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從巴族典型器物的考古發現看巴文化的發展與傳播由于巴人起源地點和形成時間懸而未決。學術界目前對巴、蜀文化特點的把握尚處于含混狀態,在文化稱呼上常以籠統的“巴蜀文化”來指稱。但是,“巴、蜀文化雖然在文化面貌方面表現出較多的相似性,但主體內涵是能夠區別的至少從商時期起,巴與蜀就使用著內涵有別的文化。”所以,“巴蜀文化”這種寬泛的提法對于時代較晚的研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成立,但在對巴、 蜀早期歷史進行研究時,卻往往阻礙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目前公認的巴文化遺存,主要有城固寶山、寶雞弓魚國墓地、三星堆第四期、成都十二橋等。城固寶山的典型器類陶器為高柄豆、高頸小平底尊、小底尊形杯、高柄器座、大口深腹罐、有?圈
2、足尊、有柄尊、扁腹壺、釜以及?、簋等,兵器為三角援戈、深銎鉞。 此外還有矛。寶雞國墓地的典型器類陶器是尖底陶罐和各類型的平底陶罐,兵器以戈、矛、劍、鉞為代表。三星堆第四期和成都十二橋文化的典型器類大致相同,陶器為小平底器、高把器、尖底器等,兵器有矛、戈、劍等。在各文化遺存中,公認的最有代表性的巴文化典型陶器是尖底罐 ( “尖底陶罐無疑是作為一種實用生活器皿廣泛流行于這一地區, 同時又是具有代表某種文化特征的典型器類。 ”兵器是戈、矛、劍。由于劍的變化尚待深入,本文即以前三種器類所屬年代為線索,探討巴文化的發展與傳播情況。一、巴文化的東進在已知的考古材料中,尖底罐主要有三種類型:小底尊形杯( 又
3、稱鼓腹杯、尖底杯、 尖底罐 ) 、 獸角形尖底杯、炮彈形尖底杯。其中, 小底尊形林是主要的型式,所以我們首先就來探討它的發展情況。目前的考古發現中,該型杯有三個最早的典型文化遺存:路家河遺址、香爐石遺址、城固寶山遺址。路家河文化遺存二段后期的上限為二里岡下層,香爐石遺址第六層的時代為早商時代, 城固寶山遺址上限約當二里岡上層,根據 夏商周考古所列商文化與商代紀年的對應關系,三者的時間段大致在公元前16世紀中期到公元前15世紀,基本上可以算為同一時間段,其中城固寶山略晚。先看東、南方向。關于它的稱謂,路家河發掘報告中,該型杯被稱為鼓腹杯,清江發掘報告稱為杯,城固寶山發掘報告稱為小底尊形杯,不過通
4、過觀察器物可以發現,三者指的都是同一器類。從考古報告看,路家河遺存二期后段鼓腹杯均為泥質陶,顏色多黑灰色。多鼓腹弧。以長頸為主,頸部高度多高于腹身,器身細長, 器底多尖圜底。香爐石遺存第六層杯主要為泥質灰褐陶,輪制,口壁較薄,素面,尖唇,侈口,鼓腹內收,尖底。城固寶山遺址商時期小底尊形杯主要為泥質陶,長頸,大口,小平底。其中城固寶山遺址的器形頸腹接界處折棱較為明顯,線條顯得硬朗一些。 路家河與香爐石的尖底杯形狀大致相同,文化特征更為接近。然香爐石遺存第六層的尖底杯顏色為灰褐、素面,路家河文化中尖底杯顏色為黑灰且有紋飾,所以路家河二期后段遺存、 香爐石遺存與城固寶山當屬于小底尊形杯類型的三個亞型
5、。以路家河遺址第二期后段遺存為代表的考古學文化,時間從商代二里岡下層至殷墟早中期,空間分布于鄂西川東地區,尤以西陵峽區為中心,其他遺存尚有鰱魚山、楊家嘴、三斗坪、白獅灣、朝天嘴、中堡島、長父沱、下岸、上磨垴等。此外據云陽李家壩遺址發掘報告D(P20g-243) , 云陽李家壩商周遺存也有此類型尖底罐,以釜、束頸罐、鼓腹杯、燈座形器、石錨為典型器物、漁獵經濟為重要生計方式。長陽縣香爐石遺址商時期(5 、6層 )夾砂褐紅陶釜占全部容器的71 7,其他文化特征也與本期遺存相近,當為同一考古學文化。另外以釜為炊器的土著居民還有江陵荊南寺同期遺存,他們與路家河文化的土著居民應該屬于同一文化共同體。此外奉
6、節新浦下層遺存與路家河文化也非常接近。路家河二期文化在殷墟早中期時為外來文化周繩玉橋文化取代。長陽地區香爐石遺存從第六層延續到第三層,時間為早商到東周。其具體情況是:第六層( 早商時期) : I 式:泥質灰褐陶,輪制,口壁較薄,素面,尖唇,侈口,鼓腹內收,尖底。口徑11、 高 11 5厘米。式:泥質灰黑陶,火候較高,尖唇,侈口,腹下部殘損。口徑9、殘高5 7 厘米。式:泥質灰黑陶,火候較高,尖唇,侈口,鼓腹內收,底部殘損。口徑9、殘高7 厘 米。第五層 ( 商代中晚期) : I 式:泥質灰陶,尖唇,侈口,鼓腹內收,小尖底。口徑10、底部殘缺,殘高5 2 厘米。式:泥質黑陶,手制,直口,高領,折
7、腹,素面。口徑4、高7 厘米。式:泥質黑陶,手制,子母口,腹微內收。器表粗糙不平,飾繩紋。口徑3 5、高4 5 厘米。第四層 ( 商末周初) : I 式:泥質褐陶,尖唇,侈口,小鼓腹,失底,器壁較薄。器表飾s 紋二組。口徑14、高16 6 厘米。式:泥質灰褐陶,尖唇,侈口。小鼓腹,尖底器壁較薄。器表飾 s 紋二組。口徑10、高14 1 厘米。式:泥質灰褐陶。尖唇,侈口,鼓腹,尖底,器壁較薄。器表飾凹弦紋二道。口徑10、高11 6厘米。第三層 ( 東周時期) : I 式:泥質橙黃陶。尖唇,侈口,小鼓腹,器表飾弦紋,并有錐刺的小三角紋。口徑9、高13 6 厘米。式:泥質灰陶。口徑12、殘高6 厘米
8、。顯然,這四層文化遺存中,尖底杯的器形大致相同。但在時間上, 它們又可分為前后兩段。第六層和第五層的尖底杯均為素面,顏色有灰、灰黑、灰褐、黑四種,器形上基本相同,這是第一段。而第四層、第三層遺存的尖底杯表面飾弦紋、凹弦紋或s紋, 顏色以褐、灰褐為主,這是第二段。前后兩段變化比較明顯。我們把視線擴展到周邊地區,就會發現這種紋飾正是路家河文化的特點,如路家河遺址的鼓腹杯式:長頸,頸部高度多高于腹身,器身細長,器底多尖圜底。頸部和腹上多飾弦紋或凹弦紋,間有 s 紋。 從文化發展過程來看。路家河文化在殷墟早中期時受周繩玉橋文化的逼迫而被迫轉移,而香爐石遺存第四層時間為商末周初,時間上恰好上下相接。因此
9、,我們可以這樣推斷,分布在宜昌一帶的早期巴人在受到外來文化的攻擊后,西撤到了清江流域,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來的文化。由此可知,路家河文化和香爐石文化早期為不同亞型的早期巴人所創造,在商末周初時又在清江流域融為一體,形成路家河?香爐石文化亞型。這種文化亞型分布范圍為以西陵峽為中心的今重慶東部和湖北西部。由于香爐石遺址附近的地理環境和古文獻中記載的“夷城”地貌特征具有相似之處, 如“山石曲”、 “泉水亦曲”、“望如穴”、“岸即為崩”、“階陛相乘”、“岸上有平臺”等均相吻合, 以及豐富的出土文物和年代的接近,加之附近又有反映早期巴人故事白虎隴的歷史傳說,所以羅家新先生( 發掘者之一) 認為這里有可
10、能就是我國古代巴人最初定居的都城 ( 夷城 ) 所在地。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最早居住在清江流域是廩君部落。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香爐石文化早期為廩君巴人創造,而后期則由廩君巴人與路家河巴人共同創造。二、巴文化的北上北方的巴人文化以陜南城固、洋縣和寶雞地區最為集中。固地區以寶山遺址為代表,寶雞地區以( 弓魚 ) 國墓地為代表,它們與成都十二橋文化又有緊密聯系。城固寶山( 二里岡上層,下限為殷墟三期) 尖底杯多為泥質陶,有部分夾砂陶。侈口,長頸,大口,小平底。頸腹交界處有折棱。 寶雞竹園溝( 西周早期) 尖底杯為泥質陶,陶色灰黑。以、式為主。式罐體肩部突出,腹壁斜直下收,尖圓底, 陶胎薄
11、。式罐體腹部圓鼓,肩部不突出。陶胎薄。成都十二橋(殷墟三期 ) 尖底杯為I 型 2 式。泥質灰陶,侈口,尖唇,長頸折肩,下腹內收有折棱。從上可知,成都十二橋尖底杯器形與城固寶山的小底尊形杯都是侈口、長頸,頸腹交界處有明顯的折棱。從時間上看,城固寶山于殷墟一期就大規模遷徙,其遺留遺存下限為殷墟三期。而十二橋文化的上限是殷墟三期,在時間上緊承城固寶山。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十二橋文化中有一部分可能來自于城固寶山文化。由于“在上古時代,人幾乎是文化的唯一載體,文化交流基本上是通過移民來實現的,所以, 創造十二橋文化的巴人中有一部分由城固地區遷徙而來。具體的看,寶雞竹園溝墓地尖底杯杯形有明顯變化,線條變
12、圓弧,頸變短,腹變鼓。十二橋文化因為時間上緊承城固寶山,其尖底杯與城固寶山杯形更為相同,文化上顯示出更多的承接性。由此可以看出,寶雞竹園溝文化的源頭雖是城固文化,但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后,文化上體現出更多的發展。劍也與寶雞弓魚國墓地、十二橋文化有緊密的聯系。上述遺址的此類型戈都有無胡,援鋒圓潤,援部寬短,本部有圓穿,長方形直內,內部有長條或梭形穿的特點。顯然,城固戈、竹園溝戈與彭縣戈屬于同一文化系統。寶雞 ( 弓魚 ) 國墓地深入研究后,排列出城固青銅戈的考古序列。具體見下圖:從上述尖底杯、青銅戈、青銅矛的演變可知,城固遺存代表的巴人文化約在殷墟一期時曾有一次大的遷徙,轉移方向分別是北上寶雞和南下
13、后再西進成都平原。關于轉移的原因,報告指出。城固眾多的窖藏青銅器出土表明遷徙前一定發生了重大的緊急變故。結合文獻記載和甲骨文資料,我們可以這樣推斷,這個緊急變故與商朝大軍的征討有關。據詩經?商頌?殷武:“撻彼殷武, 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衷荊之旅。有載有所,湯孫之緒。”小序云:“殷武,祀高宗也。”注云:“殷武,殷王武丁也。”可知,殷武丁時期有討伐荊楚之役。又據甲骨文合集釋文06467:“貞我共人伐巴方。”06473 正:“王勿隹?b( 盾戈) 從伐巴方,帝不我,其受又。”06474:“貞王從( 盾戈 ) 伐巴帝受又。”06475:“貞王從?b( 盾戈 ) 伐巴。”06478:“令從?b( 盾戈
14、) 伐巴方受( 屮一 ) 又。”“貞王勿隹婦好從 ?b( 盾戈 ) 伐巴方弗其受。”06479:“壬申卜,爭,貞令婦好從?b( 盾戈 ) 伐巴方,受 ( 屮一 ) 又。 ” 殷墟文字丙編313: “貞王佳婦好令 ?b( 盾戈 )戈伐巴方,受有又,貞王勿佳婦好從?b( 盾戈) 伐巴方,弗其受有又。”06480:“辛未卜,爭,貞婦好其從?b( 盾戈 ) 伐巴方,王自東受伐蚩陷于婦好立。貞婦好其從?b( 盾戈 ) 伐巴方, 王勿自東受伐蚩陷于婦好立。 ”這次征討的“荊楚”就是巴人。 殷王武丁與王后婦好各率大軍南北夾擊,占領了巴的領土。巴人在此戰中失利后,被迫遷移。其北遷路線寶雞( 弓魚 ) 國墓地推
15、斷為:“居住在白龍江流域武都地區和漢水上游城固、洋縣一帶部族、方國早在武丁前后即已北上遷徙,北上的路線可能由城固、洋縣至武都,經康縣、成縣、徽縣進抵到今寶雞南部鳳縣和甘肅境內兩當縣一帶,或者循嘉陵江谷道北上,至鳳縣一帶暫時安居下來。 這些部族勢力逐漸發展壯大,然后逾越秦嶺順秦嶺北麓清姜河谷道北上。發展到寶雞渭水南岸的清姜、益門、竹園溝、茹家莊一帶建立古( 弓魚 ) 國。 ”其南遷路線當為循嘉陵江南下至重慶后會合循長江而上的巴人西進成都平原。具體分析詳后。關于城固、寶雞地區巴人的來源,我們可以從墓葬方面得到諸多線索。城固寶山遺址中所發掘的八座巴人墓,除M5外,其他七座都朝向東南方向。寶雞竹園溝墓
16、地,22 座墓無一例外地朝向東南方向。從這我們可以看出,東南方向與他們有著緊密的聯系。 結合這支巴人的遷移路線和古代的原始信仰,我們可以推斷。墓坑朝向家鄉是北遷的巴人眷戀家鄉的表現。根據寶雞( 弓魚 ) 國墓地對( 弓魚 ) 伯家族世系排列:紙坊頭 ( 弓魚 ) 伯 (BZFMl)( 文王晚年、武王、成王前期)一竹園溝BZMl3墓主(成王后期、康王前期) 一竹園溝BZM7墓主伯各 ( 康王后期、昭王前期) 一茹家莊詒伯(BRMl)( 昭王晚年、穆王之時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弓魚國在寶雞地區延續的時間為商末到西周早期,穆王之后弓魚國就再也沒有了蹤跡。這種突變現象顯示巴人又進行了一次遷徙,目前的考
17、古材料尚未發現這次遷徙的路線。不過結合華陽國志“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的記載, 這次遷徙當是巴人首領受封之后,帶領族人回傳統故地行使統治權。其具體的地域,尹盛平先生根據考古材料認為吳太伯所奔之荊蠻就是( 弓魚 ) 國巴人, 并根據十六國劉曜時期有巴人首領勾徐、勾渠知而推定他們為( 弓魚 ) 國的后裔,勾徐、勾渠知乃( 弓魚 ) 的同音字,所以弓魚國西周時的遷移地區是四川宕渠縣一帶。從地理情況考察,其路線大概是沿嘉陵江南下。華陽國志?巴志還有“朐忍廖仲、藥何、射虎秦精等乃作白竹弩于高樓上。射虎的記載,則南遷的巴人分布區域不僅在今四川東北,而且還到了今渝東忠縣一帶。他們后來被稱為賚人
18、。三、巴文化的西進尖底杯的另兩個亞型獸角形尖底杯和炮彈形尖底杯常常在一個遺存里同時出土。其具體情況如下:巫山雙堰塘( 西周中晚期) :獸角形尖底杯泥質灰陶為 主,素面。瘦長杯身,斜直尖底,尖底折收或弧收。炮彈形尖底杯夾砂灰陶。素面。肥長杯身,弧壁,腹微外鼓,下腹弧收云陽李家壩( 商代晚期到西周) :獸角形尖底杯泥質灰陶,尖底,器身較細,似羊角,胎較厚。炮彈形尖底杯泥質灰褐陶。腹壁薄而脆。下腹弧收成尖底。萬州麻柳沱( 東周 ) :獸角形尖底杯尖底與腹角度較小。通體作倒三角形。炮彈形尖底杯尖底與腹角度較大, 底處有乳頭狀尖突。萬州中壩子( 商周 ) :獸角形尖底杯夾細砂紅褐陶。器壁較粗,形似角狀。
19、侈口,方唇,腹壁斜直內收成尖底。忠縣瓦渣地( 西周) :獸角形尖底杯夾砂紅陶 ( 陶質介于夾砂與泥質之問) 為主,體型較小,如犀牛角。這種數量較多。炮彈形尖底杯泥質,黑皮陶。體態較粗大,如炮彈狀。數量較少。忠縣哨棚嘴四期 公元前 1000 年左右 ( 偏晚,詳見后) :獸角形尖底杯泥質,較粗。基 本為紅色,口部斜直,器形較瘦如尖角。炮彈形尖底杯泥質, 細膩, 深灰色, 磨光黑皮,口部內斂。器形肥胖如炮彈。忠縣中壩遺址區:獸角形尖底杯一泥質灰陶。腹較直,進底處折收至尖底,內底較平手制。火候較高。豐都石地壩( 商周 ) : 獸角形尖底杯器形較小, 似獸角狀。多為含細砂的泥質陶。陶色多為紅、紅褐。炮
20、彈形尖底杯:器形較大,似炮彈狀。多為泥質黑陶、黑皮陶,上腹器壁極薄。涪陵鎮安( 西周 ) :獸角形尖底杯很少見。形體較瘦,狀如獸角,制作粗糙不規整。口部及腹壁斜直,圓錐狀尖底。炮彈形尖底杯形體較粗,狀如炮彈,尖唇,斂口,上腹略鼓,下腹平緩斜收成圓錐狀底或尖寰底。較常見。涪陵藺市( 商代晚期) : 獸角彤尖底杯夾粗砂紅胎。 角狀杯。胎較犀。敞口,方唇,尖底。外壁拍印橫向粗繩紋。手制。炮彈形尖底杯夾細砂灰黑陶。胎較薄,器形呈炮彈狀,尖底略側歪,內外均有螺旋紋,泥條盤筑法制成。成都十二橋商代建筑遺址( 殷墟三期) : 獸角形尖底杯口微斂,尖唇,上腹稍外鼓,深腹,尖底。器形瘦尖,呈角狀,胎較厚。 炮彈
21、形尖底杯斂口, 尖唇。 弧腹, 尖底, 略呈彈頭狀。從上可知,獸角狀尖底杯和炮彈形尖底杯在從巫山到涪陵的長江沿岸密集分布,加上成都十二橋遺存,形成了一個沿長江中上游分布的考古帶。時間上三峽地區略晚,但結合東進和北上的時間來看,它應當是從東向西發展,而不是相反。因該型遺存最早在十二橋大量發現,故稱之為十二橋文化。四、巴文化在成都平原的發展從 成都十二橋商代建筑遺址第一期發掘簡報中可以看出,十二橋文化第13 層的典型器物是以折腹小平底罐為主,尖底器開始出現;到第12 層,尖底杯為代表的尖底器大量出現并成為主流。到第11 、 10 完全取代了原來的文化。從時間上看。第13層為殷墟三期,第12層為殷墟
22、四期,第ll 、 10層在西周前期。關于四川盆地西部地區十二橋文化的考古序列, 的巴蜀文化是這樣排列的:十二橋一期,水觀音早期、晚期一十二橋二期,沙溪早期、晚期一十二橋三期 ( “一”符號左邊相對早于右邊,“/ ”符號表示兩邊基本同時 )結合以上兩者可知,十二橋一期是該型文化的上限。該文化遺存早期屬三星堆文化性質,在中期時十二橋文化占主導地位,文化發展上屬于突變性質。所以我們可以作出這樣的判斷:對于成都平原來說。十二橋文化是一種典型的外來文化,進人成都平原的時間上限大約是殷墟三期。這種文化的成熟期應該在它進入成都平原之前,即殷墟三期以前。從考古報告中我們發現,十二橋遺存有目前發現的尖底杯型式中
23、全部器形:小底尊形杯、獸角狀尖底杯和炮彈形尖底杯。除了成都平原及其周邊地區外,同時具有這三種特征的尖底杯的考古遺存目前尚未發現。因此, 十二橋文化是三種相對獨立的巴人文化亞型的融合,是一種復合型文化類型。既然十二橋文化是多源的,那么我們有必要繼續追問,這三個文化亞型是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匯合的?十二橋文化中,小底尊形杯是城固寶山遺存的典型器物,獸角狀尖底杯和炮彈形尖底杯則廣泛分布于涪陵到巫山之間的長江沿岸 ( 暫稱哨柵嘴四期文化) 。 考古發現表明,巴人的生活方式以漁獵為主,他們遷徙的路線往往是順著天然水道進行。據寶雞弓魚國墓地推斷, 城固文化在武丁時期( 殷墟一期) 就開始遷徙。據涪陵藺市遺址
24、發掘報告,哨棚嘴四期文化到達涪陵藺市的時間大約在商代晚期。所以,這兩種文化的交匯,當是城固文化被商文化擊敗后順漢水西撤到嘉陵江上游,其中的一支順嘉陵江南下( 另一支可能順嘉陵江北上鳳縣,最終到達寶雞) 。 哨棚嘴四期文化順長江西進,二者于商代晚期( 確切地說在殷墟三期以前 ) 匯合于今重慶市區嘉陵江和長江交匯處。然后一起西進到成都平原及其周邊地區。因此,十二橋文化是城固寶山文化、哨棚嘴四期文化兩個文化亞型( 哨棚嘴四期文化包括獸角狀尖底杯和炮彈形尖底杯兩個文化亞型,算上城固寶山文化,實際上是三個文化亞型) 匯合后西進到川西地區共同創造的。必須指出的是,相對于哨棚嘴四期文化來說,十二橋文化屬于該類型的晚期階段。但目前考古材料中往往以十二橋遺存為參照, 認為三峽以西的遺存為十二橋遺存由十二橋發展而來,因此推定考古年代的前提是哨棚嘴四期文化為十二橋文化的晚期,時間上晚于十二橋遺存,這恰好顛倒了二者的順序。筆者認為,他們的正確關系應該是:哨棚嘴四期文化是十二橋文化的源頭,時間上早于十二橋文化,其具體時間要比現在隸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南江縣黃金新城建筑施工勞務分包合同
- 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書寫技能訓練》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旅游職業學院《中醫康復技術》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大同別墅糾偏施工方案
- 2025至2031年中國圖書架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魚鉤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陶瓷藝術襯線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硅膠發泡板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眉山石紋隔墻施工方案
- 石碣山上除雜草施工方案
- 項目實施方法論課件
- 景區托管規劃方案模板
- 煤礦安全監控系統施工方案
- 動火作業專項安全施工方案
- 2022.06英語六級真題第1套
- 藥融云-甾體類藥物行業產業鏈白皮書
- 勞務分包合同架子工
- 關于物業管理的論文(通用10篇)
- 小腸系膜腫瘤的CT表現及其鑒別診斷
- 國際疾病分類ICD11編碼庫
- 龍虎山正一日誦早晚課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