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領域的新型培育技術_第1頁
轉基因領域的新型培育技術_第2頁
轉基因領域的新型培育技術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轉基因領域的新型培育技術胡昭陽/編譯新一代轉基因玉米正在準備著進入市場,它們也許能緩解人們對于“恐怖的怪物食品”的憂慮。安娜斯塔西亞博德納(Anastasia Bodnar)回憶起第一代轉基因生物體剛被研發出來時的情形,“那 時大家覺得它們是噴氣背包那樣的科幻發明一一未來式的、最有營養的作物。外國的食品將岀現在超市貨 架上,還能緩解世界饑餓問題。”然而今天,她說,轉基因技術的大部分優點已經在農業生產中廣泛采用。轉基因作物可以抵抗除草化 學物或抵抗病蟲害。這些特性使得種植者得以提高產量,減少殺蟲劑的使用。在最理想的情況下,普通消費者們幾乎不會注意到這些優點,博德納說。她現在是威斯康辛州米德爾 頓

2、一家非營利性轉基因生物倡議組織的生物技術專家。在最壞的情況下,它們會激起轉基因技術反對者的 怒火,這些人聲稱轉基因技術使得權力和利潤集中在少數大公司手中,并且它們也是科學家們對自然不顧 危險任意妄為的最佳例證。但是現在,新一代的轉基因作物有可能改變這一狀況,目前它們正在努力走岀實驗室,走向市場。這 些作物的出現將能解決一些新的問題,如不容易變色的蘋果,還有強化了營養含量、能夠改善貧困國家人 口飲食的橙色香蕉。還有一些新一代的轉基因作物,是運用了先進的轉基因技術培育岀來的,它可以直接精確編輯該品種 自身的基因。這種技術手段可以降低使用別的品種的基因來改變另一種農產品基因的數量一一這也是轉基 因技

3、術最被人詬病的一點。因此,這項技術也有望減少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不安。事情也有可能不會發展的這么順利。不管這些作物在實驗室里表現岀了多少優良品質,它們還是需要 在辛苦、昂貴、細致的田野實驗中切實展示自己的優點,經受重重監管考驗,在持有疑慮的公眾面前證明 自己。上述過程中的最后一個環節并不容易,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研究新技術的政治和社會問題的菲利 普白瑞諾(Philip Bereano )指出,對于轉基因生物體的爭議范疇廣泛,從對安全和產品標識的擔憂到 對生命專利權的倫理問題。“人們會擔心他們用什么喂養自己的孩子,”他說,“這永遠不會改變。”然而,大多數轉基因生物體研究者們似乎認定最糟糕的技術問題都

4、已經是過去式了,未來是光明的。 如果你在尋找轉基因生物體的噴氣背囊時代,博德納說,“現在已經開始。”第一波轉基因作物主要銷給了農民們,這代產品的賣點是能減輕農民的工作負擔,提高產量和利潤。 例如1996年生物科技公司孟山都在首次推出他們的暢銷產品“抗農達”時是這樣介紹的:這是一種轉入 了一個細菌基因的大豆,它可以抵抗孟山都公司制造的草甘膦除草劑“農達”。這樣,種植者不需要使用 多種除草劑,只用一種就可以殺滅絕大多數雜草,還不會破壞農作物。其他的轉基因作物很快隨之面世, 包括孟山都的轉BT基因棉,該棉花品種的基因經過改造,能產生一種對害蟲有毒的細菌,可以抵抗病蟲 害,并減少殺蟲劑的用量。農民們仍

5、將是新一代轉基因生物體的核心市場。在英國的洛桑研究所,科學家們在研發比轉BT基因棉效果更好的轉基因植物,它們只需更少的殺蟲劑,甚至有可能完全不需要殺蟲劑的幫助。這其中的關鍵 是一種“報警信息素”,這是一種在一些野生植物中進化岀的,模仿蚜蟲釋放岀的化學警報信號的物質。 將這種防御物質的基因轉入小麥,就能培養岀能夠欺騙害蟲,讓它們以為會有危險從而達到驅蟲效果的作 物。同轉BT基因棉和其他現有的轉基因生物體不同,這種作物抵御害蟲的機制并不需要能殺蟲的化學成 分。據洛桑中心董事兼行政長官莫里斯莫洛尼(Maurice Moloney )介紹,該研究的田野實驗正在進行中。“溫室中的實驗非常成功,”他說,“

6、如果在田地中也能成功,我們就能繼續優化它使之成為(能大規模實現的)穩定特質。”在此基礎上,莫洛尼說,研究團隊希望能夠擴大其努力,尋找更多作物中自然進 化出的防御物質和阻礙劑,看看能否對它們進行優化或修改,使之能夠針對性地抵御某些害蟲。“例如, 你也許會找到某種化學揮發物質能威懾毛毛蟲、螟蟲等等,”莫洛尼說,“如果我們的研究獲得成功,其 應用范圍將是驚人的。”關注用戶需求許多轉基因生物體的研究者們正在推動對一些大農業公司易忽視的作物的研究。例如,在蘇黎世的瑞 士聯邦技術研究所的植物生物技術組,赫夫凡德舒倫( Herve Vanderschuren )領導的小組正在研究木 薯,這是一種有塊莖的熱帶

7、灌木,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主糧。研究將從一種能天然抵抗花葉病毒的木薯品種入手,對其插入能抵抗木薯褐條病毒的基因。自然的耐 藥菌株是為當地種植需要和市場量身打造的。這種對局部產地的適應性是我們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的部 分,凡德舒倫說,也是將銷售目標定位在全球范圍的大型農業商業公司所不屑一顧的。凡德舒倫及其研究 小組已經成功開發岀這種抗病毒木薯,正同非洲同行合作,安排檢測,確認它能在當地種植生長。對發展中國家農作物的研究工作大多集中在加強營養這個方面。其中最著名的例子當屬“黃金大 米”,這是對全球超過半數人口的主食一一大米的轉基因改造。這種大米由于添加了3-胡蘿卜素呈現岀明顯的黃色,能為許多中東國家提

8、供當地飲食中缺乏的維他命A。第一代“黃金大米”在 2000年就已問世,在經歷了艱苦的研究和來自轉基因有機生物體反對者的批評后,它們現在正在菲律賓進行田野實驗。 等清除了最后的監管障礙,它們將在2014年開始正式種植。另一些作物緊隨其后。例如,澳大利亞昆士蘭技術大學熱帶作物和生物產品中心主任詹姆斯戴爾(James Dale)正在研發一種香蕉,它不僅能抵抗香蕉殺手“巴拿馬病”,同時也富含更多的3 -胡蘿卜素和鐵等多種營養元素。戴爾解釋說,烏干達和非洲許多國家微量元素缺乏的情況非常嚴重,而香蕉是那里 的主食之一。其研究在澳大利亞已經進行了田野實驗。盡管大多數新一代轉基因生物體的目標受眾是農民,也有一

9、些研究開始將重點轉向了農業產業鏈中的 下一個步驟:食品加工業。克里斯達迪克(Chris Dardick )是美國農業研究局在西弗吉尼亞州阿巴拉契亞水果研究站的一位分子植物生物學家。據他介紹,對李子進行食品加工原本相當困難,因為在去除它們 堅硬的木質果核的過程中常常會留下碎渣。但是當達迪克和他的研究團隊開始研究一種幾乎無核且易培育 的李子基因后,其團隊已經進入了這種無核水果研究工程的早期階段。“我們最關心的是產業界和消費者 們能否接受這種產品,目前為止我們得到的反饋都很樂觀。”他說。現在還有一些轉基因有機物,它們是被設計出來直接面向終端消費者的。“北極蘋果”在這類產品中 出現較早,它的果肉在被切

10、開和咬過之后不會迅速變暗。不會變色的原因是“北極蘋果”在其他蘋果品種 中插入了一種基因,使其減少了多酚氧化酶的產生,正是這種酶會在一系列生化反應中導致蘋果果肉褐 變。“我太太和我自己就是蘋果種植者。由于蘋果銷量下降,我們開始了擔心。”加拿大那根特色水果公司總裁、"北極蘋果"的發明者尼爾卡特爾(Neal Carter )說。卡特爾告訴記者,蘋果在超市中的地盤正逐漸被胡蘿卜和其他衛生、切好即食的袋裝新鮮果蔬蠶食。發明出一種也能進行類似的加工,不會褐變 的蘋果,將是蘋果產業的大福利。不僅如此,如果這種蘋果的市場反饋良好,卡特爾說,他們還將研制“北極牛油果”、“北極梨”,甚至“北極

11、萵苣”。技術進步動向當前的大多數基因修改工作采用的技術還相對簡單粗糙。如“基因槍”,是把包裹了從其他有機體中提取的DNA的金粉毫微顆粒直接送入宿主植物的靶細胞,DNA將隨機分布在宿主基因組內。但是新的技術設備在編輯基因時已能非常精準。以轉錄激活因子為例,它類似于效應器核酸酶(TALENs)和鋅指核糖核酸酶(ZFNs),可以根據實驗人員的需求切斷指定位置的DNA通過控制斷面的修復過程,可以在精確的位置上引入突變、單個核酸或整個基因的變化,丹方塔斯(Dan Voytas )說,他在明尼蘇達大學的工作中使用的就是這項技術,“我們可以進行非常精確的插入,因此我們能確認外來基因會留在染色體的什么位 置。

12、”這使得研究者們可以在基因組內選擇最利于新基因表現的位置進行放置,還能減少其對植物基因組 不利干擾的風險。方塔斯團隊的研究顯示,通過鋅指核糖核酸酶對煙草基因組進行改編可以使其抵抗除草 劑的侵害。還有小組通過相同的方法對玉米成功地進行了改造。此外有研究人員使用效應器核酸酶剔除了 水稻中易患白葉枯病的基因。不過方塔斯說,這種技術“真正的威力”在于能通過修改植物自身的基因使其具有新的性狀。例如, 研究者們不需要像以前一樣,從耐旱細菌中提取基因,與某種植物結合使其產生抗旱性,他們只需調整該 植物自身的多個基因,就能達到相同的目的。“說真的,這項技術下一階段的發展就是到基因內部去,直 接改造它們!”方塔

13、斯說。德里克占茨(Derek Jantz )是北卡羅來納州一家名為"精密生物科學”的生物科技公司的創始人之 一,他也對直接修改植物自身基因的技術感到興奮。例如,所有的植物都帶有與孟山都的抗農達植物中細 菌EPSPS基因同源的基因。因此,理論上說并不需要引入外部基因,直接編輯植物自己的基因就能達到抵 抗除草劑的效果。和基因改造工業中的其他研究者一樣,出于商業上的保密性,占茨拒絕討論具體的研究項目。但是籠 統的說,他告訴記者,“我們正在做的工作,是對現在已獲得的功能基因組學數據這一財富的利用。”新技術的過人之處一些研究者正在運用基因改造改善傳統的培育技術。阿巴拉契亞水果研究站的植物學家拉

14、爾夫司考 撒( Ralph Scorza )領導的小組對李樹進行了基因改造。改造過的樹種只能在溫室中存活,不過由于插入 了一種白楊樹的基因,這些李樹比傳統種植品種的花期提前了許多,并且能接連不斷的開花。這意味著研 究人員能全年不斷的對樹苗進行挑選、雜交和其他傳統技術的改造培育,在過去這一過程可能需要數十年 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當該品種具有了期望的性狀后,促使其持續開花的基因可以被移走,最后得到 的就是一個被修改過的非轉基因植物。司考撒和他的同事們正在使用這種被稱為“快速成功之路”的培育 策略使李樹對李痘病毒具有抵抗力,并增加果實的糖分。還有其他地方的研究者們正用該方法對柑橘進行 研究。美國的監管機構已經建議對這類不帶有其他物種DNA的改造品種同傳統轉基因生物體進行區別對待。這也許能緩解公眾的擔憂。“我們希望至少能克服部分對轉基因的反對意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分子 遺傳學家艾倫麥克休根(Alan McHugh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