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傳記文體特征和表現手法_第1頁
分析傳記文體特征和表現手法_第2頁
分析傳記文體特征和表現手法_第3頁
分析傳記文體特征和表現手法_第4頁
分析傳記文體特征和表現手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分析傳記文體特征和表現手法1.定義:傳記文學是用文學的手段記述人物生平事跡的一種文體。 文體知識2.分類: 敘述人稱敘述方式切入角度第一人稱第三人稱 (傳記)(自傳)史實性文學性(評傳)一生經歷某一階段某一側面傳記的文本特點:真實性、文學性。生命線藝術加工 三、孫中山是一代偉人,為何作者只選取他生活的小細節,而不寫他宏偉的革命理想和事業?必修二“布衣總統”孫中山答案示范:(1)選生活小事來表現孫中山的精神品質,突出選材的新穎與獨特,使孫中山的形象真實可感。(2)本文的創作意圖重在表現孫中山的布衣本色,而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更能突顯主題。(3)日常生活,同樣反映孫中山所倡導的“民主、平等、博愛”的

2、思想核心,以小見大。2、以時間為線索傳主的生命歷程完整的華羅庚形象脈絡清晰材料多而不亂3、嵌入多首華羅庚的詩詞使科學家的傳記顯出古樸文雅的風格4、有意識地講述小故事增加文章的活潑度更具可讀性舉例說明本文寫法特點?1、倒敘從“出名”起筆,先寫最精彩,產生懸念,避免平鋪直敘選修二華羅庚要點三: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本文是一篇傳記,但讀起來又覺得與一般的傳記不同,試分析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1、采用的是評傳的寫法,在記傳主的客觀事跡時,加入了作者不少合理推想的內容,傾注了作者滿腔的感情。2、不只客觀記述傳主的事跡,還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感情。作品在選擇和陳述文天祥被捕前后的客觀事實本身的同時,

3、還以一個現時代的“我”去想象、理解、評說一個七百多年前的古人,“我”對文天祥的崇仰、敬重。留取丹心照汗青1.實用類文本都有其鮮明的文體特征,傳記的文體特征體現為作品的真實性和生動性。傳記的表現手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人物表現的手法、結構技巧、語言藝術和修辭手法。2.在實際考查中,對傳記中段落作用、細節描寫、人物陪襯以及環境描寫設題較多,對于材料的選擇與組織也常有涉及。3.考生復習時要善于借鑒小說和散文的知識和經驗,同時抓住傳記的主旨、構思以及語言特征來解答問題。傳記的文體特點是真實性和文學性。其中,真實性是傳記的第一特征,寫作時不允許任意虛構。但傳記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歷史記錄,它具有文學性,它

4、通過作者的選擇、剪輯、組接,傾注了愛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藝術的手法加以表現,以達到傳神的目的。考點一分析文體特征從哪些方面分析傳記的文體特征?一、選材方面1.人物的時代性和代表性。傳記里的人物都是某時代某領域較 突出的人物。2.選材的真實性和典型性。傳記的材料比較翔實,作者從傳主 的繁雜經歷中選取典型的事例,來表現傳主的人格特點,有 較強的說服力。3.傳記的材料可以是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小事。知能構建二、組材方面1.從時序角度思考。通過抓時間詞語,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脈絡, 把握人物的生活經歷及思想演變過程。2.從詳略方面思考。組材是與主題密切相關的。對中心有用的, 與主題特別密切的材料,是主

5、要內容,則需濃墨重彩地渲染, 要詳細寫;與主題關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內容,則輕 描淡寫,甚至一筆帶過。三、句段作用和標題效果類別作用或效果開頭段內容:開篇點題,渲染氣氛,奠定基調,表明情感。結構:總領下文,統攝全篇;與下文某處文字呼應,為下文做鋪墊或埋下伏筆;與結尾呼應。中間段內容:如果比較短,它的作用一般是總結上文,照應下文;如果比較長,它的作用一般是擴展思路,豐富內涵,具體展示,深化主題。結構:過渡,承上啟下,為下文埋下伏筆、鋪墊蓄勢。結尾段內容: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畫龍點睛,升華感情、卒章顯志,啟發思考。結構:照應開頭;呼應前文;使結構首尾圓合。標題突出了敘述評議的對象。設置懸念,激

6、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表現了傳主的精神或品質。點明了主旨,表達了作者的情感。運用修辭,使文章內涵豐富,意蘊深刻,增加了文章的厚度與深度。四、語言特色角度分析鑒賞傳記的類別自傳采用第一人稱,語言或幽默調侃或自然親切;他傳采用第三人稱,語言或樸實自然或文采斐然。語意和句式句子中的關鍵詞所包含的情感、態度等,整句與散句、推測與肯定、議論與抒情、祈使與反問等特殊句式,往往有著不同一般的表現力。這些都是分析語言的切入點。修辭的角度修辭一般是用來加強語言的表現力的。抓住修辭特點,就能從語言的表達效果上加以體味。語言風格含蓄與明快、文雅與通俗、生動與樸實、富麗與素淡、簡潔與繁復等。1.(2015新課標全國卷)閱

7、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即學即練朱東潤自傳1896年我出生在江蘇泰興一個失業店員的家庭,早年生活艱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著一定的波折。21歲我到梧州擔任廣西第二中學的外語教師,23歲調任南通師范學校教師。1929年4月間,我到武漢大學擔任外語講師,從此我就成為大學教師。那時武漢大學的文學院長是聞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師實在太復雜,總想來一些變動。用近年的說法,這叫作摻沙子。我的命運是作為沙子而到中文系開課的。作為帶有學術性質的自傳,本文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回答。答: _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和語言特色。解答時,要在閱讀的基礎上,了解文章的文體特征、內容的側重點、內容表達的特征

8、。本文作為一篇帶有學術性質的自傳,突出特點之一就是偏重學術經歷,介紹了自己的傳記文學觀及其形成過程。文章的開頭與結尾,將自己的生平與學術結合起來,尤其是為張居正寫傳原因的解說,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和自己家庭的情況,更是呈現出學術背后的家國情懷。在行文方面,語言平易自然,穿插“怎么會在傳記研究這個總題下面開韓柳文呢?”“我寫誰呢?”等口語,語言平白如話,就像面對面閑談一樣。答案偏重學術經歷,體現真實性,主要寫自己的傳記文學觀及其形成過程;寫生平與寫學術二者交融,呈現學術背后的家國情懷;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語,就像和老朋友閑談一樣。1.一般和具體結合我們在對文本的一般性特征進行分析的同時,也應該

9、注意到富有個性的“具體”的特征。思維建模分析文體特征2要領2.注意效果解讀分析文體特征時,不能僅僅停留在辨別認知的層面上,而必須懂得去對它們做“效果”分析。對“效果”的分析不外乎從這樣的兩個方面去考慮:一是從表達者的表達這個方面去考慮,看他采用這樣的方式會給他的表達帶來怎樣的好處;二是從閱讀者這個方面考慮,看他這樣做可以對讀者的閱讀產生什么樣的積極的效果。分析傳記的文體特征 咀嚼經典高考題目提升審題答題技能高考曾經這樣考品答案,悟技巧,不丟分1.(2014遼寧卷)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侯仁之:城市的知音)交代侯仁之選擇歷史專業的原因;寫出了侯仁之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使

10、傳主形象更加豐滿;體現了傳記的真實性;為下文介紹侯仁之的學術研究及成就做鋪墊。(答出1點給1分,2點給3分,3點給5分,4點給6分)2.(2013福建卷)文章已有“夢里京華”一例,為何還要例舉“委曲求全”?請簡要分析。(4分)(那一種遙遠的幽默)增強說服力,進一步突出王文顯劇作別有一番幽默,肯定他喜劇創作的能力和影響。引出下文對王文顯任代理校長時行事風格的敘寫,形成對比,以突出王文顯治校的持重務實,一絲不茍。(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3.(2012新課標全國卷)12(1)選項E:本文擷取謝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斷,描寫她熱愛祖國、獻身科學、關愛親人的事跡,表現了一位杰出女性的偉大人格。()(謝希德的

11、誠與真)本選項考查對文體特征的理解,涉及文章的選材、文本的主要內容與主題等內容。(正確選項,3分)因傳記是記載人物生平或事跡的一類記敘文體,它的表達技巧比較接近于小說和散文,可以說文學類文本的表現手法都與傳記相通。由于傳記的文體特征,需要格外注意其他人物對傳主的映襯、細節描寫、引用和議論等方面。考點二分析表現手法3題型(一)敘述1.順敘的作用(效果):思路清晰,結構條理。2.倒敘的作用(效果)知能構建(1)能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使文章產生懸念,更能引人入勝。(2)強調作用,這一段主要寫了放到開頭強調了傳主的(與傳主精神、品質等的關系)。(3)表達了作者對傳主怎樣的情感(與作者情感的關系)。(4)

12、深化了主旨(與主旨的關系)。(5)使文章結構富于變化,避免了敘述的平淡和結構的單調。3.插敘的作用(效果)(1)內容上:(如果是引述他人的話,或是傳主自己的話、書信等)突出了傳記的真實性,使文章內容更充實。深化了文章主題。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如果是引述他人的話等就屬于側面描寫)側面烘托了傳主的(如果插敘的語段拿傳主和其他人對比)通過對比,襯托出了傳主的(2)結構上:避免了結構的平鋪直敘,使行文起伏多變,使結構更加緊湊集中。對做了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二)描寫(主要是細節描寫)1.描寫的三種作用(1)讓傳主形象更全面完整,更立體化。傳主形象是由多個側面組成的,只表現其偉大的一面,而不展現

13、其普通的一面,人物就不能立體化。 (2)讓人物真實可信。要把人物寫好,就要寫其普通的一面,因為讀者是普通的公民,他愿意接受偉人身上普通的一面。這樣的人物會讓讀者覺得真實親切,易于接受。(3)符合讀者心理需要。對于大人物諸如政治家、藝術家、影視明星等,讀者已經從媒體中了解了一些他們在本行業內的成就、事跡。對于傳記作品,讀者更渴望了解一些花絮。因此,一些細節正能解決這一問題。2.兩種答題方式(1)如果是寫人物的細節,可以這樣:思維趨向:寫人物的細節細節內容獨特形象表現主題讀者心理。答題方式:通過描寫細節,刻畫出一個形象,突出(主題思想),給讀者感受。(2)如果是場面細節,可以這樣:思維趨向:場面細

14、節細節內容讀者感受表現主題。答題方式:通過對的描寫,傳神地寫出在場人的心情,烘托了的現場氣氛,使讀者仿佛置身于現場之中,產生身臨其境之感。真實性和感染力都很強。真實地反映了表達了的情感傾向。(三)議論的作用1.內容上:對主題表達起畫龍點睛的作用。評論性文字既是對 事實的闡釋,也是作者自我態度的呈現。2.結構上:用在開頭,起統領全文、點明中心、引出下文的 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題思想得到鮮明的表達;用在文章 的結尾,一般是為了加深對所寫人物的認識,深化文章的主 題思想,凸顯所寫人物的品格意義,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用在文章的中間,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使事與事之間緊密 地連接起來,使文章結構顯得嚴謹。1

15、.從側面表現傳主通過寫與傳主相關的人、事、物,從側面表現傳主的道德性格、特點、品性等。可以使傳記具有更為真實感人的力量,可以塑造豐滿的傳主形象,突出傳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強作品歷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增強文章的真實性和可讀性。2.內容和情節的需要不交代其他相關的人、事、物,內容情節就不完整,就無法更好地表現傳主。只有把傳主放到一定的環境中,他的行為、性格才顯現其合理性。這樣寫可以更好地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豐富文章內容,增強文章內涵,增強文章文化底蘊等。3.由點及面,深化主題作者要揭示某種社會道理或者一個大的群體,比如整個民族的某種品質,光憑傳主一個人無法全面地展現,就必須拓展,傳主再加上其他

16、的人、事、物,點面結合,就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現主題。4.增強表達效果增強文章的文學色彩;讓人產生豐富的想象,發人深省,耐人尋味;等等。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點,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對人物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在傳記中,引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引用內容引用效果直接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實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點,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對人物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引用詩詞可以從側面烘托和豐富傳主的思想精神,使傳記顯現出一種古樸文雅的風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強文章的趣味性,使文章更具有可讀性。引用傳主在書信、日記中的表白以及傳主的話可以印證作者的觀點,也可以使傳記具有更為真實感人的力量

17、。引用他人的話使文章對人物的評述更加全面客觀、真實可信,也能從側面烘托傳主的形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即學即練朱啟鈐:“被抹掉的奠基人”林天宏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場大雨過后,正陽門箭樓被帶著水霧的腳手架包裹得嚴嚴實實。北京舊城中軸線上的這座標志性建筑,正經歷著新中國成立后規模最大的一次修繕。由正陽門箭樓北望,長安街車水馬龍,它與城樓左右兩側的南北長街、南北池街,一同構成了北京舊城東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我問同行的一個記者:“你知道改造北京舊城,使其具有現代城市雛形的第一人是誰?”“梁思成?”她答道。這個答案是錯誤的,卻并不讓人意外。隨著北京舊城改造不斷進入媒體視野,梁思成

18、等一批建筑學家已被大眾熟知。但少有人知曉的是,從1915年起,北京已開始有計劃地進行市政工程建設,正陽門箭樓、東西長安街、南北長街與南北池街,都是在時任內務部總長朱啟鈐的主持之下改造與打通的。同樣少有人知曉的是,1925年,25歲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生梁思成,收到父親梁啟超從國內寄來北宋匠人李誡撰寫的營造法式一書,興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國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在那里撰寫了中國建筑史,成為建筑學一代宗師。而營造法式一書的發現者與中國營造學社的創始人,正是朱啟鈐。“朱啟鈐是中國古建筑研究工作的開拓者與奠基人,沒有他,就不可能在上個世紀30年代出現像梁思成這樣的建筑

19、學領軍人物,我們讀到中國建筑史的年份,還不知要推遲多少年。”中國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員曾這樣評價。但是,“由于歷史原因,他被研究者們有意無意地抹掉了”。朱啟鈐于1930年創辦的中國營造學社,將他的籌劃與組織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為學社請來當時最為優秀的學術精英:東北大學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學建筑系教授劉敦楨,著名建筑師楊廷寶、趙深,史學家陳垣,地質學家李四光,考古學家李濟他還以其社會人脈,動員許多財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學社,直接從經費上支持營造學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這樣評價朱啟鈐:“人力、物力、財力,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條件,能把這方方面面的人事統籌起來,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

20、啟鈐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個研究所行政部門做的事。”有數據顯示,截至1937年,營造學社野外實地測繪重要古建筑達206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國古建筑的科學方法,為撰寫中國建筑史構建了扎實的科學體系。假若沒有朱啟鈐,中國的古建筑研究,又會是怎樣的圖景?如今,斯人已逝,營造學社停辦也已整整60周年。6月13日的那場大雨,將故宮端門外西朝房沖洗得干干凈凈。游人如織,屋宇間卻依舊透著落寞,此處正是營造學社舊址。而位于東城區趙堂子胡同3號的朱啟鈐故居,住著數十戶人家,雜亂之中,依稀可辨當年氣魄。(摘自2006年6月21日中國青年報,有刪改)【注】 朱啟鈐(18721962),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

21、央文史館館員。2.文章多處提到梁思成,這對寫朱啟鈐有什么作用?請選一例作簡要分析。答: _解析結合文章第段進行分析,寫梁思成主要是從側面表現朱啟鈐,讓讀者對傳主有一個全面的、立體的了解。答案文章通過對梁思成有關事跡的敘述,或直接或間接地寫出了朱啟鈐對我國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貢獻。所選事例及分析:第段,文章寫記者認為改造北京舊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間接說明朱啟鈐不為人所熟知,點明題意,引出下文。第段,梁思成因營造法式一書而走上中國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在中國建筑學界有很高的地位;而營造法式一書的發現者與中國營造學社的創始人就是朱啟鈐,這間接反映出朱啟鈐鮮為人知的貢獻,照應題目。第段,點明如

22、果沒有朱啟鈐,就不可能在上個世紀30年代出現像梁思成這樣的建筑學領軍人物,直接突出朱啟鈐的貢獻。3.作者為什么兩次提到6月13日那場大雨?請談談你的看法。答: _解析文章兩次提到大雨分別在第段和最后一段。應注意從內容、結構和表現人物主題等角度進行分析。開篇寫雨是為了引出人物,結尾寫雨是為了營造落寞氛圍,首尾照應,使文章渾然一體,有力地表現了傳主。答案文章開頭寫雨中正陽門箭樓的修繕,引出朱啟鈐1915年就開始有計劃地進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設(或:現代北京舊城仍保留了朱啟鈐當年規劃的格局)。結尾的雨引出營造學社舊址的落寞和朱啟鈐故居成為大雜院的情況,照應文題,引發讀者的聯想和感慨。首尾呼應,結構完整。

23、開頭寫正陽門箭樓的修繕,結尾寫營造學社的舊址故宮端門外西朝房的落寞、朱啟鈐故居的雜亂,兩者通過“雨”聯系在一起,撫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記這位奠基人”的主題。思維建模分析傳記表現手法及作用4角度1.傳主角度:使人物形象更豐滿,突出傳主的精神面貌,增強作品的歷史深度和情感力度。2.文本角度:豐富文章內容,增強文章的真實性、可讀性、典雅性、文化底蘊。3.結構角度:照應標題,設置懸念,埋下伏筆,對比映襯,總結上文,深化主旨,彰顯品格。4.讀者角度:有助于讀者全面深刻地了解傳主的精神和影響,提升傳記的閱讀價值。答題模板:特點作用作用作用分析傳記的表現手法 咀嚼經典高考題目提升審題答題技能高考曾經這樣考

24、品答案,悟技巧,不丟分1.(2013福建卷)13題D項:文章最后一段描寫了王文顯舊居周邊的環境與情景,營造了肅殺悲涼的氛圍,表達了作者對王文顯的深切懷念與沉痛哀悼。()(那一種遙遠的幽默)本選項考查傳記中的描寫手法及其作用。文中的描寫意在表現王文顯當年的住處如今已發生巨大變化,并非“肅殺悲涼”,表達的情感是“深切懷念”而非“沉痛哀悼”。(錯誤選項,2分)2.(2011廣東卷)請分別指出文中段畫線部分所用的修辭手法,并具體說明這些修辭手法在文中的表達效果。(1)他走路比汽車或者比飛機還快。(2分)(2)對于他,辯論簡直是練武術,手、腿、頭、眼、身一齊參加。(2分)(梁宗岱先生)(1)夸張手法。(

25、1分)突出了梁宗岱善于跑路,有強健的體格。(1分)(2)比喻。(1分)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梁宗岱擅長且喜歡辯論,辯論的技巧出眾,辯論時激情洋溢的性格特點。(1分)3.(2011湖北卷)本文細節描寫十分精彩,請舉兩例加以評析。(6分)(才子趙樹理)他在一篇稿子的頁邊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對同志請注意,文內所有你字,一律不準改為妳,否則要負法律責任。”趙樹理在一個尋常字眼的使用上,不盲從,并鄭重其事地在文稿中批字強調,凸顯趙樹理較真、堅持己見的性格。老趙劃拳與眾不同,兩只手出拳,左右開弓,一會兒用左手,一會兒用右手。趙樹理不循常規,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劃拳,別具一格,意趣橫生。這個細節描寫體現趙樹理幽默風

26、趣的真性情,以及他和老舍之間的深厚感情。(每點3分)一、品悟經典課文:貝多芬:握住命運的咽喉以本為本,知能遷移從教材中尋求解題突破經典聚焦手法運用作用及效果精雕細刻肖像烘托傳主個性,為寫命運做鋪墊。大量的內心獨白細膩地展示傳主內心情感,直接體現人物精神,使文章具有真實感。引用傳主書信直接展示傳主精神,增強感染力。他人的話從側面突出傳主性格,使作者的評述更加客觀全面、真實可信。對比以傳主一生的種種不幸突出其性格的堅忍執著。以與歌德交往相處不和諧突出傳主倔強的個性。敘述中插入議論抒情表明作者的觀點態度,深化作品的主題,使作品更加真實深刻、更具表現力。細節描寫:陌生的手替他闔上眼睛暗示不認識他的人也

27、無比崇敬,表現貝多芬的偉大。二、重溫經典手法1.本文是一篇由傳主本人口述的自傳,文章的語言有什么特點?請舉例說明。毛澤東: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答: _【提示】本文語言樸實,用詞巧妙,富有特色。作為黨的領袖和政治家,毛澤東在敘述經歷的過程中,把革命斗爭中一些常用的政治術語融入家庭瑣事的描述當中,使文章語言形象、生動而幽默。如:“我的不滿增加起來了,辯證的斗爭在我們的家庭中不斷地發展著。”反映了毛澤東的叛逆精神,而且體現了他反抗意識的不斷提高。“在這個情形之下,雙方互相提出要求,以期停止內戰”“內戰”通常指國內各軍閥之間的戰爭。這件事體現了毛澤東在反抗父親時已經開始采取一定的策略,與父親交換條件,來

28、達到自己的目的,從而獲取勝利。這種策略性的反抗也反映在毛澤東后來的革命斗爭中。2.本文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有什么好處?毛澤東: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答: _【提示】事件更真實可信;自傳貼近人物心靈,字里行間流露著自然、親切與真實,傳主在回憶中敘述飽含情感,易打動人,拉近了讀者與文章的距離;語言個性色彩更濃厚,所敘事情多含自謙意味。3.本文的細節描寫很多,試找出兩三例與傳主逃學有關的細節描寫,并說說它們的作用。沈從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賜答: _【提示】(1)逃學的細節:關于小孩子打架的細節;關于爬山、翻筋斗的細節;關于劃船的細節;關于下河洗澡的細節;關于趕場集的細節。(2)這些細節描寫,把傳主逃學中所

29、經歷的人和事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使讀者在“飽覽”了如此豐富多彩而又新鮮的生活的同時,可以深刻地領略大自然和社會生活對作者的人生觀所產生的巨大影響,體會到“大書”的博大精深、奧妙無窮。4.作者為什么從楊振寧獲諾貝爾獎及其在頒獎儀式上的演講寫起?楊振寧:合璧中西科學文化的驕子答: _【提示】一上來就抓住讀者要急于了解楊振寧何以會獲此大獎的心理;通過演講的內容透出楊振寧的自豪,點出了楊振寧獲獎的原因;緊緊扣住題目“楊振寧:合璧中西科學文化的驕子”。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訓練提升不朽的貝多芬羅曼羅蘭在大風雨中,大風雪中,一聲響雷中,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咽了最后一口氣,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闔上

30、了眼睛。貝多芬!多少人頌贊他藝術上的偉大。但,貝多芬遠不只是音樂家中的第一人。他是近代藝術的最英勇的力。對于一般受苦而奮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當我們對世界的劫難感到憂傷時,他會到我們身旁來,好似坐在一個穿著喪服的母親旁邊,一言不發,在琴上唱著他隱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當我們斗爭到疲憊的辰光,到這意志與信仰的海洋中浸潤一下,將獲得無可言喻的裨益。貝多芬分贈我們的是一股勇氣、一種奮斗的歡樂。他在致不朽的愛一信中有言:“當我有所克服的時候,我總是快樂的。”致韋格勒一信中又說:“我愿把生命活上千百次我非生來過恬靜的日子的。”他還分贈我們一種感到與神同在的醉意。他仿佛在和大自然不息的溝通之下,竟感染了自然的深邃的力。申德勒說:“貝多芬教了我大自然的學問,在這方面的研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