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癱患者常用康復評定_第1頁
偏癱患者常用康復評定_第2頁
偏癱患者常用康復評定_第3頁
偏癱患者常用康復評定_第4頁
偏癱患者常用康復評定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偏癱患者常用康復評定1. 肌張力1) 定義:簡單地說就是肌細胞相互牽引產生的力量。肌肉靜止松弛狀態下的緊張度稱為肌張力。肌張力是維持身體各種姿勢以及正常運動的基礎,并表現為多種形式。如人在靜臥休息時,身體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張力稱靜止性肌張力。軀體站立時,雖不見肌肉顯著收縮,但軀體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張力,以維持站立姿勢和身體穩定,稱為姿勢性肌張力。肌肉在運動過程中的張力,稱為運動性肌張力,是保證肌肉運動連續、平滑(無顫抖、抽搐、痙攣)的重要因素。2) 評定:改良Ashworth分級法0級 正常肌張力.1級 肌張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動屈伸時,在關節活動范圍之末時呈現最小的阻力, 或出現突然卡住和

2、突然釋放.1+級 肌張力輕度增加:在關節活動后50%范圍內出現突然卡住,然后在關節活動范圍 后50%均呈現最小阻力.2級 肌張力較明顯地增加:通過關節活動范圍的大部分時,肌張力均較明顯地增加, 但受累部分仍能較容易地被移動.3級 肌張力嚴重增加:被動活動困難.4級 僵直:受累部分被動屈伸時呈現僵直狀態,不能活動.2. Brunnstrom技術 1)是由70年代的瑞典物理治療師Signe Brunnstrom 創立的一套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針對運動障礙的治療方法。主要依據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各個不同階段,提出了“恢復六階段”理論:即肌張力由低逐漸增高,聯合反應、共同運動、痙攣狀態逐漸顯著,隨著共同運

3、動的完成,出現分離運動、精細運動等,直至完全恢復正常。此療法利用各種運動模式誘發運動反應,再從異常運動模式中引導、分離出正常運動的成分,達到恢復患者運動功能的目的。 2) 技術包括:Brunnstrom技術主要包括:體位擺放及床上訓練,坐位訓練,引導聯合反應和共同運動,引導分離運動,行走訓練,日常生活練習。 3)對它的理解:評定作用比它的技術更常用;既可以做評定標準,也可以是治療方法。 Brunnstrom運動功能恢復六級分期評定表 Brunnstrom 運動恢復階段的特點階段上肢手下肢弛緩,無任何運動弛緩,無任何運動弛緩,無任何運動開始出現痙攣及共同運動模式僅有細微的手指屈曲出現極少的隨意運

4、動屈肌異常運動模式達到高峰可做勾狀抓握,但不能伸指伸肌異常運動模式達到高峰異常運動開始減弱,可做以下活動:1. 肩0,肘屈曲90時,前臂旋前、旋后;2.肘伸直時,肩前屈90;3.手背可觸及腰后部;能側方抓握及松開拇指,手指可隨意做小范圍伸展1. 坐位時可屈膝90以上,使腳向后滑動2. 坐位時膝關節伸展3. 仰臥位髖伸展上肢手下肢出現分離運動:1. 肘伸直,肩外展90;2. 肘伸直,肩屈曲30-90,前臂旋前、旋后;3. 肘伸直,前臂中立位,臂可上舉過頭能抓握圓柱狀或球狀物體,手指可一起伸開,但不能做單個手指伸開1.坐位膝關節伸展,踝關節背屈2.坐位,髖內旋3.立位,踝背屈運動協調正常或接近正常

5、能進行各種抓握動作,但速度和準確性稍差運動速度和協調性接近正常3. 脊髓損傷的評定 1)損傷類型: 脊髓震蕩:脊髓損傷后出現短暫性功能抑制狀態。大體病理無明顯器質性改變,顯微鏡下僅有少許水腫,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未見破壞現象。臨床表現為受傷后損傷平面以下立即出現遲緩性癱瘓,經過數小時至兩天,脊髓功能即開始恢復,且日后不留任何神經系統的后遺癥。 脊髓休克:脊髓遭受嚴重創傷和病理損害時即可發生功能的暫時性完全抑制,臨床表現以遲緩性癱瘓為特征,各種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喪失。其全身性改變,主要可有低血壓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動過緩,體溫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礙等。脊髓休克在傷后立即發生,可持續數小

6、時至數周。兒童一般持續3-4天,成人多為3-6周。脊髓損傷部位越低,其持續時間越短。如腰、骶段脊髓休克期一般小于24小時。出現球海綿體反射或肛門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是脊髓休克結束的標志。脊髓休克期結束后,如果損傷平面以下仍然無運動和感覺,說明是完全性脊髓損傷。2) 確定脊髓損傷水平 感覺水平檢查及評定:指脊髓損傷后保持正常感覺功能(痛覺、觸覺)的最低脊髓節段,左右可以不同。檢查身體兩側各自的28個皮區的關鍵點,在每個關鍵點上檢查2種感覺,即針刺覺和輕觸覺,并按3個等級分別評定打分(0為缺失;1為障礙;2為正常。不能區別鈍性和銳性刺激的感覺應評為0級)。檢查結果每個皮區感覺有四種狀況,即:右側針刺覺

7、、右側輕觸覺、左側針刺覺、左側輕觸覺。把身體每側的皮區評分相加,即產生兩個總的感覺評分,即針刺覺評分和輕觸覺評分,用感覺評分表示感覺功能的變化。正常感覺功能總評分為224分。運動水平的檢查評定:指脊髓損傷后保持正常運動功能(肌力3級以上)的最低脊髓節段,左右可以不同。檢查身體兩側各自10對肌節中的關鍵肌。檢查順序為從上向下,各肌肉的肌力均使用0-5臨床分級法。這些肌肉與相應節段的神經支配相一致,并且便于臨床做仰臥位檢查(在脊髓損傷時其它體位常常禁忌)。按檢查結果將兩側肌節的評分集中,得出總的運動評分,用這一評分表示運動功能的變化。正常運動功能總評分為100分。括約肌功能及反射檢查:包括肛門指檢

8、、肛門反射、尿道球海綿體反射,測試肛門外括約肌。該檢查用于判定脊髓是完全性還是不完全性損傷。 3)評定標準: 損傷程度的評定:完全與不完全損傷的分級 ASIA分級 A完全損傷:S4S5無感覺與運動功能。 B不完全損傷:損傷水平以下保留感覺功能,包括S4S5的感覺,但無運動功能。 C不完全損傷:損傷水平以下保留運動功能,但其平面以下至少一半以上關鍵肌的肌力 3級。 D不完全損傷:損傷水平以下保留運動功能,其平面以下至少一半以上關鍵肌的肌力 3級。 E正常:運動感覺功能正常。 針對不完全損傷的評定 運動功能:運動關健肌 C4 隔肌 C5 肘屈肌(肱二頭肌各肱橈肌) C6 腕伸肌(腕橈側伸肌長及短頭

9、) C7 肘伸肌(肱三頭肌) C8 中指末節指屈肌(指伸屈肌) T1 小指外展肌 L2 髖屈肌(髂腰肌) L3 膝伸肌(股四頭肌) L4 踝背屈肌(脛前肌) L5 拇長伸肌 S1 踝跖屈肌(腓腸肌) 感覺功能:28個皮區感覺關鍵點 C2 枕外隆突 C3 鎖骨上窩 C4 肩鎖關節頂部 C5 肘前窩的橈側面 C6 拇指 C7 中指 C8 小指 T1 肘前窩的尺側面 T2腋窩頂部 T3第3肋間隙 T4第4肋間隙,或平乳頭連線 T5第5肋間隙(在T4、T6之間) T6 劍突 T7 第7肋間隙(在T6、T8之間) T8 第8肋間隙(在T6、T10之間) T9 第9肋間隙(在T8、T10之間) T10 臍水平 T11第11肋間隙(在T10、T12之間) L1 T12L2距離的一半(L2在股前之中點上) L2 大腿前中 L3 股骨內上髁 L4 內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