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哲期末復習資料(精華版)_第1頁
馬哲期末復習資料(精華版)_第2頁
馬哲期末復習資料(精華版)_第3頁
馬哲期末復習資料(精華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復習資料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從創造者、繼承者的認識成果講: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而由其后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從它的階級屬性講: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于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從研究對象和主講內容講: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是關于資本主義發展和轉變為社會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不可分割的三個主要

2、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 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馬克思兩貢獻)歷史唯物史觀: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剩余價值學說:預付資本在運動中實現的價值額減去預付資本價值以后的一個價值增值19世紀406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前人的成果,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前人包括:德國古典哲學代表人物喬·威·弗·黑格爾和路·費爾巴哈,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代表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空想社會主義代表法國的昂利·圣西門、沙爾·傅立葉和英國的羅伯特·歐文)哲學基本問題:哲學

3、基本問題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是解決其他一切哲學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哲學可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對立的基本派別。唯物主義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唯心主義就把上面的物質和意識換了一下。哲學又可以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在歷史上又形成了無神論和有神論的觀念。人類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充分證明了有神論的虛幻性。根據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種不同的觀點。辯證法堅持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世界,認為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內部矛盾。形而上學則主張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既堅

4、持唯物主義,又堅持辯證法,才能全面地認識世界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只有達到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才能有科學的徹底的唯物主義和科學的徹底的辯證法。關于意識: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像。社會實踐特別是勞動在意識的產生和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意識從其本質來看物質世界的主觀映像,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意識在內容上是客觀的,在形式上是主觀的。這表明,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于物質并反作用于物質。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的理論意義:第一,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存在性原則,堅持了唯物之一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第二,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有力地批判

5、了不可知論。第三,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第四,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不僅自然界是物質,人類社會也具有物質性,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他的物質性。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脫離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設想不運動的物質,將導致形而上學;另一方面,物質是一切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的實在基礎和承擔者,世界上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任何形式的運動,都有它的物質主體,設想無物質的運動,將導致唯心主義。社會的物質性主要表現在:第一,人類社會依賴于自然界,是整個物質世界的

6、組成部分。第二,人們謀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活動雖然有意識作指導,但仍然以物質力量改造物質力量的活動,仍然是物質性的活動。第三,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集中體現著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人類實踐活動:人類實踐活動的具體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實踐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質生產勞動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和科學實驗等。物質生產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是人們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也就是主要表現為階級斗爭;科學實驗室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準備性和探索性的實踐活動。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在唯物辯證法的體系中,對立統一規律是其實質和核心。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

7、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永恒發展的內在動力,從根本上回答了事物為什么會發展的問題;對立統一規律是貫穿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唯物辯證法基本范疇的中心線索,也是理解這些規律和范疇的“鑰匙”;對立統一規律提供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規律及其客觀性:規律這一范疇,揭示的就是事物運動發展中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本質:任何規律都是事物的內在根據和本質聯系。必然:任何規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確定不移的趨勢。穩定:任何規律都是同類現象背后的共性,是豐富多彩的現象背后的穩定聯系。規律是客觀的。客觀性是規律的根本特點,它的存在不依賴于人的意識。人們在實踐中,透過大量的外部現象,

8、可以認識或發現客觀規律,并利用這種認識指導實踐,打到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為社會謀福利的目的。意識的能動性:意識的能動性是人的意識所特有的積極反應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第一,意識是能動的,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第二,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第三,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客觀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識還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第五,意識是物質的產物,是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像。意識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辯證統一:首先,必須尊重客觀事實。其次,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發揮主觀能動作用上應注意:首先,從實際出發,努力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其次,實踐是發揮人的主觀

9、能動作用的基本途徑。最后,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還依賴于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活動室以改造客觀世界為目的、主體與客體之間通過一定的中介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主體是指具有思維能力、從事社會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客體是指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中介是指各種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運用、操作這些工具和程序和方法。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從根本上說是認識關系和實踐關系。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它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第二,實踐為認識提供了可能。第三,實踐使認識得以產生和發展。第

10、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認識運動的基本規律: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存在的辯證途徑。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認識運動不斷反復和無線發展。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食物的現象、事物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理性認識是指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個形式。真理的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真理的內容和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

11、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正確揭示,就在于思想與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一致性。真理的客觀性決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對于特定的認識客體來說,真理只有一個,它不因主體認識的差別和變化而改變。真理的絕對性即具有絕對的真理,是指真理的無條件性、無限性。真理的相對性即具有有條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條件下,人們對事物的客觀過程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總是有局限性、不完全的。真理與價值的辯證統一:真理和價值在實踐中的辯證統一關系包括:首先,成功的實踐必然是以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一為前提的。其次,價值的形成和實現以堅持真理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價值的。最后,真理和價值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試相互

12、制約、相互引導、相互促進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時人類創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是辯證統一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既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也是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也是從必然走向自由的過程。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想適合的生產關系。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發生矛盾。社會存在于社會意識

13、及其辯證關系:社會存在也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是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及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無論是地理環境還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脫離社會生產而產生作用,都不能決定社會的性質和社會形態的更替。在人們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中,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特有的發展形式和規律表現在:首先,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各自具有的歷史繼承性。最后,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是通過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實現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生活和全部歷史的基礎。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生產力具有客觀現實性和社會歷史性。生產力具有復雜的系統結構包括: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生產與生產關系式不可分割地相互聯系著的。生產關系式人們在物質生產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