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精品限時作業21 散文閱讀_第1頁
2013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精品限時作業21 散文閱讀_第2頁
2013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精品限時作業21 散文閱讀_第3頁
2013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精品限時作業21 散文閱讀_第4頁
2013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精品限時作業21 散文閱讀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3屆高考一輪復習立體設計精品限時作業21散文閱讀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被春天染紅的小溪莫景春不知有多久沒回桂西北的故鄉了。春天來了,故鄉突然像剛冒出地面的青草在心底瘋長起來,思念溢滿整個心窩。于是沐著習習的春風,回老家住了幾天。村前有一條彎彎的小溪,像故鄉的一條臍帶,從村后的大山里潺潺流出。溪水清澈見底,即使是狂風暴雨的夏天,也絕沒有那種狂奔怒流的混黃,總是那樣的文文靜靜,只是在寒冷的冬天有些消瘦,但蓬勃的春天一來臨,它便盈盈地豐滿起來。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到小溪邊捧一把清水,肆意地潑到臉上,讓那種清涼淌滿整個臉,讓自己和故鄉作最親密的接觸,再跟大伯大嬸們聊聊,聽聽他們親切的

2、話語,感受久違的鄉情。一個春意盎然的早上,我驚呆了。小溪變了,那清亮可人的臉不見了,換成了粉紅的臉,滿溪滿溝的粉紅,紅得讓我心跳加快,又讓我心里暖暖的。我伏到溪邊的青石上,端詳這一奇異的變化。那紅紅的溪水,緩緩流著,不再清澈的水倒映不出我的臉了。將臉再湊近些,一股淡淡的香味彌漫著,絲絲入鼻。我情不自禁地想將手伸進那緩緩流動的粉紅,捧上一把細細品玩,又不忍心攪動溪水,也在擔心那片紅會不會是什么污染物。再看看早起的大伯大嬸,他們若無其事地在那里洗臉洗菜。一位大伯似乎看出了我的遲疑和驚訝,跟我搭腔:“娃兒,沒什么奇怪的,那漂在水上的是桃花。”什么?桃花?我心里猛然出現一片迷人的桃花燦爛的畫面。“那是

3、你家鄰居大叔前兩年在后山種的桃樹落下的桃花。”接著他便告訴我鄰居家大叔全家到村后的荒山上開墾桃林的事。聽著大伯的敘說,手迫不及待地伸進了溪水,滿滿地捧了一把,撲到臉上,那樣的清涼芬芳,我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便急急地往山后趕去。桂西北很多地方九分石頭一分土,滿是怪石嶙峋,只在石縫中窩著一點泥土。辛勤的一個粉紅的桃花人。香氣更濃了,我們倆相視而笑,盡情地享受這桃花雨的芬芳。小溪被染得更紅了,“叮叮咚咚”地跑著,快快樂樂地要跑出山外了。(選自2011年8月3日文藝報,有刪改)1小溪是本文重要的敘寫對象,簡要分析小溪在本文中的作用。_【答案】小溪是全文的線索,把“我”對家鄉的描摹、贊美串在一起。小溪是

4、家鄉的縮影,形象地反映出家鄉的變化;小溪是情感的載體,寄托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2本文贊美了故鄉發生的可喜變化,請結合全文說說故鄉發生了哪些變化。_【答案】清澈的小溪在春天被染成了粉紅色;貧瘠的山谷變成桃花源;緩慢而沉重的生活有了轉機;鄉親們由愁眉苦臉變得神采飛揚;由恨“生不逢地”變為積極建設家鄉。3第自然段寫得生動形象,請分析該段的表達特色。_【答案】用擬人手法寫小溪的變化;從視覺、嗅覺角度描寫了小溪的色彩和芬芳;用心理描寫刻畫“我”看到小溪變紅后的心理活動;語言優美,富有韻味。4第到自然段意境優美,請探究這幾段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意境產生了怎樣的效果。_【答案】意境:通過桃花紛飛、人披桃花

5、、小溪歡歌等秀美圖景,營造了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的優美意境。效果:詩意的場景讓人真切感受到故鄉的變化;大叔的歡笑生動反映了家鄉人民精神面貌的改變;小溪的歡唱含蓄預示了家鄉未來會變得更美好。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重巒疊嶂間的田園余秋雨現在有不少歷史學家把陶淵明也歸入魏晉名士一類,可能有點粗糙。陶淵明比曹操晚了士的艱澀,但民眾的接受從來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轟動,而陶淵明恰恰拒絕轟動。民眾還在乎故事,而陶淵明又恰恰沒有故事。因此,陶淵明理所當然地處于民眾的關注之外。同時,也處于文壇的關注之外,因為幾乎所有的文人都學不了他的安靜,他們不敢正眼看他。他們的很多詩文其實已經受了他的影響,卻還是很

6、少提他。到了唐代,陶淵明還是沒有產生應有的反響。好評有一些,比較零碎。直到宋代,尤其是蘇東坡,才真正發現陶淵明的光彩。蘇東坡是熱鬧中人,由他來激贊一種幾百年前的安靜,容易讓人信任。細細一讀,果然是好。于是,陶淵明成了熱門。由此可見,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霧遮蓋數百年之久的,這種云霧主要是朦朧在民眾心間。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驚世高峰。5.下列對這篇散文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A陶淵明和曹操、阮籍、嵇康都清醒地認為,三國群雄為權謀爭斗,既很無果,也很無聊。B“他可能還會覺得”,從字面上看是陶淵明覺得,從實質上

7、看其實是作者覺得。C在漫長的中國文化史上,出現過跳躍的三段是:古代到三國,三國到魏晉,魏晉到陶淵明。D中國的文化人格從漫長的古代史到東晉末期出現了三次非常重要的發展變化。E本文采用了比喻、比較及欲揚先抑的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藝術表達效果,很有感染力。【解析】A項,“都清醒地認為”欠妥,一者文中無此說法;二者從文中“基本一致”所有的文字。7.以文章內容為例,概括說明“安靜”對中國文化人的影響。_【答案】魏晉名士沒有得到安靜,也就沒有找回自我去處,或者當眾而死,或者重返仕途。屈原、司馬遷得到過被迫的安靜,使其身處安靜,但心仍惦念朝廷。安靜使陶淵明徹底回歸自我,身心解放,數百年后成為中國文化的高峰。8.作者在文末說,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卻完全沒有注意那“隱隱青褐色的高峰”。歷史文人們大多數都喜歡成為土坡,不愿成為被“遮蓋數百年之久”的高峰。針對這樣的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