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教七年級歷史下冊專項試題(含答案)_第1頁
【歷史】人教七年級歷史下冊專項試題(含答案)_第2頁
【歷史】人教七年級歷史下冊專項試題(含答案)_第3頁
【歷史】人教七年級歷史下冊專項試題(含答案)_第4頁
【歷史】人教七年級歷史下冊專項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七年級下冊綜合題 辨析題 論述題1閱讀清朝閉關鎖國圖:請回答;談談清朝閉關鎖國政策造成了什么影響? 【答案】與世隔絕,看不到世界的變化,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科學知識和生產技 術,使中國在世界逐漸落伍了。【解析】【詳解】 據所學知,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與世隔絕,看不到世界的變化,未能適時地向西方 學習先進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逐漸落伍了,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落后挨打。2隋唐時期一度出現了繁榮的盛世局面。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隋文帝主要的功績,在于統一全國后,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使連續三百年 的戰爭得以停止,全國安寧,南北民眾獲得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的

2、繁榮。中國通史簡編 材料二:唐太宗任人唯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自我克制,虛心納諫;采取了以農為 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 面;對外則大力平定外患,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 面。 材料三:開元初,四方豐稔,城鎮商鋪林立,客商如云。丁壯之夫,不識兵器。安西諸國 悉平為郡縣,置開遠門,亙地萬余里。開元紀事(1)根據材料一,簡述隋文帝楊堅的主要歷史功績。(2)材料二中的“理想局面”是指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理想局面”?(3)材料三中的“開元”是唐朝哪位皇帝的年號?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推動唐朝進入鼎盛時 期?【答案】( 1)

3、結束了南北朝以來長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國家統一。(2)貞觀之治;唐太宗懂得任用賢能、虛心納諫、以農為本,重視農業生產,休養生息, 完善科舉制度等。(3)唐玄宗;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箱等。【解析】【詳解】(1)據材料一“隋文帝主要的功績,在于統一全國后,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使連續 三百年的戰爭得以停止,全國安寧,南北民眾獲得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的繁榮”可知,隋 文帝楊堅的主要歷史功績是結束了南北朝以來長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國家統一。(2)據材料二“唐太宗任人唯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自我克制,虛心納諫;采取了以 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

4、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 局面;對外則大力平定外患,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 面”可知,“理想局面”是指貞觀之治,出現這一“理想局面”的原因有唐太宗懂得任用 賢能、虛心納諫、以農為本,重視農業生產,休養生息,完善科舉制度等。(3)據材料三“開元初,四方豐稔,城鎮商鋪林立,客商如云。丁壯之夫,不識兵器。安 西諸國悉平為郡縣,置開遠門,亙地萬余里”可知,“開元”是唐玄宗統治前期的年號, 他采取的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箱等措施推動唐 朝進入鼎盛時期。【點睛】注意歸納歷史上出現的盛世局面的相關知識點。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鄭

5、和下西洋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一次空前絕后的壯舉。但明王朝遣使西航的目 的,并沒有和民間對外貿易利益有效地結合起來。鄭和遠航將朝貢、勘合方式的對外關系 推到頂峰,“厚往薄來”,用大量的物質財富換取海外諸國形式上的藩屬關系。材料二 限制海外船入口,嚴禁中國海船出口,放棄市舶稅利收益,高價買進,賤價賣 出,甚至無償贈送,這是明代朝貢貿易與前代航海貿易不同的特色(鄭和)忠心執行 的朝貢貿易,由于長期貶價賤賣,無償贈送,耗費巨大。“收貨所出數十萬,而所取曾不 及一二。且錢出外國自昔有禁,今仍竭天下所有以與之,可謂失其宜矣。”可見賞賜開支 疲于應付。致使國庫枯竭,財政短絀,長此下去,終會導致明王朝的經濟崩

6、潰。材料三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1)結合所學知識,寫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所到達的最遠地區。2)根據材料二,說明鄭和下西洋活動終止的主要原因。3)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外交角度分析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貢獻。【答案】( 1)宣揚國威: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2)明初朝貢貿易出多入少,造成重大損耗。致使國庫枯竭,且缺乏內在驅動力。(3)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解析】【詳解】(1)依據材料信息“鄭和遠航將朝貢、勘合方式的對外關系推到頂峰,“厚往薄來”,用 大量的物質財富換取海外諸國形式上的藩屬關系”可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揚國威; 第二問依據所學可知,從

7、 1405-1433 年,鄭和率船隊 7 次下“西洋”,經歷亞非的 30多 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好關系。(2)依據材料信息“忠心執行的朝貢貿易,由于長期貶價賤賣,無償贈送,耗費巨大”可 知,明初朝貢貿易出多入少,造成重大損耗。致使國庫枯竭,且缺乏內在驅動力,是鄭和 下西洋活動終止的主要原因。(3)依據所學可知,從 1405-1433 年,鄭和率船隊 7次下“西洋”,經歷亞非的 30 多 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好關系。4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 , 是中國最早的經濟中心。隨著歷

8、史的發展 , 經濟重心 出現了南移。經濟重心南移過程中 , 南北經濟的發展促成了宋代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閱讀 下列材料 , 回答問題。(以文解史)材料一 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時期 ,許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南宋時期 , 北方人紛紛遷往 南方,使南方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蘇湖熟, 天下足”的諺語 ,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農業生產在全國所占的重要地位。南方的經濟情況都是北方所不能及的 , 這都說明南方經濟已經超過北方 , 取得了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地位。(1)根據材料一 , 指出北方人紛紛遷往南方的原因。(2)南方經濟已經超過北方 , 取得了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地位是在什么時期 ?【答

9、案】( 1)北方戰亂較多。(2)南宋時期。【解析】【分析】【詳解】(1)根據材料“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時期,許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結合所學知識可 知,北方人遷往南方的原因是由于北方戰亂。(2)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經歷了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 到開發,北方依然是我國的經濟重心;隋唐時期,江南地區進一步得到開發,并逐漸趕上 北方;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隋朝大運河圖( 1)寫出隋朝大運河南北兩端的名稱:南端現在是 ,北端 現在是。(2)寫出 A、 B、C、D 所代表的四段運河的名稱。材料二 唐朝詩人皮日休這樣評價隋朝大運河:“盡道

10、隋亡為此河,至今干里賴通波。”(3)隋朝大運河是哪個皇帝下令開鑿的?據材料二你怎樣評價他開鑿大運河這一歷史事 件?【答案】( 1)余杭(今杭州),涿郡(今北京)。 (2)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3)隋煬帝;加強了南北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負擔,加速了隋 朝的滅亡。【解析】【分析】【詳解】(1)根據材料一圖片和所學可知,大運河南到余杭(今杭州),北起涿郡(今北京)。(2)根據材料二“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干里賴通波”和所學可知,隋朝大運河的四 段是,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3)根據材料二“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干里賴通波”和所學可知,隋煬帝下令開鑿 了大運河。隋朝

11、大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負擔, 加速了隋朝的滅亡。(1)大運河的開通與隋朝哪位皇帝有關?結合所學知識,試說明他開鑿運河的主要目的是 什么?(2)寫出上圖中的 A、B、C 三處的地名。(3)觀察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寫出通濟渠連接的兩大水系。(4)依據所學知識說說大運河開通有什么重要意義?【答案】( 1)隋煬帝;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2)余杭、涿郡、洛陽(3)黃河和淮河(4)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解析】【詳解】(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征發幾百 萬人從 605 年起開通了一條全長兩千多公里

12、的大運河。(2)根據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征發幾百萬人從605 年起開通了一條全長兩千多公里的大運河。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縱貫南北全長兩千多公 里。圖中 A 是余杭, B 是涿郡, C 是洛陽。(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進而鞏固隋王朝對去全國的統治。605 年,隋煬帝下令開鑿了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或最北點)涿郡(今北京),南 至(或最南點)余杭(今杭州),全長2000 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大運河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順序);從北到南溝通了海河、 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結合圖片內容可

13、知,通濟渠連接的兩大水系是黃河 和淮河。(4)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 材料二:如下圖1)材料一中反映的疆域范圍指的是我國哪一歷史朝代的疆域?2)材料二的圖中反映的是該朝代的哪一政治制度?3)該朝代對臺灣地區和西藏地區的管轄分別采取了哪些措施?(4)簡述該政權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答案】( 1)元(2)行省制(3)澎湖巡檢司 宣政院(4)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的局面,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 少數民族貴族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政權【解析】【詳解】(1)根據所學

14、和材料一“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可知,這是元代疆 域。(2)根據所學和材料二圖片可知,這是元代的行省制。(3)根據所學和材料二圖片可知,元代對臺灣和西藏采取的管理措施分別是設立澎湖巡檢 司、宣政院轄地。(4)根據所學可知,元代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的局面,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貴族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政權。8 材料一:順治初年,為了對付東南沿海及臺灣的抗清勢力,清政府實行海禁,“片板 不準下海”。材料二:洋船至寧波者甚多,將來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將又成一粵省之澳門矣。 材料三: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請回答:(1)材料一中

15、反映清朝實行“海禁”的最初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材料三中反映 18 世紀中期清政府實行“海禁”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3)清朝“閉關鎖國”的措施有哪些?(4)清朝“閉關鎖國”的影響是什么?【答案】( 1)最初目的:為了對付東南沿海及臺灣的抗清勢力(2)最主要原因: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 流。西方殖民者向東擴展勢力,清朝統治者懼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 統治。(3)措施:順治時期,頒布“禁海令”,嚴厲限制海上貿易。強迫山東至廣東沿海居 民內遷數,不準商船、漁船“片帆出海”。清朝在臺灣設立行政建制后,放開寧波、漳 州等地,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

16、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作出嚴格限制。1757 年,下令關閉其他港口,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通商口岸,并規定由朝廷特許的“廣 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4)影響:積極: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消極:清廷故步自封,閉關自守,導致國家的閉塞,使中國錯失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 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解析】【分析】【詳解】(1)根據所學和材料一“為了對付東南沿海及臺灣的抗清勢力,清政府實行海禁”可知: 清朝實行“海禁”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對付東南沿海及臺灣的抗清勢力。(2)根據所學和材料二、三“洋船至寧波者甚多留住日久,將又成一粵省之澳門矣;天

17、朝 物產豐盈,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可知: 18 世紀中期清政府實行“海禁”的最主要原 因是,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西方殖民 者向東擴展勢力,清朝統治者懼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3)根據所學可知:清朝“閉關鎖國”的措施有,順治時期,頒布“禁海令”,嚴厲限制 海上貿易;強迫山東至廣東沿海居民內遷數,不準商船、漁船“片帆出海”;清朝在臺灣 設立行政建制后,放開寧波、漳州等地,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 船只的載重量作出嚴格限制; 1757 年,下令關閉其他港口,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通商口 岸,并規定由朝廷特許的“廣州十三

18、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4)根據所學可知:清朝“閉關鎖國”的影響是,積極: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 過一定的自衛作用。消極:清廷故步自封,閉關自守,導致國家的閉塞,使中國錯失了向 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點睛】 閉關鎖國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并非完全拒絕;即使如此,它也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 史的發展進程。9 材料論述題材料 唐帝國經他的適宜領導,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盛世,貞觀時代唐帝國的版圖,大 為擴展;社會秩序的安定,人民生活的美滿,都不可多見,而此盛世局面的出現與唐初的 各項制度是分不開的。唐的制度,雖大體承襲隋朝,但他和君臣的朝氣

19、,卻能使舊制的優 點發揮盡致,同時在行政技術上也有不少的改進,有關這方面的重要改革方案,大都頒行 于貞觀元年至五年的幾年間。例如隋時對中央最高行政機關的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并 未能明白厘定其職權以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到他在位時,才明白規定三省的職權,使其發 揮制衡作用,以杜絕偏重的流弊。其后又創立三省首長聯合議政的辦法,以解決相互間的 爭執。這類改革都是前代所沒有的。又如他不但本身竭誠納諫,更把諫官的職權擴大,在 他即位之初,即制定中書、門下兩省的首長和三品以上的官員入閣議事時,也要以諫官自 隨,遇有缺失,立刻諫正。請回答:(1)材料中的“他”是誰?(2)閱讀以上材料,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

20、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 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 1)唐太宗(李世民)(2)題目: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論述:唐太宗李世民,年號貞觀,他統治時期,廣納賢才,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虛心納 諫,知人善用,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職責,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政治清明,經濟發 展,社會安定,歷史上稱他統治時期為貞觀之治。【解析】【分析】【詳解】(1)由材料“唐帝國經他的適宜領導,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盛世,貞觀時代唐帝國的 版圖,大為擴展”可知,材料中的“他”是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年號貞觀,他統治時 期出現的盛世局面是貞觀之治。(2)據材料“唐帝國經他的適宜領導,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盛

21、世,貞觀時代唐帝國的 版圖,大為擴展”可以提煉觀點為,唐太宗與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年號貞觀,他統 治時期,廣納賢才,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虛心納諫,知人善用,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 職責,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歷史上稱他統治時期為貞 觀之治。【點睛】 注意對材料的解讀,識記唐太宗的統治措施及貞觀之治局面的出現。10 唐玄宗是唐代有作為的皇帝之一,帶著滿身的傳奇色彩被鐫刻在歷史當中,他開創 了一個盛世,讓大唐閃耀奪目:也開啟了一個亂世,讓唐朝走向暗淡,這位傳奇帝王在歷 史的長河里,是非功過自有后人來評說。材料一憶昔開元全盛世,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

22、豐實。九州道路 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杜甫憶昔 材料二唐代諸君主中在位期限最長的唐玄宗是一位非常能干的統治者,王朝經過了幾十年 的爭權篡位、權力衰落和政治腐敗的苦難,唐玄宗使它統治的朝代達到了新的高峰。對生 活在他退位以后苦難動蕩的幾十年的中國人來說,他的執政期代表著一個已失去光輝的黃 金時代,一個政績彪炳、安定繁榮和在國內外同樣取得成就的時期。但是他的統治以悲劇 和災難告終,這一結局主要是唐玄宗的一些幾乎摧毀這個王朝的行動和政策所造成。劍橋中國隋唐史(1)據材料一可以看出唐朝在“開元全盛日”出現了怎樣的發展局面?(至少兩方面)(2)請列舉兩個例子證明材料二中

23、描述的“這一結局主要是他自己的一些幾乎摧毀這個王 朝的行動和政策所造成”這一觀點(至少兩例)(3)結合所學知識談一下你心目中的唐玄宗,要求史論結合,條理清斷,自圓其說不少于 200 字。【答案】( 1)人口增加,經濟發展,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2)唐玄宗統治后期,寵愛楊貴妃,任用奸詐的李林甫、楊國忠為相,政治腐敗,國力開 始衰落;唐玄宗后期爆發安史安亂使唐朝由盛轉衰。(3)唐玄宗是一位偉大的君主;唐玄宗統治前期由于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 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唐玄宗重視科舉考 試,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考試的地位,并以詩賦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

24、內容,促進 了科舉考試的發展,特別對唐詩的繁榮起到重大推動作用。【解析】【詳解】(1)根據材料一“憶昔開元全盛世,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 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可以看出, 開元盛世時期人口增加,經濟發展,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2)根據材料二“唐代諸君主中在位期限最長的唐玄宗是一位非常能干的統治者,王朝經 過了幾十年的爭權篡位、權力衰落和政治腐敗的苦難,唐玄宗使它統治的朝代達到了新的 高峰。對生活在他退位以后苦難動蕩的幾十年的中國人來說,他的執政期代表著一個已失 去光輝的黃金時代,一個政績彪炳、安定繁榮和在國內外同樣取得成就

25、的時期。但是他的 統治以悲劇和災難告終,這一結局主要是唐玄宗的一些幾乎摧毀這個王朝的行動和政策所 造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統治后期,寵愛楊貴妃,任用奸詐的李林甫、楊國 忠為相,政治腐敗,國力開始衰落;唐玄宗后期爆發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是一位偉大的君主。唐玄宗統治前期由于政治清明,經濟 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唐 玄宗重視科舉考試,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考試的地位,并以詩賦為進士科的主要 考試內容,促進了科舉考試的發展,特別對唐詩的繁榮起到重大推動作用。11 宋朝“重文輕武”,所以也很重視科舉考試

26、,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 革。宋朝的科舉放寬了錄取的范圍,錄取名額也成倍增加,唐朝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 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朝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摘編自宋朝科舉制度: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改革時期(1)宋朝采取“重文輕武”的原因是什么?(2)閱讀以上材料,評定宋朝“重文輕武”的觀點是否正確,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 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答案】( 1)防止武將專權或兵變 (2)觀點:宋朝推行重文輕武的政策發展了科舉制,也帶來了弊端。 論述:宋朝推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杜絕了武將專權與兵變情況的發生,有利政權的穩固和社 會的安定,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

27、養的提高。(但文臣掌兵,不熟悉軍務,導致軍隊戰斗力 減弱,政府機構重疊,辦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所以宋朝推行重文輕武 的政策起到積極影響的同時也伴隨著消極影響。【解析】【分析】【詳解】(1)根據所學可知,唐末以來,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武將專橫跋扈,威脅到了中央集權 和皇權,所以為了防止武將專權或兵變,宋朝采取重文輕武的政策。(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宋朝推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杜絕了唐末以來武將專權與兵 變情況的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同時重視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 制,在全國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但文臣掌兵,不 熟悉軍務,導致軍隊戰

28、斗力減弱,政府機構重疊,辦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所以宋朝推行重文輕武的政策起到積極影響的同時也伴隨著消極影響。12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話)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未足,征求 無已,亦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至之滅。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 靜,使天下無事。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人主,可不畏懼! 材料三:(唐太宗對大臣的訓示)朕終日孜孜,非但憂憐百姓,亦欲使卿等富貴。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說明隋朝滅亡與“貞觀之治”局面的出現有關系?理由何在?(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識到了什么實質問題?(3)根據材料三,指

29、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答案】( 1)有。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勵精圖治,從而出現政治清明的“貞觀之治。” (2)意識到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調整統治政策,以緩和階級矛盾。(3)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利益。【解析】【詳解】(1)根據材料一“煬帝意猶未足,征求無已,亦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至之 滅,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靜,使天下無事”的信息,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隋 朝滅亡與“貞觀之治”局面的出現有關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勵精圖治,從而出現政 治清明的“貞觀之治”。(2)依據材料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人主,可不畏懼”的信息,依據所學知識 可知,材料表明唐太宗意識到人民群眾

30、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調整統治政策,以緩和階級 矛盾。(3)根據材料三“朕終日孜孜,非但憂憐百姓,亦欲使卿等富貴”的信息,依據所學知識 可知,唐太宗的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利益。13某校七年級 2 班的同學開展有關“隋朝大運河”的研究性學習,請你參與下列活動。圖說歷史(1)圖 1和圖 2 有著怎樣的必然聯系?角色扮演 (2)假如家住余杭的你,唐朝貞觀年間要沿著大運河乘船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根據上圖 你必須先后經過隋朝大運河的哪幾段運河?論從史出(3)古人評隋朝大運河:“天下轉漕仰此一渠”它說明隋朝大運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理解學習“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

31、較多。 ” 皮日休汴河懷古(4)你同意詩人皮日休的看法嗎?請說明理由。(僅列舉即可)【答案】( 1)隋的富庶為隋朝大運河的開鑿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隋朝大運河的開鑿 為隋朝的經濟發展(富庶)創造了條件)。(2)先后經過江南河;邗溝;通濟渠三段。 (3)運輸(或溝通南北交通)。(4)同意。理由:大運河通航后,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成為溝通亞 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發揮著貫通南北動脈的作用。)【解析】 (1)依據所學可知,隋的富庶為隋朝大運河的開鑿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依據所學可知,隋朝大運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陽為中心,從北向南依次是永 濟渠、通濟渠、

32、邗溝,江南河 。家住余杭,唐朝貞觀年間要沿著大運河乘船去長安參加科 舉考試先后經過江南河;邗溝;通濟渠三段。(3)依據材料信息:“天下轉漕仰此一渠”可知,隋朝大運的主要功能是溝通南北交通;(4)第一問依據所學可知,同意詩人皮日休的看法;第二問依據所學可知,大運河通航 后,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14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大定元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于楊堅,楊堅登基為帝開皇九年隋朝渡江 南下,陳后主貪圖享樂,怯懦無能隋軍很快攻下建康,陳朝滅亡隋文帝統治期 間,隋朝政府修建了許多糧倉他臨終時,天下倉庫的積儲可供全國五六十年正常使 用。材料二:(1)材料一中的“開皇九年”

33、指的是哪一年?這一年,“隋軍攻下建康,陳朝滅亡”有什 么重大意義?(2)材料二是我國隋朝大運河的示意圖。請寫出圖中的這四個字母所表示的城市。(3)材料二這個水利工程的開通有什么重大意義?(4)有人認為材料一中這個繁盛局面對材料二這個水利工程的開通也有密切聯系,你同意 這種觀點嗎?請說明你的理由。【答案】( 1)589 年;統一了全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 史發展大趨勢。(2)A. 涿郡 B. 洛陽C.長安 D.余杭(3)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4)同意。隋文帝統治期間,國家出現統一安定的局面,社會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這為 大運河的開通奠定了基礎。(意思相近即可)【解析】(1) 依據材料所給信息“大定元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于楊堅,楊堅登基為帝”、“開皇九年隋朝渡江南下 陳朝滅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581 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了北 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楊堅就是隋文帝。 開皇是隋文帝楊堅的年號, 581 年是開皇元年,“開皇九年”就是 589 年,隋滅掉南朝最后一個朝代陳,南北重歸統一。隋的統 一,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2)依據所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