系棋子橋組地層出露最多,其次為錫礦山組,多處于向斜構造收斂部位、向斜翼部、斷裂構造附近及與碎屑巖相接觸部位。4.4.2 巖溶泉、地下暗河的主要特征巖溶泉、地下暗河系巖溶水在各個地段的集中排泄點,其出露即標志著相應地段巖溶發育較強,地下水有著良好的補給、逕流條件。1.巖溶泉均出露于巖溶發育較強地帶,包括下降泉與上升泉兩類。下降泉多出露于山麓邊緣或切割較

56、深的沖溝中,泉的補給區較明顯,且距泉口較近,流量一般受降雨及季節影響較大。上升泉多出露于平緩的丘陵地帶,以向斜核部居多,出露條件較復雜,受裂隙狀溶洞或復雜的巖溶管道控制,補給區較遠,沒有明顯的補給邊界。2.地下暗河均發育于巖溶發育強烈、地下水補給條件極好的地帶,一般沿著巖層走向、可溶巖與非可溶巖接觸界線及斷裂構造發育,暗河長度一般為0.64.0公里,最長達8.5公里。地下暗河走向與巖層走向、地層分界線及斷裂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而五蓋山西麓發育的地下暗河,其形成的特點為地下水有充分的補給水源,地形、地貌有利于地下水的逕流與排泄,一般規模較小,形態比較復雜。4.5地下熱水地下熱水分布于項目區東端汝

57、城縣熱水鎮,呈泉群出露,總流量29.62l/s,水溫8199.5度。熱水泉出露地帶為一山間掌心狀盆地,四周環山,標高530750米,盆地中心標高340米,東及東南部為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崗巖,西及西北部為震旦、寒武系淺變質石英砂巖、粉砂巖、板巖等。地下熱水的形成構造上主要受熱水壓性斷裂(48)所控制,熱水鎮附近出露破碎帶寬度77.5米,破碎帶多為鐵錳質、矽質膠結緊密堅硬的角礫巖。由于該斷裂形成后又出現再次活動,使斷裂破碎帶中產生大量與主要構造方向一致和少量為垂直或斜交的后期節理裂隙,對熱水賦存、徑流和出露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地下熱水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降水自斷裂破碎帶滲入地下后,沿著節理裂隙向

58、深部循環,在地勢相對低洼處溢出地面。其熱能主要來自于放射性元素(鈾)蛻變放熱及巖漿巖余熱。水化學類型為HCO3-Na型,總礦化度0.10.658l/s,PH值8.18.6。第五章 工程地質條件5.1 巖、土體的工程地質類型及特征5.1.1 巖、土體工程地質類型劃分根據巖、土體組合關系,將項目所在區巖、土體劃分為松散土體、層狀巖體、塊狀巖體等三大類。按成因劃分為松散巖類、碳酸鹽巖類及巖漿巖類。根據巖石礦物成分、結構、構造及力學性質,將各巖類劃分為不同的工程地質類型(表5-1)。 巖土體工程地質類型劃分表 表51巖土體結構類型成因類型工程地質類型代號地層主要巖性松散土體()松散巖類砂性土、礫性土A

59、Qp、Qh亞砂土、砂礫石粘性土、碎石土B亞粘土、碎石土層狀巖體類型()碎屑巖類(A)半堅硬巖類A1K、J、P2l、C1d2砂巖、礫巖、頁巖堅硬巖類A2P2l、P1d、C1d2、D3x2、D3t石英砂巖、鈣質砂巖、礫巖、頁巖淺變質巖類(B)堅硬淺變質巖類B、Z長石石英砂巖、板巖、硅質巖碳酸鹽巖類(C)堅硬碳酸鹽巖類CT1d、P2c、P1q、C2+3、C1d3、C1d1、C1y、D3x1、D3s、D2q灰巖、白云質灰巖、大理巖化灰巖、硅質灰巖、泥質灰巖、白云巖塊狀巖體類型()巖漿巖類()堅硬巖漿巖類、52、o、3、3花崗巖、花岡閃長巖、閃長巖5.1.2 松散巖體類型及特征() 松散巖類包括分布于東

60、江及漚江兩岸的河流階地沖、洪積相的松散堆積物及低山丘陵區殘坡積堆積物。項目所在區主要為分布于平緩丘陵區殘坡積之紅土及蠕蟲狀紅土夾碎石與山前坡腳堆積的巖石碎屑夾粘土。1.河谷地帶沖洪積層由砂、礫石、亞砂土構成,厚度一般小于10米,漫灘及一級階地砂礫層結構松散,孔隙大,地基穩定性較差。2.平緩丘陵的巖溶地區,普遍有殘積的紅色粘土、蠕蟲狀紅土分布,厚度020米,其結構緊密,地基強度較高,地基承載力250350Kpa,但紅土之下的巖溶能改變其工程地質條件,可引起土體塌陷與地裂等現象。3.堆積在山前坡腳之巖石碎屑夾粘土,厚度變化大,結構松散,顆粒相差懸殊,工程地質條件較差,且在堆積物較厚的陡坡地帶經常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