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丘腦垂體性腺軸_第1頁
下丘腦垂體性腺軸_第2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簡述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對性腺調控作用。下丘腦生殖核團 產生神經生殖激素 : 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 (luteinizing-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 LHRH or GnRH 促性腺素釋放激素)垂體前葉(腺垂體)產生垂體生殖激素:促卵泡成熟素(FSH)、促黃體生成素(LH)作用于性腺, 形成下丘腦-垂體-性腺軸。性腺產生生殖激素: 卵巢產生雌性激素 孕激素 松弛素(肽)。睪丸產生睪丸酮。 胎盤促性腺激素: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由靈長類胎盤絨毛膜產生(合胞體層) 由于在形成與功能上下丘腦與垂體的聯系非常密切,可將它們看作一個功能單位。下丘腦分泌 Gn

2、RH/LHRHGnRH/LHRH 存在兩種方式: 緊張性基礎分泌,對其受體起自身預剌激作用。陣歇脈沖式釋放,是剌激 LH 與之同步釋放的關鍵。下丘腦 GnRH 脈沖式釋放是生殖內分泌信息傳遞的重要方式,也 是保證動物生殖周期、排卵和性腺類固醇激素分泌的關鍵。下丘腦 GnRH 的分泌調節主要來自兩個方面:1.神經系經高級中樞的控制。 至少有 4 種神經元參與 GnRH 的調節, 兒茶酚胺能神經元; 內源性阿片肽能神經元; 催產素能神經元;類固醇激素濃縮能神經元。它們和 GnRH 分泌細胞通過不同方式連接,相互協調,共同控制 GnRH 的合成和釋放。2.性腺激素和垂體激素的反饋調節。目前公認有三套

3、反饋調節機制維持著GnRH 分泌相對恒定,即:性腺激素作用于下丘腦引起 GnRH 分泌增加或減少(正負長反饋) ;FSH/LH 作用于下丘腦影響 GnRH 分泌(短反饋 );垂體門脈血中的 GnRH 濃度的變化反過來作用于下丘腦,調節其自身分泌(超短反饋)。垂體前葉(腺垂體)產生垂體生殖激素:促卵泡成熟素(FSH )、促黃體生成素(LH )作用于性腺,形成下丘腦 -垂體-性腺 軸。睪丸的內分泌調節主要通過睪酮對下丘腦 GnRH 釋放及腺垂體 LH 和 FSH 分泌的負反饋調節來控制。 LH 可與睪丸間質細胞膜上的受 體結合,促進睪酮的合成、分泌。而 FSH 則在 LH 誘導下分泌的適量睪酮參與

4、下,促進精子的生成。 非青春期睪酮分泌的晝夜節律不甚明顯,清晨約比傍晚高20。但進入青春期的男孩,可能因松果體分泌的降黑素減少, GnRH 出現約每 2h 一次的脈沖式分泌,特別在夜間尤著,促使 LH 及 FSH 釋放增多。 卵巢的內分泌調節 青春期前卵巢雌激素的分泌, 主要受雌激素對垂體 LH 、 FSH 分泌的負反饋調節而控制, 少量孕激素可由腎上腺皮質分 泌。女性進入青春期 (13-18 歲)后,下丘腦出現約 60-90min 一次的強脈沖式 GnRH 分泌,促進腺垂體大量釋放 LH 和 FSH。 女性內外生殖器發育成熟,第二性征出現,并誘導卵泡細胞膜上的FSH 受體及卵泡內膜、顆粒細胞

5、膜上的 LH 受體增多,周期性地每次出現一個成熟卵泡,而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亦出現與卵泡周期性變化有關的波動,形成月經及周 期性排卵,標志著女性性功能發育成熟。月經周期中,排卵前分別由卵泡的內膜細胞及顆粒細胞合成分泌雌激素和少量孕酮,排卵后則由黃體顆粒細胞及黃體 卵泡內膜細胞大量合成釋放孕酮和雌激素。性腺反饋調節外周血高濃度的雄激素能反饋性地抑制促卵泡素(FSH)和促黃體生成素(LH )的分泌。有人認為垂體兩種促性腺激素的反饋調節機制不同,促卵泡素(FSH)主要抑制激素的負反饋調節控制,促黃體生成素(LH )主要是受雄激素調節控制。睪酮對促性腺激素分泌的抑制作用,定位于下丘腦中部基底區。另一方

6、面,睪酮也能抑制垂體對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 CnRH )的反應性。雄性激素除了對下丘腦有抑制作用外,對垂體也存在著直接的抑制作用。 下丘腦 - -垂體 - -性腺軸反饋調節 下丘腦 -垂體-睪丸軸的活動受到三種不同的反饋機制的調節:“長”反饋系統:由睪丸和腎上腺產生的垂體激素(主要是雄激素)提供抑制信號; “短”反饋系統:由垂體前葉合成的促性腺激素提供抑制信號;超短 反饋系統:由釋放因子直接控制它們的產生速率。 一些因素和其他激素也可能影響下丘腦 -垂體-睪丸軸。如情緒、環境等改變,可通過大腦皮層而影響下丘腦功能。高 劑量雄激素、孕激素可以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 男性生

7、殖功能的調節是由丘腦下部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刺激腦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在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睪 丸分泌雄性激素和產生精子,雄性激素作用于靶細胞而發生生物效應,在適當的時候促發青春期發育,并維持正常男 性的特征。通過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反饋及負反饋作用來調節內分泌激素,因此外周激素的水平保持相對穩定,對男性生殖功 能的正常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下丘腦-垂體-睪丸軸調節著男性激素水平,維系男性性功能,對體內大部分激素的水平有調節、控制的功能。2 2月經周期中卵巢內分泌活動的周期性變化:受下丘腦-腺垂體-卵巢內分泌細胞調節軸的控制,但不同于其他內分泌,其反饋調節方式較復雜,簡述如下:當前次月經中的黃

8、體萎縮后, 血中雌、孕激素急劇下降,負反饋地促進下丘腦 GnRH 及垂體 LH、FSH 釋放逐漸增多, 刺激卵泡發育和雌激素分泌逐漸增加,子宮內膜出現增生期變化;隨著卵泡發育成熟,高濃度雌激素反而對下丘腦GnRH 釋放產生脈沖式強正反饋調節,并進而引起腺垂體LH、FSH分泌高峰,誘發排卵;LH、FSH 在排卵后迅速下降,排卵后破裂的卵泡形成的黃體在LH 作用下,繼續分泌雌激素及大量分泌孕激素,約于排卵后一周出現雌激素的第二次高峰及孕激素高峰,子宮內膜由增生期轉變為分泌期;若未受孕,則高雌激素水平在同時存在的孕激素水平協同下,對下丘腦及垂體產生負反饋調節,GnRH、LH 和 FSH分泌進一步減少

9、,黃體萎縮,血中雌、孕激素驟降,子宮內膜也隨之缺血、壞死脫落形成月經。.3.下丘腦- -垂體- -性腺軸一女用避孕藥女性使用的大多為甾體避孕藥。主要為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孕激素。甾體激素又分成 4 大類:雌激素、雄激素、孕激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前3 類與女用避孕藥有關。孕酮類衍生物包括:氯地孕酮、已酸孕酮、甲孕酮、甲地孕酮、氯地孕醇已酸酯、16-次甲基甲地孕酮、16-次甲基氯地孕酮。(具有一定的抗排卵作用)睪酮類衍生物包括:炔諾酮、醋炔諾酮、炔諾酮庚酸酯(康炔諾酮)、去氧炔諾酮、異炔諾酮、雙醋炔諾酮。機理:甾體避孕藥具有很高的抗生育效果,主要作用于下丘腦一一垂體一一性腺軸系以及性激素作用的靶器官

10、,如子宮內膜、宮頸等環節。4.4. 抗生育作用是 一一多環節的綜合效果:對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系的抑制作用。合成激素避孕藥大劑量時對下丘腦 -垂體產生負反饋的抑制作用,使 LHRH的分泌受抑制,加之激素避孕藥對垂體前葉的直接作用,使之分泌的FSH 和 LH 相應降低,最終導致卵泡發育不良,以及相應低水平雌激 素所引致缺乏垂體黃體生成素的刺激,因而排卵受到抑制。改變子宮內膜使不利于著床。由于排卵受抑制,且無黃體形成,孕酮水平很低。子宮內膜失去周期性變化,另一 方面在合成孕激素作用下,子宮內膜腺體不發育,間質細胞呈蛻膜樣變化。藥物的持續作用使內膜變薄至萎縮。因此, 即使有排卵或受精,受精卵也無法著

11、床。抗生育作用是一一多環節的綜合效果:改變宮頸粘液的物理性能使不利于精子穿透。雌激素的作用可使宮頸粘液量增多、稀薄、拉力增強,有利于精子穿透。 使用避孕藥后宮頸粘液量減少、粘稠、所含蛋白、酶和電介質均發生變化,使精子難以穿透。改變輸卵管上皮及其蠕動。甾體避孕藥對輸卵管蠕動的影響可因劑量而不同,大劑量用藥時,輸卵管蠕動增加, 可使受精卵過早進入宮腔,因此與子宮內膜不同步而不能著床。低劑量孕激素可使卵子運動過緩。5.5. 甾體避孕藥對健康不利的影響:1、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有所增加。長期服用復方避孕藥,血栓性栓塞、卒中和心肌梗死的發生率會有所增加,2、 對脂代謝的影響。少數人可能有血清甘油三脂、磷脂、低密度與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藥物對甘油三脂及膽固 醇的影響主要為雌激素引起,且與劑量大小有關。雌激素一方面刺激肝臟加速脂肪的合成,同時抑制蛋白脂酶的活性, 減少甘油三脂的分解,引起的血脂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