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shù)學思維訓練應用試題10_第1頁
五年級數(shù)學思維訓練應用試題10_第2頁
五年級數(shù)學思維訓練應用試題10_第3頁
五年級數(shù)學思維訓練應用試題10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五年級數(shù)學思維訓練應用試題10編者的話:這道試題是由知名數(shù)學老師總結(jié)出來的五年級應用題題型具有代表性的試題,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1化肥廠方案消費7200噸化肥,已經(jīng)消費了4個月,平均每月消費化肥1200噸,余下的每月消費800噸,還要消費多少個月才能完成?2. 塑料廠方案消費1300件塑料模件,6天消費了780件。照這樣計算,剩下的還要消費多少天才能完成?3李師傅上午4小時消費了252個零件,照這樣的速度下午又工作3小時。李師傅這一天共消費零件多少件?4. 水泥廠方案消費水泥3600噸,用20天完成。實際每天比方案多消費20噸,實際多少天完成任務?5一堆煤3.6噸,方案可以燒10

2、天,改進爐灶后,每天比原方案節(jié)約0.06噸,這堆煤如今可以燒多少天?6. 甲、乙兩地相距420千米,一輛客車從甲地到乙地方案行使7小時。實際每小時比原方案多行使10千米,實際幾小時到達?7小強從家回校上課,假如每分鐘走50米,12分鐘回到學校,假如每分鐘多走10米,提早幾分鐘可以回到學校?8. 筑一條長6.4千米的公路,前3個月平均每月筑1.2千米,剩下的每月修1.4千米,還要幾個月完成?9小明用10.2元買文具,買了6支鉛筆,每支0.45元,余下的錢買圓珠筆,每支2.5元,可以買多少支?10. 服裝廠原方案做120套西服,每套西服用布4.8米,改進裁剪方法后。每套節(jié)約用布0.3米,原來用的布

3、如今可做西服多少套?11一本故事書,原來每頁排576字,排了25頁。再版時字改小了,只需排18頁。如今每頁比原來多排多少個字?12. 一列客車和一列貨車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對開出,客車每小時行使80千米,貨車每小時行使60千米,經(jīng)過5小時兩車相遇。甲、乙兩地的鐵路長多少千米?13兩個工程隊同時合開一條1500米的隧道,甲工程隊在一端開工,每天挖14米,乙工程隊在另一端開工,每天挖16米,多少天后隧道可以挖通?14. 甲、乙兩人同時合打一份7000字的稿件,甲每小時打600字,乙比甲每小時多打200字,經(jīng)過幾小時可以完成任務?15小明和小強放學后在學校門口向相反的方向行走,小明每分鐘走70米,小強

4、每分鐘走68米,5分鐘后兩人相距多少米?16、 甲、乙兩地的路程是630千米,客車從甲地開出2小時后,貨車從乙地相向開出,客車每小時行使65千米,貨車每小時行使60千米。貨車開出幾小時后與客車相遇?17、 某廠原方案60天消費小農(nóng)具1800件,實際每天的產(chǎn)量是方案每天產(chǎn)量的1.5倍,實際幾天可以完成?1 方案每天消費小農(nóng)具多少件?2 實際每天消費小農(nóng)具多少件?3 實際幾天可以完成?18、 某糧站收購小麥60.2噸,先用18輛大車運,每次運0.9噸;剩下改用汽車運,每輛汽車運4噸,需用多少輛汽車才能一次運完?1 大車運了多少噸?2 剩下多少噸小麥?3 需要多少輛汽車才能一次運完?19、 兩個工程

5、隊合開一條隧道,各從一端開鑿,第一隊每天開12.6米,第二隊每天開14.4米,第一隊開鑿5天后,第二隊才參加,再過21天隧道終于打通。1這條隧道長多少千米?2打通時兩隊各開鑿了多少米?20、 小汽車每小時行63千米,小汽車的速度是載重汽車的1.4倍。它們從相距270千米的兩地同時開出,相向行駛。1 經(jīng)過幾小時相遇?2 相遇時兩車各行了多少千米?家庭是幼兒語言活動的重要環(huán)境,為了與家長配合做好幼兒閱讀訓練工作,孩子一入園就召開家長會,給家長提出早期抓好幼兒閱讀的要求。我把幼兒在園里的閱讀活動及閱讀情況及時傳遞給家長,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長朗讀兒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長共同配合,一道訓練,幼兒的閱讀才能

6、進步很快。死記硬背是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但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開展,死記硬背被作為一種僵化的、阻礙學生才能開展的教學方式,漸漸為人們所摒棄;而另一方面,老師們又為進步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煞費苦心。其實,只要應用得當,“死記硬背與進步學生素質(zhì)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進步學生語文程度的重要前提和根底。3 假如出發(fā)時是8時15分,相遇時是幾時幾分?宋以后,京師所設(shè)小學館和武學堂中的老師稱謂皆稱之為“教諭。至元明清之縣學一律循之不變。明朝入選翰林院的進士之師稱“教習。到清末,學堂興起,各科老師仍沿用“教習一稱。其實“教諭在明清時還有學官一意,即主管縣一級的教育生員。而相應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員者那么謂“教授和“學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