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著名傷寒學家、內科醫家李翰卿先生從醫60余年,治學濟人,學驗俱豐,崇尚經典并能融合歷代 各家之長,善用經方且兼博采后世時方之精,臨證最善起沉病于妙用小劑之中,救危難于精析夾雜之間。李老所傳俱為真知灼見,讀后收獲良多。本文便整理了李老43則臨床辨證心法與廣大讀 者同享。1 .辨證要結合整個證候群進行綜合分析,不要單憑某一癥狀。如傷寒的證候群和溫病的證候群好 辨,假如單憑一 惡寒”癥,究竟屬風、屬寒、屬濕、屬熱,如何能認清呢?因此,辨證一定要注 意四診合參,綜合分析,方不致誤。2 .若表里證俱在時,癥狀是區別表里多少的關鍵;虛實證俱在時,脈、色、腹診相結合是區別虛 實多少的關鍵;但對大實如羸狀或至
2、虛有盛候的患者必須按腹,若腹滿硬痛拒按則為實,腹軟喜 按者為虛。3 .寒熱真假之辨別關鍵,一在于舌苔的干燥與否,二在于口渴喜冷與否。真熱假寒,必見舌苔干 燥,口渴喜冷;真寒假熱,則舌苔多潤滑,口雖渴而不喜冷飲。當明辨之。4 .虛火上逆(炎)有兩種情況,一是陰虛,須用滋陰降火;二是陽虛(虛陽外越),須用引火歸 原。陰虛水不濟火而致虛火上炎者,小便必黃赤,脈必兼數,兼見面赤、唇紅或口鼻出血、齒痛、 齒觸等癥;如系虛陽外越者,為陰盛龍雷之火浮越,亦現面赤、口渴、煩躁等熱象,但口雖渴而 不欲飲,小便必消長,脈沉小兼遲或浮大無根(尤其須注意右尺之脈),更有下肢發涼的見癥。 二者性質不同,當明辨之,不可誤
3、人。5 .傷寒是百病的基礎,傷寒之方,通治百病,善治傷寒者,雜證自易,確實如此。例如,承氣湯 不是單純治傷寒的,當歸四逆湯也不是單純治傷寒的。曾用承氣湯治腹瀉、痢疾、失眠、昏迷、 咳嗽、發熱、郁證、蟲證、瘀證、痰證、火證、濕證等病證,均取得良效,特別是一些危急重證, 用之更是得心應手,往往一劑承氣,即可救危難于既倒,使病人轉危為安。人用當歸四逆湯治療 凍瘡,我曾用桃核承氣湯治療宮外孕均一一說明一個道理,即傷寒為百病之基礎,傷寒方通治百 病,關鍵在于掌握傷寒每一方劑之功能、主治病證和應用規律,臨證運用,才會得心應手。6 .小兒之熱,如手心熱盛,多為腸胃積滯,每以保赤萬應散開泄之而愈;如手背熱,多
4、系(或兼) 表證,宜疏風清熱,發散消解之。7 .高熱證要注意其兼表、兼里各個方面。兼表者,多無汗,問有惡寒;兼里者,必大便秘,腹脹 痛拒按。前者宜汗,后者宜下,看證無誤,才能取得效驗。8 .戰汗一癥,多出現于外感熱病病程中,為邪盛正虛之時,突然出現戰栗,繼而全身汗出,是正 邪交爭之象。有戰后脈靜身涼而愈者,此為正盛邪去,有戰栗而不汗出者,或戰而汗出不澤者, 或戰而汗出太過者,均屬正虛之危象。若戰而汗出太過,來復湯、既濟湯可急用之;戰而不汗者, 可啜溫水以助之,必要時可助以強心劑;汗不止,脈仍大者,以葡萄糖之類輔佐之。熱性病過程中,若突然肢冷、脈伏,即應考慮戰汗之顯蛔,做好救治準備9 .濕,有寒
5、濕、濕熱,有在表、在里,有在上、在下之分,但都必須以濕為主,寒熱只屬兼證, 居從屬地位。如若熱勝于濕,寒勝于濕,則不在濕證范圍。必須明辨其主次,這是診斷中的一個 關鍵之處。10 .痰證,要辨別寒熱虛實。熱痰黃而口渴,溺赤,用竹瀝、膽星有效。若病垂危之喉間痰鳴者, 忌之。此屬虛痰、寒痰之屬,因三焦火衰,土崩水泛所致,醫學從眾錄中風篇曾論及,可參 閱之。11 .太陽頭痛大部分為后頭部疼痛, 但根據臨床,也有前頭部痛者,因為太陽經脈起于目內眥,上 額交巔也,但必須具有發熱惡寒、項強脈浮等方能正確,因為這是感冒風寒的表證。12 .陽虛兼外感風寒者,宜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之。但要考慮夾雜的主次,是陽虛為主
6、稍感風寒 呢,還是外感為主稍兼陽虛。前者附子多用,麻黃用量宜少;后者,則按麻黃附子細辛湯原比例 用之。如病情稍久,可改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必要時還須加入人參。所以臨床必須細心體會分析, 方能用之妥當。13 .循衣摸床,撮空理線,也屬于肝風內動之范圍,有實有虛,從全身證候、舌苔脈象綜合分析, 實者宜下,虛者大小定風珠之類可選用。14 .亡陽有二,一種為亡陽厥逆,一種為陽氣飛越。亡陽驚狂,臥起不安者,屬于后者。這種陽 氣飛越,以陰虛不能潛陽者為多見,臨床見癥,必須有脈數、喜冷之陰虛現象,如屬下寒迫陽上 越者,必須從實際證候上體驗才對。15 .腹滿身重,難以轉側,有屬濕者,也有屬熱者。如陽明篇內白虎湯
7、證,即有腹滿身重難以轉 側,必須綜合舌苔脈象及全身癥狀分析,才能診斷無誤。16 .吐觸為熱傷陽絡所致,但熱須辨實熱、虛熱。如突然發病者,體壯實者,脈象有力者,夏季 之時發者等,多為實熱,癥見舌苔黃、口苦、便秘等,便為確據。另一種,久病者,或熱病之后 期者,脈虛數者,或素有陰虛情況者,即應以虛火論治。17 .升陽之藥,什么時候可用呢?如帶證、崩漏、腹瀉日久,導致清陽下陷者。又治頭部之病, 用升陽藥的機會多,但腦充血者忌用。用藥方面,都要抓住它的適應證和禁忌證,才有把握。18 .喘無善證。喘之陳發者,以虛證為多。19 .費純甫有一治胃火郁結之案,甚佳,當細心留意體會。臨床上遇到口吐冷沫之癥,當然應
8、以 寒斷之,可問題在于用溫藥而更盛,此時又不能用苦寒,所以滋胃陰以清胃火,實屬良法。但我 們不能因為有此案而懷疑吐冷沫之癥。開始用藥寒熱亂投,常致影響以后用藥,所以開始用藥不 宜太亂,用量不宜過大,即是這個道理,當注意之。20 .消化性潰瘍,一般應采取芍藥甘草湯加減治療。曾治一例,因其遇冷即發,用芍藥甘草附子 湯好轉。所以,臨證用藥,不能拘于常法,而應細心辨證。21 .曾治一西醫認為是麻痹性腸梗阻之病人,經診為虛寒火實之證,融合黃龍、溫脾、大承氣之 意,一劑即減輕。再診,右脈稍有力,左脈沉,此為兼有郁結,再加香附,一劑則梗阻現象基本 解除。22 .痢疾初起兼發熱,多為表熱,葛根等為必用之藥。曾
9、治一小孩,9歲,患暴發型痢疾,因兼表熱,給以葛根苓連湯加銀花、連翹,一劑即熱退。一般如系熱痢、白痢,用白虎湯,赤痢用白 頭翁湯(不兼表證)加減。便澀的加大黃以疏通之,亦為治痢之要則。23 .凡瀉證,瀉前即痛,瀉后痛止者,此為有火實的征象,治直補中寓瀉。如系胃苓湯證,亦須 少加入大黃、枳實方可。24 .曾遇一例再障貧血,審其證系肝氣郁結,用逍遙散治之好轉。凡遇再障貧血,應從肝、脾、 腎三個方面辨治。如脾的方面,血為水谷之精氣,由脾胃所化生,若脾胃傷,何以生?但導致脾 胃受傷不能生血的原因又是什么,需要進一步辨識,找準這個原因,即可治好。上述從肝論治用 逍遙散,僅系一個方面。25 .曾治一失眠患者
10、,多時不愈,診之發現下腹部有壓痛,考慮為瘀血,用桃仁、赤芍、棗仁、 扶神等,予數劑,顯著好轉。此失眠即由于瘀血所致也。26 .痹證晝輕夜重者,陰邪在陰分也。遇風雨陰晦而甚者,此陰邪犯陽分之證也。得暖遇熱而甚 者,此濕熱傷陰之火證也。體重者,為感濕之著痹證也。用散風除濕之行痹方而不效者,屬寒濕 之證。痛處發紅,按之仍熱,為風化為熱之證也。27 .痹證,其在皮脈者易治,在筋骨者難已。五痹日久入臟,其人中虛者,難治多死;五痹日久, 不見五臟痹之癥狀者,為臟實不受邪,易治。28 .痹證大抵知痛知癢者易治,不痛不仁者難醫。入臟者死,留連于筋骨之間者,痛久難愈,留 于皮膚之間者易治。29 .虛勞須分陽虛與
11、陰虛,其共同點為盜汗、脈數、經閉、咳嗽等癥,不同點為陽虛畏寒,不喜 熱飲,陰虛畏熱,口干口渴,喜飲,當辨別清楚。30 .數脈有虛有熱,數而無力為虛,虛勞之證脈皆數,其中數而有熱象為陰虛,數而無熱象為氣 虛。臨證遇數脈,宜詳辨之。31 .大脈屬虛(大虛有盛候),當結合病史及臨床見癥加以分析,如屬熱盛者,即白虎湯證的一 面,當不難辨認。這種脈象,老年患者居多,或久病之后亦可見到,不論陽虛、陰虛都有,尤當 細加辨之。32 .真武湯,用治喘證、咳嗽、氣短、心臟病等,辨證著眼點在于有水氣而屬寒性者,用之即效。 本方為治陽虛不能化水而設,虛者應加人參,臨床如見浮腫不得臥,小便不利,畏涼喜熱,皆可 用之。3
12、3 .烏梅丸證之特征即上熱下寒,如發現嘔吐蛔蟲,心中痛熱,氣上沖胸,并有腹瀉,即屬此證, 細心體會,不難辨識。久痢之寒熱夾雜者,亦可用之。曾治一膽道蛔蟲癥,療效很好,但必須符 合上述證候特征,才會有效。34 .傷寒論小建中湯小柴胡湯條,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予小建中湯,不瘞者, 小柴胡湯主之。這兩種證候常易混淆,示人以腹痛脹之證候,須先分清這兩個方面,前者屬于虛 寒,后者屬于肝氣不舒,即小柴胡湯去黃苓加芍藥之意,非叫人先用小建中試之,而后再用小柴 胡也。35 .補中益氣湯治中氣下陷變生諸證,問題在于什么是中氣下陷,我們如何去辨識它?只有辨清 是中氣下陷,用之才效。如臨床見到久瀉、久
13、痢、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崩漏不止、白帶日 久而多、小便多而頻等,都可首先考慮是否中氣下陷,再審其全身癥狀,必有倦怠懶言,多汗, 氣短,脈虛,或大而無力,則不難辨識。36 .磁石滾痰丸主治頑痰怪證,應用目標為體格壯實,有熱,口苦,痰粘稠,便秘者,脈象必沉 滑而有力,舌苔粘膩。至于控涎丹,為逐飲之劑,無此證之熱象,痰清稀者宜之。37 .開麻葛根湯,宜于麻疹將出未出之際,而伴有腹瀉者宜之。其表證常兼有目痛鼻干不得眠, 口稍渴。陽明熱甚者禁用。無下陷之機者,亦勿用。至于發斑者,宜犀角化斑湯,勿須透表。疹 則必須透達,故多宜開散之劑。38 .月經痛連乳脹痛者,多屬肝經,兼腰困者,多屬腎。前者逍遙散加
14、減,后者川斷、杜仲等選 用,但臨床多混合出現,孰輕孰重,用藥當權衡之。39 .曾治一女性患者,嘔吐較劇,飲食入口即吐,伴有月經過多疾患,左脈沉,已 20天,胃部尚 有拒按、便秘。此病為肝郁導致胃氣不降,為寒熱虛實夾雜之證。仿干姜黃苓黃連人參湯之意, 加半夏、當歸、大黃、旋覆花、代赭石等品,效果很好。40 .白帶一證,總的來說不外濕熱、寒濕郁結幾個方面,問題在于我們如何辨其性質,這就需從 全身癥狀來鑒別。如兼胸滿、脅脹、曖氣、寒熱,脈沉弦(尤其左脈),即可考慮肝郁的一面, 同時肝郁可影響心,又可影響脾,臨床務須隨機應變。例如,用逍遙散時,如有心悸失眠、血虛 諸癥之時,可合歸脾;有肝熱之征時,宜加
15、丹桅;如日久,又兼腎虛者,可合六味。必須是審證 明確用之才有效,否則亂用妄用是不會有效的。41 .黃帶,為婦科常見的證候。傅青主有易黃湯的方子,然黃帶也有不同情況,究竟哪一種黃帶 適用易黃湯呢?以藥測證,當為子宮有濕熱,兼脾腎兩虛者,可以用之。同時,不是脾陽虛而是 脾陰虛的情況下可用,癥見帶如濃茶,氣味臭穢,飲食減少,不喜燥熱,腰困帶多。42 .病情是復雜的,寒熱虛實常交互出現,臨床須在這些方面多留意。如曾治一婦女產后之病, 表現為嘔吐、腹瀉、口苦、胃脫有壓痛,平素是虛寒體質,當然產后為虛,腹瀉為虛象,兼有體 質偏寒,拒按為實,口苦為熱,證情是復雜的,給以人參補虛,干姜溫中祛寒,半夏止嘔,大黃
16、 去其實兼清泄其熱,一劑即愈。43 . 一產后病患者,系剖腹產,產后腹脹,經西醫檢查,為繼發性腸梗阻。經會診,發現兩個特 征:一是吐痰清稀量多;二是腹雖脹,無明顯拒按,鼓腸較劇,微熱。擬方二陳湯加萊旅子、大 腹皮、柴胡、桃仁、益母草等,服后即減輕。又治一例產后鼓腸,審證系瘀血,擬當歸、川茸、 桃仁、乳香、沒藥、大腹皮、臺參,亦治愈。因無明顯寒熱,故藥亦不用溫涼之品。總之,必須 抓住主要環節,用藥恰如其分,自然見效。本文選自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李翰卿(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王象禮,趙通理 主編) 沈氏女科12味家傳效藥妙用12味傳統效藥沈氏女科都有妙用,現述要如下:1 .仙鶴草扶正優于止血大
17、凡神疲乏力,頭暈目花,氣血虧損,均可以仙鶴草 1030g配其他補虛之品,如生黃黃、當歸、 黨參、白術、山藥等而獲效。仙鶴草還有抗月中瘤作用,對于癌癥患者扶正祛邪為一舉兩得之妙藥。醫者視仙鶴草只重其收斂止血之力,而疏于扶正培本之功。故提示曰:仙鶴草扶正優于止血。”2 .金銀花炒炭消炎力強金銀花的莖葉稱 雙冬藤”,除具有金銀花的功效,外兼清經絡風濕熱毒,且能抗炎止痛,善治風濕熱痹,關節紅月中熱痛、屈伸不利、血沉增快者更宜。可用3060g。3 .五倍子降糖但澀胃但其性寒澀,過量澀胃,脫部不適,燒心嘈雜。用量應在 10g以下,或研末裝入腸溶膠囊中吞服, 則可加大劑量,每次可吞30g,則降糖作用更為明顯
18、,而澀胃之性大為降低。6 .白花蛇舌草清熱利尿而不傷胃7 .烏藥一元胡烏藥 性溫,味辛,歸肺、脾、腎、膀胱經。有行氣止痛、溫腎散寒之功。元胡性溫,味辛、苦,歸心、肝、脾經。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元胡始載于李時珍本草 綱目,有 活血,利氣,止痛,通小便”四大功效,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 諸痛”。開寶本草曰元胡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妙品。二藥配伍 順氣開郁,散寒止痛。治療月經來潮前或經來之初小腹脹滿, 疼痛拒按,得熱痛減之氣 血郁滯,寒凝血瘀之痛經。9 .小茴一香附小茴香 性溫,味辛,歸肝、腎、脾、胃經。有散寒止痛、理氣和中之功。香附性平,味辛、微苦、微甘,歸肝、三焦經。有疏肝
19、理氣、調經止痛之功。兩藥合用,散寒行氣,調肝止痛,對常感胸脅脹滿、曖氣頻作、肝胃不和之氣滯寒凝痛經效果較佳。10 海藻一昆布海藻 性寒,味咸,歸肝、腎經。有消痰軟堅、利水消月中之功。昆布 性寒,味咸,歸肝、腎經。有消痰軟堅、利水消月中之功。兩藥 功用相同,相須為用,加強消痰散結、化瘀軟堅之力。治療因子宮內膜異位癥(巧克力囊月中)、 盆腔炎性包塊等所致之痛經。11 .穿山甲一瓦楞殼穿山甲 性微寒,味咸,歸肝、胃經。有活血消通經下乳、消月中排膿之功。瓦楞殼性平,味咸,歸肺、胃、肝經。有消痰軟堅、化瘀散結、制酸止痛之功。兩藥配伍,活血消軟堅散結,化瘀止痛。治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瘤等之
20、 痛經。12 .鹿茸不能亂用,鹿角膠、鹿角霜提倡多用鹿角膠溫補腎陽,益精養血同鹿茸,但其溫性已減而增養血止血之力,專治虛寒性的吐觸崩漏、 再生障礙性貧血和陰疽內陷。熬膠后所剩骨渣為鹿角霜,其溫補腎陽、益精養血之功雖小猶存, 且溫通之力大增,又可收澀,并不滋膩,比用鹿茸的不良反應大大減少,臨床可用于陽虛的食少 便油、腰膝冷痛、遺精遺尿、崩漏帶下,寒凝的痹證陽痿、胸痹心痛、膏淋日久、澀痛不著而腰 痛如折等證。價格又較鹿茸便宜,只要對證,可用1530g,可以代替鹿茸,提倡多用。13 .晚蠶砂祛風除濕,和胃止痛晚蠶砂,異名原蠶屎(別錄)、蠶砂(陶弘景)、馬鳴肝(東醫寶鑒)、晚蠶矢(本草備要)、Word
21、資料二蠶砂(江蘇藥材志),為蠶蛾科昆蟲家蠶蛾幼蟲的干燥糞便。主產浙江、四川、河南等地。蠶砂煎劑有抗炎、促生長作用,葉綠素衍生物對體外肝癌細胞有抑制作用。 蠶砂含大量胡蘿卜素, 還富含葉綠素和維生素E、K與果膠等,是提取這些化學物品較為經濟的原料。蠶糞還用來制作 蠶砂枕頭,具有清涼和降血壓等效果。本草綱目:治消渴、結及婦人血崩、頭風、風赤眼,祛風除濕。”名醫別錄:生腸鳴, 熱中,消渴,風痹,隱疹。”晚蠶砂主要功效是祛風燥濕,清熱活血。臨床主要用于治風濕、皮膚不仁、關節不遂、急劇吐瀉轉筋、筋骨不遂、腰腳作痛、腹內瘀血、頭風赤眼。晚蠶砂還有和胃止痛作用,可治痛經痹病、脫腹痛。內服煎湯,包煎1015g
22、,或入丸、散。外用炒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可治癱瘓筋骨不遂,由于血虛不能榮養經絡,而無風濕 外邪侵犯者,則不宜服用。醫人醫心17:27文引用自春風微拂皂莢祛痰功效芻議 -貴州中醫何錢的日志皂莢祛痰功效芻議皂莢系豆科植物皂莢樹的果實,性味辛,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有祛痰之殊功。考其祛痰之力,本草諸家多有描述。藥品化義云:皂莢味大辛主開散為搜痰快藥”,日華子曰其消痰”,得配本草稱其 搜風除痰”,本草綱目載: 通肺及大腸氣痰氣喘咳”,尤 在涇稱本品 味辛入肺,除痰之力最猛。”皂莢丸,即以本品作蜜丸,用棗膏湯下,治咳逆上氣, 時時唾濁不得眠;釣痰膏,亦以皂莢熬膏,加醋煮半夏及明磯,合柿餅搗為丸,用
23、于胸中痰結證。吸取先賢經驗,筆者治療現代醫學之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月中,肺心病,肺炎,哮喘等疾,凡 咳喘痰多者,在常規用藥基礎上加用本品,能立解其危。本品可消痰積,對各種痰積結聚成塊而 生癖者,亦可隨證配伍健脾行氣,軟堅散結之品,每取佳效。今人有用本品于肥胖癥、座瘡之 治,亦取其化痰濁之力。傳統認為,皂莢尚有利關節之功。早在本經即有本品主風痹死肌”之記載,日華子亦云其可 通關節”。然痹癥死肌,每夾痰瘀,痰瘀互結,留連關節、經絡,則斯證膠結難解。此際, 祛痰逐瘀至關重要,皂莢則有此功。縱觀皂莢之功,不惟祛有形之痰,尚可逐無形之痰。危癥痼疾,若果斷投之,每取捷效。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本品于今人之
24、醫案似不常見。古云:臨證如臨陣,用藥如用兵。臨證遣藥,關鍵 在醫者駕馭之本領。誠如清代早期醫家徐大椿所言:操縱之法,有大權焉。”如懼其辛散走竄,藥性猛烈,避而不用,不亦惜哉!入煎劑宜36克。孕婦、血證禁用,虛證慎用。(何錢)皂莢的功效作用【性味歸經】辛、咸,溫,有小毒。入肺、大腸經。【功效】祛痰,開竅。【功效作用】1 .祛痰止咳:用于頑痰阻塞、不易咯出、胸滿氣逆、喘急、時吐稠痰,單用本品為末,蜜丸,棗 湯沖服,或用焦皂莢研末,每次1.5克沖服。如頑痰色黃膠固難咯,亦可配海浮石、海蛇殼粉密 丸沖服。2 .通竅開閉:用于中風口噤、昏迷不省人事者,可與細辛、薄荷、南星、半夏、雄黃等份為末, 吹鼻取嚏
25、,如通關散。用于癲癇痰盛、牙關緊閉,可與白磯等份為末,溫水調灌取吐,如稀涎 Word資料散。用于大便燥結不通,以皂莢煨炭存性研末,每次 3克,日1次,米湯送服。【鑒別應用】皂莢與天南星,二者均辛溫燥烈,都有較好的豁痰作用,對中風痰涌、口噤不語及 癲狂痰盛之證,可相須為用,加強祛痰作用,但前者除豁痰外,有較好的通關開竅和滑潤大腸作 用,對于痰壅昏迷口噤者,不淪內服或吹鼻均較為常用,后者除祛痰外,有祛風作用,對于痰盛 而動風之證及痰阻經絡、肢體麻痹等證,較為適用。【配伍應用】1 .配晚蠶砂:蠶砂祛風除濕,活血定痛,和胃化濁,開消防腐;皂莢降濁潤燥,潤腸通便,祛風 消月中。晚蠶砂以開清為主,皂莢以降
26、濁為要。二藥伍用,一升一降,升降和協,升清降濁,消脹 軟便甚妙。2 .配菖蒲:皂莢辛散走竄,外用有通關開竅之能,內服有強烈祛痰作用;菖蒲芳香開竅,化痰開 壅。二藥配用,開竅通關,對卒然昏迷、口噤不開,屬于實閉之證,可用二藥研末,吹鼻取嚏, 以促蘇醒。3 .配白磯:皂莢消痰積,破積。開竅搜風,配白磯化痰滌熱,劫黏滑之稀涎,臨床用治體質壯 實、痰涎壅盛、喉中痰聲漉漉、胸膈窒寒者。4 .配細辛:皂莢辛散走竄,善化膠粘之痰,開風痰之閉塞;細辛辛香宣散,善開結氣,宣郁滯, 力氣開竅。二藥合用,具宣肺氣、化痰涎、開清竅之功,用治中風或痰厥所致的猝然口噤氣塞、 人事不省、牙關緊閉、口流痰涎等證。【應用注意事
27、項】此藥藥性強烈,應用時應中病即止,不可過劑。虛弱之體及孕婦忌用。【用法用量】內服:36克,入煎劑。宜入丸散。如焙焦研粉吞服,每次 0.51.5克。內服均 宜焙焦用。如服量過多,易引起嘔吐及腹瀉。外用:適量,煎湯洗,搗爛,或燒存性研末敷。【功效特點】本品辛散走竄,咸能軟堅,入鼻則嚏,入喉則吐,服之能豁痰導滯,祛濕除垢,通 利二便,所以有通竅祛痰之功效,適用于頑痰壅盛、膠周難咯、喘急脹滿等證。如有痰壅氣逆、 神昏不醒,或中風口噤之證,可用之通關開竅以急救之。外煨可消月中止癢,用治癰月中瘡毒,功效 亦 蠶沙皂莢子【伍用功能】蠶砂祛風除濕,活血定痛,和胃化濁,開清,防腐;皂莢子降濁潤燥,潤腸通便,
28、祛風消月中。晚蠶砂以開清為主;皂莢子以降濁為要。二藥伍用,一升一降,升降協和,清升濁降、 消脹軟便其妙.【主治】1.頭昏,頭暈,證屬消濁升降失調者;2.胃脹、腹痛,證屬消濁升降失調者;3.大便硬結, 排便困難,或大便初硬后油者。【常用量】蠶沙610克,布包煎。皂莢子610克,打碎先煎。【經驗】以晚蠶砂、炒皂角子并書,它出自清 吳鞠通溫病條辨下焦篇宣清導濁湯。用于治 療濕溫(指夏秋之季感受濕熱之邪所引起的一種熱性病,癥見發熱持續,頭重身痛,胸脫痞悶,苔白膩或黃膩,脈濡)久羈,彌漫三焦,神昏竅阻,少腹硬滿,大便不下,吳鞠通云:晚蠶砂化濁中 清氣,大凡肉體未有死而不腐者,蠶則僵而不腐,得清氣純粹者也
29、。故其糞不臭不變色,得蠶之 純清。雖走濁道而清氣獨全,既能下走少腹之濁部,又能化濁濕而使之歸清,正人之不正也。用 晚者,本年再生之蠶,取其生化最速也。皂英辛咸性燥,入肺與大腸。金能退暑,燥能除濕,辛 能通上下關竅,子更直達下焦,通大使之虛閉,合之前藥,憚郁結之濕邪,由大便而一齊解散矣。” 二藥伍用,升清降濁甚妙。吳氏用此對藥,以導濕濁從大便出,固具巧思。二藥參合,升清降濁,上能治頭暈,中能消胃脹,下能通大便。對于清濁升降失調引起的頭暈、腹脹、腹痛,以及大便 秘結難下,或初硬后油者均有良效。皂角子以炒品為佳,因其滑腸潤便,降濁通便的力量增強。砂的功效作用【性味歸經】甘、辛,溫。入肝、脾、腎經。【
30、功效】燥濕祛風,辟穢化濁。【功效特點】本品既能燥濕祛風,又善化胃腸濕濁,故為風濕痹痛、霍亂吐瀉、腹痛轉筋之要藥。【功效作用】1 .燥濕祛風:用于久病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可與靳蛇、千年健、土元、全蝸等同用,如蠶蛇湯; 或用蠶砂裝兩袋,蒸熱輪流熨患處。2 .辟穢化濁:用于內傷飲食引起的急性腸胃炎,可與慧以仁、半夏、木瓜同用。用于癮氣挾濕、胸脫痞悶、煩熱不安、入暮尤甚者,用蠶砂 90克水煎取汁,以布漬藥汁熨胸部,日23次, 能寬胸消痞。3 .祛風止癢:本藥配疏風清熱涼血藥,取其行氣祛風之效。用于皮膚濕疹,內服外用均可。【鑒別應用】蠶砂與伸筋草,均可用于轉筋證。蠶砂甘辛而氣溫,善長燥濕祛風,既能化胃腸
31、之濕濁,又能祛濁開清,主治濕盛之吐瀉轉筋證;伸筋草苦辛而氣溫,具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之功, 尤長于舒筋緩攣,主要用于風濕痹痛所引起的筋脈拘攣、伸展不利證,二藥同中有異。【配伍應用】1 .配皂莢子:蠶砂祛風除濕,活血定痛,和胃化濁,開消防腐;皂莢子降濁潤燥,潤腸通便,祛 風消月中。蠶砂以開清為主,皂莢子以降濁為要,二藥伍用,一升一降,升降協和,清升濁降,消脹軟便效佳。2 .配木瓜:蠶砂甘辛溫,祛風除濕,和胃化濁,既引濁下趨,又化濁使之開清;木瓜性酸澀,善 能化濕和中,舒筋和絡,既于濕熱可疏,復于耗損可斂。二藥配伍應用,化濕和中、升清降濁之力甚佳,主治濕熱內蘊、霍亂吐瀉之證。【應用注意事項】癱瘓筋骨不遂由于血虛不能榮養經絡而無風濕外邪侵犯者,忌用。【用法用量】內服:915克,入煎劑,或入丸散。外用:炒熨,煎水洗,或研術調敷。濕滯大腸【臨床表現】身熱不揚,頭暈脹如裹,甚則神志昏蒙,脫痞,嘔惡,少腹硬滿,大便不通,舌苔垢膩,脈濡。【證候分析】這個證候是濕邪阻滯在大腸,選自溫病條辨下焦篇第55條,身熱不揚,說明是濕重于熱,熱蘊濕中。這個證候的主癥是大便不通,因為濕邪粘滯在大腸,導致傳導失司,腑氣不通,所以大便不通。大便不下則體內的濁氣不能排出,濕邪沒有出路,所以 就以大腸為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學植樹面試題及答案
- 西醫臨床常見疑難病癥的備考策略試題及答案
- 系統規劃與管理師考試復習計劃細節試題及答案
- 藥效學與藥代動力學關系試題及答案
- 激光光學系統分析試題及答案
- 激光教育培訓現狀探討試題及答案
- 藥物生物等效性考察試題及答案
- 智障社會測試題及答案
- 激光材料應用技術試題及答案
- 技術背景對專利影響試題及答案
- (人教PEP版2025新教材)英語三年級下冊全冊教案
- 泳池裝修承包協議書
- 2024年河南高職單招職測模擬題庫及答案解析(共100道試題)
- 數字化時代企業成本管控
- 2024詩詞大會100題題庫(含答案)
- 2024年浙江省中考英語試題卷(含答案解析)
- GB/T 17554.1-2006識別卡測試方法第1部分:一般特性測試
- 2020年圍術期出凝血管理麻醉專家共識(完整版)
- 有砟軌道鋪設的施工講解
- 熱性驚厥診療指南(完整版)
- 9米空氣懸架大客車后懸架設計畢業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