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監控量測專項施工方案_第1頁
隧道監控量測專項施工方案_第2頁
隧道監控量測專項施工方案_第3頁
隧道監控量測專項施工方案_第4頁
隧道監控量測專項施工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書目1.編制依據12.工程概況12.2地質條件12.3自然條件23.監控量測方案33.1監控量測目的及必要性33.2監控量測原則43.3各隧道監控量測項目64.監控量測操作方法及要點64.1洞內、外視察64.2隧道水平凈空收斂監測84.3隧道拱頂下沉監測104.4洞口淺埋段地面沉降監測114.5爆破振動監測134.6監測頻率134.7選測項目145.量測管理155.1監控量測限制基準155.2監控量測限制預警值、管理等級165.3平安評價175.4圍巖穩定性評價185.5 監控量測數據分析、信息反饋195.6監控量測報告提交及資料驗收205.7監控量測工作實施支配216.組織機構及人員配備22

2、6.1監測組織機構226.2監控量測組人員匯總表227.儀器、設備配備238.平安質量措施248.1質量保證措施248.2平安保證措施2626 / 28監控量測專項施工方案1.編制依據1 *施工合同;2 *施工組織設計文件;3 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4 高速鐵路工程測量規范(TB10601-2009);5 鐵路隧道監控量測技術規程(QCR9218-2015);6 *隧道設計圖紙、設計交底;7 高速鐵路隧道工程施工技術指南鐵建設2010241號;8 高速鐵路隧道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TB107532010)。2.工程概況隧道跨越中國和老撾邊疆線,全長9592.407m,以國境分界線分段,本標

3、段施工國內段7170.407m,起訖里程D1K505+925D1K513+095.407。本隧洞內線路坡度為單面上坡,線路坡度按里程大小分別為6、10,隧道最大埋深220m。除D1K506+145.48D1K510+153.91段4008.43m位于半徑R=5000m的右偏曲線上外,其余地段均為直線。測區屬低中山剝蝕地貌,地形起伏較大,地面高程7691044m,相對高差30275m,自然橫坡5°45°,局部較陡。山間淺溝發育,部分溝槽平坦寬緩。坡面植被發育,多為灌木林,基巖部分袒露,洞身低洼平緩處被墾為旱地。隧道進口端有鄉村小道通行,洞身部分有鄉村便道相通。2.2地質條件2

4、.2.1工程地質特征線路所經地區地層巖性困難,沿線地層主要為中生界紅色砂泥巖地層(俗稱滇中、滇西紅層),其次為古生界、前震旦系古老的結晶巖系、哀牢山變質巖系及覆于基巖上的第四系各成因積累物;局部分布有侵入巖體。本線地處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縫合帶旁邊之揚子亞板塊、印支亞板塊、滇緬泰亞板塊,三大亞板塊以金沙江-紅河斷裂帶和瀾滄江深大斷裂為分界,線路地跨揚子亞板塊之康滇古隆起、印支亞板塊蘭坪-思茅拗陷和哀牢山褶皺帶、滇緬泰亞板塊保山褶皺帶。2.2.2不良地質因受印度板塊向北偏東的猛烈推擠和川滇菱形塊體向南南東滑移的強力楔入疊加作用,導致區內地質構造困難,新構造活動猛烈。現今構造地震活動和水熱活動猛

5、烈、地震頻繁且震級大,元江、墨江、把邊江、瀾滄江等猛烈快速下切,山高谷深,巖體破裂,斜坡和圍巖穩定性差,山地生態環境特別脆弱,加之降雨量豐富,是我國活動構造、地震和大(巨)型滑坡、倒塌、泥石流等地質災難最為頻發的地區之一,限制著線路方案走向和重點工程設置的可行性。隧道本標段施工7170m,隧道級圍巖長度5310m,占隧道總長的74.1%;級圍巖長度1860m,占隧道總長的25.9%。隧道進口、洞身長距離淺埋,隧址區內褶皺、斷裂構造發育,巖石節理裂隙發育,巖體破裂。2.3自然條件2.3.1水文地質本標段沿線地下水類型主要分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基巖裂隙水、斷裂帶水及巖溶水。沿線地表水系發育,

6、多呈格狀、羽狀水系。線路經過的水系主要是南木窩河、磨憨河等。2.3.2氣象本線所經地區為亞熱帶和熱帶,受季風、地形、低緯的影響,形成垂直氣候、低緯氣候、季風氣候三大氣候特征。本標段所處地區氣候類型為熱帶季風氣候,山區為亞熱帶季風性潮濕氣候,終年暖和、陽光足夠、熱量豐富、潮濕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2左右,具有“長夏無冬、一雨成秋”的特點。3.監控量測方案3.1監控量測目的及必要性地下工程施工開挖對巖體和支護結構的受力以及周邊的環境有較大的影響。尤其是不良地質現象假如不剛好發覺和處理,很可能發展成重大施工事故。為使施工滿意平安性和經濟性,通過現場監測進行預料、預報,是避開事故、降低施工風險的有效手段

7、。施工監控量測是新奧法復合式襯砌設計、施工的核心技術之一,它不僅能指導施工、預報險情、確保平安,而且通過現場量測獲得圍巖動態和支護工作狀態的信息,為優化結構設計、支護參數和施工工藝供應信息依據,實現信息化施工。修正圍巖預留變形量、變更圍巖級別以及調整相應圍巖設計參數必需依據隧道施工監控量測信息。依據規程和規范要求監控量測必需納入主體工序進行管理。作為開挖對象,土體特性特別困難,解析上的諸多假定是在所難免的,因此解析的結果只能作為一個初期的預料,而并非對環境的駕馭。和解析相對應,監測具有相對精確地把握土體自身的動態(應力、變形、應變等)的特性。在解析結果的基礎上比照監測結果,剛好修正設計,實現信

8、息化施工。如前所述,工程施工中的現場監測是其施工過程中必不行少的內容之一。而且各種施工開挖方法對土體和支護結構的受力以及周邊的環境有較大的影響。尤其是不良地質現象假如不剛好發覺和處理,很可能發展成重大施工事故。為使施工滿意平安性和經濟性,通過現場監測進行預料、預報,是避開事故,降低施工風險的有效手段,進一步證明現場監測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監測在信息化設計和施工中的作用如圖3.1-1所示。圖3.1-1 監測在信息化設計和施工中的作用3.2監控量測原則3.2.1系統性原則所設計的監測項目有機結合,并形成有效三維空間,測試的數據相互能進行校核;運用、發揮系統功效對基坑及隧道進行全方位、立體監測,確保所

9、測數據的精確、剛好;在施工工程中進行連續監測,確保數據的連續性;利用系統功效削減監測點布設,節約成本。3.2.2牢靠性原則設計中采納的監測手段是已基本成熟的方法;監測中運用的監測儀器、元件均通過計量標定且在有效期內;在設計中對布設的測點進行愛護設計。3.2.3和結構設計相結合原則對結構設計中運用的關鍵參數進行監測,達到進一步優化設計的目的;對結構設計中,在專家審查會上有爭議的方法、原理所涉及的受力部位及受力內容進行監測,作為反演分析的依據;依據設計計算狀況,確定圍護結構及支撐系統的報警值;依據建設單位、設計單位、監理單位提出的具體要求進行針對性布點。3.2.4關鍵部位優先、兼顧全面的原則對圍護

10、體及支撐系統中相當敏感的區域加密測點數和項目,進行重點監測;對勘察過程中地質改變起伏較大的位置,施工過程中有異樣的部位進行重點監測;除關鍵部位優先布設測點外,在系統性的基礎上勻稱布設監測點。3.2.5和施工相結合原則結合施工實際確定測試方法、監測元件的種類、監測點的愛護措施;結合施工實際調整監測點的布設位置,盡量削減對施工質量的影響;結合施工實際確定監測頻率。3.2.6經濟合理原則監測方法的選擇,在平安、牢靠的前提下結合工程閱歷盡可能采納直觀、簡潔、有效的方法;監測元件的選擇,在確保牢靠的基礎上擇優選擇國產及進口的儀器設備;監測點的數量,在確保全面、平安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監測點之間聯系,削減測

11、點數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3.2.7標準化管理的原則優先選用先進的施工技術工藝和設備,主動推行“機械化、工廠化、專業化、信息化”,實現監控量測數據采集、傳輸分析、預警發布和處理全過程信息化管理。3.3各隧道監控量測項目表3.3-1 各隧道監控量測必測項目監控量測項目常用量測儀器備注洞內、外視察現場視察、數碼相機、羅盤拱頂下沉監測水準儀、鋼掛尺或全站儀凈空改變監測收斂劑或全站儀淺埋段或洞頂有建筑物地表沉降監測水準儀、銦鋼尺或全站儀民井水位監測水位計建筑物及道路的爆破振動監測爆破振動儀4.監控量測操作方法及要點隧道監控量測是以推斷圍巖的改變狀況,視察支護結構工作狀態,常常進行的量測項目,通過

12、推斷圍巖的穩定性來指導設計、施工的常常性量測。這類量測方法簡潔,但牢靠性較高,對監視圍巖穩定性、指導設計和施工有干脆意義。4.1洞內、外視察實踐證明,對隧道掌子面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的視察和描述,對于推斷圍巖穩定性和預料開挖面前方地質條件特別重要;掌子面旁邊初期支護的視察和裂縫描述,對于圍巖穩定性的推斷和開挖方法及支護參數的檢驗也是不行缺少的。由于監控量測斷面數量的限制,大量沒有量測的段落圍巖及支護的變形態況仍須要用人工肉眼視察的方式進行了解,以便發覺異樣并剛好處治,確保工程平安。4.1.1觀測內容對開挖后沒有支護的圍巖:巖質種類和分布狀態,近界面位置的狀態;巖性特征:巖石的顏色、成分、結構、

13、構造;地層時代歸屬及產狀;節理性質、組數、間距、規模、節理裂隙的發育程度和方向性,斷面狀態特征,充填物的類型和產狀等;斷層的性質,產狀,破裂帶寬度、特征;地下水類型,涌水量大小、涌水位置等;開挖工作面的穩定狀態,頂板有無剝落現象;核準圍巖級別。開挖后已支護段:初期支護完成后對噴層表面的觀測及裂縫狀況的描述和記錄;有無錨桿被拉脫或墊板陷入圍巖內部的現象;噴混凝土是否產生裂隙或剝離,特殊留意噴混凝土是否發生剪切破壞;有無錨桿和噴混凝土施工質量問題;格柵鋼架有無被壓彎現象;二次襯砌的變形態況;是否有底鼓現象。洞外視察主要是了解洞口、洞身和淺埋段的地表變形、開裂狀況,判別松動區范圍。4.1.2視察目的

14、通過對洞內外視察,以達到:a預料開挖面前方的地質條件;b為推斷圍巖、隧道的穩定性供應依據;c依據噴層表面狀態及錨桿的工作狀態,分析支護結構的牢靠程度;d駕馭地表變形變位及開裂等狀況。4.1.3觀測方法每次爆破開挖后(一般應每天視察1次),利用地質素描、照相或攝像技術將觀測到的有關狀況和現象進行具體記錄,觀測中,如發覺異樣現象,具體記錄發覺的時間、具體的里程位置以及旁邊測點的各項監測數據。4.1.4測試儀器地質羅盤,地質錘,放大鏡,數碼照相機等。4.2隧道水平凈空收斂監測4.2.1監測內容水平凈空收斂監測,是監測隧道內壁兩點連線方向的相對位移或監測點的肯定位移量。4.2.2監測目的對隧道周邊進行

15、收斂觀測,主要有以下目的:a周邊位移是隧道圍巖應力狀態改變的最直觀反映,監測周邊位移可為推斷隧道空間的穩定性供應牢靠的信息,以確定初期支護的平安性;b依據變位速度、變位加速度推斷隧道圍巖的穩定程度,為二次襯砌供應合理的支護時機;c推斷初期支護設計和施工方法選取的合理性,用以指導設計和施工。4.2.3監測方法在不良地質、突水、洞口淺埋等地段以及設計認為必要監控的地段,設置監控量測斷面,每個斷面分別在側墻和拱頂設置測點,測樁埋深約20cm,鉆孔直徑約40mm,用1:1砂漿填滿再插入測點固定桿,盡量使同一基線兩測點的固定方向在同一水平線上,待砂漿固后即可進行量測工作。為愛護測樁必要時給測樁設愛護罩。

16、周邊位移利用收斂計測量隧道周邊某兩點相對位置的改變。測點應在爆破后12h內或下一次爆破前測量初次讀數,最遲不得大于24h。每測點一般讀數三次,三次讀數相差不大時取算術平均值作為觀測值,否則進行推斷,是由于人為破壞、測點松動或須要進行重測。測樁埋設如下圖4.2-2所示:圖4.2-1測點埋設示意圖4.2.4測試儀器JSS30A型數顯收斂計,全站儀。4.2.5監測精度監測的最小精度0.51mm。4.2.6測點布置各隧道淺埋段范圍內,依據每5m一個斷面設置(應和地表沉降觀測點布設在同一斷面里程),其他段依據圍巖級別設置斷面,級圍巖每5m布置一個斷面,級圍巖每10m布置一個斷面圍巖交界處依據低級別圍巖的

17、斷面設置要求進行過渡。依據開挖方式的不同,測點的數量也不同。在實際布點時,應標明測點里程。如圖4.2-2所示。圖4.2-2 臺階法開挖量測斷面布點示意圖4.3隧道拱頂下沉監測4.3.1監測內容拱頂下沉監測,是指對隧道拱頂的實際下沉位移值進行監測,是相對于不動點的肯定位移。4.3.2監測目的對隧道拱頂進行沉降觀測,主要有以下目的:a通過拱頂位移監測,了解斷面的變形態態,推斷隧道拱頂的穩定性;b依據變位速度推斷隧道圍巖的穩定程度,為二次襯砌供應合理的支護時機;c指導現場設計和施工。4.3.3監測方法在不良地質、突水、洞口淺埋等地段以及設計認為必要監控的地段,設置監控量測斷面。測樁埋深約20cm,鉆

18、孔直徑約40mm,用1:1砂漿填滿再插入測點固定桿,盡量使同拱頂下沉測點和收斂測點在同一斷面內,待砂漿固后即可進行量測工作。采納精密水平儀觀測。測點應在爆破后12h內或下一次爆破前測量初次讀數,最遲不得大于24h。每測點一般讀數三次,三次讀數相差不大時取算術平均值作為觀測值,否則進行推斷,是由于人為破壞、測點松動或須要進行重測。測樁埋設如圖4.2-1所示。4.3.4測試儀器DSZ2水準儀、光學測微器ZXS1、銦鋼尺、全站儀。4.3.5監測精度監測的最小精度0.51mm。4.3.6測點布置各隧道淺埋段范圍內,依據每5m一個斷面設置,其他段依據圍巖級別設置斷面,級圍巖每5m布置一個斷面,級圍巖每1

19、0m布置一個斷面,、級圍巖每3050m布置一個斷面,圍巖交界處依據低級別圍巖的斷面設置要求進行過渡。拱頂沉降測點和周邊收斂測點布設在同一斷面內,隧道淺埋段還應和地表沉降觀測點布設在同一斷面里程,如圖4.2-2。4.4洞口淺埋段地面沉降監測4.4.1監測內容監測洞口淺埋段隧道開挖時對地面沉降的影響及其影響范圍。淺埋隧道(隧道淺埋段)定義為:覆蓋層厚度小于20m的單線隧道和覆蓋層厚度小于40m的雙線隧道,13倍的洞徑范圍,應進行地表下沉量測。量測斷面和洞內一樣,每個斷面上測點間距為25m,每斷面內應設置711個測點。4.4.2監測目的a推斷開挖時對地面沉降的影響及其影響范圍;b依據監測結果確定對該

20、區段設計、施工方法的調整和變更;c保證施工平安,優化支護參數。4.4.3監測方法用精密水平儀進行監測。在監測斷面旁邊,設置1個通視良好、測量便利、基礎堅固的基準點。將測點埋設在水泥樁上,按規定的頻率進行監測。4.4.4測試儀器DSZ2水準儀、光學測微器ZXS1、銦鋼尺、全站儀。4.4.5監測精度監測最小精度0.51mm。4.4.6測點布置垂直線路軸線在隧道進口淺埋段設置監測斷面,隧道范圍內從拱頂位置左右間隔2m5m對稱布設沉降觀測點,隧道中線旁邊適當加密,隧道中線兩側量測范圍不應小于H0+B,地表有限制性建筑物時,測量范圍應適當加寬;隧道軸線斷面依據表4.4-1布設。測點布置如圖4.4-1所示

21、。表4.4-1 地表沉降測點縱向間距隧道埋深和開挖寬度縱向測點間距(m)2B< H02.5B2050B< H02B1020H0B510注:B代表隧道開挖寬度,H0代表隧道埋深。 圖4.4-1 地表沉降橫向測點布置示意圖4.5爆破振動監測4.5.1監測內容監測爆破振動對接近建(構)筑物的影響。施工中限制爆破規模,采納弱爆破,加強對地表房屋的監測,以保證地表建筑物及人身平安,并對隧道中線旁邊地表房屋進行拆遷,上述段落爆破應避開在夜間進行,以免擾民。4.5.2監測目的a推斷爆破振動對接近建(構)筑物的影響程度。b依據監測結果調整爆破方案,保證地表接近建筑的平安。c保證施工平安,優化爆破參

22、數。4.5.3監測方法用爆破測振儀連接傳感器進行監測。在接近建筑物設置固定點,隨每次爆破進行監測。4.5.4測試儀器L20爆破測振儀,傳感器。4.5.5測點布置測點布設在離爆破點影響最近的地表接近建(構)筑物位置,范圍在200m以內。4.6監測頻率監測頻率要滿意工程監測工作實際須要,依據不同的管理等級而不同。當監測項目的累計改變值接近或超過報警值時(隧道周邊相對位移報警值見表5.2-1),應加密監測;當出現工程事故或其它因素造成監測項目的改變速率加大,應進行連續監測,直至危急或隱患消退為止。當時態曲線趨于平衡時,剛好進行回來分析,推算其終值不超過監測限制值。必測項目的監控量測頻率應依據測點距開

23、挖面的距離及位移速度分別按下表確定。由位移速度確定的監控量測頻率和由開挖面的距離確定的監控量測頻率之中,原則上采納較高的頻率。表4.6-1 按距開挖面距離確定的監控量測頻率量測斷面距開挖工作面的距離(m)量測頻率(01)B2次/d(12)B1次/d(25)B1次/23d5B1次/7d表4.6-2 按位移速度確定的監控量測頻率位移速度(mm/d)量測頻率52次/d151次/d0.511次/23d0.20.51次/3d0.21次/7d4.7選測項目選測項目應依據工程規模、地質條件、隧道埋深及其它特殊要求,經參建各方探討確定。表4.7-1 隧道施工監控量測選測項目序號監控量測項目測試方法和儀表測試精

24、度備注1隧底隆起水準測量的方法,水準儀、銦鋼尺或全站儀±1.0mm2二次襯砌后凈空改變隧道凈空改變測定儀(收斂計、隧道激光斷面儀)±0.1mm3圍巖內部位移多點位移計±0.1mm4圍巖壓力壓力盒0.5%F.S.5二次襯砌接觸壓力壓力盒0.5%F.S.6鋼架受力鋼筋計、應變計±0.1%F.S.7噴混凝土內力混凝土應變計±0.1%F.S.8錨桿軸力鋼筋計±0.1%F.S.9二次襯砌內力混凝土應變計、鋼筋計±0.1%F.S.10圍巖彈性波速度彈性波測試儀11孔隙水壓力水壓計12水量三角堰、流量計13縱向位移多點位移計、全站儀注:1

25、、F.S.為元件滿量程,應力應變的精度表述應為元器件滿量程的比例。2、監控量測選測項目除上表所列項目外,還包括設計單位針對工程實際狀況有特殊要求作為選測項目。5.量測管理5.1監控量測限制基準監控量測限制基準包括隧道內位移、地表沉降、爆破振動等,應依據地質條件、隧道施工平安性、隧道結構的長期穩定性,以及四周建(構)筑特點和重要性等因素制定。隧道初期支護極限相對位移可參考下表選用。表5.1-1 跨度B7m隧道初期支護極限相對位移圍巖級別隧道埋深h(m)h5050h300300h500拱頂水平相對凈空改變(%)0.100.500.400.700.501.500.200.700.502.602.40

26、3.500.301.000.803.503.005.00拱頂相對下沉(%)0.010.040.030.110.100.250.030.070.060.150.100.600.060.120.100.600.501.20表5.1-2 跨度7mB14m隧道初期支護極限相對位移圍巖級別隧道埋深h(m)h5050h300300h500拱頂水平相對凈空改變(%)0.030.100.080.40.300.600.100.300.200.800.701.200.200.50.402.001.803.00拱頂相對下沉(%)0.030.060.040.150.120.300.060.100.080.400.30

27、0.800.080.160.141.100.801.405.2監控量測限制預警值、管理等級采納變形總量和變形速率對隧道平安進行等級管理。監控量測限制基準應依據地質條件、隧道施工平安性、隧道結構的長期穩定性及四周建筑物特點和重要性等因數制定,包括隧道內位移、地表沉降、爆破振動等。位移限制基準應依據測點距開挖面的距離,由初期支護極限相對位移按下表確定。位移管理等級(見表5.2-1)及實行措施(見表5.2-2)。表5.2-1 隧道位移限制基準類別距開挖斷面1B(U1b)距開挖斷面2B(U2b)距開挖斷面較遠允許值65%U090%U0100%U0注:B為隧道開挖寬度;U0為極限相對位移值,在缺乏實測資

28、料時,可先按預留變形量作為U0限制,在施工中加以調整。表5.2-2 位移管理等級及應對措施管理等級距開挖斷面1B距開挖斷面2B應對措施UU1B/3UU2B/3正常施工U1B/3U2U1B/3U2B/3U2U2B/3綜合評價設計施工措施,加強監測,必要時實行相應工程措施U2U1B/3U2U2B/3暫停施工,實行相應工程措施,如補強支護等注:U為實測位移值。5.3平安評價工程平安性評價應依據位移管理等級分為三級進行,并采納相應的工程對策(見表5.2-2)。當工程位移管理達到時,應上報監控量測組長、技術主管、現場監理工程師;當達到時,上報分部工程部長、總工程師和現場施工負責人,同時總工程師依據綜合狀

29、況上報設計單位、業主單位和監理單位實行相應工程措施;當達到級時,馬上暫停施工,上報各方,請業主單位召集各方分析緣由,探討工程對策。 圖5.3-1 工程平安性評價流程圖5.4圍巖穩定性評價變形總量應限制在管理等級范圍內,當變形總量未達到限制基準時,采納變形速率的大小、隧道開挖工作面狀態及支護狀態觀測結果對穩定狀態進行推斷和限制。當圍巖穩定時應剛好施做二襯。5.4.1依據位移速率判別二襯施做時間依據位移限制基準剛好態曲線形態綜合推斷圍巖和支護結構穩定性。一般狀況下,二次襯砌的施做應在滿意下列要求時進行:1 隧道水平凈空改變速度及拱頂或底板垂直位移速度明顯下降趨于緩和;2 當收斂速度小于0.10.2

30、mm/d,拱頂下沉速率小于0.070.15mm/d時;3 隧道相對位移值已達到總相對位移量的80%90%;4 對于淺埋、懦弱圍巖等特殊地段,應視現場具體狀況確定二襯襯砌施做時間。5.4.2依據位移時態曲線的形態判別二襯施做時間1 當位移速率很快變小,時態曲線很快平緩,表明圍巖穩定性好,可適當減弱支護;如圖5.4-1中a圖。2 當位移速率不斷下降時表示圍巖穩定性好或趨于穩定狀態;如圖5.4-1中b圖。3 當位移速率保持不變時表示圍巖無穩定趨勢,應考慮加強措施;如圖5.4-1中的c圖。4 當位移速率不斷上升時表示圍巖不穩定,進入危急狀態,應馬上停止施工,須加固;如圖5.4-1中的d圖。圖5.4-1

31、 圍巖位移時態曲線的形態判別曲線圖5.5 監控量測數據分析、信息反饋監控量測數據整理、分析和反饋應符合下列要求。5.5.1數據分析處理監控量測數據分析包括數據校核、數據整理及數據分析。同時應注明開挖方法和施工工序以及開挖面距監控量測點距離等信息。5.5.1.1數據校核監控量測數據校核主要是對數據進行牢靠性分析,解除和削減各種誤差影響,保證監控量測數據的牢靠性和完整性。每次觀測后馬上對監控量測數據進行校核和整理,包括觀測數據計算、填表制圖、誤差處理等,如有問題應剛好進行補測。5.5.1.2數據整理監控量測數據整理包括物理量計算和圖表制作,打印相關監控量測報表,并依據數據繪制位移時間曲線圖或散點圖

32、,以便于分析監控量測數據的改變規律和改變趨勢。5.5.1.3數據分析數據分析通常采納比較法、作圖法和數值計算等,一般采納散點圖和回來分析方法,分析各監控量測物理量值大小、改變規律和發展趨勢,預料該測點可能出現的最終值和影響范圍,評估平安狀況。繪制時間-位移和距離-位移散點圖,依據散點圖的數據分析結果,選擇合適的函數進行回來分析,對最大值(最終值)進行預料,并和限制基準值進行比較,結合實際施工狀況,綜合分析圍巖、支護結構的工作狀態。監控量測數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主要方面:(1)依據監控量測值繪制時態曲線;(2)選擇回來曲線,預料最終值,并和限制基準值進行比較;(3)對圍巖及支護結構進行評估(4)剛

33、好反饋評價結論,并提出相應工程對策和建議;5.5.2監控量測信息反饋及工程對策監控量測信息反饋依據監控量測數據分析結果,對工程平安性進行評價,并提出相應工程對策和建議。信息反饋應以位移反饋為主,主要依據時態曲線對圍巖穩定性、支護結構的工作狀態、對四周環境的影響程度進行判定,驗證和優化設計參數,指導施工。由于施工的連續性和循環進行,施工中應保證信息反饋渠道通暢,確保信息反饋的剛好性和有效性。監控量測信息反饋應貫穿于施工的全過程5.6監控量測報告提交及資料驗收施工過程中應進行監控量測數據的實時分析和階段分析。實時分析:每天依據監控量測數據剛好進行分析,發覺平安隱患應分析緣由并提交異樣報告;階段分析

34、:按周、月進行階段分析,總結監控量測數據的改變規律,對施工狀況進行評價,提交階段分析報告,指導后續施工。5.6.1報告提交依據檢測資料,對下一階段的變形態況進行預料,按相關監測規范、設計文件及監測管理基準,當達到級(重大異樣)時,剛好向業主、監理和項目部提交特地的計算分析報告,并提出合理化建議。量測的數據記錄在專用的表格上,原始記錄表格存檔以供須要時查用,全部數據均輸入計算機。監控量測負責人參與工程現場會,匯報最近一段時期的監測狀況,分析數據改變的趨勢。5.6.2月報結合地質狀況分析變形規律,分析各隧道掌子面的平安狀態,分析各類預警實行的主要工程措施及其限制變形的效果,提出預警基準調整建議,現

35、場監控量測管理中好的閱歷和存在問題,監控量測的優化改進建議等以及階段性結論匯總成冊,按報告格式提交月報。5.6.3資料驗收監控量測資料是竣工資料不行缺少的部分,必需納入竣工文件管理程序中。項目分部應當設專人負責監控量測資料的收集、整理、簽認、歸檔和移交,監控量測資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監控量測設計;(2)監控量測實施細則及批復;(3)監控量測結果;(4)監控量測數據匯總表及視察資料;(5)監控量工作總結報告。5.7監控量測工作實施支配a監測工作服務于隧道施工,必需緊跟隧道的施工進度,剛好精確的駕馭隧道施工進度,做好量測打算。在檢測工作實施前,應進行沿線地質踏勘和收集各種技術資料(包括沿線地

36、質勘察資料、設計資料、專項課題資料、施工單位施工支配方案等)。b實行合理的支配管理支配,編制具體周、月進度支配,剛好總結進度支配和實際工作進度的差距,實行有效措施,確保進度。c依據擔當的監測任務和工作量,為確保監測緊跟各隧道施工進度,能剛好的為隧道施工服務,對監測項目進行明確分工,保證到當天的各項監測數據能夠剛好的進行計算分析,并通過各種方式剛好的將監測結果反饋的相關各方;d在隧道主體工程完成以及隧道跟蹤監測工作結束后,一個月內提交監測工作總結報告。6.組織機構及人員配備6.1監測組織機構為保證監控量測工作正常有序開展,項目分部建立總工程師負責的管理體系,工程部和安質部負責對隧道監控量測工作進

37、行日常檢查、指導和重大問題上報工作,并成立監控量測小組,制定各崗位職責,明確分工,責任到人。組長負責具體確定隧道監控量測實施方案及反饋信息的實施;各小組負責人具體落實監控量測工作,并對量測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經監控量測組組長及監測項目負責人審核后剛好向各主管部門反饋量測結果。6.2監控量測組人員匯總表表6.2-1 監控量測人員配置表序號姓名崗位備注1總工程師2工程部部長3安質部部長4監控量測總負責人5監控量測組組長6專業測工7.儀器、設備配備表7-1 監控量測設備配置表序號儀器設備名稱/型號儀器設備性能生產廠家和型號數量有效期備注1全站儀良好徠卡12全站儀腳架良好國產1-3單棱鏡頭良好徠卡2-4

38、2.15米三腳對中桿良好國產2-5DSZ2水準儀良好國產36ZXS1光學測微器良好國產37銦鋼尺良好國產38JSS30A型數顯收斂劑良好國產49對講機良好國產41010米鋼卷尺良好國產2出廠校驗合格112米鋼卷尺良好國產2-12地質錘良好國產3-13地質放大鏡良好國產3-14DQY-1羅盤儀良好哈爾濱3出廠校驗合格15游標卡尺良好國產2出廠校驗合格16爆破振動儀L20良好國產3出廠校驗合格17數碼相機良好索尼1-8.平安質量措施8.1質量保證措施8.1.1組織保證措施在監測項目負責人的領導下,監控量測組成全面管理小組,由組長負責。制定相應對策和崗位責任制,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監控測量組各崗位職責如下。8.1.1.1監測項目負責人職責1 全面負責監控量測組的總體規劃;2 從宏觀上組織實施監測工作,對監控量測的工作的調度、人員組織等全面負責;3 對重大事項進行決策、處理;定期檢查小組的工作狀況,駕馭監測工作的總體進度。8.1.1.2監控量測組長職責1 對監控量測的的技術和質量負責,編寫實施細測,審核報告等;2 在監測項目負責人的領導下,全面負責監測工作的技術問題和質量問題;3 負責監測人員素養、監測儀器設備、元器件材料及技術資料的宏觀質量限制工作;組織檢測技術人員進行檢測技術問題的分析探討;4 參與業主等有關方面組織的重要技術會議;5 負責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