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講義_第1頁
宏觀經濟學講義_第2頁
宏觀經濟學講義_第3頁
宏觀經濟學講義_第4頁
宏觀經濟學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宏觀經濟學講義中南大學商學院 袁樂平第一講 緒論一、 宏觀經濟學研究經濟問題的獨特視角經濟學:研究如何利用稀缺資源生產有價值的商品并分配給不同的個人的科學。核心問題:資源配置設:(1社會經濟資源一定;(2整個社會只生產X ,Y 兩種產品。社會生產可能線如圖所示: 思考:為什么生產可能線斜率遞增?相對成本遞增。如果將社會資源全部用于生產產品,其產量為OA ;如果將社會資源全部用于生產產品X ,其產量為OB ,用一條曲線連接AB ,AB 線為社會生產可能線。線上的任意一點如n 表明社會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線內的任意一點如m ,則表明社會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經濟學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合理地利用有

2、限的資源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需要。依據對這一問題研究角度的不同,我們可以將理論經濟學分為三大塊:1制度經濟學研究經濟活動中的質的問題。在本課程中,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當作既定的已知的制度前提。2微觀經濟學研究的假定前提:整個社會的資源已充分利用(資源配置點落在生產可能線)。討論的核心問題: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上有無數個點,每一個點代表一種資源的配置方式(X,Y 兩種產品的不同組合 ,哪一種資源配置方式是最優的,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需要?顯然在生產可能線上的每一點所利用的資源的總量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資源利用的結構問題。要增加一種產品的產出,就必須相應地減少另外一種產品的產出,生產可能線上的點的移

3、動只是資源利用結構的調整。3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假定前提:資源尚未充分利用(資源配置點落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以內)。討的核心問題:如何將資源配置點從生產可能線以內調節到生產可能線之上,使社會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這就是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所不同的研究經濟問題的獨特視角。在資源配置點的移動過程中,社會對資源利用的總量在變化,社會總的產出水平在變化,但資源的利用結構和社會產出結構可以不變。 二、 宏觀經濟模型的構造關于國民收入決定的原理,宏觀經濟學可以用一個簡單的經濟模型表示。用Y 表示國民收入,用a 、b 、c n 表示決定國民收入的各種因素。則國民收入決定的經濟模型可表示為:Y=f(a、b 、c n其

4、中,Y 為函數的因變量,a 、b 、c n 為函數的自變量。國民收入決定函數是一個多元函數。在構造這樣一個宏觀經濟模型時,經濟學家遇到的矛盾:1模型的仿真性與可操作性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宏觀經濟模型要具有一定的仿真性,即能比較好地揭示宏觀經濟的運行機制,擬合現實的經濟運行。另一方面,宏觀經濟模型又必須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能為政府制訂宏觀經濟政策提供理論依據,而這正是構造宏觀經濟模型的根本目的所在。但是,模型的準確性與可操作性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矛盾。這是因為,影響國民收入的因素可以說有無數多個,宏觀經濟模型不可能把所有的影響因素都作為模型的變量進行研究。假若對模型中的各個變量的描述都是準確的,那么

5、,模型中所含變量越多,模型的仿真性也就越高。因此,模型的仿真性要求模型中的變量要盡可能多。但是,模型中所含變量越多,模型就越復雜,可以說,模型的復雜程度伴隨著模型中變量的增加而呈幾何級數增加。而模型越復雜,其可操作性也就越差。因此,為了保證模型有較好的可操作性,我們只能把模型中的變量控制在為數不多的幾個上。如何在模型的仿真性和可操作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在眾多的因素中選擇幾個主要的因素,如總收入、總支出、消費、儲蓄、投資、利率、貨幣、價格、供給等作為模型的自變量,而把其他各種因素當作隨機變量。這樣保證了宏觀經濟模型既能揭示宏觀經濟運行的一般趨勢,又便于政府在宏觀調控管理中的實際操作。2. 模型

6、的清晰性與完整性的矛盾。宏觀經濟模型內的各自變量同時發揮作用,而且各種作用又相互交錯在一起,我們只有把各種作用作為一個整體揭示出來,宏觀經濟模型才具有完整性。但是各種因素的交互作用千頭萬緒,在研究和敘述的過程中,總不免掛一漏萬,又難免條理混亂,渾沌不清。為了保證模型的清晰性,一個可行的辦法是,把模型中的許多因素分離出來,只對其中一兩個最簡單因素進行研究。但是這樣一來,模型的完整性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的損害。處理這一矛盾的基本方式:分步構造宏觀經濟模型。首先,把眾多自變量中的一兩個最重要的變量當作內生變量,而把其余的各種變量當作外生變量,使模型的敘述變得非常簡單而清晰。在對這一兩個因素的研究完成

7、以后,再將一兩個外生變量轉化為內生變量進行研究,依次遞進,直至將選定的各外生變量全部轉化為內生變量。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模型的清晰性始終得到保持而模型中的各內生變量越來越多,內容變得越來越豐富具體,最后使整個模型清晰而完整的形式呈現出來。下圖就是宏觀經濟模型構造的基本線索: 三、 宏觀經濟學的理論線索對國民收入的決定問題,宏觀經濟學基本上依據凱恩斯定律進行回答,即認為社會總需求決定社會總產出水平。整個宏觀經濟理論基本上是按這一原理展開的,其展開的線索主要有三條:(一 橫線:從二部門到三部門到四部門下面以簡單模型為例對這條橫線進行勾畫。1 二部門國民收入決定模型在一個只有企業和家庭的兩部門經濟中,

8、其社會總需求由消費和投資構成。用公式表示是:AD=C+I (1)用Y 表示社會總產出則有:Y=AD=C+I (2)C=a+bY (3)其中C 為內生變量,a 為自發消費,b 為邊際消費傾向,I 為外生變量。將式2與式聯立,得Y =1(a +I 1-b (4)式(4即為兩部門國民收入決定模型。2 三部門國民收入決定模型:三部門經濟在二部門之外加入了政府部門,其公式相應變化如下:Y=AD=C+I+G (5C=a+bYd (6Yd=Y-T0-ty+Tr (7G 為政府購買支出,T 0為定量稅,Tr 為政府轉移支付,三者均為獨立變量。t 為邊際稅率。三式聯立,可得:Y =1(a -bT 0+bT r

9、+I +G 1-b (8)式(8即為三部門國民收入決定模型。3 四部門國民收入決定模型四部門經濟三部門之外加入了國外部門,其關系式相應變化如下:Y=AD=C+I+G+(X-MM=M0+my (9其中,X 為出口,M 0自發進口,二者均為獨立變量,m為邊際進口傾向,其余與三部門相同,其均衡的國民收入決定模型為:Y =1(a -bT 0+bT r +o +X +M 0 1-b (1-t +m (10)式(10即為四部門經濟的國民收入決定模型。(二 縱線:從簡單模型到擴展模型再到總供求模型1 IS 曲線簡單模型已經回答了國民收入決定問題,但是在這個答案中投資被當作了外生變量,沒有得到解釋。理論研究的

10、線索是:國民收入由總需求決定,總需求受投資調節,那么投資又由什么決定呢? 更深入的研究要求把投資由外生變量轉化為內生變量,用利率(r解釋投資,其方程式是:I=e-dr (11投資方程的引入,使國民收入決定模型開始由簡單模型轉化為擴展模型。國民收入決定模型可以用兩種方式推導:一種是消費函數,前面的模型推導都是使用這一方式。另一種是儲蓄函數。其推導方式是:S=-a+(1-by (12)I=S (13兩式聯立,可得 Y =1(a +I 。這兩種推導方式是完1-b全等價的。現在在簡單模型的推導中再加入投資方程,即將式(11、(12)和(13聯立,可得:r =a +e 1-b -y d d (14)式(

11、14)便是IS 方程,在三部門經濟中,IS 方程轉化為:r =a +e 1-b (1-t -y d d (15)2 LM 曲線IS 方程表明產品市場的均衡。利率因素的引入,解釋了投資,更進一步的研究則需要對利率本身做出解釋,將利率由外生變量轉化為內生變量。依據凱恩斯的理論,利率是由貨幣的供給(M和貨幣的需求(L決定的,這樣,研究的進程又將貨幣因素納入了模型之中。貨幣的交易需求是:L 1=KY (16貨幣的投機需求是:L 2=-hr (17貨幣市場的均衡方程是:將以上三個方程聯立得:r =M =L 1+L 2 p (18) (19) K M /p Y -h h式(19即為LM 方程,LM 方程表

12、明貨幣市場的均衡,將IS 方程與LM 方程聯立,可得:a +e M /p +Y =1-b (1-t K +d h (20)式(20即為擴展的國民收入決定模型。3 AD 曲線在擴展的國民收入決定模型中,實際貨幣的供給(MP 調節利率的高低,而價格水平(P又調節著實際貨幣供給。為了說明實際貨幣供給的變動,必須將價格水平的決定納入宏觀經濟模型的研究范圍。價格水平是由總需求(AD曲線和總供給(AS曲線決定的。如果將式(20)看作一個Y 關于P 的方程,那么,這個方程就是AD 曲線的方程,它表示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時總需求水平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4 AS 曲線AS 曲線表示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

13、同時達到均衡時總供給水平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它由以下方程推導而來:(1名義工資方程W=(MP P (21給定P ,可求出M P 。(2勞動需求方程L D =LD (MP (22(3勞動供給方程L S =LS (MP (23給定M P ,可求出L 。L=min(LD ,L S (24(4生產函數Y=F(L (25給定L ,可求出Y 0從式21-25的推導表明,Y 與P 存在著一種一一對應的函數關系,AS 曲線就是對這種函數關系的概括。AD 線與AS 線相結合,構成總供求模型,它決定了均衡的產出水平和均衡的價格水平,為分析各種宏觀經濟問題,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提供了最完備的理論工具。(三 立線:從理

14、論到政策。宏觀經濟模型縱的線索與橫的線索交織,延伸,構成了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平面,其他各宏觀經濟學原理,如加速原理,國際收支平衡,經濟增長,經濟周期等,都是對這一理論平面的一種延伸和補充。因而,把握好這兩條線索,我們就可以提綱挈領地總攬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但是,宏觀經濟學體系,不僅包括理論部分,而且還包括政策部分。如果說宏觀經濟理論揭示的是宏觀經濟運行的機理,那么,宏觀經濟政策則是國家為一定的經濟目標依據宏觀經濟理論對國民經濟采取的宏觀調控行為。每一條宏觀經濟原理都能引伸出相應的政策結論。例如,IS 曲線是財政政策的理論基礎。所謂財政政策就是國家通過變動政府購買支出(G,轉移支付(Tr,稅收(

15、T和發行公債等參數移動IS 曲線以影響國民收入水平。若引起國民收入增加,即為擴張財政政策,若引起國民收入減少即緊縮的財政政策。又如,LM 線是貨幣政策的理論基礎。貨幣政策指的是:中央銀行通過利用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率,法定準備金率等工具調控貨幣供給量,移動LM 曲線引起國民收入變化。引起國民收入增加即為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引起國民收入減少,即為緊縮的貨幣政策。最后,總供求模型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總的理論基礎。國家通過宏觀需求管理,改變AD 線的形狀或位置,通過宏觀供給管理,改變AS 線的形狀或位置,使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實行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持續均衡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四大目標。可見,從理論到

16、政策就形成了宏觀經濟學整個體系的一條立線。口參考文獻1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宏觀經濟學(第16版 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2中級宏觀經濟學,經濟管理出版社,3魏塤,等現代西方經濟學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第二講 國民收入核算第一節 國內生產總值(GDP )GDP 5 4 3 1 2 1最終產品:例: 棉 紗 布 衣 價值: 中間產品 最終產品為了避免重復計算,必須排除中間產品,只計算最終產品的價值。判斷一個產品是中間產品還是最終產品的依據是這個產品的價值是否繼續轉移。關于機器設備等耐用生產資料的計算問題:設:2000年生產一臺機器,價值為100萬元,使用期限為10年,按直

17、線法計提折舊,年折舊費10萬元。問題1:這臺機器是中間產品還是最終產品?分析:這臺機器的價值還需轉移到其他產品中去不宜看作最終產品。應當看作中間產品。這臺機器的價值是在本年度生產的應當計入本年度的GDP ,不宜隨折舊計入以后年度的GDP ,故應看作最終產品,不宜看作中間產品。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產品價值是否轉移以年度為界。在本年度價值不轉移在本年度即為最終產品,在以后年度轉移,在以后年度即為中間產品。答案:在本年度看作最終產品,在以后年度看作中間產品。問題2:在2000年2010年10個年度的GDP 中是否要計入這臺機器的折舊費?要。這臺機器的價值已計入2000年度的GDP 之中,如果在以后10

18、個年度的GDP 再計入這臺機器的折舊費,就會造成重復計算。本不應如此。但折舊是各年度最終產品價值中的一個項目,若剔除這一個項目,最終產品的價值就得不到完全反映。問題3:怎樣解決機器價值的重復計算問題?在GDP 之外,再定義一個新概念,國內生產凈值(NDP ) NDP=GDP折舊問題4:GDP 與NDP 哪一個概念在使用中更為廣泛? GDP 。具有客觀性。 2市場價值:GDP = Q i P i(1)數量:a 非市場經濟活動不計入GDP b 地下經濟活動(逃稅,非法)c 閑暇d 環境破壞(減項)綠色GDP GDP 資源消耗環境破壞 (2)價格:微觀經濟學的價格指的是比價,宏觀經濟學的價格指的是指

19、數。 價格指數計算期價格基期價格a 名義GDP :用實際市場價格統計當年的GDPb 實際GDP :用一組固定的或不變的價格衡量的GDP c GDP 緊縮指數=名義GDP 實際GDP實際GDP=名義GDP GDP 緊縮指數 價格指數:多種產品條件下如何確定不變的價格尺度價格水平:一個經濟中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經過加權平均后的平均價格。 價格指數:關于平均價格水平的指標。 因素:(1)品種;(2)權重 (1)消費者價格指數(CPI )、 品種:有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務權重:依據每個商品在消費中的重要程度衡量 CPI 2000=0.2102 + 0.5106 + 0.3110=106.4 CPI 為固定權數

20、指數。(2)GDP 緊縮指數:反映GDP 所有組成部分的價格水平。 權數隨不同商品所占份額的改變而改變。 (3)生產價格指數:衡量生產或批發環節的價格水平。 權數為每種商品的凈銷售額。 3生產的而不是銷售的GDP=當年銷售最終產品的價格總額上年庫存價格額+當年庫存價格額 生產額與銷售額的差額只影響庫存額的變化,不影響GDP 數值。 關于存貨的討論:問題1:存貨能否反映社會福利水平?意愿存貨是社會經濟運行所必須的,非意愿存貨不能增加社會福利。 問題2:既然GDP 包含非意愿存貨,為什么仍要用這一指標來衡量社會經濟活動?在私有產權條件下,非意愿存貨是一種短期現象。非意愿存貨表明供給大于需求,廠商的

21、利益不能實現,因而會縮減生產規模,使存貨調整到意愿存貨的水平。在長期,供給等于需求,非意愿存貨為零。問題3:是否在所有的制度安排下,非意愿的存貨在長期均為零? 不。在傳統的經濟體制下,廠商不負盈虧責任,非意愿存貨可以長期存在。GDP 數據不能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績效。如大躍進。在這種情形下,如果以GDP 作為考核依據,可能會出現為了某些不正當的目的的而故意增加非意愿存貨的行為。因而,對宏觀經濟問題的研究要以合理的制度安排為前提。問題4:目前我國所進行的經濟制度安排能否使非意愿存貨在長期趨向零?(請同學們作實證分析)4一年(流量) 存量:與時點相聯系的概念 流量:與時期相聯系的概念支出成本流量源于

22、存量,歸于存量。 5一國(1)屬人原則:國民生產總值(GNP ) (2)屬地原則國:內生產總值(GDP ) GNP GDP 來自國外的生首要素凈收入 問:為什么改GNP 為GDP ?GDP 更能反映一個國家的就業,稅收,管理等狀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第二節 GDP的核算一、兩部門經濟勞動、土地、資本、管理 儲蓄(s ) 投資(I )土地:初級生產要素(只是投入品,不是產出品) 資本:中間生產要素(既是投入品,又是產出品) 消費品:最終產品 (只是產出品,不是投入品) 勞動:索取固定合同收益 企業管理才能:索取剩余收益1產品流量法:將花在最終產品的貨幣價值加總。(產品支出法)基本公式:生產支

23、出設Q 1,Q 2,Q n 為各種最終產品的數量,P 1,P 2,P n 為各種最終產品的價格,則:GDP=Q1P 1+Q2P 2+Qn P n =Q i P i同一過程,對企業來說,是產品支出;對于購買者來說,是產品需求。因此,用支出法計算的結果即是總需求,用Y D 表示。在兩部門經濟中,對最終產品的需求包括:消費+總投資 (C+I 總投資=折舊+凈投資問題討論:設一年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為100,而銷售出去的最終產品為95,沒有銷售出去的5怎樣反映到GDP 中來?沒有銷售出去的5表現為企業存貨的增加,存貨增加是投資(I )中的一部分,相當于自己購買自己的產品,只不過這種投資可能是非意愿的。2收

24、入法(成本法):把生產要素所得到的各種收入相加 基本公式:生產收入GDP=工資+地租+利息+利潤折舊收入是由供給創造的。各種收入都是從供給分解出來的。因此,用收入法計算的GDP 即是總供給,用Y S 表示。居民戶 生產要素 要素收入 土地所有者 土地 地租 資本家 資本 利息 工人 勞動 工資 企業家 管理才能 利潤問題1:在產品價值中,企業是否要留存一部分收益?企業要留存一部分收益。但企業擁有生產要素,而居民戶擁有企業,企業的留存收益歸根結底是居民戶的權益。問題2:產品的價值是否包含生產資料的轉移價值?包含。機器、設備等耐用生產資料的折舊包含在GDP 中,有一個單獨的項目列出。GDP 只計算

25、最終產品的價值,不計算中間產品的價值。最終產品的包含中間產品價值可以分解為以前各環節的要素收入。問題3:按產品流量法,GDP 只計算最終產品的價值,而收入法,GDP 不僅要計算生產最終產品的要素收入,而且還要計算生產中間產品的要素收入,兩種計算方法會相矛盾嗎?不矛盾。在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只計算附加價值,排除中間產品的價值,所有環節的附加價值之和即等于最終產品的價值。3。生產法(部門法)基本公式:整體生產=部門生產之和 部門之間的投入產出關系 4三種方法計算的結果相等。Y D =YS I=S三種結果理論上相等,但實際上肯定會存在統計誤差。結果以支出法為基準。收入法、生產法與支出法之間的差額歸結

26、為誤差調整項目。問題1:產品價格與生產要素價格是由不同市場決定的,為什么按這兩種 不同的價格總額所分別計算的GDP 會相等。利潤表現為兩種獨立變量的余額(剩余)= 獨立變量 獨立變量 余額 關于剩余的概念:馬克思:剩余價值W C V 。產業利潤、商業利潤、利息、地租都是剩余價值的表現形式。馬歇爾:剩余總收益固定合同收益。只有利潤才是剩余,利息,地租屬于固定合同收益。生產者剩余 消費者剩余問題2:當利潤為負數時,GDP 環循意味著什么?流入量的缺口要靠存量支撐,或者靠負債(內債或外債)支撐。這種循環的致命缺點在于:如果靠存量支撐,存量總有一天會被消耗殆盡;如果靠負債支撐,這種負債不可能被償還。經

27、濟危機的爆發不可避免。(牛吃草問題)因此,社會經濟規模不能過度擴張,必須控制在利潤為正數的絕對界限以內。問題3:宏觀經濟應以經濟增長為目標嗎?個人見解:不應以流量增長為目標,而應以存量增長為目標,以流量增值存量,而不是反過來,靠犧牲存量去支撐流量規模的擴大。(回到斯密那里去)二、三部門經濟1模型 2GDP 循壞恒等式(產品流量法)y d =C+I+G G :政府購買支出 (收入法)y s =C+S+T T :間接稅:可以轉嫁C + I + G = C + S + T 直接稅:不可以轉嫁 T :轉移支付總稅收直接稅間接稅凈稅收轉移支付 I 為總投資;T 為凈稅收。三、四部門經濟1模型 (X2GD

28、P 循環恒等式Y D =C+I+G+X Y D =YSY S =C+S+T+M (SI=(GT+(XM為了與GDP 概念相適應:Y D =C+I+G+XM ,Y S =C+S+T 3兩個需要注意的問題(1) 在Y D =YS 的函數關系式中,Y D 是自變量,Y S 是因變量。 薩伊定律:供給自動創造需求。Y S 是自變量,Y D 是因變量。凱恩斯定律:需求創造供給。Y D 是自變量,Y S 是因變量。凱恩斯革命是對薩伊定律的革命。Y D 各組成部分(C,I ,G ,X 的變化會影響GDP 的大小(蛋糕的大小 ,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四駕馬車。Y S 各組成部分(C,S ,T ,M 的變化不會影響G

29、DP 的大小(蛋糕的分割 (2)注入量與漏出量Y D 注入量 從循環圈外部注入 Y S 漏出量 從循環圈內部漏出 要使Y D =YS ,注入量之和(I+G+X必須等于漏出量之和(S+T+M第三節 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一、GDP二、NDP (國內生產凈值) NDP=GDP折舊三、NI (國民收入)NI=NDP間接稅=工資+租金+利息+業主收入+企業利潤四、PI (個人收入)PI=NI社會保險稅公司所得稅公司未分配利潤+政府給個人的轉移支付五、DPI (個人可支配收入)DPI=PI個人所得稅=消費+儲蓄 第三講 簡單的國民收入決定模型第一節 消費和儲蓄一、 消費函數因變量消費:花費在最終產品與服務上且

30、能符合需要和獲得滿意的各項開支。將收入分為消費和儲蓄的方法: (1) 先確定儲蓄,余額為消費。(古典模型) (2) 先確定消費,余額為儲蓄。(凱恩斯模型) 1 古典消費函數儲蓄外生確定,邊際消費傾向等于1。 C=Y-S S=S(r ) r=r(MEI )MEI=MEI(I ) 反函數 I=I(MEI ) S (r )= I(MEI ) C=C(r )按西尼爾的觀點,儲蓄,即延遲消費,是等待,是節欲,其效用要低于即期消費,因此,人們傾向于將全部即期收入轉化為即期消費,即邊際消費傾向等于1。要人們從即期收入中分割出一部份用入儲蓄,那除非儲蓄能獲得一種利息收入,這種利息收入足以補償人們為節欲而作出的

31、犧牲。這種利息收入只能來源于投資。只有當投資的邊際效率(MEI )高于或等于人們的節欲成本時,投資者才能提供這么高的利息,投資才能進行。因此,是先有外生的投資需求,后才有儲蓄。儲蓄必定轉化為投資。即期收入,當有投資拉動的時候,就轉化為投資(儲蓄);當沒有投資拉動的時候,就轉化為即期消費。總之,即期收入必定全部轉化為需求,薩伊定律是成立的。經濟學家關于利息的觀點: 西尼爾:利息是節欲的報酬。克拉克:利息決定于資本邊際生產力。 馬歇爾:利息是資本的均衡價格。 馬克思:利息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凱恩斯:利息是流動性的價格。2凱恩斯消費函數邊際消費傾向小于1(MPC 0,則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經濟社會會

32、出現非意愿的存貨投資。經濟社會的非均衡狀態是不能持續存在的。若MPC ,r ,MEI 三個因素既定,廠商會通過調整產出規模來消除非意愿存貨,即通過調整Y 使S 1趨向于零。因此,無論是古典經濟學,還是凱恩斯經濟學,都認為在市場的自發調節下,儲蓄會趨向投資,總供給與總需求會趨向均衡。但二者的調節機制是不相同的。在古典模型中,消費需求是內生的,投資調節儲蓄的機制是:I MEI r S 。S 1恒等于零。投資對儲蓄的調整是對需求結構的調整,只調整消費與投資在需求中所占的比例,不調整需求總量。需求總量自動與供給總量保持平衡,即任意一個供給都有會轉化為需求,因此,供給不受需求限制,只受資源限制。任意給定

33、的一個資源總是可以利用的。在凱恩斯模型中,消費需求是外生的,S 1不會自動等于零。投資調節儲蓄的機制是:I AD AS S 。投資通過調整需求給儲蓄一個額度。這種調整既是一種結構性調整,也是一種總量性調整。需求總量限定供給總量,供給總量限定資源利用總量。若外生給定的資源總量超過了資源利用總量,其超過部份將成為過剩資源。2自變量(影響因素)當前可支配收入 核心因素3表達式:(1)文字:消費對收入的依存關系(2)公式C=C(y=a+by a :自發消費by :引致消費(3)表:(4)圖:支出與收入相等的45線 收支相抵點(短期函數)E0 y 收入 0 y4邊際消費傾向(MPC )(1)MPC =c

34、 消費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比例。 y MPC 為消費曲線的斜率。邊際消費傾向遞減。但為了研究方便,假定收入和消費之間存在線性關系,MPC 為一常數。(2)APC =c 平均消費傾向,消費在收入中所占比例。 y3后凱恩斯消費函數(1) 相對收入假說(杜森貝):消費者受過去的消費習慣及周圍消費水準 來決定消費。a 棘輪效應:消費者易于隨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費,但不易隨收入的降低而減少消費。b 示范效應: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受周圍人們消費水準的影響。(2)永久性收入假設(弗里德曼)a 永久性收入:除去暫時的或不固定影響之后的一個家庭獲得的收入消費。b 暫時性收入:由暫時的或不固定因素帶來的收入儲蓄。(3)

35、生命周期模型(莫迪里亞妮)儲蓄是為了熨平生命全程中的消費波動。Y , 消費0 年齡(4)財富效應,較多的財富會導致較多的消費。(5)利率替代效應:用儲蓄替代消費,消費減少。收入效應:收入引致消費,消費增加。C 總效應: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之和。(6)其他,如價格、消費信貸、風俗習慣,等等。凱恩斯通過構造消費函數來構造其理論模型,并提出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后來的經濟學家否認即期收入與消費的函數關系,實際上否認了凱恩斯通過調節即期收入來調節消費繼而調節總需求水平的宏觀經濟政策的有效性。二、儲蓄函數:1因變量:儲蓄:可支配收入中未用于消費的部分2影響因素(1)社會保障體系(2)資本市場的缺陷(3)收入

36、增長(4)人口老年化(5)其他,如稅率、利率等2表達式:(1)文字:儲蓄對收入的依存關系(2)公式:S=S(y=yC=ya by=a+(1by(3)表:(4)圖:45線與消費曲線的垂直距離儲蓄函數是消費函數的鏡像。3邊際儲蓄傾向(MPS )s (1)MPS = 儲蓄增量在收入增中所占比例 yMPS 為儲蓄曲線的斜率。為研究方便,假定MPS 為常數。s (2)APS =平均儲蓄傾向,儲蓄在收入所占比例。 y4APC 與APS ,MPC 與MPS 的關系APC+APS=1 MPC+MPS=1第二節 均衡產出一、概念均衡產出:與總需求相等的產出。均衡:相反的力量造成的均勢,一種穩定的正常狀態。問題討

37、論:總供給與總需求恒等,均衡產出是否是一種恒定狀態?不是,AS=AD是一種事后恒等式。在事前,計劃(意愿)投資和計劃(意愿)儲蓄由不同經濟主體,不同因素決定,不存在二者相等的邏輯必然性。例如,產量為100,計劃消費為80,計劃儲蓄為20,計劃投資為15。那么,意愿的AS 為100,意愿的AD 為95,有5個單位的產品銷售不能實現,成為非意愿的投資。實際投資等于意愿投資+非意愿投資。AS 與AD 事前不恒等,事后恒等。反過來,如果計劃投資為25,將有5個單位的計劃消費無法實現,成為非意愿儲蓄。實際儲蓄=意愿儲蓄+非意愿儲蓄。均衡產出是指意愿AS 與意愿AD 相等的產出,而不是指實際AS 與實際A

38、D 相等的產出。均衡:AD AS1事后均衡:(恒定狀態)(1) 會計恒等式:實際AD 實際AS 以實際供給為基準平衡等式。例1:意愿的供給為100,實際供給為100;意愿的需求為95,非意愿的需求為5,實際需求為100,則:100(實際AS )100(實際AD )95(意愿AD )5(非意愿投資) 例2:若意愿需求為105,非意愿儲蓄為5,實際需求為100,則:100(實際AS )100(實際AD )105(意愿AD )5(非意愿儲蓄)(2) 配額均衡:Y (意愿AD ,意愿AS ) 以短邊為基準平衡等式。 依例1,則:95(意愿AD )100(意愿AS )5依例2,則:100(意愿AS )1

39、05(意愿AD )53事前均衡(非恒定狀態)意愿AD 意愿AS(1)失衡:意愿AS 意愿AD ,看不見的手的自發調節可消除此狀態,達成自發均衡。(2)均衡 瓦爾拉斯均衡:充分就業狀態下的自發均衡。非均衡(非瓦爾拉斯均衡):失業均衡。看得見的手所要做的工作是將非均衡調整為均衡。二、均衡產出的決定1假定前提(1)兩部門經濟(無政府和對外貿易)(2)企業投資是自主的(外生變量)(3)價格不變 無論需求怎樣變化,經濟制度均能以不變價格提供(4)資源閑置 相應的供給。(凱恩斯定律)(木桶原理)(5)折舊和未分配利潤為零。2使用消費函數決定國民收入(1)代數法:Y D =C+IC=a+byy=a+by+I

40、a +I y = 1-b(2)幾何法:Y D0 Y Y s3使用儲蓄函數決定國民收入(1)代數法:S=a+(1byI=a+(1byy =(2)幾何法:I +a1-bS 、 a+(1by s三、均衡產出的形成(由非均衡到均衡)1當Y D Y S 時,企業只能用存貨去填補需求缺口,從而使意愿存貨減少。為了保持意愿存貨水平,企業將擴大生產規模,直至達到均衡產出。2當Y D Y S 時,超過總需求的供給形成企業存貨,使企業非意愿存貨增加。為了恢復到意愿存貨水平,企業將縮減了生產規模,直至均衡產出。3當Y D = YS 時,企業存貨恰好為愿意存貨,生產規模維持不變,達到了均衡狀態。結論:均衡產出的形成是

41、通過企業進行存貨調整實現的。四、均衡產出的變動(由舊均衡到新均衡)1為什么?古典經濟學:AS 是自變量,AD 是因變量。 如果政府不干預,按自發均衡產出,則會出現失業;如果充分利用資源,則會出現非意愿存貨。只有將自發均衡調整為充分就業均衡,才能解決這一問題。2如何?1擴張:(1)增加自發消費 (2)增加投資 2緊縮:(1)減少自發消費 (2)減少投資問題:如自發的需求增加X ,國民收入也是增加X 嗎?1000+600不是。設a=1000,b=0.8,I 1=600,則y 1=80001-0. 81000+700I 2=700,則y 2=85001-0. 8 I 為100,而y 這500,收入增

42、量是投資增量的5倍。第三節 乘數一、概念自發總需求的變動所引起的GDP 變動的倍數。YK =AD 自發總需求的變動包括:1消費支出消費乘數 2投資支出投資乘數 3政府購買支出政府支出乘數 4出口外貿乘數Y 500依上例:K I =5I 100圖象: AE I問題:需求限定供給,需求只增100,為什么供給可以增加500? 需求包括自發需求和引致需求,自發需求增加100,引致需求為400,總需求增加500,所以供給也增加500。二、投資乘數a +I 11-b a +I 2Y 2=1-b1公式:Y 1=Y 2-Y 1= K =a +I 2a +I 1I 2-I 1-=1-b 1-b 1-bY 111

43、=I 1-b 1-M P C M P S投資乘數的大小取決于MPC 。2過程 MPC=0.8 初始引致需求 I=100 80 64收入 100 80 64消費 80 64 51.2儲蓄 20 16 12.8500500400100100+1000. 8+1000. 82+ +1000. 8n -11=100(0. 80+0. 81+0. 82+ +0. 8n -1 =1001-0. 8 (1)投資轉化為居民收入(2)收入增加引致消費需求增加(3)引致需求與國民收入相互作用,形成乘數效應。 三關于乘數問題的討論:問題1:乘數是否是通過產業鏈發生作用?不是。產業鏈是一個結構問題,而乘數是一個總量問

44、題。 問題2:節儉是否是一種美德?(節儉悖論)不一定。節儉有可能緊縮社會需求,設初始收入為100,MPC=0.1,則: 初始需求10收入 100 110=11. 11-0. 1收入 100 190=9001-0. 9消費 10 1.1儲蓄 90 9.9999.99若:MPC=0.9,則: 初始需求 90問題3:MPC 是否越大意味著乘數作用越大?不是。乘數只有在資源閑置的條件下才能起作用。消費越多,儲蓄越少,消費 90 810儲蓄 10 90100投資也就越少,資本存量增加緩慢,需求有可能失去拉動經濟增長的物質條件。(國民收入只能靠生產要素創造,而不能靠消費創造。)問題4:MPC=1時,乘數是

45、怎樣的? 乘數無窮大。凱恩斯定律轉化為薩伊定律。 問題5:乘數有何意義?乘數為國家進行宏觀調控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工具。社會經濟總量很大,而國家力量相對弱小,國家為什么能干預社會經濟?乘數能將一個較少的力量轉化成一個較大的力量。問題6:乘數是否越大越好?不是。乘數是一把雙刃劍。初始需求增加會使國民收入倍數增加;初始需求減少,會使國民收入倍數減少。乘數過大會造成社會經濟大幅度的波動。第四節 預算乘數一、三部門經濟的收入決定 1均衡條件:C+I+G=C+S+TC=a+byd Y d =YT +Tr 可支配收入T=T0+ty T 0定量稅,ty 為定率稅,t 為邊際稅 S=yd c=a+(1by d I

46、 ,G 為獨立變量 2用消費函數決定均衡收入 (1) 代數法 Y C I G(Y T 0Y T )I G11(1)(T 0T I G )(2) 幾何法T 0的變化改變C 線的截距,不改變斜率。 的變化,改變C 線的斜率,不改變截距。 3用儲蓄函數決定均衡收入 (1) 代數法 S T I G(1)(Y T 0Y T )T 0Y T I G (2) 幾何法T 的變化改變S+T線的截距,不改變斜率。的變化,改變S+T線的斜率,不改變截距二、預算乘數政府收入政府支出=盈余或赤字稅收(政府購買支出+政府轉移支付)=盈余或赤字 1政府購買支出乘數:收入變動對政府購買支出變動的比率。 K g =Y Ga -

47、bT 0+I 0+G 0G -G 2Y 0=0 Y 1-Y 0=11-b 1-b a -bT 0+I 0+G 1Y 1Y 1=0 K g = =1-b G 1-b 2稅收乘數:收入變動對稅收變動的比率。(定量稅) K T =Y Ta -bT 0+I 0+G 0-b (T 1-T 2Y 0=0 Y 1-Y 0=1-b 1-b a -bT 1+I 0+G 0-bY 1=0 K T =1-b 1-b 問題1:K T 為什么為負數?稅收增加使總需求減少,從而使國民收入減少。T 與Y 負相關。 問題2:|KT |K G ,為什么?G 是AD 的一個組成部分,其變化直接影響AD 。T 不是AD 的一個組成

48、部分,它是通過影響Y d ,進而影響C 而間接影響AD 的。T 對Y d 的影響可 以分解為C 與S 兩部分,C T ,所以|KT |K G 。3轉移支付乘數:收入變動對政府轉移支付變動的比率。 K Tr =Y T r 把T r 看作T ,則:K Tr =b1-b4平衡預算乘數,政府收支以相等的數量變動時,國民收入的變動對政府收支變動的比率。G=T 時,Y=? K B =K G +K T =1-b +=1 1-b 1-b政府支出增加多少,國民收入增加多少。 5加入定率稅后乘數公式的變化 Y D =C+I+G= a+by(1T+I+G Y1b(1T=a+I+GY =a +I +G 1=(a +I

49、 +G 1-b (1-T 1-b (1-T K I = K G =11-b (1-T 11-b (1-T b加入定率稅后,乘數減少。1-b (1-T K Tr =三、外貿乘數 1四部門經濟的收入決定1均衡條件:C+I+G+X-M=C+S+TC=a+byd Y d =YT +Tr 可支配收入T=T0+ty T 0定量稅,ty 為定率稅,t 為邊際稅 S=yd c=a+(1by dM=M0+my m 為邊際進口傾向 I ,G ,X 為獨立變量 2均衡收入(使用消費函數決定) Y=C+I+G+X-MY=a+b(Y-T 0-ty+tr)+I+G+X-M0-myY =1/1-b(1-t )+m(a+I+

50、G+X-bT0+btr-M0)4外貿乘數K X =1/1-b(1-t )+m 加入外貿以后,乘數進一步減少了。第五節 加速原理一、概念投資變化與引起這一變化的收入或產量變化的比率。 1資本產量比:生產一單位產量所需資本KC = (平均量)Y 2加速系數:增加一單位產量所需增加資本量K IV = (邊際量) =Y Y若技術不變,收益不遞減,則V=C。 3投資(1)重置投資:用于補償所耗資本的投資 D (2)凈投資:新增加的投資 I (3)總投資:重置投資+凈投資 G=I+D0 二、加速原理 V=C=10時期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Y 600 600 600 900 120

51、0 1500Y 0 0 0 300 300 300K 6000 6000 6000 9000 12000 15000I 0 0 0 3000 3000 3000D 300 300 300 300 300 300G 300 300 300 3300 3300 3300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7年 第8年1500 14700 3015000 147000 300300 300300 0第三階段 第四階段問題1:加速系數V 為什么大于1?加速系數指的是資本產量比,而不是成本產量比。這里的假定前提是原有的資本已充分利用,要增加新產量,必須增加投資。問題2:凈投資為什么可以為負數?I=GD ,設D 作為既定前

52、提,當G D 時,I 0。 問題3:總投資可以為負嗎?不行。G 可以等于0,但不能小于0,我們不能把已經形成的資本品再還原成各種生產要素。1投資不是產量或收入絕對量的函數,而是產量變動量的函數。 I t =V(Yt Y t 1 不是Y 的函數,而是Y 的函數。 2投資的變動率幅度大于產量或收入的變動率。(V 1)第四年產量增加50%,投資增加10倍。產量變化引起投資率加速變化。 3要保持投資水平不變,產量必須持續按一定比例連續增加。即使產量的絕對量并未下降,只是相對放慢了增長速度,也可能引起經濟衰退。4加速的含義是雙重的。產量增加,投資加速增加。產量減少,投資加速減少。78年,產量下降2%,G 減少100%。三、乘數和加速數相結合1投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