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片制作染色和血檢質量控制(5)ppt課件_第1頁
血片制作染色和血檢質量控制(5)ppt課件_第2頁
血片制作染色和血檢質量控制(5)ppt課件_第3頁
血片制作染色和血檢質量控制(5)ppt課件_第4頁
血片制作染色和血檢質量控制(5)ppt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血片制造血膜的制造用于檢查瘧原蟲的血涂片有兩種:一種是將血液涂呈薄膜狀,稱薄血膜;一種是血液涂成圓盤,稱厚血膜。薄血膜上的血細胞要求平輔在玻片上面。發熱病人血片標本片1. 血膜的制造取血時間取血時機 現癥病人普通可隨時取血,瘧疾普查時可不思索取血時機。但在診斷或需求某期瘧原蟲作標本時,那么應掌握適宜的取血時機。 間日瘧在寒熱發作時,外周血液中主要可見環狀體期;發作后數小時,環狀體發育到滋養體期,瘧色素構成,形狀較易辯認,為診斷的有利時機;3648小時,可檢出裂殖體;發作一、二次后,配子體出現較多。惡性瘧較理想的取血時間是在發作后至20小時內取血,初發患者退熱后常查不到原蟲。2. 血膜的制造

2、取血操作取血方法 采血部位普通人為耳垂,指頭,通常在耳垂取血現場取血用采血針采血,一人一針,防止血傳疾病。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取血部位冬季用手捻動耳垂使其充血后再行消毒,待酒精干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緊捏耳垂上方,右手持消毒針迅速刺入耳垂下端12毫米,不宜過深或過淺。然后用右手中指悄然向上擠壓出血。3. 取血量及涂片法涂片操作薄血膜 取干凈的載玻片2張,1張平置在桌上,以左手拇指,食指夾持載玻片兩端手指切勿接觸玻片外表,用另一張邊緣平滑最好為磨口邊緣的載玻片做推片,用推片一端邊緣的中點從取血部分取約1微升的血量相當于1/4火柴頭大小,使血滴與平置的載玻片接觸,并構成2530度夾角,待血液向兩側

3、擴展約2厘米長度時,均勻而迅速地悄然向左推出約2.5厘米長。4.涂片操作 厚血膜 用推片的一角,從取血部位刮取約4微升血量相當于火柴頭大小,使血滴與平置的載玻片接觸,再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一個方向旋轉,轉24圈,涂成直徑0.81厘米大小圓形厚血膜,血膜厚薄均勻,過厚易于零落,過薄達不到檢出率的要求。5.血膜的制造涂片操作涂制厚、薄血膜的位置 通常是將厚、薄血膜涂在一張載片上。方法是將載片分為6等分,第1、2格備貼標簽及編號用;厚血膜涂在第3格中央,薄血膜涂在第4格前緣至第6格中部。作為標本的血片每張玻片涂厚、薄血膜各1個;門診和發熱病人血片 涂2個厚血膜1個薄血膜,以 防血膜零落而影響檢查; 瘧

4、疾調查時,每張玻片 可涂制23人血膜。6.血膜的制造血膜編號 血膜制成后,立刻用特種蠟筆或水筆于玻片面上寫上受檢者的號碼,以防過失,待薄血膜干后再用鉛筆于薄血膜中寫上血片種類的代號和受檢者的個人編號,依次順序插入標本盒內。7. 制造血膜的本卷須知 1. 玻片清洗時,防止玻片碰撞、磨損。制造血膜的載玻片必需完全清潔而毫無油漬或污垢。制片時,手指只能持載片的邊緣,不能接觸玻片外表,以免油污使薄血膜產生空白區以及厚血膜零落。作為推片的玻片邊緣一定要平滑,才干使推出的血膜均勻一致。8.制造血膜的本卷須知 2. 剛涂制的血膜要平放在標本盒內,厚血膜未干前勿使標本盒傾斜,以免血膜傾向一側,呵斥血膜厚薄不均

5、,厚處不一溶血和著色而影響檢查結果;晾干血膜時應留意防塵、防止蒼蠅、蟑螂等昆蟲吮吸血膜,干后應及時裝入標本盒并蓋嚴,新的木制標本盒需敞開放置一段時間,讓木醇揮發后才干運用,以免厚血膜紅蛋白被其固定,不能溶血或染色效果不佳。9.制造血膜的本卷須知 3. 血膜讓其自然枯燥,切忌用太陽曬或火烤,干透后才干用甲醇固定薄血膜。夏天標本盡能夠2448小時內固定染色;冬天也不能超越72小時。放置時間越久,厚血膜越不易溶血,染色效果也差。假設不能及時染色,膜血膜宜先用甲醇固定13分鐘然后用過濾清水對厚血膜溶血,晾干固定后裝入盒內蓋嚴,待以后染色。10.二、血片的染色一染液的種類及染色原理染液種類:目前所用的血

6、片染色液,雖然稱號很多,但都是從羅門諾夫斯基氏發明的染液變化過來的。總的可分為水溶液和酒精溶液兩大類,前者包括羅氏、西氏Simon)、J.S.B氏染液等,后者包括利氏(Leishman)、瑞氏和吉氏染液等。這些染液中的主要染劑都包含美蘭、伊紅和由美蘭氧化所成的天青,所以稱多色性染劑。11.血片的染色一染液的種類及染色原理染色原理:伊紅是酸性水溶性鈉鹽,美蘭是堿性水溶性鹽酸鹽,當它們各自溶化水中時,就離解為帶陽電和陰電的離子。伊紅主要離解為酸性的陽離子,在遇到堿性的蛋白質如血紅蛋白、嗜伊紅白血球顆粒等即可結合成不易溶于水的沈淀物染成紅色。美蘭主要離解為堿性的美蘭離子,美蘭就與瘧原蟲、淋巴和大單核

7、細胞的胞漿、嗜堿性白細胞的顆粒等酸性蛋白質結合染成蘭色。#12.血片的染色一染液的種類及染色原理染色原理:美蘭與伊紅都不能使原蟲和白細胞的核著色,必需由天青作為媒介染媒才干使其著色。天青雖然也是堿性染劑,但又具有染媒作用,使原蟲核和白細胞核等原來只能染上極淡蘭色的構造染上顯著的酸性染劑伊紅,這樣,就使白細胞粗大的核染成顯著的既蘭又紅的紫蘭色,而較小或菲薄的原蟲核和淋巴細胞原漿中的顆粒染成紫紅色。13.血片的染色一染液的種類及染色原理留意:蛋白質是二性電解質,當其處于較等電點為酸的溶液中時,便呈鹼的作用,即與酸結合* ,這就闡明為何在染液偏酸時,伊紅的著色力強,使紅細胞著色艷麗而淋巴細胞和原蟲的

8、胞漿著色不著;反之,蛋白質在偏鹼的溶液中呈酸的作用而中和鹼基,也就闡明為何染液偏鹼時,紅細胞和嗜伊紅白細胞的顆粒等被染成紫蘭色。 伊紅在水溶液內遇到美蘭或天青,時間一長即可相互化合而產生沈淀從而失去染色力,因此,吉氏母液絕對不能進水。14.血片的染色二吉氏染液母液配置方法 取吉氏粉0.5克置于研缽中,加少量甘油充分研磨,再加再磨,至25毫升加完為止,倒入60或100毫升帶有玻塞的有色玻瓶中。在研缽中加少量甲醇,洗去甘油濃液混入瓶內,至25毫升甲醇洗凈缽中甘油染液為止,塞緊瓶塞,充分搖勻,置于5560水浴中或溫箱內24小時或室溫內35天,多加搖動,即成原液。吉氏染液是目前較優良的血膜染劑,即使在

9、炎熱天氣中,亦可經久不變。 資料: 1、吉氏粉0.5克 2、甘油25毫升 3、甲醇25毫升15.血片的染色三吉氏染液血片染色方法 先用甲醇或無水酒精固定薄血膜,待干后進展染色。亦可在固定薄血膜后用清水對厚血膜溶脫血紅蛋白,然后才進展染色。 成批血片染色:將已固定薄血膜的血片插入染色缸,倒入2%吉氏染液稀釋液2毫升原液加中性蒸餾水98毫升稀釋均勻即成,同時對厚薄血膜染色30分鐘如染液不合規范時,得酌情增減染色時間,然后用清水悄然將染液沖去,再用清水悄然沖洗一次,干凈后將血片標本血膜面朝下插于晾干板上,待干鏡檢。 16.血片的染色三吉氏染液血片染色方法 先用甲醇或無水酒精固定薄血膜,待干后進展染色

10、。亦可在固定薄血膜后用清水對厚血膜溶脫血紅蛋白,然后才進展染色。 單張血片染色:薄血膜經固定枯燥后,用2%吉氏染液稀釋液12毫升,滴入血片標本上染色30分鐘左右,或用中性蒸餾水1毫升,加吉氏母液12滴,混合均勻后滴入血片標本上,染色1020分鐘,然后用清水悄然將片上的染液沖洗干凈,晾干鏡檢。 17.影響染色效果的要素血片染色好壞除了與玻片能否清潔,血片制造質量好壞等有關外,還遭到以下幾個要素的影響:1染料溶劑的質量 染料、甲醇和甘油假設不純,常使配制的染液偏酸或偏堿而影響染色效果。因此必需用分析純的甲醇和中性甘油,而且在配制時所用的器具必需干凈而無水份。18.影響染色效果的要素2染液的新舊 新

11、配制的染液因色素尚未充分溶解,染色力較弱且常呈現偏堿性。染液存放時間越久,染色力越強。通常在染液配制12周后才運用,盛裝染液的瓶子應加塞蓋密。以防吸潮而影響染液質量。19.影響染色效果的要素3染液稀釋后運用時間 吉氏和瑞氏染液的主要成份是美藍、伊紅和由美藍氧化產生的天青,三者能在酒精溶液中溶解,但在水溶液中伊紅遇到美藍和天青即產生沉淀。因此,必需在稀釋染液當時運用,普通在半小時內染色力最強。20.影響染色效果的要素4染液的稀釋濃度 染液的濃度高其著色就快而深,從而瘧原蟲寄生紅細胞的薛氏點粗大顯著,但顏色常偏堿;染液濃度過低那么染色時間久,顏色偏酸,薛氏點不明顯或消逝。21.影響染色效果的要素5

12、染色時間 染色時間長染色效果好,反之較差。室溫高那么著色快,染色時間可略縮短,氣溫低可適當延伸。因此染色時間應根據染液的質量、新舊、稀釋濃度和氣溫而適當增減。22.影響染色效果的要素6染色用水 染液的稀釋用水和染色后沖洗用水應選擇Ph7.07.2清潔水,通常運用的新穎的蒸餾水或過濾的冷開水,以及自來水、井水、河水、泉水和雨水等。假設偏酸或偏堿,可用緩沖蒸餾水調整。染色后發現血膜顏色偏藍偏堿或偏紅偏酸時,可用與之相反的酸、堿度水沖洗血片予以糾正。23.影響染色效果的要素7染色后不要直接將染液倒掉,應沿玻片或染色缸邊緣加水使染液外表一層溢出,并悄然沖洗,以免染液色素顆粒沾污血膜。24.三、發熱病人

13、血檢的質量控制 19世紀后期,顯微鏡的出現使人們不斷發現了傳染病的病因,1880年法國軍醫拉韋朗Laveran第一次見到并描畫了人紅細胞內的瘧原蟲,至此才解開了困擾人們數千年的瘧疾的病因之謎。25.三、發熱病人血檢的質量控制 以后,隨著顯微鏡的不斷改良和血膜上瘧原蟲染色方法的出現,使顯微鏡檢查瘧原蟲的方法成為瘧疾病原學診斷的重要手段。雖然這種方法存在著操作復雜、技術難于掌握等缺陷,但以其高特異性不斷被作為確診病例主要根據。時止今日,由于技術的、經濟的等緣由,鏡檢瘧原蟲仍是我國瘧疾病例確診的金標。26.三、發熱病人血檢的質量控制在瘧疾診斷規范中把瘧疾病例分為疑似病例、臨床病例、確診病例和帶蟲者,

14、前兩者根據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即可做出診斷,而后兩者需經過發現病原方能做出診斷。另外,除帶蟲者外,病例的最根本臨床表現為發熱。1 、目的與意義27.三、發熱病人血檢的質量控制因此血檢的目的在于經過對發熱病人血檢到達確診瘧疾病例。它的意義在于及時發現傳染源和明確感染的瘧原蟲種類,以能針對蟲種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案。1 、目的與意義28.三、發熱病人血檢的質量控制在瘧疾嚴重流行時期,衛生部有關文件中提出,瘧區的各級醫療衛生單位,都要把發熱病人血檢瘧原蟲列為常規。2 、血檢對象29.三、發熱病人血檢的質量控制2 、血檢對象但根據20世紀80年代各地的察看結果表闡明,全部血檢陽性的病例中,有47.8%江蘇

15、、73.5%山東、77.7%南方7省、84.1%河南是在臨床初診為瘧疾、疑似瘧疾的發熱病中查出的,而其它15%42%的病例,是在臨床初診為發熱緣由不明和感冒及其它發熱病人中查出的。30.三、發熱病人血檢的質量控制2 、血檢對象因此,為盡能夠多地發現病人,各地把臨床初診為瘧疾、疑似瘧疾、發熱緣由不明和感冒及其它發熱的“四熱病人列為血檢對象。31.三、發熱病人血檢的質量控制2 、血檢對象但是,隨著瘧疾流行程度的降低,“四熱病人中查出的瘧疾病例所占的比例也發生了變化。上世紀90年代初,在全國10 省、區發病率穩定在1/萬以下地域開展研討,發現 92.33 %的病例發生在臨床診斷為瘧疾、疑似瘧疾包括來

16、自高瘧區流動人口中見表。 32.三、發熱病人血檢的質量控制2 、血檢對象臨床初診血檢人數陽性人數陽性率%占總陽性人數%瘧疾1093167064.4964.24疑似瘧疾247332932.3528.09發熱原因不明10602760.027.29其它9608440.0040.38表 各類發熱病人血檢原蟲陽性率 33.三、發熱病人血檢的質量控制2 、血檢對象 表中顯示,在診斷為發熱緣由不明的病人中,原蟲陽性率僅為0.02%,也就是說檢出1例病人要鏡檢5000張以上血片;而在“其它發熱病人中檢查2.4萬病人方檢出1例病人。34.三、發熱病人血檢的質量控制2 、血檢對象因此提出發病率在1/萬地域,由于9

17、2%以上的病例在診斷為瘧疾、疑似瘧疾包括來自高瘧區流動人口“二熱病人中發現,因此以“二熱病人為血檢對象即可。至于在發熱緣由不明中查出的7%病例,可在其出現疑似瘧疾的病癥時再做血檢,這就極大的減少了任務量。 35.三、發熱病人血檢的質量控制2 、血檢對象 提供以上資料,僅供在確定血象時參考,各地可根據當地的瘧疾流行程度、血檢的詳細目的來確定血檢對象。 36.三、發熱病人血檢的質量控制3 、血檢率發熱病人血檢率是指血檢的人數占血檢范圍人口的比率。血檢率的高低應以瘧疾的流行程度來定。20世紀50年代WHO提出,在實施抗瘧方案的攻擊期,年血檢率在10%以上。我國根本消滅瘧疾規范中提出年血檢率5%以上。37.三、發熱病人血檢的質量控制3 、血檢率 在目前,年檢率應多高?各地應根據當地瘧疾的流行程度,在以臨床初診為瘧疾和疑似瘧疾為重點的根底上,來確定血檢對象。 38.三、發熱病人血檢的質量控制3 、血檢率根據上世紀90年代初,在全國10 省、區發病率穩定在1/萬以下地域研討結果,假設以“二熱病人為血檢對象,年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