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機器基礎設計規范(Word)_第1頁
動力機器基礎設計規范(Word)_第2頁
動力機器基礎設計規范(Word)_第3頁
動力機器基礎設計規范(Word)_第4頁
動力機器基礎設計規范(Word)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視頻分類窗體底端·當前位置: 首頁 > 動力機器基礎設計規范 窗體頂端數字中國全站搜索: 窗體底端動力機器基礎設計規范時間: 2003-12-29 10:40:41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動力機器基礎設計規范GBJ40-79(試行)主編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機械工業部批準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機械工業部試行日期:1 9 8 1 年 2 月 1 日關于頒發動力機器基礎設計規范的通知(79)建發設字第606號(79)一機設聯字第1498號根據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73)建革設字第239號通知的要求,由第一機械

2、工業部會同有關單位共同編制的動力機器基礎設計規范,已經有關部門會審,現批準動力機器基礎設計規范GBJ40-79為國家標準,自一九八一年二月一日起試行。1 / 93本規范由第一機械工業部管理,其具體解釋等工作,由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一設計院負責。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第一機械工業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編制說明本規范是根據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73)建革設字第239號文通知,由我部第一設計院會同化工部、原水電閱、冶金部、建材部、六機部所屬勘測、設計、科研、工廠及高等院校等二十六個單位共同編制的。在編制過程中,根據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結合我國動力機器基礎設計、施工及使用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比較廣泛的調查研

3、究,總結了廣大工人和技術人員在生產建設和科學實驗中的經驗。在編制過程中,征求了全國有關單位的意見,對其中一些主要問題,還進行了題討論,最后會同有關部門審查定稿。本規范共分七章和六個附錄,其主要內容有:總則、設計的基本規定、活塞式壓縮機、汽輪機組和電機、破碎機和磨機、鍛錘、落錘、水爆清砂池、金屬切削機床等動力機器基礎的設計。在試行本規范過程中,希各單位注意積累資料,總結經驗。如發現需要修改和補充之處,請將意見及有關資料寄一機部第一設計院,并抄送我部設計總院,以便今后修訂時參考。第一機械工業部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主要符號計算指標Cz-天然地基抗壓剛度系數C-天然地基抗彎剛度系數Cx-天然地基抗剪剛度系

4、數C-天然地基抗扭剛度系數Cxz-分層土綜合抗壓剛度系數Ch-樁周各層土的當量抗剪剛度系數Czh-樁尖土的當量抗壓剛度系數Cdh-爆擴樁樁端土的當量抗壓剛度系數Dz-天然地基 或打入式樁基垂直向阻尼比Dx1、Dx2-天然地基或打入式樁基水平回轉向第一、第二振型阻尼比D-天然地基或打入式樁基扭轉向阻尼比Kz-天然地基抗壓剛度Kzh-樁基抗壓剛度K-天然地基抗彎剛度Kh-打入式樁基抗彎剛度Kx-天然地基抗剪剛度Kxh-打入式樁基抗剪剛度K-天然地基抗扭剛度Kh-打入式樁基抗扭剛度R-地基土容許承載力R-按基礎寬度和深度修正后的地基土容許載力幾何特征值b-矩形基礎短邊d-圓形基礎直徑、方型基礎邊長、

5、矩形基礎長邊F-基礎底面積Fdh-爆擴樁擴大端垂直投影面積Fah-打入樁的截面積Fh-打入樁在各層土中的樁周表面積h1-基組(包括基礎和基礎上的機器、附屬設備和土等)重心至基礎頂面的距離h2-基組重心至基礎底面的距離h3-基組重心至機器水平擾力的距離I-基礎底面通過其形心軸的抗彎慣性矩J-基礎底面通過其形心軸的抗扭貫性矩Im-基組通過其重心軸的抗彎質量貫性矩Jm-基組通過其重心軸的抗扭質量貫性矩J-扭轉振動時,扭轉軸至要求控制振幅點的水平距離m-基組的質量mz-垂直振動時,基組下樁和樁間土參加振動的當量質量max-水平回轉耦合振動時,基組下樁和樁間土參加振動的當量質量振動特征值An-基組重心處

6、的垂直振幅Aq-基礎的回轉振幅Ax-基礎重心處的水平振幅Aq-基礎扭轉振幅Aax-基礎頂面由于水平回轉耦合振動產生的水平振幅Aax-基礎頂面要求振幅控制點由于扭轉振動產生的水平振幅Aia-在垂直擾力和優力矩共同作用下,基礎頂面的垂直振幅A1、A2-機器一諧、二諧優力及優力矩產生的基礎頂面振幅a-錘基振動加速度n-機器工作轉速-機器優力的圓頻率s-基組垂直自振圓頻率-基組回轉自振圓頻率x-基組水平自振圓頻率-基組扭轉自振圓頻率1、2-基組水平回轉合振動第一、第二振型自振圓頻率其他M-機器的回轉力矩M-機器的扭轉力矩nh-樁數P-基礎底面靜壓力Ps-機器的垂直擾力P-機器的水平擾力Wj-基礎重aR

7、-地基土承載力的動力折減系數第一章 總 則第 1 條 動力機器基礎的設計,應根據動力機器的特性,合理地選擇有關動力參數和基礎形式等,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確保正常生產。第 2 條 本規范適用于下列各種動力機器的一般基礎設計:一、活塞式壓縮機;二、汽輪機組和電機;三、破碎機和磨機;四、鍛錘、落錘和水爆清砂池;五、金屬切屑機床。注:本規范不適用于樓層上的動力機器基礎。第 3 條 按本規范設計動力機器基礎時,尚應按現行有關標準、規范規定執行,對于特殊的地基土,如濕陷性黃土、膨脹土的地基處理以及地震荷載作用下的抗震設計,應按現行有關專門規范執行。第二章 設計的基本規定第一節 一 般 規 定第 4 條

8、 設計動力機器基礎時,應取得下列資料:一、機器的型號、轉速、規格及輪廓尺寸圖等;二、機器的重心位置及重量;三、機器底座外廓圖,輔助設備及管道位置和坑、溝、孔、洞的尺寸,灌漿層厚度,地肢螺栓、預埋件的位置等;四、與機器基礎連接的有關管道圖;五、建筑場地的地質勘察資料。第 5 條 設計動力機器基礎,當有條件時,宜考慮機器與基礎的共同作用。第 6 條 動力機器基礎不宜與建筑物基礎和混凝土地面連接。因與機器連接而產生振動的管道,不宜直接擱城建筑物上。第 7 條 如動力機器基礎的振動對鄰近的人員、精密機器、儀表、工廠生產及建筑物等產生不允許的影響時,應采用合理的總圖布置或選擇有效的隔振、減振措施。注:部

9、分機器的振動對廠房結構的影響,可按本規范附錄一驗算。第 8 條 動力機器基礎,應避免產生有害的不均勻沉降。第 9 條 動力機器基礎及毗鄰建筑特基礎均置于天然土上時,如能滿足施工要求,兩者的埋深不一定要置于同一標高,但在基礎建成后,基底標高差異部分的回填土,必須夯實。第 10 條 動力機器基礎設置在整體性較好的基巖上時,可采用錨樁(桿)基礎,其設計可按本規范附錄二的規定進行。第 11 條 動力機器底座邊緣至基礎邊緣的距離,一般不小于100毫米。在機器底座下,除鍛錘基礎外,應預留不小于25毫米的找平層或漿層。第 12 條 動力機器基礎地腳螺栓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一、地腳螺栓埋置深度,一般采用下

10、值:混凝土標號大于或等于150號時,標準地腳螺栓(GB797-67)不應小于20倍螺栓直徑;錨板式地腳螺栓不應小于15倍螺栓直徑;構造螺栓可不受上述限制;二、螺栓軸線距基礎的邊緣,不應小于4倍螺栓直徑;預留孔邊距基礎邊不應小于100毫米,如不能滿足要求時,應采取加強措施;三、預埋地腳螺栓底面下的混凝土凈厚度不應小于50毫米,如為預留孔則不應小于100毫米。第 13 條 動力機器基礎的混凝土標號,一般不低于150號。但按構造要求且不直接承受沖擊力的大塊式或墻式基礎,則可采用100號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基礎的鋼筋一般采用、級鋼筋,不宜采用冷軋鋼筋。受沖擊力較大的部位,應盡量采用熱軋變形鋼筋,并應避免

11、焊接接頭。第 14 條 重要的或對下沉有嚴格要求的機器,應在基礎上設置永久的沉降觀測點,并應在設計圖紙中注明要求,在基礎施工、安裝及運行過程中,應定期觀測,并作好記錄。第 15 條 動力機器基礎下地基土的強度驗算應符合下式要求:式中 P-基礎底面靜壓力(噸/米2);R-按現行的工業與民用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修正皇的地基土容許承載力(噸/米2);R-地基土承載力的動力折減系數,對汽輪機組和電機基礎可采用0.8,對鍛錘基礎:對其他機器基礎可采用1.0。h-土的動沉陷影響系數,一般按下列值采用:一類土取1.0;二類土取1.3;三類土取2.0;四類土取3.0。當為樁基時,可按樁尖土層類別選用。地基土類

12、別應按本規范第六章表17采用;-鍛錘基礎振動加速度(米/秒2);g-重力加速度(米/秒2);第 16 條 基礎底面的靜壓力應按下列荷載計算:一、基礎自重和基礎上回填土重;二、機器自重和傳到基礎上回填土重;第 17 條 機組(包括機器、基礎和基礎上的填土)的總重心與基礎底面形心,應力求位于同一垂直線上,如偏心不可避免時,則偏心值和平行偏心方向基底邊長的比值,應符合下列要求:一、對汽輪機組和電機基礎3%;二、對一般機器基礎(金屬切削機床除外)當R15噸/米2時3%當R15噸/米2時5%R為按現行的工業與民用建筑地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查得的地基土容許承載力(噸/米2)。第二節 天然地基剛度第 18

13、條 天然地基的抗壓剛度系數,一般按表1選用。必要時,應通過試驗確定。天然地基的抗壓剛度系數Cz值(噸/米3) 表1注:表中所列Cz值,適用于底面積大于或等于20米2的基礎,當底面積小于20米2時,則表中的Cz值應乘以3 20F。第 19 條 基礎下2d深度范圍內由不同土層組成的地基土(圖1),其綜合抗壓剛度系數可按下式計算:式中 Cz-綜合抗壓剛度系數(噸/米3);Ci-第i層的抗壓剛度系數(噸/米3);d-方形基礎邊長(米),對于矩形基礎,則d取F(米),F為基礎底面各(米2);hi、hi-1-從基底至i層、i-1層土底面的深度(米),見圖1。圖 分層土地基示意圖第 20 條 天然地基的抗彎

14、、抗剪、抗扭剛度系數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 C-天然地基抗彎剛度系數(噸/米3);Cx-天然地基抗剪剛度系數(噸/米3);C-天然地基抗扭剛度系數(噸/米3)。第 21 條 天然地基的抗壓、抗彎、抗剪、抗扭剛度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 I-基礎底面通過其形心軸的抗彎慣性矩(米4);J-基礎底面通過其形心軸的抗扭慣性矩(米4);Kz-天然地基抗壓剛度(噸/米);K-天然地基抗彎剛度(噸·米);Kx-天然地基抗剪剛度(噸/米);K-天然地基抗扭剛度(噸·米)。第 22 條 計算天然地基剛度時,可考慮基礎的埋深和剛性地面對地基剛度的提高作用(沖擊機器基礎除外)。提高后的天然地基抗壓

15、、抗彎、抗剪剛度,可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 Kz-考慮基礎埋深對地基剛度的提高作用后的抗壓剛度(噸/米);K-考慮基礎埋深和剛性地面對地基剛度的提高作用后的抗彎剛度(噸·米);Kx-考慮基礎埋深和剛性地面對地基剛度的提高作用后的抗剪剛度(噸/米);z-基礎埋深作用對地基抗壓剛度的提高系數;x-基礎埋深作用對地基抗剪、抗彎剛度的提高系數;1-剛性地面與基礎連接時,對地基抗剪、抗彎剛度的提高系數,對軟弱地基土可取1.4,對于其他地基土應適當減小;b-基礎埋深比,bhtF,,當時應取b0.6,ht為基礎埋置深度(米)注:1.本條僅適用于基礎周圍的土體和地基土為同一粘土、亞粘土、輕亞粘土或砂土

16、,且地基土的容許承載力R35 /米2及基礎周圍的土與地基土的容重比不小于0.85的情況。2.對淤泥和淤泥質地基土,應將公式(13)、(14)中b的系數0.4和1.分別改用0.2和.0.5。3.抗扭剛度的提高系數,也可采用抗剪剛度的提高系數。第 23 條 天然地基的阻尼比可按下列數值選用:一、垂直向阻尼比為0.15;二、水平回轉向第一振型阻尼比為0.18;三、水平回轉向第二振型阻尼比為0.12;四、扭轉向阻尼比應盡量由現場試驗確定,如無條件時,也可采用0.12。第 24 條 計算天然地基阻尼比時,應考慮基礎埋深對阻尼的提高作用。提高后的天然地基垂直向阻尼比、水平回轉向第一和第二振型阻尼比可按下列

17、公式計算:式中 Dz-考慮基礎埋深對阻尼比的提高作用后的垂直向阻尼比;Dx1、Dx2-考慮基礎埋深對阻尼比的提高作用后水平回轉向第一、第二振型阻尼比;z-基礎埋深作用對垂直向阻尼比的提高系數;x-基礎埋深作用對水平回轉向阻尼比的提高系數;Dz-天然地基垂直向阻尼比;Dx1、Dx2-天然地基水平回轉向第一、第二振型阻尼比。注,天然地基扭轉向阻尼比的提高系數,也可按水平回轉向阻尼比提高系數采用。第三節 樁基剛度第 25 條 預制樁或打入式灌注樁、爆擴樁等樁基的剛度和阻尼比應盡量由現場試驗確定,發無條件時,可按本章有關規定選用。第 26 條 預制樁或打入式灌注樁樁基的抗壓剛度,可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

18、 Kzh-樁基抗壓剛度(噸/米);nh-樁數;Kzh-單樁的抗壓剛度(噸/米);Ch-樁周各層土的當量抗剪剛度系數(噸/米3);Fh-各層土中的樁周表面積(米2);Czh-樁尖土的當量抗壓剛度系數(噸/米3);Fzh-樁的截面積(米2)。第 27 條 當樁的間距為45倍樁截面的直徑或邊長時,樁周各層土的當量抗剪剛度系數及樁尖土的當量抗壓剛度系數值可按表2、3選用。樁周土的當量抗剪剛度系數Ch值(噸/米3) 表2樁尖土的當量抗壓剛度系數Czh值(噸/米3) 表3第 28 條 預制樁或打入式灌注樁樁基的抗彎剛度可按下式計算:式中 Kh-樁基抗彎剛度(噸·米);i-第i根樁的軸線至基礎底面

19、形心回轉軸的距離(米)。第 29 條 預制樁或打入式灌注樁樁基的抗剪剛度及抗扭剛度,一般采用相應的天然地基剛度的1.2倍。當考慮基礎埋深和剛性地面作用時,樁基杭剪剛度可按下式計算:式中 Kxh-考慮時深和剛性地面對樁工剛度提高作用后的樁工抗剪剛度(噸/米);Kx-樁工抗剪剛度(噸/米)。樁基抗扭剛度也可采用樁基抗剪剛度的提高系數。樁基抗壓、抗彎剛度可不考慮基礎埋深和剛性地面的作用。如為支承樁或樁上部土層的容許承載力R20噸/米2的樁基,其抗剪及抗扭剛度不應大于天然地基的抗剪、抗扭剛度值。第 30 條 采用斜樁可提高抗剪剛度,當樁的斜度為1:6,其間距為45倍樁截面的直徑或邊長時,則斜樁的當量抗

20、剪剛度可采用天然地其抗剪剛度的1.4倍。當考慮基礎埋深和剛性地面作用時,可按下式計算:式中 Kxh-考慮基礎埋深和剛性地面對樁基剛度提高作用后的斜樁的當量抗剪剛度(噸/米)。斜樁的樁基抗扭剛度可按垂直樁考慮。第 31 條 計算預制樁或打入式灌注樁樁基的自振頻率與振幅時,其垂直向總質量、水平向總質量和基組的抗彎、抗扭總質量慣性矩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 Mz-樁基垂直向總質量(噸·秒2/米);Mx-樁基水平回轉向總質量(噸·秒2/米);Im-基組的抗彎總質量慣性矩(噸·秒2·米);Jm-基組的抗扭總質量慣性矩(噸·秒2·米);m-基組的質

21、量(噸·秒2/米);mz-垂直振動時樁和樁間土參加振動的當量質量(噸·秒2/米);Im-基組的抗彎質量慣性矩(噸·秒2/米);Jm-基組的抗扭質量慣性矩(噸·秒2/米);lt-樁的折算長度,當樁長不大于10米時,可取1.8米;當樁長大于或等于15米時,可取2.4米,中間值用插入法求算;b-基礎的寬度(米);d-基礎的長度(米);-樁和土的混合容重,可近似取土的容重(噸/米3)。第 32 條 預制樁和打入式灌注樁樁基的阻尼比,可按下列數值選用:一、垂直向陰尼比為0.20;二、水平回轉向第一振型陰尼比為0.12;三、水平回轉向第二振型陰尼比為0.20;四、扭

22、轉向阻尼比也可采用為0.20。第 33 條 爆擴樁樁基的抗壓剛度可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 Kdh-單根爆擴樁的抗壓剛度(噸/米);Fdh-單根爆擴樁擴大端的垂直投影面積(米3);Cdh-爆擴樁樁端土的當量抗壓剛度系數(噸/米3)。第 34 條 當爆擴樁樁長為3.55.5米、樁距為爆擴樁擴大端的直徑1.75倍時(其直徑對粘性土可取0.8米,砂性土可取0.9米),爆擴樁樁端土的當量抗壓剛度系數值可按表4選用。爆擴樁樁端土的當量抗壓剛度系數Cdh值(噸/米3) 表4注:小于或等于1噸鍛錘基礎的當量抗壓剛度系數,應按表中數值乘以折減系數0.7。當樁距大于或小于爆擴樁擴大端的直徑1.75倍時,應乘以表5所

23、列的影響系數d。爆擴樁樁距影響系數d 表5注:dc系爆擴樁擴大端的直徑。第 35 條 在計算爆擴樁樁基的垂直向自振圓頻率與垂直振幅時,其當量質量應按本規范第31條的有關公式計算,但式中折算長度,當基礎寬度與樁長的比值為1.01.3時,可取樁長的1.4倍;當基礎寬度與樁長的比值為其他值時,可取樁長的1.2倍。第 36 條 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基礎或構件的強度附加安全系數,可采用1.0。第三章 活塞式壓縮機基礎第一節 一般規定第 37 條 設計活塞式壓縮機基礎時,除應取得本規范第4條所列有關資料外,尚應包括下列資料:一、壓縮機的曲柄邊桿數量及其平面分布情況和曲柄的夾角;二、壓縮機主軸中心線至基

24、礎頂面的距離;三、曲柄連桿機構運動所產生的一諧、二諧不平衡擾力和擾力矩的數值;四、電動機的重量。第 38 條 基礎宜采用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結構,其形式一般為大塊式,當機器設置在二層標高時,宜采用墻式。第二節 構造要求第 39 條 墻式基礎的底板、縱橫墻和頂板之間相互間的連接,應保證其整體剛度。各構件尺寸可按表6確定。墻式基礎構件尺寸(毫米) 表6第 40 條 基礎的配筋可按下列規定:一、凡開孔或切口尺寸大于600毫米時,應沿孔或切口周圍配置直徑不小于12毫米、間距不大于200毫米的鋼筋;二、體積大于40米3的大塊式基礎,應沿四周和頂、底面配置直徑1014毫米、間距200300毫米的鋼筋網;三、

25、墻式基礎沿墻面應配置鋼筋網,其鋼筋直徑一般為:垂直向1216毫米水平向1014毫米,鋼筋間距一般為200300毫米。上部構件的配筋,應按強度計算確定。墻號底板及上部構件連接處,應適當增加構件鋼筋。四、基礎底板懸臂部分的鋼筋配置應按強度計算確定。一般應上下配筋,鋼筋直徑一般為1218毫米、間距200300毫米。第 41 條 當技術經濟合理時,可采用23臺機器設在同一基礎底板上的聯合基礎。聯合基礎的底板厚度,應滿足剛度要求,并不應小于800毫米,塊體之間的底板宜上下配筋。聯合基礎宜同時施工。第三節 動力計算第 42 條 進行基礎的動力計算時,應采用機器制造廠提供的擾力和擾力矩。第 43 條 基礎的

26、振動應按振幅控制,基礎頂面控制點的計算振幅值應為該點在各擾力作用計算振幅值的總和。凡存在一、二諧擾力和擾力矩的機器,必須分別作振幅計算,并應取其絕對值之和作為計算振幅。第 44 條 基組在通過其重心的垂直擾力作用下,其自振圓頻率和振幅,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 z-基組垂直自振圓頻率(孤度/秒);Az-基組重心處的垂直振幅(米);m-基組質量(噸·秒2/米),Wf-基礎重量(噸);Wq-機器及附屬設備重量(噸);Wt-基礎上回填土重(噸);g-重力加速度(米/秒2);-機器擾力的圓頻率(弧度/秒),一諧擾力;0.105n,二諧擾力:0.21n,n為機器工作轉速。注:在公式(32)中,當

27、0.75z或1.25z時,Dz項可忽略不計。第 45 條 基組在垂直擾力Pz偏心作用或水平擾力Pz作用下,產生水平和回轉的耦合振動。其自振圓頻率和垂直振幅、水平振幅(圖2)應按下列公式計算:一、第一、第二自振圓頻率:式中 1、2-基組水平回轉耦合振動第一、第二振型自振圓頻率(弧度/秒);x-基組水平自振圓頻率(弧度/秒,-基組回轉自振圓頻率(弧度/秒),h2-基組重心至基礎底面的距離(米);Im-基組對通過其重心軸的抗彎質量慣性矩(噸·秒2·米)。圖2 基礎振型示意圖二、垂直振幅及水平振幅:式中 Az-基在垂直擾力偏惦作用或水平擾力作用下的垂直振幅(米);Ax-基組在垂直擾

28、力偏心作用或水平擾力作用下的水平振幅(米);Az-垂直擾力Px對準基組重心作用下產生的垂直振幅,按公式(32)求得;A1、A2-基組第一、第二振型的回轉振幅(弧度);-基組重心至基礎頂面計算振幅控制點在x或y軸方向的水平距離(米);h1 -基組重心至基礎底面的距離(米);h2-基組重心至基礎底面的距離(米);1-基組第一振型當量回轉半徑(米);2-基組第二振型當量回轉半徑(米),M1-繞通過第一振型轉心O1(見圖2a)并垂直于回轉面的軸的擾力矩(噸·米);M2-繞通過第二振型轉心02(見圖2b)并垂直于回轉面的軸的擾力矩(噸·米);1、2-第一、第二振型動力系數。注:在公式

29、(39)、(40)中,當0.751或1.251及0.92或1.12時,D-1、Dx2項可忽略不計。第 46 條 基組在扭轉擾力矩作用下,其自振圓頻率和水平振幅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 -基組扭轉自振圓頻率(弧度/秒);Ax-基組在扭轉擾力矩作用下的水平振幅(米);A-基組扭轉振幅(弧度);l-扭轉軸至計算振幅控制點的水平距離(米);M-繞通過基組重心并垂直于底面的軸的扭轉力矩(噸·米);Jm-基組通過其重心軸的抗扭質量慣性矩(噸·秒2·米)。注:在公式(42)中,當0.75q或1.25時,D項要忽略不計。第 47 條 樁基動力計算時,仍應采用本規范第4446條中的公

30、式,但其有關剛度、質量、阻尼等參數應按本規范第2635條的規定計算。第 48 條 聯合基礎可劃分成單臺基礎計算。當機器擾力的圓頻率小于基組第一自振圓頻率時,可將計算所得振幅值乘以折減系數0.75。第 49 條 活塞式壓縮機基礎頂面的允許振幅值應按表7采用?;钊綁嚎s機基礎頂面的允許振幅值(毫米) 表7機器的當量轉速應按下式計算:式中 A1-機器在一諧擾力、擾力矩作用下,基礎頂面的振幅(米);A2-機器在二諧擾力、擾力矩作用下,基礎頂面的振幅(米)。注:超高壓壓縮機和迷宮式壓縮機基礎允許振幅值,應按專門規定采用。第四章 汽輪機組和電機基礎第一節 一 般 規 定第 50 條 本章適用于工作轉速不大

31、于3000轉/分的汽輪機(汽輪發電機、汽輪鼓風機等)和電機(電動發電機、調相機等)基礎設計。第 51 條 設計汽輪機和電機基礎時,除應取得本規范第4條所列有關資料外,尚應包括下列資料:一、機組的荷載(其中轉子部分應單獨列出);二、機器的擾力;三、輔助設備(冷卻器、油箱等)的荷載;四、其他荷載(短路力矩、凝汽器真空吸力、汽缸溫度膨脹力和安裝荷載等);五、機組軸系的臨界轉速;六、熱力管道位置及其隔熱層外表面的溫度值。第 52 條 汽輪機組和電機基礎一般采用框架式。電機基礎如采用墻式或大塊式基礎時,其計算方法、構造可按本規范第三章有關規定進行。當有條件時,框架式基礎可采用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或預應力

32、混凝土結構。第 53 條 框架式基礎的四周應與鄰近建筑物、構筑物脫開,必要時,可將走道板等構件,擱置于基礎頂板上,或在底板上設置加熱器平臺和地下室樓板的柱等。第 54 條 汽輪機組的框架式基礎宜按空間力學計算模型進行多方案分析,合理地確定基礎(頂板、柱、底板)型式和尺寸。一般情況下可按下列要求確定:一、頂板應有足夠的質量和剛度,頂板各橫梁的靜撓度宜接近。二、柱在滿足強度、穩定性要求的前提下,宜適當減小剛度。三、底板應有一定的剛度,并根據地基的剛度、強度綜合考慮。第 55 條 框架式基礎的底板,可采用井式、梁板式或平板式。框架式基礎的平板式底板的厚度或井式、梁板式底板的梁高不應小于柱載面的長邊,

33、并根據地基情況可按底板長度的1/151/20選用。第 56 條 當基礎建造在巖石地基上,巖層符合附錄二的要求時,可采用錨桿柱基或單獨柱基。當地基土為中、高壓縮性土時,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減少基礎的不均勻沉降。第 57 條 基礎頂板的挑臺應為實腹式,其懸出長度一般不大于1.5米,懸臂支座處的截面高度不應小于懸出長度的0.75倍。第 58 條 工作轉速不大于1000轉/分的調相機,可采用運轉層與室內地面標高相同的墻式基礎。第二節 框架式基礎的動力計算第 59 條 本節適用于工作轉速大于1000轉/分及小于或等于3000轉/分的汽輪機組和電機基礎的動力計算。第 60 條 框架式基礎的動力計算,應

34、按振幅控制。計算振幅時,可采用空間多自由度體系或簡化為考慮空間影響的兩自由度體系,其計算可按本規范附錄三進行。一般情況下,只需計算擾力作用點的垂直振幅,其允許值應按表8采用。擾力及允許振幅值 表6注:1.表中數值為機器正常運轉時的擾和允許振幅值。2.Wqi為作用在基礎第i點的機器轉子重量(噸)。一般為集中到梁中或柱頂的轉子重量。計算振幅時,應采用機器制造廠提供的擾力值,當缺乏擾力資料時,可按表8選用。第 61 條 計算振幅時,一般取工作轉速一定范圍內(取±25%)的最大振幅值作為工作轉速時的計算振幅。對小于工作轉速范圍內(一般取小于75%工作轉速)的計算振幅不應大于1.5倍的允許振幅

35、值。第 62 條 計算振幅時,任意轉速的擾力可按下式計算:式中 Poi-任意轉速的擾力(噸);no-任意轉速(轉/分);n-工作轉速(轉/分)。第 63 條 當框架式基礎按空間多自由度體系進行振幅計算時,對機組工作轉速等于3000轉/分的基礎,地基一般按剛性考慮;對機組工作轉速小于3000轉/分的基礎,則宜按彈性考慮。第 64 條 當有r個擾力作用時,質點i的振幅,可按下式計算:式中 Ai-質點i的振幅(米);Aik-第k個擾力對質點i產生的振幅值(米)。第 65 條 當基礎為橫向框架與縱梁構成的空間框架時,也可簡化為橫向平面框架,采用兩自由度體系的計算方法。第 66 條 對工作轉速為3000

36、轉/分、功率為12.5萬千瓦及以下的汽輪發電機,當基礎為由橫向框架與縱梁構成的空間框架,同時滿足下述條件時,可不進行動力計算。中間框架、縱梁:邊框架:Wi為集中到梁中或柱頂的總重量(噸)。第三節 框架式基礎的強度計算第 67 條 本節適用于工作轉速大于1000轉/分用小于或等于3000轉/分的汽輪機組和電機基礎的強度計算。第 68 條 基礎的強度計算,應考慮下列荷載:一、恒載,包括構件自重、機器重、安裝在基礎上的其他設備重及汽缸膨脹力、管道推力、凝氣器真空吸力和溫差產生的荷載;二、動力荷載(或當量荷載);三、安裝荷載;四、特殊荷載,包括電機的短路力矩、地震荷載。計算底板強度和核算地基土的承載力

37、時,可不考慮動力荷載。第 69 條 計算構件的動內力時,可采用當量荷載進行簡化分析或按空間多自由度體系直接計算。計算動內力時的擾力值,可取計算振幅時所取擾力的4倍,并應考慮材料疲勞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垂直方向的當量荷載,可按集中荷載考慮。水平方向的當量荷載,可按作用在縱、橫梁軸線上的集中和均布荷載考慮。第 70 條 按當量荷載計算動內力時,應分別考慮基礎的基本振型和高振型影響,其當量荷載可按本規范第 71、72條規定計算,并應取其較大值作為控制值。第 71 條 按基礎的基本振型計算動內力時,其當量荷載可按下列公式計算:一、橫向框架上第i點的垂直方向的當量荷載可按下式計算,并不應小于4倍轉子重。

38、式中 Nzi-橫向框架上第i點的垂直方向的當量荷載(噸);p-疲勞影響系數,對鋼筋混凝土構件可采用2;n1-橫向框架垂直方向的第一自振工程頻率(轉/分),可按附錄三計算;max-最大動力系數,可采用8。對工作轉速為3000轉/分的汽輪發電機組,當不作振動計算時,其垂直當量荷載可按表8選用。垂直向的當量荷載 表9二、水平方向的總當量荷載可按下列公式計算,并不應小于轉子總重量??偖斄亢奢d應按剛度分配給各框架。式中 NxNy-橫向、縱向的水平方向總的當量荷載(噸);x、y-橫向、縱向計算系數(米),可按下列規定采用:對工作轉速等于3000轉/分的機組對工作 轉速等于1500轉/分的機組Wd-基礎頂板

39、全部恒載(噸)包括頂板自重、設備和柱子重的一半。Kpxj、Kpyj-基礎第j榀橫向、縱向框架的水平剛度(噸/米)。對工作轉速為3000轉/分的汽輪發電機組,當不作振動計算時,其水平向總當量荷載可按表10采用。水平向總當量荷載 表10三、計算簡圖應分別按3、4采用:圖 3 橫向框架計算簡圖圖 4 縱向框架計算簡圖第 72 條 考慮基礎高振型振動影響時,對頂板的橫梁、縱梁,應按表11的當量荷載及下述相應的計算簡圖計算動內力??紤]高振型影響的當量荷載 表11注:Wei為構件的自重及其支承的機器重(均布的或集中的)。圖 5 橫梁計算簡圖圖 6 縱梁計算簡圖Lo-柱間距;Lo-橫梁間距第 73 條 當按

40、空間多自由度體系計算動內力時,應取1.25倍機器工作轉速范圍內的最大動內力值。在r個擾力作用時,質點i的動內力可按下式計算:式中 Si-在r個擾力作用時,質點i的動內力(噸);Sik-第k個擾力對i點產生的動內力(噸)。第 74 條 基礎頂板的縱、橫梁應考慮由于構件兩側溫差產生的應力,一般在梁兩側分別配置溫度鋼筋,每側配筋百分率可為0.1%,但對機組功率大于或等于10萬千瓦的汽輪機,其高、中壓缸側的縱梁側面配筋百分率應增大至0.15%。當基礎縱向框架長度大于或等于40米時,應進行縱向框架的溫度應力計算。頂板與柱腳的計算溫差,在缺乏資料時,可取20。第 75 條 在進行頂板強度驗算時,其設備安裝

41、荷載應根據工藝要求確定,如缺乏資料時,可采用23噸/米2。第 76 條 電機短路力矩的動力系數可采用2。第 77 條 基礎的強度計算,其荷載組合應遵守下列規定,并應取最不利者進行設計:一、由恒載與動力荷載(或當量荷載)組全。各向的動力荷載,只考慮單向作用。二、由上述荷載與一個特殊荷載(短路力矩或地震荷載)組合,其中動力荷載應乘以折減系數0.25。第四節 低轉速電機基礎的設計第 78 條 本節適用于工作轉速小于或等于1000轉/分的電機基礎設計。當進行動力計算時,其擾力、允許振幅值及當量荷載,可按表12選用。擾力、允許振幅及當量荷載 表12注:表中當量荷載中已包括材料的疲勞影響系數2.0。Wg為

42、機器轉子重量(噸)。第 79 條 框架式電機基礎可只計算頂板振幅控制點的橫向水平振幅,其值可按下式計算:式中 Ax-框架式電機基礎頂板振幅控制點的橫向水平振幅(米);Ax-頂板重心的橫向水平振幅(米);A-頂板的扭轉振幅(弧度);Kx-基礎及地基總的水平剛度(噸/米);K-基礎及地基決的抗扭剛度(噸·米);j-無因次系數;a-頂板重心到控制振幅點的水平距離(米);M-計算扭轉振幅時,采用的扭轉擾力矩(噸·米),對調相機基礎,可近似取h4-基礎底板底面至頂板頂面的距離(米);h5-基礎底板底面至水平擾力的距離(米),一般情況下與h4相差不大,可近似取h4;Kpxj-第j個橫向

43、框架的水平剛度(噸/米);oj-第j個黃向框架平面到頂板重心的距離(米);ij-第j個橫向框架橫梁的截面慣性矩(米4);hf-第j個橫向框架柱的截面慣性矩(米4);Lj-第j個橫向框架橫梁的計算跨度(米),一般取0.9倍的兩柱子中心線間的距離;hj-第j個橫向框架柱的計算高度(米),一般取底板頂面至橫梁軸線的距離;Eh-混凝土的彈性模量(噸/米2);n-頂板的水平自振工程頻率(轉/分),n-頂板的扭轉自振工程頻率(轉/分),Ws-基組折算重量,包括全部機器、基礎頂板及柱子重量的30%(噸);J-折算重量Wz對通過頂板重心垂直軸線的慣性距(噸·米2)Jw0.1WzL2a;d-頂板的長度

44、(米)。第 80 條 當采用大塊式和墻式基礎時,其計算方法與構造要求可按本規范第三章有關規定執行。15000千乏及以下的調相機基礎,如采和將運轉層設置在室內地坪標高的墻式基礎時,可不作振動計算。第 81 條 電機基礎的頂板結構,一般按下列規定:在其外側面配置構造鋼筋(圖7)。此時可不驗算由于動力荷載和溫度差產生的平面彎曲應力。一、上部構造鋼筋Ag2的截面不應小于0.1%bnhn;二、下部構造鋼筋Ag1的截面不應小于0.1%bh;三、鋼筋直徑均不應小于16,其間距一般為150250毫米。圖 7 梁側面構造鋼筋示意圖第 82 條 基礎構件的強度計算,可按本章第三節的有關規定進行。第五章 破碎機和磨

45、機基礎第一節 破碎機基礎第 83 條 本節適用于顎式、旋回式、顎旋式、圓錐式、錘式和反擊式破碎機的基礎設計。第 84 條 設計破碎機基礎時,除應取得本規范第4條所列有關資料外,尚應包括下列資料:一、破碎機、電動機的相互位置及傳動方式;二、破碎機擾力及其作用的方向和位置;三、電動機的功率。第 85 條 基礎宜采用鋼 筋混凝土結構,其形式一般為墻式、大塊式或框架式。第 86 條 基礎的布置及其構造尺寸,應符合下列規定:一、墻式基礎的墻宜與破碎機擾力方向平行,墻的高(凈高)厚比不宜大于6。如墻與破碎機擾力方向相垂直時,墻的高厚比不宜大于4;二、墻式基礎的墻厚不應小于400毫米,其底板厚度不宜小于墻厚

46、;三、基礎底面積不應小于基礎頂板面積(支承電動機的懸臂部分除外)。第 87 條 當兩臺至三臺機器設置在同一基礎上時 ,其擾力與擾力矩應取絕對值之和,計算所得的振幅值可乘以折減系數0.75。第 88 條 基礎的動力計算,應遵守下列規定:一、大塊式和墻式基礎,應按本規范第4447條的規定計算;二、框架式基礎應按本規范第79條公式(50)計算,但一般不計算扭轉振動。第 89 條 破碎機基礎頂面的允許振幅值應按表13采用。破碎機基礎頂面允許振幅值(毫米) 表13第 90 條 基礎的強軾計算,其工應包括構件、機器自重和3倍的擾力值。第 91 條 基礎的配筋,應符合下列規定:一、墻式基礎的底板、頂板和大塊

47、式基礎的底板,其懸臂部分的配筋,應按計算確定。但墻式基礎底板和大塊式基礎板懸臂部分,宜配置直徑不小于1012毫米、間距200250毫米的鋼筋網;二、墻式基礎的墻、大塊式基礎的頂面和體積大于40米3的大塊式基礎四周,宜配置直徑不小于1012毫米、間距200250毫米的鋼筋網。當墻式基礎的墻凈高較大時,墻內垂直鋼筋直徑宜適當大;三、框架式基礎的配筋,應按計算確定;四、在孔、坑及開口等削弱的部位應配置附加鋼筋。第二節 磨機基礎第 92 條 本節適用于管磨機、球磨機基礎的設計。第 93 條 當設計磨機基礎時,除應取得本規范第4條所列有關資料外,在包括下列資料:一、磨機、電動機和減速機相互位置及傳動形式

48、;二、磨機內碾磨體的總重。第 94 條 基礎宜采用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結構,其形式一般為墻或大塊式。第 95 條 當球磨機基礎建造在容許承載力R不小于25噸/米2的地基土上時,其磨頭和磨尾可采用單獨基礎。第 96 條 墻式及大塊式基礎可不進行動力計算:計算基礎底面的靜壓力時,其荷載除應符合本規范第16條的規定外,尚應考慮作用在磨機每端軸承中心線處的定向水平荷載(圖8),其值可按下式計算:式中 Prx-磨機每端軸承中心線處的定向水平荷載(噸);Wr-磨機內碾磨體的總重(噸)。第 97 條 基礎的配筋應符合下列規定:一、墻式、大塊式基礎懸臂部分配筋應按計算確定;二、體積不大于40米3的墻式和大塊式基

49、礎,一般僅在基礎頂面傳動齒輪處,配置直徑812毫米、間距250300毫米的鋼筋網;當體積大于40米3時,墻式基礎宜沿墻面和底板上下面以及大塊式基礎頂面、底面配置直徑812毫米、間距200250毫米的鋼筋網;圖8 定向水平荷載示意圖三、在孔、坑及開口等削弱的部位應配置附加鋼筋。第六章 沖擊機器基礎第一節 鍛 錘 基 礎第 98 條 本節適用于落下部分公稱重量小于或等于16噸的鍛錘基礎設計。第 99 條 設計鍛錘基礎時,除應取得本規范第4條所列有關資料外,尚應包括下列資料:一、落下部分公稱重量及實際重量;二、砧底及錘架重量:三、砧座高度、底面尺寸及砧座枯面對本間地面的相對標高;四、錘架底面尺寸及地

50、腳螺栓的形式、直徑、長度及位置;五、落下部分的最大速度或最大行程、汽缸內徑、最大進壓力或最大打擊能量;六、單臂錘錘架的重心位置。第 100 條 鍛錘基礎的形式,可采用梯形或臺階式的整體大塊式基礎。臺階的寬、高比不應大于1。不大于5噸的鍛錘,也可采用正圓錐殼基礎,其殼體部分的強度計算及構造要求,應符合本規范附錄四的規定。第 101 條 鍛錘基礎一般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大塊式基礎混凝土標號不宜低于150號,正圓錐殼基礎,不宜低于200 。第 102 條 砧座墊層的材料,應符合下列規定:一、由方木或膠合主木組成的木墊,宜選用材質均勻、耐腐性較強的等材,并經干燥及防腐處理。其樹種應按現行木結構設計規范

51、(GBJ5-73)中表5所列的應力等級選用:橫放木墊可用B-1、B-2類,不大于1噸的鍛錘,也可用A-1、A-2、B-3類;豎放木墊可用A-1、A-2、B-3類;豎放木墊下的橫放木墊可用B-1或B-2類;表層絕對含水率:方木宜小于25%、膠合方木宜小于15%。二、不大于5噸的錘,可采用橡膠墊,一般由普通型運輸膠帶或普通橡膠板組成,含膠量不宜低于40%、其肖氏硬度一般為65度。當鍛錘使用時間平均每天超過16小時時,宜選用耐熱型膠帶(板)。注:1.運輸膠帶的物理機械性能應符合國家標準運輸膠帶(GB523-74)的要求。2.普通橡膠板宜采用制品標準工業用橡膠板(HG4-400-66)中的1140號。

52、3.膠種宜采用氯丁膠、天然膠和順丁膠。第 103 條 砧座下墊層的鋪設方式,應符合下列規定:一、木墊橫放并由多層組成時,上下各層應交迭成十字形。最上層沿砧座底面的短邊鋪設,每層木墊厚度不宜小于150毫米,并應每隔0.51.0米用螺栓將方木擰緊,螺栓直徑可按表14選用。當采用闊葉材時,應使其徑向受力。二、木墊豎放時宜在砧座凹坑底面先橫放一層厚100150毫米的木墊(不大于0.5噸的鍛錘可不放),然后再沿凹坑用方木立砌,并將頂面刨平。三、橡膠墊由一層或數層運輸膠帶或橡膠板組成,上下各層應順條通縫迭放,并在砧座凹坑內滿鋪。橫放木墊連接螺栓直徑(毫米) 表14第 104 條 砧座墊層下基礎部分的最小厚度,應符合表15的規定。砧座墊層下基礎部分的最小厚度(毫米) 表15第 105 條 鍛錘基礎,在砧座墊層下1.5米高度范圍內,不得設施工縫。砧座墊層下的基礎上表面應一次抹平,不得做找平層,其水平要求,木墊下不應大于1,橡膠墊下不應大于0.5。第 106 條 基礎的配筋應符合下列規定:一、砧座墊層下基礎上部應配置直徑1016毫米、間距100150毫米的水平鋼筋網,鋼筋應采用級鋼筋,伸過凹坑內壁的長度不宜小于50倍鋼筋直徑,一般 伸至基礎外緣。其層數可按表16選用,各層鋼筋網的豎向間距宜為100200毫米,并按上密下疏布置,最上層鋼筋網的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