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主產區指標體系評價_第1頁
糧食主產區指標體系評價_第2頁
糧食主產區指標體系評價_第3頁
糧食主產區指標體系評價_第4頁
糧食主產區指標體系評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測算(蔣和平蔣和平(1956),男,湖南省永州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 從事農業科技園發展與現代農業的研究。崔 凱崔凱(1986 ),男,河北省石家莊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碩土研究生,主要從事區 域發展與現代農業的研究。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北京100081)Construction and Measuring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摘要:本文通

2、過設置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采用了 25年的歷史數據(19852009),運用層次分析法(AHP方法)對糧食主產區25年來(19852009)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分析和評價。在測算過程中,采取了分區域、分指標對比,并始終考慮到過去的發展過程和未來的發展趨勢。研究結論表明糧食主產區農業發展水平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農業發展的整體情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與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且各地區發展呈現不均衡性。對于影響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因素,各指標的作用各有不同,但今后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趨勢將更注重農村社會化、城鄉一體化和農業可持續化等方面。關鍵詞:糧食主產區農業

3、現代化指標體系測算與評價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25 year' historical data, assesse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gree of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in 25 years by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method). In the process of calcula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 i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4、, this article took method of sub-regi on al, sub-i ndex con trast, and always takes into acco unt of past proces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 nt in gra in product ion area reflects the overall con diti on of Chin a's agricultural dev

5、elopme nt to some exte nt.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 ni zati on and econo mic developme nt shows closely related, and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esents imbalaneed way of developme nt. O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level of moder ni zatio n, differe nt in dex play various role, but

6、the futu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 nt trend will dem on strate its more emphasis on rural society, urba n-rural in tegrati on and agricultural susta in able and so on.Keywords: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 Indexes System; Estimates and evaluati on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概念, 其內涵隨著技術、經濟

7、和社會的進步而變化, 在不同時期、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內涵和階段目標,反映在農業經濟上表現為不同的發展模式和有差異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目前國內對各地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對糧食主產區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成果和文獻很少,因此,針對糧食主產區的農業現代化建設,構建科學、全面、客觀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對糧食主產區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測算和評價,同時對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作出判斷。對于促進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建設,進一步推動糧食主產區農業發展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1研究的背景和依據糧食主產區是指地理、土壤、氣候、技術等條件適合種植糧食作物,并且有一定經濟優勢的

8、專屬經濟區。從最廣義上講,糧食主產區是指我國以從事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村區域,這類似于糧食產區的概念。本文對糧食主產區的分類和分劃,主要根據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確定對糧食主稀罕去糧食生產給予政策補貼性扶持,為此國家按照播種面積、糧食產量和提供商品糧數量等標準確定了河北省、河南省、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蘇省、江西省、內蒙古自治區、山東省、四川省、安徽省13個省為我國糧食主產區。根據歷年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和 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從19852009年的二 十多年間,13個糧食主產省區的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比重穩定在75%以上,稻谷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占 70%以上,小

9、麥產量由將近 70%提高到75%左右,玉米和大米產量 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分別穩定在75%和 85%左右。13個糧食主產省區提供了全國80%以上的商品糧。從糧食銷售情況看,糧食主產區農民人均出售糧食數量占全國的80%以上。可以看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以及糧食主產區在提供大宗農產品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決定了糧食主產區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其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整體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2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測算2.1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評價模型的構建作為指標體系,要分層確定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目標系統(綜合水平)、子系統(主體指標組)

10、。首先應確定個體指標,將之納入一個統一的體系之中,以便進行統一性考察。根 據以上原則,結合統計學與數量經濟學方法,本文認為應選擇的評價指標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指標:1、反映農業現代化生產手段方面的指標組。在該指標子系統中主要表現為土地、動力、資金、科技、水利以及勞動力等農業生產資源的投入水平。包括人均農業固定資產投入、單 位耕地面積農機總動力、農業從業人員人均用電量、有效灌溉率、農業人口人均受教育程度3五個二級指標。3其指標的計算公式為:農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年)=ZPiEi/P,式中P為本地區15歲及以上人口, Pi為具有i種文化程度的人口數,Ei為具有i種文化程度的人口受教育年數系數,i

11、根據我國的學制確定,文盲22、反映農業現代化產出水平方面的指標組。農業現代化產出水平反映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農業綜合產出能力, 是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一個重要依據。包括勞動生產率、 土地生產率、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業生產總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糧食單產五個二級指標。3、反映農業現代化農村社會發展水平的指標組。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必然引起農村經濟水平的變化,包括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經濟結構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外部環境保證。包括城鎮化率、農業從業人員率、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三個二級指標。4、反映農業現代化可持續發展水平的指標組。由于農業是一項極其依靠自

12、然環境的產業,只有注重保持農業的生產環境,才能實現農業的穩定發展。包括森林覆蓋率和農業成災率兩個二級指標。指標權重確定的方法很多, 選用專家調查法與系統綜合目標分層加權相結合的方法來確定指標體系權重是一種可行的方法。權重確定后需對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使不同量綱指標能夠加總計算。為此,根據系統論方法,特提出構建現代農業評價模型如下:nmA = 2 f k *送wkiZ aij Bijk 土i 二<j -丿其中A為現代農業綜合評價指數, f k為一級指標現代農業生產水平, 現代農業要素投 入水平,現代農業支持保障水平和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的權重。Wi為第i個一級指標第i個二級指標的權重

13、,aj為第i個二級指標第j個三級指標的權重,Bj為第i個二級指 標第j個三級指標值。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根據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出專家打分評價表,并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定性分析資料,。聘請國內知名農業現代化研究專家,根據評價指標體系的各級指標,分別對各個指標層的重要度排序。確定指標因素間兩兩重要性的比值, 并對指標要素兩兩之間采用 1 9標度法標度,建立判斷矩陣,通過矩陣運算和一致性檢驗, 得到每個層次各指標的權數(見表1)。2.2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衡量標準及階段劃分正確劃分現代農業發展的階段需要根據一定的衡量標準作為依據。本評價系統由15個評價指標構成,在確定標準值時,要從動

14、態的角度考慮我國農業的發展及發達國家農業的發 展;其次,要從糧食主產區發展的內部結構因素出發,綜合考慮主產區農業發展中的特殊性和差異性;第三,要考慮本評價指標體系中,多項指標的銜接與配套。總之,在借鑒農業現 代化評價標準研究方法的基礎上,以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等研究報告和數據為參考, 以我國東部發達省份農業的現狀為實際參考依據,結合上文測算出的權重, 本文確定的中國農業現代化評價的標準如下:和半文盲為0,小學為6,初中為9,高中和中專為12,大專以上為15表1 :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權重和標準一級指標權重(Wl )二級指標權重(W )標準值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0.27人均農業固定資產投入(

15、yuan/per )0.208000-10000化生產手段(B1)單位耕地面積農機總動力(kw/ hm2)0.1510-30農業從業人員人均用電量(kwh/per )0.133000-5000有效灌溉率(%0.1865%-90%農業人口人均受教育程度(year)0.3410-15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0.35勞動生產率(yuan/per )0.2410000-15000化產出水平(B2)土地生產率(yuan/hm2)0.1935000-50000農民人均純收入(yuan/per )0.3610000-20000農業生產總值比重(%0.0925%-10%單位耕地面積糧食產量(t/hm2)0.126-

16、8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0.21城鎮化率(%0.3360%-80%化農村社會發展水平農業從業人員比率(%0.1535%-10%(B3)恩格爾系數(%0.5225%-10%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0.17農業成災率(%0.7025%-15%化可續發展水平(B4)森林覆蓋率(%0.3020%-25%從指標的實現程度來看,根據上述15項指標標準值的范圍,利用評價體系權重進行測算,得到各分項指標及總體發展水平的標準范圍如下表:在此,本文定義標準值下限為進入農業現代化起步階段, 兩者中間值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階段。3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表2農業現代化實現標準值指標名稱標準值農業現代化起步階段農業現代化發

17、展階段農業現代化實現階段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 0.770.77 1.19> 1.19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生產手段< 0.780.78 -1.53> 1.53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產岀水平< 0.690.69 -1.04> 1.04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農村社會發展水平< 1.041.04 -1.39> 1.39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可持續發展水平< 0.690.69 -0.82> 0.82上限為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階段,根據以上測算方法,根據 19852010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農業發展報告、中國人口與就業年鑒以及

18、新中國60年統計資料匯編等統計數據為基礎,并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分別測得糧食主產區以及13個省的農業現代化綜合發展水平指數和對應四個一級指標發展水平指數。3.1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分類特征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發展分類結構主要由農業現代化生產手段,農業現代化產出水平,農業現代化農村社會發展水平和農業現代化可持續發展水平四部分組成。為詳細分析主產區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具體影響因素及各因素的變化情況,將13個省的15個指標標準化數值代入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評價模型進行進算,得出各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綜合發展水平及四個一級指標值(結果保留兩位小數,如表3):表3 19852009年糧食主產區各省農

19、業現代化綜合水平值年份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安徽四川19850.230.140.230.220.230.220.180.250.200.220.170.120.1219860.220.160.250.210.250.230.170.200.220.240.170.190.1719870.230.150.270.260.270.230.210.240.250.290.210.170.1919880.270.170.350.290.260.260.170.220.230.270.240.190.2019890.240.160.280.240.240.260.220.240

20、.250.280.240.160.1919900.240.200.330.270.340.250.220.250.240.290.250.190.1919910.300.240.330.290.300.280.250.260.250.270.280.130.2119920.270.240.350.300.290.280.250.270.280.330.250.210.2019930.290.240.390.310.290.290.250.290.300.330.290.250.2319940.280.200.360.310.300.340.210.310.280.360.260.190.251

21、9950.350.270.360.350.390.380.290.320.310.410.290.280.2519960.360.330.410.380.430.410.330.330.330.470.320.350.2919970.360.270.390.370.380.370.300.370.370.450.340.330.2919980.410.270.490.400.350.430.380.360.370.460.330.350.2919990.400.330.390.390.390.430.350.390.360.480.360.330.3120000.400.320.410.340

22、.360.420.350.370.410.450.350.290.3320010.420.330.440.360.390.420.350.360.390.480.370.330.3320020.430.350.440.420.420.430.390.380.390.500.400.350.3620030.440.350.420.460.390.490.380.390.400.500.380.330.3620040.500.400.500.480.480.530.440.420.450.620.440.400.3920050.550.420.550.460.480.580.450.440.470

23、.610.490.400.4120060.540.420.560.460.450.570.510.440.500.640.520.460.3920070.560.430.630.500.510.650.520.500.490.700.520.450.4520080.580.520.670.600.540.690.530.520.560.750.580.510.5020090.630.540.690.590.580.700.620.650.630.870.610.590.55根據表中所反映,各省農業現代化水平變化的大致趨勢同糧食主產區整體基本型相同,從20世紀80年代穩步上升,在90年代中后期經

24、歷小幅波動保持一段時間后,到21世紀出現了 10年左右的大幅增長。分省來看,截止2009年,江蘇省、山東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綜合水平最高,由于這兩個省份地處東部沿海,整體經濟實力較強, 反映在農業產業上也較為明顯,符合實際情況。傳統的糧食生產大省如河北、河南、遼寧、湖南、湖北等省其農業現代化水平綜合指數相對較高,由于這些省在國家糧食生產中的地位較為突出,糧食產量較高, 因此農業現代化程度走在主產區前列。現代化水平最低的是四川省,由于歷史、自然環境、 農業基礎等多方面原因,雖然作為產糧大省和勞動力輸出大省,但四川的經濟水平整體落后,農業現代化水平綜合指數相對較低。2009年,農業現代化指標高于糧食主

25、產區整體水平(0.62 )的有6個省,分別是河北省(0.63 ),遼寧省(0.69 ),山東省(0.70 ),湖北省(0.64 ), 湖南省(0.63 ),江蘇省(0.87 )。從各地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實現程度來看,根據表5.2可以看出,江蘇省農業現代化起步的條件較為充分,其距離農業現代化初期的起步階段最為接近。為描述各省的農業現代化影響因素,將各省的一級指標發展水平指數求出,并計算25年來四項指標的增長數值,以增長幅度的方式分別表示13個省及糧食主產區的四項一級指標,分指標考察各省農業現代化進程,如圖2。6#指5m!a!T 目 nTETWIT!s'匕 寸 湖4 a6 a江 龍 黑一

26、;rl:wl:lfl;ffl4#E各省農業現代化生產手段變化用各省農村社會發展水平變動 二各省農業現代化產出水平變動 k各省農業可持續化水平變動#圖2糧食主產區各省農業現代化分指標變化示意圖上圖列出了 13個糧食主產省25年來分指標標化情況,從農業現代化生產手段來看,江蘇、山東、河北、河南增長較快,分別提升了0.71,0.54,0.48和0.46.其余各省增長差距不大,可見糧食主產區一直重視農業的生產手段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同時也與國家政策的扶持有關。從各地實現程度來看,根據表5.2,農業現代化生產手段的標準值為0.781.53,到2009年,只有江蘇省的指標超過標準值下限,為0.88。從

27、農業現代化產出水平來看,江蘇,山東,遼寧,湖北的增長幅度較大,分別增長0.83 , 0.66 , 0.61,和0.59。可見農業產出水平和經濟整體發展程度密切相關。另一方面,雖然糧食主產省分布地域不同, 但除個別發達省份外,其余產出水平的增長幅度差別不大,均在0.5左右,可見主產區的農業現代化產出水平普遍保持平穩和較快增長。從各地實現程度來看,根據表5.2,農業現代化產出水平的標準值為 0.691.04,到2009年,江蘇省(0.96 )、山東省(0.75 ),遼寧省(0.74 )的水平已經超過農業現代化發展起步階段值,由于產出水平所占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比重最大,因此這三個省的農業綜合實力在我

28、國位居前列,符合實際。從農村社會可持續化水平來看,25年來各糧食主產省的變動幅度大致在0.30.5之間,因此主產區的社會化、城鎮化進程相對需要一個長時間實現的過程。作為勞務輸出大省的河南、四川省釋放了大量剩余勞動力,其社會和產業結構發生了一定變化,從圖中這兩個省份的農村社會化程度的變動最為劇烈。從各地實現程度來看,根據表5.2,農村社會可持續化水平的標準值為1.041.39,到2009年,所有省份的指標值均小于標準值下限,因此糧食主產區農村社會化程度 有待提高,這也是我國農業整體現代化進程的需要。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和工農互動格局的推進,糧食主產區的農村社會化程度在未來也會發生大幅變化。從農業可

29、持續化水平來看, 由于只選擇了兩個指標,只能從某種程度上反映糧食主產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些情況。整體而言,主產區各省農業可持續化水平漲幅不大,部分地區(河北、山東)甚至經歷了可持 續發展水平的下降。可能原因是由于農業基礎較為薄弱,各地在追求農業生產效益的同時往往忽略了農業生態即可持續的建設。總體而言,20多年來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的提升主要反映在農業現代化生 產手段和農業現代化產出水平上。由于這兩項指標的權重分別為27唏口 43%考略到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進程和現狀, 這兩項指標較高的省份其農業綜合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相對而言,農業可持續化的增長幅度不為明顯,該指標是農業得以長期健康發展的

30、保障,雖然短期的重要程度不如以上指標明顯,但長期來看其作用不容忽視。3.2糧食主產區分地域農業現代化進程分析參考我國對中東西部的地域劃分參考國務院發展中心調研報告, 關于“十一五”規劃區域劃分的思考,考慮我國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產業結構的異同,本文將糧食主產區劃分為 5各區域進行對比研究:華東糧食主產區,包括江蘇省、山東,2005省;華北糧食主產區,包括河北省、河南省、內蒙古省;東北糧食主產區,包括黑龍江省、 吉林省、遼寧省;華中糧食主產區,包括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安徽省;西南糧食主產 區,包括四川省。根據前文的模型和數據,分別測算出華東、華北、東北、華中、西南糧食 主產區農業現代化綜

31、合水平指數和分指標水平指數。1.41 ,一糧食主產區 華東 華北華中東北 西部一下限一上限圖3糧食主產區分地域農業現代化綜合發展水平比較圖3表示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分地域示意,并標注出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下限值(0.77 )和上限值(1.19 )。根據圖中標化趨勢可以看出。至U2009年,農業現代化整體的發展水平為華東 (0.77 ) 主產區整體(0.62 ) 華中(0.61 )=東北(0.61 ) 華北(0.59 ) 西部(0.55 )。從整體的變化趨勢看出,華東地區的農業現代化水平整體遠遠高于其他地域,其農業現代化程度在國內領先已是不爭的事實,伴隨著這樣的發展趨勢,華東二省的農業現代

32、化實現時間較其他地域要早。作為傳統的糧倉,東北地區三省的農業現代化程度在90年代初期處于全國領先水平,考慮到其農業生產條件較好,提供的農業比較豐富; 且在實現溫飽水平以后國家對于傳統農業基地的發展比較重視,于是農業發展經歷了較快速的發展。隨后的十幾年中,一方面由于農業發展長期依靠傳統生產方式,勞動產出邊際效益遞減趨勢明顯;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和國家發展戰略等原因,東北地區農業生產長時間未得到應有重視。加之我國大豆產業逐步放開后,作為大豆主要產地的東三省糧食產量受到嚴重影響,這些都導致東北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在90年代中期以后的十幾年內的增長趨勢放緩甚至波動,2009年東北地區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已

33、經和主產區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華中,華北的 變動趨勢始終與主產區整體情況相符,這與華中,華北地區主要糧食大省對主產區的直接貢獻有關,這類地區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糧食產區的農業發展實際。相對于主產區平均水平而言,代表西部地區的四川省農業現代化程度偏低,25年來自始至終處于相對落后的地位,但相對于西部地區整體而言,四川省在勞動力資源、自然資源具有一定優勢,農業經濟發展處于前列,這從側面反映出西部地區農業普遍落后的現實。因此我國進行西部大開發應充分考慮西部地區農業發展的實際,加快促進西部地區農業步入現代化的進程。從主產區各地域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實現程度來看,到2009年,除華東兩省的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

34、達到標準值下限(0.77 )以外,其余各地區的發展水平距離進入農業現代化起步階段還有一定距離。分指標來看,將2009年各地域農業現代化一級指標值保留兩位小數如下表:表4 2009年糧食主產區分地域各指標指數指標地區糧食主產區整體華東 華北 華中 東北 西南10#0.560.760.590.510.500.450.630.840.580.600.630.550.780.850.770.690.890.690.540.480.750.540.600.60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生產手段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產岀水平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農村社會發展水平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可持續發展水平將表4與表2各指標的

35、標準值作對比,就農業現代化生產手段而言,5大區域均在標準值下限(0.78 )以下,其中華東地區最為接近;就農業現代化產出水平而言,只有華東地區 超過標準值下限(0.69),華中和東北地區的農業現代化產出水平和糧食主產區整體水平接 近;就農業現代化農村社會發展水平而言,5大地域均在標準值下限(1.04 )以下,且都與標準值有一定差距;就農業現代化可持續發展水平而言,華中地區與標準值下線基本持平(0.74 ),其余各區域均小于標準值下限,且有一定差距。根據以上分析,可得出結論,華東地區的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較高得益于其農業生產手 段和產出水平較高, 從這兩項指標來看, 華北、華中、東北三個地區的水平

36、和糧食主產區整 體水平基本接近,而西部地區的各項指標均比較落后。農業現代化涉水發展水平各地域均與標準值有一定差距,說明我國改善城鄉二元結構,提高農村社會化水平的道路任重而道遠。 而農業可持續花各地域發展也極不均衡,各地區各級相關政府和部門需要提高認識,在農業發展的同時要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能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4結論本文立足于相關研究的基礎之上,結合相關領域的課題和研究,進一步推進了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與測算的研究。首先,把糧食主產區與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結合起來,是一次大膽的創新和嘗試,也是農業現代化評價與測算的研究向更實際領域拓展 的一個應用。其次,本文在研究中,將農業發展25年來的有關數據和指標統一整理歸納,層層梳理細化指標, 分地區分地域進行考察, 較其他同類研究,雖然前期工作較繁瑣,但結果較詳細,可信度高。第三,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以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