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責任內閣制的確立_第1頁
英國責任內閣制的確立_第2頁
英國責任內閣制的確立_第3頁
英國責任內閣制的確立_第4頁
英國責任內閣制的確立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英國責任內閣制的確立1、“議會至上”和“虛君制”英國的責任內閣制又稱“責任政府制”或“代議政府制”,處于資產階級內閣制的較高發展。它主要是指國家垂下機構的核心內閣,由多數黨組成,并對議會負責。換言之,“議會至上”或“議會主權”原則是英國內閣制奠定的基石,是與“虛君制”并存的。英國責任制內閣的形成 1內閣制的萌芽 第一代立憲君主威廉三世性情剛愎,富于政治和軍事才能,起初總想在沒有內閣顧問的情況下親自決斷大事。可是當他于1690年夏季率軍征伐愛爾蘭,又因瑪麗女王性格荏弱而難以獨掌王權時,便建立了一個9人內閣,襄助女王處理國務。 威廉三世在即位后的頭幾年盡力維持一個兼容兩黨的混合內閣,企圖用扶弱抑強

2、的手段來加強自己的勢力。 1694年,威廉三世任命輝格黨人組成第一個一黨內閣時,議會中的多數派是托利黨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選時,輝格黨人才成為議會中席位較多的黨派。這就不難看出,輝格黨人在1695年的勝利不是他們組閣的原因,而是結果。這種先組織內閣,后得到選民認可的史實,說明當時有內閣而無責任內閣制。而且,不僅1694年內閣是如此組成的。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時期,沒有一屆內閣是議會直接選舉的結果。通過閱讀這條材料,我們可以知道:1690年,當威廉三世忙于愛爾蘭時,他不得不設立內閣,以協助性格荏弱的瑪麗女王處理國務。設立兼容兩黨的混合內閣,起初是威廉加強王權的重要手段。1694年,當他任命輝

3、格黨人組成第一個一黨內閣時,輝格黨人并不是議會中的多數派。1695年,輝格黨人的勝利是他們先組織內閣,后得到選民認可的結果。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時期,內閣都不是議會直接選舉的結果。從這條材料中,我們還可以得知:從專制國王或立憲君主的角度看,加強王權都是他們最迫切的主觀愿望。在君主立憲制度下,議會與國王和政府大臣的關系不斷發生變化,就為內閣制萌芽奠定了政治基礎。在第一代立憲君主時期,萌芽中的英國內閣制并不是議會直接選舉的結果。2責任內閣制的完備化 英國的責任內閣制又稱“責任政府制”或“代議政府制”,處于資產階級內閣制的較高發展階段。它主要是指國家行政機構的核心內閣,由多數黨組成,并對議會負責。換

4、言之,“議會至上”或“議會主權”原則是英國內閣制奠定的基石,是與“虛君制”并存的。 隨著議會至上原則的確立和虛君制的出現,英國資產階級內閣制有了長足發展,責任內閣制原則增添了不少新內容。 其一,首相和內閣需從下院多數黨中挑選,并依靠其多數優勢以保證執政黨政策和法令的順利實行。 其二,所有閣員對政府集體負責,并與首相共進退。 其三,政府在大選失敗后必須立即辭職。通過閱讀這條材料,我們可以知道:責任內閣制有不同的名稱,它是資產階級內閣制的較高發展階段。內閣是英國國家行政機構的核心,它由多數黨組成,并對議會負責。“議會至上”或“議會主權”原則是英國內閣制的奠基石。經過不斷完善,英國的責任內閣形成了幾

5、個基本原則。 通過閱讀這條材料,我們還可以知道:英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內容極為豐富,是由包括責任內閣制在內的一系列制度構成的。英國的責任內閣制充分體現了“議會至上”或“議會主權”的根本原則。資產階級代議民主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英國的內閣最早是由中世紀后期的樞密院外交委員會演化而來。當時即有內閣之稱,但性質是封建君主的咨詢機構。1694年,威廉三世(16891702在位)從支持他的輝格黨中任命樞密院成員,組成輝格黨內閣。但當時輝格黨在議會中并不占多數。1714年,喬治一世(17141727在位)即位,因不通英語,逐漸不出席內閣會議。1721年,下院多數黨輝格黨領袖、內

6、閣首席大臣兼財政大臣R.沃爾波爾取代國王而成為內閣首腦。沃爾波爾內閣是英國第1屆正規內閣。1937年通過了國王大臣法,使內閣的名稱和首相的職位有了成文的法律根據。1742年,沃波爾因失去議會的支持而辭職,他這一行為開創了內閣得不到議會信任時必須辭職的先例。1784年,W.皮特(小)首相遭到議會下院反對時,提請國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選,獲勝后乃繼續任職。他的作法也成為慣例。到19世紀中期,議會、內閣的職能和制度進一步完善,責任內閣制最后形成。英國內閣制簡要背景:我們就從1688年不流血宮廷政變"光榮革命"說起:通過革命,英國建立起一種新的政治制度(代表英國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利益利

7、益)君主立憲制(就是用憲法來限制王權)1689,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標志著這種政治制度的正式確立.英國責任內閣制建立:起源于:都鐸王朝時期的樞密院的外交委員會.(樞密院是專制王權的擴大產物與加強王權的最高行政機關)正式形成:當時英王喬治一世(統而不治)不再參加內閣會議,有下院多數黨首領主持(當時著名政治活動家-沃波爾).發展到輝格黨與托利黨的權力爭奪.(輝格黨獲勝)1721,輝格黨首領沃波爾就擔任了第一任首相.最終完善:18世紀后期-19世紀上半期責任內閣制進一步完善,內閣政府要對議會全權負責.擴大了人民的權利.隨著時代的發展,內閣逐漸變成了政治權利中心.一、英國責任制內閣的形

8、成什么是責任制內閣?。1、含義:內閣由議會產生,總攬國家行政權力,并向議會負責的一種國家政權組織形式。2、形成過程:沒有任何成文法律為依據,依靠慣例形成的(1)起源:1618世紀初,樞密院中外交委員會(2)形成:18世紀早期,英王退出內閣,,沃波爾主持內閣會議(3)發展:18C后期,形成內閣可以提前大選慣例 (4)完善:19世紀上半期,兩黨制度建立而完善責任制內閣的主要職權有哪些?3、主要職權:對提交議會討論的政策做出最后的決定。(2)按照議會規定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權力。(3)協調和確定政府各部的職權。提問:議會與內閣的關系又是怎樣的?4、議會與內閣的關系最高的立法機關議會產生議會,閣員大多由

9、議員兼任,內閣必須集體對議會負責,因此內閣制政府具有對議會全權負責的特征。【學習探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2005年,布萊爾忙于組閣,將不參加莫斯科紀念衛國戰爭慶典。在新內閣中,前內政大臣、外交大臣、財政大臣、教育大臣仍留任原職。前衛生大臣約翰里德改任國防大臣,前貿易和工業大臣帕特里廈休伊特改任衛生大臣,前國防大臣杰夫胡恩改任議會下院領袖,前議會下院領袖、掌璽大臣兼威爾士事務大臣彼得海因改任北愛爾蘭事務大臣。此外,曾任內政大臣的戴維布倫基特出任就業和養老金大臣。新內閣新設生產力、能源和工業大臣一職,由前就業和養老金大臣艾倫約翰遜擔任。 思考:(1)內閣成員人數多少?對成員有何要求?20人

10、左右,必須是下議院多數黨成員。(2)你知道布萊爾作為首相的三重身份嗎?布萊爾有哪些權力?政府首腦;議會領袖;政黨領袖;職權:行政權、立法權、任免權(內閣成員和非內閣成員等)、領導內閣權、制定執行國家大政方針等。【學習探究】通過以上的學習,英國內閣制原則有哪些?5、內閣制原則:(1)產生方式:下院多數黨領袖為內閣首相;內閣成員由首相從下院多數黨議員中挑選任命。(2)統治方式:全體一致,集體負責制。 (3)去留方式:內閣失去下議院信任時,全體辭職或請求國王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進行大選。第三節 責任內閣制一、英國內閣的基本情況cabinet of Britain 英國實行責任內閣制,但政府與

11、內閣是兩個概念。政府是全體大臣、國務大臣、各部政務次官、執政黨督導員和王室官員的總稱,而內閣只是政府的一部分,但內閣是英國政府的核心機構。1、沿革 英國內閣由英國樞密院外交委員會發展而來。17世紀初,由于樞密院人數眾多,英王常在王宮的內室召集外交委員會的部分親信討論決定重大事務。17世紀后期,外交委員會便有“內閣”之別稱,并逐漸代替樞密院,成為實際最高行政機關。它由英王主持,并對英王負責。1688年“光榮革命”后,威廉三世時期,內閣改由下院多數黨組成,并開始轉向對議會負責。1714年德意志漢諾威選侯喬治一世繼承英國王位。他不懂英語,自1718年后就不再參加內閣會議,而指定下院多數黨領袖R.沃波

12、爾主持。從此,國王不參加內閣會議,而由下院多數黨領袖主持內閣便成為慣例。1742年輝格黨發生內訌,沃波爾內閣因失去議會支持而集體辭職,由此開創了組閣政黨必須在議會中占多數并集體負責的先例。1783年,托利黨人W.皮特(小)出任首相,次年因得不到下院支持而提請國王解散下院,并提前大選,選舉中托利黨獲勝繼續組閣,這一作法也成為慣例。到19世紀中期,英國的責任內閣制在憲政實踐中,通過憲法慣例的積累逐步完備并最終形成。2、組成 按照慣例,議會大選后,即由英王召見多數黨領袖,任命其為首相并授權組閣。該黨領袖與本黨其他領導人會商后,從本黨議員中提出閣員名單,請英王任命。根據1937年國王大臣法規定:大臣分

13、閣員大臣和非閣員大臣。參加內閣的閣員大臣只是政府中的部分大臣,閣員人數由首相確定,組成人數經常變動。1939年前基本上全體大臣都參加內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內閣人數一般在20人左右。參加內閣的除首相外,通常有外交、國防、財政、內政等重要部門的大臣,不擔負某一具體部門首長的大法官、樞密院院長、掌璽大臣,主管地區事務的蘇格蘭事務大臣、威爾士事務大臣、北愛爾蘭事務大臣。內閣會議之前,首相有時就重要政策方針先召集少數親近大臣開會討論,稱小內閣或內內閣。3、職權 主要包括:對提交議會的政策作出最后決定;按照議會規定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權力;協調和確定政府各部的職權。此外,在國家處于緊急狀態時,有權采取緊急

14、行動。內閣職權主要根據慣例行使,范圍十分廣泛,一切重要的內外政策均由它制定和執行,軍隊、警察、監獄等國家機器受它直接指揮和控制,議會和英王也受它的操縱和支配。4、組織和活動 下設各種常設委員會和臨時委員會。除個別委員會外,其組成和職權范圍均系機密,該屆任期內不得泄露。辦事機構設辦公廳,主管安排議事日程,溝通內閣與政府各部等重要的內部行政事務。內閣會議由首相隨時召集,議會會期內一般每周開會12次。會議內容保密,會上討論不作記錄,也從不進行表決,最后由首相按自己的觀點把意見加以歸納即成決定。內閣成員對政府政策和行動負連帶責任。不論閣員是否存在意見分歧,對外必須保持一致。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

15、嚴守機密”和“保持一致”這兩個慣例,曾在歐洲共同體等問題上被打破,其約束力已明顯減弱。二、責任內閣制特點1、 內閣與下院互相牽制、抗衡和監督。      質詢      辯論      批準立法      倒閣解散下院是內閣控制議會最有力的手段,決定一經作出,下院只得服從,不能拒絕。2、 決策權既集中、又分散。3、 集體負責制與個人負責制相結合。4、 重視政策、財政等方面的協調和調解。三、內閣的作

16、用1  決策作用2  立法作用3  對政府的政策進行監督4  作為政黨的領導內閣制的基本原則是責任政府(responsible government)不但個別之閣員需對議會負責,內閣整體亦需對議會負責。如果議會對某位閣員或整體內閣不信任,個別閣員或整體內閣便需要辭職以示負責。綜合言之,議會內閣制有下列幾項特性:一、 行政、立法合一,而非明顯之三權分立,而且無總統制式的制衡機制。二、 國家元首與行政首長分由兩人擔任。因為歷史傳統與個別制度差異,其名稱并不固定。國家元首有的稱之為國王,有的稱為總統,也有的稱為大公(如盧森堡)或親王(如列支敦士登)。至於行政首長則多稱之為首相或總理。三、 行政首長的產生是建立在議會的同意之上,并對議會負責。行政首長及閣員通常可兼任議員,(但有些國家規定不得兼任),并得因議會的不信任而去職。因此閣揆的任期較不固定。四、 元首發布命令時,需經行政首長或有關閣員副署(countersigning或countersignature),以明權責,其責任則由副署者承擔。無副署者,則元首之政令不生效力。因此元首的角色實系統而不治(reign but not govern)。五、 國家元首平常主要承擔儀式性任務。但是當國家發生緊急危難,得超越黨派,任命新的行政首長,或宣布行使緊急權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