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的病因與發病()-_第1頁
溫病的病因與發病()-_第2頁
溫病的病因與發病()-_第3頁
溫病的病因與發病()-_第4頁
溫病的病因與發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章第三章溫病的病因與發病溫病的病因與發病 提提 綱綱一、溫病的病因二、溫病的發病三、溫病的病理要點一、溫病的病因病因u病因分類病因分類l 外因:溫邪溫邪(六淫、雜氣六淫、雜氣)l 內因:機體臟腑功能失調,正氣不足u病因學特點病因學特點l 辨證求因-審因論治l 天人相應-四時六氣u病因學臨床意義:病因學臨床意義:揭示發病特點 區分證候類型 指導立法制方(一)溫病的外因(各種溫邪的致病特點)1、風熱病邪、風熱病邪(1)季節:春季、冬季(2)主病:風溫、冬溫(3)致病特點 病位病位:先犯上焦肺衛 病機病機:易化燥傷陰(損傷肺胃陰津) 病情病情:變化迅速,易逆傳心包2、暑熱病邪、暑熱病邪(1)季節

2、:夏季(2)主病:暑溫(3)致病特點 病位病位:徑犯陽明 病機病機:易耗氣傷津;易兼夾濕邪 病情病情:易閉竅動風3、濕熱病邪、濕熱病邪(1)季節:長夏季節(夏末秋初)(2)主病:濕溫(3)致病特點 病位病位:易傷脾胃,以脾胃為病變中心 病機病機:易困遏清陽,阻滯氣機 病情病情:起病較緩,傳變較慢,病勢纏綿4、燥熱病邪、燥熱病邪(1)季節:秋季(2)主病:秋燥(3)致病特點 病位病位:以肺為主 病機病機:易致津液干燥 病情病情:易從火化5、溫熱病邪(伏寒化溫)、溫熱病邪(伏寒化溫)(1)季節:春季(2)主病:春溫(3)致病特點 病位病位:初起即導致里熱證 病機病機:易耗傷陰液,后期多傷肝腎之陰

3、病情病情:病情較重,易閉竅、動風、動血6、疫癘病邪、疫癘病邪(1)形成:氣候反常,特殊環境,戰亂,災荒(2)主病:溫疫、霍亂(3)致病特點 致病力強,不分老幼 多從口鼻而入,有特異致病部位 具有強烈傳染性,易引起流行 為病嚴重,病情兇險,傳變較快 致病有種屬的選擇性7、溫毒病邪、溫毒病邪(1)形成:天氣偏熱,應寒反暖(2)主病:溫毒(大頭瘟、爛喉痧)(3)致病特點 火熱之性 攻竄流走 蘊結壅滯(二)溫病的內因l 素體陰分虧損,精血津液不能化生衛氣,防御下降。l 素體內熱偏盛,平素肥甘厚味,嗜酒,或五志化火。l 臟腑功能一時性失調,體壯之人,過度勞累,大汗出,衛外失司。l 小兒純陽之體,陽常有余

4、,陰常不足,臟腑嬌嫩,衛外失固。l 素體脾胃虛弱,脾虛濕停,易蘊濕熱。二、溫病的發病(發病因素、感邪途徑、發病類型) (一)發病因素(一)發病因素 1、體質因素體質因素 :素稟體虛,御邪力弱; 起居失慎,衛外失固; 病邪太甚,正不勝邪。 2、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氣候;地理環境。 3、社會因素社會因素:社會制度;生產力水平。(二)感邪途徑(二)感邪途徑1、空氣相染,從呼吸道(鼻)呼吸道(鼻)入侵2、飲食相染,從口口入侵3、接觸相染,從皮毛皮毛而入 (三)發病類型新感溫病新感溫病伏邪溫病伏邪溫病發病發病感邪后立即發病感邪后伏藏,逾時而發病機傳變病機傳變初起時病邪在表,或從表解,或自表入里,由淺至深伏

5、邪自里而發,或由里外達,或進一步內陷。證侯特點證侯特點初起即表證,一般無里熱證初起即現里熱證,若無外感引發,則無表證治療治療初起多解表透邪初起以直清里熱為主病種病種風溫、暑溫、秋燥春溫、伏暑三、溫病的病理要點u溫邪侵淫,機體氣血津液功能紊亂,臟腑組織特異性損害,形成各種病理變化1、氣郁、氣郁:氣的升降出入障礙 肺衛-呼吸不暢,甚者發疹 胸膈-心煩懊惱 肺氣-咳喘,胸悶 少陽-胸脅脹悶,甚則疼痛2、痰生:、痰生:溫邪性熱,煉液為痰,或素體濕盛,濕熱相蒸,釀為痰熱。 衛氣-白痰或黃稠 中焦-脘痞 阻絡-結節、腫物 心竅-神昏、肢厥、發痙3、血瘀:、血瘀:熱為禍根,熱致氣郁,氣郁血瘀,或血被熱灼,迫

6、血成瘀,或熱傷陰津,血稠而瘀。 衛氣-肺絡受阻,鼻衄、胸痛、痰中帶血 營血-發熱夜甚,腫塊、疼痛、出血u歷代醫家對溫病病因的認識歷代醫家對溫病病因的認識 內經提出寒邪與毒氣。 王叔和傷寒例提出時行之氣 諸病源候論提出癘氣、乖戾之氣 金元時期的六淫化火六淫化火 明清時期的雜氣雜氣u六淫化火學說六淫化火學說 以金元劉完素劉完素為代表。 六淫中的火與暑屬性為熱,其他如風、濕、燥、寒諸氣在病理變化中,皆能化火生皆能化火生熱熱,同時火熱也是產生風、濕、燥之源。 強調火熱為病,六經傳變俱是熱證六經傳變俱是熱證,非有陰寒之證,確立溫病以寒涼清熱寒涼清熱為主的治法,奠定病因病機學基礎。u雜氣學說:雜氣學說:

7、明末醫家吳又可吳又可首先提出 多種致病因素的總稱多種致病因素的總稱,無形可求,無象可見,無聲無臭,其來無時,其著無方。 有別于六淫,又非時行之氣,不以年歲四時為拘。 不同的病原,具有種屬感受特異性不同的病原,具有種屬感受特異性。“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 多從口鼻而入多從口鼻而入。從口鼻而入者為天受。直接接觸受染為傳染。 具有強烈的傳染傳染性,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流行。 傳變迅速,形式多種復雜。吳氏言傳變雖有九種,但其趨向,大凡不出表里之間,出表出表為順,內陷為逆為順,內陷為逆。只要膜原伏邪未盡,傳變就不會終止。 針對雜氣尋求特殊方藥冶療特殊方藥冶療。“乘人氣血未亂,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劑不要掣肘。”“能知以物制氣,一病只須一物之到,而病自已,不煩君臣佐使之煩勞矣。” 雜氣學說突破了百病皆生于六氣的傳統觀點,還說明溫疫發生和流行的特點。 不要在乎別人是如何看你的,也不要不要在乎別人是如何看你的,也不要在乎自己的成績,而是要看這件事本在乎自己的成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